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新中医》1990年09期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七损八益考补说
猪饲祥夫
<正> 有关七损八益之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这样论述的,“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
【作者单位】:日本中医针灸临床中心
【DOI】:cnki:ISSN:0256-7415.0.1990-09-000
【正文快照】:
新中医 一有关七损八益之论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是这样论述的, “帝日;.调此二者奈 何?岐伯日:能知一七损 八益,则二者可调,不 知用此,则早衰之节 也。年四十,而阴气自 半也,起居衰矣。·年五 十,体重,耳目不聪明 矣。年六十,阴痰,气 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 实,涕泣俱出矣。故曰: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 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 足.钾者有余,有余则耳 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 复壮,壮者益治,,。〔‘’ 历代医家对七锁八益注 说不一,旧说有三。 唐·王冰说:“用,谓房色也。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黄帝内经》“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时间:2006-07-21 10:37:00
关键字:七损八益房中术
□ 顾植山安徽中医学院
对于《黄帝内经》中“七损八益”一词,历代医家的解释颇有分歧。近读7月12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文认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出土以后,这个问题才算迎刃而解。”“拿竹简的这类论述去解释《黄帝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语语贴切,疑难冰释,悉得其解。”“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的出土,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房事养生与性保健的内容,而且也为《黄帝内经》注释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七损八益等学术问题的彻底解决,划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马王堆《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与《黄帝内经》的“七损八益”与否一回事?用《天下至道谈》的“七损八益”能否圆满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笔者持有不同看法,略述如下。“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所以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
综观古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虽众说纷纭,但认为“七损八益”调和阴阳大法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分歧主要在对七和八的不同理解。之所以对七和八产生不同解释,是因为把七和八看成了一般的数字,不知《内经》“七损八益”中的七和八是象数,主要表达的是“象”而不是数。
在易学的洛书模式中,七居西方配兑卦,兑象少女为阴;八在东北配艮卦,艮象少男为阳。(见图1)“七损八益”在易学中就是“损益阴阳”。但损益阴阳为什么是“七损八益”呢?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男权思想的反映,我们认为《黄帝内经》在讨论摄生时还是男女都很重视的,故不至于公开提倡损女益男,其实这里隐含了五运六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反映了阴阳气化的六种状态,在中医学中以三阴三阳分属之。三阴三阳的概念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文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笔者据此绘出三阴三阳开阖枢图(见图2),将此图与洛书九数及太极图相合,得三阴三阳太极时相配洛书九数图(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到,8位于东北方,相应于初春“太阳为开”之处,天气左升右降,8之后阳气渐旺;7位于西方主秋之位,7之后“阳明为阖”,阳气逐渐闭藏。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上半年的气化特点表现为“阳生阴长”,下半年的气化特点表现为“阳杀阴藏”,故“八益”表达了阳生阴长,“七损”反映了阳杀阴藏。
@pagebreak@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上文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讲了一番“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后,黄帝又问“调此二者奈何?”岐伯回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显然,岐伯所答的“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之大法。下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七损八益”之我见《黄帝内经素问》“七损八益”之我见
李维秀
摘要 《内经》“七损八益”乃是古今注家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尤其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出土之后又常被释为房中术,与经旨大相径庭。本文根据《内经》七心八肝之义和《易经》损益二卦之理,认为经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此圣人之治身也”即是对“七损”的解释,“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壮者益治”即是解释“八益”,这是道家延年益寿的秘旨,也是医家祛病复康的妙诀,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内经 七损八益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经文,不仅对指导养生医病有重要意义,同时亦涉及到我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精髓和黄老哲学思想的根本即“道”的问题,历代注家议论纷纭,亦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尤其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出土之后,因为帛书《天下至道谈》等有“用八益去七孙(损)”的房中术内容,有些人对此甚感兴趣,认为这“使千古之疑大白于天下”[1]、“填补了医学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空白,可以解决《黄帝内经》中长期争论不休而难以解释清楚的‘七损八益’等问题”。[2]国外学者如赤堀昭氏在“七损八益——《素问》之难点”一文中亦云:“笔者从最近发掘的马王堆3号墓的医简中找到了答案。日本学者森立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医心方》中得到了启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并谈到了以前注家之所以误解的原因”[3]。有人甚至认为:“《内经》中‘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应成为定论。”[4]
由此举一反三,道家另一部经典著作《老子》亦被解释为房中著作,国外汉学家1974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云:“《老子》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道’是什么意思?……即一个‘玄之又玄’的女性生殖器!”[5]呜呼哀哉!
国外学者对房中术又是怎样认识的呢?高罗佩氏认为“按照炼丹士的解释,房中术是残忍的性榨取”[5,6]。李约瑟研究道家采补术,不同意高氏的“性榨取”(Sexual Vampirism),认为“道教从总体上来说是有益于两性关系的发展和提高妇女的地位。”诸多国内外学者把道家和房中者混为一谈[5~8],甚至把《悟真篇》、《钟吕传道集》和《性命圭旨》等道家经典著作都说成房中术,把黄老之学视为诲淫之作!高氏著作在西方国家流传甚广,法国的米歇尔•福柯氏之《性史》一书也引用其观点[9];包括黑格尔在内,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还都缺乏真正的了解[10],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就“七损八益”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1.《黄帝内经》乃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房中者何?乃是讲男女性生活之事,《汉书•艺文志》谓之“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生命”,[11]二者之内涵大为不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6]《金匮要略》谓“千般?难,不越三条”,“房室”乃其一,谆谆告诫:“若人能养慎,房室勿令竭乏”[13]。李东垣有“远欲说”[14],朱丹溪有“色欲箴”[15],纵观中医几千年的理论与实践,有谁谓房室术能愈病复康起死回生[16]?
稍有一点生理解剖知识即可发现,所谓房中术的“采补”是如何荒谬!现代医学认为性交与尿路感染有关[17],“忍精不泄”易罹前列腺疾患,[18]至于“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乃属于无稽之谈,所以早在500年前,朱丹溪对《千金方》的房中补益论即提出异议,曰:“苟无圣贤之心,神仙之骨,未易为也。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况中古以下,风俗日偷,资禀日薄,说梦向痴,难矣哉!”[15]
按道教史,汉初时房中家并未入道家之范围,概入于道家,乃唐开元以后之事。《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左道旁门之术……向来均为正统道家之所斥……偶一不慎,即堕入邪门淫术之中,为害匪浅,尤以修房中术者为然”[19]。
《素问》、《太素》、《甲乙经》关于“七损八益”这段文字除个别字有传抄之误外,基本内容和字句均相同,且都是歧伯所述,而帛书《天下至道谈》谓“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不仅文字不同,且为“左神”所述;据史书“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歧伯作为黄帝师,《前汉书•古今人表》有载,而左神为何人?正史中未见有记述。再看《素问》:在“七损八益”之前是讲“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可见“七损八益”应该是调养疾病的方法,“阳盛则身热”和“阴盛则身寒”两段经文所述病情均甚重,用房中术难以解决。所以《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谓:“《医心方》与马王堆汉简之说与本文名虽相符,但综观《内经》养生诸论及本段上下文义,似亦难合”[20]。
2.《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同时亦是道家的秘籍宝藏。“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上古天真论》),这充分体现东方文化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远非西方文化所可企及,亦非西方学者所能理解。高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七损八益。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www.jkrj.cn/zhongyi/news/200708/28221.s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关键词: 内经 七损八益
□ 庄 琴 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继昌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
《内经》“七损八益……早衰”一段经文,涉及人类生命活动与预防早衰问题而被重视。由于本篇原文中未直接言明“七损八益”的概念。因此,历代医家在编纂《内经》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像对五脏、六腑、六淫、七情等等名词术语的概念一样,作了相应的注解。
认识《内经》注本因《内经》“文义高古渊微”,汉后医家便开始对其注解。一般认为越近《内经》著作时代的注本,越能保住其原貌和本义。追溯第一位注解者,为隋朝全元起,著有《内经》“训解”行世,后原本失传。现只能见于其他转引注本。第二个注释者,为(全注本稍后)隋代的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所注内容尚保存了“全注本”的真相。其书一度遗失,直到清代,杨惺吾得到流传至日本的“唐·影抄本”后,由肖延平转刊行世。第三位注释有功的,为唐代王冰,他吸取“全注本”内容加以发挥后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至宋代,林亿、高保衡引“全注本”等校正后,成为注解《内经》的流传版本。之后,注解《内经》者,不下数十家,比较著名的有明代张景岳《类经》。
理解各家注释杨上善的《太素》,将“七损八益”这段经文,编纂在《太素》第三卷《阴阳》篇中:“……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蚤(早)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五十……年六十……”。先叙阴阳偏胜病变和证候,接述“七损八益”与早衰因果关系,后论“中年”以后衰老机理与征象。其注“七损八益”为:“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着重论述“去”(离开)“损于身(损害人体)、益于病(增加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则“阴阳可和”,“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周易》词语)”正常生长发育、成长生存,健康长寿;反之,不知道应用这些预防保健法则,则可能产生疾病,而导致“早衰”、甚至夭折。未谈七与八两个数字。七、八可能视作“多种因素”的约数。并非实有所指。
王冰注《内经·素问》,把这段经文编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比较《太素》所辑经文,只差四个字,“去”字改作“知”字,“早衰”词后多“之节也”三个字。其注释:“用,谓房室也,女子,以(《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七七为天癸之终;男子,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不早衰)……”。认为女子“阴七”宜损(“月事下”);男子“阳八”宜益(“精气溢泻”)。把七、八两个数字落实到(指代)男女性别的生命活动“‘天癸’精、气”消长周期的“基数”。七,指代“女天癸”消长周期;八,指代“男天癸”消长周期。顺“天癸”特性(生理机能)调摄“阴阳”(女,“月事下”;男,“精气溢泻”)以治身,达到健康和长寿。类似这种观点注解的医家还有明代的马莳、清代的张志聪,以及日本人丹波元简等等。(据报道,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确有一批关于医学资料的残简,其中,已有“用八益、去七损”之说,似可以弥补《内经》之不足,但“用八益,去七损”的含义,尚不明确。故有人认为对本经文理解帮助不大)。
@pagebreak@
张景岳将《内经》分类汇编,著《类经》。其中,列有“运气类”五卷;附《医易》一卷,卷首以“河图、洛书者,数也”模式,注释有关问题。他的注解和说理超出前人。其“七损八益”经文,列于《卷二·阴阳类》“法阴阳”章节,相应上下文同《素问》。注曰:“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七、八两数定名少阳、少阴,(可能)源于其所附《医易》图解“河图、洛书:东、南、西、北、中,五方位分列‘1~10点阵图’:左、东,‘阳位’,‘数点’为七;右、西,‘阴位’,‘数点’为八。”以及“伏羲、文王‘八卦次序’:八,兑,为少女得坤,阴,少阴;七,艮,为少男得乾,阳,少阳。”拟以数与“阴阳属性分类”所命名,七与八,似乎为阴、阳属性概括性的代名词)。顺从此说的医家,有明代的李念莪著《内经知要》。所注七损八益的观点与《类经》大旨相近。他说“七、八二者阴阳也,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并引“华佗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来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似以“阴阳”哲理,如观察自然现象(太阳光照昼夜转变、一年四季寒暑周期变迁等等)阴阳消长盛衰规律、指代人体内物质(阴)与机能(阳)新陈代谢,解说人类生命活动,疾病的病因病理。如人体机能与物质代谢“阳生;阴杀”,二者“数、量”平衡,则正常,人体健康;反之,不平衡,异常,病态。如机能的亢进或衰退;营养物质缺乏或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疾病进一步可导致早衰退。应知道这种道理,采取相应措施调节和“预防”。
启发历代医家从“七损八益”一语所处上下文语言环境,本段经文主题(本义)等,分别以中医认识人体的成长发育,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几个方面,对“七、八;损、益”的概念和预防早衰问题作了注释,为后人理解和应用经旨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汲取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与经验。近来,又有不少专业人员对“七损八益”有关问题,作了承前启后的研究。亦有人认为,“七损、八益”的法则,在《内经》有关篇章中能找得到相应具体的“数据”。如《上古天真论》已总结出古人生活实践中,有很多习惯和行为,是不利于健康而有损于生命;而有很多养生保健法则,是有益于人体,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如说到“今时之人不然也:(1)以酒为浆;(2)以妄为常;(3)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4)不知持满;(5)不时御劳,务快其心;(6)逆于生乐;(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编码为笔者加)七个方面,这可能就是有损于寿命的“七损”概念;同篇并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注意养生、调节:“阴与阳、食与饮、起与居、劳与逸”八个方面有益人身健康的保健方法,可能即是“八益”的内涵。上述内容,虽是古医经旨。若按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自然发展史与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防’)”等概念而论,《内经》“知(去)七损八益”与预防早衰保健法则,是否可以得到借鉴。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马王堆竹简“七损八益”解难题--------------------------------------------------------------------------------
国际气功网 http://www.qg108.com 2006-11-1 23:57:58 []
您对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和看法,随时可以到开心社区讨论
5104236800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其中“七损八益”一句,历代注家作出了大量的解释。在解释“七损”时,无不抓住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月经开始来潮)、七七天癸尽(即四十九岁月经断绝)等大做文章;在解释“八益”时,又都围绕男子二八天癸至(即十六岁开始泄精),八八天癸竭(即六十四岁时性机能大为衰退)等大发其议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不得其要领。直至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出土以后,这个问题才算迎刃而解。
国际气功网qg108.com 竹简《天下至道谈》说:“气有八益,又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 泣流出。令人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竹简认为,人的精气有八益和七损之分,如果不能运用八益而除去七损,人体就会衰老得快,到六十岁时即耳不聪而目不明,到七十岁时则人体非常虚弱衰羸。要想维护健康和延缓衰老,就必须除去七损以防其病,运用八益来培补精气,因而可使老年人恢复健壮,壮年人更是不易虚衰。
55430 那么什么叫八益呢?依竹简《天下至道谈》所述,“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待赢,八曰定倾。”此处所说的八益,实际上指的是将气功导引与两性交媾活动相结合而可补益人体的八个步骤或八种措施。八益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早晨起床打坐,伸直脊背,放松臂部,收敛肛门,导气下行至阴部,使阴部气血充足,这就叫做治气。二是呼吸新鲜空气,吞服舌下津液,屁股下垂,装成骑马的姿势,收敛肛门,导气下行至阴部,使阴液不断产生,这就叫致沫。三是交合之前,男女双方应互相爱抚,尽情地嬉戏娱乐,务使彼此情绪放松,精神愉悦,要等到男女双方均产生了强烈的性欲时再行交合,这就叫知时,即掌握了最适宜的交合时机。四是交合时放松脊背,收敛肛门,导气下行,使阴部精气充满,这就叫蓄气。五是交合时不要急速粗暴,抽送出入应当轻柔舒缓,细微和顺,务使阴部分泌物浓稠而又滑润,这就叫和沫。六是交合时不可贪欢恋战,应当适可而止,不待阴茎萎缩就应离去,以便留有余地,这就叫积气。七是房事快要结束之时,应当纳气运行于脊背,不要摇动,必须收敛精气,导气下行,安静从容地予以等待,俟其精气盈满而后已,这就叫待赢即待盈。八是房事结束之时应将余精洒尽,并及时加以洗涤,以便恢复到安静状态,乐之为定倾。
39648 从以上八点来看,说明古人强调在行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白天就要开始操练气功导引,更要做好精神准备,切忌急暴仓促行事。其中第三点强调要等到男女双方均产生了强烈的性欲时才能交合,最后几条指出房事应及时结束,并要及时进行洗涤,以便保护好性器官。诸如此类的论述无不符合性保健和性卫生的原则,因而是十分可取的。
63385
所谓“七损”,是指男女两性在房室生活中有七种情况或做法会损伤人体健康,因而称之为七损。对此,竹简《天下至道谈》作了这样的叙述:“七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 ,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依竹简所述,一损是指交合时阴茎疼痛,精道闭塞不通,这叫“内闭”;二损是指交合时大汗淋漓不止,此为阳气外泄;三损是指交接无度,真元亏损,阴精竭耗,故称之为竭;四损是指交合时阴痿不举,有如巾 一般地柔软,因而称之为 ;五损是指交合时心慌意乱,呼吸喘促,神志不定,称之为烦;六损是指没有性欲时勉强进行交合,这样有害无益,犹言陷入绝境,所以称为绝;七损是指交合时急速图快,只能徒然浪费精力,因而称为费。在上述七损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损和六损。三损是说房事过多过滥非常有害,说明男女两性生活一定要有节制上,倘若过度竭耗阴精,就会严重损伤健康,甚至直接减损人的寿命。六损是说房事不可勉强进行,当一方无性欲时,另一方不可强行要求结合;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女方无性欲时,男方切不可强行交合,否则即会严重损伤妇方的身心健康,同时又很不利于生育,犹言陷入绝境,因此在两性生活中一定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竹简《天下至道谈》特别强调,在男女两性生活中,一定要运用“八益”而除去“七损”。因为只有这样,方可避免房劳损伤,保证获得房中补益,使人耳目聪明,身体轻便灵活,精神饱满,气血充足,然后才可以坐享延年益寿之快乐。拿竹简的这类论述去解释《黄帝内经素问》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语语贴切,疑难冰释,悉得其解。由此可知,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互道谈》的出土,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房事养生与性保健的内容,而且也为《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七损八益”等学术问题的彻底解决,划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 原:七损八益之我见 (参伤寒论坛)原:七损八益之我见 (参伤寒论坛) 共有0条回复 引用 1楼 游客 [ IP:222.73.37.* ]
发布于 2008-07-29 07:57:06修改
网上很多人学习《黄帝内经》,在纵观 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所谓“七损八益”有详细的记载,但《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并非《天下至道谈》所言。写于此以警示他人。
《天下至道谈》七损
一曰闭,是指性交阴茎或阴户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泄;
二曰泄,是指性交时大汗淋漓不止;
三曰竭,是指性生活无节制,而致精气耗竭;
四曰匆,是指性交时阳痿不举;
五曰烦,是指性交时呼吸喘促,心慌意乱;
六曰绝,是当女方毫无性欲时,男方强行性交,则有害于女性的身心健康;
七曰费,是指性交时过于急速图快,浪费精力。
《天下至道谈》八益
一曰治气,清晨起床打坐,伸直脊背,放松臀部,收敛肛门导气下行至阴部;
二曰致沫,呼吸新鲜空气,吞服舌下津液,蹲马步状,伸直脊背,收敛肛门,通其精气,促使阴液不断产生;
三曰知时,是指性交前,男女应相爱抚嬉戏,使情绪轻松,精神愉快,待到双方都产生了强烈的性欲时再性交;
四曰蓄气,性交时放松脊背,收敛肛门,导气下行;五曰和沫,性交时不要急粗暴;
六曰积气功,卧床性交时,不要贪欢恋欲,
七曰待赢,当性交快要结束时,纳气功运行于脊背,停止性交动作;
八曰定倾,当性交结束时,应将余精射尽,清洗阴部。
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呢?七损八益是否代表着房事呢,历代纵说纷纭。
网上的 http://www.shanghan.com/home/index.php/uid-279-action-viewspace-itemid-20766 帖也说得比较贴切,但是复杂且并不容易理解。今摘其法以道破,望上古真人海涵。
伏羲先天八卦讲对待,乃宇宙自然模拟图; 文王后天八卦讲流行,乃天地交合而成人。 故言人之生理病理当以后天八卦为主【即洛书】。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人出身心火在上,肾水下,水火相交,一升一降成就生命。水偏静而火偏动,动容易而静难也。中国禅、道、儒都提倡正心、收心、养心,其实就是为了火不妄动,而身正也。
现在我们来产结论,相对于洛书,在七八两位正是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中的“兑”、“艮”两个符号,在这里我们来解释下,这两个字。兑,说也,说通悦。艮,止也。说到这里其实七损八益就真正道破了。
在七位为兑,是男女相欢,而七为损,是告诉后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收护阴液,不要妄动相火,否则为损也。在八位为艮,是停止之意。这时候要储存能量等待春天的生发之机。止这个动作为益也。其实把七损八益比做行房不为过,但不可脱离本原。像《天下至道谈》实乃挂羊头卖狗肉,只能看做为笑谈。
七损八益乃大道也,天至白露就需要考虑蓄备滋润之能源,而这时正属金,燥也。雨水前不可妄动。是因为肝气需要得到升发也。借用上古真人的结论:
厥阴肝木对应洛书的左数三八,阳明肺金对应右数二七。肝木配应春天阳气上升,是为“八益”;肺金配应秋天阳气下降,是为“七损”。 所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其“二者”即指左右升降的阴阳二气。 按:或言二者为【上】半年,【下】半年。上下者,升降也。即上下相召,损益彰矣。 您的位置: 伤寒网—致力于推动传统中医发展 » 上古真人 » 日志
七损八益解
上一篇 / 下一篇2008-07-22 00:13:17
查看( 90 ) / 评论( 13 )
本来不想发这个帖子的,不过见大家讨论了很久,争论来去,感觉还是基础不够扎实引起了很多歧义。
损益二字语出《易经》:
,此为上艮下兑。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按:天道曰阴阳,地道曰刚柔,即阳刚阴柔,损刚则阳降,益柔则阴生。春则阳升,秋则阳降。
另,兑为坤之上爻交于乾之上爻而为少女,所谓三索而得女。故兑为阴主之时。一年两分,上半年春夏为阳,下半年秋冬为阴,亦即秋为阴主之时。
,此为上巽下震。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易经·杂卦传》: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即阴阳二气之盛衰】之始也。
按:所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即《内经》之理与易理同源于阴阳二气,阴阳者,日月也。
《内经》中提到【损益】二字为:
《天元纪大论篇》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气交变大论篇》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五常政大论篇》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其余如《奇病论》、《九针十二原》、《寒热病》等等从病理角度具体言损益。
结论:
伏羲先天八卦讲对待,乃宇宙自然模拟图;
文王后天八卦讲流行,乃天地交合而成人。
故言人之生理病理当以后天八卦为主【即洛书】。
后天八卦对应洛书九宫,兑卦为右为秋【阳降】,震卦为左为春【阳升】。故右为七损,左为八益。
此即我在回复贴之:
厥阴肝木对应洛书的左数三八,阳明肺金对应右数二七。
肝木配应春天阳气上升,是为“八益”;肺金配应秋天阳气下降,是为“七损”。
所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其“二者”即指左右升降的阴阳二气。
按:或言二者为【上】半年,【下】半年。上下者,升降也。即上下相召,损益彰矣。
行文略显啰嗦,无非是反复推导【损益】二字。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9】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高士宗: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审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审察之,愚者之事也。
郭霭春:“同”是指健康说。“异”是指疾病衰老说。察同,就是未病之时,注意摄生;察异,就是到发病以后,才知调养。
渔:郭注明晰。
素灵词汇日知录 【120】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郭霭春:八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五里:“里”应作“理”。五理指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分布。
素灵词汇日知录 【121】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口益),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郭本校:(口益):《太素》、《甲乙》、《五行大义》卷五二十三引并作“咽”.
楊上善:肺为四藏上盖,是人之天,故天气通肺。咽中入食,以生五藏六府,故地气通咽。五谷滋味入脾,故谷其通脾也。
吴崑:山谷之气,土气也,是为山岚障气。脾土其发也,故谷气通于脾。
(渔按:《汇粹》认为据上下文与天地雷雨等并列,当从吴注。)
吴崑:雨,水也,肾为水,雨其类也,故雨气通于肾。
《汇粹》:雷,火声。心为火藏,同气相求,故雷气通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