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料
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52.htm
网络资料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焫 ruò 古同“爇”,点燃;焚烧)”。“火艾烧的,谓之灸焫”(唐代王冰注)。北方,气候严寒,地势高峻,风大且有冰雪,游牧的生活,食宿于野外,吃动物肉乳,内脏受寒而多生胀满的病,适宜用灸焫。“故灸焫者,从北方来。”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98282.html
网络资料
藏寒第八章 二 太阴病提纲3太阴的病候特征(3)藏寒【第一部分】
太阴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有极大的关系,所以,277条明确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藏寒对太阴各方面的性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载物的性用会受到影响,资生万物的性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太阴提纲条文所提到的诸症都与藏寒有直接关系。《内经》云:“藏寒生满病”,而太阴提纲条文的第一个证就是“腹满”,这一方面说明了藏寒与太阴病的密切关系,另方面也说明了《伤寒论》条文的叙述次第是有严格把握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人太不注重这个问题,条文的次序可以任意改动,因此,对每一条文孰证在先孰证在后也就根本不在意了。
太阴病为什么藏寒,我们在第三章曾作过专门讨论,大家可以参考前面的内容。藏为什么寒?当然是藏的阳气太少了。阳是主温煦的,阳少了自然就不温,这就是藏寒。因此,我们讨论引起藏寒的因素,应该围绕着阳气来谈。
(1)素体关系
素体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因素,父母媾精的时候给你的阳气就少,所以生出来以后阳气自然就弱。阳气弱,藏就会寒,这一种藏寒比较难办。因为先天的因素你没法改变,你只有通过后天来调理。后天也就是太阴,也就是脾胃。所以,藏寒的问题放到太阴篇来讨论是有特殊意义的。
(2)嗜食寒凉
这是后天的因素,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南方人。南方人,像是南宁人,动不动就讲上火,你看10个病人,有9个都说火气大。这个也热气,那个也热气,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而现在要吃寒凉非常方便,打开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说冰箱造出来有一半的功,一半的过。我们好不容易养就这一团阳气,让这个寒凉的、冰冷的东西下去就给糟踏了。我在门诊看病,对上述的问题体会很深。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
http://bbs.gltcm.cn/thread-561-1-1.html《思考中医》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9/4/2 13:30 编辑 ]
网络资料
针灸疗法除针刺疗法外,还有灸疗法,灸的起源也很有趣,不过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均未能得到较确切的证据,因而人们的研究只能出于一种推论。譬如:人们认为现代用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烘烤或烧灼熏人体一定之穴位,用以治疗某种疾病,既用火、艾火治病,为考其最早起源,便想到了原始人用火、人工取火的方法,将烧热的卵石熨身以驱寒,并把热卵石熨身某一部位对某种不适更有效的经验不断积累,疗法即从中慢慢诞生。这种推论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不无一定的科学道理。《素问-异法方宜论》在论述灸法的来源时有这样一段话,即:“北方者,……真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野处而乳食.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两千多年前医学家之这一认识其根据不得而知,至少是人们和医家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之类的记事作依据。灸法始于原始人取火用火领域不断扩大之际,恐怕不会有很大的偏差。中国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http://www.chinamtcm.com/html/37086.htm
素灵词汇日知录【228】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杂合:即集合。“杂合以治”,是说集合各种疗法,用以治病。(郭霭春)
得病之情:《素问绍识》说:“病之寒热虚实,皆得谓之情。此乃是言得所以为痈疡,为病生于内,为满病,为挛痹,为痿厥寒热之情也。(郭霭春)
于天星:本篇最后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这是对本篇的总结。对于后世进一步得以完善的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无疑是有很大启发的。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9/4/3 12:54 编辑 ]
素灵词汇日知录【229】
王洪图【理论阐释】(一)地理、地势与疾病
本篇以“地势使然”简明地回答了一病而治各异,所为同病异治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了五方的地势不同,地理、气候、物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五方之人的居处环境、饮食结构各自不同,影响人的体质与疾病。所以,五方之人得病各异,治法各有所宜。本篇中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按蹻,是针对五方地域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在实践中创建的治疗工具与方法,对不同疾病各有其治疗优势。 (二)圣人杂合以治的问题,其实就给我们医生提出来应该不断学习,应该不断掌握新技术。当然这是在《黄帝内经》的时候治法也不仅本篇提出的几种,还有其他的疗法,只不过这几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说明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所谓精益求精,才能够遇到各类疾病都可以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这不仅是五种方法,包括现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方法,作为医生都应该多学习,而且要很好地掌握,正确、恰当地使用到临床来解决病人的疾苦,这才是根本的目的。
摘自《王洪图内经讲稿》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9/4/3 16:24 编辑 ]
素灵词汇日知录【230】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移,转移义。“移精变气”,一般认为指运用某种方法转移病家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姚止庵所说:“盖于黄帝问古用祝由治病,以移易精气,而即以引端之辞为名也。”
高士宗:承上篇异法方宜之治,复论上古有移精变气之治也。精气者,人身之主宰,病则精气有亏,惟上古祝由治病,能移精变气,理色脉而通神明。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两神相合,精气相通,故可祝由而已。今时之人不能也。精气以神为主,故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郭霭春:本篇说明色诊、脉诊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问诊的重要性,“闭户塞牖,数问其情”描汇出问诊的细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