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09/5/6 20:44:45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0 编辑
山阳医派 在江苏中医流派史上,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 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山阳县城(即淮安城)作为水陆交通咽喉,作为州、郡、路、府治所,作为漕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关监督署所在地,以及盐商巨贾聚居地,同时也就成为医家悬壶济世营生的首选之地,因而呈现名医云集、世代延续的局面。山阳中医源远流长,遗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名医约有230多人,医学著作有80多部,在学术上各有建树,尤其是吴鞠通创立的"三焦为纲,深究辨证论治"思想,形成颇有影响的山阳医派。 山阳名医,元代有潘思诚,人称古逸先生,曾任淮安路医学教授,后退而行医。其后裔在明代从医者很多。潘思诚长子彦直,明初任淮安府医学正科,次子彦方亦业医。之后近百年中,有潘安道、潘泰、潘瑛、潘信、潘胜、潘赞等到太医院供职。又有潘让,医道高明,被人称为神术先生,让子潘亮,"天性慈祥柔和揖逊,既习医,而阴阳五行之气,七表八里之蕴,靡不周知,察几微,审虚实,下指而即知病,药无不当"。潘亨、潘全亦皆精于医。 稍后的吴鞠通(1758-1836),名瑭,河下人,寄寓北京。在检校《四库全书》时,得以博览群书。他"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著成《温病条辨》,还著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创立了中医温病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吴氏力主发展,遵经而不泥古;力主寒温有别,阴阳水火各异;力创三焦为纲,深究辨证论治;治温病重阴精,治内伤重阳气。 吴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系统地、完整地、有创见地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熔诸家之精华于一炉,是一部集大成的温病学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刘金方(1825-1888)字子成,号淮山儒士。其祖父刘振元、父亲刘相弼皆业医。以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症、妇儿疾病为专长。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施治,他自信:"儒林史册为要务,医林方案为提纲。观世医聪明者有之,鄙陋者有之,究竟陋多明少,立案奚求精粹,用药难订汤头,案不成句法,药不按君臣,良可叹者。"医声传淮扬、南京等地,是时与淮扬的几位医家名流共称"淮扬九仙"。著《临症经应录》。刘金方少子刘少方(1872-1926),著有《三世良箴》医案。 李厚坤,字小亭。同治二年(1863年)秀才。从刘金方习医,精研温病。著有《温病赋》9篇,《温病汤头歌诀》1册,医界传抄,脍炙人口。李氏医术精湛,痼疾沉疴,悉应手而愈,就诊者踵相接,户常挤满求医者。 高映青(1850-1910),世居河下盐河北大街,刘金方弟子。为人清介不拘,精通文史。施医擅治温病、妇女病及伤寒杂症,常有千里以外的病人闻名而至。 韩达哉(1867-约1934),字达卿,号淮阴道人,淮城镇人。他的父亲是淮安名医,继又拜李厚坤为师。光绪十九年,应太医局选,名列榜首,被授予太医院医士。二十八年夏,京畿流行霍乱,贫苦无力医治者转瞬毙命。为此,韩氏特创治霍乱灵验方一则,患者每用此方一二剂,立刻见效,有起死回生之妙。著有《医学摘瑜》。 应金台(1873-1930),淮安人,施医以大方脉著称。尤精治湿温病。民国初期,知名度极高,常被美国教会医院请去会诊,还常去扬州、海州等地出诊。 缪景垣(1878-1941),出身于中医世家,人称 "活痘神"。著有《痘科秘集》、《活动心法》。 高行素(1886-1960),河下人。长于内、妇各科,尤精于温病学。著有《温病杂谈》等。 汪小川(1870-1947),名九成,字仪廷。太学生,幼即习儒习医,秉承家学,以中医外科擅长兼精内、儿科。先被清江西坝盐务公医药局聘用,后创办山阳医校,组织医学团体,发行康健月刊。历任山阳医学研究会、淮安中医师公会会长、名誉理事长之职。其门墙桃李遍布大江南北,皆佼佼不群,声誉出众。 刘树农(1895-1985),淮安人。生于中医世家,上有六世业医,其中二世被誉为"活痘神"。1956年应聘到上海中医学院任教。1978年被授予教授职称,1980年带教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担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刘树农医论选》等。 程莘农, 1921年出生于清江浦儒医之家,16岁从陆慕韩为师,1939年独立悬壶。解放后,赴南京中医学院从针灸名家承澹庵学习针灸,并先后赴沪、进京专研针灸,为中国最早的主任中医师,有针到病除之效,被称为"神针"、"魔针"。1990年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针灸学硕士、博士,有1000多名国外学生。是中医针灸学的泰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hhbffq
发表于 2009/5/6 22:28:19
孙一民老中医介绍
孙一民教授,1919年生于河南南阳,现年91岁,1944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受聘为该学院董事,从师于我国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并随施老在北京、南京行医多年,深得施派真传,临证六十余载,善治疑难杂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孙老一直致力于鲜中药研究工作,虚心地向名老中医、民间老中医请教经验,并科学地总结以中医研究肿瘤的病因病理以及伴随的症状和转移,从而首创了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及各种癌症的新途径。
1986年,孙老应邀到日本讲学,博得国际医学界的赞誉。 1988年,孙老作为学术带头人,于河南安阳成立了全国首家鲜中药研究所,并将鲜中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相关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从1985年至今,孙老已治疗白血病患者数千例,其中成功地救治了两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创造了鲜中药治疗血液病的奇迹。由于疗效显著,孙老的事迹及突出医学成果,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健康报》等十几种国内报纸及港、澳、日、美等地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和患者的赞誉。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千千万万患者,孙老一直不顾自己的高龄,至今仍每天坚持写书、讲课、培训、实习指导等工作,有时甚至去外地为危重病人会诊。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周总理说过,治好一个病人,就等于恢复一个劳动力。我希望通过我的研究成果,让白血病在中国境内从此消失。要做到这一步,光靠我们自己,肯定是办不到的,我希望更多有志于研究白血病的人和单位,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只要我的科研成果能造福于人类,能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我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免费提供培训,只要能让白血病从中国消失,倒贴钱,我也愿意!”————学术著作有: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修订本)(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孙一民教授应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探索过程(2009-03-23 18:28:16)
标签:杂谈
孙一民教授应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探索过程
白血病又称为血癌,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人们至今都还没能找到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该病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骨髓移植手术和化疗方法来治疗白血病,但效果并不理想。
20世纪60年代初,孙一民教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工作。该院当时接治了几个白血病患者,出现连续高烧、出血等症状,西医部请孙教授为患者会诊,起初的目的仅限于减轻这些症状,使患者少遭受些痛苦。由此,孙教授开始从中医角度去探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规律和治疗特点。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孙教授不仅注意观察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白血病本身的一些表现,而且注意全面观察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白血病患者除表现出发热、出血、贫血、浸润等主要症状外,绝大部分患者还伴有五心烦热、自觉身热、不欲近衣被、口干喜冷饮、汗出、脉数或细数等虚热症状。这类可以追溯到发病前数月至数年的症状,看似与造血功能关系不大,孙教授却从中发现了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键——阴虚内热。
孙教授认为:作为局部,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疾患;但从整体角度来看,却与人体阴阳失调有关,即与体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密切相关。阴虚易造成阳气亢盛,从而产生内热,内热又会进一步损耗阴液。阴愈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阴更伤,如此反复,便形成了阴虚内热的体质。在此基础上,若复感某些热邪毒素,毒热相加,愈燃愈烈,阴精亏虚,血无化源。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量变就会发展为质变,破坏人体正常造血所需要的微环境及其调节控制系统,出现出血、贫血、白细胞变异、恶性增生等症状。以出血症状为例。在正常情况下,阴血的运行要靠阳气的推动。若阳热亢盛,鼓动有余,则血液沸腾,溢于脉外而造成出血,所以中医称为血热妄行。白血病的出血便多属于这种情况。
基于以上认识,孙教授便采用以养阴清热为主的办法来治疗白血病。一养一清,使人体阴阳失调状态得以纠正,改变了人体的内环境,从而使恶性细胞失去增生的条件,达到不杀自灭的目的。
甘寒养阴是施今墨先生的学术特点之一。甘寒药用于热性病,不仅没有大苦大寒药的伤津之弊,且有清热生津的双重作用。但是,在对一些白血病人的治疗中,孙教授观察到,在药证相符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情却时有反复。由此,孙教授认识到,白血病的虚不是一般的虚,热也非一般之热,其热毒内伏较深,程度较重。如果按常规办事,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病邪。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孙教授发现,甘寒养阴清热的鲜药汁,保持了中药的天然性能,因为大量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的有效成分未遭到破坏,其治疗效果大大优于干药。为此,孙教授在继承业师施今墨先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四鲜汤”,在治疗血液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临床实践中,孙教授还发现,对付白血病这类厚积薄发的特殊疾病,常规用量无疑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问题。在此情形下,必须加大用药量,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时甚至要超过常规用量的几倍。例如,针对白血病中常见的出血症状,西医基本上都是采取见血止血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孙教授经过长期的实践,采用超大剂量清热凉血之鲜药汁,不仅能治疗出血,还能预防出血,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治本之法。
1988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孙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于河南安阳成立了全国首家鲜中药研究所,先后创立了10多个鲜中药医方,并开始将鲜中药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白血病及各类肿瘤。从1985年至今,孙教授应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及其它血液病已有6000多例,其中85%以上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孙教授还成功地治愈了两名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创造了鲜中药治疗血液病的奇迹。
因为应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取得显著效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报等国内报刊,以及美国、日本等地的专业媒体,就对孙教授的事迹进行了广泛的报导。1999年,孙教授主持的应用鲜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项目,获得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并于2004年申报了国家专利。
(小何撰文)
白血病中医辩证论治探讨(2008-07-01 15:09:45)
标签:养生 保健 白血病
白血病中医辩证论治探讨
孙燕
白血病在临床上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如不给予积极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在6个月到1年之内,甚至数天后即死亡。白血病的治疗,在五十年代,只能使少数患者获得缓解。六十年代以后,由于一系列新药的问世,虽然使治疗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因对该病还缺乏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还没能认识发生白血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对白血病的研治工作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成人白血病的治疗仍不抱乐观,如急非淋白血病,采用化疗及良好的支持疗法,也不过使缓解率达50%左右,若防治感染措施不力,成份血的供应不足,达到上述缓解仍有困难。有人认为,虽然化疗药的不同组合,大剂量的使用,但总的趋势是化疗治疗白血病已经达到了一定限度,再有突破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发挥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来研治白血病,是取得成果的关键。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理论运用系统的观点,揭示客观物质世界新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它立足于整体,如实地从完整的有机的复杂系统中去把握对象。这种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并把这一整体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中找出共同性,规律性的方法,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思想是一致的。运用这种理论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科研思路,理论思维,从而揭示白血病发病规律,给攻克这一世界尖端,展现了极其乐观的前景。
孙一民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从人体的整体联系性探讨了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规律和治疗特点,创建了大剂量甘寒养阴清热的“四鲜汤”。他从辩证论治上,药物筛选上,处方用量上有了三大突破。经过进一步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四鲜汤不仅能控制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对白血病的两大危害:感染、出血,也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使我国在白血病的治疗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关于四鲜汤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在另文中已作了介绍,今天仅谈一下关于中医辩证论治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探讨
(1)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古典医著《内经》中,用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从而揭示了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变化。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化气,阴成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进一步说明阴在人体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阳气的正常功能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的,而阳气又是产生阴精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这是阴阳的统一性。然而,阴阳二者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二者靠相互间的制约,保持了其相对的平衡。人体正是通过阴阳的这一协调平衡,维持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体内的阴阳失调,相对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会发生紊乱,而出现病理改变。所以说任何疾病的发生,既是机体局部的病理改变,也是机体整体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
(2)阴虚内热是白血病的主要病机
系统概念,系统思想是以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为特征的。那么,白血病作为局部是造血系统的疾患,作为整体这一大系统,却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破坏又密切相关。孙老师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注意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白血病本身的一些表现,更注意全面观察患者的所有临床表现。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动态演变的特点,来分析寻求发病规律。
临床上,白血病患者除了表现有发热、出血、贫血、浸润等四方面的症状外,大部分患者,常表现有五心烦热,自觉身热,不欲近衣被,口干喜冷饮,汗出,脉数或细数等虚热症状。这类症状常可以追溯到发病前数月至数年。经过40例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的统计学处理,表现有发热、五心烦热者37人,占总人数的93%;口干喜冷饮者27人,占总人数的68%;烦躁汗出或睡眠盗汗者25人,占总人数的63%。这些看来和造血功能关系不大的偶然现象中,却包含了必然性的东西。孙老师正是从这一现象的剖析中,抓着了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键——阴虚内热。
明朝张介宾说过:“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也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薄,迫也。疾,急速之意。“其变为热”,“脉流薄疾”,均是阳气亢盛的表现。都说明了阴虚则易造成阳无以制,阳气亢盛而产生内热。亢盛之阳则更伤阴液。故张介宾又说:“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也”。阴愈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阴更伤,如此反复,形成了阴虚内热体质。在此基础上,若复感某些热邪毒素,毒热相加,愈燃愈烈,由量变到质变,导致白细胞的变异,恶性增生。
热毒又进一步耗伤阴液,阴精亏虚,血无化源,而出现贫血等全血细胞减少。
由此可见,阴虚内热是本病的关键。内热是在阴虚基础上发生的,内热又可进一步损耗阴液。这与西医认为“白血病患者在骨髓原始细胞大量扩张前,骨髓造血已有显著障碍的看法及正常血细胞的成熟受白血病细胞和由此种细胞释放的抑制因子的阻滞的认识是一致的。
西医将白血病的病理概括为两点:一为大量恶性细胞的无限增殖;一为正常细胞的成熟受到抑制。如果用中医的阴阳理论对此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可作出如下逻辑推理:
1、 阴虚 失去制约 阳气亢盛→功能亢进→造血异常→大量不成熟原幼细胞增殖
↑
外来毒素 加重
2、 阴虚 造血物质基础不足 正常血细胞成熟受影响→全血细胞减少。
阳热亢盛→异常造血→消耗阴液原料不足正常造血受影响→全血细胞减少。
由此可以设想,阴虚内热不仅是机体内环境的阴阳失调,也使正常造血需要的微环境及其调节控制遭到了破坏。
这种从疾病的整体联系、动态演变中寻求发病机制的系统观,从中医角度揭示了白血病的基本特征和其规律。
二、治疗上的几点看法
(1)调整为其大法,养阴清热是其根本。
前面已经说过,机体的阴阳失调,内环境稳定性的破坏,是发生白血病的根本原因。那么,调整机体阴阳的盛衰,恢复其自身稳定性,则是治疗白血病的大法。此即“必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液亏则养其阴,阳热盛则清其热。一养一清,使机体阴阳失调状态得以纠正,改变了机体的内环境,从而使恶性细胞失去增生的条件,达到不杀自灭的目的。所以说,养阴清热的办法不是单纯的杀灭,而是调整转化的办法。这也是四鲜汤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理论根据。
(2)养阴清热——扶正与祛邪的有机配合。
养阴清热是针对白血病既有阴虚又有邪热的特点设制的。养阴与清热,虽一为扶正,一属祛邪,但由于这两种不同治则的有机配合,使扶正可以达祛邪的目的,祛邪又达扶正效果。阴液充足则阳热得制;阳热得清则阴液易复。这就是说“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这也是中医整体辩证思想在治疗学上的体现。
临床上患者服药后,常首先反应的是:精神好转,面色转红润、饮食增加等,这一现象说明了养阴与清热,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促使了正气的恢复,调动了机体的积极因素,给治疗疾病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一些因骨髓抑制,血象偏低,身体条件极差而无法实施化疗者,仍可望用四鲜汤来达到缓解。
四鲜汤之所以在临床上对白细胞偏高者,能使其下降,对血象偏低者又能使其上升,这一双向调节作用,道理也在于此。
(3)判明因果,治病必求其本。
对出血感染的防治问题。出血是白血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在正常情况下,阴血的运行要靠阳气的推动。若阳热亢盛,鼓动有余,则血液沸腾,溢于脉外而造成出血,所以中医称为血热妄行。白血病的出血则多属于这种情况。用大剂量清热凉血之法,不仅能治疗出血,也能予防出血,比起单纯见血止血的办法,实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治本之法。
对于感染,中医则认为仍和阴虚内热有关。正气虚弱,防御机制的下降,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没有内热,不引外邪”,体内热毒炽盛,也常给细菌繁殖提供了可趁之机。通过养阴扶正,使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增强,而不再发生感染,同样,清热解毒,清除了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从而也减少了感染的机会。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没有可引起感染的医源性因素(如强烈化疗引起的骨髓、免疫抑制等)而是从内因方面提高了抗病能力,比起国外的“生活小岛”,“空气层流室”等保护性隔离措施,是一种积极的办法。为什么说是积极的办法呢?因为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话含义很深,它不仅强调了正与邪,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而且强调了人体正气即内因的重要性、保护性隔离措施要不要呢?当然要,条件好了当然好,但这只是次要的一面,是被动的方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外因之间,内因占主导地位。如何能提高患者的抵御能力,则是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所以说是积极防御的办法。也是治病求本之法。
(4)治疗上的“三忌”。
由于白血病既有热,又有虚,所以临床治疗时有三忌,即忌伤津液、忌伤脾胃、忌伤元气。
中医对热性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津回则生,津亡则亡”的说法。可见津液的存亡在热性病中至关重要。白血病本身就为阴虚,加之热邪又易伤津液,所以在治疗上固护津液甚为重要。有些药物用后,常使患者出现口干,烦渴等津液大伤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内热加重,阴液更伤,在临床上是应引起注意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是人体正气的根本,脾胃强健,正气充足,是疾病恢复好转的基本保证,临床患者在用某些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大减等伤脾胃的情况。甚或出现精神不支,卧床不起,抵抗力极度下降等伤及元气的情况。我们治病的目的是祛邪扶正,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存自己。既要看到病邪的一面,更要注意正气的一面,祛邪不能伤正,注意固护正气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邪正俱伤,不是最佳的治病方法。
三、大剂量甘寒鲜药的应用
甘寒养阴是施今墨先生的学术特点之一。甘寒药用于热性病,不仅没有大苦大寒药的伤津之弊,且有清热生津的双重作用。孙老师在继承基业师施今墨先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甘寒养阴清热的鲜药,其作用比干药更佳。鲜药的自然汁具有药鲜汁纯,气味具存的特点,最能保持中药的天然性能,大量未被破坏的自然汁中,其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的有效成分,大大优于干药,取汁使用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所以说治疗血液病选用“鲜药”是取到良好疗效的一大突破。
药物的大剂量使用,也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对一些白血病人的治疗中观察到在药证相符的情况下,病情却时有反复,从而认识到白血病的热,内伏较深,程度较重,其热非一般之热,其虚也不是一般的虚,若以常规用量来治疗,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病邪,特殊疾病而用常规用量,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则有加大用量,(有的药物用量超过常规用量几倍)才能起到治疗作用。所以说“超量”也是治疗中的一大突破。
四、结语
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作指导才能得到迅速发展,否则就会走弯路。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思想,是在长期科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祖国医学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保持不衰的思想武器。但是,中医对事物的微观认识能力还很差,还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提高它和发展它,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在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中西医有专之士共同努力,希望能有一天在国际上用我国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彻底攻克白血病这一世界尖端。—————————————————————————— 1987年3月17日
血液病的治疗方案(2008-11-04 20:34:08)
标签:养生 血液病治疗方案
血液病的治疗方案
(主要是白血病)
(一)、分型:
1、阴虚内热型:
证侯:五心烦热、口渴、喜冷饮、烦躁汗出、发热、出血、睡眠不宁、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脉细数。
辨证:阴虚内热、血热妄行。
治则: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四鲜汤。
用量:每日约500毫升,分3—4次口服,小儿用量酌减。
服法:每次服药时间宜在进食前或后2—3小时,加热温服。(忌口:详见另表)
2、血热型:
证侯:以出血为主、包括鼻腔、齿龈、皮下、粘膜的出血、以及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并有一部分阴虚内热的症状。
辨证:血热妄行。
治则:凉血止血。
方药:四鲜汤、止血汤交替使用,止血汤每日二次,每次120毫升(半瓶),服药时间同上。
3、血虚型:
证侯:面色苍白、口唇、眼睑、指甲淡白无华、头晕、心悸、周身无力、精神萎靡、语音低微、血色素偏低、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辨证:阴血亏虚。
治则:滋阴养血。
方药:滋阴养血汤。
若有阴虚内热的症状,与四鲜汤间日交替服用,滋阴养血汤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20毫升(半瓶),服药时间同上。
4、温热型:
证侯:高热、口干渴、思冷饮、烦躁较甚、头痛、抽搐、呕吐、苔黄、少津、或灰黑、脉大数。
辨证:气营两燔。
治则:营气两清。
方药:(1)安宫牛黄丸、成人每日服1—2丸,白开水送下。
(2)紫雪丹、成人每日服3—6克,温开水冲服。
(3)十鲜汤、服法:每日服3—4次。每次服120毫升,远食、温服。
(二)辅助治疗
白血病除以上分型治疗外,尚出现一些兼症,因此针对其兼症,另设一组群方,与四鲜汤配合,进行辅助治疗。
1、感冒:
证侯:发热、恶寒、喷嚏、流涕、咽喉疼痛、头痛、身痛、脉浮数。
辨证:内热感寒。
治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解表散热汤。
服法: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20毫升、(半瓶),远食温服。
2、咳嗽:
证侯:咳嗽较频、吐黄痰或痰稠难咯出。
辨证:痰热壅肺。
治则:清热化痰。
方药:止咳化痰汤。
服法: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20毫升、(半瓶)同上。
3、纳呆:
证侯:食欲不振、胃脘满闷、噫气、甚则恶心呕吐。
辨证:胃失和降。
治则:消导和中。
方药:和胃汤。
服法:同上
4、腹泻:
证侯:大便稀薄,日行3次以上,泻后周身无力。
辨证:脾虚泄泻。
治则:健脾止泻。
方药:固肠汤。服法:同上。
5、肝炎:
证侯:胁痛或不适、纳呆、呕恶、肝功化验异常。
辨证:肝胃不和。
治则:疏肝和胃,清热。
方药:清肝汤。
以黄疸为主者,治以退黄汤。 服法:同上
6、肝脾肿大、皮下结节:
证属:气滞血瘀。
治则:理气活血。
方药:(1)理气活血汤。
(2)糊脾药外糊脾部。 服法:同上
7、口腔溃疡:
证属:胃火盛
治则:解毒消炎。
方药:口腔溃疡散。
用法:外涂局部。
8、幼稚细胞高:
证属:热毒炽盛。治以加重清热解毒。
方药:清热解毒汤。 服法:同上。
调理气机是祖国医学独特的一环(2008-10-31 23:59:20)
标签:保健 健康
调理气机是祖国医学独特的一环
一、气与人体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在人体活动范围甚为广泛,它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无处不及。气概括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如脾胃的消化功能;心脏的血循环功能;肺的呼吸功能;肝的疏泄功能等,都离不了气。气在人体有升有降,保持平衡,从而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一切生命的物质和现象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因此,凡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皆与气机的正常与否有密切关系。气机调畅,各脏腑功能多正常;气机失调,脏腑功能多受其影响。如胃气滞则出现䐜闷胀饱、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然脏腑受病,也常会反映出气的病理变化。“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合则为邪气。”“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素问》有“百病皆生于气也”之说。由于气机不调与疾病的发生、演变关系甚为密切,所以在临床上,调理气机这一治法实属祖国医学独特的一环。
二、调理气机的临床应用
(一)宽胸理气法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宽胸理气可以舒展胸部神经,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
心主血脉,血液所以能循环脉中,周流不息,除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直接关系外,与气之功能也有密切关系。血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凝,血随气行,气为血帅。胸中阳气不振,气血运行失调,心脉痹阻,则出现胸闷、胸疼、欲长叹息,甚则发生心绞痛。常用调理胸膈气机药有以下五组:
1、 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佛手花为一组药。花性开展,用于治疗胸部疾患可使胸中气机通畅,神经舒展,而达消除胸闷胀疼的目的。
2、 桔梗、瓜蒌、枳壳、郁金为一组药。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之咽部堵闷、有异物感等。
3、 瓜蒌、薤白、旋复花、代赭石为一组药。多用于治疗干性胸膜炎之胸疼疗效显著。
4、 旋复花、代赭石、牛膝、丹参为一组药。理气降逆佐以活血。治疗食道憩室、狭窄,或早期食管癌引起之吞咽困难有一定疗效。
根据临床体会,上述诸病,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长期精神刺激,情绪不舒可影响气机通调,而出现胸闷、胸痛、吞咽梗阻不利等症状。通过调理胸中气机,不仅能消除症状,并能调整神经功能,根除病因。
5、 瓜蒌、薤白、白檀香、郁金为一组药。可使胸中气血畅通,循环改善,心有所供养而闷痛可愈。长用于治疗心绞痛。
(二)理气解郁法
胁居两侧,为肝胆之分野,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情绪不舒,气机郁结,疏泄不利,则发生一侧或两侧胁胀胁痛。理气解郁可使肝气舒展、通畅。经临床治疗肝病,常以青桔叶、青皮、柴胡为一组药,治疗肝病胁痛或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青桔叶、青皮走两胁,入肝胆,可疏肝理气,柴胡为引经药,可引药直达病所。肝胆气机通调,郁结之神经得以舒展,则胀消痛除。
(三)调和胃气法
胃居中焦,职司受纳和消化水谷。胃气主降,以下行为顺,以通为补。胃失和降则出现胃胀、胃痛,纳食不佳;胃气上逆还可引起恶心呕吐。临床治胃,常以调和胃气法使胃得和降,功能正常,而饮食增加,胀痛痊愈。治疗以胃脘胀痛为主者,临床常用广皮、枳壳、桔梗为一组药。桔梗性升,枳壳性降,广皮理气,一升一降一理,相互配合,治胃脘气机不畅每收良效。若治疗气机不调之胃痛者,常用广皮、香附、乌药为一组药,理气止痛。调理气机可能有调节神经、缓解痉挛的作用,多能使痛止且不易复发,而优于其它止痛药。治疗胃气上逆之逆气和呕吐,则以旋复花、代赭石、广皮为主降逆理气,使气得下行,恢复胃的正常活动,而止呕逆。
(四)下气消胀法
下气消胀法,临床用于治疗下腹部气机不调。因其部位在下,宜因势利导使胀气得以下行。常用厚朴、枳实、莱菔子、木香为一组药,降气消胀,治疗腹部胀满疼痛。六腑以通为用,下气消胀有促进肠蠕动,通调腑气之作用,使胀气排出体外,气畅而血行,胀痛自除。临床常以这四味药为主治疗肠胀气、肠梗阻,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部胀满疼痛等症。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治疗肺气上逆的喘咳症时,加用下气消胀药可明显提高治喘之疗效。
(五)其它
调理气机在治疗妇科病方面也属重要。妇女月经病虽多表现为血症,但血脉之运行,依赖于气。“脉为血府,以气为本”,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病多由气,气病必及血。如常见之痛经、闭经,经临床观察,多为气滞血淤引起。故治疗时应在活血同时佐以调气,血随气行,单纯治血莫如气血两通。活血药中加入部分理气药,可加强活血效果。若症属情绪不舒、气滞者,更应着重调气。常用药有:香附、青广皮、柴胡、乌药。乳房胀痛者用瓜蒌、郁金或佛手花、玫瑰花等。慢性附件炎、盆腔炎有包块者,多用盐桔核、盐荔核、川楝子、香附等理气散结,并可治疗男子疝气、睾丸胀痛等。
调理气机在应用于其它一些疾病时,常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起强化作用。如治疗肾炎水肿,在利尿消肿药中加一、二味理气药,可使药力灵通,增强利尿效果。因气为动力,气机通调,则水液排泄畅通。治疗泌尿系结石加用理气药,不仅能使痉挛缓解,迅速止痛,并可促使结石下行排出。治疗胆道蛔虫用驱虫理气法,可以解除胆总管括约肌痉挛,缓解疼痛而有利驱虫。治疗阑尾炎、胆囊炎、乳腺炎和其它一些炎症,用清热理气法,可使局部气血郁滞现象得以改善,有助于炎症吸收消除。
总之,调理气机是祖国医学独特的一种治疗方法。许多因情绪、精神因素而致的疾病,多用调理气机法而收到显著效果;脏器功能性疾病,神经机能紊乱而致疾病,治疗也多用调理气机法。以疼痛为主的疾病,调理气机则更为重要。此外,某些疾病兼用理气法,多能提高疗效。调理气机是一种调整的方法,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而使疾病痊愈。预计今后,调理气机的方法,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九八〇年六月
hhbffq
发表于 2009/5/6 22:29:45
麻疹辨证论治的探讨(2009-03-13 10:26:56)
标签:健康
麻疹辨证论治的探讨
孙一民
麻疹系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儿科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冬春两季。症状以发热身出红色疹点为特征。因疹点稍见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故名麻疹。
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感受麻疹病毒,流行传染所致。六个月至五岁小儿抵抗力较低,在流行季节每易感染。六个月以下小儿因有先天免疫,故很少发病。患者感染一次后,一般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很少发生第二次。麻疹属于温热病范畴,其发病机制又与温热病不完全相同。感受麻毒后,毒邪蕴于肺卫,故发病初期肺卫症状特别明显,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甚至喘促,往往不易与外感相鉴别。毒邪伤及脾胃则口干、口渴、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大便溏泻。继而外达。因肺主皮主表,脾主肌肉,所以疹点先隐隐皮肤下,磊磊肌肉间而后外达于皮肤上。发热与出疹不过是麻疹发病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热毒才是其本质。病理机转之重点在于毒邪外达。按疹出规律:疹色宜红润,部位以先头面,后躯干四肢为“顺”症;疹色紫暗,忽出忽回,高热喘促,是热毒内陷的“逆”症;如疹色黑紫,神昏抽搐是热入营血,﹙入脑﹚,为“险”症。疹出的顺逆,关系到患者预后好坏。如疹毒内陷,病情险恶,就要熟练掌握病机,详细诊察热毒趋势,治疗时必须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否则将危及生命。
辨证施治:
本病在潜伏期﹙10—12天﹚无何症状,故不易诊断。发病后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开始发烧到疹出为疹前期;从疹出到透发完毕为出疹期。从皮疹出齐而依次隐没到病愈为恢复期。在这三个阶段中,临床症状又各有其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应施以不同治法。兹分述如下:
一、疹前期:
从发热开始到疹出,为期三天。个别体弱患者,可延长至6—7天甚至10余天。凡发热时间延长,疹点不能及时透出者,病情多较重。
症状:
发热,咳嗽,鼻塞流涕,音哑,面赤,眼泪汪汪,畏光,疲倦,不思饮食,或有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红赤浮露。
上述症状与感冒相类似,必须鉴别一下是不是麻疹,首先询问患者近来有无麻疹接触史,接种过疫苗没有,而后考虑麻疹的可能性。如果有怀疑,可做以下几项检查帮助确诊。一般麻疹患者在上述症状出现后,耳背可有比较浮现的红纹。发际、脊背、腰部有少数隐现的红点。发病24—36小时后,口颊近臼齿上部粘膜或下唇的深处有一种白色的小斑点,周围绕以红晕,这就是麻疹粘膜斑,或叫滑寿氏斑,西医称为费一科氏斑。
确诊为麻疹后,就可以按疹前期治疗。
本期症状的特点是发热,也就是说发热这个症状,是疹前期的主要矛盾,所以在治疗时必须对发热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发热在疹前期是应有的现象,发热往往能使疹出顺利,内蕴之热毒,将随疹出而外达。所以有“疹前宜发热”,“发热无妨”之说。假如见发热而用退热药致遏邪于内,可造成疹出不顺,毒邪透发不畅,或可形成疹毒内收,发生合并症,甚至可转为危险之侯。所以对待发热,最好因势利导,用解表透发的办法,使热毒向外透达。对发热的治疗是退热还是透发,是这一期的关键,也是关系到下一步疹出是否顺利的关键。
治则:解表透发
处方:解表汤 ﹙三岁小儿用量﹚
桑叶5克 蝉蜕2克 豆豉5克 芦 根9克
薄荷1.5克菊花3克 连 翘 6克山栀1.5克
甘 草 1.5克
加水煎15—20分钟,煎成100毫升,分三次温服,隔四小时服一次。
若热毒重,上方去豆豉加金银花、紫地丁;痰多加浙贝母。
此方能帮助麻疹透发,如在未确诊前,也可以用于治疗感冒。
二、出疹期:
本期为麻疹开始透标至透发完毕的阶段,时间约3—5天。这一期是麻疹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为从疹出的情况可以看到毒热的轻重以及外达的程度如何。麻疹是顺症、逆症、险症在这一期表现得甚为明显。麻疹出的顺逆对预后关系很大,合并症亦往往在这一期发生,因此对这一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症状:
高热,烦躁,咳嗽增剧,疹点循序透发,耳后发际→头面 →胸背→四肢→手足心。分布渐渐增密,疹色加深,摸之碍手。舌红,苔黄,指纹紫红,脉大数。
这一期症状的特点是出疹。如果疹出的顺利,热毒能够外达,可以不药而愈。如疹出不顺,易生合并症,预后往往不良。
麻疹顺症、逆症、险症简表
症
状
顺
逆
疹点颜色
疹点形状
疹出部位
密度
脉象
舌苔
指纹
顺症
红 润
圆活碍手 头面→胸背→四肢→手足心 不疏不密
大、数
薄黄
紫红
逆症 紫红或淡红 融合成片或稀疏隐现 先躯干或先四肢后头面 过密或过稀 细数或细弱 干燥、黄厚、少津 淡红或深紫
险症
紫 暗
枯涩 突然全部吸收 融合成片或收没
细小紧 灰黑或起芒刺 可过命关透关射甲
在这一期麻疹的退与回必须详细辨别,出疹期麻疹应是边出边退,后出的部位出来了,先出的部位便逐渐退去,这叫退,虽退无妨。回是麻疹正在循序透布时,不分先后部位一下全部收没,这叫回。一见疹回病情往往加重,同时有合并症发生,必须注意其它方面的症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所以说麻疹许退不许回。退是应有现象,回是不祥之兆。
再是烦躁。在出疹期,小儿烦躁振作,一日烦躁数次,但烦躁过后半至一小时,则麻疹便又多出了一片。这个烦躁,是随麻疹透布的同时而见的一个症状。有的把这个烦躁比仿成潮水定时而至,在此出疹期说是“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所以见此烦躁或体温稍高了一些,一般是无妨碍的。不过若随烦躁出现,疹子收没,或疹点紫暗融合成片,高热喘促,鼻翼扇动,或昏迷、谵妄、抽搐、天吊,或唇焦齿垢,苔燥起刺,脉细数,指纹深紫等症时,这个烦躁是疹毒内陷之征,便应及时采取措施不能等闲视之。
麻疹在这一期变化迅速,在变化前后治法又往往截然不同,如石膏、犀、地出疹期是禁忌药,一但疹毒陷肺合并肺炎时,又立刻要用石膏,疹毒入血分时犀、地又是必用之品,古人所谓“回头看麻疹”,就是因为在这一期变化快,易生合并症,易发生险症,必须时时严密观察。所以说出疹期是麻疹全过程的关键。
治则:透疹解毒
处方:透疹四紫汤﹙三岁小儿用量﹚
紫浮萍1.5克紫地丁6克 紫草6克紫苑3克
苇根6克 桑叶5克 蝉蜕3克连翘5克
豆豉5克 山栀衣5克
水煎服
此方以四种紫色药物为主,能入血分,助疹外透。疹出透后,热毒尽达于表,病程则较顺利。方中紫浮萍专主透疹,为方中主药;桑叶、蝉蜕、豆豉协助透疹;紫草、紫地丁解疹毒;紫苑止咳、活血;苇根清热生津;连翘散结热;山栀衣清热利溲。﹙衣走皮肤﹚全方共奏透疹解毒之功效。
当麻疹出齐后,即不可再行透发,应以解毒养阴为法。
如麻疹透发不顺,因正气不足者,可酌加党参、黄芪之类扶正药。
如疹毒内陷,热入营血者,可酌加犀角、羚羊角之类药以凉血解毒熄风。
三、恢复期
这一期热毒随出疹已基本透发完毕,邪气已退,正气恢复。
症状:
疹出三、四天后,疹点逐渐隐没,身热开始减退,精神转佳,咳嗽见轻,饮食好转,如无合并症发生,则各种症状逐渐消失,皮肤有糠皮样脱屑。这时麻疹似将痊愈,但因发热后,阴液必定要耗伤,余毒犹恐未净,所以这一期治疗应以养阴生津、清理余毒为主。
麻疹后用养阴解余毒法调理得当,患儿身体得以复原,可获较长时间健康,有时抵抗力比病前还能增强。否则阴液未复,余毒为害,杂病丛生,可缠绵数月不已。所以说麻疹的善后亦同样重要。
治法:养阴生津,清理余邪。
处方:养阴解毒汤 ﹙三岁小儿用量﹚
元参5克 石斛5克 寸冬3克 紫地丁5克
连翘5克 山栀1.5克 竹叶1.5克金银花5克
水煎服
方中以元参、石斛、寸冬养阴生津;紫地丁、金银花、连翘解余毒;山栀、竹叶清热并可引热自小便排出。共奏养阴生津、清理余邪之作用。
“麻疹”用药规律:
1、发热:用芦根、桑叶、蝉蜕、豆豉辛凉解表。
2、发热较高: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3、眼泪汪汪:用桑叶、菊花散风热。
4、鼻塞流涕:用薄荷、桑叶通鼻窍。
5、音哑:用牛蒡子、蝉蜕、薄荷疏风清热。
6、疹出缓慢:用紫浮萍、西河柳协助透疹。
7、咳嗽:用紫苑、枇杷叶、白前止咳。
8、痰多:用贝母、海浮石化痰。
9、口咽干:用石斛、麦冬、元参生津液。
10、 烦躁:用山栀、连翘清心除烦。
11、夜间盗汗:用山栀、连翘、石斛、寸冬养心阴,清心热以止汗。
12、痉厥:用羚羊角、双钩藤、僵蚕、地龙止痉。
四、合并症
㈠麻疹合并肺炎:
是一种常见的合并症;由于疹毒过盛或正气虚弱,毒邪闭于肺胃所引起。其特点为疹出不顺,过稀过密,疹收过早,或愈期不收,伴有高热、气急、鼻翼扇动、咳嗽、痰鸣、唇青、腹胀,甚至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脉促、肢冷、昏迷、惊厥等危侯。本病以出疹期多见,主要是由于风寒闭肺致疹毒不能外达或疹毒犯肺所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板蓝根、紫草、连翘;或用葶苈五子汤加解毒药,若疹粒融合成片或斑疹并见,以化斑汤加红花、桃仁,或赤芍、丹皮为宜。
㈡合并脑炎:疹毒太盛,骤回内陷营血,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天吊、抽搐,症属危笃,急以犀角地黄汤,或羚角钩藤汤,凉血解毒熄风,或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脑开窍。
㈢疹后痢疾:
疹后痢疾往往发生在麻疹恢复期,这和余毒未净,饮食失调有关。当麻疹退净,体温恢复正常,饮食转佳之时,应以清爽之品调之,若恣食荤腥油腻,或过食生冷,热毒下行肠腑,可发为痢疾。治疗一般以白头翁汤主之。
麻疹的预防、护理及注意事项另文论述。
一九八〇年六月
从“软坚汤”的临床应用看中医治病的特色(2008-10-29 19:05:34)
标签:健康
从“软坚汤”的临床应用
看中医治病的特色
一、“软坚汤”的临床应用
“软坚汤”临床常用于治疗良性肿瘤,结石、以及多部位发生的肿块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病症。多年来,我们用“软坚汤”治疗了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胃柿石、兰尾包块、睾丸结核、乳腺增生、甲状腺瘤等数十例,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今将“软坚汤”方及典型病例简介于下:
“软坚汤”由三组药组成:
1、软坚组:
瓦楞子30g 海浮石15g(两味药用醋同煅)
2、缓急组:
杭白芍10g 柴胡9g(两味药用醋同炒)
3、理气组:
广陈皮9g 枳壳9g 桔梗6g 香附9g
以上八味药,共重117克,为一剂(一日量)水煎内服。
此是基本方,临证还应根据病证各异,部位不同而随证加减。
“软坚汤”是在软坚散结法的基础上产生的。软坚散结法早在《内经》就已确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软之”“结者散之”。故后世多用软坚散结法来治疗有形结聚之证。业师施今墨先生临床六十余年,每用些法治病均获良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筛选了八味药,组成了“软坚汤”。方中瓦楞子、海浮石,两药味皆成,咸以软坚,具有软坚,散结,磨积之功,用醋同锻之后,其效更强,故为主药;白芍、柴胡,相伍为用,白芍柔润缓急,可消炎止痛,柴胡辛散,疏肝解郁,助其散结,用醋同炒之后,又可相辅相成,白芍之酸收柔润,可除柴胡劫阴耗之虑;柴胡之疏散,可助白芍缓中止痛之功,又顾护正气,故为辅(白芍用量30克,但须是杭州产者,方可缓解腹中疼痛,若其它地区产者,用量就适当减少,如果仍用30克,有时反会引起短时间腹痛)。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桔梗性升,枳壳性降,陈皮理气。一升一降一理,入中焦调理气机,斡旋中州,调整整体机能,加香附功效更著,故能提高全方疗效。调理气机的药物还可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先用不同的药物,又可引药直达病所,故为佐使。通观全方,软坚散结,主以攻邪;疏柔相济,顾护正气;调理气机,调整了局部与整体的机能,使药物在机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故临床多取得良效。
典型病例介绍
1、胆囊结石:
孙×× 男 47岁 1988年8月8日初诊:
右胁疼痛不适两月余。
两月来患者间断出现阵发性右胁疼痛。初经活动后疼可缓解,7月25日出现剧痛,在安阳县中医院住院治疗4—5天后,因巩膜黄染转入安阳市传染病院。“B”超检查诊断:1、胆囊结石(多发性大结石)。2、胆囊炎。于8月1日转安阳市肿瘤医院。8月6日“B”超再次复查诊断同上,决定给予手术治疗,因天气炎热,建议先服中药,8月8日来我处就诊,症见;右胁疼痛不适,纳差,苔微黄腻,脉沉弦。
查体:莫非氏征阳性。
证属湿热郁滞,胆囊结石。
治则:软坚散结,排石。
处方:排石汤10剂。第日1剂,分2次温服。
9月7日诊:服药后疼痛逐渐减轻,纳食增加,今日“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胆囊炎。(水发现胆囊结石)
按:治疗结石,除软坚散结,粉碎结石外,还需排石,故常在“软坚汤”的基础上加金钱草,石苇等排石药物,以强化排石;此外,胆囊结石患者,多伴胆囊炎,致使胆囊收缩功能减退,影响排石,若加用活血之品,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恢复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收缩有力,可使内压增加,加强排石。因此设计治疗胆囊结石的药方时,就是由四组药组成:①粉碎结石;②增加内压;③扩张胆管;④强化排石。这四组药组成了“排石汤”。“排石汤”不仅起到了粉碎结石(大凡排出的结石有沙粒状,米粒状和绿豆大小的碎块,较仪器检查的结石为碎小)和排石的作用,而且还改善了由于结石引起的管道括约肌痉挛,脏器炎症等病理反应,所以,临床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2、胃柿石
缪×× 男 28岁 干部
胃脘疼痛,伴饮食减少,达三年之久。
患者1962年秋季因食软枣(小柿子)过多,一周后胃脘发生轻微疼痛,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炎”。至1964年,疼痛逐渐加重,食欲不振,昼夜不能安眠,体质逐渐消瘦。1965年3月住我院内科治疗。经X线吞钡检查,确诊为“胃石”,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久病体弱,恐身体不支,故未作手术而出院。1965年9月30日,因上述症状加重,复转我院中医科治疗。
检查:胃脘疼痛,纳食减少,第日吃主食约4~5两,大便干燥,2日一行,周身乏力。舌苔薄白,脉沉弱。
辨症:积聚损伤脾胃,气机郁滞,不能通降,而致胃脘疼痛。
治则:软坚消积,和胃止痛。
处方:软坚汤加味。
瓦楞子24g 海浮石9g 赤白芍9g 柴胡6g 陈皮炭9g 炒枳壳6g
苏桔梗各6g 香附9g 姜厚朴9g 莱菔子9g 广木香6g 山楂9g
刀豆子9g 高良姜6g 谷麦芽各9g 神曲9g
3付 水煎服
10月4日二诊:胃痛见轻,肿块见消,饮食增加,精神好转,上方再进三剂。
10月7日三诊:胃痛明显减轻,肿块已消大半。食欲渐佳,大便干燥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瓦楞子加至30g,继服三剂。
10月11日四诊:胃痛基本消失,胃部按之柔软,每日能吃主食一斤二两,大便正常。建议拍片复查。
10月16日X线吞钡检查:肿块缩小,位置下移。继用上方减量,与健脾丸交替服用,约1月,胃痛完全消失,体重增加,无自觉症状即停止
治疗,再经X线吞钡检查;胃内正常,未见肿块。
3、兰尾包块:
赵×× 女 26岁 农民
1976年1月12日初诊
夙有慢性兰尾炎疾患,现产后40余天,右下腹疼痛拒按,触诊有约3×3厘米的包块。头痛恶心、胃胀不舒、舌苔白、脉数。
诊断:兰尾包块。
治则:理气活血、软坚消炎。
处方:
白芍24g 柴胡6g 丹参24g 丹皮9g 蒲公英24g 板兰根18g 金银花24g 连翘24g
陈皮9g 香附9g 川厚朴9g 甘草6g 薏苡仁12g 败酱草15g
3付 水煎服
二诊:右下腹部痛减,大便溏,日数行。治从原方加重软坚之力。
处方:
瓦楞子24g 海浮石12g 白芍24g 柴胡6g 陈皮9g
茯苓12g 莲子9g 扁豆30g 丹参30g 丹皮9g
香附9g 蒲公英24g 连翘24g 甘草6g
3付 水煎服
三诊:右下腹微痛,肿块已消过半。大便干、小便黄、口干、舌苔白、脉数。毒热蕴结肠腑、气血郁滞、而为积块。上药数剂已见效果,再以软坚消积,清热解毒,通调气血为法。
处方:
瓦楞子30g 海浮石12g 白芍30g 柴胡9g 丹参24g
板兰根15g 连翘24g 金银花15g 香附9g 陈皮9g
石斛9g 麦冬9g 油当归9g 火麻仁9g
2付 水煎服
上药共服8剂,肿块已消,诸症皆愈。
4、睾丸结核:
马×× 田 45岁 干部
1978年4月17日初诊:
主证:近两月来,睾丸肿硬,有坠胀感,不能挤压及过度活动。曾经西医检查,论断为“睾丸结核”,并建议其手术治疗。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证属气血郁滞,下结睾丸而发肿块。
治则:理气活血、软坚散结。
处方:
盐桔核9g 盐荔枝核9g 小茴香3g 青皮9g 川楝子9g(醋炒)
香附9g 枳壳9g 苏桔梗各6g 赤白芍各9g柴 胡9g
丹参20g 郁金9g 升麻6g 连翘9g 甘草3g
3付 水煎服
4月23日复诊:服上药3付、睾丸肿胀见消,仍有下坠感。宗前法加重软坚散结之力。
处方:
杭白芍30g 醋柴胡9g 瓦楞子30g(醋煅) 海浮石12g(醋煅)
盐桔核9g 盐荔枝核9g 小茴香3g 川楝子9g 香附9g
陈皮9g 苏桔梗各6g 枳壳9g 升麻6g 当归9g
丹参30g
3付 水煎服
4月30日三诊:服药后睾丸周围似有扩散感,肿硬已消,但仍不能挤压。继用上方加元胡9g、甘草9g以图巩固。
5、乳腺增生:
吴×× 女 50岁 农民
1979年6月4日初诊:
患者左侧乳房肿硬痛坠2月余,经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增生。局部有热感,人体消瘦、大便干、舌苔白、脉弦细。
证属肝失条达、疏泄不通、日久气滞血淤结为肿块。
治则:软坚散结、理气解郁。
处方:
瓦楞子15g 海浮石12g 瓜蒌45g 佛手9g 代代花6g 厚朴花6g
陈皮9g 苏桔梗各6g 枳壳9g 青皮9g 木香9g
莱菔子12g 赤芍9g 丹参20g 建曲9g 麦芽15g
3付 水煎服
6月7日二诊:左侧乳房肿块已消大半。仍有时疼痛,痛处有热感,纳食不佳,乏力,大便干,3~4日一行,小便黄,带多,苔白,脉细。服药初见功效,原方增减。
处方:
瓦楞子15g 海浮石12g 瓜蒌50g 佛手9g 代代花6g 厚朴花6g
苏桔梗各6g 枳壳9g 陈皮9g 木香9g 莱菔子12g
3付 水煎服
6月21日三诊:乳房肿块将消净,有时仍痛,大便已正常,原方继服三付,以图根治。
7月6日四诊:肿块全消,有时微痛,周身乏力,为防其复发,巩固疗效,前方增减。
瓦楞子15g 海浮石12g 佛手9g 代代花6g 厚朴花6g
苏桔梗各6g 枳壳9g 陈皮9g 青桔叶9g 丹参20g
丹皮9g 建曲9g 麦芽15g 党参12g 黄芪12g
5付 水煎服
二、从软坚汤的临床应用看中医治病的特色
什么叫特色,特就是特别,特殊;色就是色彩。所谓中医治疗的特色,就是说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下面从软坚
汤临床应用中所体现的几点作一介绍:
1、外病内治:软坚汤所治疗的以上几种疾病,都是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但有的病人体虚,有的病人是在产后,都不宜手术。中医从其内
治,病人服用中药,便肿块软化消散,使结石粉碎排出,免除了病人手术之苦,况且这个治法痛苦小,无副作用,也容易被病人所接受,所以
说中医的这个外病内治的方法,很明显的优于其他疗法,这是中医治病的又一特色。
2、异病同治:从以上几个典型病例的治疗可以看到“软坚汤”能治疗多种不同的疾病,并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不同的疾病,
若出现同一病机和病理现象,均可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这个异病同治的方法,就是中医的一咱独特的治疗方法。
3、调理气机:“软坚汤”在临床应用中,调理气机的药物,在提高疗效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胸部疾患选用代代花、厚朴花等一组
药,取其花性开展,轻清上浮,能使胸中气机通畅,神经舒展,则肿块易消,疾病可以早愈。胃脘疾患选用陈皮、枳壳、桔梗等一组药,取其
能升能降,使中焦气机得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疼痛缓解、积聚易于消散。腹部疾患选用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一组药,调理腹中气
机,使浊气下降、增强消肿止疼之功。两胁疾患选用青皮、青桔叶、柴胡等一组药,理气解郁,缓急止疼,能使结石易于排出。不同的部位,
用上述有针对性的调理气机的药组,都能更好地提高疗效,因此“调理气机”是祖国医学中独特的一环。
4、用药规律:“串药”是施今墨老先生临床医疗上独特的一个风格,我们也叫“药组”,药组针对性强,行之有效,以上七种需要手术治
疗的病例,都用内服中药的办法使病人免于开刀,其中关键的关键就是软坚汤中的“软坚药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瓦楞子”、“海浮石
”两味药是施今墨先生多年来临床经验中选出来的“软坚散结”的特效药。这两味药的炮制方法又有他独到之处,所以临床上才能取到这样满
意的疗效。
下法治疗急症验案四则(2009-03-13 10:23:12)
标签:健康
下法治疗急症验案四则
孙一民
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下法是以泻下或润下的药物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最早见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挥于从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说:“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到东汉末年,张仲景有关下法的论述已较为具体,他提出了阳明急下与少阴急下等。至金元时期,张从正则根据下法的治疗原理,广泛的加以运用,丰富了下法的内容,扩大了下法的治疗范围。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说:“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在内”都应逐去,宜用下法。并指出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数语道出了下法的临床实用价值。
下法用于治疗急症是中医治疗急症的常用方法。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即慢性和急性两种。慢性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变化较慢,治疗效果亦较缓慢,如各种慢性疾病。急性病发病急骤,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变化较快,若治疗得当,效果也较明显,如内科急症、急腹症等都属于急症的范围。中医用下法治疗急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先贤为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难经.四十八难》云:“病之虚实者,……缓者为虚,急者为实。”《内经》又云:“实则泻之”以及《伤寒论》承气汤用于临床的三急下等。这充分说明了下法是治疗某些急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独特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发扬的。
急症的临床症状较为突出,剧烈的疼痛就是较常见的急症之一。如某些腹痛或某些头痛患者常伴有大便干结不畅,腹气不通的现象,这多是由于邪实壅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上干清窍所致,即前人所谓“痛则不通”之说。气、血、痰、食、虫、湿热等壅滞不通,均可导致六腑通降功能失司,引起“不通则痛”的各种病症。这些病症所表现出的疼痛越剧烈,也就往往说明多属实证,在治疗时宜运用下法急下之。通过用“下法”治疗,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此外,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的表里关系,所以当六腑的通降功能失常时,也可能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诱发其他疾病。这一点,在临床上已屡有验证。
由于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积滞,荡涤实热,下气破淤,决壅泻实,调畅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所以下法已成为治疗急症疼痛的常用方法。余临床每遇当下之急症,皆以下法取效。对于宿食停滞,大便秘结,实热壅滞,淤血经闭,痰饮水肿,症瘕积聚等症;或因腑气不通而引起的其他急症,用下法治疗,常获桴鼓之效。
今将临床运用下法治疗急症验案四则介绍于下,仅供同道参考。
一、老年重症急性胆囊炎
刘××,女,76岁,家庭妇女。1976年6月22日初诊。
患者于6月20日下午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症状,随即出现面色苍白、头出冷汗、四肢发凉的休克症状。家属急送病人到医院就诊。经注射杜冷丁两支后,疼痛仍不能缓解,并出现发热,周身皮肤发黄等症状。于第二天转另一医院治疗,怀疑为“肝癌晚期”,嘱其家属准备后事。
22日下午患者前来我院就诊。证见:患者年逾古稀,体质瘦弱,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呻吟不止。检查:腹部膨隆硬满,疼痛拒按,右上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阴腹肌抵抗,肝脏触诊不满意。肠鸣音亢进。呼吸表浅且快,呼吸音清。心率稍快,律齐。脾脏未触及。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色泽光亮。体温39.3℃,询问二便: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黄赤不爽。舌苔满布,白黄厚腻,舌尖红,脉大数有力。
超声波探查:①肝脾大小在正常范围。②肝波呈稀疏微波型。③饭后胆囊液平段5厘米,胆囊明显肿大。提示胆囊疾患。
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为40单位,凡登白反应直接,间接均为强阳性,总胆红质为3.2毫克﹪,麝香草酚浊度4单位,硫酸锌浊度9单位,谷丙转氨酶100—200单位。
根据以上检查,初步诊断为老年重症急性胆囊炎。可能由于胆结石诱发,肝癌似可排除。后经肝扫描:肝显影位置正常,肝略肿大,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缺损区,故肝癌可排除。
中医辩证:病人系老年重症急性胆囊炎,其突出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部胀满硬痛,疼痛拒按,症属“实”。实则泻之,故治疗应以泻法为主。但其家属提出患者76岁高龄,重病在身,疼痛时面色苍白,头出冷汗,处于休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用“泻法”治疗,患者是否能经受得住。我们认为:患者虽年高症重,但“腹部胀满硬痛,大便四日未行,舌苔厚腻,脉大数有力”等实证是主要矛盾。休克状态乃因邪盛,腑气不通,疼痛过度剧烈,阻碍气血运行,阳气不能敷布而致,并非“虚症”。统观全局,病人确属“实症”无疑。实为邪气盛,病邪虽盛,患者正气尚未大衰,泻是泻病邪,有病病当。病情愈重,治疗愈不能延迟,年龄虽高,更不能姑息养奸,只有急下方可挽救危局。若大便一通,腑气通调,疼痛自可缓解;秽浊尽去,腹部硬满可除。若舍去下法,而用止痛之剂,只能缓解一时,这仅是治标,将无济于事。只有急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次是发热与发黄,患者体温39.3℃,黄疸指数40单位,全身皮肤发黄。发热给以清热,发黄给以消黄,似属正治。但从患者有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四日未解大便,舌苔厚腻,脉大数有力等症来推断,该患者胃肠有大量蓄积可知,内有蓄积,热与积结,积不去则热不易解。若舍去通下法,而只清其热,犹如扬汤止沸同样也无济于事。若大便得通,秽浊积滞得去,热亦将无所依附,况在通便的同时,热将随蓄积而去,其粪便多秽臭难闻,排便越畅,热邪越减,此临床屡验之。关于发黄,乃湿热熏蒸之故,症属阳黄,仍以清热利湿为法以退黄。如结石不能排除,在退黄的同时,可兼用排石药。家属虑其泻后正气不支,可在不影响通泻的情况下,酌加助正气之品。
根据以上辩证分析,对该患者拟以“通便”、“清热利湿”、“排石”,兼助正气为法。
处方:
大黄﹙后下﹚9克瓜蒌30克 枳壳9克 木香6克 茵陈蒿30克
山栀9 克 连翘30克 金银花30克金钱草30克牡丹皮 6克
丹参15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柴胡 9克 郁金 9克
建曲12克 竹茹 9克 党参 9克
1付、水煎服。
同时用柴胡注射液在肝俞、胆俞、足三里等穴位上注射。
服药后患者腹中肠鸣,解燥屎十余枚。便后病人顿觉舒畅,腹痛大减,周身轻松,并有饥饿感。
23日按上方又服药一付,要后一日内解大便三次,量特别多,热臭味大。便后患者精神转佳,腹痛基本消失,舌苔退,体温降,食欲增加。
24日和25日上方减量继服二付后,患者精神好,腹软,痛止,黄退,大便较畅,日行一次,小便淡黄,苔薄白,脉得缓象,体温37℃,诸证均愈。
﹙注:患者以后又服三付中药,以巩固疗效。从略。﹚
按:本例患者发病急骤,经两个医院检查诊断,均怀疑为“肝癌晚期”,可见病情危笃。虽然该患者年老体弱,病情重笃,运用祖国医学理论辩证分析其病症,,根据①腹胀硬满,疼痛拒按;②大便四日未行;③舌苔厚腻;④脉大数有力这四个主要症状,确定病情属“实”。随用大黄、瓜蒌通润大便以泻其实;建曲、竹茹和胃除满;枳壳、木香通调腑气;丹参、丹皮、赤芍、柴胡、郁金活血疏肝;金银花、连翘、茵陈蒿、山栀、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党参兼顾正气。如此重症,寥寥数剂而获痊愈。其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进行辨证,不应让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认准主症,果断用药,这是我们在治疗急症时值得注意的一点。
二、急性肠梗阻:
睢××,男,34岁,干部。1983年2月2日初诊。
患者因吃一碗凉水饺后,于2月1日早晨5时许突然发生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经注射强痛定2支后疼痛仍不能缓解。随即入某医院治疗。入院后血检:白细胞21400/立方毫米,中性91%……。肌注青霉素4次共320万单位,疼痛未能缓解,饮食不进,食入则吐,未转矢气,未解大便,一天来只靠输液维持。
2日上午会诊:患者表情极其痛苦,卧床捧腹,痛不可忍,头欲撞墙,呻吟不止。腹部触诊:膨隆硬满,疼痛拒按。腹部及右肋部叩诊鼓音。听诊: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察舌质红、苔厚,脉弦。已具备肠梗阻疼、吐、胀、闭的四大症状。中医辩证乃属阳明腑实,阻隔不通而引起腹部剧烈绞痛。故急用通里攻下法,泻实通滞以缓解疼痛,佐以清热、消导、散淤以调畅气血。
处方:
大黄﹙后下﹚15克元明粉﹙冲服﹚9克枳实12克 厚朴12克
莱菔子20克 木香 9克 建曲12克 谷麦芽各30克
鸡内金12克 焦山楂30克 连翘30克 蒲公英30克
败酱草30克 牡丹皮 9克 丹参30克 桃仁 9克
冬瓜子30克 甘草 6克
1付,水煎服。
上午十时患者服头煎药。药后十余分钟即感腹中肠鸣,频传矢气,似有便意,随之腹疼逐渐缓解,能下床活动。下午二时服第二煎药后约1小时,即解大便一次,粪便与气体如喷射样而下,呈糊状并挟杂硬粪条,量多奇臭。后约四小时又解大便一次,仍量多味臭。
2月3日复诊:腹部无任何不适,精神好转,已能进半流质饮食。触及腹部仍稍有胀满,上方减量继进,以图根治。后经调养数日,患者病情痊愈出院,并已恢复工作。
按:该患者由于一个月前曾行阑尾手术,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加之疲劳过度,饮食不慎,使食积肠胃,壅塞不通而发生腹部绞痛。由于邪实壅盛,故发病急重,痛势剧烈。虽用西药的镇痛剂及抗菌素、输液等疗法治疗,但终因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腹痛未能好转。经服中药后,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即开始起作用,随腹中肠鸣、转矢气,腹痛很快得以缓解,后又随大便的畅解,腹中壅滞得以解除,诸症均得痊愈。仅服用中药一付而取得这样明显的效果,不能不说明中医药在治疗急症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该患者服药后疗效如此之快,也说明一些人认为中医中药只适合治疗慢性病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三、输尿管结石:
宋××,男,49岁,干部。1979年6月11日初诊。
患者左侧腰部阵发性疼痛2天,经X线拍片诊断为左侧输尿管结石,于6月11日住某医院外科治疗。住院后下腹疼痛难忍,狂燥不宁,痛苦万分,曾注射杜冷丁止痛,未见效果,随邀请会诊。
症见:腹痛剧烈,在床上翻滚不安欲狂,触诊左下腹有一索状硬物,似为燥粪,大便三日未行。舌苔白厚,脉大数有力。
分析其证乃以阳明腑实为主,由于燥粪阻塞,升降失司,不通则痛。故急以泻下兼排石疗法。
处方:
瓜蒌30克元明粉﹙冲服﹚9克木香9克广皮9克
枳壳9克 苏桔梗各9克 郁金9克白芍9克
金钱草60克
6月13日二诊:患者服上方一付约一小时后,大便畅解两次,量特别多﹙其家属形容约有3-4斤﹚,秽臭难闻,以后腹痛顿觉缓解。服二付药后,腹痛基本消失。出院时带二付和胃药以善其后,至今未见复发。后又经拍片检查,排除输尿管结石。
按:本例患者为输尿管结石病,但症状表现则以燥粪阻塞,腑气不通﹙如大便三日未解,左下腹触及燥粪块等﹚为主。原来的腰部疼痛固然因结石引起,但现在患者剧烈腹痛,更重要的原因乃是燥粪阻塞,腑气不通所致。所以治疗不应单纯以常规排石利尿为法,应根据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以通泻大便为主,同时排石。这样可使壅塞的燥粪畅解,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患者剧烈疼痛,用杜冷丁未能解决问题,仅服中药2付,畅解了两次大便,即缓解了疼痛,使患者很快痊愈出院,恢复了工作。
如同以上三例急腹症的患者,临床并不罕见。我的体会是:急腹症患者,无论年老年少,体质强弱,西医诊断为何病名,只要患者具备腹胀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行;舌苔厚腻;脉大数有力等症状,即可运用下法荡涤燥粪,通降腑气,泄热除积,若运用得当,下后疼痛可立即缓解。病虽危笃,亦应当机立断,不可贻误病机。
四、血管神经性头痛。
许××,女,35岁,工人。1977年6月11日初诊。
患者在1966年阑尾手术后不久,大便曾一度干结不畅,随后头部左侧突然发生剧烈疼痛,自此十多年来间断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1-2天,经用安眠药及止痛药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1977年5月14日,患者又发生左侧偏头痛,伴大便干结,曾多次灌肠未能缓解,住某医院用安眠药及镇痛药无效。病情持续数月余,患者颇以为苦,于6月11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头痛如劈,有热胀感,已卧床五天。
检查:头面部淤肿发暄。表情发呆,耳鼻眼无异常,脑电图正常。舌苔白微腻,脉沉弦,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辩证:根据该患者每次头痛剧烈时,都伴有大便干结,考虑头痛为腑气不通,秽浊之气不得下降,反而上干清窍所致。故治疗拟用通便清脑法,清上通下,标本同治。
处方:
大黄﹙后下﹚9克元明粉﹙冲服﹚9克 瓜蒌30克 山栀9克
双钩藤12克 夜交藤18克 白薇9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连翘15克 菊花12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
紫贝齿﹙先煎﹚12克紫石英﹙先煎﹚9克
3付,水煎服。
服上方三付药后,大便通畅,头痛大减,其他诸症均有好转。随将上方去元明粉,加夏枯草12克、丹皮9克,继服三付。
三诊时,头痛大减,面部神情正常,头部淤肿消,苔微黄,脉弦,上方加减继服,以图根治。
处方:
生石决明﹙先煎﹚30克 紫贝齿﹙先煎﹚15克 紫石英﹙先煎﹚12克
桑叶9克 菊花12克 连翘18克 夏枯草15克 赤白芍各9克
白蒺藜15克双钩藤12克夜交藤15克生地黄12克 牡丹皮9克
山栀9克 郁金9克 麦门冬12克苏桔梗各6克
3付,水煎服。
上药服尽,头痛止,精神爽,舌苔薄白,脉得缓象,诸症基本痊愈。
按:该患者头痛十余年,间断性反复发作,头痛剧烈,虽多次用止痛及安眠药治疗,但只能取快一时,终不能痊愈,真可谓“沉疴痼疾”。祖国医学从统一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在生理和病理诸方面无不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联想到该患者的病情考虑,病位虽突出在头部,但其病之根本当责之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发病机理乃是大便干结不畅,浊气不得出于下窍,反而冲逆于上,干扰清窍,发为头痛。若只能给予镇痛药治其标,则疗效很难理想。宗《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以“通便”之本,兼以“清脑”治标,标本同治,使患者腑气得通,浊气得降。脑窍得清,头痛原因解决了,虽未止痛,则头痛自解。我在四十年代曾用清宁丸治疗脑炎后遗症之顽固性头痛,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曾用大承气汤加减冲服安宫牛黄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用通调腑气法治疗小儿肺炎喘急;用通便泻下法治疗高烧不退及其他急症,均取得明显疗效。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特点。
小结:
以上四例急重疼痛病人,见于四种不同的疾病。一例为老年重症急性胆囊炎,一例为急性肠梗阻,一例为输尿管结石,一例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疼痛的部位各不相同,有在上腹部的,有在下腹部的,也有在头部的,如仅从病名上谈治疗,除急性肠梗阻可以应用下法为正治外,胆囊炎则应以清热消炎为主,尿路结石则应以排石利尿为主,而治疗偏头痛,过去则多用清脑法获效。但详细分析四例病变的根本,都与大便燥结,腑气不通,邪实壅塞于内,气血运行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都运用了以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通下行滞,决壅泻实。通泻了燥粪,解决了腑实,就可以缓解其疼痛;泻下了实热,就可以使体温下降;排除了致病因素,就解除了顽固性头痛。这样,不仅解决了局部症状,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内在联系的根本问题。此外,由于大便通畅,还能使患者饮食增加,精神恢复,以上四种不同疾病引起的疼痛症,因其发病机理相同,故都运用下法得以治愈,从而进一步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独特思想。
几点体会:
1、急症患者,无论年老年少,体质强弱,西医诊断为何病,只要患者具备:腹胀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畅;舌苔厚腻;脉象大数有力等邪实壅塞之症,均可用通下法荡涤燥粪,通降腑气,泄热除积。病情越急重者,越应果断行事,疗效也就越明显。对某些较急重的患者,不必拘泥于西医的病名诊断,应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属此症者,即按此法治疗。
2、运用下法时,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缓急来选药定量。腑实较重者,多以大黄、元明粉为主组方,若邪实不太甚者,或体质过度虚弱,或恐大黄质量差而引起不良作用者,则多以瓜蒌、元明粉为主组方。还应配伍适当的理气药,可对其疗效起强化作用。
3、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大便则是排除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重要途径,大便的通畅与否,对人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可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大便干结不畅,传导功能失职,则使体内的代谢物不易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为害,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的脏器,而致杂病丛生。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时,应重视大便的情况,抓住疾病的关键,才能治其根本。
4、对某些疾病,运用通下法固然可治其本,但在标症明显,或病较危重的情况下,应注意标本同治,方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以上粗浅看法和体会,仅供参考。望批评指正。
血证验案四则(2008-06-29 19:57:07)
标签:养生 健康 血证 紫癜
血证验案四则
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孙一民老院长在继承施今墨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对各类血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某些疑难病有独特见解,治疗上有独到之处。对血证的辨证施治,应用灵活。他认为:不同的疾病,只要病因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然而同一种疾病,由于证状表现上有不同的类型,或病变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在治疗上,则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如对紫癜的治疗,前一阶段因其表现有离经之血,淤阻皮下,故治疗多采用清热凉血、化淤消斑之法。后一阶段因其出血伤阴,症状表现偏阴虚者,治疗则以养阴清热为法。孙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出血性疾病证属血热者居多,故治疗上每以清热凉血,用“釜底抽薪”的方法而获效。在用药上,他认为对某些疑难病,或病情较重者,采取一般剂量,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每突破常规,用较大剂量,或作“鲜中药”来治疗,能使某些难治之症获得好转或痊愈。今介绍孙老治疗血证验案四例,分述如下。
一、重症多种药物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也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除了皮肤出现紫癜外,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及水泡等一系列症状。病情的轻重与药物和体内抗原、半抗原及组织细胞有密切关系。临床对多种药物过敏患者的治疗颇为棘手,患者常对抗过敏药物也发生反应。今将一例重症多种药物过敏性紫癜介绍如下:
张××,女,65岁,退休工人,门诊号738
主诉:遍身出现散在大面积紫癜三天。
现病史:患者素有磺胺类、解热止疼类等多种药物过敏史。79年12月24日因患头晕、恶心、呕吐,于市×医院就诊,当时检查:体温正常,心肺(一),肝脾未触及,腹部柔软,血压120/80毫升汞柱。曾给鲁米那0.1g肌注,维生素B6 20mg,食母生1.0g 为一次量,口服。用药后即感全身发痒,继而遍身出现散在性红色斑块,以四肢尤甚,医者考虑为上述药物过敏之故,即又给非那根12.5mg,苯海拉明25mg,分别肌注后,反应更加严重,又改为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并逐日加重,不能起床。其家属用平车拉来我院诊治。
1979年12月27日初诊
症状:全身散在性出血性紫癜,突出皮肤,伴有水泡,以四肢及臀部为甚,皮色紫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最大为22.7×5.5cm,最小为2.5×2cm,伴有心烦,腹胀。体温正常,心肺(一),肝脾未触及,腹部叩击鼓音,大便正常,小便黄,舌苔黄,舌质红暗,脉细微数。
中医辨证:热毒内陷,血热发斑。
西医诊断:重症多种药物过敏性紫癜。
因其病势较猛,病情较重,急以凉血解毒,化淤消斑为法。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先煎另服)6克丹皮 9克 赤白芍各9克 生地 15克
金银花 15克 连翘 15克 蒲公英 15克 紫地丁 15克
赤茯苓 12克 沙参 12克 川朴 9克 竹叶 6克
甘草 6克
六付 水煎服
方解:犀角凉血解毒,为方中主药;生地、丹皮、赤芍有凉血解毒,化淤消斑之功;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甘草清热解毒;沙参、白芍养阴;赤苓、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消肿,引热外出;川朴理气除胀。诸药共奏凉血解毒,化淤消斑,兼消肿除胀之功。
1980年1月3日二诊
紫癜明显消退,皮色由紫暗转鲜红,心烦减轻,腹胀消失,唯水泡晶亮,消退不明显。二便正常。舌苔白,舌质红,脉细。
处方:
生地 15克 赤芍 10克 丹皮 10克 连翘 30克 金银花 30克
蒲公英 15克 紫地丁 15克 淡竹叶 6克 薏苡仁 12克 赤小豆 20克
北沙参 12克 甘草 3克
水煎服
继服上方六付后,诸症痊愈。
按:祖国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乃系“热毒发斑”。属于“血证”的范畴。《医宗金鉴》中记载有:“……感受疫疠之气,色如葡萄,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孙老认为:药物过敏性紫癜,乃为热毒内陷,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所致。故通常采用凉血解毒,化淤消斑之法,若伴有水泡,则兼淡渗利湿以消肿。此法能达到祛邪不伤正,利水不伤阴。
近年来,随着“活血化淤”研究的进展,根据临床观察,紫癜患者,除有“热”的因素外,还存在有“淤”的现象。因此“离经之血”不仅阻碍新血的化生,且会加重经脉阻滞,使出血不易停止。唐容川说“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淤为先”。把活血化淤放在治疗“血证”的首位。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毒内陷,灼伤脉络,则应凉血解毒,化淤消斑。本病例除皮肤发生紫斑外,尚有水泡等见证,故除用凉血解毒,化淤消斑外,兼以淡渗利湿,所以疗效满意。
二、血小板衰弱症
李××,女,6岁,干部家属,住院号702805,1970年5月7日会诊。
病历摘要:患儿全身皮肤、粘膜和鼻腔出血四天,于70年5月6日入院。
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全身皮肤粘膜可见米粒大小之出血点,密度不匀,压之不退色,口腔粘膜及舌部有大小不等的紫癜。肝在剑突下2公分处,质柔软,无压痛。束臂试验:强阳性。其他体检阴性。血象:血色素70%,红血球300万/立方毫米,白血球8800/立方毫米。嗜中性82%,嗜酸性1%,淋巴17%,血小板13.5万/立方毫米,出血时间10分钟以上,凝血时间1分钟,康氏反应(-)。西医初步印象:1、血小板衰弱症。2、血管壁性血友病。3、坏血病。
入院后西医给维生素K、C、安络血、六氨基已酸及对羧基下卡氨,路丁、强的松、液体等对症治疗。5月7日患儿病情急骤恶化,鼻腔、口腔大量出血,先后三次出血总量达300毫升。西医当即采取输血等措施,并通知中医会诊,报病危。
中医会诊证见:患儿面色苍白,萎弱嗜睡,全身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紫癜。鼻腔,口腔出血,尿血,便血,体温不高,饮水多,手足心热。舌红有淤血斑,苔薄,脉细数。证属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且有暴脱之虞。急以凉血止血,兼以化淤为法。
处方:
①三七4.5克,研细,分三次冲服。
②犀角(先煎) 6克 生地 9克 赤芍 3克 丹参 6克 茅根炭 15克
侧柏炭 6克 藕节炭 9克 荷叶炭 9克 大蓟炭 6克 小蓟炭 6克
阿胶珠 15克 黑山栀 3克 紫地丁 9克
一付 水煎服
5月8日复诊:吐血已止,皮下仍有新淤血斑出现。苔脉如前,热有所缓,原方加减继服。
处方:
犀角(先煎) 6克 生地 15克 三七 3克(研细末分二次冲服) 阿胶 9克
龟板 6克 白芨 9克 茅根 30克
一付 水煎服
5月9日复诊:病情稳定,出血停止,皮下未出现新出血点及淤斑。原方继服。
同上方, 三付 水煎服
5月12日复诊:诸症减轻,淤斑部分消退,病情逐渐好转。继服上方。 5月15日血象:血色素80%,红血球400/立方毫米,白血球12000/立方毫米,嗜中性69%,淋巴31%,血小板10万/立方毫米,出血时间:1分30秒,凝血时间:30秒。5月18日血小板18.3万/立方毫米。各种症状消失。5月19日痊愈出院,共住院13天,出院带药3付,继续巩固疗效。
按: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特征,故属祖国医学“血证”范畴。根据临床辩证,本例属血热妄行,治疗始终以犀角、地黄、三七取效。由于患儿失血量大,阴血已伤,阴不敛阳,无根之火炽烈,大有溃堤、暴脱之势,故治疗加用育阴潜阳之品,如阿胶,龟板。对广泛出血性疾病以白芨、阿胶伍用,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鼻腔小动脉出血
周××,女,41岁,1976年7月3日初诊。
主诉:鼻腔大量出血三天。
54年曾因鼻衄血量过多而发生昏厥,后以血余炭塞鼻始止。72年又因鼻腔大量出血,用各种疗法都止不住。当时诊断为鼻腔小动脉出血,随行右侧颈外动脉结扎术后,出血始止。
三天前鼻衄又作,量特别多,与72年病情相同,并且感觉时时有热气往头面部上冲,头晕疼,两颧发红,口鼻干,手足心热,皮肤有冷感,心悸,胸中气闷,睡眠不宁,乱梦纷纭。三天来,用各种治疗,效不明显。用压迫法止血,在鼻腔塞有纱布条,患者因呼吸受阻,更感痛苦异常,卧床不起,目不欲睁,精神很紧张,呻吟不止。苔白腻罩黄,脉沉细数。
证属血热妄行
治疗应以清热凉血止血并引热下行为法。
处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 9克(先煎) 生地 24克 丹皮 9克 白芍 9克 荷叶 9克
藕节 15克 小蓟 30克 茅根 30克 金银花 24克 连翘 24克
蒲公英 15克 山栀 9克 仙鹤草 15克 侧柏叶 9克 牛膝炭 9克
二付 水煎服
6日复诊:上方服二付后,鼻衄血减少,各症均有减轻,效不更方,嘱照上方继服。
13日复诊:上方共服至9剂鼻衄血已止,皮肤冷感已愈,余症均减,仍按上方加减,以图根治。
原方去犀角,山栀,加菊花9克,寸冬9克,滑石12克,郁金9克。 三付
后经随访,病已痊愈。
按:肺开窍于鼻,患者衄血并有热气上冲,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口鼻干等证。乃肺胃素有郁热,热郁久则耗阴伤营,阴虚则生内热,内热益盛,致迫血妄行。鼻乃清窍,血络受损,故衄血不止。衄血是现象,衄血的原因实由于内热,所以局部止血,实际上是治标,清热凉血,才是治其本。血不热自然不妄行,不妄行鼻衄可以自止。用清热凉血的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实际上是治本。好比煮稀粥,火力旺盛,则粥外溢,如盖紧锅盖,防粥外溢,终将不能止。如把火力减弱,则粥自不外溢矣。所以用清热凉血的办法来治血热出血,乃釜底抽薪之法,也就是治本的方法。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苑××,男,14岁,学生,门诊号268
初诊日期:1979年11月7日。
主诉:鼻腔、齿龈出血、痰中带血、低热、头晕、乏力、纳呆等,曾住市××医院治疗。经血液化验及骨穿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用中西药及输血治疗,效果不明显。于1979年11月7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治疗。
证见:鼻腔、齿龈出血,吐痰带血,低热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唇、甲、眼睑颜色淡白,精神欠佳,食欲不振,睡眠不宁,口苦、咽干,大渴引饮,每日饮水四暖水瓶(20磅)左右,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脉率:120次/每分钟。
血象:白血球3500/立方毫米,嗜中性58%,淋巴42%,红血球157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3克,血小板4万/立方毫米,网织红细胞1%。
病机:乃热伏血分,迫血妄行。
热伤阴液,则饮水自救;长期出血,血虚不荣,则面、唇、甲、眼睑粘膜淡白无华;阴损及阳,则乏力、气短;舌脉均为血分有热之象。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佐以养阴。
处方:
金银花 30克 连翘 30克 蒲公英 30克 紫地丁 20克 生地 30克
丹皮 9克 小蓟 60克 茅根 60克 藕节 12克 荷叶炭 9克
白芍 12克 麦冬 20克 阿胶珠 12克 三七粉 3克(冲服)
上方加减共服20剂,出血控制,体温正常,贫血现象好转,食欲增加,心悸气短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略黄,脉动细数。血热基本得清。症乃以阴虚为主,故治以养阴为主,佐以清热解毒凉血,以防出血再发。
处方:
生地 40克 元参 30克 麦冬 30克 石斛 30克 花粉 15克
沙参 20克 白芍 10克 金银花 20克 连翘 30克 蒲公英 30克
茅根 60克 藕节 15克 三七粉 3克 (冲服) 甘草 3克
上方略有加减共治疗四个月,患者面色红润,唇、甲、眼睑粘膜红润充血,渴欲饮水消失,饮食正常,精神充沛,无其他任何自觉症状。舌脉正常,脉率76次/分钟。
化验:血色素10克,红血球383万/立方毫米,血小板106,000/立方毫米。
80年5月26日化验:红血球42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12克,血小板14万/立方毫米。
目前正进一步巩固治疗。
按:本例患者乃因热邪长期深伏血分,迫血妄行,故口鼻出血二月余而未能得止,口干喜饮,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郁热之象。病较顽固,非一般药量所达。故以大剂量清热凉血药治之。治疗共分两个阶段,前段症以血热为主,故治以清热凉血为主,待血热得清,出血停止,症状表现以阴虚为主时,则用大量养阴为主,稍佐清热之品,兼清余邪。恐用大量寒凉防留有淤滞之弊,故用三七以祛淤生新。如此严重之贫血,并没有用大量补血之品治疗,而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以大剂量清热养阴药,使血色素由3克,上升到12克,血小板由4万上升到14万/立方毫米,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乏力气短,乃阴损及阳,血热得清,阴液充足,则阳气渐复。
一九八○年六月
86年度工作总结(2008-11-08 17:50:24)
标签:健康 保健 白血病
86年度工作总结
1986年初,孙老师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多方邀请,先后治疗了三例白血病病人,其中包括:恶性网状细胞型白血病1例,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1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1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疗效最快的是北京军区总医院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胡××,在白血病细胞恶性猛增,化疗控制不佳的情况下,用中药8天,白血球由203000/mm3降至7200/mm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恶网”患者贾××,经两个多月的化疗无效,被报病危,始服中药,三个月后竟然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急粒单患者秦××,也是化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与中医结合,治疗2个多月达到了完全缓解。中医的惊人疗效,引起了西医血液病专家的兴趣。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亲自写信要求与孙老师搞协作。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86年5月下旬,孙老师在出访日本讲学归国之后,既与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血液科和轻工部玻璃总厂职工医院签定了业务技术协作。之后暂居北京,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观察研究。半年来,孙老师在京建立了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玻璃总厂职工医院、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三个观察点,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接诊病人约1500余人次,其中白血病病人约610人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约80人次,再生障碍性贫血约4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在观察的同时,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在研究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机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临床观察方面:
在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多方面的疗效,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白血病,无论是在诱导缓解,还是维持缓解以及西医认为的疑难环节如:顽固性发热,广泛性出血,特别是早幼多颗粒细胞型白血病的出血,慢粒急变,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化疗的副作用等方面,均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诱导缓解方面:上述三例患者,有两例是因化疗效果不佳而用中药后得到完全缓解的。用中药缓解的典型病例尚有北京医院的急淋患者谢××,病人患急淋两年,三次复发,对多种化疗产生耐药,此次复发,住院3个月余,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仍是80%。86年10月16日始服中药,仅半月时间,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降至3%,11月5日以完全缓解出院。航天工业部中心医院急粒单患者任×,男,5岁半,患病近5个月,入院时病情十分危重。会诊时患儿已一周未进食,发热,呕吐,面色苍白,齿龈及鼻出血,小便黄赤,大便4—5日未行,腹胀,血化验:血色素:2g%,血小板:1千多。鉴于患儿全身衰竭状况,无法上化疗,只能给予输血等支持疗法,同时以中药治疗为主。用中药之后,当天患儿就排出黑色大便4次,呕吐未作,能进食,出血止,精神随之好转。第二天患儿可下床玩耍,这时西医也敢上化疗了,共同治疗月余后,骨穿报告:急粒单完全缓解。患儿家长万分没有想到,他们告诉了孙老师孩子发病以来的经过。患儿是86年5月份患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穿诊断为“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建议转儿童医院治疗。住儿童医院之后,医院告诉其家长,在次之前医院共收治了12例此类型的病人,上化疗后,生命没有超过三周的,因此要家长做好思想准备,家长觉得太突然了,感情上受不了,便将孩子抱回家来,以后在北京找了很多中医治疗维持了四个月。9月份,患儿病情急剧恶化,逐渐衰竭,家长虽不抱希望,但又不忍心不给孩子进行最后的抢救。因此,送进医院尽一下做父母的最后努力就行了,谁知孩子竟起死回生了。患儿家长激动地说:“我们这孩子是拾了一条命。”
维持缓解方面:中药不仅在诱导缓解方面取得了疗效,在维持缓解方面也是乐观的。上述的“恶网”患者,在用中药缓解之后,即逐步停用西药,86年10月(患病的一年零两个月)骨穿报告:基本正常骨髓象。急粒单患者秦××,由肝功异常,缓解后四个多月未能上化疗,只服中药,至今仍是完全缓解骨髓象。廊坊市一急淋患者田××,服用中药8个月,现已7个月未进行化疗,病情一直稳定在完全缓解状态,并且稳中见好,坚持半日工作,最近曾有过两次感冒,也未见异常,她在12月12日给孙老师的来信中说:“您的方子真有神奇般的疗效。有您这样的医生治病救人,我觉得世界都是光明的。”
在解决疑难环节方面:慢性粒细胞型的急变,是目前化疗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旦急变之后,缓解率只有20%。86年8月份,我们治疗了1例处于慢粒急变的患者董××,发病3年一直服用西药马利兰,白血球被控制在1万左右,至86年初,白血球突然急剧升高,脾脏明显增大,先后住院两次,马利兰加量未能控制。8月份白血球增至7万,此时西医已不敢再用马利兰,因急变期用马利兰,可抑制骨髓,促使急变,其它又无药可用。在这种情况下,方介绍病人服用中药,此时病人的白血球已达9万。服中药一周后,白血球就降至2万,两周后降至7000/mm3,脾脏逐渐回缩,服中药半年,现脾脏已恢复正常,白血球在1万左右。病情稳定,很好地控制了急变。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又给孙老师介绍了一处于急变危险期患者,经治疗白血球也从6万逐渐下降。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胡××,用中药之后,203000/mm3的白血球在8天内降至7200/mm3.这些疗效说明,中药在控制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防止急变方面有其惊人的疗效。
在治疗并发症方面:化疗药物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大量破坏正常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感染,发热,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中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急淋患者杜×,因晚停化疗一天,外周血中白血球降至数百,出现高热,转入隔离间,用抗菌素11天,仍高热不退,且皮下,二便多部位出血,周身皮疹,病情十分凶险,要求中医会诊,其血液科一主治医师说:“对于发热,目前西医已没有办法了,就靠中药了。”服第一剂中药后,约十分钟便汗出热退,以后发热又有反复,继服中药,体温逐渐下降,9天后降至正常,出血,皮疹也随之消退,最后由隔离间转回大病房。军科院的医生说:“由隔离间回大病房者可谓是寥寥无几。”
目前的临床观察已在向当前白血病治疗当中最棘手的尖端问题方面深入。最近治疗了1例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进展凶险,出血倾向明显,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化疗效果差及病程短促,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始终没有出血现象。
中医治疗白血病,其最优势的地方在于治病而无副作用,目前世界上没有哪种疗效可以比得上的。西医血液学专家认为:仅此一点,当前在世界上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二、实验室研究方面:
实验室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药对于干细胞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小剂量可促进其生长,大剂量可抑制其生长。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目前正在进行其重复实验。
通过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坚信: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会取得惊人的成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观察研究,用中药来突破当前白血病治疗中新存在的疑难尖端环节,从而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和生存期。深入进行实验室的研究,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论证中药疗效的机理。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99934533_0_1.html————孙一民博客连接。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3:17:48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1 编辑
江西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陈瑞春
作者:本站
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现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首批江西名中医。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收入其资料,入选国际名人中心名人榜。
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带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4名,皆以其为研究方向。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对《伤寒论》的研究,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面对小柴胡汤的灵活应用,则体现了他师古不泥古的创新精神。
1989年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经临床与实验观察,对提高免疫力和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均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治学严谨,勤奋务实,对中医的理论探讨也作出了不懈努力。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从医执教50余年,教授过各科层次的班级,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有博士生以及各类进修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授课专业以伤寒、温病为主,同时也旁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药。长期坚持临床实践,50余年从未间断。在对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不少独到的经验和体会。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因此也吸引了外省不少求学者前来,近几年,先后有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四名学员专程求教进修。
对带教学员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严格要求,而且注重学员的医德的培养,经常告诫学员要先做人,再做医生。坚持辩证论治对症下药,尤其是对农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尽量做到药价廉而疗效好。因此颇为患者赞誉。
上传时间:2006-11-26 14:43:58
试从三焦理论认识柴胡类证的证治规律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27
标签:刘英锋 刘 敏(指导 熊曼琪 陈瑞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小柴胡汤不仅因其立法精要巧妙、疗效历验不爽而著称于医史,更以其配伍化裁灵活、变通应用广泛而盛行于历代。然而,要能真正从医理的高度把握小柴胡汤及其化裁方的运用规律,仅以现在通行的“少阳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或“肝胆脾胃不和”等主治病机来驾驭之,不仅有捉襟见肘之感,更未能真正穷尽其妙! 清代柯琴、唐容川等名家,曾一改以往之俗套,“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在阐发仲景六经乃为百病立法、界定仲景六经乃经界地域之义的同时,曾提出了少阳证治关乎三焦之腑、柴胡之剂贵在转运机枢等独具匠心的观点,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先生、陈瑞春教授,则从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临床的角度,结合切身经验,对其中蕴含的真知灼见作了更深入的发明与印证。他们认为:少阳经界乃统属手、足少阳两大经系,其病理范围绝不限于腠理与胆系,尤其包括六腑之一的三焦,因此少阳辨证自然关乎三焦病变,少阳立法、选方与用药也不能脱离三焦特性,而《伤寒论》诸柴胡汤证,正是与这类病变及其证治密切相关的典型范例。下面笔者根据从师所学,试以六经经界的眼光,立足少阳之三焦,就仲景有关柴胡类证(以柴胡命名的汤证)之证治规律,作一系统分析。 一、少阳本证:大、小柴胡证的对待与比较 1.少阳小柴胡证乃属手足两经同病而偏重三焦者 众所周知,该证病机本属少阳寒风郁火,正邪分争于表里之半,而此“表里之半”正是三焦膜腠之所在!因为三焦者,乃是居“脏腑(内脏)之外,躯体(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张景岳《类经》),其处内邻脏腑,外连腠理,正当表里之间也,故外邪侵犯少阳经界,手经三焦首当其冲。因此,在小柴胡证的七大主症之中(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结合少阳提纲,则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其应有表现),除喜呕、不欲饮食能显示胆郁犯胃的机制之外,其余五症无一不与手经三焦有关。如:口苦、咽干、目眩乃少阳相火循其经脉(包括手少阳经脉)上犯清窍使然,相火虽寄于胆,而其游行上下内外,无不依赖于三焦火腑的气机升降与三焦通道的内外转输。因此少阳一有风寒外来,令其游行之相火失于宣达而怫郁于内,则会蓄积于胆腑而犯胃口、逆循于经脉(包括手少阳经脉)而扰清窍,故而才使呕不能食与口苦、咽干、目眩同时并发。心烦与胸胁苦满,虽然各与胆腑的中正之官和位居胁下有关,但三焦之腑上络心包,而由三焦郁火循络扰神,引起发烦则更加直接。胸胁地带属于身之两侧,而两胁不仅有胆经分布,三焦之经也同行其间,更何况左右(两胁)者乃三焦水火气机升降之道路,三焦膜腠遍布其内,其与胆腑独居一侧也有不同,因此,一旦“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便会循其膜腠之连系,传入躯壳之内,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出现胸胁之苦满与胀痛,所以该证已不只是邪气阻滞其浅在的经脉,更多的是影响水火升降之机枢的结果。至于往来寒热,作为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的特有指征,更是非三焦莫属,因为三焦者,其位外连腠理,内邻脏腑,正当表里出入之地带,其用又为“原气之别使”(《难经》),有“通会元真” 以充腠理之职(《金匮要略》),故其症见“往来寒热者,(正是风寒之)邪(自肌腠乘真元之不足,侵)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三焦)所主之部位。故(风寒之邪)入而并于阴(里)则寒,出而并于阳(表)则热,出入无常,所谓寒热间作”也(方中行《伤寒论条辨》)。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少阳之第一主方,所以取柴、芩、夏、参、姜、枣、草,不同性味之品合于一方,能得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宣通之义,也无不与三焦气机水火交织纷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柴胡辛平升发,其疏利少阳气机,不只在胆而更在三焦,以三焦总司诸气之转枢,其转枢利则气机和而膜腠畅,元真之气得以伸张而能驱邪外达;黄芩苦寒,以清郁积之相火;半夏辛温,以散停滞之水饮;参、草味甘,以助偏衰之元气;生姜、大枣,资助营卫,以随气机外达而抵御外来之风寒。是故全方应机立法,相反相成,协同达到疏利膜腠以和表里,分解水火以和寒热,扶正祛邪以和虚实的至和之治!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中第96条小柴胡汤证中列举的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或然症及其药物加减,正是对三焦之腑兼涉广泛、病机多样等特点的写照。因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同时,三焦又下系命门,而游行相火,受病自多水火失调而为证寒热夹杂。其于寒热夹杂之中,若寒邪偏重,则气化易阻而停水较甚,或停于上焦而殃及肺脏则“或咳”,可加干姜、五味,兼以温肺化饮;或停于中焦而殃及胃肠则“或心下悸”,或停于下焦而殃及膀胱则“或小便不利”,均可去黄芩之寒凝,加茯苓之淡渗,以通调其水道。若于寒热夹杂之中,热势偏重,则火气易亢而消水较甚,火炎于上焦,但扰于心包则“或胸中烦(甚)而不(一定)呕”,可去人参之甘壅、半夏之温燥,加瓜蒌之凉润以清化痰火;火消于中焦,胃津受劫则“或渴”,可去半夏之温燥,加人参、瓜蒌根,以益气生津。再因三焦者,内裹脏腑,外连肌腠,主司诸气之转枢,故本证于表里出入之间,在病势初浅、内郁较轻时,则可得太阳表解之机,而有“或(口)不(干)渴,身(仅)有微热”,此可加桂枝兼以解表;若病势深入,内及脏腑,则可因气机郁滞之甚,导致木不疏土而“或腹中痛”,此可去黄芩之寒凝滞气,加芍药以和肝脾;也可因饮邪蓄结之久,阻滞肝脾而有“或胁下痞硬”,此又可去大枣之甘壅,加牡蛎以软坚……证治变化虽多,实不离三焦一宗! 2.少阳大柴胡证乃属手足两经同病而偏重胆腑者 大、小柴胡证虽然因同具往来寒热而同属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但彼此之浅深轻重显然不同,而其原由,则首先是因为其半表半里的病位偏重使然。即小柴胡证侧重半表,乃为三焦膜腠所主,大柴胡证侧重半里,则已由焦膜内聚胆腑,阳明胃肠也受影响。至于病证,前者多寒热而不得汗,痛苦以弥漫胸胁为主,可见头(角)痛等经脉症状;后者则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痞痛必有心下固定之处(包括右上腹处),可兼下利不畅等胃肠反应。而于治法,两方虽同用柴、芩、半夏以疏气机而治水火,但一者佐人参以助正达邪,一者配枳、芍甚至加大黄以破里结,是前者注重安外以攘内,欲求战汗而解,后者注重攘内以安外,必得“下之则愈”。因此,两者的相互关系,也可看作少阳自身病变由浅入深之连续过程的前后阶段。 二、少阳兼证:柴胡化裁方证的同异衍化 少阳病变,由于三焦“孤腑”有遍历上下,通连内外的特点,致使其病证类型可以兼涉甚广,变异甚多。对兼变较轻者,可仿上述的柴胡证加减法,以大、小柴胡稍作进退,但对兼变较重者,又当另作化裁而独立方证。因此《伤寒论》中便有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例。 1.柴胡桂枝汤证——少阳膜腠外涉太阳肌表,寒风外束为主 太阳主表而外应皮毛,少阳居间则外连腠理。太阳风寒表证不解,即可由皮毛而至腠理,渐入少阳地带。传入少阳,本当以小柴胡治之,但若传变之中,症见发热之中仍微恶寒,或伴肢节烦疼,而口苦、咽干、目眩之类尚未显著,微呕、心下支结(微小的梗阻感)也仅仅初见端倪,是太阳之表未罢而初及少阳未深,寒风外束尚在而火郁水滞未甚,病位之重心仍在经脉、肌腠与焦膜的躯壳之端,治法适以小和少阳兼以发表,故取柴胡、桂枝两方各半之法可以恰到好处! 2.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膜腠内涉太阴脾脏,寒饮内结偏胜 少阳受病,病本夹杂,其于进退之间,不仅有表里多少之偏,还有寒热多寡之异。如见热一味清下,或阳弱阴胜之体,势足以使少阳夹杂之机,向着寒多热少的方向转变,此际则阳气易困、水气易停,病势难免由阳及阴、由腑及脏,其中以太阴首当其冲,以少阳三焦为行水之腑,太阴脾肺为运水之脏,三焦升降之枢在于中,而中焦枢机根于脾,因此少阳主证偏于寒化而内涉太阴,乃其常见转归之一,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即属此例。试观该证,“胸胁满……往来寒热(寒多热少)”,是少阳膜腠受病之象,而其“胸胁(按之已)微结(硬),……小便不利,(而)渴”,则显露其饮停中焦欲成蓄结之势,致使水液不得上蒸清窍、下达膀胱,故辨其渴必饮热,小腹不满,知其既非转属阳明,也非太阳蓄水,乃是饮结于中;其所以不呕,正是中焦水饮所涉之脏器已由腑入脏——不在胃,而在脾!好在一派的静象之中,尚有“但头汗出……心烦”等动机,可知寒饮内盛之中,仍有郁火存在,说明并非纯属阴结,病机之重心仍在少阳,故仍可从少阳和法之中寻求战机,所不同的是,寒温并用之中当侧重温化、辛开苦降之中当注重辛开。因此,方以小柴胡去人参、半夏,易干姜、桂枝以温脾化饮,去生姜、大枣,易牡蛎、瓜蒌根以软坚散结,如此不失为立足少阳、兼顾太阴之良策。 3.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膜腠内涉阳明胃肠,火热内实偏胜 少阳三焦,其膜包连五脏六腑,其道通行水火两气,且少阳经期,又正当由阳入阴之际,故少阳病变内传脏腑,既可兼涉太阴而从阴化寒,也可兼涉阳明而从阳化热。因此,少阳兼涉阳明,以致火热内实偏胜者,也是少阳病变的常见转归之一。前文所论的大柴胡汤证,虽已牵涉此机,不过彼则侧重少阳之半里,以胆腑为主,而此之柴胡加芒硝汤证,则是侧重少阳之半表,以三焦为主者。试观其症仍以往来寒热(而不得汗),或“胸胁(苦)满而(喜)呕”等为主症,此与大柴胡汤证的汗出不解、心下痞硬或急痛者有浅深之不同,而从其伴见日晡所发潮热,可知其又兼涉阳明燥热,至于何以出现“反下利者”,除了原文提及的误治因素外,实与少阳三焦水道不利、逆行肠间,以致分清别浊失职也有一定关系。由于该证病机重心不仅仍在少阳,而又不似大柴胡证之少阳偏里,故只需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于和解少阳之中,对阳明燥热略加兼顾即可!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膜腠兼涉厥阴包络,水火逆扰心神 少阳厥阴,经脉相络,互为表里,且脏器之间,不仅有肝胆相寄,还有三焦之焦膜与心包之胞膜“以膜相连”。因此,少阳病变失治误治,极有可能循此联系殃及厥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即是其中的代表。该证的发病机理,乃是少阳病邪弥漫三焦,水道火郁,上扰心包。故其见症是在柴胡证的基础上,续发“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自转侧”等症,即:水气上逆心包则小便不利而惊悸,火气上攻心包则胸中烦满而谵语,水逆火郁于胸中,上焦阳气不得宣达周身,则一身尽重而不可自转侧。若论治法,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取小柴胡汤法,疏利三焦,正本清源,二加茯苓、大黄通利二便,以降水火,三加龙骨、牡蛎、铅丹,镇定心包,以制其乱,四加桂枝宣通胸阳,以布周身。 三、少阳邻证:柴胡类方的变通应用 柴胡方虽本为和解少阳而设,但由于少阳三焦身居内外之间,遍历上下诸脏,为通身气机水火升降出入之通道与枢纽,故柴胡和解之法不仅可以主治少阳自身气机、水火失调诸证,而且可以借助疏利三焦枢机之治,达到间接调理邻脏病变的效果。因此,仲景使用柴胡方还有不少灵活变通之例。 1.借道少阳,转出厥阴表邪 少阳与厥阴,不仅经脉互为络属,经气互为中见,而且由于少阳三焦,身居脏腑躯壳之间,通里而达表,故厥阴受邪,病势未深之初,尚可借道少阳转邪出表。如《伤寒论》厥阴篇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和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等,即是其例。具体来说,其证治大意可以整理如下:厥阴中风(327),呕而发热(379),(但)热少厥微,(仅)指头寒,嘿嘿不欲食,(时自)烦躁(欲去衣被)(339),脉沉紧(弦)者(140),(是寒风郁热由厥阴之表而初及其里的证候,仍可以借助与其相为表里的少阳枢机,转邪出表,故可变通以)小柴胡汤主之(379)。“(服汤后,若转)脉微浮(为邪得外达之机,则病势)欲愈,(若)不(得脉)浮(则知病邪未得外达,势必内陷,故)为未愈(327)”。 2.还道少阳,透出血室之热 三焦焦膜遍历胸腹诸脏,女子血室——胞官也在其中。少阳受邪可以循其焦膜内传诸脏,血室之胞宫亦不例外,故《伤寒论》中也有此例证。如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即少阳寒风郁火,适逢妇人经期,趁之血海空虚,循其腠膜内陷血室之证。血室本属厥阴,热入血室本当仿照143条“……热入血室也,当(以针)刺期门,(或以凉肝之品),随其实而泻之”,但因此例,仅仅“经水适断”而尚无“谵语”,是郁热初陷血分未深,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是气分寒风未罢,故宣达少阳尤有“透热转气”之机,何况病势传变来自少阳,与所陷之厥阴又互为表里,故与小柴胡汤变通,引厥阴之邪还道少阳而出,正属“逆流挽舟”救治之法。 3.通达气机,疏解土中郁木 三焦焦膜上裹心肺,下系肝肾,中连脾胃。故少阳病变连及阳明胃肠者固然多见,而与太阴脾病相互影响者也非绝无仅有。《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根据脾与三焦的横向联系,变通柴胡之法,借助三焦气道,疏解上中郁滞的例子。因为中土转运,动力虽在脾,但道路在三焦,故对太阴“腹中急痛”而温中健脾不效者,恐其虚中夹滞,再以小柴胡汤疏利中焦气机,以助脾运,也不失为常中求变的间治之法。 4.舒气散结,伸张腑中郁结之阳 少阳为枢,其义有三:一为表里出入之枢,二为上下升降之枢,三为阴阳交接之枢。其出入之枢不利,则营卫外达不畅,寒热为之往来;升降之枢不利,则水火敷布不均,而呕逆口苦、两胁胀满乃作;交接之枢不利,则阳气郁结不宣,而肢逆、脘痞可征。如《伤寒论》148条“伤寒四五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气)微结,……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以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即属寒束少阳,气失宣达,以致胃阳不伸,腑气不降而为阳气郁结之证,其受病之所虽在阳明胃、肠,但其发病之源则始于少阳三焦、胆,其恶寒、肢逆、脉细沉紧虽似阴经寒结,但反头汗出,大便硬,知有火郁其中,非纯阴结,乃“阴中有阳”——腑气郁结、阳气不达,故其治法,通阳不在温而在利气机,通气不在肠而在利三焦,是以小柴胡汤,疏气以开痞、通阳以治逆,令“上(二)焦得通,津液得下,胃(肠之)气因和”(230条)则会“得屎而(病)解”。(148条) 5.调理三焦,分消内外弥漫之邪 风寒之邪,表里传变,既有分经而至、主次分明者,也有弥漫多经、主次难分者。前者论治,可以分别先后、或主治兼治;后者论治,则须圆机活法,巧以变通。如《伤寒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正是风寒郁热弥漫多经的一种证治类型,即“身热恶风,颈项强”是风寒外束于太阳之表,“手足自温而渴”是化热、动湿于阳明、太阴之里,“胁下满”是寒热相搏于少阳之半,三者表里寒热之间势均力敌,治法上若侧重辛温发表,则有助热动湿之虑;若侧重清热利湿,则有寒凉碍邪出表之忌;若表里并治,仍有少阳之半不可兼得,更何况少阳为病,又有汗下之慎,唯有以柴胡汤,中取少阳和法,通过转疏三焦机枢,达到一法三顾的目的,即外以畅营卫、内以调水火,中以利气机,于兼顾表里寒热之中,无犯虚虚实实之戒,论治可谓巧妙! 6.运转中枢,协调脾胃肝胆之气 疸病多不离湿,蕴热则尤易发黄,土壅为湿热之根,木郁为发黄之所,故治黄疸有从清热利湿治其本者(如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之类),有从疏肝利胆治其标者(如四逆散、龙胆泻肝汤之属),而此以柴胡汤治之者,意在借助三焦机枢,协调脾胃肝胆诸气,即用柴胡转疏气机以利肝胆,用芩、夏降火散水以化湿热,参、草、姜、枣(小柴胡)与枳实、大黄(大柴胡),则随其脾胃之虚实多少而选择配伍。故以其治疸,力虽不专,但适应甚广,少阳、阳明、太阴、厥阴诸经发黄,皆可适当配用,尤其是夹杂外感而引动者,更有内外兼顾之妙,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所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医宗金鉴》则注到:“呕而腹痛,……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白芍和之可也”。 7.和解水火,平衡一时阴阳之偏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三焦者,水火之道路也。故一身阴阳之协调平衡,也与三焦枢机之升降出入间有关联,而一身阴阳之失调,也有可与小柴胡汤间而调之者。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第二条:“产妇郁冒,其脉微(稍)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使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此即惜调三焦水火升降出入之机,以平产后阴阳气血之偏,尤其在产后虚人受风而引发郁冒者,更显得恰到好处。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注:“郁冒虽有客邪,而其本则为里虚,故脉微弱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气不可不散,而正气不可不顾,惟此法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 以上是笔者就《伤寒论》中有限的柴胡类证,试从三焦的病机特点上,做了一些系统整理与分类,但其意义并不仅是依据三焦之说阐明柴胡类方的运用规律,而且可由此看出,中医历来存在的“三焦实质”与“有名无实” 的理论之争,若能真正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精神,紧扣辨证论治的要求,加以系统整理与临床印证,是不难得出其应有的结论的。据此,也足以显示在中医博大精深的辨证论治体系中,还有许多先辈们遗留给我们的证治经验,有待得到切实的总结与继承!文章中医中药网www.zhong-yao.net整理或转载,内容仅参考, 版权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3:20:19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1 编辑
1.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Print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s1818
Posted on: 2007-12-03 10:37
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中,历代医家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方自身的完善,还是临床疗效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体现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兹介绍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 桂枝汤的运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然其方中主药桂枝入血通阳,芍药入血滋阴,甘草、姜、枣为脾胃药,又如何发挥其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表虚证的生理、病理来理解。因为汗血同源,表虚自汗不固,说明营卫之气不和,其汗为风邪劫迫汗液外泄。所以用桂枝、白芍通阳和血,配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使谷气充,气血生化之源充实,滋生汗液有来源,故服桂枝汤后,辅以啜粥,以充胃气,其汗自出,此汗为生理之汗,尤在泾说得好,桂枝汤是取正汗以祛邪汗。通俗地说,桂枝汤所治表虚自汗,是风邪迫使汗出,属病理的汗,服桂枝汤后所出的汗,是水谷滋生的汗,属生理的汗,这就是桂枝汤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的生理、病理的道理所在。 根据这个原理,桂枝汤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一是以桂枝汤本方加味的运用,如治虚人外感,加黄芪、防风;加防风、辛夷治过敏性鼻炎;加葛根、桑枝、姜黄治颈椎增生;加桑枝、姜黄、当归、川芎治肩周炎;加防风、路路通治皮肤搔痒;加防风、秦艽、桑枝、威灵仙、独活,治风湿身痛,加藿香、厚朴治夏日腹泻,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治自汗盗汗,加桑枝、条芩等治肺部感染均能取一定的疗效或缓解症状,如治一女性,39岁,四肢肌肉疼痛多时,两上肢从肘至腕关节处,肌肉抽掣样痛,膝以下肌肉亦跳动,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而润,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处方: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4剂后肌肉痛基本消失,又4剂巩固,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二是以桂枝汤合其他方同用,能加强疗效,如合玉屏风散、小柴胡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等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拓展了经方运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很有临床意义。如治一老翁,年68岁,经常感冒,冬天穿2件棉衣,夏大也不能单衣,且鼻流清涕,精神萎倦,诸身酸楚,纳谷不香,脉浮虚小数,舌淡润少苔。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日1 剂。服7剂后病者自述,药后身暖如日浴,身体清爽,精神较佳。此后,每于身体不适服上方5~7剂,即恢复健康,先后3年的调治,已是七旬有五,是体仍健康。此外,由桂枝汤化裁的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又是临床的常用方:(1)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治发汗后,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实临床凡是心率不齐的病变,如冠心痛心绞痛、窦性心律不齐、心肌炎、心动过缓等以桂枝甘草汤加味均有很好的疗效,如一工人发热2天后出现心悸心慌,心电图诊断为心肌炎,用桂枝10g、炙甘草10g、北沙参15g、生黄芪15g、苦参10g、丹参15g、生龙牡各15g,服10剂,心悸得以控制,后以原方巩固。又以桂枝甘草汤加生黄芪、党参(实为参桂保元汤)、丹参、橘络、郁金、香附、玄胡索等治冠心痛心绞痛,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可以长期服用,无任何副作用。 (2)芍药甘草汤,论中以是方治脚挛急,实际它对平滑肌的疼痛均有疗效,如胃脘痛、腹痛、阑尾炎、胆囊痛、子宫痛、附件痛等均能奏效。笔者善用此方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证,运用多年,病例数以百计,凡腰以下两膝、踝关节疼,脚抽筋有奇特的效果,一般是以赤白芍各10~20g、炙甘草10g、苍术10g、黄柏10g、牛膝15g、生苡米15g,或加鸡血藤15g、伸筋藤15g,或加木瓜10g、蚕砂15g,每日1剂,可服10~20剂或更多均可。曾治一女42岁,在午睡后醒来即感腰以下疼痛,两脚自膝至踝关节疼痛,不能屈伸,不能着地,转身即疼痛难忍,呻吟落泪,卧床2天,舌淡苔薄黄,脉细弦数。处方:赤白芍各15g,炙甘草10g,苍术10g,黄柏10g,牛膝15g,生苡米15g,伸筋藤15g,桑寄生20g。服1剂即脚膝疼痛消失,伸屈如常,2剂痊愈。
2.Re: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Print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s1818
Posted on: 2007-12-03 10:37
2 五苓散的运用 五苓散的功用是化气利水,从临床运用看,桂枝与肉桂可因症分别选用,如化膀胱气用桂枝,如温化下焦则用肉桂,方后均载有捣为散,白饮和服,说明古人用本方以散剂为是,用白饮(即米汤)和服,以加强其化气利水之功,但汤剂与散剂,利水作用有很大区别,汤剂差,散剂优,这是事实。 五苓散是常用方,常与平胃散、五皮饮、桂枝汤等合用,本方为治湿热发黄、蓄水、霍乱吐下、水肿、痰饮等的通治方,如从其“化气利水”的功用看,异病可以同治。凡气化不利者皆可用之。笔者以本方加味治小儿遗尿、尿崩症、尿路感染、老年夜尿、“茶黄”(湘、赣有些地方喝茶习惯将茶叶嚼碎吞之,吃多了引起的脾虚发黄)、肾炎水肿、前列腺肥大、漏汗等病均以五苓散取效。兹择3则特殊病例介绍如下: 2.1 尿崩症患某,男,5岁,近2年间小便多,饮水多,喝饮与小便交替,饮一溲一,夜间亦需喝饮,小溲多次,其他无异常,发育良好,经各大医院确诊为尿崩症,用过尿崩宁之类药,不能控制。笔者视其体态发育良好,智力聪颖,脉舌正常,用五苓散加芡实、桑螵蛸(白术6g,茯苓10g,猪苓5g,泽泻5g,桂枝5g,芡实10g,桑螵蛸10g),当日服1剂,晚间安睡,既未喝水亦未小便,合家欣喜,谓药神奇。此后服用五苓散加味,已近I年多,小孩发育良好,上小学一年级,能完整听一节课,上下午喝2~3次水,每次约50~60ml,尿1~2次,清长,服药期间长期服健脾益气冲剂,每日1包,早上空腹服,中途还插用熟地、山茱萸、淮山、杜仲、菟丝子、巴戟、五味子、金樱子、芡实类药,从补肾求治,但服药后渴饮更甚,遂停药,仍守前五苓散加味,症状控制较为理想。但尿比重仍低。本病与五苓散之间的许多问题,如中医如何解释尿崩症,五苓散为什么能治尿崩症,从理论上还难以沟通,有待研究。 2.2 前列腺肥大本病是老年常见病,轻则小便不畅,重则点滴全无,痛苦至极,不少医者以为用活血化瘀,诸如穿山甲、王不留行类药取效,殊不知本病除手术治疗外,中药的攻坚破积是于病无益的,老年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变化,也是生理的必然,岂能再活血攻破药根治,这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但从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不能布化来认识其小便淋漓不通,是有道理的。西医手术是根本治疗办法,但用中药也不失为有效之举。患者刘某,男,68岁,因前列腺肥大,准备手术,余诊视,少腹坠胀,小便点滴,烦躁不安,大便每1~2天1次,质软,脉弦缓,舌淡润,薄白苔,用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10g、台乌10g、牛膝10g、炒小茴10g,嘱服2剂。药后膀胱坠胀明显减轻,小便能自行排出,尿量增加,共服4剂,小便流畅。 2.3 漏汗漏汗是汗出多如水,淋漓不尽。患者储某,女性60岁,自51岁绝经后汗出增多,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多年,未能根治。1999年国庆前后,逐渐加重,每天换10多次衣服,自觉恶寒肢冷,背恶寒特甚,须穿羽绒衣,盖大棉被,面色恍白,四肢清冷而肿胀,大便稀软,小便量偏少,口淡,舌胖有齿印,夜难安卧,偶有心慌,脉缓而弱。拟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浮小麦等,服5剂无任何好转,继服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等,并长期用凤凰衣辅食,均无效应,再审视全身症状,似是水饮为病,病者出汗和身冷始终未改善,背部似冷水浇样,遂从水饮论治,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0g,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生黄芪15g,防风10g,水煎温服,日1剂,小便明显增多,一夜尿5次,汗随尿止,次日感全身舒适,肌肤清爽,5剂后,汗出基本停止。全身肿胀感减轻,面色较红润,大便成形,守上方共服25剂,汗出身暖,精神倍增,临床痊愈,未见反复。 五苓散为化气利水专方,用其治漏汗,尚属首次,它之所以能取得显效,这应从病机、药理去理解,如此平淡之方,治好多年痼疾,难道不应深思!
3.Re: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Print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js1818
Posted on: 2007-12-03 10:39
3 四逆散的运用 四逆散是由柴胡、白芍、枳壳、甘草4药组成的小方。《伤寒论》以四逆散放在少阴病篇,多数医家认为属“阳郁四逆”,非少阴四逆,此说可从。笔者以为,本方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代表方。4味药可分为2组: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一是枳实、甘草为脾药。此外,枳实、芍药相配又是《金匮》枳实芍药散,为妇人良方,合论之,本方实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之功效,是临床常用之方。 究其功用,凡临床符合从肝论治的疾病,诸如颈颌下淋巴结核、乳房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等,常以本方化裁,有的学者还以本方治阳痿、不射精、头痛等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不少软组织挫伤,民间称为“老伤”,以及软肋炎等用本方加味,既安全又有效,无须动则是山棱、莪术、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剂,耗气伤血,不为有益,反而有害,因为服山棱、莪术以及虫类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缓慢图功,实为稳妥。 四逆散可加疏肝药、行气药、化痰药、软坚药、清热药等同用,亦可与小陷胸汤、良附丸、左金丸、小柴胡汤、金铃子散、六君子汤等合用,临床上凡与肝的藏腑、经络有关的病变,诸如胃脘痛、淋巴结肿、乳房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睾丸鞘膜积液、慢性肠炎、腹痛、甲状腺囊肿、淋巴结大、咳嗽、肝硬化、耳鸣耳聋等均可以本方加味运用。 一男性病者,54岁,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西药及中成药(胃药)无所不用,终日胃脘绵绵作痛,有时痛剧,腹胀气滞,大使溏软,脉缓有力,舌淡苔薄白。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6g,良姜10g,香附10g,郁金10g,水煎,日1剂,服5剂后疼痛基本控制,后拟四逆散合六君子汤调治,近期疗效显著。 一男性43岁,工人,患淋巴结炎,病者形体消瘦,发热不退(37.5-39℃),已持续2个多月,全身淋巴肿,两腋淋巴结大如鸡蛋,颌下两边有2个蚕豆大,腹股沟右侧有一如鸽蛋大,其他部位大小不等多个,头部前额左侧1个如梅核大,经某院病理切片诊断为淋巴结炎,除外肿瘤,经用抗生素、抗结核治疗热不退,饮食少,消瘦,以小柴胡汤加葛根、青蒿、忍冬藤等,服7剂,热退食增,精神好转,全身淋巴肿胀有所减轻,继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壳10g,青皮10g,郁金10g,夏枯草15g,生牡蛎15g,浙贝10g(研末冲服),猫爪草15g,花粉15g,香附10g,每日1剂,分2次服,后加生黄芪15g、太子参15g,上方共服50余剂,淋巴结肿全部消退,临床痊愈。治疗中未见波折,停药未反复,全程只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2方,收到预期疗效。 一男32岁,患睾丸肿胀。病者右侧睾丸肿大如鸭蛋,肿胀质硬,附睾、精索均有肿胀,手不可近,并牵引少腹胀坠不舒,二便正常,查血象正常,脉弦缓,舌苔薄白滑润。拟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壳10g,炙甘草5g,橘核15g(打碎),荔枝核15g(打碎),香附10g,台乌10g,生牡蛎15g,郁金10g,青皮10g,滑石15g,水煎,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加花粉15g、忍冬藤20g,继服7剂后痊愈,本病所以从肝论治,是以“肝脉绕阴器”这一论点为依据,因其血象不高,故未用清热解毒药,但因其睾丸硬结明显,放用青皮、橘核、荔枝核、郁金、香附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其中用滑石是时令消暑药,加忍冬藤旨在清泄下焦湿热。 4 竹叶石膏汤的运用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最后一方,治诸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虚之证。全方由竹叶、生石膏、党参、麦冬、法夏、炙甘草、粳米组成,其中参可酌情用党参、北沙参、太子参等。本方在临床上用治出血的病证,如血小板减少的牙齿出血、鼻衄,以及白血病的出血现象,有学者还用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奇效。笔者认为本方是白虎汤变局,主旨是清阳明胃热,符合其病机者,即可运用。 一病者魏某,女性,61岁,患者经常牙龈出血,皮下有多处出血点和瘀斑,面色青苍,多有瘀点,精神疲惫,稍食燥热辛温之食物则牙龈出血增加,有时早晨起床满口为血所糊,血小板计数56。10O’/L,脉虚细数,舌红苔薄白。处方:竹叶15g,生石膏20g,北沙参20g,麦冬10g,法半夏10g,生黄芪15g,白茅根20g,粳米一撮,日1剂,历经半年的治疗,先后服药80多剂,出血基本控制,血小板10万多,面容转清晰,食纳增加。 一病者刘某,男性38岁,患鼻出血反复多时,或左或右,或两鼻孔均出血,过去用西药塞鼻,能止1 h,稍食燥热,或用手扣鼻则随时出血,血多时从口腔流出,脉弦数,舌红、苔薄黄,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0g,生石膏20g,北沙参15g,法半夏10g,白茅根20g,桑白皮15g,麦冬10g,炙甘草5g,粳米一撮。水煎,日1剂,上方服5剂,出血停止,再5剂巩固,近期疗效明显,未见反复。 以上所列4方只是常用方的一个侧面,论中还有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朴杏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理中汤、小柴胡汤类方,朴姜夏草参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在临床上还常以经方与经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增强了临床疗效,拓宽了经方的运用。 临床要用好经方,首先要了解经方的组方规律,因为它是方剂的鼻祖,继之要懂得经方的化裁,因为仲景在经方中充分体现其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桂枝汤类方,原方的结构极其严密,原则性很强,而桂枝汤的化裁,又极其灵活,他如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都很明确地体现了其原则性和灵活性,以及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方法。此外,还应了解经方与后世方的关系,如小柴胡汤与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与《脾胃论》中脾胃湿热同治方的关系,小柴胡汤、桃仁承气汤与血府逐瘀汤的关系,等等。如能竖看经方,横看时方,把这种竖的横的、纵横交错的方剂相互关系搞清楚,对提高经方运用的准确性,颇有裨益。
4.Re: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Print Copy to clipboard
5.Re: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Print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草本堂
Posted on: 2008-04-13 01:27
陈瑞春生辰: 农历1936年04月06日逝世: 2008年03月07日籍贯: 江西省铜鼓职业: 教师,医生生平简介陈瑞春,男,汉族。1936年出生,江西铜鼓县人。自幼随父习医,1951年开始独立行医。1953年参加联合诊所,1954年在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一年。1956年在高安县水利工程卫生站任站长,1958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1960年参加成都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伤寒师资班学习,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春季即开始承担教学任务,一边教学,一边临床。1976年参加卫生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学习一年半。回校后仍从事教学与临床,1988年调附属医院任第一副院长主持工作,3年后任第一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后任调研员,至退休。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中医主任医师、教授,1996年受聘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副导师,1998年9月转为博士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兼任二、三届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西省科学技术学会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等。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收入于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名人传记辞典,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1999年4月江西省卫生厅确认为首批江西省名中医。活动年谱陈瑞春,男,1936年生,江西铜鼓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1949年在铜鼓小学私塾学徒。
1950年随父学医学徒。
1951--1953年参加联合诊所行医。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3:21:5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2 编辑
为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叶橘泉
www.jstcm.com 2006年3月22日 8:52:30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刘庆宁 周希祥
叶橘泉,中医药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不仅为千万病人解除过病痛,还培养了一批医药人才。早年即力主加强中医药的临床
实践和实验研究,并身体力行。在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橘泉于1896年8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鹢泊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勤劳俭朴,以种地为主,兼养春蚕。叶橘泉从小就和兄妹一起随祖父、父亲下地耕耘,深感农活之艰辛。祖父十分疼爱他。7岁时,村里私塾先生张天源见他聪明伶俐,求知欲强,便主动提出免费让叶橘泉读书。童年时代的叶橘泉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勤奋苦读,放学回家,还得忙着车水、放羊、割草、干农活;夜深人静之时,他还挑灯夜读。没有钱买纸墨,常用毛笔蘸清水在方砖上练字。历经10年寒窗,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修完全部课程,由张天源保荐给县名医张克明学习中医,他勤奋好学,深得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的赞赏。经4年发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教导,1917年秋,回到故乡独立开业。
青年时代的叶橘泉不满足于在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在1917—1932年的15年中,他在开业的同时,还参加了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1918—1920年),并潜心研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日本汉方医药中译本,如《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了能看懂原著,他还自学并掌握了日本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在此基础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创新,设计了不少独特的处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道,闻名乡里。
在医疗实践中,他体验到,中医药治病确有独到之处,可其中道理何在?他积极主张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并率先在上海《大众医学》副刊上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在同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欢迎。后来由大众医学社出版单行本。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医院,进行科学实验”的主张。积极倡导临床实践。30年代就正式发表了《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1935年《明日医药》第二卷第二期)等文章,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称赞。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撰文称道:“叶橘泉氏之《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一文,虽为短文,余对之表示无条件赞意,余切望叶氏之言,从早实现,也希望我国能建设如此医院,以使汉方医学之研究得以加深。”同年,在章太炎先生的热情支持下,叶橘泉在苏州参与创办了国医研究院,并任药物学和方剂学教授。
叶橘泉对历代中医药界的门户之见一直持批评态度。早在30年代初,他就极力主张中医各家之间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1933年,他创办“单方实验研究社”,编辑经验单方,按期出版,征集临床实验的疗效,互相交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张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中医药的推陈出新。1934年,他的《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第一集出版传到日本后,许多著名汉方医药学家纷纷来信并寄书要求交换作品。大塚敬节为此在《东亚医学》上撰文,题为《读叶橘泉氏之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的书评,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结论中说:“此为划时代的佳作”。此著作以后共出六集,均于出版后很快流传到日本等国。与此同时,他也密切注视着日本等国的汉方医药研究动向和方法,并及时地将其引入中国。早在1939年,他就翻译出版了《动植物民间药》,《腹诊考》和《方证论》等日本医药名著。
叶橘泉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些思想、主张和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是新颖和开创性的,对于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他为我国医药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在国内外医药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关键所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橘泉以十分兴奋的心情,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当时医药方面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严重,有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生的惨景使他深深地感到不安。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他主张应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作为医疗的重点,特别在广大农村,要着力培养医药人才,逐步改变缺医少药的现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的防病治病服务。他联络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苏州创办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药小丛书和《中医直觉诊断学》等大量的讲义和教材,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医药人员,同时为数以千计的病患者解除了病痛。鉴于他在医药方面的建树和突出的成绩,1954年他出席了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江苏省中医院的筹建工作,被任命为该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党的中医政策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挽救,并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使他激动不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遂撰文《数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并全身心地投入中医药事业。不久,又被调到江苏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从1955年起,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此后,他兼任过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有关同志,调查研究江苏省的医药文献及中药工作,领导中医研究所同志编辑江苏省现存中医药书籍联合目录,并撰写了《江苏中药名实考》一书;收集了本省各县市“地方志”中有关中医历史人物资料。1960年,鉴于中药材供应紧张,他撰写了《本草推陈》正续篇二册。从1959年起,他兼任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经常下乡蹲点,在吴县、昆山等地开展中医中药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工作,并参加上海毛守白教授主编的《血吸虫病学》一书中中医治疗部分的编写工作。同时兼做江苏医院中医科临床工作,组织该科同志研究固定方剂小剂量的临床观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下乡防治血吸虫病期间,为了帮助农村中的中医防治传染病,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他撰写了《传染病提要》,《伤寒与副伤寒》、《疟疾与痢疾》、《麻疹》、《肺炎》、《钩虫病》、《医学问答汇编》和《实用经效单方》等书籍及教材,先后函授培训了300多名农村医疗骨干。
1956年,他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住地看望代表。当周总理来到叶橘泉的房间时,范长江同志介绍说:“他是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总理接过话说:“我认得了,你叫叶橘泉,是很有名的中医吧”!接着,周总理亲切询问了中医药研究、中西医结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情况。他向周总理汇报了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和中草药灭钉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周总理听了以后,高兴地说:“中草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中央首长对中医药的热情关怀,使他倍受鼓舞,他决心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希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奋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了“里通外国”、“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三顶帽子被批斗,住牛棚,干杂活。身处逆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之奋斗的事业,他总是说:“不管干什么,都要为人民健康服务”。在几十年积累的书稿、笔记、资料都被抄家而丢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25万字的《食物中药与便方》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苏省句容县的省“五七”干校,继续接受“审查”和参加劳动。他在干校3年时间,协助校部创建了一所中药厂,并利用这个药厂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他先后为药厂设计和生产了几十个品种,如“感冒冲剂”、“肝炎冲剂”、“气管炎片剂”、“冻疮防治冲剂”、“复方刺五加片”、“珠光层粉”、“溃疡丸”等,由于价廉效佳,剂型新颖,服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为剂型改革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自1973年起,叶橘泉任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了社会上许多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向政府和有关方面建议,要重视发展中医中药,集中力量研究中药,改进中药剂型,开发药材资源。
他多次提醒人们:我国古代医书记载的中药大约有5000多种,但没有发现、没有记载的就更多了。就是有记载的这5000多种,人们也逐步发现,它们距离“物尽其用”还十分遥远。他一再呼吁,不要埋没了药“才”。
他发现,现在被人们称为“五加皮”的药材,实际上是萝藦科的“红柳”,也叫“北五加”,而真正的五加科的“五加皮”,在药店中早已绝迹了。他考证了许多古书,并结合采药进行了很多调查,终于得出了东北满山野生的“刺五加”才是真正“五加皮”的结论,并发表了论文。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他证明所谓“北五加”的“红柳”虽也能治风痛,但有小毒,“真五加”即“刺五加”则是与人参同科的亲缘植物,有和人参类似的功效。此后,在他的带动下,各种剂型的“刺五加”大量投产,既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又大量出口换回了外汇。从此,野生野长的“刺五加”一时身价倍增,成了俏货。
在此期间,叶橘泉发掘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刺五加”,花粉也是一例。8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了“花粉热”。他感慨地说,外国人把花粉作为营养品用于食疗,并应用于抗衰老和强力美容剂,这不是新招。我国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蒲,松花花粉,白莲花蕊须,梅、桃、梨等花蕊供食疗的记载。把花粉用来“驻颜耐老”,有久服“轻身延年”之说。所以,我国也应当开发花粉资源。他到处呼吁,发表文章。他说,据统计,全国有650万群蜜蜂,每群蜂一个月就能生产3公斤花粉,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他的建议,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我国已有数十种花粉食品和药物投放市场,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
罗布麻和罗布麻产品的问世,也倾注着他的心血。罗布麻是一种惹人喜爱的植物,它能够在我国大西北风沙逆肆、水土流失的荒野上生长,也能在东南沿海大片盐碱地上扎根。罗布麻虽然野生,但浑身是宝,不仅是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良药,还可以代茶、卷烟、纺织、根茎能造纸。罗布麻这个宝沉睡了千百年,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才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是叶橘泉在念念不忘地欣赏它,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呼吁重视开发它,综合利用它。为了使罗布麻的经济价值尽快体现,他一次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984年,国家终于批准成立了全国性的罗布麻研究会,拔出专款用于罗布麻的研究开发。叶橘泉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
在南京药学院任职期间,他还完成了《病证结合处方集》、《临床经验回忆录》、《古方今用》、《续本草推陈》(三、四辑)、《腹诊与中药》等著作的撰写工作,还应各地医药杂志和有关刊物之约,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有关稿件。
长期以来,他在从事中医药研究和大量社会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亲自为群众诊治各种疑难杂症,不管男女老少,相识或不相识的,都有求必应,热心诊治。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崇敬。
叶橘泉在70多年的医药生涯中,不仅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过病苦,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还先后出版医药著作27种,共35册,发表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数百篇,约1000万字。
叶橘泉的医德人品,堪称楷模。他思想高尚,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于律己,作风俭朴。他把出版著作的稿酬几乎全部捐献给了医药研究机构,就在他逝世的前两个月,还把新出版的一部专著的稿酬捐给了中国药科大学。他还把自己的300多平方米的私房捐给了政府。
(作者:刘庆宁 周希祥)
简历
1896年8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1913年 毕业于双林镇私塾。
1914—1917年 从师名医张克明研究中医。
1920年 毕业于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1921—1929年 创办吴兴县鹢泊蓉湖区14小学,任校长。
1930—1934年 在湖州双林镇行医兼双救济院医生。
1935—1938年 任苏州市国医研究院讲师、教授。
1939—1953年 在苏州自设“存济医芦”行医。
1954—1957年 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
1955—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
1956—1957年 兼任江苏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1957—1958年 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1960—1978年 任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3—1984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
1978—1989年 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1986—1989年 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989年7月 逝世于南京。
主要论著
1 叶橘泉.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上海:上海大众医学社,1935.
2 叶橘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六集).上海:上海家庭工业社1935.
3 叶橘泉.临床实用药物学.苏州:苏州文新印书局,1939.
4 叶橘泉译.校注日本康平伤寒论.苏州:苏州友助医学社,1947.
5 叶橘泉.直觉诊断学.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49.
6 叶橘泉.农村医疗丛书(共九册).上海:医药世界出版社,1951—1952.
7 叶橘泉译.中医基石.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
8 叶橘泉.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4.
9 叶橘泉.实用经效单方.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
10 叶橘泉.本草推陈(一、二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11 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
12 叶橘泉.本草钩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点击:1563 发布时间:2006-03-22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4:28:41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3 编辑
冷方南,著名中医,曾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并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述和主编的著述颇丰,包括《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肾炎临床治疗学》《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感冒病临床治疗学》《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中国基本中草药(一部、二部)》《中国中成药优选》等20余部。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9
·倡导养阴的朱丹溪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2
·中医证候辨治轨范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2
·中国基本中成药. 一部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6
·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
·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12
·中国基本中成药. 二部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7
·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
·中国中成药优选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8
·肾炎临床治疗学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9
·感冒病临床治疗学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 1994
·腰痛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
·痹病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
·感冒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
·咳嗽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胃痛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
·肾炎系列药临床运用指南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中医男科临床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 1994.2重印)
· 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中医临床家丛书ISBN:978-7-5091-2451-2
·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版次:第1版
作者:冷方南 原价:¥25.00ANI价:¥20.00折扣:80折节省:¥5.00详细介绍:
笔者通过大量医案医话医论研究,发现误诊医案有特殊价值,“名医误诊挽治”有更重要价值,为此,编者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误诊医案医话分析。 本书收录了代近名医误诊挽治案例l00案,每案皆按辨析评述、体会逐案加以研究。全书主要分为温热病、伤寒病、内科病、妇科病、外科病这五个方面进行收录。
图书目录:
一、温热病 1.温邪人络 2.风温 3.感冒 4.风温误治热人心包 5.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6.春温误治变证 7.暑时夹阴格阳 8.暑温 9.伏暑 10.湿温邪陷厥阴 11.秋温 12.温病误补 13.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14.温热兼痧疹 15.麻疹后误治 16.壮年麻疹 17.烂喉痧麻色紫暗邪陷三阴二、伤寒病 18.太阳病中风 19.表虚伤风误汗亡阳 20.太阳过表阳虚 21.表寒夹饮 22.高热不退 23.少阳证 24.太阳阳明合病 25.大青龙汤证辨误 26.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27.太少“两感”“戴阳” 28.夹阴伤寒 29.伤寒 30.伤寒误治变证 31.寒中厥阴、神昏痉厥 32.阴厥腹痛 33.阳邪厥逆 34.热厥 35.寒入厥阴救逆三、内科病 36.中风 37.阴虚头痛 38.阳虚寒盛发热 39.阳虚寒湿 40.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41.百合病 42.顿咳 43.肾虚咳嗽 44.悬饮 45.咳喘宿疾 46.痰结肺胃 喘咳晕厥 47.食管上端慢性溃疡 48.反胃 49.胃病 50.脘痛 51.胃下垂(张力低) 52.嘈杂症 53.腹痛 54.甘遂半夏汤治久泻 55.下利清谷 56.痢疾 57.久痢 58.休息痢 59.咯血 60.吐血 61.尿血 62.尿血 63.便血 64.房劳吐血 65.热痹 66.痛痹变异 67.半身冷痛 68.寒湿型痰注肩臑臂痛 69.消渴 70.痫病 71.狂病 72.肿胀呕吐 73.肿胀 74.湿热发黄 75.肝气 76.疝气 77.筋痿 78.血分水肿 79.气臌胀 80.血臌胀 81.石淋 82.阴囊萎缩 83.阳痿 84.不排精 85.尸厥四、妇科病 86.痛经 87.崩漏 88.热人血室 89.闭经 90.误补经闭 91.产后发热 92.产后感冒风寒 93.产后呃逆不止五、外科病 94.喉喑 95.阴寒舌痛 96.鼻痒 97.鼻蓄脓久成虚证 98.口疮 99.耳聋 100.脱发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是代近名医(包括近代出书的少数清代名医)误诊挽治案例100案,每案皆按辨析评述、体会逐案加以研究。案例记述原案,辨析评述以证候的辨析为主,着重分析误诊的主要原因,依据该案误诊的实例兼评论治体会,提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或由此而引出的新见解。本书适于临床中医医师、中医专业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 全国名老中医冷方南致再障贫血经验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8-4-23 17:01:08
·
· 冷方南 , 全国名老中医 ,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 临床治疗血液病有丰富嫡临床经验。冷老认为 , 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嫡记载 , 然察其临床表现 , 初起多见面色苍白 , 心悸气短 , 乏力 , 食欲不振 , 易患感冒 , 妇女行经愆期量少 , 脉细弱 , 舌淡少苔等症状。冷老初按常规辨证 , 诊为心脾两虚 , 投以补益心脾之剂 , 继改补养肝血 , 虽某些症状可见改善 , 但终皆无效。思之 , “再障”为骨髓造血机能抑制 , 全血细胞减少之疾病 , 遂宗肾主骨 , 藏精生髓之说 , 采用脾肾双补法。
·
· 补脾 , 是补脾气 , 还是补脾之阴 ?补肾 , 是补肾阳 , 还是补肾阴 ?冷老综观诸多病例 , 稍用温热药 , 舌即转红 , 兼现口干咽燥不适等症状 , 可见本病有阴血虚之一面 ;又思之 , 全血细胞减少 , 骨髓造血机能抑制 , 皆属机能低下表现 , 祖国医学认为属阳与气嫡功能低下。因之 , 初步体会到再障病兼具阴血与阳气皆不足嫡特点。补阴血 , 必先化生营气 , 中焦为营卫气血化生之源 , 所以治脾不可少 ;解除骨髓造血机能抑制 , 必补肾阳 , 补肾阳冷老曾用过附子、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等多种温命火之品 , 尤以鹿茸粉疗效为佳。
·
· 经临床体验 , 自拟一方 , 名为“再障”先后天汤 :淮山药、生扁豆各 9克 , 野冬术 3克 , 生谷芽、盐黄柏各 6克 , 鹿茸粉 (冲服 )0. 6克。淮山药、生扁豆、野冬术补脾之气阴 , 看似平淡无奇 , 却于气阴双补中 , 寓以振奋脾气、化生营气之意 ;鹿茸粉为血肉有情之品 , 温补肾之督阳 , 督阳循脊 , 温髓振兴骨髓化生精血 , 配以盐黄柏补肾水以坚阴 , 意宗补阴配阳 , 阳生阴长之意 , 故补阳而不伤阴 , 虽温补肾之阳气 , 却无燥热丛生之弊 ;用生谷芽一味 , 意在生发胃气 , 切勿用焦三仙之类 , 消导攻伐。冷南方用此法治疗“再障” , 颇多效验
· 本文来自: 300健康网(www.300jk.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300jk.com/article/sort019/sort021/info-2756.html
一些死精症辨证治疗方法
阅读人数:37发布时间:2009-5-10
死精症是指精子成活率减少,死精子超过40%者,死精症为男性不育原因之一。死精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有:
肾阳虚型【证见】 面色发白,形寒肢冷,阳痿,精冷不育;腰酸膝软,眩晕耳鸣,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夜尿量多。舌质淡胖,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肾壮阳。
【方药】
1.主方羊睾丸汤加减(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阳起石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葫芦巴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15克,续断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霜10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山羊睾丸l对。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菟丝子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补阳汤(朱顺桃验方)
处方:巴戟天20克,淫羊藿15克,茯苓15克,熟地黄25克,枸杞子25克,山茱萸12克,炒韭菜子12克,炮附子5克,肉桂粉3克(冲服),鹿茸粉1.5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雄鸡1只,重1 500克,用巴戟天煎水加白酒爆炒,每周食l。2只;并多食龟、狗肉;早晚吞服狗肾粉5克,白酒送服。
肾阴虚型【证见】 死精,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遗精,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肾阴。
【方药】
1.主方死精1号方(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6克,续断12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首乌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滋阴种子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死精症的其他疗法
1.死精症的针灸治疗
取穴:肾俞、膀胱俞、三阴交,关元。方法:中强刺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刺关元时针尖向下,使针感传到外生殖器。
2.死精症的推拿疗法
(1)下腹按摩法:以拇指或手掌按摩下腹部气海、石门、关元穴位,并逐渐用力捻动,既摩且按,按而留之。
(2)横摩骶法: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骶骨棘突周围,有节律性横向抚摩,每分钟120次左右。
(3)按神门法:以拇指按神门(手少阴心经穴位,仰掌,腕后横纹头,大筋尺侧屈腕肌健内侧凹陷处),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约5一1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
3.死精症的气功治疗 以练意为主,加强人静的锻炼。常用的人静法有默念法、数息法、意守丹田法等,以意守丹田法最为适用。每晚睡前采用坐姿式或仰卧式,气沉丹田,从而排除杂念,达到人静状态。
4.死精症的饮食疗法
黄精母鸡煎:黄精20克,大枣20克,山药3Q克,羊睾丸1对,母鸡1只(去毛,去五脏,洗净)。将上药装入鸡膛内,大枣去核,切成小块,置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烂。去药渣,食鸡肉、羊睾丸和大枣,2~3日内吃完。连食3—5只鸡为1个疗程。适用于肾气虚型死精子症。
羊睾丸巴戟汤:羊睾丸1对,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将睾丸切开,二药研末放人睾丸内合好,置锅内蒸熟,分4~6次服完,每日2次,服3对羊睾丸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可连服3个疗程。适用于肾阳虚型死精症。
肾气虚型【证见】 死精,腰酸膝软,性欲淡漠,射精无力,早泄;耳鸣,头晕健忘,神倦乏力,气短自汗,小便频数,夜尿量多。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益肾养精。
【方药】
1.主方生精种子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淫羊藿15克,续断10克,菟丝子15克,何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覆盆子lO克,五味子6克,车前子1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男宝,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海马补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五子衍宗丸加减(朱柏林验方)
处方:淫羊藿15克,太子参15克,车前子15克,肉苁蓉12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黄精12克,狗脊12克,王不留行12克,当归12克,仙茅9克,五味子6克,紫河车粉3克。水煎服,每日l剂。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4:59:3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4 编辑
韦文贵目录
生平简介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后世影响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韦文贵,字霭堂,浙江省东阳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其父韦尚林以“御医”名扬江南。韦文贵随父学医,继承祖传“金针拨障术”。1955年奉调来京,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生平著作
韦文贵,字霭堂,浙江省东阳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出身世医家庭,其父韦尚林曾侍医于清宫贵胄,以“御医韦尚林”名扬江南。韦文贵随父学医,继承祖传“金针拨障术”。早年悬壶于西子湖畔,自立“复明眼科医院”,设简易病房。1955年奉调来京,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医话医论荟要-韦文贵医话》等。
[编辑本段学术思想 韦文贵对眼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如他认为外障眼病应以祛邪为先,佐以扶正,其病机多属风火痰湿、气滞血瘀为患,治疗切忌妄用辛散,或纯用大队苦寒之品,应佐以补益。具体可采用泻下通腑、清热解毒、祛风疏络、行气活血等法。内障眼病则多属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当以补肝肾为主,但对兼有实邪者,不宜早补或纯补,而应佐以祛邪之品。韦文贵擅长使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眼科疾病。他认为,目虽居于头面,但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胃肠积热,可直接通过经脉上干目窍,目有“火户”之称,所以眼科疾病,特别是外眼病,常常是由实火热毒所致。用寒下法荡涤实邪,上病下治,使热毒从下而出,则能直折其上炎之火势,犹如釜底抽薪,多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是治疗实热性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本法应用适可而止,不宜久用,应“大毒治病,衰其半而已”,进而酌情调改治法,结合具体情况,权衡标本缓急,随证变通施治。
[编辑本段临床经验 韦文贵精通眼科,医术独到。如对角膜溃疡的治疗,提出病本风热无制、阴虚火旺或虚火上炎。肺肝风热壅盛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滋阴活血、明目退翳为辅;肝胆火炽,风热邪毒上窜者,则以泻火解毒、清肝活血为主;里实结聚,腑实不通者,急以通腑导滞,引热下行;热毒已解,口干舌红,脉细而数,阴虚火旺者,则当滋阴降火,平补肝肾;病至后期,遗留翳障,改用退翳明目,或兼活血。至于“金针拨白内障”手术,古人早有记载。但是“针拨术”是精微的实际操作,单凭文献记载而无师承相传,难以施针。韦文贵强调手术时要精神集中,宜浮忌猛要三慢,即要用浮劲,忌粗暴猛进,进针要慢,转弯要慢,拨障要慢等。
他师古不泥,持论客观。如对黄芪的使用,提出对于十岁以下的患儿要特别谨慎,因为黄芪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可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蜜炙长于补气,生用功擅止汗利水、托里生肌,而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此时,故饮食宜调,药饵当慎,对于具有升阳、散发、补益作用的黄芪更当慎用。特别是外有表邪,内有积滞或阳盛阴虚者,更应注意。夏枯草,古人认为其有明目补肝的功效,韦文贵结合现代眼科器械检查,发现本药通过清肝明目而使眼压降低,可用于青光眼目珠痛、头痛入夜尤甚者。若属肝阳上亢而目痛,常配菊花、白蒺藜、香附、蔓荆子同用,止痛效果甚佳。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韦文贵对培养后学训勉备至,其培养的研究生、进修生、西学中医师大多成为中医眼科界的专家、学者。他所公开的“金针拨障术”,誉贯南北,使许多因白内障失明者重见光明。上世纪50~80年代,他所捐献的“经验方”,很多被公开转载于各种中医眼科讲义及中医、西医眼科专著中,影响很大。
韦文贵、韦玉英
作者: 韦企平 / 等编写
ISBN: 9787801563293
页数: 434
定价: 2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装帧:平装出版年: 2002-04-01 简介 · · · · · ·
本书介绍现代著名中医眼科医家韦文贵先生 (1902一1980)、韦玉英主任医师 (1925--)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韦氏眼科源远流长,父女两代历经中医临床八十载,各自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专病诊疗特长。限于篇幅,两代医家对部分眼病的类同辨证和用药风格,尽量省略其一而避免重复。但对学术价值较高的少数专病或疑难病的独见解和理论创新,则详尽笔墨,广猎病案,苛求纤悉无遗。书中第二部分“专病论治”后所附内容均为两位医家的研究生或学术继承人对老师长期实践经验与特色诊疗的总结和心得。另附韦氏两代医家经验方和常用方,以方便查阅。作者编著本书力图实事求是,不藏拙浮夸,不繁杂漏精,亦无雕饰,但限于作者水平,言不尽意及缺憾之处难免,恳望同道雅正。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图书名称: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1-1
· 字 数: 176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47
· 印刷时间: 2006/01/01
· I S B N : 9787117072069
· 包 装: 平装
市场价: 16 元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两部分:眼科临床经验和经验方及常用方。第一部分收选眼科病案87例,对每一病案的诊治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突出了眼科疾病辨证论治的特点,体现了韦文贵老先生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第二部分所介绍的经验方和常用方,是韦文贵老先生多年从事眼科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在 “主治”中介绍了韦老先生应用的方法和体会,切合临床实际,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指导作用。韦文贵老先生幼承家学,继承祖传“金针拨白内障手术”,从事眼科临床工作60余年,对角膜病和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有独持之处,效果显著。本次重刊,将有助于中医眼科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图书目录第一部分 眼科临证经验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巩膜炎麻痹性斜视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前房积脓匍行性角膜溃疡树枝状角膜溃疡角膜翳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渗出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小儿视皮质盲视神经萎缩儿童视神经萎缩
(一)结核性脑膜炎后(4例)
(二)化脓性脑膜炎后(3例)
(三)肺炎合并脑炎后(4例)
(四)乙型脑炎后(1例)
(五)中毒性脑炎后(2例)
(六)重型破伤风脑病后(1例)
(七)中毒性痢疾后(2例)
(八)外伤后(2例)
(九)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后(2例)
(十)麻疹高烧后(1例)
(十一)原因不明者(2例)
第二部分 经验方及常用方内服药
[汤剂]
一、疏风剂
(一)经验方
1.偏正头风方
2.湿热头痛方
3.风热头痛方
4.见风流泪方
5.平肝止泪方
6.双眼肿胀如桃方
7.治蟹珠方
8.补肝散
(二)常用方
9.羌活胜风汤
10.防风羌活汤
11.驱风一字散
12.驱风散热饮
……
韦文贵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
时间: 2009年01月17日
韦文贵(1902一1980)主任医师,男,浙江省东阳市人。轩岐世家,幼承庭训。其父曾侍医于清宫,有御医韦尚林之称。韦氏发展了家传“金针拨内障”手术,20世纪50
年代使这一手术在全国推广。1955年应聘到北京,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韦氏为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其中医眼科理论与治疗造诣精深。儿童视神经姜缩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主要著作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等。
韦文贵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虽多,但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有直接关系。其总的治则是滋补肝肾、益气升阳、舒肝解郁、养血活血。
一、治疗经验
目为肝窍,瞳神属肾,凡是瞳神内部的慢性眼底病,多数以补益肝肾为主,以祀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同时在治疗中要重视调整脾胃。撞击伤目,肝窍郁闭而精血不能上承,目失所养,常用丹桅逍遥散加减,舒肝解郁而通利玄府。养血活血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气血两亏兼见肝肾不足者,常用四物五子汤,如遇久视伤血,血不养精而睛珠痛者,则以当归养荣汤治之。可随证选加构祀子、何首乌。构祀子有补肾益精明目之功,对提高视力确有实效。在滋阴明目方面,常加何首乌以助药力。
二、病案介绍
侯某,男,18岁。1956年5月19日初诊。左眼视力减退1个月后,右眼视力亦见减退。眼前有暗影、心烦。检查:远视力双眼0.01。双眼周边视野正常,中心视野相对暗点约10度(10毫米大红、白视标检查)。双眼视盘颗侧色泽苍白,边缘清楚,筛板清晰可见,动脉较细,黄斑区中心窝光反射弱,周边部未发现异常。舌质稍红、苔微黄,脉弦细。辫证属阴虚肝旺。治则:滋阴益肾,平肝明目,适加活血行疥之品。处方:熟地黄25克,女贞子10克,五味子
5克,草决明25克(先煎),菊花6克,白蒺藜10克,桑叶5克,获答10克,川芍10克,芜蔚子10克,,坏山药10
克。隔日1剂,水煎服。治疗经过:二诊(12月3日),上药共服90剂,自觉视力进步,眼前仍有暗影,但较前缩小。右眼远视力0.2,左眼远视力0. 1。证见气短,神疲,纳差,脉弦细。治则仍用滋补肝肾法。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5克,怀山药10克,牡丹皮6克,获答10克,山荚肉6克,五味子6克,黄茂6克,党参巧克,天门冬6
克,炒神曲12克,全当归10克,苍术6克。每日1剂,水煎服。另:黄连羊肝丸,每日服10克。三诊(1957年3月
7日),上药共服30剂,视力明显进步,能看书报,但视力疲劳。检查:远视力右眼0.6,左眼0. 1。双眼视盘色泽全部苍白,尤以颜侧明显,左眼较右眼重,黄斑区中心窝光反射弱,周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原方去山芡肉,加构祀子10克,隔日1剂。四诊(1957年6月22日),药后视力显著进步,远视力右眼1.2、左眼0.4。因感冒曾一度停药,现胸腹胀满,神疲食少,头晕目眩。舌质淡细,脉弦细。证属玄府郁滞未解,久病体虚。治宜舒肝解郁,辅以养阴益气,滋补肝肾。处方:柴胡6克,当归6克,炒白芍10克,获答10克,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何首乌25克,麦门冬10克,炙甘草5克,五味子3克。另:明目地黄丸90
克,每日10克,服完为止。末诊(1957年8月10日),30
剂药后,右眼视力已恢复正常,左眼视力显著进步,相对暗点已缩小,劳累后眼有不适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给服祀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补中益气丸,三药交替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10克。至1958年4月30日,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0,双眼中心视野暗点消失,停止服药。
韦玉英眼科经验集——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
增改描述、封面图片
作者:
赵峪,韦企平 主编
ISBN:
9787117059930 , 7117059931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11-1
定价:
¥20.00元
¥15.90元 80折 去卓越网购买
读过这本书吗?
最近在读 读过 想读还不熟悉
我的评价:
尚未评价
图书城书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当当网书评(1条)
内容提要:
韦玉英主任医师是著名的中医眼科临床学家、韦氏眼科第三代学术继承人。既幼承庭训,精读医籍,又能勤于临床,不断总结,在中医眼科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收录了韦老从医60年来部分医论、医案、医话,并总结了韦老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以飨读者。以供从事中医药学,特别是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研读学习。全书共分上、中、下3篇。上篇介绍了韦老学术思想、眼科基础理论、常用辨证方法、中药及经验方、针灸穴位等,中篇介绍了韦老眼科疑难杂证专病论治,下篇介绍了韦老的临床医案。学术性强、实用性强是本书特色。
作者简介:
韦玉英,1956年受聘到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工作至今。现任广安门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兼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及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编委等职。她擅长治疗多种疑难眼病,尤其对儿童视神经萎缩和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疗效甚好。对外眼病审症用药亦有独到见解。她主持的“明目逍遥汤治疗血虚肝郁型儿童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获得198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成果甲级奖。经剂型改良的明目逍遥冲剂获1990年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金奖。其研制的外伤复明胶囊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已引起国内同道重视。她主持编著了《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参加编审、编写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医论医话荟要》、《名老中医谈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她先后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由于她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有重大贡献专家证书,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她对内障眼病重在滋补,兼以通利。内障组方原则,常以补益药加理气活血药和解表药为基本形式,用行气活血,解表通腠手段达到以通助补目的。外障眼病祛邪为先,佐以扶正。但切忌妄用广投辛散、苦寒之品,以免化燥伤阴,损伤胃气,加重病情。提出小儿急性热病后视神经萎缩病机重肝,治疗先肝的学术观点,将本病分早、中、晚三期,四类证型,六个主方辨证论治。她根据近10年交通事故增多,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病例随之增加,从反复实践中结合中医理论不断探索治疗规律,初步总结出外伤性视神经萎缩临床以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多见,她自创通用验方外伤复明汤治疗本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编辑推荐:
韦玉英主任医师是著名的中医眼科临床学家、韦氏眼科第三代学术继承人。既幼承庭训,精读医籍,又能勤于临床,不断总结,在中医眼科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收录了韦老从医60年来部分医论、医案、医话,并总结了韦老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以飨读者。以供从事中医药学,特别是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研读学习。 全书共分上、中、下3篇。上篇介绍了韦老学术思想、眼科基础理论、常用辨证方法、中药及经验方、针灸穴位等,中篇介绍了韦老眼科疑难杂证专病论治,下篇介绍了韦老的临床医案。学术性强、实用性强是本书特色。
目录:
上篇学术思想韦玉英主任医师学术概略韦玉英常用辨证方法关于五轮八廓学说婴幼儿眼病重视望诊眼病寒热真假不可不辨眼病养生不可轻视眼科子类明目药活用成药,方便有效眼病患者补品的应用韦玉英治疗眼病方药浅析韦玉英常用治法韦玉英常用中药韦玉英经验及常用方剂针刺眼病一夕谈韦玉英常用针灸穴位中篇专病论治白睛溢血证候特点和鉴别论角膜溃疡应明辨虚实视物变形宜辨病辨证合参眼底血证宜分型论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青盲古训今释行经目痛辨析四物汤加味在眼科的应用下篇临床经验附录
hhbffq
发表于 2009/5/12 05:53:51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7 编辑
庞赞襄
庞赞襄,中医眼科专家。直隶(今河北)巨鹿人。生物中医世家。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幼从父学医,后开业行医。1956年后,历任河北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组组长,河北省医院中医眼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从事中医眼科治疗工作四十余年。对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炎等的治疗,经验丰富。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等。
庞赞襄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庞赞襄(1921 -2005)教授、主任中医师,男,河北省巨鹿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5月参加工作,河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河北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常委,中共十二大代表。庞赞襄教授1956年任河北省邢台市医院门诊部眼科主任,1956一1958年任河北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组组长,1958 -1961年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组组长,
1961 -1965年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
1965 -1983年任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中医眼科主任、副院长。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河北省中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第二届高级顾问,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等职。
庞赞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眼科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医眼科和卫生管理工作。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首批名老中医带徒导师。曾先后出版了《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经验选编》等专著。为我国的中医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望。1979年被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
称号,1983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7
年获卫生部“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7
月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3月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2年2月被评为“河北省资深省管优秀专家”。
庞赞襄主任医师认为:视神经姜缩是一种比较疑难的眼底病,类似中医眼科的视瞻昏渺和青盲证。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疗程较长,疗效欠佳,是眼科工作者探讨治疗其有效方药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视神经姜缩(如球后视神经炎、视盘炎、视神经前段缺血性视盘病变及小儿高热后形成的视神经姜缩)确实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治疗经验
庞赞襄主任医师《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载有:
本病多由肝肾阴虚,或肝郁损气,或肝郁少津,或心脾两虚,肝经郁热引起。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肝经郁热是导致本病之主因。本病初起多为肝经郁热,热邪亢盛,或延误治疗不当,热邪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肝郁未解,或平素体盛,内有郁热,肝火旺盛,加之郁怒,久郁生热,热邪上炎,侵及目系。热郁阻络,玄府郁闭,脉络不通。或肝郁气滞,气机失畅,升降之机阻滞,肝郁热邪深入目系导致此病。肝经郁热导致损伤气血,郁邪致病,初伤气分而久延血分,故肝郁日久,久郁热邪易于损伤气血,气血受损,目失濡养而发病。肝经郁热导致灼津耗液,肝郁日久,郁热内结,热邪不解,热邪易耗伤津液。尤其肝郁少津,气阴两虚,津液亏损,或热病之后,牙吓热未尽,郁结脉络,灼烁津液,使阴精不足,目失濡养以致本病。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亏损,目得血而能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随气行,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目得血而能视。由于渴望复明忧思伤及心脾,心神过劳,心阴暗耗,以致心脾两虚,目系失气血所养,盲而不明。肾虚肝郁导致目失精养,肾藏精,目为精血气养。目需依赖肾精的濡养,其充实则目光有神。如果肝郁日久,久郁致虚,郁久伤肾,肾精亏损,加之郁怒或心情不舒,以致肝气郁结,肾阴亏损,导致肾虚肝郁,玄府郁闭,津液短少,阻遏神光,以致此病。
视神经姜缩的发生与郁热有关,在初期,郁邪程度较轻,热邪较重。初起多为热邪不能及时控制,热邪亢盛,热重于郁,热郁持久侵及目系,造成神光涣散,目系功能丧失。久病易郁,在后期,郁重于热或郁热并重,郁结热邪深入目系,以致脉络不通,玄府郁闭,精光之道受损,久郁易于损伤气血,气损则目不明。郁结热邪造成气血失源,目失所养,其病难治。久郁热邪灼津耗液,津液亏损,目失阴精涵养而盲。导致本病除郁热之外,还有肝、脾、肾的功能失调,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因为肝郁易气滞,郁结易生热邪,郁热为阳邪易化火,灼耗津液,以致肝肾阴虚。脾主运化,为生气血之源,肝郁日久累及于脾,脾虚失运,久病欲思复明,渴望复明之心可想而知,久思郁结伤于心脾,以致心脾两虚。肾阴不足,肝经郁热,可致肝郁肾虚。总之,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辫证要分清郁与虚,是因虚致郁,还是郁久致虚。更应重视机体状况和内因变化。另外,还有些患者,全身无证可兼,唯眼失明,并非素体亏虚,只是脏腑气血有功能性的失调,辫证应以眼局部为主。视神经姜缩在临床上分为实证和虚证,多因郁热致病,实证多为因郁致滞,虚证多为因郁致虚。因目病者,盲而不见,日久不视,渴望复明,能不郁耶?故曰:目病多郁。
治疗本病多从郁热论治,从肝入手,首施常用舒肝解郁,健脾清热之法,多用清解郁热散结之品,勿用燥热敛涩呆补之剂,勿投苦寒峻下之品。治疗本病应以舒肝解郁为主,充分调理脏腑功能失调。但是,绝不能忽视清除郁热的重要性。因为,在视神经萎缩的早期治疗不当,可能郁热残留,热邪潜伏。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尚可继续内生,祛之不尽又复燃。故治疗本病注意扶正之剂每多甘温,补益之品勿投过早,以防甘温内留,有助郁热,随时要清解郁热。视神经姜缩以郁热为其主要方面,但久病易虚,视力长期不提高,视野长期无改善,全身又表现为正气虚的证候,心脾两虚,肾虚肝郁,肝肾阴虚,青年人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此外,过度思虑、心情不佳、心理状态不良、长期失眠、饮酒或月经不调等,都是影响视力功能恢复的因素。本病开始为肝经郁热之邪损伤正气,造成因病致虚,逐步形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功能减弱,以致正不抗邪,招致郁热内结,造成因虚致病。久郁致虚,肝肾之阴相互滋生,相互耗损,故治疗宜补益肝肾,多用大养肝阴之品。综观眼科诸家论著,主张内障眼病补益者多,这与内障多虚论有关。但视神经萎缩不辫虚实,概以虚论,以补治之,当然有纯补之弊。本病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视力不提高,视野不扩大,在临床上应该注意祛邪,视神经萎缩以郁热为主,但有热重、郁重和郁热并重。如果热重于郁,而重在解郁,热邪未清,牙卜热继续发展,目病难愈。如果郁重于热,而重在清热,易损伤脾阳,郁邪未解,脉络不通,气血难于上行于目。热郁并重时,治宜清解郁热双施。注意解郁和补益之间的辫证关系,治疗本病既不能过早的补益,又防止苦寒清泻。既重视舒肝解郁,又注意大养肝阴,生津益气,健脾和胃。并嘱患者长期服药,配合针刺耐心治疗,逐渐提高视力,扩大视野,恢复视功能。
【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小儿患热性病后,热退而双眼失明,或成人素体肝气旺盛,烦躁易怒,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润,脉细数。治则:舒肝解郁,健脾通络。方药: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获答10克,白术10克,银柴胡5克,升麻3
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如果伴有抽搐,加全蝎5克,钩藤5克;便澹者,加吴茱芡3克,干姜
3克;神志不清者,加葛蒲3克,莲子心3克。
【肝郁损气型】见有病程缠绵,视物不清,素体气虚,周身乏力,不欲睁眼,胃纳尚可,口不干,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和缓或弦细。治则:益气舒肝,滋阴养血。方药:
补气舒肝益阴汤。处方:党参10克,黄茂10克,获茶10
克,当归10克,山药10克,构祀子10克,女贞子10克,芜丝子10克,石解10克,丹参6克,银柴胡6克,赤芍5
克,五味子5克,升麻3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
[肝郁少津型】多见有视物不清,视力下降,情志不舒,口渴欲饮,胸胁满闷,饮食减少,舌红无苔,脉弦数。治则:舒肝解郁,破疥生津。方药:舒肝解郁生津汤。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获答10克,白术10克,丹参
10克,白芍10克,银柴胡10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
克,生地黄6克,五味子6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大便干燥,加番泻叶5克;胃疼吞酸,加吴茱艾
10克,积壳10克,青皮10克;头痛眼胀,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
【心脾两虚型】多见有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短气懒言,面色黄白,体倦无力,胃纳减少,舌润无苔,脉缓细。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10克,黄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获神10克,女贞子10克,熟地黄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0克,升麻3克,银柴胡3克,木香3克,甘草3克。水煎服。
【肾虚肝郁型】多见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头晕,耳鸣,逆气上冲,胃纳减少,口干,便润,舌苔薄白或无苔,脉弦细尺弱或沉弦数。治则:滋阴益肾,舒肝解郁。方药:
舒肝解郁益阴汤。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获答10
克,白术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银柴胡10克,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才句祀子10克,神曲10克,磁石10
克,桅子10克,升麻3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大便秘结,加番泻叶3-10克;头目痛剧,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便澹,去熟地黄、桅子,加吴茱芡
10克,干姜5克;孕妇去丹参、赤芍、磁石。
【气血两虚型】多见于病程较长,视物不见,视力下降,胃纳欠佳,周身乏力,易出虚汗,视力久不恢复者,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补气养血,破疥通络。方药:
补气养血解郁汤。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获答10
克,当归10克,麦门冬10克,构祀子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槟榔10克,升麻5克,积壳5克,五味子5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头目痛剧者,加蔓荆子10克,川芍6克,白芷6克;胃纳欠佳,加焦三仙各10克。
二、病案介绍
1.甄某某,男,9岁,1981年8月23日就诊。其父代诉:患儿于1981年7月23日突患结核性脑炎,在省某院住院治疗1个月。现双眼失明,耳聋,失语,大小便失禁。检查:双眼远视力无光感。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白,动脉稍细。诊断:双眼小儿青盲(双眼视神经姜缩)。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获答10克麦门冬10克,陈皮10克,生地黄12克,构祀子12克,石决明
12克,牡丹皮6克,银柴胡6克,五味子5克,槟榔5克,莲子心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经过:服药20剂,可以听到讲话,能言语,自知大小便。服药30剂,可以视物,逐渐可以坐、站、走路,继续服药。1983年1月13
日,检查:双眼远视力在1米处可以看见针灸针,聋哑已愈,左手、腿活动较右手、腿略差。以后间断服药1年,
1986年2月22日追踪观察,检查:双眼远视力0.2。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白。另外,说话、四肢活动基本正常,仅左手握力稍差,有时口角稍显抖。处方:五味子30
克,天门冬30克,草决明30克,构祀子30克,麦门冬30
克。每次各用1克,用开水泡,代茶饮,每日饮6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患儿因脑炎高热所致失明,多为肝经郁热,玄府郁闭,脉络郁阻,热邪伤耗阴液,故以当归、白芍补血养肝;银柴胡舒肝解郁;白术、获答、陈皮、莲子心、槟榔、甘草健脾益气;麦门冬、生地黄、构祀子、石决明、五味子大养肝阴,清解郁热;牡丹皮清退虚热,开通玄府。后以滋阴解郁明目之品善后,坚持服药,取得效果。
2.朱某某,男44岁,工程师,198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双眼视物不清1年,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双眼视神经姜缩。检查:远视力右眼0.01,左眼0.4。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颜侧色淡,黄斑区发暗,中心凹反射不见。舌润苔白,脉沉弦稍数。诊断:双眼青盲(双眼视神经姜缩)。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获答10克,当归10克,陈皮
10克,银柴胡10克,积壳10克,槟榔10克,麦门冬10
克,构祀子10克,附子10克,川芍5克,升麻5克,丹参
12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经过:前方服至10月21日,前方加蝉蜕10克,木贼10
克,继续服用。1983年2月2日,检查视力右眼0.02,左眼0.7。处方:熟地黄12克,构祀子12克,山药10克,获答1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
克,麦门冬10克,陈皮10克,丹参10克,泽泻5克,附子5克,肉桂3克,川芍3克,甘草3克,天门冬6克。水煎服。1983年6月9日,检查:远视力右眼0. 1,左眼0. 8 ;
近视力右眼0.1,左眼1.0。舌润少苔,脉沉弦细。处方:
党参10克,白术10克,获答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
克,银柴胡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木贼10克,构祀子10克,丹参10克,陈皮10克,麦门冬10
克,麻黄5克,积壳5克,水蛙3克,甘草3克。水煎服。
6月20日,前方加天门冬10克,牡丹皮10克。于7月1日收住院,前方加酸枣仁12克。9月29日检查远视力右眼
0.7,左眼1.20 10月22日出院远视力右眼0.8,左眼1. 5 ,
观察3年视力巩固。
按语本案即是补虚与解郁,开通玄府的典型一例。虚有阴虚和气虚等方面,尤其本病患者为脑力劳动者,肾阴虚损较甚,这与平素体质有关,气虚多为病久所致,故病程日久,需用补虚与开郁并用,在补虚的同时注意解郁,所用麻黄、肉桂、附子等辛通玄府;麻黄、水蛙、木贼、坪蜕、羌活、防风、柴胡解郁散结;麻黄与水蛙可开郁,通玄府;病情比较轻时,用蝉蜕、木贼、羌活、防风即可散风解郁,开通玄府;玄府郁甚时,用麻黄辛通开玄府,水蛙破癖通络之品,解玄府之郁;郁结得解,脉络通畅,酌情选用滋养肝肾阴之品,以解郁明目。
3.李某某,男,22岁,1987年8月31日初诊。主诉:
双眼视物不清2年,现视力继续下降,眼睛干痛,头痛,口渴欲饮,胸闷纳少,便润。检查:远视力右眼0.01.,左眼
0.02。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泽苍白,黄斑区有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射不清。舌尖赤无苔,脉弦数。诊断:双眼青盲(双眼视神经萎缩)。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获答10克,白术10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银柴胡10
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构祀子10克,生地黄6
克,五味子6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
剂。治疗经过:用此方服至12月6日,检查远视力右眼
0.8,左眼0.4。效不更方继续服用,1988年4月26日,复查远视力右眼0.9,左眼0.6,眼底同前。坚持服药,9月
10日,检查远视力右眼1.5,左眼1.2,双眼近视力1. 2,
愈后观察3年,视力巩固。
按语舒肝解郁生津汤是治疗视神经姜缩的常用经验方剂,此方是由逍遥散加减化裁而成,使用本方应强调指出:
注意用甘寒和甘凉之品,苦寒之品尽量不用,以防苦寒伤阴。另外,用麦门冬、五味子酸甘化阴,用五味子配甘草亦取同样效果。除此之外,以舒肝解郁,开通玄府,发散郁结,疏通脉络为主。
4.赤卜某某,女,27岁,1988年6月15日初诊。主诉:
双眼视物不清,视力下降I年半。现胃纳欠佳,体倦乏力,心悸,头晕。检查:远视力右眼0.03,左眼0.02。双眼眼视盘边界清,色泽苍白,动脉稍细,黄斑区发暗,中心凹反射不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诊断:双眼青盲
(双眼视神经姜缩)。处方:党参10克,黄茂10克,白术
10克,当归10克,获神10克,女贞子10克,构祀子10
克,熟地黄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0克,升麻5克,五味子5克,银柴胡5克,木香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经过:前方服药86剂,检查远视力右眼
0.1、左眼0.08,胃纳尚可,脉沉细无力。配合针刺治疗,继服205剂,检查双眼远视力1.2、近视力1.2,观察3年视力巩固。
按语本案所用归脾汤加减,以党参、黄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获神、远志、炒枣仁养血补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升麻、银柴胡舒肝解郁,开通玄府,发散郁结;女贞子、构祀子、熟地黄、五味子养肝阴补血明目,治疗心悸、头晕效果较佳。有时配用大枣、生姜调和脾胃,养心与健脾并重,气血双补,解郁明目。
5.刘某某,男,30岁,1987年6月26日初诊。主诉:
双眼视物不清、视力下降2年。检查:远视力右眼0.03,
左眼0.04。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泽苍白,动脉细,黄斑区发暗,中心凹反射不见。舌质绛无苔,脉沉尺弱。诊断:双眼青盲(双眼视神经萎缩)。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获答10克,白术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银柴胡10克,熟地黄10克,山药
10克,构祀子10克,焦神曲10克,芜丝子10克,升麻6
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经过:前方服至9月7日,检查远视力右眼0.08、左眼0.09,
患者主诉头沉、眼胀,脉沉无力,前方加蔓荆子10克,川芍3克。10月26日,复查远视力右眼0. 1、左眼0. 1,近视力右眼0.2、左眼0.2,效不更方。12月10日,检查远视力右眼0.3、左眼0.2,近视力右眼0.6、左眼0.6,前方继服。1988年3月16日,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0,近视力右眼1.2、左眼1.5,嘱其再服3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所用舒肝解郁益阴汤是治疗诸种眼底病的良方,该方是以逍遥散、六味地黄汤、磁朱丸三方加减而成。本例方中以荆芥、防风发散郁结;银柴胡、升麻舒肝解郁,开通玄府;当归、白芍、获答、白术、山药、焦神曲健脾益气,养血解郁;丹参、赤芍活血通络;构祀子、芜丝子、熟地黄、五味子养阴明目;甘草调和诸药。
6.李某某,男,20岁,工人,1987年6月24日住院。主诉:双眼视物不清1年余。检查:远视力右眼0.3,左眼
0. 1;近视力右眼0.3,左眼0. 1.。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泽淡白,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污秽,中心凹反射不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双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神经萎缩)。处方:党参10克,获答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麦门冬10克,构祀子10克,柴胡10克,陈皮10
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槟榔10克,升麻5克,积壳5
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经过:住院后每日
1剂中药,辅以针刺治疗,1987年8月11日,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0.3,出院继服前方。1987年10月26日来信云:在当地医院眼科检查远视力右眼1.5、左眼1.0,近视力右眼1.0、左眼1.0,信访观察4年视力巩固。
按语本病多因肝经郁热,气血亏损,脉络失畅,玄府郁闭所致,故治疗以补气养血,破瘀通络为法。本类型患者多是久治不愈,而全身无明显症状。在临床上通过反复验证,本方针对虚与郁并见,其治法是补虚与开郁并用,据其见症可作加减。补气养血解郁汤是在补气和养血基础上,启闭玄府,解郁散结。方中党参、白术、获答、陈皮、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麦门冬、构祀子滋阴养血,解郁明目;柴胡、升麻、丹参、赤芍舒肝解郁,开通玄府;积壳、槟榔理气和胃,滋生化之源。
hhbffq
发表于 2009/5/15 17:18:1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3:06 编辑
薛伯寿 —————————————————————————————————————————————————————————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高评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中医老年病学会秘书长、副主任,曾任国际中西医药学会副会长名中医带徒,博士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1957年-1963年8月 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
简介
1963年8月 –1975年4月 中医学院毕业后即拜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为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高干外宾治疗室跟师学习深造13年。先师一直承担周总理等中央首长保健工作,周总理称颂蒲老为“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先后在《中医杂志》、《上海中医杂志》等发表蒲辅周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的论文有数十篇。全面继承先师医德作风,继承先师的学术医疗经验。在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关怀下,整理编写《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这两本书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由其主编《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1965年曾在医疗队跟随著名针灸专家叶心清学习工作一年。
1975年-1989年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曾任广安门医院邯郸大学班主任,广安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主任。1986年10月被推荐赴朝鲜平壤医科大学东医系讲授中医辩证论治,受到了较高评价。被评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优秀教师。1986年因全面继承先师经验、医德医风、临床疗效高,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87年9月被推荐去非洲运用中医中药试治艾滋病一年余,在《中医杂志》英文版发表“中医药试治艾滋病经验”。
1989年-1991年10月 赴荷兰神州医药中心办一期欧洲高级中医提高班,讲学兼临床指导看病,深受学员、病者欢迎。
1991年8月-2003年4月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班任教授,在广安门医院教研门诊带学员临床看病,培养了数百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有的已成为著名专家。临床长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善于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证,疗效显著。
薛伯寿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的入室弟子, 跟师13 年之久, 得其真传, 继承发扬了蒲老融伤寒、温病、疫病为一炉擅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我们有幸跟薛师诊治急性脑干脑炎1 例, 其高超的医术令我等扼腕折服。现介绍如下。
患者, 男, 20 岁, 北京大学学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住院号: 434295。该患者于2006 年9 月初曾在王府井街头无偿义务献血400 ml。10 月5 日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38 ℃, 伴乏力、咽痛等。上述症状缓解后, 10 月12 日晚突感左侧手指麻木, 伴周身乏力, 未加重视。10 月21 日中午如厕, 即感左侧肢体活动不便, 手不能持物, 言语不清, 左口角下垂, 左侧鼻唇沟变浅,无头痛及恶心呕吐, 就诊于某三级甲等医院, 检查头、颈X 射线断层扫描术(CT) 平扫未见异常, 诊断“轻瘫待查”。即日晚诸症逐渐加重, 左侧肢体活动不能而急诊入院, 当时体温36.5 ℃, 神志清醒, 构音不清, 左侧肢体肌力0 级, 左巴氏征阳性, 无二便失禁。10 月22 日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平扫显示: 双侧桥脑大面积异常信号, 约占桥脑的2/3,T1WI 为稍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印象: ( 1) 右侧桥脑及右侧顶叶缺血性改变, 其中右侧桥脑、右侧顶叶病灶较新鲜。( 2) 双侧颞部蛛网膜囊肿可能。住院诊断: ( 1) 脑梗塞? ( 2) 脑血管炎? ( 3) 红斑狼疮及淋巴肿瘤待除外。治疗用低分子肝素、血栓通、凯时等, 症状无改善。10 月23 日晚加甲强龙500 mg, 每24 h l 次静脉滴注。血常规: 红细胞(RBC) 6.04 ×1012/L,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78.8 fL, 红细胞平均重量(MCH) 25.5 pg, 淋巴细胞百分数( LYM %) 13.1%; 免疫球蛋白G( IgG) 2140 mg/dl,补体C3160.0 mg/dl, 抗线粒体抗体M20.21, 红细胞沉降率( ESR) 34mm, 尿常规、血生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正常, 梅毒血清特异抗体测定、乙肝表面抗原、艾滋病毒抗体检测、风湿免疫各项均为阴性,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正常, 凝血五项: 纤维蛋白原定量( FBG)4.74 g/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 52.2 秒,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 %)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凝血酶时间( TT)在正常范围。心电图大致正常, 胸部X 线片未示异常。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专家会诊, 拟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遂转该院继续治疗。
10 月25 日, 转入后行头颅、胸椎、腰椎MRI 平扫+强化, 胸椎、腰椎未见明显异常, 桥脑见异常信号, T1WI 为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头颅MRI 平扫+强化提示: 双桥脑( 偏右侧) 异常信号, 脱髓鞘( 可能性大) ? 两侧前内侧颞部蛛网膜囊肿。腰椎穿刺术后报告: 脑脊液压力(CSF) 220 mm H2O; 脑脊液颜色透明度: 无色、清晰透明; 细胞计数10 ×106/L; 脑脊液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白蛋白(ALB)0.017140;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492 g/L,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阴性, 髓鞘碱性蛋白(MBP) 测定值1.67, 病毒全项未见异常。血清感染免疫检验: 风疹病毒lgM(RV- lgM) 阳性和风疹病毒lgG(RV- lgG) 阳性滴度1:80; 巨细胞病毒lgG(CMV- lgG) 阳性滴度1: 28; 单纯疱疹病毒(HSV- lgG) 阳性滴度1: 512。
入院诊断: ( 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2) 多发性硬化?
治疗: ( 1) 停用抗凝药。( 2) 继用甲强龙。( 3) 甘油果糖、阿昔洛韦、施捷因、必存、β- 七叶皂甙钠等静脉滴注。但无明显疗效。
10 月29 日, 请薛老诊治。患者语言不清, 左眼闭合不利, 口角下垂, 舌体不灵活, 左上下肢近端肌力1 级、远端肌力0 级, 膝踝阵挛阳性, 巴氏征阳性。左肩半脱位三寸余, 极度乏力, 汗出淋漓, 每日需换衣服5~7 次, 卧床不动, 轻微头痛, 头目眩晕, 口渴,眠差, 饮食无味, 无发热恶寒, 稍有恶心, 面色潮红,唇红, 大便干, 小便色黄。舌略红, 苔黄厚腻, 两寸脉大而滑数。薛老认为: 凶险暴病, 多为温病, 病由献血, 正气顿虚, 感邪未能透出, 邪毒内蕴深伏, 直中内陷, 侵及元神之府, 经络闭阻, 神明失司诸症已见, 舌质不红绛尤为危重, 说明起病急暴, 神明正气被郁遏, 若失控即可导致暴亡! 治宜清营透气, 宣闭解毒,升清降浊。以四妙勇安汤( 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升降散( 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 复方加减, 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之意而灵活选用诸方。拟方: 银花炭12 g, 银花18 g,玄参18 g, 当归尾12 g, 生甘草15 g, 蝉衣6 g, 僵蚕10 g, 片姜黄10 g, 酒军8 g, 郁金10 g, 赤芍12 g, 防风10 g, 连翘15 g, 丹参15 g, 胆星10 g, 羚羊粉1.2 g( 分4 次冲服) , 黄连10 g, 生地15 g, 炒栀子10 g, 豆豉15 g。水煎服, 每日4 次。片仔癀1/4 片, 每日2 次口服。嘱其要树信心, 心要静, 防外感, 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液, 适时加减衣被, 饮食宜清淡慎厚腻辛辣。
11 月1 日二诊: 患者疲乏无力好转, 汗出尚较多然较前减少, 头痛已止。左侧肢体已可渐活动, 睡眠较前安稳, 舌略暗稍红, 苔转薄微黄腻, 寸脉弦滑较前略减。家长述舌苔每天有或厚或薄的不同变化。问曰: 是否加用止汗药? 薛老云: 病汗不可止, 汗为邪毒外透、分消有益之象, 慎防着凉郁闭, 导致邪毒不能外出, 邪毒消退汗自止。舌苔退而复生为邪正相争的反应, 正气逐邪, 祛一层, 再起一层, 邪透解净舌苔方正常, 此为伏邪温病特点, 治则同前, 守方加三七粉3 g 以补气活血, 炒枣仁18 g 以养血安神, 重用黄芪30 g, 加地龙10 g, 即合用黄芪赤风汤, 且寓补阳还五汤之意。
11 月5 日三诊: 两天前因着凉后咽痛, 嘱其多饮水而解, 未用其他药物, 药后精神更有好转, 面色转红润, 左上肢近端肌力II 级, 左下肢在床上可左右移动, 踝关节、趾关节皆不能活动, 纳增, 小便色黄较前浅, 大便调畅。舌偏红, 苔薄根部淡黄微腻, 上感未见病加重, 其病已控制发展, 效不更方, 守方加天麻12 g、木瓜10 g、全蝎4 g 可疏经活络。嘱其以小米、薏米、大米、荷叶煮粥以益胃津, 升清阳; 要闭目养神, 全身放松, 缓慢地呼吸, 适度锻炼。
11 月9 日四诊: 药后出汗减少, 翻身较前有力,左上、下肢近端肌力增为III 级, 左手腕可活动, 左手中指能屈曲。昨天开始前胸、后背可见密集小如粟粒大如绿豆斑疹, 薛教授仔细观察, 认为属温病斑疹,指出此为邪毒郁而外达之象, 可分消内在毒瘀, 观此患者斑疹形态松浮洋溢,色泽红活荣润, 初始略痛,斑疹出后精神转佳, 呼吸调畅, 睡眠较深, 为邪毒外透病减之征。矢气特臭, 大便日一次, 排出畅快, 小便亦畅, 食纳较好。手指能活动显示远端肌力开始恢复之兆! 舌红稍赤, 舌苔根部淡黄腻, 右手脉弦滑。患者斑疹同见, 更为病入营血之征, 舌质也转红而稍赤,病虽深重, 而正气尚可与之相搏, 且神色好转。守方加减。拟方( 1) 银花炭12 g, 银花18 g, 玄参18 g, 赤芍12 g, 防风8 g, 生黄芪30 g, 当归尾10 g, 炒栀子10 g, 生地15 g, 丹参15 g, 麦冬12 g, 黄连8 g, 焦大黄5 g, 胆星8 g, 连翘15 g, 郁金10 g, 菖蒲8 g, 川贝8 g, 生甘草15 g, 蝉衣5 g, 僵蚕8 g, 姜黄8 g, 豆豉12 g, 三七粉3 g( 分2 次冲服) , 全蝎4 g, 干地龙10 g。水煎服, 每日2 次。片仔癀1/4 片, 每日2 次。( 2) 竹叶10 g、白茅根30 g、荷叶20 g 煎水代茶饮。( 3) 羚羊粉6 g 加牛黄2.5 g 装胶囊共36 粒, 每次2
粒, 每日2 次口服, 可增强解毒之用。
11 月12 日五诊: 手腕可抬平, 食指、中指、无名指恢复内收, 功能运动较前灵活, 斑疹遍及前胸后背, 环绕喉结处, 后背已融合成片, 无痛痒感, 斑疹红活, 口不渴, 小腿拘急抽搐, 近2 日未解大便, 舌边偏右侧有玉米粒大小瘀斑, 色红绛, 唇干红, 脉弦滑。斑疹极多, 为热毒炽盛, 毒瘀相结, 灼伤营血, 拘急动风。治以凉血散血, 解毒化斑为主, 处方: 银花炭12 g,银花15 g, 玄参18 g, 赤芍12 g, 生黄芪30 g, 当归尾10 g, 炒栀子12 g, 生地15 g, 麦冬12 g, 丹参15 g,生石膏40 g, 花粉15 g, 焦大黄8 g, 胆星8 g, 连翘15 g, 蝉衣5 g, 僵蚕10 g, 知母10 g, 生甘草12 g, 羚羊粉0.6 g( 分2 次冲服) , 郁金10 g, 菖蒲8 g, 豆豉12 g, 干地龙10 g, 泽兰10 g, 全蝎4 g, 白芍12 g。水煎服, 每日2 次。片仔癀1/4 片, 每日2 次。牛黄胶囊2 粒, 每日2 次。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
11 月19 日六诊: 服上方1 剂, 即未出新斑疹;第5 日后, 背部斑疹完全消退, 前胸部、左肩及双手背可见斑疹, 颜色较前浅, 拘急抽搐感消失, 汗出逐渐减少, 易疲乏无力, 从昨日起背部及颜面出现片状皮肤稍充血, 今日已消退, 左手可屈伸握拳, 左踝关节能活动, 下肢肌力明显增加, 搀扶能行走, 舌味觉渐复, 纳谷转香, 舌瘀斑消退, 舌绛转红, 苔薄, 脉滑略数。能坐轮椅上自己吃饭, 病情有缓解恢复之势,乃守方加减。拟方: 银花炭12 g, 银花15 g, 玄参15 g,赤芍12 g, 生黄芪30 g, 当归尾10 g, 生甘草12 g,丹参15 g, 丹皮10 g, 生石膏40 g, 花粉15 g, 知母10 g, 生地15 g, 麦冬12 g, 蝉衣5 g, 僵蚕10 g, 郁金10 g, 胆星8 g, 焦大黄10 g, 黄连8 g, 炒栀子10 g,干地龙10 g, 白茅根30 g, 竹叶6 g, 羚羊粉1.2 g( 分4次冲服) , 紫草12 g, 泽兰10 g, 连翘15 g, 玉竹15 g。水煎服, 每日4 次。片仔癀1/4 片, 每日2 次。方中玉竹滋阴不恋邪, 白茅根与玄参同用稍有代犀角之用。
11 月26 日七诊: 服药第2 剂后斑退, 疹较前减少, 后背已消退, 背部遗有色素沉着, 胸前斑疹尚未退净。左手可屈伸, 左下肢负重时有肌颤十余次,每次几秒钟, 左下肢能坚持锻炼20 min, 走路步态不稳, 二便调和。23 日复查MRI 异常信号明显消退。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略滑, 较前和缓, 肌颤为阴精耗损, 筋脉失养, 治以清透邪毒、益气养阴、舒筋通络、调畅气血。拟方: 银花炭12 g, 银花15 g, 玄参15 g, 生甘草10 g, 赤芍10 g, 生黄芪30 g, 当归尾10 g, 生甘草12 g, 防风8 g, 蝉衣5 g, 僵蚕8 g, 郁金10 g, 菖蒲8 g, 胆星8 g, 酒军6 g, 连翘12 g, 黄连6 g, 羚羊粉0.9 g( 分2 次冲服) , 炒栀子10 g, 豆豉10 g, 玉竹15 g, 白茅根30 g, 炮山甲8 g, 白芍15 g, 天麻15 g, 木瓜10 g, 干地龙10 g, 三七粉3 g( 分2 次冲服) 。水煎服, 每日2 次。片仔癀1/4 片,每日2 次。方中炮山甲与白芍、木瓜合用, 通络, 除
血痹, 上可促元神恢复, 下可柔筋治肌颤。www.tcm 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
12 月3 日八诊: 下肢痉挛明显好转, 周身斑疹基本消失。于3 天前转入康复病房, 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左手臂伸直能抬起高至头部以上, 左手能握掌,拇指食指可对指, 走路比以往平稳, 脚略外翻, 左下肢力有增, 然走路已不觉太累, 左足背屈能力增加,左足拇趾、小趾皆可背屈, 活动后仍有出汗, 但较前减, 睡眠佳。近3~4 天口中津液比原来分泌多, 口中不燥而有津, 此为正气渐复, 肾水上荣。邪毒控制已见衰微, 正气元神而见恢复。
嘱患者注意康复过程中不能过于劳累, 运动宜有微汗不宜大汗, 汗多伤正气, 康复运动应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 以“以意领气, 以气运力”为原则。继之, 康复锻练, 结合中医药调和气血、疏经活络、益肾护脾, 取用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 、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黄精丹( 黄精、当归) 等复方调理, 12 月27 日出院, 出院最后诊断为“急性脑干脑炎”, 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左肢近端肌力V 级, 握力IV 级。2007 年9 月恢复上学, 体育运动完全正常, 在北大原班级学习成绩仍名列前茅。
按: 脑干脑炎, 在脑炎中发病率低, 病情凶险, 肢体障碍残留重。患者病前街头献血400 ml, 继之外感, 邪气潜伏内蕴。再次起病极度虚弱、精神萎靡, 左侧肢体瘫痪, 语言不利。核磁显示桥脑2/3 多受累,病情危重。然“发热为温病必具之症”, 而该患者无发热, 为何诊断温病? 薛老认为: 此乃邪气毒盛使然, 邪毒内伏蕴蒸而直中心包, 虽无高热, 亦未见神昏, 然语言不利, 左侧肢体瘫痪, 精神萎靡, 生命危急, 有暴死之险, 乃为邪毒鸠张直损元神, 郁遏正气! 伏邪内蕴发病之初舌质可不红绛, 若拘泥于热入营血, 舌必红绛则有误病情。患者舌苔黄腻亦符合伏邪之说。去而复起, 待其斑疹透达, 舌质方显红绛。初诊重在清营透邪, 分消解毒, 升清降浊, 通络化瘀, 祛邪为第一要务, 以阻截病邪的发展, 其中激素等应用必助一臂之力, 功不可磨灭。而中药学认为胆星可防热与痰结, 羚羊角清热解毒且引诸药上达元神之府, 邪毒深伏内陷极易耗伤营阴, 取清营汤清营转气, 栀子豉汤助透邪外达, 郁金开达郁闭, 片仔癀助其药力, 升降散升清降浊, 既疏泄其内陷邪毒, 又透达拂郁之邪!10 天后患者斑疹同见, 符合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像”“宜见不宜多见”之说。患者前胸、后背融合成片, 表明邪毒极盛, 依吴鞠通“阳斑者, 化斑汤主之”之说。故守方融入化斑汤, 加用坦桑尼亚天然牛黄, 加强解毒辟秽之用, 疗效显著, 服一剂药发斑疹即控制, 消散亦迅速, 使病转危为安, 后中医药调理结合康复锻炼而速痊愈。
作者简介: 王文记, 男, 51 岁, 主治医师, 崇文区民政局第二干休所门诊部主任, 现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 工程”薛伯寿名医传承工作站主要工作人员之一。w ww.tcm 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
薛伯寿, 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临床指导老师。拜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为师13 年之久,为蒲辅周老中医得意徒弟。善于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证, 在学术上造诣精深, 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的临床家、首批特需专家之一,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1986 年, 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医科技专家, 2006 年12 月被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