hhbffq 发表于 2009/5/17 07:41:1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9 编辑



张珍玉条目补充: ——————————————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书    名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作    者王小平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书    号117-09699-7

丛    书“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名家学验薪传丛书

责任编辑

开本
大32

出版时间
2008年2月
字数
千字

装    帧
平装
印张
0

带    盘

页数




定    价
¥20.0
 
 

普通会员
¥17.0

 

银牌会员
¥16.0
 
 

金牌会员
¥15.6
 
 

批量购书
电话: 010-51287918

















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内容提要





    张珍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理论造诣深厚,临证处方用药特色鲜明。《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子课题“张珍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成果之一,系统整理了张珍玉先生有代表性的临床验案、医论、医话,反映了张珍玉先生宏富的学养,对广大中医工作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珍玉教授,是入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全国百名中医专家之一。基础、临床两擅其长。《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系统整理了张珍玉教授的临床经验,以医案与医话为载体,医案选择精准全面,医话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目录


医案 一、内科病案  (一)发热   1.风热袭表证   2.少阳发热证   3.肝郁气弱证  (二)咳喘   1.风热犯肺证   2.痰湿阻肺证  (三)悬饮   1.肝郁气滞证   2.肺气虚弱证  (四)胸痛胸闷   1.心虚络阻证   2.肝郁痰结证  (五)心悸   心阴亏虚证  (六)胃脘痛   1.肝气犯胃证   2.肝脾不和证   3.肝胃不和证   4.脾胃虚弱证   5.胃弱气滞证  (七)呃逆   肝郁气滞证  (八)嗳气   脾虚气滞证  (九)胃呜   肝脾不和证  (十)泄泻   1.脾虚久泄证   2.脾虚湿热证  (十一)黄疸   肝郁湿热证  (十二)头晕   肝气郁滞证  (十三)头痛   1.肝逆痰扰证   2.肝气上逆证  (十四)虚劳    脾虚肝郁证  (十五)汗证   1.盗汗    肾虚肝郁证   2.自汗    表虚不固证   3.腋下汗出    肝郁气弱证  (十六)消渴 ……医论医话验方












张珍玉医案医论医话集 作者介绍


    张珍玉,192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的中医世家,16岁中学毕业随父习医。在其父指导下,他四大经典手不释卷,金元四大家之作孜孜以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业医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已见成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
1952年青岛市中医学校成立时,作为优秀青年中医首批被安排进修。1956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又作为师资培养对象首批被推荐入学。1958年作为高水平师资培养对象被选派赴南京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中医教学研究班深造,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执教,成为该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经遴选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晋升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历任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先生多次主持自编教材,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撰写,相继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委。




名老中医之路之(28 )张珍玉(转载)


1000万象素收录于2009-03-22 阅读数:26

收藏数:4




公众公开


我也要收藏以文找文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










学无止境学无快捷方式
山东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基础敏研室主任张珍玉【作者筒介】张珍玉(1920~),山东平度人。幼承家学。青年时期悬壶于青岛。一九五六年调山东中医进修学校任教,一九五八年任教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理精深,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对一些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编着和主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病机十九条》、《谈脏腑辨证》、《内经摘要》、《中医基础学》等先诵后解由浅入深家父业医,悬壶青岛,诊务繁忙,活人无算。我幼承家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中医略有了解,也逐渐爱好起来。父亲也希望我承袭家技,攻读歧黄,将来置身杏林。我十六岁时,父亲便让我一面上学,一面在业余时问和哥哥一起学习中医。首先学习浅显的内容,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潮脉学》、《(汤头歌诀》替。《索问·着至教论》提出知医应做到「诵」、「解」、「别」、「明」、「彰」,父亲也要求我们从背诵入手,先装进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吸收。起初父亲不给讲解,又没有通俗版本,全凭死记硬背,非常吃力。父亲家教甚严,过一阶段就考我们,提出其中的一句,我们必须熟练地往下背诵。我和哥哥互相督促,互相问答,睡觉前背,走路时背,上厕所也背。学识渐进,背诵也渐容易了。二,年间把《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都背过了。阻后开始攻读王冰次注「内经》、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也是先背诵。虽然都有注释,也不准看。说实在的,当时看了注释也不崔,又怕耽误时间。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学习没有快捷方式,必须扎扎实实地学,打好基础,多记多背,。熟能生巧,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我们背过《内经》的主要内容及《金匮》、《伤寒》的全部条文以后,父亲开始给我们讲解。星期天跟父亲看病时,他常结合病情,让我们背诵有关的经文。我们看到学过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有说不出的高兴,更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坚定了信心。以后我们开始涉猎历代医家的名著,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记忆和理解都快多了,背诵了不少的佳句与名篇。博采众长开阔眼界经过一段学习以后,钻研深进去了,遇到不少疑难问题。例如,《内经》为什么还有「阴阳剐论」、「脏腑别论」、「经脉别说」呢?别说」指什么而言的呢?父亲诊务繁忙,除了晚上以外,抽不出更多的时间给我们讲解,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我走出家门,拜访名医求教。我出访了当地的一些名医,提出问题,请他们解答,倾听他们的观点,吸取他们的长处。记得当时青岛云南路有位老中医叫谢文良,北京人,颇有盛名,就诊者盈门。我问他,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当怎样理解。他说:春夏温暖,阳气旺盛,阳生阴长,生机蓬勃,万物争荣,此时应当顺应自然之势,保护生发的阳气,秋冬寒凉,阳杀阴藏,阴气当令,万物收藏,此时应保护主令之阴气。治病要考虑节令气候,勿伐天和。这对我启发很大。一九五二年,青岛中医进修学校成立,给我们上课的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的老师。课程安排得很紧,一年的时间,从西医基础课到诊断学、传染病学等均学了一遍。当时,旧社会歧视中医的影响还很深,学习结束时,不少人想改业西医,弃旧图新。有人劝我,你现在这么年青,为什么不改行千西医呢?我说,中医还没学好吶,中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殊途同归,研究的对象是共同的,都是人。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双方应互相学习而不能互相取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工作者若不了解西医知识,自然会碰到不少困难。通过西医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现代的医疗知识,对临床和教学帮助很大,为研究中医提供了知识和借鉴,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
由虚务实加深理解背诵原著,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是基础。但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才能变成有用的活的理论。如《伤寒论》中「胃家实」一语,开始父亲引经据典,反复讲解,但理解还是不深。以后随父见习,见一位病人头痛,家父却投以大承气汤,遂问其理。父云:「病人便秘拒按,苔黄脉洪,是阳明实证。阳明之热邪上冲,干扰清窍,所以头痛。阳明经行于前,故病人头痛部位在前。用大承气汤以泻其实邪,邪去正复,头痛自然可愈。」至此才真正悟出「胃家实」之意。,更加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见习一段以后,就转入实习,在门诊看病。开始我诊过病人以后,向家父汇报病情,再说明理法方药,说对了,就让开方,否则不能开,父亲再给讲解。一次我诊断一个胃痫病人,开了柴胡疏肝汤。父亲问为什么开这个方,我说,病人饭前痛,喜按,暖气,乃胃虚肝气乘之,肝胃不和,治应疏肝和胃。父亲听后,点头称是。在处方中又加了几昧健胃的药。白天临床碰列疑难问题,晚上查书寻求理论解决,主要是看《景岳全书》,带着问题学,针对性强,理解深,记得也牢。正所谓:感觉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父亲开了个小诊所,我在那里一方面诊病,另一方面还要兑药,亲手加工炮制药物。通过实践,我不仅能够较熟练地辨别常用药物,而且还学会了常用药物的加工炮制,会制常用的膏丹丸散。也更加深了对药物功效的认识。例如防风和前胡,是比较难区别的,通过实践也能准确而熟练地分辨了。
经过一段见习和实习,:当着老人的面诊病问题不大了。然从父亲「把关」,过渡到自己独立看病,也还是很不容易的。我第一次独立出诊,是一个冬天。在路上我就有些打怯。病人是位经理,八十多岁,看我年轻,有几分瞧不起。我当时一紧张,乱了阵脚,未问一句病情,即忙于切脉,好久也试不出什么脉,不知所措,虽值隆冬,已作汗颜。切完脉,我才问病人哪里不好,有什么感觉。我一问,病人不仅不答,反倒问我一句:「你摸了一阵子脉,不知道什么病吗?」弄得我张口结舌。病人看我实在难堪,就说一「我给你说说病情,回去问问你父亲,看看开个什么方。」他说主要症状是:咳嗽、吐痰、胸闷、喘息,遇冷就犯病,已有几十年了。我又切了脉,脉弦滑,属痰喘咳嗽,处方二陈汤加味。回家向父亲作了汇报。父亲说,是外邪诱发痰喘咳嗽,应有解表的药物,当该用小青龙汤加减。以后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临证就逐渐心中有数,遇事不慌了。有一些病只有在经过临床实践以后,对经文才有深刻的认识。《金匿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云:「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当时,我既没见过这样的病人,又没见到过鸠眼,怎么也想象不出什么样子。以后看到斑鸠,临床上又碰到病人,才体会到仲景将病人发红的眼睛喻为鸠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对方剂也是如此,初次运用往往是以成方按圈索骥,去套病人的症状。临床时间长了,也就能灵活化裁,运用自如了。如四物汤是补血的首方、要方,。其配合是非常巧妙的。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万物有生长收藏,春夏为阳,主生长,秋冬为阴,司闭藏,阴静阳动,无动则无以静,无静亦无以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四物汤中,川芎为春,当归为夏,二者主动,自芍属秋,熟地系冬,=者主静。动静配合,所养之血,是有生机的活血。明白这个道理,临床应用就胸中有数了。分析对比抓住实质不管是中药方剂,还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有一些内容很类似,容易记串,造成混淆,学习非常困难,我就采取分析对比的手法,抓住实质,通过鉴别、比较,从相同中找出不同,从不同中找出相同,掌握和运用就容易得多了。学习中药,植物药的药用部分不同。功用也不同。近乎天者走于上。花叶向上生长,近乎天,质轻扬,属阳,功用主表主升;近乎地者行于下,根近乎地,质重,属阴,向下,主降主泻。这就是一般规律。但普遍中又有特殊,如诸花皆升,而旋复花独降。就是同一味药,由于配伍不同,在不同的方剂中,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小柴胡汤、理中汤、自虎加人参汤都用人参,而其义不同:小柴胡汤中,人参扶正,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理中汤中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补气生津,治津气两伤。我们现在用人参与古代又有不同,现在多用于气虚气弱的病证,而少用于气津两伤。方剂中,仲景积术汤与东垣枫术丸,虽然都是由枳实、白朮构成,但功用不同。枳术汤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按之外坚而内虚。而枳术丸治睥胃运化无力,戗食停滞,腹胀痞满。乌梅丸的寒热并用与西心汤的寒热并用也是不同的。呕吐是常见的症状,病机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内伤与外感邪气均可引起。外感中寒气、火热、湿浊等病邪都可引起本病。所以同是岖吐,其病因、治疗是不相同的。《伤寒论》中谈及呕吐者六十多条。举例说,小柴胡汤的「心烦喜呕」,是由于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桂枝汤的「鼻鸣干呕」,是由于感受了风邪以后,致肺气不利,胃气上逆所致,大柴胡汤的「郁郁微烦,呕不止」,为邪在半表半里兼里气壅实;柴胡桂枝汤的「微呕」,即少阳主证喜呕之轻者}调胃承气汤的「心下温温欲吐,但欲呕」,是由于胃热郁结,黄连汤的「欲呕吐者」,是由于膈热,小青龙汤的「干呕」,是由于心下有水气,十枣汤的「千呕短气」,是由于水饮内蓄胸膈,吴莱萸汤的「食谷欲呕」,则是由于寒浊上攻。就小柴胡汤之呕来说,细分起来,又有不同类型。通过这样分析对比,对《伤寒论》所及的呕吐就比较清楚了。在治疗方面,有时同一疾病,由于病人体质不同,或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出现的症状亦不同,因而治疗也就不同,称为「同病异治」。另外,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治疗可以采用同一法则,即「异病同治」。我们应当通过分析对比,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找出规律,抓住实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脱发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一般认为发为血之余,为肾之外荣。血虚不能滋养,血瘀不能运行,或肾精亏虚不能生发,皆可造成脱发。治疗多活血养血或滋肾填精,往往收效。但有时碰到脱发的病人用以上两法治疗无效。经过分析对比发现,这样的病人并不出现血虚血瘀或肾虚的症状,而出现神疲少气、声音低怯、自汗怕冷、面色眺白、舌质淡、脉虚弱等肺气虚的症状。《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皮肤坚而毛发长。」肺主皮毛,肺气不足,自然也可引起脱发。所以,大补肺气,可收到很好的疗效。我曾治疗一无汗症,病人自出生后就未出过汗,年幼时尚无特殊感觉,长大后,每当劳动或活动剧烈时就面赤发热、心慌、烦躁。某医院诊断为无汗症。一般很容易认为,肺主皮毛,应该治肺,使其发汗。但仔细分析,病人并无肺病的症状,而面赤、身热、心慌、烦躁为心阴虚的表现。汗为心之液。我从滋补心阴为治,获得满意效果。虚心求教取长补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治学方面,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了问题,不耻下问,广泛求师。「惑而不从9币,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在教学和临床中碰到问题,就虚心句别人请教。我对「柴胡劫肝阴」不太明白,就去问一位夏老师。他说:柴胡有疏肝的作用,用之得当,效果显著。但柴胡味苦微辛,疏肝太过,就会耗伤肝阴。他的解释对我启发很大。我发现不少方剂中柴胡往往与自芍配合应用,白芍可以防止柴胡疏散太过。不但加深了对药物功效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配伍意义。气与阳的关系问题。虽然也明确助阳药不能补气,补气药也不能助阳(黄芪能升阳);气属阳,但又不等于阳。临床上气虚和阳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究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不很清楚。就这个问题请教老师们,指出阳是对阴而言,气是对血而言,气与血可以分属阴阳来说明它的作用。阴阳可概括全身,也可指一个组织脏腑。一般地讲,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临床上所指的阳虚,多指脾肾,气虚多是属于脾肺。于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习《内经》中,也碰到不少疑难问题。《灵枢·禁服》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一为百病之母,一为百病之长,又说「百病皆生于气」。究竟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卫气为百病之母主要说明卫气与外感病的关系。张景岳说:「卫气者,阳气也,卫外而为固者也。阳气不固则卫气失常,而邪从卫入,易生疾病,故为百病母。」风为百病之长,主要说明风邪致病与其它病邪的关系及其致病的广泛性。百病皆生于气,主要说明七情劳伤及寒热之邪致病的机制,是影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分言之,「怒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概括地说,皆由于气机紊乱而致。这三句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卫气、风、气与致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这样解释,对我很有启发。教学相长如切如磋一九五六年底领导调我到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做教学工作。从医疗到教学,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转变。自已既没有教学经验,叉没有教材,无从下手。党分配的任务,必须完成。就边干边学吧,我下决心一定要胜利完成任务。没有教材就自己动手编,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参考汪昂的《灵素类纂>》和张景岳的《类经》,分类选编了《内经摘要》作为教材,后来出版社出版了。教学中碰到问题,就同学员一块讨论研究。例如对「天癸」的解释,《妇人良方》认为是指月经而言,这在女子尚可说通,但男子之「天癸」当指何而言?经过讨论,学员们同意我的看法:天癸不能局限地指月经,它是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维持正常生殖机能必需的物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教起来心里踏实,学员学起来熟悉易懂。有时学生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督促你思考、学习。一次,有位同学问我:带脉起于季胁,环腰一周,起于季胁的哪一面?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一下子被问住了。以后我查阅资料,回答了那位同学,带脉起于季胁的两面,环腰一周,如柬带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学生学习《内经》时,不了解内在的系统性,抓不住规律,领会不深,掌握不牢。《内经》本身的系统性是很强的,篇与篇之间往往都有密切联系。例如,《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是淡天真之精,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主要谈调神,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主要谈阳气,精、气、神为人体三宝,密不可分。整体观念更是贯穿在每篇之中,就是每篇之中也有它的联贯性。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重点是阐述胃气,无论是呼吸的定息,虚里的论述,及四时的平、病、死脉,都是沧述胃气的重要性。理解了这一点,学起来就会执筒取繁,事半功倍。教学中还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都是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段有接触过中医知识,开始学习阴阳五行时,他们理解不了,觉得阴阳五行是讲迷信,如坠五里雾中,就举出浅显的临床治疗的例予,便于学生领会。《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心为阳中之阳,所以心有实热之邪,可以用苦寒直折肺为阳中之阴,肺有实热之邪则应慎用苦寒,以防伤阴。脑为奇恒之府,中药中并没有入脑的药物,那么,临床上怎样治疗脑的病症呢?联系到临床实际,让学生理解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和病理多分别归属于五脏,其中以心肝肾为主。心主城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生髓l而通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因此,脑的病症多从心肝肾辨证论治。这样,学生对脑的认识及脑病症的治疗就具体而深刻多了。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迷信古人,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有发展和提高中医理论的雄心壮志。祖国医学史上,凡自成一家者,一方面是由于对古典医籍的精深独到的研究,另外就是他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具有创新的精神,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赵养葵根据《内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提出十二官之外,一定别有一主,发挥了命门学说。张子和根据《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的论述,认为发散即汗法,涌为吐法,泻为下法,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朱丹溪根据「阳道实、阴道虚」的论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史兰华整理)




老中医张珍玉教授谈胃脘痛辨证特点
2008-10-21 13:50:37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 张珍玉先生临床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为总结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规律,我们选择张珍玉先生临床疗效显著的胃脘痛病案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俗称“胃痛”。《素问》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历代医家又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多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忧思烦恼怒等因所致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胃的病变。然胃之受纳,腐熟及消化功能,又要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与肾阳的温煦,故胃脘痛一症也与脾、肝、肾的病变有关。
    「常见证候」
    寒邪犯胃:胃脘疼痛较甚,有抽缩剧痛感,发作较急,得温可减,痛时常兼有恶寒,或呕吐白沫,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食少纳呆,喜暖喜按,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其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其痛时轻时重,数年不愈,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脾胃气虚:胃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语声低微,或有脱肛,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虚弱。
    胃热: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畏热喜冷,口渴喜凉饮,或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阴虚:胃脘部隐隐灼痛,绵绵不休,入夜溲赤,手足心热,或干呕呃逆,舌鲜红少苔,脉细数。
    肝气犯胃:胸胁胃脘胀满,攻冲作痛,痛处游走不定,其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善太息,食少纳差,呃逆,嗳气反酸,或大便不畅,苔黄白,脉弦。
    瘀血停滞:胃脘部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拒按,食后痛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宿食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恶食,大便臭秽不爽,舌苔厚腻,或黄白相兼,脉实或滑。

    1病案选择
    临床胃脘痛病案以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在庐山会议上正式提出的胃脘痛的定义以及诊断标准为依据。选择张珍玉先生临床诊治疗效显著的标准胃脘痛病案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
    2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
    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见表1。表1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略)从表1可知: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为主,其累积频率达99.74%;其中与肝相关的辨证有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三者累积频率达92.90%。
    3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不和辨证胃脘痛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一临床辨证特点?我们对此做一总结分析。
    3.1重视脏腑,综述历家重视脏腑辨证是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张先生指出:在脏腑关系中肝与脾胃关系最密切。生理上,一则肝属木,脾胃属土,五行木克土;二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饮食物纳运消化功能。正如《血证论》谓:“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1]。”正因为生理状态下肝与脾胃的密切联系,所以病理状态下易于相互影响为病。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肝气逆乱横逆犯脾胃,是临床肝病引发脾胃病的常见发病途径。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胃脘痛病位在脾胃,肝病易及脾胃,胃脘痛不离肝。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论述,明确胃脘痛由肝病引发的观点。对肝病引发胃脘痛论述较全面的首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肝气不疏,脘痛呕恶”。并单设“木乘土”一门,注重从肝胃关系失常论述胃脘痛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明确提出:“脘痛……病在肝胃[2]”等。清·陈士铎《石室秘录》 明确提出:“诸痛者皆属于肝[3]。”对历代医家关于肝与脾胃脏腑关系的深入分析,为先生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失常辨证胃脘痛奠定了基础。
    3.2因时制宜,总结临床由于临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发生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临床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胃脘痛发病亦体现出这一时代特点。先生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强调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的过度紧张焦虑,临床由于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证越来越多见。临床胃脘痛多因情绪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现实即是佐证。如麻仲学通过胃脘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情志失调作为发病的潜在因素,常常可使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低下,易与饮食、劳倦、外感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胃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易产生胃脘痛疾病[4]。先生从临床实际出发,在深研中医五志伤五脏理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肝藏象理论基础上,因时制宜地提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肝,导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进而导致胃脘痛发生成为目前临床胃脘痛病发生的最常见发病途径的发病学观点。可见,先生重视肝这一胃脘痛辨证特色的形成是基于临床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3.3深研病机,深化理论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基本病机的认识,大致 两类: 以气滞为基本病机;另一种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针对上述胃脘痛基本病机,先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突出了从肝与脾胃不和分析胃脘痛基本病机的思路,先生强调:从病机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而言,胃脘痛的病机复杂,证型多样,但是胃脘痛作为一 临床独立病证,“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抓住“不通”,分析清楚导致“不通”的虚实两端,是分析胃脘痛病机的关键,是治疗胃脘痛的主攻目标。
    从实的一面而言,实而滞本于肝:胃脘痛之“不通”的基本病机突出在气滞。正如柯氏所言:“中医认为痛的基本病机是气机不通[5]”。张氏等通过对7315例胃脘痛 各证型分析,提出胃脘痛证候的演变以气滞证为基础,各证候多在气滞证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其他证候也可因阻滞气机而致气滞症状[6]。而肝气主动,运动性最强,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气滞是贯穿于胃脘痛各病机阶段的基础,从脏腑辨证角度而言,则意味着肝气疏泄失职亦贯穿于胃脘痛病机各阶段,胃脘痛各证型都有潜在的肝失疏泄病机存在。正如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所言:“诸痛者皆属于肝。”可见,胃脘痛基本病机在气滞,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滞之本在肝,胃脘痛病发生在于肝主疏泄失常,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从虚的一面而言,虚而滞不离肝:一方面木克土,木旺乘土,肝木对脾胃土的制约作用太过,则导致脾胃虚弱,另一方面土虚木乘,木郁土中。可见,肝与脾胃气机不和气机郁滞导致胃脘痛,不论木旺乘土,还是土虚木乘,木郁土中都具有脾胃虚弱本虚一面存在,只不过脾胃虚弱有微甚及偏脾与偏胃之别。一则脾胃虚弱有微甚之分,脾胃虚弱之微者,脾胃气虚,脾气升而不畅,胃气降而不顺,枢机不利,易发气滞,而人体一身之气的畅通运行在于肝气之疏泄,气滞则病及肝。二是脾胃虚弱之甚者,脾胃虚弱定有肝木乘侮的一面。中土虚弱,木郁土中,中焦气机不得肝木之疏泄,则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综上所述,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失常辨证胃脘痛是先生因时制宜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更是先生深研历代医家论述,深化胃脘痛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肝与脾胃脏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体现。
口疮方治疗口腔溃疡-张珍玉医案         方名:口疮方组成:煅炉甘石2克,人中白(煅)1克,青黛2克,冰片 0.3克,枯矾0.5克。功效:燥湿收敛,化腐生肌,清热止痛。主治:口疮。用法:上药共为极细末,放瓶中收贮,将药末搽于患处,1日1次。
疗效:张珍玉教授祖传此方治疗口腔溃疡收效满意.笔者在临床中常遇到口腔溃疡,以婴幼儿多见,以此方治疗又方便见效又快,且可免除服药的困难。
李某,患病半月,经西药治疗无效,投上方1次而愈。
刘某,62岁,患病6年,投上方3次而愈,10年未复发。
 张珍玉192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的中医世家,16岁中学毕业随父习医。在其父指导下,他四大经典手不释卷,金元四大家之作孜孜以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业医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已见成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  1952年青岛市中医学校成立时,作为优秀青年中医首批被安排进修。1956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又作为师资培养对象首批被推荐入学。1958年作为高水平师资培养对象被选派赴南京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中医教学研究班深造,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执教,成为该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经遴选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晋升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历任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先生多次主持自编教材,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撰写,相继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者。  张珍玉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少年时期便随父学医,几十年来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他倾毕生精力,为百姓解救病痛,向不问贫富贵贱,业医甲子,活人无数。及至晚年,不顾年事已高,常年奔波于诊疗一线,凡危重急症,每获奇效,深受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的尊敬与崇拜。他从事高等中医药教育近半世纪,向学育人,学富五车,造诣极深,成就卓著,是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奠基者和理论发展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熏桃李遍天下,熏享誉海内外。他治学严谨,编著、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的学术论文50多篇,积数十年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许多广为学术界公认的新理论和成果,为我国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山东省科技兴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录入《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山东省有重要贡献专家名录》。先后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全国内经委员会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hhbffq 发表于 2009/5/17 07:42:41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0 编辑


张珍玉论治泄泻学术特色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
1 脾与泄泻泄泻是脾失健运最常见的病证之一,泄泻的产生与脾的生理病理特点直接相关。
1.1 脾的生理特点
1.1.1 主升脾主运化,《素问·金匮真言论》称脾为“阴中之至阴”;《类经·阴阳类》注云:“脾属人之土,其体象地,故日牝脏,为阴中之至阴也。”根据然界的阴阳运动规律,在上属阳的气运动趋势是向下的,在下属阴的气运动趋势是向上的,如此才能阴阳合和而变生万物,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之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因此,脾属阴象地,其气
[收稿日期]2006.11.18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编号:2004BA721AOI2
65)
[作者简介王小平(1962一),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治则治法及《内经》理论与临床研究。
98
以上升为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是万物气化之本然,究其动因,在于“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云:“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是以各有阴阳也,阴阳交泰,故化变由之成也。”脾之所以能升,是因为脾中有阳,正如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解》所说:“脾以阴体而抱阳气,阳动则升。”可见,脾虽为阴体,其升动趋上的是脾阳。《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正是由于脾阳的升动,才能将水谷精微(清阳)
转输至肺及全身。
1.1.2 体湿而恶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根据五行归属,脾与湿同气,脾主运化,藏营,是五脏之本,精、气、血、津液之源,与湿土的化生、长养之性类同;又脾为太阴,阴气最重,故“体湿”是脾之本气所化,如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解》所说:“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己土之湿为本气。”因此,《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唐容JIl((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进一步论述道:“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可见,所谓“体湿”乃是对脾主要生理功能— —运化功能的概括。《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脏所恶,脾恶湿。”此
“湿”指邪气而言。脾主升清,运化水液,脾气健运,脾阳升动,则水精四布,湿浊无从产生;若脾失健运,升动无权,则水津不布,聚而成湿。可见“湿”的产生是脾失健运的外在表现。“湿”乃水聚而成,为有质之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致病特点,而脾以阳气为用,主升,与胃共成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
2007年3月王小平:张珍玉论治泄泻学术特色第31卷第2期无论内湿还是外湿,皆易伤脾。由于脾虚易生湿,湿邪易伤脾,故日“脾恶湿”。
“主升”和“体湿”,体现了脾之阴阳体用互制互用的辩证关系。“体湿”反映了脾阴的濡润作用,“主升”反映了脾阳的升清散精作用,但脾阴的濡润必须有脾阳鼓动上升的支持;脾阳的升清必须以脾阴的濡润为生理基础。“体湿”以保持脾升润而不燥,“上升”则保持体湿濡而不滞。《医经余论·续脾胃论》说:“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物也。”
1.2 脾的病理特点脾的病理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虚”,二是
“湿”。脾的运化功能依赖脾气的升动,而脾气升动以脾气充沛为前提条件,脾气亏虚,甚或脾阳不足,以致无力升动,运化失司。脾体湿而恶湿,脾失健运易生湿邪,湿邪侵淫最易困脾,故脾病多湿胜,《素问
· 至真要大论》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脾虚与湿胜并见是脾病的临床特点之一。
1.3 泄泻本于脾虚与湿胜《内经》对泄泻病机已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等等。说明泄泻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不升及湿邪偏胜。故《医宗必读·泄泻门》说:“泄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亦说:“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人大肠则成泄。”一般而言,暴泄多以湿胜为主,因湿困而脾虚;久泄多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致湿停。
2 肝与泄泻肝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肝为乙木,为阴中之阳脏,具升发条达之性,时主春令。《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土得木而达。”王冰注日:“达,通也。”从五行关系而言,肝木的疏通畅达可以制约脾土的壅滞,保证脾土的生化长养之性。从五脏功能关系而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协调脾胃的升降之机,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因而,肝失疏泄极易影响脾运而导致泄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王冰注云:“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故洞泄生也……风中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飧泄。”肝调畅情志,在志为怒,所以,七情刺激易伤肝及脾,导致泄泻发生。《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者呕血与飧泄。”可见,肝失疏泄与泄泻关系密切,所以,程杏轩在《医述·杂证汇参》中说:“泻属脾胃,人固知之,然门户之要者,肝之气也.。”
3 肾与泄泻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开窍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与肾之间存在着先天助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生理关系。一方面,脾阳根于肾阳,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藉肾阳之温煦,若肾阳不足,釜底无薪,火不暖土,不得温煦脾阳,则致脾失健运而发生泄泻。另一方面,肾中精气亦需要脾气充养,若脾失健运,久泻无火,亦可导致命门火衰,胃关不固,加重泄泻。上述两种病机变化互为因果,造成脾肾阳虚,久泻不愈。《景岳全书·泄泻》云:“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来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总之,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即所谓“无湿不成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失调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脾虚失运,可造成湿胜,而湿胜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胜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鉴于上述认识,张珍玉教授以健脾为治泄之首务,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以淡渗利湿为止泻之蹊径_1j,张老及其传人遵守如上法度论治泄泻,多年来一直具有优良的疗效。


张珍玉教授治疗皮肤病医案与心得
2008-10-21 13: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皮肤病缠绵难愈。治疗棘手。张珍玉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辨治方法。用之临床,每每药到病除。现将张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皮肤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发作1 a余。近1 a来。反复发作颜面红疹。局部红、痒、流黄水。用药后症状(具体药物及用量不洋)缓解,但反复发作。现颜面红疹、流黄水等症消失,唯局部色红、痒,夜间尤甚,伴局部皮肤干燥。时痛、热。月经规律。白带正常,二便调畅。舌边红。苔薄白。脉数弱。辨为斑疹(湿热蕴结型)。方拟如下:首先,从脏腑的定位来看,皮肤病涉及到最基本的两个金银花l2 g,连翘6 g,薄荷6 g,荆芥6 g,当归9 g,炒薏苡仁他。丘疹、瘙痒,两颊可见高起皮肤的小丘疹,腹从辨证上看,首先要分清病变在皮毛还是在肌肉。一般来说,病在皮毛者,病变多表露于皮肤之上;病在肌肉者,常隐伏于皮肤之下。局部瘙痒者,多属风邪为患;不痒者,多以湿邪为主。斑疹的具体形态和部位也是辨证的要点之一。一般而言,颜色发红者,偏于热;色泽偏淡者。属于湿;局部湿烂流水着,是湿邪为甚;皮肤干燥脱屑者,是血燥生风;位于上半身者,属风邪上受;居于下半身者。为湿邪下注。另外,还要注意全身症状及舌脉,特别是局部症状特点不突出者。全身症状及舌脉往往成为辨证的关键。综上所述,皮肤病多表现为风、湿、热、燥之象。多采用疏风、清热、利湿、养血之法。对于相兼为患者,如湿热互结、风湿同在、燥湿同病等。治宜分清主次。脏腑上与肺、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采用宣肺、健脾、疏肝之法联合应用,根据具体辨证结果,以一法为主,兼施他法。
2 验案举例胀,脉数弱。上方加菊花6 g,生白芍9 g,以巩固疗效。按:本案病情复杂,涉及面广,临床所见风、燥、湿、热兼杂,气分、血分俱伤,肺、脾、肝同时受累。初诊表现为局部颜面红疹、流黄水反复发作史(湿),现局部色红(热)、痒(风),夜间尤甚(阴证、湿),伴局部皮肤干(燥),时痛、热,舌边红,苔薄白(热)。脉数弱。以湿、热为主,兼见风、燥之象,采用宣肺清热、祛湿健脾为主,养血活血为辅。二诊,守原义,增加疏风清热之力;三诊时表现为面部又起少量暗红色斑疹,有瘙痒感(风),睡眠后减轻(阳证、风),皮肤干(燥),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疗以风、热为主,兼顾湿、燥。四诊时痒重,加重理气活血之力。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五诊仍守原意。六诊仍从风邪着手,继续疏散外风,且平肝敛肝,兼以养血润燥,调理内在脏腑机能。六诊时尚有少量斑疹,面积缩小,张师嘱其停药观察。1月后诸症完全消退,随访
1 a未再复发。王某,女,33~,2005年3月4日初诊。颜面红疹反复参考文献:收稿日期:2006—05—21
作者简介:肖振卫(1967一),女,河南濮阳人,博士学位,讲师。
王小平.张玉珍辨治皮肤病经验摭拾.山东中医药杂志,2003,
22(8):502—503.
张庆祥.张玉珍辨证用药经验拾萃.山东中医药杂志,2002,21
(1):50—51. (编辑:蒋士卿)
张珍玉教授治疗情志病经验浅谈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情志刺激所致或引发的病证亦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对于情志病证,可应用心理疏导来治疗,但绝大多数情况还需配合药物治疗,调脏
以和情。药物疗法适用于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脏腑功能受损比较严重之时,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
言:“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珍玉教授对于情志病证的治疗颇有心得,每每从五藏人手调治,效果显著。临证常采用疏肝法、养心法、调理脾胃法、交通心肾法等以达理脏安情之目的。作者试结合张教授病案分析如下。
1 疏肝以和情疏肝法是临床治疗情志病证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因为肝具有调节包括情志在内的机体各项功能的作用,而各种情志的变化亦可反过来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因此通过调节肝疏泄气机的作用就能调和异常的情志变化。究肝失疏泄之因有虚实两端,虚者因肝肾之阴血亏虚,实者因气机不畅,临床表现亦不外乎疏泄太过或不及两个方面,故治疗上虚者以滋补阴血为主,实者以疏导气机为主,太过者则抑之,不及者则扶之。滋补肝肾阴血的常用方剂有四物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肝气逆者如柴胡疏肝散,气火上逆者如龙胆泻肝汤,肝气郁者如逍遥散、四磨汤、半夏厚朴汤等,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辨证加减【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毛海燕(1970---),女,山东淄博人,医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研究。应用。病案1 女,36岁,于1998年3月20日因头晕、头痛五年就诊。自述因惊恐致头晕时发时止,发则头昏胀痛。无目眩,每于春季或生气后加重,时胸闷,善太息,易惊恐,舌红苔薄白,脉弦弱。诊为肝气不舒,治以疏肝解郁,方以逍遥散加减。药用:当归
9 g,炒白芍9 g,柴胡6 g,薄荷6 g,川芎9 g,人参10
g,炒白术9 g,香附9 g,陈皮9 g,砂仁9 g,甘草3 g。经加减服用9剂而诸症尽除。按:《内经》云:肝气虚则恐。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指肝虚则本身易生恐情,二指肝虚则恐而情易伤。本案患者之病虽由惊恐所致,然此患者正值壮年,肾气尚强,故无明显的肾伤征象,但是肝肾同源,女子又以肝为先天,因经血之故而肝血易不足,不足则易伤,故惊恐之情志导致了肝气不舒,升发不及。病每于春季加重是因春为肝所主之时,春肝宜升为健,欲升而不能,故病重。经用药物滋补肝阴血之体,助肝气升发之用,则气机条达,诸症自愈。病案2 女。59岁。1997年12月22日因主诉
“烦燥欲死三年”就诊。精神卫生部门诊为强迫症、焦虑症。病初因生气惊吓所致。现悲观厌世,躁动不安,心跳动欲出,感觉饥饿但吞咽困难,咽中如有物阻,每日下午5时左右出汗1 h,五心烦热,恶梦,面赤头昏。舌红苔薄白干,脉弦细数。诊为肝旺心弱。施以疏肝养心,化痰安神之法,方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治疗。处方:生白芍9 g,柴胡6 g,川芎
9 g,枳壳6 g,姜半夏6 g,陈皮9 g,远志(炙)6 g,夜交藤12 g,代赭石12 g,郁金9 g,当归9 g,砂仁9 g,甘草3 gJ石菖蒲3 g。6剂后觉咽部畅通,饮食无碍,心中稍安,但五心烦热及汗出如前,遂上方去姜
2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4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8卷第4期半夏、陈皮,加人生龟板12 g,生地黄9 g,五味子
9 g,加减调理1个月,烦躁基本消失,余症亦除。按:本患者之病因情志而起,怒伤肝,惊伤心,气滞痰凝、气火伤阴等病理变化随之而起,病证复杂,祛痰养阴不能并用,故采取分化瓦解之法,但治疗过程中总以疏肝养心为主旨。
2 调心以安情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主调控情志,心伤则情难自控,故临床可运用调养心神法治疗情志病证。本法适用于情志伤及于心,致喜怒悲恐不得自制,兼见心慌,或胸闷胸痛等症,治疗时或益气,或养血,或祛痰,或活血,或安神,总之,以使心安而情和为最终目的。如《金匮》之甘麦大枣汤即为养心血、安心神之经典方剂,善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之证。病案3 女,3岁。于1998年1O月6日就诊。主诉:身易强直2年余。患儿之母自述怀孕期间曾因公婆离婚之事受到精神刺激。患儿自出生后6~
7月开始发作上述症状,性情易急躁哭闹,难以哄劝,稍大后每次发作结束常自觉羞愧。现每晚发作强直,似角弓反张样,发时呼之不应,但无口吐白沫,无怪叫声,情志刺激则加重,痰多,常咳嗽,眠差,纳少,面黄,舌淡苔白,脉数弱。诊为痰扰心窍。治以健脾化痰,养心以安神。处方:当归5 g,丹参4 g,炙远志4 g,人参6 g,炒白术5 g,胆南星4 g,陈皮5 g,砂仁5 g,郁金5 g,甘草3 g。服上方2剂后,身强直未再发作,惟于哭闹时稍身体后挺,后半夜眠不实,不咳,但嚼中有痰,纳食好转,舌红苔白厚,脉数弱。上方去白术,加茯苓4 g、生龟板6 g,陈皮减量至
4 g。随后又加减服用4剂,患儿强直之症已不再发,性情亦大为改善。按:患尼在母腹时曾受情志刺激,致稚嫩心神受损,又其母为家人思虑过度,气结生痰,母婴同气,亦影响至胎儿。最终导致孩子出生后痰闭心窍,痰郁化热,痰热内=扰,故烦躁哭闹。正如《内经》所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治以化痰养心则情志自和;水液成痰,无以化阴,筋失所养,加之火大生风,故伴发身强直。经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二诊时加人生龟板养阴以柔肝,如是则筋自舒。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温燥之品不宜久用,故去白术,减陈皮。病案4 女,76岁,因常大笑不能自控就诊,现
294
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常有一过性意识丧失,常无故大笑不止,日发作数次,笑后全身乏力疲倦,腹中胀闷,有时又急躁易怒,虽自知但无法控制,苦不堪言,舌红苔黄厚,脉弦涩而沉,拟用益气活血通络之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25 g,当归尾9 g,牡丹皮6 g,郁金9 g,人参10 g,炒白术9 g,鸡血藤6
g,明天麻9 g,生龙骨12 g,地龙9 g,砂仁9 g,甘草3
g。服上药3剂后,虽仍时欲笑,但时间缩短,且可勉强控制。又3剂后,情绪渐平,继续服药以善其后。按:本例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俱亏,阴血亏虚,虚阳上越则易怒;气虚血阻于络,阻于四肢脉络则发肢体不利,甚则痿废,阻于心脉则心包代心受邪。《灵枢·经脉》日:“是动则病……喜笑不休。”喜则耗气,故每当笑后则无力,气虚不运则腹胀。故治以补气为主,兼以养血通络,平肝潜阳,又血郁而化热,故又加牡丹皮、郁金以解血中郁热,如是标本兼治,心神得安而情和。
3 调理脾胃以安情人之情志活动与中焦脾胃有密切关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焦所化生之气血,是情志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中焦脾胃的升降斡旋,对于情志之气的正常运行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因而调治脾胃,使其升降相因,枢纽和利,是临床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手段。结合以上病例可以看出先生治疗情志病之法亦每每配以调理中焦气机之药物。
4 交通心肾法心居阳中之阳,肾位阴中之阴,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主,二者阴阳相济,对于全身的各项功能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肾相交代表了机体阴阳、气机的升降协调,各种情志活动亦代表了不同的气机状态,是脏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故而心肾相交是情志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如《中国医药汇海》说:”人之所以由感觉而生情志者,神主之也。神生于肾中精气,上归于心。阴精内含,阳精外护,是以光明朗润,烛照万物,及感触万物,发生七情。”因而I临床之心肾不交证,常出现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梦遗梦交、健忘等,此时交通心肾可获良效,常用方剂为黄连阿胶汤加减。






hhbffq 发表于 2009/5/20 13:22:2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1 编辑

干祖望  干祖望,男,1912年9月生,上海市金山县人。(1987年《中医年鉴》作松江),为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业人之一。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唳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唳科学会及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名誉主任等职。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1991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及证书。临床60多年,执教40多年,写作50多年,现仍拼搏于临床、教学及撰写工作第一线上。研制有效方多首,收入《名医名方录》。中医耳鼻喉科建科30年来,尤其是在完善理论、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于1980-1986年办了“专科师资班’5期,培养了大批耳鼻喉科专业人才。1990年主办“国际中医耳鼻喉科班”,学员来自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他重视临床医案,坚持一病一案至今,并整理编纂出33万字精品,《干祖望耳鼻唳科医案选粹》1999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已出版《中医耳鼻喉科学》、《尤氏喉科》、《孙思邈评传》等9部,及门生总结的《干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干祖望学术思想研讨会专集》、《中医耳鼻喉科临床验案集》3部。已出版合作或参与撰写者20部左右,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医话》。1947-1998年在包括台湾在内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20篇。《茧斋医话》400篇左右,从1992年起在《辽宁中医》、1993年在《江苏中医》长期连载至今。在中医传传统理论上,调整了“三因”学说;充实“四诊八纲”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归纳出“论治四法。













访干祖望





【人物档案】干祖望,1912年生,江苏省中医院教授,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耳鼻喉科各类疑难杂症。

  【解说】在江苏省南京市,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藏书状元,这位状元是1990年经过数百人的角逐,由江苏省文化界的人士共同评选出来的,他就是江苏省中医院的著名中医干祖望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教授 干祖望】我从小看书看的多,就看到一本书是《名医林园》,这本书上有一个例子,说一个人怕冷,吃热的药就越吃越坏,给他吃冷的药治好了。后来我也碰到一个年轻患者,他有7年病史了,冬天冷的要命,要盖好几床被子,他来看耳聋病,我就跟他说,除了我把你的耳聋看好,你的那个病我也可以试试,他说那太好了,我不像别人用热药,人家冷的病都吃温的药,但我非得不这样,我加冰,这个病就治好了,那么这个就是看书得来的,你不看书怎么知道的。

  【解说】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五岁时就被家人送进了当时金山县有名的姚家私塾读书,十三年后,已经能够对四书五经脱口成诵的干祖望被当时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免试录取,就在他即将与水墨丹青结缘时,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走上了行医之路。

  【江苏省中医院教授 干祖望】我准备到刘海栗的那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去读书,但我家旁边有个邻居他年纪比我大一些,他父亲叫他去学中医,他不愿去学习,他去学中医,我去上海读书之前半个月,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我英文也蛮好的,去搞中医一窍也不通,我说,我也真可惜的,我知道你是国外回来的,去搞美术也很合适,我假设是去搞中医就好,他说我假设学美术就好。那么我们两个人调换,我们自己调换起来的,结果我就去搞了中医。

  【主持人】现在看来,如果干老当时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话,中国画坛上或许会多一名怪杰,但中国的中医界就一定是少了一名泰斗,说是泰斗,干祖望真是名副其实,早在四十年代,中国出版的《当代医家传略》中就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在中医耳鼻喉科界,他可称得上是中医耳鼻喉科的第一人,因为是他在1951年第一个挂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第一块"中医耳鼻喉科"的牌子。

  【解说】1951年,干祖望结束了个体行医生涯,走进了上海金山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就在这里,他发现西医有很多检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中医更为科学,这一切让这个对新生事物满怀热情的乡间医生大开眼界,从此他也戴上了西医用的检查眼镜。1953年,干祖望毅然来到了北京中直机关第二医院,成了专业进修西医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教授 干祖望】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们先人都有的,中医宝库里有的,喉咙病中医没有的,中医是把咽作为喉咙的,那么中医是没有喉科的,真的没有喉科的,中医现在即使有点喉科,这点喉科基本是用不起来的,我现在是这样子的,用西医检查,把所有的病暴露了,基本上可以看到的看成它是一个外科病,那我用中医的外科的理论,中医外科的手法,把它引用过来,来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我用中医外科的办法来治疗的,我是这样子的。

  【解说】1956年干祖望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喉科学》问世,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成立,他出任了第一任理事长,实践中干祖望推崇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但在治疗上,他则强调应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放在首位。

  【江苏省中医院教授 干祖望】比如说喉咙底下的小血管的检查,我们中医是查症的,查症查出来了,小血管扩张的,它是心火旺,假如那个粘膜萎缩的,脾虚,假如是整个充血的,风热,有个痰扒在里边的,痰烧,所以说不是真正的中医,对这个症是辨别不出来的,只有用中医的东西把它搞出来。

  【主持人】许多听过干老讲课的人,都这样评价他的教学,说听干老讲课,和听侯宝林的相声一样过瘾。因为干老博学多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三教九流,在干老讲来,都很是生动形象。而对干老的医案,专家们的评价则是:每案无雷同,字斟名酌,集医、哲、理于一体,诗、联、骈于一章,既是精辟严谨的医学论文,也是妙笔生花的文学佳作。对于这些褒扬,干老自己则认为主要是读书多的功劳,他说我的生活中,前面的向导是书,工作中的帮衬是书,做我后盾靠山的还是书。

  【解说】干祖望姓干,他那瘦小的身体也实在是干瘦的可以,但他的周身却洋溢着与他的年龄和身材形成强烈反差的"精、气、神"。已经90高龄的干祖望思维敏捷,谈吐幽默,许多他治好的病人也成了他家里的常客。

  【患者】我这喉咙不舒服有十几年了,在十几年当中,特别是90年代初期的时候呢,我感觉很严重,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吐痰,总是觉着这个位置不舒服,平常不舒服就是去买点喉片吃吃,应付应付,在97年的时候,经过朋友介绍到干老这边来看,干老给我开了7服药,让我试一试,七服药吃完了以后,就感到很轻松,我就继续来看,前后一共吃了大概有四十来服药,就完全好了。

  【解说】干祖望读书、藏书、教书、写书可以说与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而说起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也真称得上是"学高望重扬天下,耳鼻喉科第一人"。




干祖望:中医会死我第一个不答应[精品]






    中医引起舆论反对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有些人反对中医,其实是反对假中医  -本刊记者 蒯乐昊 发自南京  94岁的老中医干祖望为他的书房起名“茧斋”,干祖望就是江苏省文化界评选公认的藏书状元”,埋首在“茧斋”四壁书籍之中,不是作茧自缚,是化蛹成蝶。  干祖望说,“我用功得很,老了也很用功,我是从苦里熬出来的”。  中医人丁兴旺,  但不少“假和尚”充数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四岁即被家人送入当时金山县最有名的姚家私塾读书。姚家私塾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姚石子的家塾,教学非常严格,每年,干祖望只能在春节等节日休息十二天,其余时间全用来读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要背,从4岁读到18岁,一直坐着,我的脊背都弯曲了。”  中国古代学人入仕的传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十几年经史典籍的教育为干祖望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厚功底。离开姚家私塾,他被当时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免试录取,即将结缘丹青。  “准备到刘海粟的那个学校去读书,但我家旁边有个邻居,年纪比我大一些,他父亲叫他去学中医,他不愿去。我们两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说他英文蛮好,去搞中医一窍也不通,我说,我假设是去搞中医就很好。他说他假设学美术就好。那么我们两个人调换,结果我就去搞了中医。”  这一年,干祖望师从名医钟道生,开始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当时的中医教育讲究口传心授,对基本功要求十分严格,除了熟读熟背中医学经典,学习炮制药材,还要苦练擒拿术。“一种酒坛,口子小,身体大,三个指头抓住,抬,坛子轻了就放沙子,放水。练习的时候不能吃饭,连一口水都不能喝。”  擒拿术是中医急救时的一种传统方法,多用于抢救喉阻塞病人,医生把病人放在膝盖上,用力搬拿,力气小了可不行。  人物周刊:最近的“废除中医药”讨论,作为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您怎么看?  干祖望:中医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都没有消亡,疗效有目共睹,不是哪个人、或者哪群人说取消就可以取消的。  中医引起舆论反对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有些人反对中医,其实是反对假中医。现在中医兴旺人多,基本上是假和尚在那里充数。  人物周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干祖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知之明者,知道西医队伍挤不进去,索性自报中医。为了保险,称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出身,学校、祖传、从师三马并行。只需一个老中医承认他“是我的子孙”、“是我的学生”,就可大摇大摆跨进中医大门。  中医还有一个先天性特点: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也就认为是“郎中”、“大夫”。以此类推,点痣的、捏脚的、脚部按摩的、莫名其妙地扎几针的、专门拔火罐的、站在病人面前像音乐指挥家一样没有指挥棒地指挥一通的,甚至鹅白疗法、饮水疗法、甩手疗法、退走疗法……都归为中医。  人物周刊:西医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考核制度,中医的门槛却相对较低,中医院或者中医高校,怎么保证从业人员的水平?  干祖望:中医里“名老中医”、“名中医”特别多,怎么样才算名医呢,却没有一个标准。最后成了时代特征,一提到或写到中医医生时,上面必要加一个“名”字,不加上一个“名”,单单“中医师”三个字,似乎有残缺不全之感。  还有少数“博导”、“硕导”的教授,是不是真教导你的博士、硕士学生?有谁去察访或检查!  中西医结合,  要优质结合才能混血  1951年,干祖望挂出了中医史上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牌子。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耳鼻咽喉的诊治属于杂科,从未独立,干祖望知道西医有耳鼻喉科后,立志开创中医耳鼻喉科。但是,在耳鼻喉疾病诊治方面,他遇到了望、闻、问、切难以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结束个体行医生涯,进了上海金山县城乡第四联合诊所。西医有很多检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中医更为科学,让这个乡间医生大开眼界,西医鼻窥镜的直观格外吸引他,他从此也戴上了西医用的现代仪器,把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拓展到“望闻问切查”。  “耳鼻喉,号脉是号不出来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号得出来,心脏病号得出来,情绪号得出来,一个人发怒了,脉马上就显出来了。但耳鼻喉号不出来。西医的检查仪器,可以直接看到息肉,但是息肉从哪里来,是中医的‘痰’,是‘气’,都是中医理论。”  1953年,他来到北京中直机关第二医院,成了专业进修西医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医师。1956年,干祖望发表中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喉科学》,后来,他在南京中医院及护士学校分别创建了中医耳鼻喉科,独创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耳鼻喉学说。  人物周刊:作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您怎么想到把西医诊断方法引入中医?  干祖望: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们先人都有,不过中医是没有喉科的。我现在是这样子的,先用西医检查,把病暴露了,再用中医的外科理论,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用中医外科的办法来治疗。  比如说喉咙底下的小血管的检查,我们中医是查“症”的:小血管扩张的,它是“心火旺”,粘膜萎缩,就是“脾虚”,假如是整个充血的,“风热”,有个痰扒在里边的,“痰烧”,不是真正的中医,对这个症是辨别不出来的。

  人物周刊:中西医结合已成了趋势,您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撰写《新医医病书》,用您的话说,是开始“中医救亡”运动。您对中西医结合态度如何?

  干祖望:中西医结合这些年,以中医这方面来说,得到的实惠好像很多,但也不能抵消所受的负面影响。  中西结合工作,就像植物无性繁殖的嫁接技术,最主要的是两方面的亲本,必须都要选择最最优秀的特性,以两个优秀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优秀的第二代。所有优点,全部献出。而中医呢?无法明显地摊在工作台上看到。这样一边倒的结合,能不能称得上结合?从所有成果来看,只能称中药西医结合。  谁说中医会死,我第一个不答应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等左翼知识分子提出,要把“祖传秘方,丹药丸散”“统统踏倒”。国民政府时期,一度颁文限制并取消中医诊所。建国初期全国仅有4所中医院、病床30张。亲身经历过中医半个世纪废兴的干祖望,从不相信中医会死。  但让他有点难堪的是,从医76年,跑遍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了无法计数的大小、公私中医院。“迎宾座谈会上,所有书记或院长介绍院况,千篇一律要介绍洋设备”,更特别强调“大的、高价的、进口的,似乎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准”。  而他收藏医书的爱好,也渐渐地有点难以为继。“中医中药的学术著作出版得热气腾腾,但是质呢?剽窃的为数不少。我有这样一个怪脾气,凡1912年之前的书,见一本买一本,之后,除了张锡纯、张山雷、丁甘仁、谢利恒、陈存仁写的,一概不买。”  干祖望不服老,虽然已年过九旬,但他这样定义自己的年龄,“我看相貌,70岁;行动起来,50岁;思想呢,只有20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现在行动还是迟缓了,听力也渐渐丧失,但如果有人告诉他,“中医学也老了,要服老,要退出历史舞台”,他还是要生气,“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  干祖望:很多反对中医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真正的中医是这样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的疾病,可是你生了病却没有人来替你治疗,是巫替你祷祝皇天祖宗来保佑你。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医生才从巫师的手里夺过了治病权,才有了医生。  至公元前770-前221的春秋战国时,才有专业的医生,如医缓、医和、长录君、秦越人……等人。还有《史记》有传的扁鹊,其实他不是人名,而是任何医者都可称为扁鹊,一如现代的“大夫”、“郎中”、“医师”一样。当时的治疗手段,可能已有针灸砭石熨,那时针灸是正统的医疗手段。后来内服药逐渐出现,只是用药简陋,“内鸡矢醴”(鸡粪酒浸剂)(见《素问·腹中论》)就是当时几首方剂中的一首。












干祖望中医外科


作者:
干祖望 原著, 陈志强 整理

ISBN:
9787117074834 , 7117074833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5-1

定价:
¥25.00元



内容提要 :
    本书主要根据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早年从事中医外科时的手稿整理而成,介绍了干教授独具风格的中医外科学理论及科临床辨证体治的体会和经验。书中还精选了干教授的中医外科论述7篇。附录篇收录了中医外科流派与中医外科简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医生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益。本书为一部“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承前启后”的中医外科专著,体例有别于一般中医外科书,除了将外科病分为“疮门”、“皮门”、“窍门”、“杂门”四大篇以外,前两篇之下设“析因探变”、“辩证”、“内治”、“外治”、等章,而每一章则根据该篇该章的实际内容分节进行阐述。本书适合中西医外科、皮肤科、五官科临床医师阅读,也适合中医院校的师生、中医研究人员等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
    干祖望教授,男,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主要著作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耳鼻科医案选粹》、《干祖望医话》等10部,在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1000多篇。干祖望教授是我国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医科学丰富阅历以及他的学术渊源却鲜为人知。干祖望教授早年所从事的中医外科,实际上涵盖了耳鼻科的内容。他丰富的外科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为他以后开创中医耳鼻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他治疗耳鼻咽喉病,还是应用本书中的方法。从另一角度看,使中医外科界引以为遗憾的是,若非他后来攻中医耳鼻科,凭其丰富的理论与其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对中医外科的发展肯定会有更大的贡献!
目录 :
绪言第一篇 疮门第一章 析因探变第二章 辩证第三章 内治第四章 外治第二篇 皮门第一章 析因探变第二章 辩证第三章 内治第四章 外治第三篇 窍门第一章 眼睑病第二章 耳病第三章 鼻病第四章 口齿病第五章 咽喉病第六章 前阴病第七章 后阴病第八章 结语第四篇 杂门第一章 恶疮第二章 瘿瘤第三章 疝第四章 痛脚气、脱直第五章 梅毒第六章 漏症第七章 损伤第四篇 中医外科护理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创口处理第三章 上药第六篇 中医外科论述精选附篇第一章 中医外科流派第二章 中医外科简史




干祖望医书三种









新浪价:29.50市场价:36.00














作者:干祖望







译者:干祖望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1 0:00:00



本书目录】










医话选粹自序医德篇名医与医德大名医的座右铭医家只能尽力养生篇神仙叶天士用音乐来治病全受全归保键
“动养”与“静养”
自古帝王多短命读书篇学会读中医古文献的本领评书玩书闲话书名医书同名何其多闲话《内经》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医者所撰写或编纂的医书《医学三字经》中西汇通不是只此一家百年前的西医保健养生书张山雷写的一部西医书中医界的青年作家独具风仪的中医四部解剖学著作《内经》里有两套“天人合人”观张璐评中医出版物《笠翁本草》《理虚元鉴》之谜不谈“脉”的古医籍古医籍作者之谜闲话伪书《银海精微》导读
“大而博”的《御纂医宗金鉴》没有出版《名医辞曲》考证篇《千金方》中几个难解之处(上)
《千金方》中几个难解之处(下)
中西医结合史书有未曾经我读,事非亲历话难真胸锁乳突肌中医称什么不值得考证的考证评议篇天人合一标准?标准化?中医疾病篇有头疽、无头疽病名的出笼痰嘶哑病两位“安石”都有鼻病糖尿病没有不治之证难见治病专药医学篇辨证论治
“雾”与辨证趣语俚言谈“辨证”
李鸿章的幼稚病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四诊八纲闲话“八纲”
五行清君侧中介症后顾小议治疗疑难杂症治喉十六字诀
“进补”与“排毒”小议拙言补论百年前中医论过敏性鼻炎方药篇甘草漫议何谓中药虽相如,实不相如君臣佐使趣话方剂名称从干扰素想到了人参与萝卜黄连、三黄、黄连解毒汤栝楼苏龙古代名人和药辟邪篇怎样才是真中医从紫牡丹想到中医里的“紫牡丹”
揭开“祖传秘方”的面纱祖传中医美容人物篇儒医傅青主,千古一英豪典型的儒医王肯堂陆定圃是教授范文圃轶闻杂谈篇四大家与金元四大家第一个议论中西医学的是谁李鸿章最先提出中西医要结合中国医药学是宝库诸子百家皆为我师王军霞长跑与医生成名成家义眼中医药的特别用词江苏是中医外科的发祥地医生名称多以毒攻毒吴医、越医人中熟读唐诗三百首宁绍有后中医处方上逐渐消失的字中医对“思维产生之处”的认识古人心中的“思维”产生之处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礼失而求诸野鹿台恨观现场直播心脏手术有感虚、补、补药真与假诗人吟诗与医生治病中医宝库里独缺喉科学中医在“变”中发展
2000年后的中医吃老本考与辞退
“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酒醉者
120年前的观点繁冗削尽留清秀医者,意也名医也有治不了的病临床经验文前言干祖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干祖望宗《内经》辨证论治思想干祖望“辨证”经验阐微干祖望治疗耳鼻咽喉病经验干祖望运用升清法治疗耳鼻咽喉病的经验干祖望在五官科运用清肝法的经验干祖望运用化瘀法治疗耳鼻喉病的经验干祖望在耳鼻咽喉科常用的经方
“加减三甲散”的临床应用干祖望遣方用药特点浅析干祖望怎样处理耳鼻喉科急症干祖望怎样运用“耳鸣治心”
干祖望治疗耳鸣耳聋经验拾萃干祖望治疗慢性鼻炎的经验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干祖望治疗鼻鼽的经验干祖望治疗鼻衄的经验干祖望治疗咽异感症的经验干祖望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经验干祖望治疗慢性咽炎九法干祖望对嗓音病的辨治干祖望治疗失音特色干祖望处理口疮的思路干祖望治疗口腔黏膜白斑八法干祖望口齿科辨证十要点医案分析干祖望手订效方5首新医医病序前言中医的形象与实质什么是中医的“特色”
辨病?辨证?治病?治证驭宇学中一胎孪生子??历学(历法)与医学(中医)
一世与书为伍干祖望简介医案是衡量中医临床特色与水平的重要砝码医宗八德单方、丹方、秘方不姓“中”
医之病与医医病还我真面目正视三大问题,实现中医振兴蚁穴应在大好形势中找现在的“中成药”将成覆舟之水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医莫把伪中医推向国外一封没有回音的信今日中医取法、选方、用药以诗代跋







干祖望激情首创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2005-2-17 11:16:12
    年逾九旬的干老对中医的热爱一如既往。干老以“茧斋”命名书房,意味着他将与书相伴一生。
  执着豪放的个性,九死不悔的职业操守,生活的苦行主义,这是名医干祖望独特的人格魅力。
  干祖望17岁跟师学医,21岁悬壶济世,在临床第一线打滚已有60余年。在这激情四溢的60年里,他曾以滴水不漏的一纸医案攻克米业巨商的恶疾而扬名浦南,他曾在中医生死存亡时奋笔疾书,为争取中医地位鼓与呼;他曾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创立“衣带渐宽终不悔”,却在业务红火之时绝意名利,退隐江湖,开始人生第二次苦读……6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干老虽寿逾九旬却周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位“工作重于生命”的儒医依然“说真话,做实事”,迟迟不肯敲响“廉颇老矣”的钟声。
  人物简介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张堰镇,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干祖望为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1985年获得江苏省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及奖章、奖状;1991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他的科室获全国唯一的“中国耳鼻喉科建设中心”光荣称号。
  学术成就
  充实“三因”学说;把“四诊”扩展为望、闻、问、切、查“五诊”;设计出“辩证公式”,使教者言之有物,学者有则可寻,补上千古医学的空白;写有80万字的《野参外科学》,成为中医外科界一片西医化狂潮中的中流砥柱;中医没有喉科学,用外科学来补充,补上了一个学科空白;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开展“救亡”工作,撰写了《新医医病书》。
  弟子眼中的大师
  干老孜孜不倦地在中医急诊学领域内耕耘60载,著作等身,桃李遍地。他对弟子毫无保留,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为参加“名医师带徒”活动,他不顾年事已高,有病在身,义无返顾南下,让弟子们感动不已。干老视病人如亲人,出诊时对病人加号从不抱怨,认真接诊,没有丝毫马虎。他对中医事业的追求、献身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寒窗之辛
  闻鸡起舞勤练“抓坛功”
  干祖望4岁入读浦南望族姚石子家私塾,因天赋异禀,聪颖过人,深得老师赏识。13岁那年,他已熟读四书、五经、离骚、史记以及六朝的骈体文章。正因为寒窗求学时积累的文化底蕴,他行医后才能轻松通晓古法医理,所写医案妙笔生花,并以亦医亦文的形象在医学界独树一帜。
  干祖望对“学医之艰”的体会是从初入医门时苦练“三指抓坛功”开始的。当时中医常用擒拿术对急性喉阻塞病人施救,若手劲不足,操作擒拿术就没“底气”,疗效甚微。这套功夫要求练习者须在每年冬至到清明期间,每日抓举两个一尺高的陶瓷坛子,侧举、平举,反复无数次。而且练习期间不能进食,不能大小便。
  “要有真本事,需吃苦中苦”,抱着这一信念,干祖望日日闻鸡起舞,苦练功夫直到黄昏。当时他年仅18,身材瘦小,20斤重的高坛重压双臂,让他精疲力尽、苦不堪言。“练到最辛苦时真想放弃。”干祖望坦言学医之苦,“可老师很凶,不能也不敢。”
  正所谓天道酬勤,通过勤学苦练和钻研医典,干祖望不仅基本功过硬,而且饱学医论,跟师四年,尽得师传。
  悬壶伊始
  当街熬药借异香“博宣传”
  干祖望21岁时出道,在金山挂牌行医。当时的人们看他是年轻郎中,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所以行医之初备受冷落。为了取信于病人,干祖望略施小计,却不料一下打开了局面。
  当时耳鼻喉科常常要熬制外用药,每每熬药时,他总是敞开大门,让香气飘散出去。为了扩大影响,后来他干脆把炉子搬到门外,让药香飘满整条大街,吸引路人围观。虽然促销成本很高,一次烧掉200法币(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的名药,但干家有名医的事却从此在金山小镇广为传诵,求医者纷至沓来。
  几十年后重提此事,干祖望只道是“宣传得法”:“当时外科用药都是医生自制,让全镇可闻药香,目的是炫耀自己资本雄厚,可制名药,这是一种正大光明的宣传手段。”
  但他强调有真本领是最重要的:“虽然我是先有名,再来病人,但我是‘说实话,干实事’的人,所以疗效靠得住,当然不失为一个有资格、有人格的医生,直到今天。”
  一炮打响
  2银元诊费治好米业巨商
  干祖望34岁时移壶松江,由此开始他人生的又一转机———成为纵横金山、松江两地的名医。
  当时松江有一位米业巨商患了晚期直肠癌,遍访名医终不得治。后向嘉善某名医求治,对方自视甚高,出诊费开口就要100银元,但几番诊治后,病情依然毫无起色。
  米商绝望之际找到干祖望,谁料出诊费仅需2个银元,干祖望一番望闻问切后,沉吟片刻,遂挥笔开出处方,滴水不漏。出诊几次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对干祖望的医术崇拜得五体投地。至此,干祖望一炮而红,在金山、松江两地声名鹊起。
  创业之艰
  首个耳鼻喉科是“三无”诊所
  在名誉光环笼罩下的干祖望并没有飘飘然,他心中又萌发了在中国创立“中医耳鼻喉科”的梦想。
  当时中国大城市的大医院都很少设立耳鼻喉科,更何况连医院都没有的中医!干祖望的想法遭到了嘲弄和非议,有人甚至刻薄地说:“一个乡下郎中想变成金凤凰。”但干祖望对事业的执着与他倔强的性格一脉相承,他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动摇。
  经过不分昼夜的辛苦筹备,1951年,中国首个耳鼻喉科的雏形———松江城厢第四联合诊所成立。诊所仅有40多平方米,成员是干老和同道共11人。没有桌凳,就从自家搬来,没有经费,全靠“老主顾”的“帮衬”。干祖望笑说刚开业时的尴尬:“没有会计、没有工作人员、没有挂号员,整一个‘三无’诊所。”
  然而,就是这样一间简陋的诊所,却承载着开创中国中医耳鼻喉科的光荣和梦想。就在这里,干祖望和他的同道们在诊治病人的同时,积累耳鼻喉科的临床经验,并逐步探索中耳鼻喉科的理论,迎接一个又一个事业的新高峰。



hhbffq 发表于 2009/5/21 12:06:03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2 编辑


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家黄耀燊


图片简介:








黄耀燊,中医外科学家。从医50余年,救治过许多危急疑难病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急腹症、毒蛇咬伤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均有贡献。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亦有显著成绩。
黄耀燊出身中医世家,其父黄汉荣是广州地区负有盛名的中医伤寒派医家,又是有名的骨伤科专家。他幼承庭训,立志从医,尽得家传之秘。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幼年时就能背诵《汤头歌诀》、《伤寒论》、《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医学书籍。15岁时负笈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州中医学院前身)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以“勤奋”和“好问”而闻名全校,并受当时的名医刘赤造、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熏陶,学业日益增进。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受聘于广东顺德县乐从墟同仁医院。在那里,他虚心好学,勤奋进取,广采百家之长,并自学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医术日臻高明。他同情、体贴病人,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求医者甚众。之后,他又辗转越南西贡、香港、广州等地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及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黄耀燊立即投入其中,积极工作。1951年起,他先后担任广东中医院副院长,广州维新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即调该院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院长、顾问等职。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广东分会顾问等职。
黄耀燊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善于熟读,精思。在学习中不分门户,不偏一家,团结西医,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撷采众长,着力探索,力求创新。
黄耀燊是一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家,精通外、内、儿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诸多疾患,持有独特见解,疗效突出。
在对疮疡的治疗方面,黄耀燊善于视证情处方遣药,灵活运用消、托、补三大法则,力求速效。如有一疗疮走黄的中年男性患者,初起面生小疮,搔破挤压后,即恶寒不适,前医治疗无效,转请黄耀桑诊治。其时见患者面目浮肿,疮虽小而痛剧,且疮顶黑陷,周围皮肤瘀黯,按之稍硬。畏寒已罢而壮热烦渴,汗出,神志不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耀燊诊察后认为,本例疔疮走黄是因火毒炽盛,外表虽见面部小疮,实则形小根深热重,热毒传入血分,内攻脏腑,发展为走黄,属里,实证,由于搔破挤压而诱发。前医按内科外感论治,投以解表清热之剂,未能控制。其实,患者恶寒为阳胜夺阴之寒,非外感之恶寒。随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味。两剂服后热退神清,疮敛;再数剂善后,痊愈。经过反复实践,他就内外科辨证之别,用药之异,总结出以下3点:①解表药:内科病常以恶寒为表证,用解表药物取效;外科疮疡初起,虽用表散之药,但其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疏通经络以达到消肿散结。②血分药:外科疗疮走黄与血分有关。在治法上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使其消散。但内科表证,常忌血分药。此为两者用药之根本不同。③药量:外科与内科亦异,外科一般药量较重,否则不能驱除病邪。
在开展急腹症治疗的研究中,从理论到实践,黄耀燊从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实践中体会到,急腹症是六腑的病变,舌苔对病邪的反映很敏感,能反映出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尤其是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舌苔变化,可反映出治疗效果及病情的预后。他总结出“舌苔一日未净,邪热一日未清”的规律。并指出,即使病人的自觉症状消失,只要舌苔不化,便极易复发,因此治疗必须彻底。尤其对一些难化的湿滞粘腻之邪,不能过早停药,可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药物中适当佐以芳香化湿之品。对急性阑尾炎病变的后期,临床上常可碰到一些难于消散的包块。黄耀燊认为,这是本病初病在腑,久病入络之故。据此,他提出久则通络的治疗原则,在清热解毒的方药中选用有较强活血散瘀、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使难于消散的条索状硬结,渐渐吸收。对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的诊治,黄耀燊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反复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台秘要》诸书中治疗黄疸的论述,并通过临床的实践,确认茵蔯、大黄、栀子、黄柏、芒硝等为治黄要药。而本病常见寒热往来,大便秘结,为少阳,阳明俱病,故选用表里双解的大柴胡汤与上述药物配伍,分型论治,每获良效。如一女青年患胆囊炎胆石病5年,反复发作。本次发作右上腹肌紧张,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及跳痛,口苦、口渴、尿少黄浊、大便6天未解,诊断为湿热型胆石症,给服湿热型胆石汤。第二天腹痛加剧,全腹硬满,高热不退,烦躁,寒战,全身晦黄,尿色如茶。此时患者已转入脓毒型,改投脓毒型胆石汤,药后24小时,大便通下,腹痛减轻,其他症状亦快然而失。一周内郁湿化热症状相继改善,并先后从大便排出指头大小之结石5颗,最大者为2.2厘米×1.5厘米×1.3厘米,后改用瘀滞胆石汤调治痊愈。黄耀燊认为,本病大多属里实热证,应以通为用。对病机为气滞血瘀闭而热者,以下为主,以清为辅;热而闭者,则以清为主,以下为辅。又如一中年妇女患重症急性胆管炎并中毒性休克,虽经手术引流,抗休克等抢救治疗,但术后胆汁引流不畅,黄疸加深,持续高热全身皮下大片瘀斑,肉眼血尿,大便潜血?。黄耀燊认为这是肝胆实热,热毒熏蒸,血络损伤所致,遂治以《伤寒论》茵蔯栀子柏皮汤和《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加减,使病情转危为安。这是他精通医理,融伤寒温病于一体,科学地应用于临床的又一例证。通过众多的临床实践,黄耀燊对胆石症的病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胆性刚,喜疏泄,从而提出胆病无补法,应以通为补的观点,即使对久病或过服清利药物而致脾肾亏虚的病人,仍不能放弃舒肝利胆的药物。这一观点对临床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耀燊还根据临床实践,辨病结合辨证分型,拟出适合各期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系感染和胆石病的治疗措施和方药。为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黄耀燊对危重症及疑难病的医治亦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期间,黄耀燊就曾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广州霍乱流行地区,进行抢救。当时他根据患者严重脱水、神情淡漠、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表现,鼓励病人大量饮用盐开水,并予四逆汤。病情危急者,嘱病人一边煮药一边喝药,不必待药煮好再喝。他这一治疗方法与当今大量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抗休克的疗法是完全一致的。经他治疗,许多危重病人得救,在人们中间一时传为佳话。1976年夏,一被银环蛇咬伤的男青年,昏迷11天,停止自主呼吸30天,不能进食,极度消瘦虚弱,并曾一度出现呼吸和泌尿系统的霉菌感染。虽采取许多救治措施而不见显效。黄耀燊应约会诊,他果断地应用大量藿香、葫芦茶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品,使感染得到控制。后来,患者又出现肉眼血尿,黄耀燊分析认为,血尿与应用抗生素有关,于是果断停用,全用通利通淋、凉血止血的中药治疗。仅3天,血尿停止。继续用中药调理,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1978年春,一位广泛肠粘连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在连续两次手术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加之伤口感染,腹胀如鼓,骨瘦如柴,气息奄奄,病性危重,特邀黄耀燊会诊。他诊后认为,经连续两次手术耗损,病人元气大伤,病情已由初起的里实热证转化为虚寒里实证,若再投苦寒通里药,必致病情恶化。随取温中补虚之法,用《伤寒论》中的大建中汤。其中红参10克(另炖),经胃管给药。首剂后腹痛大减,二剂后出现肠鸣,继之能排气、排便,腹胀消减,连服数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从本例可以看出黄耀燊临床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精当。急腹症的治疗本以通为主,而他对本案例的辨证却不囿于苦寒通下,而施以温通之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黄耀燊在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的园地里辛勤耕耘50余载,获得丰硕的成果。他屡获科研成果奖,著述亦颇丰硕。由他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3项研究获得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前两项还获得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他研究创制的治疗骨科疾患的中成药“骨仙片”,先后获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他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指导研制出治疗胆道疾病的“舒胆胶囊”。1989年,在其助手的协助下,研制出治疗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的电脑诊疗系统。他早年创用的“双柏散”,对治疗各种痈疮及跌扑损伤等有显著疗效,50年代已开始在临床普遍使用。1975年,黄耀燊主编了三年制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外科学》;1982年又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此外,还作为副主编,于1986年、1987年分别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外科学》。他主编的这些书籍,吸收了中医外科发展的新成就,并把比较成熟的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毒蛇咬伤、红斑狼疮、周围血管疾病等纳入,从而丰富了中医外科学。
黄耀燊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善于育人。他经常告诫学生,作为一个医生,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医德,要同情病人,体贴病人,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早年,黄耀燊在个体行医时,就曾经常赠医送药给无钱求医的患者。现在,尽管他已年逾古稀,身兼临床、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并患有多种疾病,但对求医者,仍是来者不拒。对求医者,不分亲疏,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群众,都一视同仁。黄耀燊为人诊治疾病一向耐心诊察,缜密分析,且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黄耀燊积极工作,克己奉公的品德,亦为人们广为称道。在他研制的“骨仙片”投产后,药厂给他送来了近10万元的合理报酬,他将这笔款悉数交给医院,用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他说:“能用这些钱去改善一下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心里就舒坦多了。”
黄耀燊不仅是一位中医界的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为人耿直,作风正派,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群群众疾苦的社会活动家。他多次通过赴港、出国治病的机会,宣传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结识了一批同行和知名人士。同时,以精湛的医术,赢得广泛赞誉。为扩大中医的影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前几年,黄耀燊在诊病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中小学老师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他呼吁各医院应该为就近的中小学老师优先看病,并每年为他们免费体检。这一倡议得到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他不顾年迈体弱,利用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地方领导职务之便,多次带头组织广州地区农工民主党中的医学专家送医送药,为革命老区人民服务。
黄耀燊就是这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知疲倦地为中医事业、为解除人民的疾苦而辛勤工作。国家和人民也给了他许多荣誉。1956年被评为广州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2年和1983年连续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标兵,同年又被评为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198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荣誉称号。


图片审核:天涯 图片录入:天涯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09/5/21 11:07 编辑 ]

hhbffq 发表于 2009/6/1 18:31:55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3 编辑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大医孙一民(报告文学)(一)公元2008年与2009年之交的冬天,金融危机的寒流到来使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有一个故事却给古老的东方吹来一股暖暖的春意: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与天津一位普通白血病儿童小瑞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在中国大地上一时传为佳话,新闻媒体报道后,令数不清的人为之动容。这其中有一位九十有一的老人,他就是居住在北京东南郊某小区的退休著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一位几十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每天有多少国内外的大事要他去操心,要他去处理啊,他在日理万机中还牵挂着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孙一民被感动得落泪了,失眠了,做为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专家,他坐不住了,他决心重披战袍,二度出山,带领弟子向白血病再发起一次新的冲锋。这些日子,清静多年的孙一民先生的家又热闹起来。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的部下,他的患者,他的朋友……又一个个被他用电话找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必定是九十多岁的人了,我行医六十多年,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我总不能把这些东西带走啊!我无权这样做,因为它不是我个人的私有“财产”,它应该属于我们善良的人民,应属于伟大的祖国。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把它留给百姓,留给国家。”停了停,孙一民接着又说:“最近温总理关心的白血病患儿小瑞的事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想法。病人在呼救,医生岂能坐视不管!”老人双眼充满了激动的泪花,在场的人也会被孙先生的一番话所感动。为患者着想,为传承民族医疗事业着想,这就是孙一民博大的胸怀。孙一民191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市的一个中医世家,伯父、父亲均为当地的名中医。他就读于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是我国第一批接受正规院校教育的中医人士。他因学业优异,一毕业就被校方聘为学院的董事,毕业前即拜施今墨先生为师,并随恩师在北京、南京行医多年。1953年施先生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进京,临行前,特将南京诊所委托给孙一民管理,并亲自用毛笔在宣纸书写了醒脑汤、气管炎、妇科、胃病四张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疗效的秘方赠予爱徒孙一民。施今墨先生亲笔留世的药方本来就不多,这四张加盖了施今墨先生私印的药方是仅有的四张。孙一民教授常说:“我是为中医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中医是我生命的全部,没有中医就没有我孙一民。”孙一民从医六十多年,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河南,从河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到北京,他不论是当学生、当医生、当所长、当教授、当中医院院长,当市政协副主席,他一生只为一件事奔忙———那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六十年耕耘,六十年收获。孙一民教授探索出一套从甘寒养阴法,调理气机法、清脑法和软坚散结法等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创立了30多个简、便、廉、验的处方。其中,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的“葶苈五子汤”,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四鲜汤”疗效独特最为知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鲜中药的研究,成绩斐然。1974年以来,他用此法治疗白血病患者6000多例,缓解率达80%,创造了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奇迹。对此,新华社,人民日报和海外媒体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他编著的《临证医案医方》一书,先后出版两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充实新内容后近日准备第三次再版,该书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并在治疗实践中广泛引用。……孙一民教授,在学生的眼里,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在患者的眼里,你是他们再生的父母;在同行的眼里,你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智者;在熟人眼里,你是一位通晓古今的大学者;……孙一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学者原中医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与孙一民教授交往甚密,对他的为人和学识很是赞赏,俩人经常论古谈今,孙一民的博学令卢嘉锡钦佩不已,称他为“高人”。“不敢当,不敢当,我个子高(一米八十),年龄高(当时80岁)是真的高。” 卢嘉锡一语中的,孙一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医之大家,就是他进行全方位大修炼的结果。















作者:60.207.177.*



2009-5-15 15:07   回复此发言   














2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孙一民的学生、患者、同事、朋友们听了他要二度出山的陈述,无不投来敬佩而信任的目光。孙教授的从医历史告诉人们:只要他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但是如今孙先生毕竟是九十岁的人了!人们在默默祝福他。(二)九十年前,孙一民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世代为医的书香门第之家,祖父、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当地著名中医。从小孙一民听的是唰唰拉响的药盒子声,闻的是浓浓的中草药味。他最早听到的故事就是老人们反复讲的孙思邈为老虎拔掉卡在喉咙里的骨头,劝老虎改邪归正不要吃人的故事和杏林的故事。看惯了一个个患者面带着痛苦走来,几副草药后一个个又面带笑容从这里走出的场景。……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孙一民的幼小心灵里深深种下了热爱中医的种子。
1940年春季的一天,20岁的孙一民被父亲叫道身边:“你长大了,对未来从业方向有什么考虑?”孙一民不加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医生,像你们一样当个好中医。”当中医,这也是父亲的心愿,看得出父亲对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但还是不漏声色地问:“你考虑过没有,当中医就要准备受一辈子穷,吃一辈子苦啊,你有思想准备吗?”“有!”孙一民牙缝里蹦出一个字来,就这一个字让他奔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也快乐了一生。一九四零年夏天,孙一民背着400块大洋走进了施今墨创办的全国唯一一所正规中医大学——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成了一名我国第一批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医大学生。中国首批中医大学生,中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学生,再加上自己是中医世家的子孙,孙一民掂出了这次北京求学的份量。他一走进大学校门,就展露了中医才子的天分,学校每次考试他总是名列前茅,从来没下来过前三名。即便这样,他也并不满足,下了课除了睡觉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读书学习上。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有的返乡探亲,有的结伴外出游历名山大川,而他大学期间的三个暑假都是在学校里埋头苦读中度过的。北京的夏天是炎热的,那时的学校不要说没空调,连个电风扇也没有,孙一民就靠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条湿毛巾,光着膀子,穿着短裤,每天都坚持啃书本。孙一民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一个人的特别注意,“后生可畏”,这个人就是施今墨先生。所以,孙一民大学一毕业,就被华北国医学院特聘为学院最年轻的董事。施今墨收徒是很严格的,不愿为中医奋斗医生的人他不收,医德不高的人他不收,专业不拔尖的人他不收。孙一民不但成了施先生的弟子,而且一毕业就伴随施今墨在北京、南京行医多年,深得施先生器重。恩师的为人为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孙一民都铭记在心,努力实践。尤其是施今墨“做医先做人”的医德理念影响了孙一民的一生。孙一民忘不了恩师施今墨为他改名的事。孙一民原名孙逸民,因为师兄中有一位叫逸民的,施今墨提议他改个名字,并亲自为他改名为“孙一民”,老师说我们做中医的讲的就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希望你永做普通一民;孙一民忘记不了施今墨的特殊挂号制度。施今墨规定每天从50个挂号中拿10个名额作为特殊号,只收正常挂号费的一半或全部免费,照顾那些看不起病的平民百姓。孙一民忘不了有天中午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国医学院等待应诊的患者都以为今天施先生不会出义诊了,正在这时他却冒着大雨赶到诊所,为患者义务诊病;孙一民忘不了恩师治好的病人成千上万,从南京到北京施今墨的诊所里从不挂患者赠送的锦旗;……“厚德载物,厚德载医”,施今墨能成为名医大家,就是他修医先修德的结果。孙一民决心做一个像施先生那样医德高尚的人。从省长、部长到工人、农民,在孙一民眼里都是他的一个普通患者,从没有轻重之分,厚薄之别。二十年过去了,白血病患者艾凤军至今还记得那难忘的一幕:孙一民正在为病人诊病,病人排起了长队,那时从山东偏僻的深山沟来的16岁的艾凤军在头扎白毛巾的爷爷陪同下也在排队候诊。排了一上午总算快轮到自己了,这时一个当地的干部硬是加塞到他们前面。爷俩有气也不敢出声,只好忍了。这场面让正在诊病的孙一民一抬头看见了,他当面毫不客气地把加塞的人请了出去。艾凤军爷俩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对孙一民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作者:60.207.177.*



2009-5-15 15:07   回复此发言   














3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有次河南省二轻厅的一位厅长,从郑州跑到安阳来找孙一民看病,得的肺脓肿,治遍了省里的大医院,可就是低烧不退,孙一民为他治疗三个多月,彻底解决了低烧不退的难题。借着过年摆了一桌酒席请孙一民吃饭,从中午十一点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多也不见孙一民的面。接着这位厅长在正月初三、正月初六先后三次请客,孙一民还是没到场。厅长很是想不通,跟安阳的市委书记反映了这件事,书记找我说这样做不合适,还说:“我请你去不去?”孙一民说:“吃饭你请我,我也不去。”书记说:“那我请你看病呢?”孙一民说:“看病,那我就不敢不去。”书记笑了:“你个孙大夫,真让我拿你没办法。”孙一民说:“其实吃顿天塌不来,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别人我管不了,我孙一民就是不能破这个例。人得病了,本来就是很不幸的事,我们当医生的还要收人家的礼,吃人家的请,我于心不忍啊!”有段期间,有些医生为了创收,业余时间给病人看病诊费越收越高,此时已是政协副主席的孙一民教授对此十分反感,他一方面明令自己的徒弟们“此风不可长”,一方面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义诊作为回应。六十多年行医中,孙一民为百姓免费诊病或接济的患者无法统计。光与患者通信就多达万封,可以说是每信必答,下班后伏案写回信对孙一民那是常事。行医中,孙一民常碰到有的患者治好了病对他说一些过头(度)表扬(的)话,他却说:“说中医博大精深我赞成,但不能贬低西医,中医西医同是人类两大文明各有优长,谁也替代不了谁;至于我个人治好别人没治好的一些病,不必过讲,正如我老师施先生所说治病的好比吃包子,本来5个包子就能吃饱,前面的医生是前四个素包子,我只不过是那第五个肉包子而已。”就这样,孙一民在通往中医之巅的道路上,脚下铺满一块块厚德载物的基石。(三)
1984年8月的一天,孙一民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电话,说是有急事请他到家里来一趟。来到卢嘉锡家里才知道,八天后卢嘉锡要率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作为访问团团长卢嘉锡先生任务很重,他有夜间尿频的毛病,每晚要起四次夜,他担心晚上休息不好,怕白天影响访问。“有没有办法帮我解决一下夜尿多的问题”,卢嘉锡院长问孙一民。孙一民认为严老的病表现在膀胱上,但根子在脑部,对这个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病医脚,应从调理大脑开始。孙先生提笔给他开了方子,注明七副每天吃一副,卢嘉锡让他开八副,说上飞机前再吃一副。十天后,卢嘉锡访美归来,一到北京就设家宴宴请孙老,并高兴地告诉孙一民教授:“我在美国那些天,只有一天起了一次夜,其他夜晚都是一觉到天明,这次外交活动的成功,有你的功劳啊!”事后孙先生的徒弟请教孙一民:“治卢嘉锡先生的夜间频尿,老师不去直取病患处,而施药于脑,这是为什么?”孙一民认为: “这就是中药的博大精深,我们治病绝非是死背药方,也不能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更不能千人一方,要纵观全局,抓住要害,辩证施药。要做个好中医,就要懂得道外之道,法外之法啊!”孙一民是位博学的人,他常讲只有博大才能精深,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是在书斋中长大的,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那时他家有大小两个书房,历代药书医典陈列满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应有尽有,从一识字开始,他就泡在万书丛中。上了大学,更是整天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使他的思维更加广阔,为他在中医事业专业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要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一类的中医名著,光毛泽东的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他至少学习三十遍之多。正是这些医外之道,法外之法,使孙一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中医上钻得更深。就连看似与中医无关的《孙子兵法》,孙一民也都是研读的重点,他常对弟子们说:“治病就好像带兵打仗,要讲战略战术,要讲用兵(药)之道,军事与医学虽然行业大不相同,但道理却是共同的,医者不可军盲也。”他去给大学生们讲中医课时,由始至终贯穿着辩证的哲学思想,始终畅游在古往今来的军事思想中。大道成大医,这就是孙一民的为医之道。















作者:60.207.177.*



2009-5-15 15:07   回复此发言   














4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白血病人的退烧问题是个困扰治疗的难题,西医采取的办法一般是消炎和枕冰袋的物理退烧,孙一民认为这样不但不解决问题,甚至加重病情,必须驱邪排汗,不要遏制于内,要开门驱贼,不要关门缴盗,孙一民采用的是驱邪于外的排汗法。澳门白血病患者陈希贤化疗后发烧不退在澳门治疗一个月不见好转,只好转到广州一家大医院治疗,治疗多日仍不见好转。患者家属听说孙一民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很有研究,便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向孙先生求治。这时的孙一民到广州后采用“汗”法。为其治疗,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服药后就开始出汗,病人身体顿急轻松,当天体温就恢复正常。这件事引起了整个医院的轰动,于是有人便说,退烧是暂时,过两天还得烧。结果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患者不但没(有)出现反复,还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对此,羊城晚报海外版做出了突出报道。孙一民的老师施今墨是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孙一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主张中西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医要发展,要创新,就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孙一民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是西医,他先后与北京七二一医院,三零七医院、北京朝阳二院、轻工医院、广州儿童医院、空军医院、广州军总医院合作过。好多著名的西医专家都(是)他的合作伙伴,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孙一民与空总医院著名西医纪教授合作的白血病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医学界称为中(西)医结合成功之作。就是在中医界,孙一民也十分注意向身边的同行学习,为了提高针灸的水平,1942年他就拜全国特级专家,“第一金针”——针灸大师王乐亭为师,向王先生学习独树一帜的针灸,后又从师于孙惠清老先生,学习背诊和针灸,尤其是梅花针绝技。孙一民还十分注重向民间医生学习,他在与民间医生相处过程中,采集不少流传散落民间的药方。……大道通天,孙一民就是从这些宽广而坚实的基础上开始起飞的,开始攻占一个又一个中医医疗高地的。(四)“我国现有白血病患者400多万人,每年还新增白血病人3-5万人”,谁看到这个数字都会吓一跳,作为著名中医专家孙一民也不例外,况且这些患者大都是儿童和青少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不难想象一但家中有人得了这种病,那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多么地严重。孙一民除了吓一跳外,他首先想到的是责任:舍我其谁?我要承担这份责任,应对这个挑战!
   时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孙一民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医院接治了几个白血病患者,出现连续高烧、出血等症状,西医部请孙一民为患者会诊,目的不外乎减轻些症状,使病人减少痛苦。西医在治疗白血病上主要是骨髓移植和化疗,但效果都不理想。由此,孙一民萌发了个想法:我要在中医领域寻找医治白血病的方法。从此,他把主要精力用到了对白血病的观察、研究和治疗上。经过长期的探索,他发现白血病患者除表现发热、出血、贫血、浸润等主要病状外,绝大部分患者还伴有五心烦热、自觉心热、不欲近衣被、口干喜冷食、汗出、脉数或细数等虚热症状。这种现象可追溯到发病前数月乃至数年,孙一民从中发现白血病发病的关键——阴虚内热。孙一民认为:作为局部,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疾患;但从全局来看,是与人体阴阳失调有关,即与人体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密切相关。阴虚而造成阳气亢盛,从而产生内热,内热又会进一步损耗阴液。阴虚则火大,火大则伤阴,如此反复,便形成阴虚内热体质。在此基础上,若复感某些热邪毒素,毒热相加,愈燃愈烈,阴精亏虚,血无化源。久而久之,量变就会发展为质变,破坏人体正常造血微环境合调节控制系统,便出现出血、贫血、白细胞变异,恶性增生等症状。为此,孙一民便采用从养阴清热为主的办法来治疗白血病。通过这“一养一清“,纠正人体阴阳失调,改变了人体的内部环境,从而使急性细胞失去增生的条件,达到不杀自灭的目的。















作者:60.207.177.*



2009-5-15 15:07   回复此发言   














5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甘寒养阴是恩师施今墨的学术特点之一。此法用于热性病,不仅没有大苦大寒药的伤津之弊,且有清热生津的双重作用。在对白血病的治疗中,孙一民发现在药症相等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情却时有反复。孙一民深深感到,此虚非一般的虚,此热非一般的热,不能按常规施治,必需用重“兵”,要出重拳——提高药力。如何才能提高药力呢?经过探索孙一民发现:光靠加大药的剂量是行不通的。出路在哪里?孙一民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吃西瓜他眼前突然一亮,西瓜具有解暑利尿的功能,要是晒干了吃,它的功能会大打折扣了。于是,他得出结论:大幅度提高药力在于一个“鲜”字,很快孙一民便瞄准了用鲜药浆汁治疗白血病这一新探索。一九八八年,孙一民在河南安阳成立全国首家鲜中医研究所,先后创立了10多个鲜中药医方,并开始将鲜中药大规模地用于临床治疗白血病及各类肿瘤。在此期间,孙一民继承恩师施今墨的用药理念,推出了“四鲜汤”剂,收到了明显的疗效。家住河南兰考县恶性网状细胞组织病的小患者曹伟,患病那年才10岁。他在一家医院里治疗一段时间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高烧不退。看到医院对儿子的病束手无策,父母只好把小曹伟接回家,不言而喻的结果只是早晚的事。恰巧接孩子回去的当天曹伟的父亲在一张包东西的旧人民日报上,突然看到孙一民治疗白血病的报道,父亲心头又燃起了希望之光。于是,父母报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一线希望找到了孙一民。孙一民采用鲜中药汁浆对小曹伟进行了对症治疗。四天过去了,小曹伟退烧了,他顿感精神好了许多,而且自己也能下床活动了,饭量也一天比一天增加。连续治疗三个月后,小曹伟又重新返回了学校。曹伟的家长带他到治疗过的医院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这下子轰动整个医院。重返学校的曹伟非常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努力学习,而且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他大学毕业后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制药厂的厂长。他成了家,还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曹伟得病到现在虽然二十多年了,但每当想到眼前的幸福生活,每当过年过节他总要思念救命恩人孙一民教授。沧州小患者艾凤军15岁时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求医于天津某血液病研究院,求诊的过程中鼻子流血不止,某大城市的血液研究所告知他父亲他们治不了这个病,无奈中只好到另一个医院用物理的方法止住鼻血,那时艾凤军已经虚弱的了极致,在输了两天的血,血暂时止住后,医生说这种病的进一步治疗他们也没办法。艾凤军的父亲只好租了一辆出租车把儿子拉回家,为了延续生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输一次血,很快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知道了孙一民治疗白血病的消息,父亲当天就赶到了河南安阳向孙一民救治。那时的艾凤军从床上下地倒便盆,几米远的路他得走二、三十分钟才能完成,身体十分虚弱。吃了四个月的药后艾凤军的血色素由3.5克升到了8.5克。在继续巩固治疗一年后,彻底摆脱了病魔的纠缠。艾凤军病好后跟别人打工,靠一辆自行车跑遍德州,现已成为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汽车,孩子。一次,笔者在孙一民先生家与孙老聊天,有一位帅气的中年男子带着一束鲜花来看他。笔者以为是孙先生的学生,来者告诉笔者他叫李继宗,原是北京内燃机厂的工人,是孙老治愈的白血病患者。李继宗已48岁了,看上去也就30多岁的样子,要不是他自我介绍谁也看不出他曾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拥有一个饮用水厂和一个仿古家具厂,还有几家门市部。李继宗说,和他同期在一家大医院治疗的白血病病友先后全不在了,活着的只有他一个,原因是自己遇到了孙老,是孙老和他自己求生的欲望救了自己。孙教授还成功地治愈了另外一例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创造了中药治疗血液病的奇迹。恶组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难度高于急性白血病和一般癌症,死亡率极高,现代医学尚无治疗方案。孙一民治疗的一位“恶组”患者,当时这位患者在北京最著名的大医院住院,持续高烧一周,体温达到39摄氏度,西医治疗无效,家属已经被院方告知生命最多还有一个月。患者家属四处求医,找到孙教授后,孙一民教授以散热汤退热,一周后患者退烧,然后改为甘寒养阴中药“四鲜汤”为主治疗,一个月后,患者回家过年了,三个月后患者以上症状消失,骨髓象提示完全缓解。随访二十年,患者病情稳定,至今仍在医疗工作岗位工作着。















作者:60.207.177.*



2009-5-15 15:07   回复此发言   














6

大医孙一民(中国白血病泰斗)报告文学





中医的传承在创新,中医的生命在创新,民族医学事业感谢孙一民教授的新尝试,新奉献。(五)孙一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医,大医,把中医事业越做越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心中始终有个大目标那就是继承发展中医事业。在这个大目标面前,什么个人利益,什么个人得失啊,什么金钱啊,对他都变得那么苍白,那样无力。笔者曾想过,孙一民这样一位大专家一定会很富有吧?差异,孙一民教授住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是他退休后化二十万元钱买的。房子从外型到室内都显得有些陈旧,子女不在身边,他一个人和保姆生活在这里。看得出孙教授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很满足。“退休了政府每月发3000多元钱退休费花不完,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为中医事业再做点事。”最近,他又拿出钱来,购了电脑,摄录机,他说:“我毕竟是九十高龄的人了,我要抓紧时间把自己从医的经验、体会、心得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我不能把它带走啊!”
1986年5月,孙一民应邀到日本讲学,博得国际学术界的赞誉,他走下讲台后,日本医药企业界的朋友向他示意,愿意以重金换取他的成果,他回绝了,日本人还不甘心,追着他来到北京,还拉着他的师弟施小墨来说情,他笑着告诉这位日本朋友:“谢谢,这个成果属于中医,属于我的祖国,我个人无权出卖它。”婉言谢绝了对方的要求。采访中,老人提到最多的就是他希望自己在晚年还能为国医发展做点事:第三次出版发行他对书的内容作了重大充实修订的著作《临证医案医方》,让中医事业脉脉相传;与他的学生一起,成立一所治疗白血病的中医医院,让更多的患者摆脱病痛折磨;成立一家专门生产“四鲜汤”及其它鲜汁中药的制药厂,更多地造福天下百姓;成立一个抗白血病基金会,让抗白血病医疗事业有个更大的发展。梦,这就是一个九十老人的梦。追求,这就是一位老中医一生的追求。在本文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衷心祝孙一民教授长命百岁,祝他的梦想成真!这也是我们大家的梦。这也是我们大家的祝福。










hhbffq 发表于 2009/6/9 10:20:45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4 编辑






为了农民的孩子——记王洪图教授一家










作者: 林莎    发布日期:( 2008-04-28 )










  王洪图近影






  近10年来,一种奇怪的病一直困扰着河南周口一个叫周庄的小村庄,仅2005年一年,这个不到1000人的小村子就死了4个孩子,都是由于某种神秘疾病很痛苦地死去的。同时,还有三四十个孩子有相同的病症,挣扎在生死线上。解放军某航空医院的张博士终于查出了伤害孩子的原因――癫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报道了这件事。

  王洪图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攻研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神志类疾患(包括癫痫)是这部典籍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教育部认定供中医高等教育使用的教材《内经学》,就是王老主编的。他的专著《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台湾陈立夫医学著作奖。听说周庄的凄惨情况,出身农村的王洪图教授十分难受,这几十个孩子如果没人出手帮助,他们一生会很悲惨。他找到“走进科学”栏目组,探讨如何救助周庄的孩子。当时很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进来,可是最缺资金。王洪图的小儿子王长浩自告奋勇地说,“这个钱我出!”实际他并不宽裕,正苦苦经营着一个不大的医疗诊所。

  2007年6月,王长浩和哥哥第一次来到周庄。与他们想象的大不一样,村里人并没有感激涕零地拥上来,而是很警惕地在远处观察着。原来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许多卖假药的假大夫到那里去骗人。许多父母也怕孩子得病的事传出去,会影响以后娶媳妇、嫁人家。

  “走进科学”栏目跟拍的那个患癫痫的小孩周朝枫是推托不了的,但是他的父母对北京来人也不热心。他们的孩子曾到北京的医院准备动手术,后来一检查发觉没法治。周朝枫西药越吃越多,人也不爱说话了。王长浩他们苦口婆心说服他父母:既然没有办法了,就用中医吧!会有用的,中药没有后遗症。

  第二个病人已经30多岁了,叫豫生,走路一拐一拐的,说话也不清楚。他们给他讲用《黄帝内经》治疗癫痫的办法。豫生爹是一个乡村医生,听出这伙人不是来骗钱的。

  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三个了,大家很苦恼,他们大老远跑来送医送药,而这个充满癫痫病人的村子竟突然一个病人都没有了!

  周朝枫的母亲想起一个亲戚家的小女孩,小琴,住在另一个村,一天要“抽风”七八次,“人都快抽傻了。”

  三伏天,王洪图教授带着自己的台湾学生高嘉骏博士和作为自己学术继承人之一的长子王长宇去了河南周口。这些被西医判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面前,似乎是可救的。几千年来,癫痫就是中医的疑难杂症之一。依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王洪图教授独创了一套治疗神志疾患的方法和理论,开发了失眠、癫痫等神志类疾病的方药,针对这些河南孩子的特殊性,对药方做了一些加减。

  送药的任务就交给了小儿子王长浩。这个药方有许多成分是鲜生药材,要现熬现吃。王长浩在北京把这种药做成半干剂,密封,然后千里迢迢送到周庄,一次只能送服用两周的。每次送药,王长浩或者拉上哥哥,或者带着妻子,小心翼翼地提着珍贵的药剂,在拥挤的火车上晃荡十几小时后,再包一辆出租车行驶在颠簸的乡村小路上。他每次面见患者父母,都细心叮嘱。因为如果服用方法不对而没有见效,对学术也是一种损害。

  服药两周后,王长浩,王教授的学生、朋友等都来到这个小村庄,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又过了几周,疗效出来了。小琴过去每天犯病七八次,现在每天就“抽”一两次了,而且不会突然倒下受到损伤,事先就有感觉。过去形同怪物,谁也不愿理她,现在小伙伴渐渐跟她说话了,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当王洪图教授第二次去周庄的时候,大家围住12岁的周朝枫问话,他笑眯眯地不回答。当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却突然清晰地说道:“我感谢王洪图爷爷给我治病。我要上学,要好好学习为社会做贡献……”逻辑之顺畅、语气之连贯,让大家很惊喜。他也性格开朗了,有了朋友了。挽救一个农村孩子,也就等于挽救了他的父母。周朝枫的父亲用力抱住调皮的孩子时,大家都能理解这个农民内心翻天覆地的感觉。

  豫生的变化最大,他说话清晰了,神情举止跟正常人无异,而且一个多月来没犯一次病。豫生爹看到王长浩他们,哭了:“俺儿有救了,我死也放心了。”

  王洪图教授一家资助癫痫孩童的事传开了,除了“走进科学”栏目,中央电视台许多记者、编辑、播音员也加入进来。全国总共有上千万的癫痫病孩子,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去救助。于是志愿者团队商量,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这个正在筹备中的基金会就是“春雨基金会”,这个将慢慢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救助行动叫“春雨行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康辉一定要把周朝枫的费用包下来,这也是春雨基金的第一份捐款。今年元旦前一天,康辉和王梁两位著名播音员与王洪图教授共同怀着浓浓的情感,宣读了“春雨行动”倡议书……

  笔者问王长浩,你多次去那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闪动着眼睛说,“那个地方真的很穷,我很不忍心。但他们遇到真心对他们好的人,就想把所有的给你,虽然他们拿不出什么。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原来的路没法走了,我们租的车出不了村。小琴的爷爷光着脚,满脸流着眼泪,在雨中奔跑着,带着我们走一条小路,出了村。我们的眼睛也湿了。大雨中一个越来越远的枯瘦身影站在那儿……这就是中国农民!”







hhbffq 发表于 2009/6/9 10:29:23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5 编辑






五脏藏神 尤重脾胃——王洪图教授治疗精神疾病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者:彭妮发布时间:2007-3-28






  王洪图教授多年研究《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尤重脾胃”的观点,认为《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中亦有侧重,其关键在于脾胃,故不论什么样的神志疾患,均应抓住五脏整体协调这一根本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脾胃枢纽的重要作用,这样临证用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效果。在神志疾患的治疗上,王洪图教授从虚实两途进行调治脾胃,屡屡奏效,下面引举病案以例之。  实者,祛邪实不忘调脾胃以定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在一些由于实邪引起的神志疾病中,如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或直接从调治脾胃入手或在辨治的基础上佐以调脾胃之药均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病案一:肝胆气郁,痰浊内阻  张某,男,22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其母陪来并帮助介绍病情。患者2001年自费留学新西兰。2003年初,在课余打工时因与当地工人发生争执,受到威胁恐吓,被迫跪地求饶,自感深受屈辱,从而心情压抑,逐渐出现恐惧,不愿见人,失眠,纳差,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稍有激动便全身战抖。想哭不会哭,想笑不会笑,看到带尖状物体,即感觉不能忍受。病情上午重,下午略减。遂不能继续学习。两月前由家人接回北京治疗,因恐化学药物有毒副作用,至中医门诊就医。现症如上述,但失眠已去,而一个月来嗜睡多梦,周身困重。尚有两事萦绕于胸,反复谋虑,难以决断:一是能否再去新西兰学习,以及是否改换专业;二是曾给女友买车、租房、购物,现女友已声明不再保持关系,但反复谋虑是否需要再向她示好以及应不应该讨还汽车及若干钱物。尽管家长再三劝说一切都不必考虑,些许钱物无需挂怀,但患者却因找不到合理的抉择而苦恼万分。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  证属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泻肝胆,兼化痰浊。用菖蒲郁金汤方意。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败酱草50g,苍白术各10g,黄芩12g,炒栀子12g,柴胡8g,赤白芍各10g,清半夏15g,夏枯草15g,枳实10g,淡竹茹8g,远志12g,浙贝12g,生甘草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忌辛辣油腻。  2004年1月4日二诊:视带尖状物压迫感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正常,可以外出见人,曾自己驾车到外出。仍多疑、善恐,自云:听手机铃声即害怕。感情不丰富,觉得没有值得笑、值得哭的事。肢体易紧张,有僵硬、麻木感。大便二日一行。脉左弦细,右缓。舌质淡暗,苔水滑。  气郁渐缓解,痰浊已去。改进调畅中焦气机之法,用封髓丹方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炙甘草6g, 白术10g,生晒参12g,茯苓12g,荷叶10g,败酱草40g,制香附10g,郁金10g,菖蒲15g,炒栀子12g,每周服五剂,连续四周。  2004年2月1日再诊:舌淡红、脉弦缓。心情较平稳,偶有看带尖状物略感不舒服,但可以自己排解。仍不愿相信别人,自觉项僵不舒,缺乏热情。眠不实,大便二日一行。  肝之俞在颈项,再议舒肝理脾为治,用逍遥散(汤)加味。  处方:柴胡8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白术10g,炒栀子10g,薄荷4g,(后下)茯苓12g,浙贝12g,远志12g,杏仁10g,败酱草40g,葛根15g,生姜3片,炙甘草6g,六剂。每日一剂。  2004年4月,患者告知:病已愈。三月份曾单独赴新西兰办理有关事宜。  按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是正常生理,若肝胆气机失调为病,则可见不善谋虑而尤不能决断的症状,以致犹豫不决,终日惶惶。但若以“数谋虑不决”为病因而言,则人确遇有难于决断之事,久而久之,亦可引起肝胆之病。《素问·奇病论》指出以“口苦”为主要症状的“胆疸”病,即因于此,云:“胆疸……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用针刺日月、胆俞二穴以利胆气为治法。本案青年在生疏环境中遇到屈辱之事,肝胆之气不能畅达,且郁而化生痰浊,故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时以疏泄肝胆为主,而兼化痰浊之法。二诊气郁渐解,舌上腻苔已去,且见脉缓、舌淡之象,已现正气不足,故当平补其气,用封髓丹方意。此方见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由黄柏、砂仁、甘草三味组成。原为“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而设。对此方的分析,前人多从黄柏苦寒坚阴着眼,固然有一定道理。王洪图教授则认为还当重视“脾胃转输”作用,是该方治病的机理所在。黄柏味苦,有健胃肠、去湿浊的功能;砂仁辛温而醒脾是其所长;甘草甘平,炙甘草则味甘性温,独善和中而补脾胃之气。故该方实有调补脾胃之功,脾胃健,气机通畅,则心、肾、肺、肝之气,因之而调和畅达,故心肾不交之梦遗、鬼交之证可愈,肝胆不调之病亦可随之而得到缓解。对本案患者二诊时用封髓丹的基础上,非独补益,尤重调脾胃以畅气机之用。本案自始至终治疗两月余,三易其方,但各方中均用较大量的败酱草。该药苦寒无毒,利大肠,去湿热之邪。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安眠作用。但忌久服,过久可见少数患者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据王洪图教授临证所见,此药对脾胃虚弱而大便稀淌者应慎用,但大肠湿热腹泻者用之,则正其所宜。  病案二:外伤血瘀,发为惊狂
  倪某,男,19岁。2003年7月31日诊。患者因脑外伤引发癫痫就诊。除时发抽搐、仆倒外,还伴有情绪易激动,狂躁不安,呼喊詈骂不休等精神症状。王洪图教授遂予治疗癫痫的中药制剂治疗2个月,抽搐倒仆之症减轻,但精神症状不减,乃予抵当汤加味为水丸,逐血行瘀,调脾固本。  处方:水蛭25g,虻虫25g,桃仁50g,生军15g,昆布40g,玄参50g,夏枯草50g,清半夏50g,青礞石60g,石菖蒲50g,生龙牡各50g,炒枳实40g,天竺黄40g,淡竹茹40g,黄芩50g,炒栀子50g,浙贝母50g,茯苓50g,赤白芍各40g,柴胡40g,青陈皮各40g,炙甘草40g。一料。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绿豆大。每服6g,日2次。  两周后患者家属打来电话,告知患者服丸药后情绪平静,不再詈骂。  按癫痫之病,《内经》中称为“癫疾”。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其直接致病原因却多不易明确。外伤性癫痫,因有头部外伤史(出生时用产钳似属头部外伤范畴),是最容易确定病因的类型之一,此类患者表现出精神障碍,或称“癫痫人格”,当考虑其为瘀血证。患者初诊时,王洪图教授使用治疗癫痫的中药制剂,但其精神症状效果不佳。据《内经》“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及《伤寒论》125条“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4条“太阳病……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抵当汤主之”,及237条“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的记载,投以该方,逐血行瘀而获效,所用药物,除抵当汤成分外,又加用了调脾化痰,活血祛瘀中药为水丸长服,以增强疗效。王洪图教授经验认为对此类癫痫患者在使用活血逐瘀之法的同时佐以调脾胃之药效果良好。近代中医治疗癫痫之病,一般采用熄风、豁痰、祛瘀、重镇降逆诸法,而《内经》对治该病的记载,则以针灸之法为多,尤多用针刺法。《内经》根据疾病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类型,取用多经俞穴,但不论哪种证候,却多选有足阳明和足太阴两经之穴,说明脾胃在治疗癫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王洪图教授在临证诊治该病时,一般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而结合其他诸法,效果尚属满意。但是,病情万变,毕竟不能仅用一二方,便可以治愈各种证候,须当随证选方用药。  虚者,益气阴尤重补脾胃以安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神志疾病中的虚证,往往与气虚、阴虚有关,病位多与脾、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在治疗上尤其要注重补益脾胃,甚则脾肾双补。  病案:脾肾两虚  瞿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2004年年6月 13日诊。家长代述其上课时小动作很多,经常故意将文具、课本弄到地下,然后再捡起,乐此不疲,回家亦不能准时完成作业,经常发呆,考试成绩很差,厌学,老说“累”。口干喜饮水,睡眠不安、咬牙、说梦话,夜尿频。舌苔薄白,脉细弱,面色无华。  此证属脾肾两虚,为“儿童多动症”,治以两补脾肾。以六味地黄丸(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10g,丹皮8g,山药10g,云茯苓12g,山萸肉6g,党参8g,炒白术8g,女贞子8g,玄参12g,天门冬12g,炙甘草4g,知母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6天后再诊:梦话、咬牙减少,睡眠较安,口渴减轻,已能坐下学习,仍不愿写作业。再以前方六剂治之。  6月26日三诊:能在课堂上安静听课半小时左右,回家能主动做作业,夜间不排尿,精神较好。上方加石菖蒲10g,10剂,隔日一剂。  7月15日再诊:精神健旺,无多动及发呆现象,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按“儿童多动证”的病因尚不甚明,以中医理论分析,则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直接有关。有痰热内扰者,此类患儿多有偏嗜特点,即不愿吃蔬菜、水果,喜食肉、蛋、鱼类以及糖果,致使痰热内生,治疗之法当清化痰热,尤需嘱其家长注意改变患儿饮食习惯,方可防止愈而复发。此案王洪图教授认为是脾肾两虚证,于是见有“意”不能藏而思想多变;肾不藏“志”,因而不耐思考、不能坚持学习。肾气不足,固摄无力,于是夜尿频。其脾虚故用四君子汤补益脾气,而其肾虚则为肾阴不足,阴不足而生虚热,故见口干喜饮、梦惊咬牙,正如《灵枢·热病》所云:“水者,肾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故于方中用生地、知母、麦冬以养阴清热。

  人物链接  王洪图,1937年生,天津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洪图教授先后侍诊于刘渡舟、印会河和赵绍琴教授,并尽得其真传。他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癫痫、躁郁症、儿童多动症、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并出版了《黄帝内经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大成》、《内经新论》、《黄帝医术临证切要》等16部专著,

 。。。









hhbffq 发表于 2009/6/9 10:35:5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5 编辑


王洪图传承人(一)

上一篇 / 下一篇2008-08-19 10:45:10 / 个人分类:《薪火传承集》

查看( 4287 ) / 评论( 0 )

  王洪图,1937年出生,天津市蓟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内经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侍诊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内科学家印会河教授及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笃学好问,启幽发微,尽得真传。

  业医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主要研究领域为《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临床应用及"五脏藏神"理论的实质等,首次提出将"内经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癫痫、躁郁症、儿童多动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且屡屡治愈疑难杂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普文章近30篇,并出版专著16部。其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反映了当代《内经》研究的最高水平,被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著作。

  王洪图教授五脏藏神尤重脾胃思想的探讨与临证运用

  继承人: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多年研究《内经》,他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五脏藏神尤重脾胃"的观点,并指出,调理脾胃是治疗多种精神神经性疾病的中心环节。他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神志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分析

  《内经》的五脏藏神理论认为,五脏之精气与五脏之神密不可分,协同为用,最终归于以五脏为中心,内容即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中医整体观"来理解。神志疾病常表现为数种神志活动异常,而不是单一神志活动异常,这一现象正是《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内涵的具体表现。

  一、五神之间的关系

  五脏藏神理论后世一直将之理解为五神分别归属于各自所隶属的脏腑,然此于中医学理论、临床不符之处甚多。"心藏神"之神与其他四神并列不应指为总括诸神之概念。神、魂、魄、意、志虽然是对人类认知、思维、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概括,但各自所含的内容相互交叉包容,互为基础与前提,尤其是神、魂、魄、意之间更是存在这种关系,故难以严格界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正是因为其相互包容难以严格区分,因此,不同的神、魂、魄、意、志(或脏腑)的病变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另外,由于各种神志活动互为基础、相互制约,具有整体之特性,故外表可见的某一种精神现象则是以多种内在的精神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因而即使是某单一的精神症状表现也包含着多种神志活动异常,故很难说清楚是其中的哪一种、哪一脏腑异常,如"登高而歌"一症涉及了神、魂、魄、意等;善忘一症《灵枢·大惑论》则将之归为肠、胃、心、肺病变。

  二、五神产生的基础

  五神以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为基础而产生。《内经》认为,人的神志活动的产生以精气、津液、血为物质基础。而精气、津液、血的充足与正常则是以五脏整体配合为前提条件的,任何一个脏腑均无法单独完成。故可以说,人神志活动的产生依靠的是五脏的整体配合,绝非某一脏腑产生某种精神活动,神志病变的产生也是以体内脏腑间协调关系被破坏为前提的。

  由于五脏是一个整体,其间联系密切,故其虚实变化后所反映的不仅是本脏腑的病变变化,还兼有其他被影响脏腑的表现。因此,同一种精神症状所反映的往往不是单一脏腑的病变,而是多个脏腑异常所产生的变化。这也是某一精神症状不单独归属某一脏腑的重要原因。

  三、五脏藏神理论的具体表现

  中医学所论述的神志疾病众多,如癫、狂、痫、不寐、善忘等等,但每一种病证表现所反映的均非一种神志活动异常,而是常兼数种神志活动异常。如惊悸、怔忡指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兼证,常见表现为心悸、善惊易恐,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心烦不宁,坐卧不安,常伴有失眠、健忘等。此即以感知觉及情感异常为主,但又常伴睡眠、记忆障碍。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常见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或精神恍惚,魂梦颠倒;或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此即情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异常并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常见表现为性情急躁,失眠,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多言善惊,时而烦躁等。此亦为情感、睡眠、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障碍。痫证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记忆力差。此主要以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等短暂丧失为主,并伴情感、睡眠异常。

  从上可见,每一种神志疾病往往见有数种精神活动障碍,说明诸种神志活动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既不能孤立存在,又鲜有单独为病者。另外,单从神志活动而言,虽然神、魂、魄、意、志不同,但其病变却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异常也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

  神志病证从脾胃调治的临床运用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中亦有侧重,其关键在于脾胃。《内经》把五脏按其功能特性分属五行、五方、四时。其中,脾胃属土,从五行排列次序看居五行之中央;从五方分布看居五方位置之中央;从一年四季时令而言居于中,或言其主长夏,或言其寄旺于四时;从五脏在人体分布来讲也居于中焦;从五脏气机运动来看,亦为中心。正因为脾胃居于中也就有了许多特殊的功能。如化生气血以灌四旁、主持饮食物的吸收与排泄、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被视为"后天之本";通连上下、斡旋气机而为五脏气机之枢纽等。五脏的功能以气血为基础,其代谢产物顺利排出才能维持自身的功能。五脏功能的实现、五脏之间的联系以其气机的运动为基本形式,故将脾胃理解为五脏之关键则不足为怪。《内经》将脾称为"至阴",并称其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王洪图教授认为,既然人体神志活动的产生与调节靠的是五脏之整体协调,脾胃又是五脏整体协调之关键,故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论什么样的神志疾患均应抓住五脏整体协调这一根本,掌握脾胃枢纽这一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运用上,调治脾胃可分为虚实两途。

  一、实者,祛邪实不忘调脾胃以定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在一些由于实邪引起的神志疾病中,如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或直接从调治脾胃入手或佐以调脾胃之药均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1?湿邪偏盛困脾--燥湿健脾以通阳

  【病案举例】

  王某,女,32岁,2004年3月27日初诊,自述近1年多来经常感觉头目昏沉、困倦,嗜睡,每夜熟睡十几个小时,白天仍犯困,甚至为此请假不能工作,兼见口苦、易出汗,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证属痰湿困阻,阳气不伸。治以开达膜原以化痰湿,予达原饮加味。

  处方:川厚朴8g,黄芩12g,北柴胡8g,花槟榔10g,知母10g,赤芍药10g,云茯苓10g,常山6g,草果仁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生冷、油腻及酸味饮食。

  二诊:白天困倦明显减轻,但早晨8点左右依旧昏沉欲睡,口苦、汗出均减轻,舌红,苔薄白,右脉弦数,左脉现弦滑之象。证属邪留脾胃未尽,当加重清泻脾胃之力。上方加炒栀子10g,丹皮10g。6剂。

  三诊:白天已不困,精神清爽,夜眠佳。惟两太阳穴处偶有1~2分钟胀疼,日发一两次。用温胆汤加白芷5g,3剂,善后。1周后来述,诸证减轻,无嗜睡症状,已能正常工作。

  按语:此案痰湿困阻,清阳不伸,因而困顿嗜睡。其阳气不伸,神失所养,因而不能精明聪敏。由于兼见口苦、汗出、脉弦数为半表半里征象,故选用达原饮加柴胡等药治之。王洪图教授认为,膜原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附近于胃,若邪气藏于其间,既可表现出脾胃症状,也可表现出胆经症状。本案与《伤寒论》少阳病的区别在于无明显的外邪侵袭传变病机,又无"往来寒热"的典型症状,而是以痰湿困阻为主要证候,故选达原饮,而不用小柴胡汤。复诊时症状大减,但表现出"辰"时仍有发病的特征,故于方中加重清泻脾胃之热的炒栀子、丹皮二味。三诊时主症全除,仅偶有头部两太阳穴处胀疼,胆经行于两侧,因而改用温胆汤加入脾经之白芷以善后。王洪图教授认为,达原饮、温胆汤二方虽能清化膜原及胆经的痰浊,但其中药物亦多归于脾、胃二经,组方依据正在于"脾为生痰之源"、"脾病多湿"。本案嗜睡症由痰湿所引起,是以用之而有效验。

  2?痰热阻滞阳明--化痰和胃以安神

  【病案举例】

  张某,男,46岁,2005年3月27初诊。主诉两年来严重失眠,经常彻夜难眠,即使偶有睡着也是多梦纷纭。食欲不振,每日入食甚少,记忆力减退,不能进行思考。曾到外地疗养,亦服中药逍遥丸等均无效。面色无华,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此属痰热失眠重证,参考前医用疏肝理脾之法治疗无效的情况,暂拟理气开结之半夏厚朴汤治之。

  二诊:服3剂后,病情无变化,改用调和肠胃、祛痰清热之法,方用达原饮加减。

  处方:川厚朴8g,槟榔10g,白芍药10g,肥知母12g,黄芩12g,草果仁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症状明显减轻,已思饮食,每日能睡5个小时。原方再进两剂。1周后病人复诊,失眠已经明显减轻,且不影响正常工作。

  按语:《灵枢·邪客》所谓"阴虚目不瞑"是指阴分之中的卫气不足而失眠,亦即卫气不得入于阴,与通常所说六味地黄丸证之"阴虚"的概念完全不同。王洪图教授认为,虽然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引起卫气运行紊乱而失眠,但临床所见此证却多与胃及大肠不和有关,这是因为该两经位于卫气运行自阳入阴的关键部位。

  卫气自阳经入于阴经之前的"大门口"正是手、足阳明经,因此,二经之气不和最易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若不能入于阴经,则出现失眠。后世医家虽创制了众多治疗失眠的方剂,但绝大多数都照顾到肠胃而用药。此案乃失眠重证,一两年不愈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然其病机仍为痰热阻滞阳明所致,以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皆非所宜。若用滋阴之药也未必得当。王洪图教授使用达原饮治之,亦取此方开达痰浊之力强,且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谈到膜原"附近于胃"。试将此方药力与温胆汤相比较,草果、厚朴开痰散结之力大于陈皮、半夏;槟榔堕降之力大于枳实;知母善治阳明独胜之热力甚于炒栀子。因此,达原饮所治之痰热要比温胆汤所治之病为甚。

  3?脾热兼夹痰浊--清泻脾热以藏意

  【病案举例】

  胜某,女,17岁,1988年11月26日初诊。1年来心烦失眠,幻听幻觉,常听窗外有人骂自己,感到会阴部有人触摸而疼痛,闭门独处,不停歌唱,或高亢,或低沉。喜欢异性,有男青年来时则出门接待而表情活跃,客人离去则仍闭门独居。不能读书,已停学1年。某精神病院诊为青春期分裂症。舌红苔黄,脉弦略数。初以清肝热泻相火之法治之。

  处方:醋柴胡8g,黄芩12g,赤芍药12g,云茯苓15g,肥知母10g,黄柏10g,生甘草6g,生石决明(先下)20g,生牡蛎、生龙骨各(先下)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周后,心烦及幻觉略减,脉舌同前,但病人自述"总想唱歌"。于前方加用清泻脾热之药:炒栀子15g,防风5g,生石膏20g,藿香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症状略减,已"不想唱歌"。此后又经3个月治疗,"分裂症"得到控制,"总想唱歌"症状未曾出现。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声为歌"。后世有称"脾喜歌乐"者,言歌唱可以使脾气畅达而减少壅滞,对健康有益。不过若过分喜"歌"而不能控制则成为疾病症状之一当加以治疗。其治宜从脾脏入手。"意"即人之意念。人追忆某事或观察到某些事物均可产生一些想法,所谓"意念一动"。此"意"由脾而生,亦藏于脾脏。若脾脏病,意不能藏而随时流露于外,故亦当从脾而治。

  王洪图教授认为,脾主思,久思气结或思而有得,皆欲歌唱以舒散其气;脾藏意,人逢得意之事亦每欲歌之,此乃正常现象。但该患者则是脾不能藏意的表现。意既不藏,因而又有见异性便表情活跃、谈笑风生、喜爱之"意"溢于言表的情况。人至青春期皆有喜欢异性的倾向,但精神健康之人其"意"可藏,而无过分举止。此患者见异性青年便判若两人,当是病态无疑。《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其意不能藏,故"志"亦不能立,因而不能继续学习。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投药时虽注意到清肝热、泻相火,但却忽略了从脾脏治疗,药后患者症状虽有所减轻,但"总想唱歌"未能控制。再诊时加入"泻黄散"以清泻脾脏之热。脾热既除,其"意"可藏,因而"想唱歌"的症状解除。

  4?肝胆气郁化热--疏肝调中以定志

  【病案举例】

  张某,男,22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其母陪来并帮助介绍病情。患者2001年自费留学新西兰学习汽车专业。2003年初,在打工时因与人发生争执受到威胁恐吓,被迫跪地求饶,自感深受屈辱,从而心情压抑,逐渐出现恐惧、不愿见人、失眠、纳差等证,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稍激动便全身颤抖。想哭不会哭,想笑不会笑,看到带尖状物体即感觉不能忍受。病情上午重,下午略减,遂不能继续学习。两月前由家人接回北京治疗,因恐化学药物有毒副作用,至中医门诊就医。现症如上述,但失眠已去,而1个月来嗜睡多梦,周身困重,尚有两事萦绕于胸,反复谋虑,难以决断:一是能否再去新西兰学习,以及是否改换专业;二是曾给女友(中国留学同学)买车、租房、购物,现女友已声明不再保持关系,但反复谋虑是否需要再向她示好,以及应不应该讨还汽车及若干钱物。家长再三劝说均无济于事。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证属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泻肝胆,兼化痰浊。用菖蒲郁金汤方意。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败酱草50g,苍术、白术各10g,黄芩12g,炒栀子12g,柴胡8g,赤芍、白芍各10g,清半夏15g,夏枯草15g,枳实10g,淡竹茹8g,远志12g,浙贝母12g,生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辛辣油腻。

  二诊:视带尖状物压迫感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正常,可以外出见人,曾自己驾车到外婆家。仍多疑、善恐,自云听手机铃声即害怕。感情淡漠,肢体易紧张,有僵硬、麻木感。大便两日一行。脉左弦细,右缓,舌质淡暗,苔水滑。气郁渐缓解,痰浊已去。改调畅中焦气机之法,用封髓丹方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炙甘草6g,白术10g,生晒参12g,茯苓12g,荷叶10g,败酱草40g,制香附10g,郁金10g,石菖蒲15g,炒栀子12g。每周服5剂,连续4周。

  三诊:脉弦缓。心情较平稳,偶有看带尖状物略感不舒服,但可以自己排解。仍不愿相信别人,自觉项强不舒,缺乏热情。眠不实,大便两日一行。肝之俞在颈项,再议疏肝理脾为治,用逍遥散(汤)加味。

  处方:柴胡8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0g,白术10g,炒栀子10g,薄荷(后下)4g,茯苓12g,浙贝母12g,远志12g,杏仁10g,败酱草40g,葛根15g,生姜3片,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

  2004年4月,患者来告知:病已愈。3月份曾单独赴新西兰办理退学,处理遗留之事,后顺利回到北京。现在某公司"见习"。

  按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为正常生理功能。若肝胆气机失调为病,则可见不善谋虑且尤不能决断之症状,以致犹豫不决,终日惶惶。以"数谋虑不决"为病因而言,则人遇有难于决断之事,久而久之亦可引起肝胆之病。

  本案青年在生疏环境中遇到屈辱之事,肝胆之气不能畅达,且郁而化生痰浊,故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时以疏泄肝胆为主,而兼化痰浊之法。二诊气郁渐解,舌上腻苔已去,且见脉缓、舌淡之象,已现正气不足,故当平补其气,用封髓丹。此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组成。原为"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而设。前人多从黄柏苦寒坚阴着眼固然有一定道理。王洪图教授则认为还当重视"脾胃转输"作用,这是该方治病的机理所在。黄柏味苦,有健胃肠、去湿浊的功能;砂仁辛温而醒脾是其所长;甘草甘平,炙甘草则味甘性温,独善和中而补脾胃之气。故该方实有调补脾胃之功,脾胃健,气机通畅则心、肾、肺、肝之气因之而调和畅达,心肾不交之梦遗、鬼交之证可愈,肝胆不调之病亦可随之得到缓解。二诊用封髓丹非独补益,尤重调脾胃以畅气机之用。

  本案治疗两月余,三易其方,但各方中均用较大量的败酱草。该药苦寒无毒,利大肠,去湿热之邪。现代药理研究其有安眠作用。但忌久服,过久可见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据王洪图教授临证所见,此药对脾胃虚弱而大便稀溏者应慎用,但大肠湿热腹泻者用之则正其所宜。


hhbffq 发表于 2009/6/9 10:38:0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6 编辑


王洪图传承人(二)

上一篇 / 下一篇2008-08-19 10:50:59 / 个人分类:《薪火传承集》

查看( 3891 ) / 评论( 0 )

  5?气虚夹实上扰--通腑祛积以泄浊

  【病案举例】

  洪某,男,17岁,1989年6月初诊。其母陪来并代诉:病人因与同学不和而患"强迫症"两年,曾服西药镇静,效果不甚满意。现终日不断洗手,头发、衣物甚至书本,凡被旁人触及均反复用自来水冲洗,无分冬夏。课本被毁数套,冬季两手冻疮累累。每天低头不与旁人交谈,而口中叨叨念念,或拿筷子,或拿铅笔,两手相互打斗不停。询其口中所云何事,偶有回答说"编非常生动的武打故事"。因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又值"中考"临近,家长非常着急,乃求中医治疗。就诊时头发水湿,因适才用自来水冲洗未干。形体消瘦,低头不与医生交谈。脉沉而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睡眠不安,大便干,10余日一解。谓嫌厕所不洁,大便更脏,便后洗手一小时,仍觉不干净。于是强忍大便,习以为常。阅其"医疗手册",知前医曾用健脾益气佐以化痰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此证属气虚而夹实浊,邪气上扰心神。急当治标,以通下为法。

  处方:生大黄(后下)5g,芒硝(冲服)12g,炒枳实15g,川厚朴12g,黄芩15g,炒栀子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个月后,其母陪来复诊:服上方两剂,每日大便三四次。后4剂,每日大便一次。精神能够集中,自语明显减少,两手不再互相打斗。洗手次数显著减少,时间亦缩短,能主动控制洗手,但仍不愿用手洗脚,怕手被污染。药后已主动要家长翻书,并已被某高级中学录取。家长认为上药效果较好,于是照方买药,服用20余剂。但服至10余剂时,此方已不再有泻下作用,至就诊时,虽仍服上方,大便不干,但二三日一行。病人感到乏力,编不出故事来很无聊,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差,不愿与他人交往。舌苔薄白,脉弦细,左寸弱。改用益气清肝兼理中焦之法,以图其本。

  处方:黄芪20g,当归15g,肉苁蓉20g,知母10g,草果10g,炒栀子15g,枳壳12g,川楝子8g,石菖蒲15g,泽泻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服天王补心丹,早、晚各1丸。

  三诊:精神较好,能随班学习,无自言自语现象。脉弦细,苔薄白,大便两日一行,较爽。以上方为基础配制水丸服用。

  按语:王洪图教授认为,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反映着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因脏腑之病引起的大便失调(泄泻或便秘),要治脏腑之病,以求其本;但在大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则应急先调治大便,以治其标。如本案虽系情志不遂所致"强迫症",病本当在心、肝两脏为主,但因其大便不通,十数日一行,五脏之浊气无法排泄,浊气上扰,清空为浊气所蒙,此时用任何调治心、肝之药恐难奏效,需通畅腑气,使气机运转,方有使病缓解之望。于是先以攻下为主而获效。大便得通,再缓图其本。

  此案以便秘为临床重要表现之一,王洪图教授施以疏肝理脾之逍遥散为基本方,两剂便通,4剂便调。此足以证明魄门与肝之疏泄、脾胃之升降有密切关系,其为肝脏之"使"毋庸置疑。其余各脏亦是如此,如临床常见的脾气虚证,既可出现气虚推动无力的便秘,亦可出现气虚不能固摄的久泻脱肛,两者均可以用益气升阳的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而治愈。

  二、虚者,益气阴尤重补脾胃以安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神志疾病中的虚证往往与气虚、阴虚有关,病位多与脾、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治疗此类疾病尤其注重补益脾胃,甚则脾肾双补。

  1?补气以治

  【病案举例】

  詹某,男,26岁,1989年3月2日初诊。其姐代诉:6年前开始发癫痫,初时每月一发,后渐频繁,近1年来几乎每天发作1~2次。临发前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经胸至咽喉时则眩晕昏仆,两目上翻,口流涎液,发出哼哼之声。发作时面色先见苍白,后呈紫青,发作数分钟至半小时,醒后困倦乏力。经用中药、针刺多方治疗无效,遂来京就医。就诊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投以调理脾胃兼化痰开窍中药,20剂。

  二诊:药后病情无变化,仍每日发病,脉舌同前。始注意到其发病的前兆症状,有气从小腹上冲的特点,结合舌脉,改用温阳化水、降冲逆之法,选用仲景苓桂剂进治。

  处方:茯苓30g,猪苓30g,炒白术12g,桂枝12g,泽泻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干姜6g。7剂,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自述1周,前两天仍发病,后数日未发,脉舌同前。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8剂。

  四诊:服药1个月后,癫痫始终未发,脉象渐有力,舌质渐转正色,苔薄白。仍用上方,嘱隔日1剂,服药1个月。半年后,患者姐姐专程来告知其弟病已愈,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近代中医治疗癫痫之病一般采用息风、豁痰、祛瘀、重镇降逆诸法,《内经》治疗该病则以针灸之法为多,尤多用针刺法。根据疾病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类型,《内经》多取用经俞穴,但不论哪种证候,多选有足阳明和足太阴两经之穴,说明脾胃在治疗癫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王洪图教授诊治该病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并结合其他诸法,效果尚属满意。但是病情万变,毕竟不能仅用一二方,当随证选方用药。

  此案患者其证虽然与脾胃不无关系,但总以脾肺气虚为主,以致水饮内停,气逆上冲,故用一般调治脾胃之方无效。须依据《内经》"厥成为颠疾"之论,改用降冲逆之法。又依《伤寒论》之论,选用方药而获效。《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65条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两条均云伤寒误治伤阳,而见气从小腹上冲之症。本案虽并非因伤寒误治伤阳而发病,但其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系脾肺阳气不足。又见气从小腹上冲之症,恰与《伤寒论》所述之候一致,故用"异病同治"之理,选用上述二方。恐温阳化水之力不足,而合用五苓散;复因手足不温从"脾主四肢"考虑加用干姜,以温脾阳。

  2?双补气阴以治

  【病案举例】

  瞿某,男,7岁,2004年6月13日初诊。家长代述其上课时小动作很多,经常故意将文具、课本弄到地下,然后再捡起,乐此不疲。回家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发呆,考试成绩很差,厌学,老说"累"。口干喜饮水,睡眠不安,咬牙,说梦话,夜尿频。舌苔薄白,脉细弱,面色无华。此证属脾肾两虚,为"儿童多动症",治以两补脾肾双补。以六味地黄丸(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0g,丹皮8g,山药10g,云茯苓12g,山茱萸6g,党参8g,炒白术8g,女贞子8g,玄参12g,天门冬12g,炙甘草4g,知母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梦话、咬牙减少,睡眠较安,口渴减轻,已能坐下学习,仍不愿写作业。再以前方6剂治之。

  三诊:能在课堂上安静听课半小时左右,回家能主动做作业,夜间不排尿,精神较好。上方加石菖蒲10g。10剂,隔日1剂。

  四诊:精神健旺,无多动及发呆现象,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按语:"儿童多动证"的病因尚不甚明,以中医理论分析,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有关,亦有痰热内扰者。此类患儿多有偏嗜特点,即不愿吃蔬菜、水果,喜食肉、蛋、鱼类以及糖果,致使痰热内生,治疗之法当清化痰热,尤需注意改变患儿的饮食习惯,以防止愈而复发。

  王洪图教授认为,此案是脾肾两虚证,故"意"不能藏而思想多变;肾不藏"志"因而不耐思考,不能坚持学习。肾气不足,固摄无力,于是夜尿频。因脾虚故用四君子汤补益脾气。其肾虚为肾阴不足,阴不足而生虚热,但见口干喜饮、梦惊咬牙,故于用生地、知母、麦冬以养阴清热。




hhbffq 发表于 2009/6/9 10:40:16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7 编辑


《内经》是中医临床的基础——王洪图教授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阐释
2007-12-15 22:40:57

□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著名老中医王洪图教授业医已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临证则师古不泥,立足《内经》,融会贯通,屡屡治愈奇难杂症。我等有幸成为王洪图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侍师临床实践,耳提面命,加之王洪图教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我等得其真传,受益匪浅。  王洪图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为“医家之宗”并非虚名。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古医籍,才著成《伤寒杂病论》而为“医圣”。医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立足运气学说,在潜心钻研《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基础上而提出火热论;张从正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出攻邪应就近而祛之,因势利导,分别予以汗、吐、下三法;李杲受《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及“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观点的影响,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而为补土派之先驱;朱丹溪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的“阳道实,阴道虚”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现代中医若要顺利发展,亦不能脱离《内经》,同时要熟读精研后世医家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  《内经》是临床的重要基础  王洪图教授一直强调《内经》学习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服务,学好《内经》可以熟能生巧,在临床上游刃有余。由于《内经》内容浩繁,文字古奥,即使在隋唐时期也并非一般医生所能尽懂,而宋代以至明清,有较多医学家个人甚至是皇家组织进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毕竟受到时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大多限于文字校勘、句读注释、理论探讨,而对于切实指导临床实用的内容,却明显忽略。这也给许多临床医生造成了一种误解,以为《内经》只是一部古奥的纯理论性经典著作,以至于《内经》的研习者越来越少,也越偏离临床了。王洪图教授力倡“内经学”,并指出临床防治疾病的理论与技术正是内经学之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洪图教授也总结出将《内经》理论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几个方法:  理论运用——学说不同,贵在选取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时之作,带有“各家学说”的性质,尽管各篇经文在总的理论体系上一致,而具体观点上常有不同,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病证选取适宜理论。如王洪图教授曾治皮肤刺痛一案,患者全身皮肤刺痛,不能触摸,尤以腰及颈项部位为甚,自觉“腰带好像一根草绳”,内衣必须翻穿,以免衣里缝制的线棱磨擦皮肤。时有心慌,心烦,夜晚盗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调。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舌稍暗,苔薄白略腻,中间有剥落,左弦细略数,右弦滑。王洪图教授依据《素问·刺禁论》“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理论,用凉血清心之法而治愈,若此时用“肺主皮毛”理论则恐难治愈。可见经典理论的运用不能偏执一端。以上案为例,“皮表”同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心、肺及膀胱经最为密切,但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从心论治或从肺和膀胱经论治呢?就需要从此三者与皮表不同的联系来分析选取,在辨证基础上施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治法运用——朴素无华,效果奇佳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所提到的治法如果能正确施用则效果奇佳。如王洪图教授曾治一患者,诉每至秋季均喘息,已28年。每发病约百余日,至深冬方止。多年来一入秋即服用扑尔敏才略能缓解。过敏原检查有数十项均过敏。舌红,脉略数。王洪图教授辨为脾肺郁热,恶埃烟之证,治以清泻脾肺,用“振埃”刺法。取穴天容、列缺、三阴交(均双侧)、廉泉。留针20分钟。2诊即愈大半,令人称奇。所谓“振埃”刺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有云:“振埃者,刺外经……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气……取之廉泉”。外经,指适用此病的四肢上穴位。病恶埃烟,言遇尘埃之类物质即发病。愤瞋肩息、噎不得息,均是描述喘息的症状。用针刺法可以治疗对尘埃等物“过敏”所引起的喘息,如同振去埃烟,所以叫“振埃”刺法。此案就是运用经典著作中方法得效的典型。  文字运用——一语多意,不必胶执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中的文字概括性极强,一语常含多意,应灵活掌握。如《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一语,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对“因于气”有两说,一谓“气虚”,言气虚浮肿之证;二谓“气”指“风”邪,与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体例一致,即指感受风邪而肿之风水证。“四维”指四肢,四维相代即四肢相更代为肿,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解节》云:“阳气盛,则四肢实而挥霍乱动,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五版)和高级教学参考丛书《内经》两书中,虽然也认为“气”指“风”而言,但句读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即认为“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对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一节的全面总结语。同时认为“四维”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气候紊乱,天气更代无常,相应人体的阳气也受到严重伤害而衰竭。以上诸说,各有依据,但在临床上因风邪而肿,用越婢汤治之获效者也是常见,而王洪图教授也以此理论治愈过“气虚为肿”,且见有手肿已而足肿,足肿已而手肿;左足肿已而右足肿,右足肿已而左足肿的患者。可见对于经典中文字的把握运用,不可胶执,需灵活应对。  综合运用——研习《内经》,效法仲景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一书为“医家之宗”,所以常以《内经》之理而悉用仲景先师之方,临证收效显著。如曾治某女患者,因失恋而抑郁失眠,强迫性打电话与旧友联系。为控制自己打电话,常以胶带自缠双手。抑郁日益加重,坐卧不安。服用抗抑郁药而疗效不显,辨证属痰浊壅阻,气机不畅,拟涌吐浊邪,取瓜蒂散方义,用甜瓜蒂5g捣为末,以水煎汁服之,吐后使患者感觉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转输气机之剂调理而愈。医圣仲景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之理,制瓜蒂散,以瓜蒂之苦、赤小豆之酸涌吐上焦有形之实邪。王洪图教授多次以瓜蒂一味为散,用于精神疾患久治不愈者,得吐后可使疾病发生转机,从而逐渐康复,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倘若痰浊等邪气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转而紊乱(回),则必将失去生机;去除其邪,则神转不回,方能使病向愈。可见,以《内经》之理,取法后世经典,是将经典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又一好方法。
。。。
王洪图教授时间证治临证赏析

□ 翟双庆王长宇   

  日中为夏病在心与小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中为夏。”《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云:“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言心气与夏气相通应,而一日之中的“日中”(巳、午时)与夏季相应,是以此二时辰与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相配属。若二脏病,则可在巳、午时发生病情变化。  [临证应用] 张某,男,36岁,中医师,1986年4月诊。1986年王洪图教授赴河南省某市讲学,休息时座间张医生求治。其数年来每至暑夏季节,均犯阵发性喘息,每日中午和半夜12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2小时而喘止。诊病时,身体状况尚好。舌红,苔黄。辨证属心火过盛,不能下交于肾,气逆而喘。治以交通心肾,泻心火为主,兼化暑湿。  川黄连10g,上肉桂3g,黄柏10g,杏仁泥10g,六一散12g,(包煎)白僵蚕10g,佩兰10g,缩砂仁5g,净蝉衣6g。  嘱其夏初时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数日,然后斟酌情况,隔1日或隔数日1剂。  次年秋冬之交,又遇该患者,询之病情,谓服上方约15剂,已两夏未发喘息。  [发挥]子、午二时辰,正是肾、心二脏当值,而盛夏亦与心脏相通应。参合其身体盛壮,舌红苔黄,认证以心火亢盛为病之本。心火本盛,又逢夏季之时,内外之火相合,是以病作。方用交泰丸(汤)为主,泻其心火,使之下交于肾,则气不浮;肾水得心火之温,自能纳气而不喘;加用六一散、佩兰者,防其暑火之气助长体内之邪;黄柏、砂仁兼化中焦之湿,以使气机运转;僵蚕、蝉衣疏散风气,使邪气透达而出。  疾病有在相应时辰加重的情况,如本例心火过盛而在夏季、午时发作,当遇其所不胜之子夜(五行属水),本应减轻,但若水不制火,火反侮之,因而亦发喘息。此外,也有某些病证,当其所主之时往往缓解或痊愈。《伤寒论》中某经之病其“欲解时”与症状加重可以在同一时辰,例如“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可见“欲解”在申、酉时,而阳明病又有“日晡所发潮热”等届时症状加重的特点。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总结说:“正气于是复”、“邪气于是发”。正气“复”自然向愈,邪气“发”必会使症状加剧。虽然疾病有在其相应之时或者发作、或者缓解的两种可能,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究竟在哪种情况下加剧、哪种情况下缓解,以及其机理所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日暮为秋病在肺与大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入为秋”’“夕则人气始衰”。认为申酉(15~19时)时与秋气相应,自然界与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内敛。《素问·金匮真言论》谓:“西风生于秋,病在肺”申、酉二时辰,与四季之秋气相应,系于肺与大肠,是以二脏之病,可在申、酉时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例一刘某,男,60岁,退休工人,1985年诊治。2周来每至下午4~5时头晕欲倒,不能站立,舌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大便干,数日一行。  阳明燥金之气旺于申酉,治以清泻。  炒山栀10g,炒枳实10g,生大黄3g(后下)。2剂,水煎服,每日1剂。  1个月后该患者因患感冒就诊,观其病历,询问日暮眩晕之病,谓服上方后即愈。  例二孙某,男,36岁,1987年3月9日来诊。患者因左肩臂三角肌处生“纤维瘤”手术切除后1年,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不能劳动,且于每天下午3时许周身乏力,肩背处痛楚难忍。其脉弦滑,右寸独弱,舌质偏红,苔薄黄。兼见眠差、纳少、心烦、大便调。  辨证为少阳郁热,肺气不利,治以调理金木之法,先用柴芩温胆汤加减,加味中重在贝母、杏仁,待其少阳之气得伸、郁热基本退去之后,乃加用生黄芪15g,以固护肺气。经治后病愈。  [发挥] 午后3~5时为“申”、5~7时为“酉”,申酉二时应秋金之气,内通于肺与大肠,因而根据疾病的时间特点,有助于辨证。  前例头晕欲倒,病在酉时,加之舌红、便秘,其属大肠实热无疑,所以用清泻阳明之药2剂而病愈。此证若依《伤寒论》辨证,以其“日晡所”发晕眩,当属阳明胃家实证,我们今以大肠实证论之,是否与《伤寒论》相悖?其实并非矛盾,盖《伤寒论》所论六经之病,重在足经,亦有医家论证为“足经已包含手经在内”,因而仲景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这个“胃家”的含义,实际包括大肠,非单指“胃”之一腑而言。又《灵枢·本输篇》明确指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可知仲景所说“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其阳明与胃,当包括大肠于其中。  后例以“肩背痛”为主诉就医,其脉右寸独弱,午后3时许(申)症状加剧,皆属病在于肺之征。之所以先用柴芩温胆汤疏泄少阳兼化痰热者,是因为症见脉弦、心烦、眠差等,因有实邪,不宜补气,待其邪去才重用生黄芪于方中,以收全功。  不过根据时辰辨证仅是辨证的方法之一,疾病千变万化,并非每一病例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因此,依时辨证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前提,其有时间特性者,方能用之。  夜半为冬病在肾与膀胱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夜半为冬。”《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谓:“北风生于冬,病在肾。”冬季与肾气相通应,故谓冬季为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时。而一日中之夜半与四季之冬相应,故亥、子二时与肾及膀胱相配属,二脏之病可于此时辰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例一 邸某,女,31岁,1987年5月诊治。胃脘痛10年,每夜23时30分至零时发作半小时,虽痛势不甚,但亦因之不能睡眠,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因左侧卵巢囊肿,于86年手术切除,腰痛,月经正常。舌尖红,苔薄白,尺脉弱。证属土壅水虚,治以和胃益肾。方用:浙贝母10g,干荷叶8g,黄连8g,熟附片8g,女贞子10g,续断12g,旱莲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服药1剂后胃脘疼痛即明显缓解,数日来疼痛未作,睡眠安。  再以前方加减进治,收效后继续调理。后询问得知,胃脘痛已解除。  例二王某,女,34岁,1987年秋季诊治。王洪图教授到内蒙某地会诊,当地医院派医生作为助手。会诊之余,该医生述其本人每至深夜零时左右发生心慌、心跳,遂不能继续睡眠,轻时需坐起、重时需走动始能缓解。约1小时许逐渐平静,方可睡眠。  乃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云茯苓15g,杏仁10g,生苡仁15g,炙甘草6g,肉桂2g,熟附片8g。l剂,水煎,午、晚2次服之。  次日询问病情,当夜心慌即未发作,睡眠安稳。乃嘱其日后若仍有发作如前者,继以此方服之。  [发挥]亥、子属水,应于肾与膀胱,此3例论治均在一般辨证论治基础上,考虑到时辰与脏腑的关系,加用入肾经之药,而获得满意疗效。  例一虽患胃脘疼痛10年,自当治胃,但由于其症状以子时发作,再参合其腰痛、尺脉不足等临床表现,显系其病与肾虚关系密切。因而治疗时,除以黄连苦降和胃、贝母与荷叶开散胃土之郁外,重点则放在益肾气、补肾阴方面,则不但胃疼立止,余症亦有明显改善。  例二以心慌、心跳为主要表现求治,但其病之发作亦恰值子时,知必与肾虚不能摄纳有关。是以在通常宣畅心肺气机、使胸中大气正常旋转的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外,加用肉桂、附子以温化肾气。肾气充则水饮痰浊得化,气机自然畅通无滞,因而l剂病止。  “因时制宜”是古人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虽未用现代统计学原理加以说明,但其合理性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惟在于人们正确理解、恰当运用罢了。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