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瘿
瘿的一种,表现为喉结两旁有半球形单个或多个肿块,皮色如常,不紧不宽,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略有颤动感;同时,有心情急躁、多汗、胸闷、心悸、月经不调等症。多由肝气郁结,或脾失健 运而气滞及湿痰凝结所致。本病类以突眼性甲状腺肿。石瘿
瘿病较严重的一种,可由肉瘿等发展而成,瘿块比较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坚硬如属,推之不移,甚至可有疼痛发生。伴有烦躁、心悸、气促 、多汗、多食善饥、消瘦、脱发,或眼球突出,手部震颤,月经不调等症 ,亦可发生声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等症。多因久病情志郁结,肝脾气逆,痰湿瘀血凝滞所致。类似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病。
血瘿
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血脉交结显露。由心火血热所致。
筋瘿
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筋脉暴露盘曲,形如蚯蚓者。多由怒气伤肝,肝火亢盛,灼烁阴血而成。
气瘿
瘿的一种。表现为颈部一侧或双侧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软而不坚,皮色如常,一般不痛,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发病以青年妇女较多。可因 山岚水气或气郁所致。本病类似单纯性甲状腺肿。
瘰疬
语出《灵枢.寒热篇》。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名「历子颈」,「颈历」, 或「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病变可限于一侧,也可两侧同时发生,也有延及颔下,胸锁乳突肌前 后和脏下等处的。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病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结于颈项所致。多见于体弱的儿童。临床表现:初起 一个或数个大小如豆粒的结块,以后渐大。其数增多,连接三,五个,甚至十余个。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不作寒热,也不觉痛,日久 微觉疼痛,结块互相粘连成片,其块按之不动;将溃时皮色渐红,质地较软,破溃后脓稀薄如痰,或如豆汁,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瘘管,故又 名「鼠瘘」。由于病因,部位不同,有「痰瘰」,「湿瘰」,「气疬」,「筋疬」等名称。
马刀侠瘿
语出《灵枢.经脉篇》等篇。本症即「瘰疬」。其生于脏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 又称「马刀疮」;生于颈旁如贯珠的名称「侠瘿 」。两处病变常相关联,为颈腋部淋巴结结核。
痨疮
痨疮是结核性的疮疡,其中以「瘰疬」为最常见。痰瘰 指生于项前足阳明胃经所过部位的瘰疬。
湿瘰 指生于项后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部位的瘰疬。
气瘰 瘰疬之一种。生于项的左右二侧,病由肝气郁结,遇怒即肿者。
筋疬 瘰疬之一种。生于项侧的筋间,大小不一,质坚硬,伴有恶寒,发热,身体羸瘦等症。
流痰
即骨关节结核病。故又称「骨痨」或「疮痨」。多发于学龄儿童,患者常 有其它结核病变。病变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髋、膝、踝,再次为肩、肘、腕等关节。病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使骨髓不充,骨质 疏松。外邪乘虚侵袭,痰浊凝聚;或由跌仆损伤等而诱发。此证过程漫长,多不热不红不肿,数过或数月后,始有酸胀漫肿而微高起,但不坚硬, 日久方溃,溃后流水或出豆腐渣样物,难以收口,继则形成瘘管。每有羸瘦,乏力,潮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鹤膝风痰
流痰的一种,生于膝关节部。初期在膝关节周围肿起如绵,不痛或隐 痛酸楚,皮色不变不热,慢慢胀痛增加,病腿渐至不能屈伸,肌肉日益萎缩,坚硬如石,久而溃破,流稀水或夹腐块,日久形成关节半脱 位或膝内翻、外翻畸形,患肢缩短。类于膝关节结核。参贝「流痰」条。
龟背痰
「流痰」发于脊椎关节,致使背部高起,故名。
乳核
妇女乳房的一类慢性炎症,包括一些结核病变。又称「乳痰」,「乳栗」,「乳癌」等。多发于生育年龄而体质虚弱者,由肝郁脾虚,痰浊凝结所 致。结核初起时,多生在一侧乳房的偏上方,一个或多个,小的如梅,大的如李,质硬,推之可动,皮色不变,触之不痛,数月后,肿块增大,皮 色微红,慢性爱软,是已化脓,溃破后常成瘘管,脓液清稀,并杂有败絮样物,疮口腐肉不脱,患侧腋窝常有肿大之结块。
乳痨
由「乳核」扩散而致的疾病。因气血内虚或失于调治,乳核渐大如碗,坚硬疼痛,延至胸肋和腋下,色或紫或黑,溃破后,轻的流白汁,重的流臭 水,日久有午后潮热,咳嗽,颧红、羸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痰核
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 ,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 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即「臖核」。
臖核
咽喉部发生痈疡,如喉痹,喉痈,喉疳,喉疔等,或肢体皮肤破损并 发感染时,下颔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同的硬结,按之作痛,是一些肿大的淋巴结。瘤
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李榳《医学入门》说:「瘤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 ,渐如石榴瓜瓠(音户)之状,原因七情劳欲,复被外邪,生痰聚瘀,随气留住,故又曰瘤[病赘],总皆气血凝滞结成。」根据其形状和病因的不同, 分「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和「脂瘤」等,各详本条。
骨瘤
瘤的一种。由肾气亏损,寒邪与瘀血凝聚于骨所致。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紧贴于骨。
肉瘤
瘤的一种。由于内有湿痰,与气血凝结所致。多少不一,大小无定,瘤体软,推之可移,有时瘤肿略硬,皮色不变,也无痛感,发展较为缓慢。
筋瘤
邪气结聚于筋而产生的瘤状物。《灵枢.刺节真邪篇》称为「筋溜」。其 形尖而色紫,青筋累累,盘曲聚结如蚯蚓状,多发于两小腿,腕关节等部位,属于静脉曲张一类的病症。
血瘤
瘤的一种。呈半球形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 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血难止。《外科正宗》:「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 所搏而肿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类于血管瘤。
气瘤
皮肤上隆起的一种肿块。大小不一,质软,皮色不变,有轻微胀痛感,全 身无寒热见证。如薛立斋所说:「若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肿者,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
脂瘤
瘤的一种。又名「渣瘤」或「粉瘤」。多因痰凝气结而生。常发于头面,项背,臀部等处,小的似豆,大的如难蛋,生长缓慢,软而不硬,皮色淡 红,推之可移动,顶瑞常有稍带黑色的小口,可挤压出有臭味的豆腐渣状物质。现在称为粉瘤。
乳癖
多由肝脾为郁怒思虑所伤,以致气滞痰凝。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初起在乳房生一肿块,如鸡卵而表面光渭,能移动,多数无痛感,也有少数感 到轻微胀痛。后期肿块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亦无发热,经年累月,也不溃破。类于乳腺纤维瘤,部分患者在孕期肿块迅速增大而恶化。气 滞痰凝,或兼有冲任二经失调。这种病症大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的二侧乳房,行经前感到乳房胀痛有块,按之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结核,微硬而不坚, 边缘不清,经期后症状减轻,肿块的消长往往与情志刺激有关。
岩
与「癌」通。本症初起状如结核,以后坚硬如石而不痛,一般于几年后才溃烂,流血水而无脓,疼痛彻心,患处翻花,较久则有少量脓液蔓延疮面,发生恶臭。因疮面高低不平如岩石,故名。
失荣
岩证之一。又作「失营」。常发于颈部或耳之前后,初期状如栗子,顶突根深,按之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无红热疼痛,经半年至一年左右,肿块渐大,始觉隐痛,逐渐溃烂,溃后渗出臭秽血水,硬肿更甚,疮口高低不 平,形似岩穴,疼痛彻心。常因烂断血管而大量出血。多由忧思郁怒,以至气郁血逆,与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的络脉所致。肾岩
一名「肾岩翻花」,俗称「翻花下疳」。多因肝肾素虚,或郁虑忧思,相火内灼,阴精干涸,火邪郁结所致。初于冠状沟处生一肉刺,坚硬而痒,局部有渗出液。延至一、二年后。阴茎逐渐肿胀,肉刺增大,翻花如石榴 子样,渐至龟头破裂,凹凸不平,臭味难闻,甚或鲜血淋沥,饮食不思,形神困惫。本病属于阴茎癌。
舌岩
多发于舌两侧边缘或舌尖的下面,初期肿物如豆,坚硬,渐大如菌,故又称「舌菌」。头大蒂小,色红紫疼痛,不久溃破,向深部及四周蔓延,边缘隆起如鸡冠,触之易出血,有恶臭,局部有渗出液。后期舌本缩短,痛 不可忍,如怒气冲激,可致崩裂而出血难止。由于心脾毒火炽盛,结于舌部所致,类于舌癌等病症。
乳岩
多生于妇女。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气滞痰凝而成。或冲任二经失 调,气滞血凝而生。初起乳中结成小核如豆大,渐渐大如棋子,不疼不痒,不红不热,经年累月,渐渐长大,始感疼痛,痛即不休,未溃时,肿如 堆粟,或如覆碗,色紫坚硬。渐渐溃烂,污水渗出,时出臭血。溃烂深如岩穴,疮口边缘不齐,或高凸如莲蓬,疼痛连心。有的初起时乳房发生肿 块,肿块中央按之富有弹性,多在未溃前发现乳窍流血,后期溃烂无脓而出血,疮口中央凹陷,边缘坚硬。也有初起时乳晕部位发红,出现丘疹, 表面腐烂而渗出血水,此后乳头逐渐凹陷,四周坚硬,皮色紫褐,后期乳头溃烂,乳房内则有坚硬的肿块。以上三种,在病的过程中常可在患侧颈 部和腋下部位发现肿大的硬块,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类于乳腺癌等病症。
痔
生于肛门内外。多由平素湿热内积,过食辛辣燥热食物,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或经常大便秘结,或妇女临产用力过甚,或久痢等原因,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所致。主要症状为块物突出,疼痛,出血等。按块物位置可分为内 痔,外痔和内外痔等,各详本条。
内痔
生在肛门齿线以上,为紫红色块物突出。初期痔核较小,大便时滴出鲜血,不感疼痛,痔核不脱出于肛外。中期痔核较大,大便后痔核脱出于肛外,便后能还入肛内,一般便血较少。后期大便后痔核脱出,甚则咳嗽、远 行、久立等情况也会脱出,不能自行还入,须用手推回或平卧才能复位。最后时常脱出,不易复位。如果痔核不能同缩,发生肿痛,甚至因绞窄而 肿痛溃烂,以致坏死,或因化脓而续发肛瘘。
外痔
生在肛门齿线之外,如皮瓣状,渐渐增大,质地较硬,外表光滑,多不疼痛,无出血,只有异物感,或因感染肿胀始感疼痛,肿消后如旧。皮瓣生于肛门前后正中部的,往往伴有肛裂;皮瓣生于肛门左中、右前、右后部 的,往往伴有内痔;皮瓣作环状或花冠状的,多见于经产妇。
内外痔
是兼有内痔和外痔的混合痔。内痔生长部位和外痔连在一起,以肛门的左中、右前、右后部为多发,在右前部位更为常见。瘜肉痔
指直肠下端脱出的瘜肉。多见于儿童,其色鲜红,质嫩蒂小,大小不等,最大者可如胡桃。一般单生一个,偶有连串而生,状似葡萄,无疼痛 ,常于大便时突出肛外,并伴有鲜血及粘液,较大的瘜肉需用手推送才能回纳。
翻花痔
内痔的一种。因其经久翻出肛外,表面不平滑,形如翻花,故名。大便时下血,疼痛难忍。
沿肛痔
沿肛门外皮肤上突出小肉,由梅毒传染兼因湿热下注而成。肛周皮肤隆起扁平疙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粘液,时有搔痒或刺痛,严 重的可延及会阴,或发现同样症状于口腔咽喉等处。
锁肛痔
指肛门岩肿而致肛门狭窄的一种病症。初起肛门有坠胀感,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带血和粘液。症状逐渐加剧,伴有里急后重,粪便中 有脓血,臭秽异常。后期粪形变细,阵发性腹痛,两胯腹间可发现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常伴有「肛痈」或「肛漏」,身体衰弱。
脱肛
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和老年人。多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肛门松弛所致;或兼有大肠湿热下注而成。初起 仅于大便时肛门脱垂,能自行回缩;病延日久者,脱出较长,需用手托纳回,每于行走,劳累,咳嗽,用力等而发。脱出时可感坠胀不适,若脱久 而不回纳,则局部紫赤,肿痛加剧,甚则溃烂。
肛漏
是肛门及其周围发生瘘管漏出脓水不止的病症,也称「肛瘘」。因肛门周 围痈疽溃后疮口不敛而成瘘管,内痔、肛裂等也可导致此病。只有一个外口和内口,没有分支的,为单纯性肛漏。外口有多个,且有分支,或绕肛 管肛门而生,作半环形,形如马蹄,为复杂性肛漏。长期瘘口流脓,不易自愈。若瘘管外口闭塞,脓流不阳,则有疼痛,胀坠等。
破伤风
又称「金疮痉」,指因皮肤破伤处受邪(破伤风杆菌)而致抽风的一种病症。病因血虚不能养筋,病邪由伤口内侵,使风气内动所致。临床表 现为面唇青紫,苦笑面容,肌肉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痰鸣,脉弦数或弦紧等。
褥疮
又称「席疮」。指因长期受压迫而引起局部坏死溃烂的疮疡。本病多见于重病长期卧床者,多发于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处。多因患者 气血大亏,气不运血,加上局部受压所致。患处一般不痛,初现紫斑,渐而坏死溃烂,腐肉脱落,形成溃疡,较难愈合。
冻疮
因受冷冻,使局部血脉凝淅而致的皮肤损伤。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 位。患处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抓痒或麻木,轻者可经十余日消散,重者可溃烂成疮。且较难愈合。
血痣
因肤表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变,呈红色或棕色、青 色,压之不退,大小不一,多数高出皮面,表面光滑,触破即流血。本病多为先天性,也可发生任何年龄。一般不变,也可略为增大,无自觉不适 。
疣
生长于体表的一种赘生物。又称「赘疣」,俗称「千日疮」,「瘊子」,「 饭蕊」等。本病多发生于手背,手指或头面部,患部赘生物初起小如黍米,大如黄豆,突出表面,其表面粗糙,状如花蕊,灰白或污黄色。疣的数目多 少无定,一般无自觉症状,用力压按时略有痛感,碰伤或摩擦后易于出血。治疗时,应先治疗原发疣(俗称母瘊),当原发性的疣治愈后,继发性的疣 往往自行消退。胼胝
多发于手掌或足跖部皮肤。因长期受压或磨擦,局部气血运行阻滞而发生 皮肤角质增生变厚,以跖、掌突出部位为常见。皮肤增厚以中央为甚,触之坚硬,边缘不清,表面多光滑,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多无自觉症状。 但也有在足跟部或跖部的胼胝。因挤压太甚或有继发感染而顽硬肿痛,不能行走的,称之为「牛程蹇」。
鸡眼
又称「肉刺」。常生长于足趾及足底前端。本病多因穿过紧的鞋子或足骨 原来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肤长期受刺激而引起。鸡眼为圆椎形角质增生硬结,数目不定,根部深陷、皮肤增厚、顶端凸突,常因疼痛而影响行走 。
茧唇
发生于唇部的一种病症。因有突起的白皮皱裂,状如蚕茧,故名。初起在 红唇缘的外侧出现如豆粒状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容易破溃流血。或如菌状不一,溃疡之表面常覆有痂皮,表面高低不平。有时在颈、颔部 可出现肿块。后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本病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火,或肾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
飞痘
指牛痘接种部位以外生的痘庖。多困种痘后搔抓,以至痘毒传播;或因痘 毒从体内途径传播而发。症状与牛痘同,可兼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虫斑
由于虫积而继发于头面或颈部的糠状鳞屑样的皮肤病。皮损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淡白色斑,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多无自觉症状。类于单纯糠疹或白色糠粃疹。
体气
俗称「狐臭」。因湿热郁于腠浬汗孔所致。也有由于遗传者。排出汗液带 有特殊之臊臭气。狐臭多发生于腋窝部,严重的在乳晕、脐、腹股沟、阴 部等处均有臭秽之气。
疠风
即麻风,又称「癞大风」,俗名「大麻风」。因感触暴厉风毒,邪滞肌肤 ,久而发作。初起先觉患部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而漫延全身肌肤而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反、足底穿等严重证候。
横痃
又称「便毒」。是指各种性病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初期形如杏核, 渐大如鹅卵,坚硬木痛,红肿灼热,或微热不红。穿溃后流脓液,不 易收口,称为「鱼口」,一说生于左侧为鱼口,右侧为便毒。
杨梅疮
即梅毒。因疮的外形以杨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如 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若状如风疹样的则名为「杨梅疹」;若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豆,名「杨梅豆」;若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若梅毒侵于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为患者,统称「杨梅结毒」。
正骨
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其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骨折
即骨的断裂。多由外来暴力或肌肉的强力牵拉致骨的完整性或连绩性遭到破坏所致。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骨折处不与体外相通;后者有伤口通至骨折处,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 局部瘀肿,疼痛,畸形,压痛,骨擦音和纵轴扣击痛等,患者也可因突然受伤,疼痛和出血而发生休克。此外,由于骨质本身本来就有肿瘤、结核 或骨髓炎等病变,由于轻伤而断裂的,称为病理性骨折。
脱骱
骱,关节。脱骱,即关节脱位,亦称「脱臼」。指组成关节的骨端因正常连接受损害而离开其原有的解剖位置。一般为外伤所引起,多发生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 破;后者有伤口通至脱位的关节,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复杂而严重。其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功能障碍。此外,脱骱也可 因气血虚弱,筋骨松弛,而重复在同一个关节发生的,称为重复脱骱(即习惯性脱臼);还有一种脱骱可由于先天不足,胚胎 发育不全所致。
扭伤
指关节附近软组织如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因外力的猛烈牵拉而引起的损伤 。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运动障碍等。
闪挫
闪伤和挫伤的合称。躯干因突然旋转或屈伸,使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受急 骤的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闪伤」,它属扭伤的范围,常见于腰部。体表受钝器直接撞击而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称为「挫伤」。
金疡
即「金创」。指被金属利器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疡。
刀晕
因创伤出血,疼痛或精神紧张而致的晕厥。
按摩(推拿)
古称「按蹻」。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的运 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 法有:按、摩、推、拿、揉、搯、搓、摇、滚、抖等方法。应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它多种疾病。
推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 部,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作直接式的按摩。
拿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 ,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又称「弹筋」。
接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内外压按的方法。
摩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大姆指或手掌在伤部(多为软组织)或俞穴的部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理伤续断
揉法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 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搯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甲搯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压按的方法。
搓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 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摇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 颈,肩,肘,腕,膝,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作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滚法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 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抖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程, 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理伤续断 是指处理各种外伤,骨伤疾病的简称。
正骨手法 即治疗骨折,脱症,扭挫伤时使用的各种手法,如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摸法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 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接法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骨折的断端或碎片重新予以整复原位并接合在一起,也是各种正骨手法的总称。
端法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
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提法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折断下垂的骨端用手或绳子向上,向外提出。以达 到直接或间接完全复位的一种牵引手法。
正骨工具 指治疗各种外伤和骨折所使用的工具,如腰柱,披肩,竹帘,杉篱,各种质料制成的大小夹板,绷带等。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
通木 古代正骨工具。即宽三寸,厚二寸的长杉木板一块,长度根据患者由颈部至腰部的距离来决定。木板的一面刻有上下纵行的凹槽。内填棉花,可以伏贴于患者的脊骨上。两侧则穿孔系以宽带,用以固定脊椎骨折。此法现 多不用,而改以沙袋垫代替。
腰柱 正骨工具。是用扁担形,扁平长条状的杉木四根,各宽一寸,厚五分,长短约一尺上下,并在其两端钻孔,以线绳互相连贯,可以围扎在腰部脊骨上,用于腰椎骨折的固定。
披肩 古代正骨工具。是用熟牛皮制作的,用于锁骨骨折时固定肩部的工具。现 已改用硬纸板及「8」形绷带固定来代替。
竹帘
古代正骨工具。外形和构造与夏天的竹门帘相似。但其大小则根据患部的 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包裹在伤肢的外面,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规均改用「小夹板」代替。杉篱
古代正骨工具。系根据伤肢的形状,患部的长短宽狭,用杉木条编成竹篱 状(每个杉木条两头各钻一小孔,以绳联贯,其形如篱,故名),用以固定骨折患肢,现多用「小夹板」代替。
小夹板 正骨工具。四肢骨折时作固定用。是用柳木、杉木或胶合板等作材料,按肢体长短制成的长方形薄板。
抱膝 正骨工具。多用藤条或竹条制成,外形圆圈状,比膝盖骨稍大,四边各系 以条带,将圈放在膝盖骨上,条带结扎后可以固定膝部,用以治疗髌骨骨折。
振榳 正骨用的拍打工具。为直径2~3公分的小木棒。用于:骨伤局部瘀血 肿胀,可轻度拍打患部周围。头,胸震伤时,先用布缠裹头部,再轻轻拍打足心。可以起到气血流通,瘀肿消散的作用。
裹帘 即古代伤科正骨时缠裹伤处所用布条的专称。用途同现代所用的绷带。
矾索迭砖
古代正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挫伤及椎间盘脱出。就是让病 人两足分别站在三层砖上(即「迭砖」),同时两手向上高举紧握住悬挂高处的绳索(即「矾索」)。这时医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 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层的砖。用以牵引脊骨,促使复位。
耳聋
耳为肾的外窍,胆及三焦等的经脉会于耳中,所以一般耳病与此三者关系 最为密切。耳聋有虚证和实证之分。虚证耳聋,发病较缓慢,初起的先有听力减退,称为「重听」( deafness ),其病因为「下元亏损」,肾精不足。实证耳聋,发病骤然,称为「暴聋」,多因外伤、外感风火,或内火上炎所致。
耳鸣
耳中自觉有蝉鸣或其它各种声响者,叫做「耳鸣」。可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证是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常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状,诊脉多细弱,如因暴怒伤肝,致肝、胆之火上逆,则耳中暴鸣如钟鼓之声, 属于实证。
耵聍
(音听宁)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黄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聍为正常现 象。若因风热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称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耳疔
指生于外耳的疔疮,多属肾经火毒引起,疔疮色黑根深,又名「暗疔」。发作时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并作。
耳疳
是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痈 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疖肿。
耳痔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 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樱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耳后疽
本病系由三焦及胆两经火毒引起,其症状为耳后肿痛溃破流脓,并常伴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周身症状,类似急性乳突炎。脓耳
凡耳内红肿焮热,鼓膜溃破、耳道出脓的称为脓耳,脓水呈黄色者叫「聤 耳」(音停)白色者叫「缠耳」;多因肝经火热引起。患者有耳窍突发疼 痛,听力减退,并伴有周身寒热,脉象弦滑而数等症状。本病多发生于小 儿。类似急性中耳炎。
鼻渊
俗名「脑漏」。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辛 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眩等症。本病相当于鼻窦炎。
鼻痔
凡鼻腔内生赘肉肿块,统称鼻痔,又称「鼻瘜肉」。本病是由于肺经风湿 热诸邪郁滞而成。轻者鼻塞气堵,重者鼻大畸形,甚或垂出外鼻孔。
鼻疖
鼻内或鼻外因肺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和全身不适症状。
鼻鼽(音求)
是一种由于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病症,其表现 为经常鼻流清涕,容易打喷嚏。类似过敏性鼻炎。
鼻衄
即鼻窍出血。引起鼻衄的原因颇多,但以实热症为多见。如风温外感,肺 素有热,或胃经积热,或肝火上炎,均可引起鼻衄。此外也有阴虚火旺引起的。
鼻疳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风热外邪 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
酒齄(音渣)鼻
又名「鼻赤」或「鼻齄」,系由于脾胃湿热上熏于肺,血瘀凝结而引起的病症。主要症状是鼻头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发红, 病久则呈紫红色,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 状如赘瘤。
喉痹
痹,闭塞不通之意。是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凡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的,均属喉痹范围。
风热喉痹
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部引起。主要症状是咽部红肿灼热,吞咽不利,疼痛。同时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本病类似急性咽炎。
阴虚喉痹
本病由于阴亏火旺,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症状是患部潮红,呈慢性充血, 咽部不适,似常有痰而又不易咳出,吞咽欠爽。有的伴有其它阴虚症状。 本病与慢性咽炎一类病症相似。
喉痈
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咽及语 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 塞,引起窒息。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
「颔下痈」。
喉关痈
本病多因风热之毒侵袭咽喉,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盛而化脓。局部主要症状是扁桃体一侧或双侧的周围肿胀突起,焮红灼热,吞咽困难,悬雍垂亦肿胀变形,以儿为多见,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