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0 21:32:17

行气(利气、通气、化气

行气(利气、通气、化气)       

即行散气滞,以治疗由气滞产生的病症,如胸腹胀闷疼痛等。“疏郁理气”及“和胃理气”都属于行 气。

降气(下气)       

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使用降气、下气的药物,如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适用于喘咳、呃逆等症。“降逆下气 ”属于“降气”法。

调气       

用药物治疗气滞、气逆的证候,使气畅利平顺而恢复正常状态,称为“调气”。实际包括理气法的行气、降气。

破气       

使用理气药中比较峻烈的,如青皮、枳实等,以破气散结导滞。

hbxtchc 发表于 2007/7/31 09:09:54

还有吗?

唐医易 发表于 2007/7/31 16:18:22

仁兄为复兴中医之大业,可谓不遗余力矣!!!!向你学习!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09:11

原帖由 唐医易 于 2007/7/31 16:18 发表
仁兄为复兴中医之大业,可谓不遗余力矣!!!!向你学习!
唐医易兄:你谦虚了,我都深感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觉得临证不可不慎。我在诊病时都要求审证求因,以究其本;我觉得论治时最注意是辨理阴阳,以平为期。而治病之遭,贵在因势利导,以疏通气血调理阴阳为要;用药之旨,最基础上是切合病机,制方务求稳妥,这是用药轻灵活泼的。

古人云;“药贵精,精则专;忌庞杂,杂则无功。”从古语套出治病不在药多量大,确为经验之谈。当然,对于急症重症,则又非大剂、峻剂不能取效。若能悉心临证,灵活变通,则可精益求精。我虽年已中年,深感读书不多,经验也不是很足,愿与唐医易兄互相共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粗求对中医事业作出微薄贡献。学习不敢当,谢谢!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13:21

7、中医名词术语

袪痰      

是帮助排出痰液或袪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分为“化痰”、“消痰”、“涤痰”三类。其中以化痰法为常用。

化痰      

依据生痰的病因,把化痰法分为六种:“宣肺化痰”:适用于外感风寒痰多。患者鼻塞、喉痒、咳嗽、痰多、苔薄白,用麻黄、蝉衣、杏仁、桔梗、牛蒡子、辛夷、陈皮、甘草等。“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咳嗽 而咯痰黄色稠粘,舌红苔黄,用桑白皮、瓜蒌皮、象贝母、芦根等。“润肺化痰”:适用于燥痰。患者咽喉干燥,痰稠厚而难以咯出,苔黄而干。用沙参、瓜蒌、桔梗、橘红等。“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痰白而多,容易咯出,胸闷恶心,舌苔白滑而腻。用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袪寒化痰”:适用于寒痰。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滑。用桂枝、茯苓、干姜、姜半夏、橘红等。“治风化痰”:因风痰引起头痛眩晕,有时头旋眼黑,舌苔白润。用天麻、钩藤、半夏、茯苓、橘红、甘草等。

消痰      

是攻伐浊痰留滞的方法。多用能损伤元气,体弱的须慎用。“消痰平喘”:痰饮伏于肺脏,发生喘嗽、痰多、胸部不舒、食欲不振,;用补益法可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以毒攻毒      

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疗恶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能治麻疯;藤黄酸涩有毒,外敷能治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驱虫(杀虫)      

是使用具有驱杀寄生虫作用的菜物,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法。 例如蛔虫选用使君子,槟榔,苦楝根皮(用时去表层粗皮,此药有毒性,不可多服)、鹧鸪菜(红叶藻科)、石榴皮、雷丸(此菜只能作散剂)、榧子等。跷虫:选用榧子、雷丸、芜荑、使君子、大蒜、苦楝根皮、百部、杞榔等。绦虫:选用槟榔、南瓜子(槟榔和南瓜子常合用。南瓜子作散剂。)仙鹤草根、雷丸、榧子、鸦胆子、蛇蜕等。钩虫:选用雷丸、榧子、苦楝根皮、槟榔、土荆芥等。姜片虫:用槟榔、榧子等。有些药虽然没有杀虫作用,但对于某些虫病有治疗作用。例如胆道蛔虫病发作时,用乌梅十个水煎浓汁内服,或醋半杯至一杯,温服,有安蛔作用。

一逆      指治疗上犯了一次差错。

再逆      指治疗上又犯了一次差错。

小逆      在治疗上犯了较小的差错。

火逆      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导致的变证,称为火逆。

五过      

语出《素问.疏五过论》。指医生在治疗上的五种过失。病人由于职业 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倩志方面的疾病,医生不知疾病的起因,随便处理。 不了解病人的生活和环境,思想情绪,不知那一证应补,那一种证应泻,妄施治疗,使人体精气一天天虚耗,邪气因而侵入。善于诊断的医生, 必然能分析证侯,区别正常和反常。将同名同形的病证,加以比较分析,在相同中寻求不同之点;医生态度镇静,详细探入地审察,从不易辨别的 病证中辨出异同。如果医生不知道这种诊察方法,那就过算失。凡诊病必先相察精、气、神,又必须了解病人因生活琅境和情绪发生变化而患病 ,医生不弄清病因,不知道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想,又顺从病人的好恶,治疾错乱。诊治疾病,必须了解疾病从开始到现在的阴阳属性及发病的其它情况,不仅切脉,还要确定病名,应把男女不同的正常脉与病脉相比较,并了解情绪与五脏血气的关系。医生如果搞不清楚,病情日益深重,只说病的预后不良,这是粗率的医疗作风。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31 20:15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18:41

罨(音掩)

顶       

语出赵学敏《串雅内编》。走方医把药性上行的叫“顶”。顶药多吐。例如“皂矾顶”,治风痰上涌而昏倒,用皂荚末、生矾末、腻粉作散剂,水调一钱服下即吐。腻粉有二种:一为汞粉,一为铅粉,均有毒,以不用为宜。《圣济总录》的“稀涎散“,即用皂荚、白矾二味以吐出痰涎。

串       

语出赵学敏《串雅内编》。走方医把药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药多泻。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牛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

截       

语出赵学敏《串雅内编》。走方医说“截”是“绝”的意思,即使疾病停止 发作。例如用常山、草果等截疟,用白金丸(郁金、明矾为末,作丸)治痫 症。外冶方如点痣药,用鲜威灵仙煎浓汁,淋入桑柴灰,风化石灰内,熬成 稀膏,点痣上,有腐蚀痣的作用。但血痣忌用,以免发生不良后果;点痣药 也不要接近眼部,以防损害眼睛。

禁       

赵学敏《串雅外编》记述走方医的禁法。“禁”是禁制疾病,即“祝由科”一类的方法。孙思邈《千金翼方》有“禁经”,宋代《圣济总录》有“符禁门”。但其起源更早,属于巫医一类。

外治       

治疗方法的一类。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用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1、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2,渍、发泡、膏摩、点眼、3、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

敷       

如把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适量白粉同捣,加酒少量和匀,敷伤处。肿疡初起,也常用外敷药。

罨(音掩)       

罨是掩覆(掩盖)的意思。分为冷罨法和热罨法两种。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冷水中,擦干,遇鼻出血时,即罨在前额上,毛巾热即更换,至血止为止。热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热水中,轻轻姣去水,掩覆于疼痛处。按罨法在我国医学上多有记载,如冷罨法有青布浸凉水罨,甚至用冰块罨;热罨法有用布浸药汁罨痹证疼痛处,布上不断添渍药汁,并不断加热。

熨法       

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等证,称为药熨。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一般用盐粒、沙子或干净黄土炒热后布包外熨,也能达到熨的目的,但须注意烫伤皮肤。

熏蒸       

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药物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机体,以治 疗皮肤疮癣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用袪风燥湿药研末,和入艾 绒,外包薄纸,卷成药条(或单用草纸卷成细圆筒形的条),燃着后以烟 煎患处。或治疗风湿痹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汤,,倾入木桶,上 搁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围住身体和木桶,煎蒸身体。用本法要随时 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伤皮肤。室内烟气弥漫时, 也要适当调换空气。小儿麻疹已出现疹点,冒风而疹点有些隐没,不但须 内服透达药,也可用芫荽、连须大葱、浮萍煎汤熏,并用毛巾蘸药汤擦头 面胸腹(擦后忌吹风),以助透达。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24:37

发泡(起泡,提泡)

吸入       

用吸入某些药物的烟或蒸汽的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 ,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其烟。或产后流血过多而昏晕的,把铁 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闻到醋气而醒觉。

热烘       

热烘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 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约二十分钟,烘后即可把药擦去。此法需要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效。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烙       

用烧红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铁器烙患处,称为烙法。例如脓疡的脓已成,古代 用烧红的烙铁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

漂浴       

把药物煎成汤汁,用以水浴、浸泡、漂渍。洗浴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例如 风疹块,用香樟木煮汤洗浴;温泉浴多用于治疗皮肤患疥癣,古代早已使 用。浸泡适用于四肢疾患,如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药汤或醋(炖热 )每天浸泡几次。滴渍(滴渍,是湿润局部)适用于身体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癣,用药汁滴患处),或用于瘟疫实热证的高热烦燥,大渴,甚至说 胡话,可用黄连水在胸部点渍。

发泡(起泡、提泡)       

把能刺激皮肤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敷在皮肤上,使之发泡。例如治急性扁桃体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药 的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三、四小时后起泡,用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贴右边胁 下,其余同上。毛茛、天南星、威灵仙、回回蒜等的鲜根,捣烂,取如黄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发泡。但发泡药不能误入眼内,免受损害。

膏摩       

即用药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风药或抑制霉茵药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

点眼       

把药物研制成干燥而极细的纷,先试放于舌上,如溶化而毫无渣滓,即可用于点入眼内,清凉而无刺激感。点眼药简称眼药,处方不少,用于眼病 以消炎退肿去翳。点眼法还能治疗非眼科的其它疾病,这种点眼药还须进一步研究。

点鼻(吹鼻)       

把药物研成细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别人吹入病人鼻腔内。例如慢性副鼻窦炎,用黄花鱼头部的鱼脑石卅研成细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内。感冒鼻塞,可用鹅不食草研细粉,吸入鼻内。

漱涤(含漱)       

是用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 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漱口药汤是用各种药物加水煮成,临用时和二分之一的温开水,先含一会,再漱涤后吐去。病轻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例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炎,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体炎,可用风化硝、白矾、食盐各一钱,加水一杯,煎沸、侯凉,漱涤口腔。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27:33

吹药

吹药       

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剂。例如治咽喉口舌肿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钱 (风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钱,冰片五分组成,各研极细末,和匀;瓶装。临用时取少许用喷药器喷入(如无喷药器,可用细竹管或纸卷成细管 ,装药吹入),每日三、四次。

扑粉       

把药物研成细粉,扑在皮肤上。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卅龙骨、牡蛎、生黄耆、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在皮肤上,也称“温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上。

导法(导便)       

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现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门的。

蜜煎导法       

导便法之一。用蜜蜂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梃子,塞入肛门内。
猪胆汁导        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

塞法       

把药粉用棉花或纱布包裹扎紧,或用锭剂,塞于鼻、阴道、肛门内等处, 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时常更换。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每晚先用桃树叶煎水洗阴道,再用纱布蘸药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黄柏、冰片、共为细粉,也可制成锭、丸)二、三分塞入

枯持法       

先用枯持药物敷在痔核上,然后用枯痔注射剂注射于痔内,使痔核干枯 、坏死、脱落而愈的方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狭窄性内痔,内痔兼有轻度贫血、老年患者或血压稍高患者。不适用于外痔与初期不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及直肠肿瘤引起的内痔,有严重的肺、肝、肾疾患、高血压病和血液病,临产孕妇等也不宜应用。枯痔法现已有不少改进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优缺点。

挂线法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漏管的方法。其原理 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绝,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漏管的目的。对于疮疡溃后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挂线法。

结扎法       

是利用线(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的张力,促使患部气血不通,使所要 除去的组织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赘疣、痔核等症。例如头大蒂小的赘疣,可在根部用线作双套结扣住扎紧。对血瘤和癌肿禁忌使用。

药线引流       

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 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 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蚀漏管 (升丹和白降丹,参见“灵药”条)。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31:13

药筒拔法

药筒拔法       

药筒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 ,坚硬散漫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的;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扩张 ,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艾、白芷、甘草 各五钱,连须葱三两,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待药滚熟为度,候用 。其次,用鲜嫩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二、三分,一头留 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一分多,靠节钻一小孔,用细杉木条塞紧, 放前药水内煮几十沸(如药筒浮起,须用物压住)。脓内溃难出的, 可先作品字形三个切口,将药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药筒内热水倒去 ,承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等一会(约五至十分钟)药筒 已凉,拔去杉木塞,药筒自落。凡溃烂严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 。按此法原理与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烫伤皮肤。近来对于毒蛇咬伤, 在对伤口处理后,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药筒。

箍口药(围药、箍药)       

就是在初起的肿疡周围敷一圈湿润的药泥,使疮形缩小 高突,容易化脓和溃破。起初可用,溃脓后余肿未消的也可用箍围药消肿。但药性寒热不同。例如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朮、厚朴、甘 草、天花粉,作散剂),药性偏凉,能清热消肿,适宜于肿疡阳证,可选用葱汁、酒、麻油、菊叶或丝瓜叶捣汁,调药外敷。回阳玉龙膏(草乌。干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药性温热,适用于阴证,热酒调敷。

掺药       

也是外用药。掺药一般是把少量药粉放在膏药药中心,贴在肿疡上;掺药 也可以掺布于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于药在线,而插入疮 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1 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脓去腐的升丹,即是掺药之一) 。

插药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厚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 肉及不知痛痒的疮。插药内有剧毒的矿物药,使用后往往感到强烈疼痛, 一般不轻易使用。

薄贴(膏药)       

薄贴见唐.孙思邈《千金粪方》,清徐灵胎说即膏药的古名。膏 药是贴在皮肤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 其制法是:把一定处方的药物浸在麻油内一个时期,入锅煎熬, 待药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极为稠厚,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 黄制成,为黄赤色粉末)拌匀,将锅离火,药液逐渐凝固,凝固 后取出切成大块,浸凉水中去火毒。用时加热溶化,摊于布或厚 纸或薄油纸上,贴于局部。内科膏药有袪风、化湿、行气、活血 等作用。外科膏药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有去腐、生肌收口 、护肉等作用。另一种膏药,是把鲜药经过捣打而成膏,用竹签 挑起,摊于纸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

灵药       

是用金石药品经过升华提炼制成的升丹、降丹的总称。升丹处方为:水银 、火硝、白矾、雄黄、朱砂各五钱、皂矾六钱(小升丹只用水银一两、火 硝七钱、白矾八钱)。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 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升丹红色的名红升丹,黄 色的名黄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下一容器,升华的药粉凝在上一容器 。降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上一容器,结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制法此较繁复。

捏脊(捏积)       

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儿俯卧固定,医生微 屈两手食指,以两食指的前半对准两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两侧的皮肤,然后沿脊柱正中线向上移动,边提边捏,直至推进到脊柱上端(颈部)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导引(道引)       

是古代用来保健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后代所说的气 功和体育疗法两种形式。 注:导引有几种解释: 运动肢体。唐.王冰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支节即四肢关节。 自己按摩。《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类于深呼吸,古人称为吐纳。清.张志聪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气,欠 是张口呼气。“擎手而引欠”就是高举双手,进行深长地呼吸。 包括气功与体育疗法。《庄子.刻意》:「此导引之士。」注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 曲”,象征肢体动作体活。意思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使体 内之气和顺;运动肢体,使肢体动作灵活。隋.巢元方《诸病 源候论》载《养生方》的导引法260余条,其中即包含气功 与体育疗法。以上四说,以第四说较为全面。

气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谓“吐纳”,即“吐故纳新”的简称)和有意控制 意念使精神安定下来以进行保健(即所谓“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于治疗目的的,也称“气功疗法”。

方       

即方剂,是按照治疗原则,由多少不等的药物配合组织而成,并制成一定的 剂型,应用于医疗预防。通过配合组织,药物可以发挥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 用。例如:比较全面地适应病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 黄连、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清卅。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如“大承气汤 ”,用大黄加枳实、厚朴、芒硝,加强了泻下作用。抑制某药的毒性:如 “小半夏汤”,以半夏与生姜同用,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方 剂的配合不同,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白朮与枳实同用,名“枳朮丸” ,能强胃消食;白朮与干姜、茯苓、甘草同用,名“肾着汤”,治伤湿而身 痛腰冷;白朮与黄耆、防风同用,名“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白朮与生 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同用,名“白朮散”,治妊娠脾虚,面目、肢 体虚浮等。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7/31 20:33:22

“君臣佐使”(主、辅、佐、引)

方剂的组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就是“ 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义应加说明,才能了解古人处 方的用意。“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 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 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 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 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 、脉浮紧、无汗而喘,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 ,助麻黄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调和诸 药。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 引药,有的把佐药改为次辅药。

方剂配伍      

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参见“君臣佐使条”。

七方      

从方剂组成的不同,进行分类,称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 、奇方、偶方、复方(注: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 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 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 》定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大方      

对于邪气强盛,病有兼证的,使用大方。大方有五种意义:矣力雄猛; 药味多;药量多;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疗下焦重病。大方如下 法中的“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即是。

小方      

对于邪气轻浅、病无兼证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种意义:病势轻浅, 不必用猛剂;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轻;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如 汗法中的“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即是。

缓方      

适用于慢性虚弱的病证。有六种意义:药味多,互相制约,没有单独直 达的力量;用无毒的药物治病,使病邪缓缓除去,免伤正气;药物的 气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搀用甘药,利用其甘缓的药性,减弱猛 烈药物的作用;用丸药缓缓攻逐邪气;用缓和药治本,增进人体的抗 病力,疾病自然除去。缓方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即是。

急方      

是治疗急病重病的方剂。有四种意义:病势危急,应迅速救治的;用 汤剂荡涤的作用较速;药性剧烈,气味都很雄厚;急则治标的方。急方如温法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即是。参见“热剂”条。

奇方      

方剂的药味合于单数的叫做奇方。有两种意义:方剂只用一种药物; 方内药物为超过一味以上的单数。一般认为病因单纯而用一种主药来治疗 的为奇方。如“甘草汤”(生甘草一味,治少阴病咽痛)。《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近 者奇之,……,……汗者不以奇……」这卅举了两个奇方的组成为例。“ 近者奇之”是病位近的用奇方。“汗者不以奇”是发汗不用奇方而要用偶 方。但在后世已不拘此说。病位近的也用偶方,如:“桑菊饮“治上焦病 ,用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苦桔梗、甘草、苇根八味。“汗者 不以奇”,但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共五味,却是奇方。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1 17:53 编辑 ]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1、中医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