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14 11:18:14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木太过,则克土太过,土被克太过,则其生金弱。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17 at 13:59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14 11:27:58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木不及,则其所克土妄行,其所生火受病,土妄行则其生金盛,金盛则又克(簿)木太过。

以下是张志聪的说法。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17 at 14:00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17 09:35:47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为何甘伤肉呢?是不是也伤肺呢?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17 at 09:40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18 09:11:41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木太过,则克土太过,土被克太过,则其生金弱。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木不及,则其所克土妄行,其所生火受病,土妄行则其生金盛,金盛则又克(簿)木太过。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18 at 09:29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18 09:28:25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21 08:21:23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如春气不袭(无春),直接到了夏,为病,到春之所胜的长夏则病情不重。
到春之所不胜的秋,则病情加重,如果再重感于邪,就会有死的可能。

通宵,是现代人都市人经常做的。好象有不袭的现象。如果经常如此,是谓非常,容易变至则病。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1 at 09:04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24 09:26:08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卫气为浮而不循环经者。荥气为循环经者,营在脉中。经与脉不同,荥与营不同。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4 at 10:02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28 08:41:01

(素问第五)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灵枢第四十)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独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清与浊,你搞懂了吗?(我想用一天的时间想一想)

积清阳为天,天之清气有清之清,有清之浊.
积浊阴为地,地之五谷有浊之清,有浊之浊.

阳受谷则浊,阴受气则清

阳受浊,而阴受清.

阳受浊得降,阴受清得升.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8 at 13:44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28 13:48:35

阴受清气,则浊的部分因为清的加入,而变清,而升。
阳受浊气,则清的部分因为浊的加入,而变浊,而降。

好象是稀释、加浓的原理。

胃食五谷,肺吸五气。

五谷使阳收为阴,五气使阴发为阳。

五谷为浊,能使清变为浊,五气为清,能使浊变为清。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8 at 13:53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6/6/28 15:18:07

胃之清气(五谷浊之清),上出于口.故呼为阳

肺之浊气(五气,清之浊),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故吸为阴.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6/28 at 15:20 ]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开始学黄帝内经---一系列看不懂的词(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