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15 编辑
王洪图传承人(一)
查看( 4287 ) / 评论( 0 )
王洪图,1937年出生,天津市蓟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内经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侍诊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内科学家印会河教授及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笃学好问,启幽发微,尽得真传。
业医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主要研究领域为《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临床应用及"五脏藏神"理论的实质等,首次提出将"内经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癫痫、躁郁症、儿童多动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且屡屡治愈疑难杂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普文章近30篇,并出版专著16部。其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反映了当代《内经》研究的最高水平,被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著作。
王洪图教授五脏藏神尤重脾胃思想的探讨与临证运用
继承人: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多年研究《内经》,他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五脏藏神尤重脾胃"的观点,并指出,调理脾胃是治疗多种精神神经性疾病的中心环节。他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神志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分析
《内经》的五脏藏神理论认为,五脏之精气与五脏之神密不可分,协同为用,最终归于以五脏为中心,内容即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中医整体观"来理解。神志疾病常表现为数种神志活动异常,而不是单一神志活动异常,这一现象正是《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内涵的具体表现。
一、五神之间的关系
五脏藏神理论后世一直将之理解为五神分别归属于各自所隶属的脏腑,然此于中医学理论、临床不符之处甚多。"心藏神"之神与其他四神并列不应指为总括诸神之概念。神、魂、魄、意、志虽然是对人类认知、思维、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概括,但各自所含的内容相互交叉包容,互为基础与前提,尤其是神、魂、魄、意之间更是存在这种关系,故难以严格界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正是因为其相互包容难以严格区分,因此,不同的神、魂、魄、意、志(或脏腑)的病变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另外,由于各种神志活动互为基础、相互制约,具有整体之特性,故外表可见的某一种精神现象则是以多种内在的精神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因而即使是某单一的精神症状表现也包含着多种神志活动异常,故很难说清楚是其中的哪一种、哪一脏腑异常,如"登高而歌"一症涉及了神、魂、魄、意等;善忘一症《灵枢·大惑论》则将之归为肠、胃、心、肺病变。
二、五神产生的基础
五神以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为基础而产生。《内经》认为,人的神志活动的产生以精气、津液、血为物质基础。而精气、津液、血的充足与正常则是以五脏整体配合为前提条件的,任何一个脏腑均无法单独完成。故可以说,人神志活动的产生依靠的是五脏的整体配合,绝非某一脏腑产生某种精神活动,神志病变的产生也是以体内脏腑间协调关系被破坏为前提的。
由于五脏是一个整体,其间联系密切,故其虚实变化后所反映的不仅是本脏腑的病变变化,还兼有其他被影响脏腑的表现。因此,同一种精神症状所反映的往往不是单一脏腑的病变,而是多个脏腑异常所产生的变化。这也是某一精神症状不单独归属某一脏腑的重要原因。
三、五脏藏神理论的具体表现
中医学所论述的神志疾病众多,如癫、狂、痫、不寐、善忘等等,但每一种病证表现所反映的均非一种神志活动异常,而是常兼数种神志活动异常。如惊悸、怔忡指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兼证,常见表现为心悸、善惊易恐,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心烦不宁,坐卧不安,常伴有失眠、健忘等。此即以感知觉及情感异常为主,但又常伴睡眠、记忆障碍。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常见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或精神恍惚,魂梦颠倒;或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此即情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异常并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常见表现为性情急躁,失眠,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多言善惊,时而烦躁等。此亦为情感、睡眠、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障碍。痫证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记忆力差。此主要以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等短暂丧失为主,并伴情感、睡眠异常。
从上可见,每一种神志疾病往往见有数种精神活动障碍,说明诸种神志活动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既不能孤立存在,又鲜有单独为病者。另外,单从神志活动而言,虽然神、魂、魄、意、志不同,但其病变却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异常也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
神志病证从脾胃调治的临床运用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中亦有侧重,其关键在于脾胃。《内经》把五脏按其功能特性分属五行、五方、四时。其中,脾胃属土,从五行排列次序看居五行之中央;从五方分布看居五方位置之中央;从一年四季时令而言居于中,或言其主长夏,或言其寄旺于四时;从五脏在人体分布来讲也居于中焦;从五脏气机运动来看,亦为中心。正因为脾胃居于中也就有了许多特殊的功能。如化生气血以灌四旁、主持饮食物的吸收与排泄、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被视为"后天之本";通连上下、斡旋气机而为五脏气机之枢纽等。五脏的功能以气血为基础,其代谢产物顺利排出才能维持自身的功能。五脏功能的实现、五脏之间的联系以其气机的运动为基本形式,故将脾胃理解为五脏之关键则不足为怪。《内经》将脾称为"至阴",并称其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王洪图教授认为,既然人体神志活动的产生与调节靠的是五脏之整体协调,脾胃又是五脏整体协调之关键,故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论什么样的神志疾患均应抓住五脏整体协调这一根本,掌握脾胃枢纽这一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运用上,调治脾胃可分为虚实两途。
一、实者,祛邪实不忘调脾胃以定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在一些由于实邪引起的神志疾病中,如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或直接从调治脾胃入手或佐以调脾胃之药均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1?湿邪偏盛困脾--燥湿健脾以通阳
【病案举例】
王某,女,32岁,2004年3月27日初诊,自述近1年多来经常感觉头目昏沉、困倦,嗜睡,每夜熟睡十几个小时,白天仍犯困,甚至为此请假不能工作,兼见口苦、易出汗,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证属痰湿困阻,阳气不伸。治以开达膜原以化痰湿,予达原饮加味。
处方:川厚朴8g,黄芩12g,北柴胡8g,花槟榔10g,知母10g,赤芍药10g,云茯苓10g,常山6g,草果仁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生冷、油腻及酸味饮食。
二诊:白天困倦明显减轻,但早晨8点左右依旧昏沉欲睡,口苦、汗出均减轻,舌红,苔薄白,右脉弦数,左脉现弦滑之象。证属邪留脾胃未尽,当加重清泻脾胃之力。上方加炒栀子10g,丹皮10g。6剂。
三诊:白天已不困,精神清爽,夜眠佳。惟两太阳穴处偶有1~2分钟胀疼,日发一两次。用温胆汤加白芷5g,3剂,善后。1周后来述,诸证减轻,无嗜睡症状,已能正常工作。
按语:此案痰湿困阻,清阳不伸,因而困顿嗜睡。其阳气不伸,神失所养,因而不能精明聪敏。由于兼见口苦、汗出、脉弦数为半表半里征象,故选用达原饮加柴胡等药治之。王洪图教授认为,膜原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附近于胃,若邪气藏于其间,既可表现出脾胃症状,也可表现出胆经症状。本案与《伤寒论》少阳病的区别在于无明显的外邪侵袭传变病机,又无"往来寒热"的典型症状,而是以痰湿困阻为主要证候,故选达原饮,而不用小柴胡汤。复诊时症状大减,但表现出"辰"时仍有发病的特征,故于方中加重清泻脾胃之热的炒栀子、丹皮二味。三诊时主症全除,仅偶有头部两太阳穴处胀疼,胆经行于两侧,因而改用温胆汤加入脾经之白芷以善后。王洪图教授认为,达原饮、温胆汤二方虽能清化膜原及胆经的痰浊,但其中药物亦多归于脾、胃二经,组方依据正在于"脾为生痰之源"、"脾病多湿"。本案嗜睡症由痰湿所引起,是以用之而有效验。
2?痰热阻滞阳明--化痰和胃以安神
【病案举例】
张某,男,46岁,2005年3月27初诊。主诉两年来严重失眠,经常彻夜难眠,即使偶有睡着也是多梦纷纭。食欲不振,每日入食甚少,记忆力减退,不能进行思考。曾到外地疗养,亦服中药逍遥丸等均无效。面色无华,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此属痰热失眠重证,参考前医用疏肝理脾之法治疗无效的情况,暂拟理气开结之半夏厚朴汤治之。
二诊:服3剂后,病情无变化,改用调和肠胃、祛痰清热之法,方用达原饮加减。
处方:川厚朴8g,槟榔10g,白芍药10g,肥知母12g,黄芩12g,草果仁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症状明显减轻,已思饮食,每日能睡5个小时。原方再进两剂。1周后病人复诊,失眠已经明显减轻,且不影响正常工作。
按语:《灵枢·邪客》所谓"阴虚目不瞑"是指阴分之中的卫气不足而失眠,亦即卫气不得入于阴,与通常所说六味地黄丸证之"阴虚"的概念完全不同。王洪图教授认为,虽然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引起卫气运行紊乱而失眠,但临床所见此证却多与胃及大肠不和有关,这是因为该两经位于卫气运行自阳入阴的关键部位。
卫气自阳经入于阴经之前的"大门口"正是手、足阳明经,因此,二经之气不和最易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若不能入于阴经,则出现失眠。后世医家虽创制了众多治疗失眠的方剂,但绝大多数都照顾到肠胃而用药。此案乃失眠重证,一两年不愈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然其病机仍为痰热阻滞阳明所致,以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皆非所宜。若用滋阴之药也未必得当。王洪图教授使用达原饮治之,亦取此方开达痰浊之力强,且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谈到膜原"附近于胃"。试将此方药力与温胆汤相比较,草果、厚朴开痰散结之力大于陈皮、半夏;槟榔堕降之力大于枳实;知母善治阳明独胜之热力甚于炒栀子。因此,达原饮所治之痰热要比温胆汤所治之病为甚。
3?脾热兼夹痰浊--清泻脾热以藏意
【病案举例】
胜某,女,17岁,1988年11月26日初诊。1年来心烦失眠,幻听幻觉,常听窗外有人骂自己,感到会阴部有人触摸而疼痛,闭门独处,不停歌唱,或高亢,或低沉。喜欢异性,有男青年来时则出门接待而表情活跃,客人离去则仍闭门独居。不能读书,已停学1年。某精神病院诊为青春期分裂症。舌红苔黄,脉弦略数。初以清肝热泻相火之法治之。
处方:醋柴胡8g,黄芩12g,赤芍药12g,云茯苓15g,肥知母10g,黄柏10g,生甘草6g,生石决明(先下)20g,生牡蛎、生龙骨各(先下)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周后,心烦及幻觉略减,脉舌同前,但病人自述"总想唱歌"。于前方加用清泻脾热之药:炒栀子15g,防风5g,生石膏20g,藿香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症状略减,已"不想唱歌"。此后又经3个月治疗,"分裂症"得到控制,"总想唱歌"症状未曾出现。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声为歌"。后世有称"脾喜歌乐"者,言歌唱可以使脾气畅达而减少壅滞,对健康有益。不过若过分喜"歌"而不能控制则成为疾病症状之一当加以治疗。其治宜从脾脏入手。"意"即人之意念。人追忆某事或观察到某些事物均可产生一些想法,所谓"意念一动"。此"意"由脾而生,亦藏于脾脏。若脾脏病,意不能藏而随时流露于外,故亦当从脾而治。
王洪图教授认为,脾主思,久思气结或思而有得,皆欲歌唱以舒散其气;脾藏意,人逢得意之事亦每欲歌之,此乃正常现象。但该患者则是脾不能藏意的表现。意既不藏,因而又有见异性便表情活跃、谈笑风生、喜爱之"意"溢于言表的情况。人至青春期皆有喜欢异性的倾向,但精神健康之人其"意"可藏,而无过分举止。此患者见异性青年便判若两人,当是病态无疑。《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其意不能藏,故"志"亦不能立,因而不能继续学习。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投药时虽注意到清肝热、泻相火,但却忽略了从脾脏治疗,药后患者症状虽有所减轻,但"总想唱歌"未能控制。再诊时加入"泻黄散"以清泻脾脏之热。脾热既除,其"意"可藏,因而"想唱歌"的症状解除。
4?肝胆气郁化热--疏肝调中以定志
【病案举例】
张某,男,22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其母陪来并帮助介绍病情。患者2001年自费留学新西兰学习汽车专业。2003年初,在打工时因与人发生争执受到威胁恐吓,被迫跪地求饶,自感深受屈辱,从而心情压抑,逐渐出现恐惧、不愿见人、失眠、纳差等证,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稍激动便全身颤抖。想哭不会哭,想笑不会笑,看到带尖状物体即感觉不能忍受。病情上午重,下午略减,遂不能继续学习。两月前由家人接回北京治疗,因恐化学药物有毒副作用,至中医门诊就医。现症如上述,但失眠已去,而1个月来嗜睡多梦,周身困重,尚有两事萦绕于胸,反复谋虑,难以决断:一是能否再去新西兰学习,以及是否改换专业;二是曾给女友(中国留学同学)买车、租房、购物,现女友已声明不再保持关系,但反复谋虑是否需要再向她示好,以及应不应该讨还汽车及若干钱物。家长再三劝说均无济于事。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证属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泻肝胆,兼化痰浊。用菖蒲郁金汤方意。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败酱草50g,苍术、白术各10g,黄芩12g,炒栀子12g,柴胡8g,赤芍、白芍各10g,清半夏15g,夏枯草15g,枳实10g,淡竹茹8g,远志12g,浙贝母12g,生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辛辣油腻。
二诊:视带尖状物压迫感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正常,可以外出见人,曾自己驾车到外婆家。仍多疑、善恐,自云听手机铃声即害怕。感情淡漠,肢体易紧张,有僵硬、麻木感。大便两日一行。脉左弦细,右缓,舌质淡暗,苔水滑。气郁渐缓解,痰浊已去。改调畅中焦气机之法,用封髓丹方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炙甘草6g,白术10g,生晒参12g,茯苓12g,荷叶10g,败酱草40g,制香附10g,郁金10g,石菖蒲15g,炒栀子12g。每周服5剂,连续4周。
三诊:脉弦缓。心情较平稳,偶有看带尖状物略感不舒服,但可以自己排解。仍不愿相信别人,自觉项强不舒,缺乏热情。眠不实,大便两日一行。肝之俞在颈项,再议疏肝理脾为治,用逍遥散(汤)加味。
处方:柴胡8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0g,白术10g,炒栀子10g,薄荷(后下)4g,茯苓12g,浙贝母12g,远志12g,杏仁10g,败酱草40g,葛根15g,生姜3片,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
2004年4月,患者来告知:病已愈。3月份曾单独赴新西兰办理退学,处理遗留之事,后顺利回到北京。现在某公司"见习"。
按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为正常生理功能。若肝胆气机失调为病,则可见不善谋虑且尤不能决断之症状,以致犹豫不决,终日惶惶。以"数谋虑不决"为病因而言,则人遇有难于决断之事,久而久之亦可引起肝胆之病。
本案青年在生疏环境中遇到屈辱之事,肝胆之气不能畅达,且郁而化生痰浊,故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时以疏泄肝胆为主,而兼化痰浊之法。二诊气郁渐解,舌上腻苔已去,且见脉缓、舌淡之象,已现正气不足,故当平补其气,用封髓丹。此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组成。原为"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而设。前人多从黄柏苦寒坚阴着眼固然有一定道理。王洪图教授则认为还当重视"脾胃转输"作用,这是该方治病的机理所在。黄柏味苦,有健胃肠、去湿浊的功能;砂仁辛温而醒脾是其所长;甘草甘平,炙甘草则味甘性温,独善和中而补脾胃之气。故该方实有调补脾胃之功,脾胃健,气机通畅则心、肾、肺、肝之气因之而调和畅达,心肾不交之梦遗、鬼交之证可愈,肝胆不调之病亦可随之得到缓解。二诊用封髓丹非独补益,尤重调脾胃以畅气机之用。
本案治疗两月余,三易其方,但各方中均用较大量的败酱草。该药苦寒无毒,利大肠,去湿热之邪。现代药理研究其有安眠作用。但忌久服,过久可见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据王洪图教授临证所见,此药对脾胃虚弱而大便稀溏者应慎用,但大肠湿热腹泻者用之则正其所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