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12:27:02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乱)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乱)       

又称“月经愆期”。指月经不按正常过期来潮,或提早,或推迟,或经期不定。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有肾虚,有肝气郁结、有脾虚,也有瘀血积滞所致。临床辨证,属肾虚的,症见经色暗淡、质稀,眼眶暗黑 ,腰脊酸痛乏力等。属肝气郁滞的,症见经色暗红,腹胁胀痛不舒,易怒等。属脾虚的,症见肢倦纳呆,便溏,经色淡而混有粘液。属瘀血积滞的,月经常带 血块,下腹痛拒按。

经行便血       

指每月在行经过期出现大便下血,而经量减少的病症。又叫“错经”。多因肠中积热,迫血妄行。类似子宫内膜移位的病症。

月经过多       

是指月经来潮时,超过正常的血量,或经来日子延长,超过七天以上而经血过多,但仍不失一月一次的过期性。此症多由血热、冲任受损或气虚不摄所致。血热的,经血深红,质稠浓,或有臭秽气;冲任受 损的,月经绵延不断,面色萎黄,身倦困乏,经色暗淡而质稀薄;气虚不摄的,面色淡白,气弱懒言,经色淡。

月经过少       

指行经时出血点滴,量少而不畅,一、二天即净,故又叫“月经涩少”或“经行不爽”。临床分为血虚、血寒,血瘀及痰湿等症。将到更年期的妇女有这些症候,可能是闭经的预兆,如每次经量极少,点滴 即无,长期不愈,应考虑生殖系统结核的可能,须早日调治。

经闭(不月)       

发育正常的女子,平均在十四岁左右来经,如果超龄过久(一般是年过十八岁),仍无月经的;或已来过月经,非因妊娠,哺乳而月经中断三个月以上,同时又出现病状者,称为“经闭”或“ 不月”。但也有些妇女身体无病而月经又不按月来潮的,如月经每两个月来一次的,叫“并月”;三个月来一次的,叫“居经” ,又称“季经”;一年才来一次月经的,叫“避年”;甚至有的终身不行经或每月属期只有腰酸感觉而能受孕的,叫“暗经”, 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见的。以上都不属病态,与经闭的实质不同。经闭一般可分为血虚和血滞两大类型。血虚:因于脾虚的,常见面色萎黄,疲倦,头目眩晕,纳呆,腹胀不舒等症;因于心肾亏损的,则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心悸气促、目眩耳鸣,手足 心热等症。血滞:因于气滞血瘀的,则见面色紫暗,下腹疼痛拒按,或痛连胁部;因于寒湿凝滞的,则见面色青白,下腹冷痛、怕冷、脘闷作呕,兼有白带等。 经闭即“闭经”。中医古书习惯将闭经称为经闭。

痛经       

又叫“经行腹痛”,是月经前、后或行经时,以下腹及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妇科常见病。本病的发生,多因气滞,血瘀,寒凝,或血虚所致。因于气滞的,多在经前下腹痛,痛连胁肋,或见乳胀等;因于血瘀的,多在 经前或月经刚来时,少腹刺痛拒按,经色紫暗,或有瘀块;因于寒凝的,多见下腹冷痛或绞痛,热熨则痛减,经行不畅,色暗滞;因于气虚的,多 见行经后腹部及腰部绵绵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等。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12:29:01

倒经(逆经)

又叫“经行吐衄”。指在月经过期中(或行经前后)出现过期性吐血或衄血的病症。因发病与月经过期有关,又常引起月经量少 或闭经,故称“倒经”,或称“逆经”。本病多由肝气逆上,肝经郁火或阴虚肺燥而致。

经断(经绝)       

指妇女四十九岁前后,月经终止(有人还认为病理的月经闭止,叫“经闭”,生理的月经终止,叫“闭经”)。在月经终止之前,如出现经期先后不定,经量过多或过少,无其它临床症状的, 属正常生理现象。若见头晕,耳鸣心悸,心烦易怒,情志失常,手心发热,经来量多,或漏下淋沥不断的,是由于肾气衰弱,冲任虚损所致。伴有潮热汗出,颧红口干,脉弦细数的,属阴虚阳 亢;伴有腰痛阴坠的,为肾阳偏虚,冲任二脉虚衰。

经行泄泻       

是指月经前或来潮时,即大便泄泻,经行即作,经净则止。由于脾虚或肾阳虚,互相影响,致不能运行水湿,多伴有面黄、四肢乏力,口 淡食减,甚则浮肿、腹胀等症。

崩漏(经崩)       

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 症。如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较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金匮要略.妇人妊 娠病脉证并治》)(一说指月经刚停后,又续见下血,淋沥不断 )。崩和漏可以互相转化,其原因主要由于冲任不固。临床上分气虚、血热、血瘀等。妇产科有很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 盆腔、内生殖器肤炎症、肿瘤等)可以引起崩漏的症候,应早期获得诊断治疗。

血热崩漏       

指热盛迫血妄行的阴道大量出血。多由平素体质阳气亢盛,或因感染而出现内生殖器的急性炎症。症见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或夹有少 量血块,面赤,烦躁,易怒。亦有阴虚而冲任受热,局部炎症存在, 引起出血的,症见出血淋沥不绝,色鲜红,心烦不眠,或午后潮热。

气虚崩漏       

指气虚不摄引起的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不止。病变与脾肾两虚有关。症见出血多或持续不止,血色淡红,面色苍白,神疲肢倦,头晕气促,心悸等。

血瘀崩漏       

指瘀血积留引起的子宫出血不止。多由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引起。主症是漏下淋沥不止,突然又大量出血,血色紫黑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痛连胁助或腰部,血块排出时,病势得以减轻。

带下       

广义的带下,包括一切妇科疾病而言。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在带脉以下的部位,叫“带下”,故古代妇科病称之为“带下病”。狭义的带下,是指从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腻的物质,如带一样绵绵不断。包括妇女 的多种生殖器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盆腔炎等,此外,宫颈癌,子宫体癌合并感染时,也常带下量多,气味恶臭。历代医家根据带 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参见各条。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0:51:01

白带,赤带,青带,黄带

白带       

从阴道流出白色蛋清样粘液,绵绵如带者,称为“白带”;在正常情况下,成年妇女阴道可以分泌少量粘液,多属无色,无臭(或微腥)。白带增多则属病态。因于脾虚者,白带量多,兼见神疲,面黄、肢冷,便溏等 症;因于肝郁者,白带时多时少,兼见精神不舒畅,头眩、胸闷乳胀等症;因于湿热下注者,带下有腥臭味,兼有阴痒(以念珠菌阴道炎、滴虫性 阴道炎较为多见),头晕倦怠等。此外,虚寒、虚热,痰湿等均可引起白带增多。

赤带       

指妇女从阴道淋沥不断地流出色红而粘浊似血非血的分泌物。如流出的是纯赤色分泌物,则属“经漏”,而杂有白色的,又称“赤白带”。一般来说,赤带是由于心肝火盛所致,属热居多。经漏是由于饮食劳倦,脾失健 运,湿热下迫所致,属虚居多。赤白带是由于湿热留恋,夹杂胞内瘀血;也有由于情志郁结所致,属湿热夹杂者居多。本病多见于子宫颈糜烂,子 宫瘜肉,加长时间未愈的应考虑癌变,及早诊治。

青带       

是指妇女从阴道流出青绿色而粘腻味臭秽的液体。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

黄带       

是指妇女从阴道流出淡黄色、粘稠臭秽的液体。甚则色浓如茶汁。多因湿邪盛,湿郁化热,伤及任脉所致。如呈灰黄色泡沫状的稀薄液,多为滴虫性阴道炎;如呈黄白色,粘稠或呈脓样,多为慢性子宫颈炎。

黑带       

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色如黑豆汁,或稠或稀,或臭或腥的分泌物,也有在赤白带中杂以黑色,是由于热盛熏蒸,肾水亏虚所致。

五色带       

指妇女从阴道流出多种颜色相杂而有恶臭的分泌物。多由于湿热蕴蒸下焦,积瘀成毒,日久溃腐所致。发现五色带,应考虑子宫颈或子宫体癌,及早作出诊断。

自淫       

指从阴道流出过多的白色粘液。可由于房事过度或下焦湿热所致。指男性房事过度,欲火妄动,因而精液自出的现象(《素问‧痿论》)。男子为精滑,女子为白带(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妊娠       

即妇女怀孕,又有“重身”和“胎甲”等名称。

胎元       

指怀孕时在母体子宫内的胚胎。指母体中充养胎儿的元气。即胎盘。《证治准绳》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就是指的胎盘。

恶阻(妊娠恶阻)       

指妊娠两个月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如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头重目眩等,古代又有称为“子病”,“病儿”,“阻病”等,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症状 。症状轻微的,属正常反应,严重的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其它疾病。多因怀孕后冲脉之气冲逆,胃失和降所致。 临床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热上冲,痰湿阻滞等四种。脾胃虚弱的,脘闷腹胀,呕吐不能食,口淡无味,倦怠, 嗜酸辣食物,时吐清涎等;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呕吐频频,兼吐酸水,气逆上冲,食入即呕,胸腹胁胀,头重眩晕,精 神沉郁易怒等;胃热上冲的,多见面部潮红,烦渴,嘈杂,舌质红绛;痰湿阻滞的,症状有呕吐痰涎,胸腹胀闷,不思 饮食,心悸气促,口淡,舌苔滑腻等。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0:53:14

子悬

指妇女妊娠四至五个月后胎动不安,心胸胀满,痞闷不舒的病症。多因肝气郁结,痰气壅遏而胎气上逆所致。

子烦       

即“妊娠心烦”,是妊娠期中出现烦闷不安,心悸胆怯的病症,病因有阴虚,痰火和肝郁等。属于阴虚的,可见午后潮热,手心发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属于痰火的,可见头晕,脱闷,恶心呕吐等;属于肝郁的,可见 两胁胀痛;脉弦数等。

子嗽       

即“妊娠咳嗽”。指妊娠期中出现干咳,日久不止,甚则五心烦热,胎动不安的病症。多因平素阴虚,怀孕后血气又多聚于下部以养胎,阴精不能上承,肺阴亏损所致。如久咳不愈,可成痨嗽,称为“抱儿痨”。

子瘖       

即“妊娠失音”,或叫“妊娠音哑”,是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出声的一种病症,多因肾阴不足所致。临床表现往往伴有头晕耳鸣、掌心灼 热、颧红、心悸、心烦、咽喉干燥等阴虚症状。若将分娩时突然失音而无 其它症状的,为胞脉受阻,肾脉不通,肾阴不能上承,一般不必治疗,待分娩后即可自然恢复。

胎动不安       

简称“胎动”,指胎儿频频躁动,腹中痛,并有下坠感,甚则阴道流血的病症。多由于跌仆损伤,阴虚血热或冲任二脉空虚不能固摄胎儿 所致。

胎气上逼       

指妊娠期间出现胎动气逆的症状。大多由于母体虚或病后体弱调养失宜、血气不和所致,故名。

胞阻       

指妇女怀孕后,经常出现腹痛,甚至阴道出血的病症。这是由于气血不和阻碍胞胎所致。

转胞       

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妇因胎压迫膀胱,出现下腹胀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种病症。多与中气不足有关。

子肿       

妊娠在七、八个月后,下肢轻度浮肿,无其它症状出现的,是孕妇后期常有现象。若水肿逐渐加重而遍及股部、外阴或下腹部,甚至面部或肢体上 部遍身都肿,同时尿量减少,体重迅速增加的,称为“子肿”,即“妊娠 肿胀”,或叫“妊娠水肿”。这是晚期妊娠中毒症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每兼肤色苍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厌食。病因主要是脾肾阳虚或 气滞所致。 此外,在妊娠六、七个月间出现腹部胀满而喘的,称为“子满”,又叫“胎水”;自膝以下肿,小便清长的,称为“子气”;仅是两脚浮肿而皮厚 的,称为“皱脚”;而脚肿而皮薄的,称为“脆脚”。它的病理与上述大 致相同。近代这类名称,已较少用。

子淋       

即“妊娠小便淋痛”,指孕妇小便频数,淋沥疼痛的一种病症。多因下焦虚热或湿热所致。

子痫       

即“妊娠痫症”,又称“子冒”。指妊娠六、七月后,或临分娩时,出现突然眩晕仆地,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甚则角弓反张,过后逐渐清醒,时作时止。凡六、七月以上孕妇出现头晕 目眩,血压升高,下肢水肿,以及蛋白尿时,即宜检查,及早防治。本病原因,主要是肾阴素虚,肝阳上亢所致。亦可发于产郁。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0:55:13

少腹如扇

语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指妊娠六、七个月间,下腹部自觉寒冷,如被扇子所扇。这是由于下焦虚寒,阳气不能温养胞胎所致。

堕胎       

指妊娠未足而流产,一般指妊娠三个月以内胎儿还未成形时堕下。在三个月以上,胎儿已经形成的,称为“小产”或“半产”。若连续堕胎或小产超过三次以上的,称为“滑胎”。 在未经堕胎、小产之前,一般先有胎动不安,点滴出血,腹部隐痛等症状,应及早防治;堕胎,小产后,如没有明显症状的,可按一般产后调理。 若堕胎,小产后下血不止,甚至昏晕,面色[白光]白的,多为冲任损伤,气不摄血;若阴道下血淋沥不止,多为瘀血残留;若“恶露”很少而小腹 硬痛拒按的,多为血凝不行。参见“恶露不下”条。

激经       

又叫“盛胎”或“胎垢”。指怀孕以后,月经仍按月来潮,而对孕妇、胎儿并无明显损害者,也属生理现象,待胎儿壮大而可自止。

胎漏       

又叫“胞漏”。是妊娠后,阴道时有血样液体排出而腹不痛的病症。可由于气虚、血热,胎元不固,性生活过频等原因引起。

临蓐       

指妊娠九个月以后至分娩前的一段时间,又叫“产前”。

难产       

指怀孕足月,胎位已向下移,但胎儿难于娩出。症见腹部阵痛,腰腹酸胀,小腹重坠,胞水兴血俱下,而胎儿又不娩出。可因产妇生理异常,产道狭窄,胎位不正,或胎儿过大,或羊水早破,或产妇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 所致。其中,产时儿手先下者称“横产”;儿足先下者,称“倒产”或“逆产”;若产时用力过早,儿头偏歪而肩先露者,称为“偏产”;产妇用 力过早,疲乏,久座椅褥,仍末产出,称“坐产”;产妇突然用力,逼胎娩出,因而有所伤损者,叫“伤产”。此外,妊娠未足月而痛如欲产,又 不能产出者,名为“试月”。

死胎       

又叫“胎死腹中”,即胎儿于临产前在子宫内死亡,或死于妊娠期内。原因很多,有由于跌仆损伤胎体;有由于母患热病,热毒伤胎;有因于母体 素虚,病后胎元失养;也有胎儿脐带缠颈,气绝致死的。至于久产不下, 胎儿窒息而死的叫“胎死不下”。

息胞       

又叫“胞衣不下”。“胞”、“胞衣”,即胎盘。息胞指胎儿娩出后,经过较长时间胎盘仍不能自动娩出。因病者大都伴有出血症状,应及早使胚盘排出,否则将因出血过多而虚脱。本病多由于分娩后元气大虚,无力继 续排出,或因产时感受外邪,气血凝滞所致。

产后血晕       

产后急症之一。主要症状为分娩后忽然头晕,目眩眠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有闭症和脱症之分。闭症,恶露不下或量少,小腹硬痛,晕时神昏口噤 ,两手握紧,面黄或紫暗,舌紫,脉弦有力,属实症,多因血瘀上攻所致。脱症,面色苍白,恶露很多,晕时口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 ,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甚则出现冷汗淋沥,神志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等(休克)症候。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1:04:23

产后发热

指产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等四种。属于外感的,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背酸楚、无汗,苔薄白,脉浮。是风寒之邪乘虚侵入所致。属于血虚的,症见微 热,自汗,面红口渴,头晕目眩,四肢麻脉,舌淡,脉浮而中空:或见潮热盗汗、颧红、脉细数。乃因失血过多,阴虚阳浮所致。属于血 瘀的,症见恶露量少,挟有瘀块,小腹胀痛拒按、口干不欲饮,发热持续不退,脉弦涩,多属瘀血内阻,营卫不和所致。属于食滞的,症 见胸膈饱闷,嗳腐香酸,纳呆,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于胃所致。

产后风痉       

即“产后发痉”。产后急症之一。主要症状有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掣,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多因生产之后感受风邪,加之失血过多,津液亏损所致,分虚实两种。虚症,颈项强直,牙关紧闭,面色 苍白或萎黄,四肢抽搐,脉虚细;若气血暴亡,则见肢体僵直,肢冷,两手微撤,气喘自汗,目张口开,脉浮大而虚。实症,多先出现外 感症状,继而四肢强直,汗关紧闭,脉浮弦;如内热炽盛,则见身热口渴,面色潮红,昏闷,两手紧握,便闭溺赤,脉弦数。本症多见于 产后破伤风感染。

产后喘促       

是分娩后喘急的症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阴虚已甚,失血过多而气 脱于上,为将脱重症;一是寒邪犯肺,肺气不宣而喘急,多见气粗胸胀,咳嗽。属风寒外感症(《景岳全书》)。

产后音哑       

妇女分娩后声音嘶哑(甚则不能作声)的症候。是由于平素肾虚,产后阴精不能上承所致。

蓐劳       

指妇女分娩后,气血亏损,失于调养或劳累过度、伤于风冷所出现的病症。主要症状有头昏,肢节疼痛,烦闷,口渴,盗汗,咳嗽,寒热如疟,饮食不消,身体日见瘦弱。

恶露       

指产后阴道排出瘀浊败血之物。这些血性的液体含有血,粘液和坏死的子宫内膜组织等,开始间杂有些小血块,颜色紫红,以后只有暗红色液体渗出,一般在二足期左右干净。

恶露不下       

指胎儿娩出后,子宫内遗留的浊液败血没有排出或排出很少。主要是因气滞或血瘀所致。属于气滞的兼见小腹胀甚而痛,胸胁胀满,脉弦;属于血瘀的,兼见小腹疼痛拒按,痛处可摸到硬块,脉多沉濇。

恶露不绝       

指产后超过二、三过,恶露仍末干净。或称“恶露不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平素体虚,加上产后气血虚损,气不能摄血,二是瘀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三是血热内郁,迫血妄行。气虚的,症状有面色 苍白或萎黄,神疲身倦,腰酸,腹胀有下坠感,恶露清稀无臭气;血瘀的,症状有面色紫暗,小腹疼痛,恶露色紫或夹有血块;血热的, 症状有面色潮红,口舌干燥,恶露色鲜或深红,有臭秽气。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1:06:28

产后腹痛

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大多由于血瘀,气血虚 ,或感受风寒所致。以产后瘀血凝滞(或风冷挟瘀血)为主的名“儿枕痛”,小腹部可摸到硬块,有明显压痛,常兼见恶露不畅或不下, 胸腹胀满,脉多弦濇有力,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气血虚的每易外感风寒,多见腹痛喜热按,往往摸不到硬块,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 则心悸、气短、舌质淡,脉虚细或弦濇;如挟瘀血,则少腹硬痛,舌质多紫黯;兼气滞的则有胸闷腹胀、大便溏薄等症。
产后三急        指妇女产后出现呕吐不止、盗汗和泄泻频频等能迅速伤津耗气的三种急症。尤以三者并见为危重(《张氏医通》)。

产后三冲       

指产后因感染恶露不下等原因引起的三种危重症候。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肺”,合称“三冲”,这里的“败血”主要是指当下而不下的恶露。各详该条。

败血冲心       

指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发热,狂言呼叫,甚至发狂奔走等神志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败血冲肺       

指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胸闷烦躁、面赤、气急喘逆等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败血冲胃       

产后由于恶露不下,出现饱闷呕恶、腹满胀痛等消化机能障碍症状。参见“产后三冲”条。

缺乳       

即产后缺乏乳汁,或叫“乳汁不行”。有虚症和实症两种。虚症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产时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所致。主要表现有乳房不胀,不痛、或偶有少量乳汁流出,面色淡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恶露量 少。实症多因肝郁气滞,经脉壅塞,气血不通所致。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胸胁胀满,脘闷不舒,大便秘结,甚则发热等。

乳泣       

指妊娠期中乳汁自行流出(产后未经婴儿吸吮而自行流出,甚至终日不断的,叫“乳汁自出”)。有气虚和肝热二种。气虚的,乳房不胀,面色淡白,气短神疲,心悸头晕,手足发凉,脉多缓弱。肝热的,乳房胀痛,面 色潮红,头昏胁胀,烦躁便秘,脉多弦数。

不孕       

指女子婚后,夫妇一起生活三年以上,没有避孕而不受孕的。原因很多(包括男方的缺陷),在妇科方面,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指先天性生殖器肤或机能缺陷;后天的与月经不调、气郁、血瘀、肾虚和痰湿等有关 。参见“不育”条。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1:08:54

阴挺

指妇女阴部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的病症。又叫“阴脱”,“阴颓”,“阴菌”,“阴痔”,也有因脱出物如茄子状,而名“阴茄”,或名“茄子疾”;也有叫“子肠不收”。名称很多,现多统称为“子宫脱垂”。 本病原因,主要是气虚下陷,不能收摄,或临产用力过度,损伤胞络所致;亦有因湿热下注而引起的。属于气虚、胞络损伤的,主要症状有下腹自 觉坠重,腰部酸胀,心悸气短,神倦,白带较多,脉浮而虚。属于湿热的,症状可见外阴部肿痛,黄水淋沥,小便灼热疼痛,心烦,自汗、口苦而 干,脉滑数。

阴痒       

指妇女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疼痛,常渗出水液,痒痛难忍(类于阴道滴虫病)。如因瘙痒引起阴道生疮溃烂的,是阴痒的重症,称为“阴蚀”。病因多由于湿热下注或肝经郁热。属于湿热下注的,表现为阴道常渗 出水液,带下甚多,呈淡黄色,小便黄赤,淋沥不尽,心烦少寐,胸闷不舒,脉滑数;属于肝经郁热的,表现为精神抑郁,性急易怒,或胁痛潮热 ,口苦而干,便秘,小便黄短龈难,服弦数。

阴吹       

语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指妇女阴道有气排出,并带声响的一种病症。

阴肿       

指妇女下阴部肿痛的病症。多由于阴户破损,感染毒气,或肝脾二经湿热下注所致。患者下阴突然肿胀疼痛,几天后化脓,逐渐穿溃收口,但也有反复出脓而成瘘管的,严重时可出现寒热,大便秘结,小便不畅等症状。 成瘘管久不愈的,每呈气血两虚的症状。

五不女       

“五不女”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即螺、纹、鼓、角、脉五种。前人认为这类情况没有生育的能力,故名。“螺”,指阴户中有螺旋纹,碍于性交者(一说螺是“骡”字之误,指无生殖能力者);“纹”,即“ 纹阴”,类于先天性阴道狭小或缺陷;“鼓”,即“鼓花”,阴户绷急似无窍,类于处女膜闭锁;“角”,即“角花”,指荫蒂过长,类于阴 阳人;“脉”,是女子一生月经全无(或月经不调),不能孕育之症(以上见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

石女       

也叫“实女”,指阴道口细小的女性。

室女       

指未结婚的女性,即“处女”。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1:31:50

10、 中医名词术语

外证      

通常是指体表上有形症可见的外科病症,如痈、疽、疔、疮、癣、疖、 凄、瘤、痔、疥、丹毒、流注、瘰疬、痄腮、灼伤等。泛指外科病症。

疮疡      

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 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

疖      

指皮肤上红、肿、热、痛,根浅的小结饨,是由于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之 邪而发。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结节初起较硬,圆形,肿势局限,易消、易溃,数天后化脓,排出脓头而愈。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

暑疖      

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又称「痱毒」或「热 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

蝼蛄疖      

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多由心火热 毒或胎毒内发所致。

天庖疮      

是一种与天行时气有关的疮疡。多因内有湿热郁结,外受风热暑湿之气 而发。疮形如水疤,界限清楚,水庖成群发生,甚者疼痛化脓。并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脓窝疮      

又称《脓窠疮》。一种易于接触传染的化脓性皮肤病。此症可因肺热脾湿蒸郁而成, 也可由于湿疹、痱子等经搔抓破皮而染毒所致,多见于儿童。多发于头面,手臂,小腿等处。表现为黄豆大的脓庖,周围发红, 焮热疼痛,庖壁厚,不易破,破后凹陷成窝,上有脓液,干后结黄痂。 一般无全身症状。

发际疮      

指头皮上靠近头发边缘的小疮。多发于头后发际。因平素内郁湿热,复受风邪外侵所致。起初只一、二个,如未及时调治,破口出脓水后易向周围蔓延。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5 21:33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8/5 21:35:52

含腮疮

指新生儿面颊近颐颔部位的疮肿,初为豆粒状,逐渐增大,重证可蚀 破颐颊,多由热毒所致。指「痄腮」。

臁疮       

指生于小腿臁骨(胫骨)部位的溃疡。在外侧的叫「外臁疮」; 在内侧的叫「内臁疮」。外臁疮由足三阳经湿热结聚而; 内臁疮属三阴经蕴湿,兼血分虚热而成,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 等病史。患处初起痒痛红肿,搔破则流水成脓,甚则腐烂,严重者也累及骨质,不久收口。《外科大成》认为外臁疮「易治」,内臁疮「难瘥」。今统称下肢溃疡。

痈       

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 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黏,疮口易敛的,都称为「痈」。痈即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属阳证,起初常伴有实热证候,如身热, 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等。分「外痈」,「内痈」两大类。详见各条。

外痈       

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 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 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内痈       

痈之发生于脏腑,外观看不到的,如「肠痈」、「肺痈」、「肝痈」等。

三陷证       

指疮疡邪毒内攻所出现的「火陷」,「干陷」,「虚陷」等三种逆证。

火陷:

见于疮疡的成形期或化脓期,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暗,疮口干枯无脓,但灼热剧痛。并有壮热,口渴、便秘尿短,烦燥不安 ,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多因阴液亏损、火毒炽盛所致。

干陷:

多见于成脓至穿溃期。多因气血两亏,不能酿脓,故毒不得外托,局部腐 脓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灰暗,疮顶平塌。伴有发热恶寒, 神疲,自汗,脉虚数等。甚则转为肢厥脉微的脱证。


虚陷:

多见 于收口期,因气血两伤,或脾肾阳衰,故腐肉虽脱,而脓水稀薄,新肉不生,疮口经久虽敛,疮面不知疼痛。伴有寒热不退、神疲纳呆或腹痛 泄泻,汗出肢冷等,也可转为脱证。
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完整版本: 1、中医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