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1:59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序言
序言
    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将中医内科学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之医方篇中之治阴虚劳热方、治阳虚方、治大气下陷方、治喘息方、治痰饮方、治肺病方、治吐衄方、治心病方、治癫狂方、治痫风方、治内外中风方、治肢体痿废方、治膈食方、治呕吐方、治霍乱方、治泄泻方、治痢方、治燥结方、治消渴方、治癃闭方、治淋浊方、治疟疾方、治气血淤滞肢体疼痛方等,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之体系,做个新的分类。以中为主,衷中参西,即西医辨病,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名与中医辨病名融会贯通之。
师承者,师承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也。故本书与每一病之辨证论治中皆将张锡纯先生之方论要点列入书中,原文写与辨证论治之中。力求与现代教科书相对应。《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通治之方,通治之论。例如“理冲汤”方论。理冲汤治闭经、癥瘕、并治男子劳瘵;一切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活络效灵丹”治气血瘀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论伤寒、温病治法等论。此即通治方与专治方相结合之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与现代中医教科书不相符合者,本书尝试与现代中医教科书汇通之。与现代医学病名与检测方法汇通之,实亦为充实张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也。
讲记者,讲述本人学习运用,领悟发挥,发扬光大,继承先生之志也。故于每病讲记分为一:“衷中参西概说”,参用现代医学病名与相关检测,即衷中参西,张先生之宏愿也。意将现代医学辨病与中医辨病辨证融会贯通之。二:“病因病机择要”,中医教科书上与病因病机甚为详备,故择要论述之。三:“辨证论治”,讲述师承运用张先生衷中参西之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四:“临证要点”,讲述一病有一病之主方,一方有一方之主药,抓主证、首选方、简便方、单方、衷中参西之要点。五:“释疑解难”,疑者,是指病情比较复杂,阴阳表里交错,寒热虚实混淆,以致真假莫辨。难者,除辨证方面的扑朔迷离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每病证则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于犹疑、失误、反复!
因此,本书与内科病之多发、高发而常见之病,如肿瘤癌症、脑卒中病、心脏病、糖尿病、肝病、前列腺病、风湿病、痛风病等,而中医内科学教科书论述甚为详备,故着重论述师承张先生之论点,与作者运用衷中参西之讲记。师承者,先生之通治之论,通治之方,擅用之药,反复讲述之,以求读者能够明白。讲记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衡通法论,力求突出以中为主,中西医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汇通,一案多次讲述,数案并讲述之,力求说理明白。故曰“师承张锡纯内科学讲记”。
一得之见,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高明指正。希望对师承中医学习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有所帮助。中医是怎样炼成的?中医原来是这样炼成的!即:不停学习,不断摸索,不停探索,不断进步!

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2:41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
一:衷中参西概说

中医古代论述:《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其具有传染性。北宋《仁斋直指方》将其正式命名为感冒。元《丹溪心法》明确提出其病位在肺,并根据辨证常规,分列辛温与辛凉两大治法。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医学心悟•论汗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感冒又称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时行感冒。现代医学以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二:病因病机择要

病因为外感六淫,时行病毒而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病机为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病邪侵犯肺卫,而以卫表不和为主。病理属性有寒热两大类别,四时六气病邪不同,风为主因,风与火、热、燥相合多发为风热;风与寒相合发为风寒。病理变化为,感受风寒湿邪致风寒束表,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风热犯表,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挟有时行疫毒则传变迅速,病情多重,或变生它病。
一般感冒病邪轻浅,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可有传变,或同时夹杂其它疾病。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由于风邪兼夹病邪的不同,还可见胸闷、恶心、脘痞、纳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症。
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显散发性,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3:28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2)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
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为其始异也,故伤寒发表,可用温热,温病发表必须辛凉。为其终同也,故病传阳明之后,无论寒温,皆宜治以寒凉,而大忌温热。兹编于解表类中,略取《伤寒论》太阳篇数方,少加疏解,俾初学知伤寒初得治法,原异于温病,因益知温病初得治法,不同于伤寒。至于伤寒三阴治法,虽亦与温病多不同,然其证甚少。若扩充言之,则凡因寒而得之霍乱、痧证,又似皆包括其中。精微浩繁,万言莫罄,欲精其业者,取原书细观可也。

李静讲记:
此论之意为外感之邪感染人体,是根据人的身体素质来的。人体的最薄弱之处,往往是邪最易侵犯之处。好比时邪之流行病,同时同室的人感染,而病情的表现也会因每人的体质不同而表现不同。若其人脏腑内素有积滞之热者,再复感受外邪则其热则更甚。若素有积寒者,则寒邪触动则其寒愈甚也。若同为温疫感染,体内素有积热者则热之更甚,体内素有积寒者则热之较轻。此亦是人体自求体内平衡的一种表现。素有气血瘀滞之人较多,故复受风热导致感冒之时,与体内素无气血瘀滞之人,在治疗风热之时的用药效果则不同。只感受风热之邪的,同为发热、咳嗽、咽痛,用疏散风热之银翘散、桑菊饮即可得效,而有气血瘀滞者则需加用疏通气血药方可奏效。反之寒者亦然。而阴虚之人则需加用滋阴与疏散风热类药方可。首选药为生地、麦冬类。而气虚之人感冒则需加用助阳益气之药方可,首选药为黄芪、人参、山萸肉类。阳虚之人则需加用桂枝、附子类。其有气血瘀滞与体内有偏差之人感受风热感冒,则需疏通气血纠正偏差之时合用疏散风热,则病愈之也速。此从李洪波母亲感冒咽痛服黄连、银花类药三日不效,令其加服衡通散疏通气血服之即效可知,因其素有气血瘀滞故也。此即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精髓所在。
现代医学亦同此理,体不虚之人,只服感冒药发散之,对证治疗即可。素有积热之人,往往外邪导致体内之积热发作,多为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可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以确定之,有细菌、病毒、病原体感染者对证治疗之,此即为现代科学之长处,首先被西医所采用,然中西医理相同,理念不同。西医治风热感冒用治感冒药,抗菌素、抗病毒药,不效者结合液体输入疗法,与中医之滋阴增液疏散风热相同。而西医退热速,咽痛、咳嗽则愈之缓,与素有气血瘀滞者则愈之更缓。从咳嗽服止咳药类如“非那根”类服则咳减,停则又咳,终至留下慢性炎症,一次两次,屡次发作即成也。此即西医之短处,即对证治疗,治标也,然气血瘀滞是本,素有积热者,则气血瘀滞积热是本。西医能治细菌、病毒性炎证是为标也。其不能验出气,即不能验出气滞血瘀之积热,更不能验出气血痰热瘀积结在一起之瘀积,而中医则能从传统之四诊八纲辨证,疏通气血消散风热痰结与一方,气血通顺,则瘀积自散,此即中医之长处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滥用西药抗菌素的弊大于利,而能明白中医中药治病求本,衡而需通之理的人越来越少,明白综合疗法标本兼治的医生越来越少。故而中医如能采用现代科学检测以辨病,再用中医辨证岂不是中西结合、衷中参西的最佳之路吗?而临证所见感冒发热愈,留有鼻塞、咽干、咽燥、咽痛、咳嗽、咽痒等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所谓的慢性炎症愈来愈多者何也?是西药未能疏通气血也!未能将风热燥结之邪消散之,导致气血痰火风燥之邪结聚与一处是也。其最薄弱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便是致病之所也!每见不少人素有气血瘀滞之如咽炎、扁桃体炎症,一遇感冒则发作,发热屡用抗菌素数日方能退,不久又发作,此即抗菌素只能治其炎证之标,不能治其气血瘀滞积结之本也。
张锡纯先生之论伤寒、温病,始异而终同者,是论其病在表时,病发于伤寒者邪在太阳发表需用温散,病发与温病者邪在卫分发表需用凉散。终同者是为病入阳明,无论寒温,治皆需用寒凉,而不可用温热药。现代医者治感冒用解表退热药与抗菌素一同用之与中医表里同治之法相同,而本质则异也。其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方剂多有疏通气血之功,而西药则无。此又为中医之长处也!西医于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需用手术摘除,而中医则可服活血化瘀散结之方药消散之。体虚者又可用托毒外出与扶正并用之法。此从鼻窦炎患者数次手术仍有复发之处即可看出,手术只能治其然,不能治其所以然,即不能治其为何发炎,即不能治其气血瘀滞之炎证,此亦为中医之长处也。与慢性咽喉炎,手术不能治,便又有激光、放射等法,然皆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者也!
张先生论伤寒与温病初得治法不同,而伤寒与三阴诸寒证、寒热错杂症,包括寒霍乱、寒痧即寒疫之毒等证,则虽非感冒论治所能概括,然亦需明其中之理,欲求其理,则需与有关论述中研求之是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4:03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3)
三:辨证论治

师承切要
师承切要者,师承张锡纯先生辨证论治寒温,即感冒之论点,以及作者领悟与运用张先生之学说与临床的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医方编中治伤寒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药物编之论石膏解、及医论中之温病遗方、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之论、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等论中皆有论及,读者宜细读之,也就是需将书中论点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于现代医学以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麻黄加知母汤
治伤寒无汗。
麻黄(四钱) 桂枝尖(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炒) 知母(三钱)
先煮麻黄五六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茶盅。温服复被,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之证,先自背受之,背者足太阳所辖之部位也。是以其证初得,周身虽皆恶寒,而背之恶寒尤甚,周身虽皆觉疼,而背下连腿之疼痛尤甚。其脉阴阳俱紧者,诚以太阳为周身外卫之阳,陡为风寒所袭,逼其阳气内陷,与脉相并,其脉当有力,而作起伏迭涌之势。而寒气之缩力(凡物之体热则涨,寒则缩),又将外卫之气缩紧,逼压脉道,使不得起伏成波澜,而惟现弦直有力之象。甚或因不能起伏,而至左右弹动。
凡脉之紧者必有力。夫脉之跳动,心脏主之。而其跳动之有力,不但心主之也;诸脏腑有热皆可助脉之跳动有力,营卫中有热亦可助脉之跳动有力。特是脉之有力者,恒若水之有浪,大有起伏之势。而紧脉虽有力,转若无所起伏,诚以严寒束其外表,其收缩之力能逼营卫之热内陷与脉相并,以助其有力;而其收缩之力又能遏抑脉之跳动,使无起伏。是紧脉之真相,原于平行中见其有力也。至于紧脉或左右弹者,亦蓄极而旁溢之象也。仲师治以麻黄汤,所以解外表所束之寒也。
方中用麻黄之性热中空者,直走太阳之经,外达皮毛,借汗解以祛外感之寒。桂枝之辛温微甘者,偕同甘草以温肌肉、实腠理,助麻黄托寒外出。杏仁之苦降者,入胸中以降逆定喘。原方止此四味,而愚为加知母者,诚以服此汤后,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也。
大青龙汤,治伤寒无汗烦躁。是胸中先有内热,无所发泄,遂郁而作烦躁,故于解表药中,加石膏以清内热。然麻黄与石膏并用,间有不汗之时。若用此方,将知母加重数钱,其寒润之性,能入胸中化合而为汁,随麻、桂以达于外,而烦躁自除矣。

李静讲记:
“麻黄加知母汤”为“伤寒论”麻黄汤又加知母。张先生此意是用于风寒感冒服麻黄汤,而仍有汗后病不能解者用之。病未解者并不是汗未出透,而是有余热未清也。张先生谓屡试屡验,故敢笔之于书,而名曰“麻黄加知母汤”。并论大青龙汤之用石膏是为除烦躁,先生主张重加知母,谓知母其寒润之性,能入胸中化合为汁,随麻、桂发表之药以达于外,则烦躁自除,实则是治内热、解表并治之法也。
现代医学之治感冒,发表之药如阿斯匹林、安乃近等药与抗菌素口服有效有不效者,其不效者即为阴虚素有积热,则需加用输液法大多即效,而此法即张先生与发表之麻黄汤,表里双解之大青龙汤加知母之理相同也。中医治此伤寒之感冒,是麻黄汤证,用麻黄汤,一剂可愈。内热阴虚需加知母者也可一剂愈病。是为感冒病伤寒者易治,此从风寒感冒体未虚之表实证,用西药安乃近片一克或一克半,一汗解之即可明白。而于温病,或病体素有积热者则非一汗可解之,西医治温病之用解表退热药与抗菌素,与中医治温病需辨邪在卫、气、营、血不同,然中医、西医解表发汗之理则相同。西医辨病检测无细菌、病毒、病原体者,中医治之也速。西医辨病有细菌、病毒、病原体者,中医治之也缓。中医辨证风寒感冒从四诊即可辨出,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脉紧是为风寒,即是为麻黄汤证,有麻黄汤证,即可用麻黄加知母汤汗解之是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4:35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4)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加味桂枝代粥汤
治伤寒有汗。
桂枝尖(三钱) 生杭芍(三钱) 甘草(钱半)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掰开) 生黄芪 (三钱)知母(三钱) 防风(二钱) 煎汤一茶盅,温服复被,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治伤风有汗之方。释者谓风伤营则有汗,又或谓营分虚损,即与外邪相感召。斯说也,愚尝疑之。人之营卫,皆为周身之外廓。卫譬则郭也,营譬则城也,有卫以为营之外围,外感之邪,何能越卫而伤营乎?
按:凡服桂枝汤原方,欲其出汗者,非啜粥不效。赵晴初曰:族侄柏堂,二十一岁时,酒后寐中受风,遍身肌肤麻痹,搔之不知疼痒,饮食如常。时淮阴吴鞠通适寓伊芳家,投以桂枝汤,桂枝五钱、白芍四钱、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水三杯,煎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并嘱弗夜膳,临睡腹觉饥,服药一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复被取汗。柏堂如其法,只一服,便由头面至足,遍身得微汗,汗到处,一手搔之,辄知疼痒,次日病若失。观此医案,知欲用桂枝汤原方发汗者,必须啜粥,若不啜粥,即能发汗,恐亦无此功效。

李静讲记:
    此汤为桂枝汤加黄芪、知母、防风,以代粥之法。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之效方,非治感冒之必效方也。医所尽知麻黄汤解寒邪之表,桂枝汤解风邪之表,三仁汤解湿温之表,六一散解暑邪之表,银翘散解温邪之表。此解表方之常规用方。
有人认为桂枝汤服药后服热粥比较麻烦,但不服热粥则效果不佳。张先生创加味桂枝代粥汤,桂枝汤原方加生黄芪十克、知母十克、防风六克以之代粥很有效果。并倡服后不出汗者可加用阿斯匹林一克以助其发汗,我在临床亦常用之。张先生又倡桂枝汤证屡用屡效之简便方,较用桂枝汤更为省事,方用生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克,得汗即愈。又曰: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匹林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碍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4/4 18:45:13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5)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清解汤
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薄荷叶(四钱) 蝉蜕(三钱,去足土) 生石膏(六钱,捣细) 甘草(一钱五分)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此仲景论温病之提纲也。乃提纲详矣,而后未明言治温病之方。及反复详细观之,乃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方,且亦明言治温病方,特涉猎观之不知耳。六十一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夫此证既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证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提纲中所谓若发汗,是用辛热之药强发温病之汗)。其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后所谓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则喘矣。此证既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仲景恐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节与温病提纲遥遥相应,合读之则了如指掌。然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的方矣。而愚于发表药中不用麻黄,而用薄荷、蝉蜕者,曾于葛根黄芩黄连汤解后详论之,兹不再赘。
今者论温病之书甚伙,而郑卫红紫,适足乱真。愚本《内经》、仲景,间附以管见,知温病大纲,当分为三端。今逐端详论,胪列于下,庶分途施治,不至错误。
一为春温。其证因冬月薄受外感,不至即病。所受之邪,伏于膜原之间,阻塞脉络,不能宣通,暗生内热。迨至春日阳生,内蕴之热,原有萌动之机,而复薄受外感,与之相触,则陡然而发,表里俱热,《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是也,宜治以拙拟凉解汤。热甚者,治以拙拟寒解汤。有汗者,宜仲景葛根黄连黄芩汤,或拙拟和解汤,加生石膏。若至发于暑月,又名为暑温,其热尤甚。初得即有脉洪长,渴嗜凉水者,宜投以大剂白虎汤,或拙拟仙露汤。
一为风温。犹是外感之风寒也,其时令已温,外感之气已转而为温,故不名曰伤寒、伤风,而名风温,即《伤寒论》中所谓风温之为病者是也。然其证有得之春初者,有得之春暮者,有得之夏秋者,当随时序之寒热,参以脉象,而分别治之。若当春初秋末,时令在寒温之间,初得时虽不恶寒,脉但浮而无热象者,宜用拙拟清解汤,加麻黄一二钱,或用仲景大青龙汤。若当暑热之日,其脉象浮而且洪者,用拙拟凉解汤,或寒解汤。若有汗者,用拙拟和解汤,或酌加生石膏。
一为湿温。其证多得之溽暑。阴雨连旬,湿气随呼吸之气,传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气。因致营卫之气不相贯通,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而非外感也。其舌苔白而滑腻,微带灰色。当用解肌利便之药,俾湿气由汗与小便而出,如拙拟宣解汤是也。仲景之猪苓汤,去阿胶,加连翘亦可用。至湿热蓄久,阳明府实,有治以白虎汤,加苍术者,其方亦佳。而愚则用白虎汤,以滑石易知母,又或不用粳米,而以生薏米代之。至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内经》虽有明文,其证即寓于风温、春温之中。盖内虚之人,易受外感,而阴虚蕴热之人,尤易受温病。故无论风温、春温之兼阴虚者,当其发表、清解、降下之时,皆宜佐以滋阴之品,若生山药、生地黄、玄参、阿胶、生鸡子黄之类均可酌用,或宜兼用补气之品,若白虎汤之加人参,竹叶石膏汤之用人参,诚以人参与凉润之药并用,不但补气,实大能滋阴也。
上所论温病,乃别其大纲及其初得治法。至其证之详悉,与治法之随证变通,皆备于后之方案中。至于疫病,乃天地之疠气,流行传染,与温病迥异。方中薄荷叶,宜用其嫩绿者。至其梗,宜用于理气药中,若以之发汗,则力减半矣。若其色不绿而苍,则其力尤减。若果嫩绿之叶,方中用三钱即可。薄荷气味近于冰片,最善透窍。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故能治温病中之筋骨作疼者。若谓其气质清轻,但能发皮肤之汗,则浅之乎视薄荷矣。蝉蜕去足者,去其前之两大足也。此足甚刚硬,有开破之力。若用之退目翳消疮疡,带此足更佳。若用之发汗,则宜去之,盖不欲其于发表中,寓开破之力也。蝉蜕性微凉、味淡,原非辛散之品,而能发汗者,因其以皮达皮也。此乃发汗中之妙药,有身弱不任发表者,用之最佳。且温病恒有兼瘾疹者,蝉蜕尤善托瘾疹外出也。石膏性微寒,《神农本草经》原有明文。虽系石药,实为平和之品。且其质甚重,六钱不过一大撮耳。其凉力,不过与知母三钱等。而其清火之力则倍之,因其凉而能散也。尝观后世治温之方,至阳明府实之时,始敢用石膏五六钱,岂能知石膏者哉!然必须生用方妥,锻者用至一两,即足偾事。又此方所主之证,或兼背微恶寒,乃热郁于中,不能外达之征,非真恶寒也。白虎汤证中,亦恒有如此者,用石膏透达其热,则不恶寒矣。

李静讲记
此论温病治法用方也。先生论春温、风温、湿温甚为精到,读者宜细细领会,当可受益无穷。尤为可贵者,为先生论生石膏须重用以治寒、温之热,而于温热者又主用滑石或石膏滑石并用。我在临证时每师先生此意,与舌红紫苔薄黄脉搏弦滑数之偏热证用石膏,而用与湿热、燥热则多用滑石。且常师先生意与六味地黄汤中之苓、泽每用滑石代之。温病初得,是为感冒也。因是伤于温热,故发表需用凉,即伤于温者可用凉药汗之。张先生此“清解汤”方可谓伤寒论中大青龙汤之反版。大青龙汤治伤寒无汗烦躁,而张先生仍注意顾护其阴,而加用知母。此清解汤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然伤于寒者用麻黄、桂枝,伤于温者则用薄荷、蝉蜕。然无汗恶寒则均用生石膏是也。大青龙汤治伤寒恶寒无汗用石膏是治内热烦躁,故张先生主加知母以顾其阴。张先生与“葛根黄连黄芩汤”论中引:“陆九芝曰:温热之与伤寒所异者,伤寒恶寒,温热不恶寒耳。恶寒为太阳主证,不恶寒为阳明主证,仲景于此分之最严。恶寒而无汗用麻黄,恶寒而有汗用桂枝,不恶寒而有汗且恶热者用葛根。阳明之葛根,即太阳之桂枝也,所以达表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中之芩、连,即桂枝汤中之芍药也,所以安里也。桂枝协麻黄治恶寒之伤寒,葛根协芩、连治不恶寒之温热,其方为伤寒、温热之分途,任后人审其病之为寒为热而分用之。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降可泻,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此则药借病用,本不专为下利设也。乃后人视此方若舍下利一证外,更无他用者何也!”
张先生又论曰:“用此方为阳明温热发表之药可为特识,然葛根发表力甚微,若遇证之无汗者,当加薄荷叶三钱,始能透表出汗,试观葛根汤治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必佐以麻、桂可知也。当仲景时薄荷尚未入药,前曾论之。究之清轻解肌之品,最宜于阳明经病之发表,且于温病初得者,不仅薄荷,若连翘、蝉蜕其性皆与薄荷相近,而当仲景时,于连翘止知用其根(即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以利小便,而犹不知用连翘以发表。至于古人用蝉,但知用蚱蝉,是连其全身用之,而不知用其退有皮以达皮之妙也。盖连翘若单用一两,能于十二小时中使周身不断微汗。若止用二三钱于有薄荷剂中,亦可使薄荷发汗之力绵长。至蝉蜕若单用三钱煎服,分毫不觉有发表之力,即可周身得微汗,且与连翘又皆为清表温疹之妙品以辅佐薄荷奏功,故因论薄荷而连类及之”。

和子 发表于 2008/4/5 12:47:01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6)
李静按:
陆九芝之论甚超凡,“伤寒恶寒,温热不恶寒耳。恶寒为太阳主证,不恶寒为阳明主证,仲景于此分之最严。恶寒而无汗用麻黄,恶寒而有汗用桂枝,不恶寒而有汗且恶热者用葛根。阳明之葛根,即太阳之桂枝也,所以达表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中之芩、连,即桂枝汤中之芍药也,所以安里也。桂枝协麻黄治恶寒之伤寒,葛根协芩、连治不恶寒之温热,其方为伤寒、温热之分途,任后人审其病之为寒为热而分用之”。张先生治温病初得之治法,而创此清解汤,所用薄荷、蝉蜕、连翘为仲景时代之所无,故张先生之用薄荷、用蝉蜕、用连翘治温为发前人所未发。张先生治寒温,辨证确,用药精,往往一剂愈病。读先生此论,要敢用此论此方此数药,即能一剂愈病。临证辨证属病在表,内无积热者,用阿斯匹林、安乃近片等西药发表之,剂量用之得当,往往也能一汗解之。一服愈病。然素有积热者,则当加清散积热之药方可,此则非西医之长,抗菌素一服难以愈之,积热之重者中药也难以愈之,然表解后积热可缓治之是也。
中医之论邪入阳明者,即邪热入里也。阳明者,胃肠也。故西医有病毒性、胃肠型感冒之症,而中医早在多年前即已认定此理也,只不过未叫做胃肠型感冒而已,也未叫病毒,只说邪气,邪入阳明而已。陆九芝论:“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降可泻,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此则药借病用,本不专为下利设也。乃后人视此方若舍下利一证外,更无他用者何也!”。陆氏此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即是治感冒之外邪入阳明下利,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为表里同治,仲景早已有论之,后人多不知用是也。而西医之胃肠型感冒属病毒,其证状多为发热、腹泻是为明征也。
仲景此葛根黄芩黄连汤可治感冒太阳阳明合病之论,陆九芝悟出且有此论,经方大家曹颖甫悟出并论之。张先生且更有发挥,而创清解汤、寒解汤、凉解汤、石膏阿斯匹林汤、诸方论,滋阴清燥汤以治寒温感冒太阳阳明并病之胃肠型感冒发热、腹泻是为治上热下燥之良方。葛根黄芩黄连汤是治伤寒太阳阳明合病,感冒胃肠发热腹泻之良方,因于寒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因于温者用滋阴清燥汤,如此,则诸肾皆为仲景学说发扬光大之功臣也!
读书至此,当明治现代医学之胃肠型病毒性感冒,即胃肠素有积热与内者。伤于寒者之感冒,素有积热者,即仲景之葛根芩连汤治之证也。伤于温者,张锡纯先生之滋阴清燥汤是为主治之方也。而我则谓衡通滋阴清燥汤随证变通则为寒温胃肠型感冒之主方也。

学生李洪波:
老师从张先生书中领悟温热感冒用药精要,我去年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头晕,周身骨节酸痛,处方蝉蜕用十克、连翘、滑石、桑叶、桑枝、银花、白茅根均用30克,一剂则愈。我今年又感冒,自已处方,连翘未敢用30克,故二剂方愈。教科书上的剂量是10克,老师如果不讲此药可用30克之道理,只给我开处方用30克,我只看张先生书上也是不敢用的。此即证明师承之重要,见老师屡用之,学生日后方能用之矣!老师又屡用张先生之论,组方运用屡效,于张先生之滋阴清燥汤加山萸肉、生白芍各18克、生内金、知母。名为衡通滋阴清燥汤,热重者加羚羊角6克,阿斯匹林片一克。用于阴虚发热者效,用于阴虚上热下燥腹泻者效。用于小儿、孕妇燥热证效。凡阴虚内燥之发热、咳嗽痰喘、腹泻头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乏力、自汗盗汗者效。热重者滑石、白茅根重其量,或再加羚羊角6克。腹泻重者重加生山药为60克或者120克。偏有虚寒者加桂枝、附子;疼痛重者加重白芍为30克或60克或更多。虚甚者山萸肉亦可加倍。则老师又为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学说发扬光大之功臣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4/5 12:47:34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7)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凉解汤
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
薄荷叶(三钱) 蝉蜕(二钱,去足土)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甘草(一钱五分)
春温之证,多有一发而表里俱热者,至暑温尤甚,已详论之于前矣。而风温证,两三日间,亦多见有此脉、证者。此汤皆能治之,得汗即愈。
西人治外感,习用阿斯匹林法。用阿斯匹林一瓦,和乳糖(可代以白蔗糖)服之,得汗即愈。愚屡次试之,其发汗之力甚猛,外感可汗解者,用之发汗可愈。若此凉解汤,与前清解汤,皆可以此药代之,以其凉而能散也。若后之寒解汤,即不可以此药代之,盖其发汗之力有余,而清热之力,仍有不足也。

李静按:
此汤证论春温证多有病一发即有表里俱热者是为冬伤于寒,致生内热,复又外感而发者,故一发即为表里俱热。其证舌当红,舌苔多薄黄或薄白腻略为干燥。先生论此凉解汤证、与清解汤皆可用西药阿斯匹林汗之,是谓阿斯匹林发汗解表之力有余,若用于内热则嫌不足。现代之“维C银翘片”即可补先生只用西药阿斯匹林发表汗之清热不足。用于风热感冒需表里两解轻症,与只用阿斯匹林又为便捷有效也。若舌红紫舌尖有红紫斑,是为热郁于内,则非只用表散汗解之阿斯匹林片与维C银翘片所能胜任也。前人虽有温疫忌用黄连之说,那也不必拘泥,舌红紫舌尖之红紫斑即为热郁于内,黄连当为首选药。只用汗解发表之药与阿斯匹林只会伤阴,而郁热不散之,则内热何以能除?验舌尖有红紫斑点,即为内有郁热,即为需用黄连之时,西医每需用抗菌素,且每需青霉素、头孢类药之意也。无字句处读书,则舌无红紫斑点,舌淡苔白腻或燥者,则黄连不必用,西药青霉素类亦不必用,而需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之类也。重证感冒西医每需输液者,中医亦需用增液汤法。西医用输液与抗菌素同用者,亦即中医白虎加人参汤大剂煎分数次温饮下即相当输液之意也。故临证需明有是证用是药之理。惟需注意顾护其阴为要。

和子 发表于 2008/4/5 12:48:05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8)
寒解汤
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八钱) 连翘(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五分,去足土)
或问:此汤为发表之剂,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连翘、蝉蜕,何以能得汗?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诊脉不真,审证不确耳。果如方下所注脉证,服之复杯可汗,勿庸虑此方之不效也。盖脉洪滑而渴,阳明府热已实,原是白虎汤证。特因头或微疼,外表犹似拘束,是犹有一分太阳流连未去。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而复少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太阳作汗而解。斯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况石膏性凉(《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即凉也)味微辛,有实热者,单服之即能汗乎?
按:伤寒脉若沉细,多系阴证。温病脉若沉细,则多系阳证。盖温病多受于冬,至春而发,其病机自内向外。有时病机郁而不能外达,其脉或即现沉细之象,误认为凉,必至误事。又此证,寒解汤既对证见愈矣,而明晨,舌之强直更甚,乃将方中生石膏倍作二两,分两次前后服下,其病即愈。由是观之,凡治寒温之热者,皆宜煎一大剂,分数次服下,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也。

李静按:
此寒解汤证则相当于西医感冒发热之重者。方中重用知母至24克者,用其滋阴清热,与石膏同用则为白虎汤之意也。类似于西医用发汗解热剂与抗菌素如青霉素、头孢类输液疗法也。西医治此证只用发汗解表之感冒类药虽可汗而热不解,用清热与液体疗法,内热得清,则汗之方易解也。先生此方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且皆宜煎一大剂,分数次服下,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也。实亦相当于输液,胜似输液也。西药之“利巴韦林”即病毒唑用于输液中以发表解热,与抗菌素同用即相当于先生此寒解汤大剂分服,然西药之液体与中药之滋阴药效不同,中药之清热与西药之消炎药药性不同。西药之抗病毒与中药之清热解毒不同。西药发汗、抗病毒、抗菌素相当于西餐之“肯德基”,一种味道永不改变,而中医辨证用方药相当于中国菜之“东北乱炖”、“虾米白菜汤”,其配方灵活,药性可浓可淡,与东北菜之乱炖,虾米白菜汤之调味可浓可淡相似,而中医辨证用方即如“虾米白菜汤”之口味可随即调整。而西医用综合疗法,但西药不能治其气血瘀滞,不能治气虚、气郁、气结。而气之虚,气之郁,气之结可导致气血瘀滞。因此中医也才有兼备法之“馄饨汤”,可集寒热温补与一方之“大杂烩汤”也。与西医之综合疗法相比,中医之长处是明显的。此即张锡纯先生之西医只能验出贫气,不能验出贫血之说。而更可曰不能验出气虚、气郁、气滞、气闭、气结、气散。更不能验出气与痰结,气与火结等诸般气血瘀滞诸证。既不能验出,何能治之?因此,西医才有诸多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功能性疾患,而此类功能性疾患又正是西医之短处,则正是中医之长处是也。而此类功能性疾患久之则又是器质性病变之因。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滞,气血瘀滞久之则器质性病变成也。无非是人与人的体质不同,内在因素不同,故病的表现亦不同而已。无数实验证明,凡有气血瘀滞者,感冒也是,则需合用疏通气血法,其效方速是也。感冒如此,感冒咽痛、扁桃体炎也是如此,感冒咳嗽亦是如此。触类旁通,随证施治是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4/5 12:48:45

师承张锡纯学堂之师承张锡纯中医内科学讲记---感冒(9)
石膏阿斯匹林汤
治同前证。
生石膏(二两,轧细) 阿斯匹林(一瓦)上药二味,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发表之力。迨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仍将所余石膏汤温饮下。若药服完,热犹未尽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汤,或少加粳米煎汤,徐徐温饮之,以热全退净为度,不用再服阿斯匹林也。
又:此汤不但可以代寒解汤,并可以代凉解汤。若以代凉解汤时,石膏宜减半。

和解汤
治温病表里俱热,时有汗出,舌苔白,脉浮滑者。
连翘(五钱) 蝉蜕(二钱,去足土) 生石膏(六钱,捣细) 生杭芍(五钱) 甘草(一钱) 若脉浮滑,而兼有洪象者,生石膏当用一两。

宣解汤
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
滑石(一两) 甘草(二钱) 连翘(三钱) 蝉蜕(三钱,去足土) 生杭芍(四钱)
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

滋阴宣解汤
治温病,太阳未解,渐入阳明。其人胃阴素亏,阳明府证未实,已燥渴多饮,饮水过多,不能运化,遂成滑泻,而燥渴益甚。或喘,或自汗,或小便秘。温疹中多有类此证者,尤属危险之候,用此汤亦宜。其方即宣解汤加生山药一两,甘草改用三钱。
此乃胃府与膀胱同热,又兼虚热之证也。滑石性近石膏,能清胃府之热,淡渗利窍,能清膀胱之热,同甘草生天一之水,又能清阴虚之热,一药而三善备,故以之为君。而重用山药之大滋真阴,大固元气者,以为之佐使。且山药生用,则汁浆稠粘,同甘草之甘缓者,能逗留滑石于胃中,使之由胃输脾,由脾达肺,水精四布。循三焦而下通膀胱,则烦热除,小便利,而滑泻止矣。又兼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以解未罢之太阳,使膀胱蓄热,不为外感所束,则热更易于消散。且蝉之性,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故其蜕,又能利小便,而止大便也。愚自临证以来,遇此等证,不知凡几。医者率多束手,而投以此汤,无不愈者。若用于温疹兼此证者,尤为妥善,以连翘、蝉蜕,实又表散温疹之妙药也。

滋阴清燥汤
滑石30克,甘草10克,生白芍12,生山药30克。
方治温热病表证已解,病人或不滑泻,或兼喘息,或兼咳嗽,频吐痰涎,确有外感实热,而脉象甚虚数者。或余热未清者,亦可服用此汤。大抵医生遇此症,清其燥热,则滑泻愈甚;补其滑泻,其燥热亦必愈甚。惟此方用山药以止滑泄,而山药实又能滋阴退热;滑石以清燥热,而滑石又能利水止泻,二药之功用,相得益彰。又佐以白芍之滋阴血,利小便,甘草燮阴阳和中宫,亦为清热止泻之要品。汇集成方,所以效验异常。愚用此方救人多矣,即势至垂危,投之亦能奏效。

滋阴固下汤
治前证服药后,外感之火已消,而渴与泻仍未全愈。或因服开破之药伤其气分,致滑泻不止。其人或兼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者,皆宜急服此汤。
生山药(两半) 怀熟地(两半) 野台参(八钱) 滑石(五钱) 生杭芍(五钱) 甘草(二钱)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
上药七味,用水五盅,先煎酸石榴十余沸,去滓再入诸药,煎汤两盅,分二次温饮下。若无酸石榴,可用牡蛎( 研)一两代之。汗多者,加山萸肉(去净核)六钱。寒温诸证,最忌误用破气之药。若心下或胸胁疼痛,加乳香、没药、楝子、丹参诸药,腹疼者加芍药,皆可止疼。若因表不解,束其郁热作疼者,解表清热,其疼自止。若误服槟榔、青皮、郁金、枳壳诸破气之品,损其胸中大气,则风寒乘虚内陷,变成结胸者多矣。即使传经已深,而肠胃未至大实,可降下者,则开破与寒凉并用,亦易使大便滑泻,致变证百出。愚屡见此等医者误人,心甚恻怛。故与服破气药而结胸者,制荡胸汤以救其误。服破气药而滑泻者,制此汤以救其误。究之,误之轻者可救,误之重者实难挽回于垂危之际也。

犹龙汤
治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时觉烦躁,或喘、或胸胁疼,其脉洪滑而长者。
连翘(一两) 生石膏(六钱,捣细) 蝉蜕(二钱,去足土) 牛蒡子(二钱,炒捣)
喘者,倍牛蒡子。胸中疼者加丹参、没药各三钱。胁下疼者,加柴胡、川楝子各三钱。
此方所主之证,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所主之证也。然大青龙汤宜于伤寒,此则宜于温病。至伤寒之病,其胸中烦躁过甚者,亦可用之以代大青龙,故曰犹龙也。

李静讲记:
张先生之“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可为感冒辨证论治之要旨。先生曰:“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至传经已深,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皆宜治以白虎汤。而愚用白虎汤时,恒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汤,亦恒有服后即汗者。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发表之力,故其方不但治阳明府病,兼能治阳明经病,况又少加辛凉之品引之,以由经达表,其得汗自易易也”。

学生江植成医生问:
同是感冒,西医是对证处理,有热退热,有病毒用抗病毒。中医却用六经,卫气营血辨证,伤寒,温病不同治法。老师您对感冒病是如何辨证的,辨别感冒风寒和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其病理变化有何不同?感冒发热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体虚感冒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法?如何确定用方用药的呢?

李静:
作为现代中医,我一直在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受近代名医张锡纯之启发,得益良多。张先生之“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论当为治感冒之大法。细读多读,深深领悟后,则于感冒灵活运用之。临证先用中医传统四诊之望、闻、问、切来辨证。结合现代医学之辨病。怕冷一看便知是恶寒,恶寒重者当为伤于寒者。发热可结合体温计与现代医学之检验,比如血常规检验。辨其发热有无恶寒,鼻塞、头痛、身痛,恶寒重则不是风热感冒。风寒风热皆可有咽痛,所以须问其有无咽痛不适,如有不适则视其咽部有无红肿。无恶寒有咽红肿痛,则多为风热感冒也。风寒风热皆可有咳,然咳而有清稀痰是为风寒,痰黄稠粘是为风热。而恶寒发热不重,咳而痰少或无,咽痒而干痛者,则又为风燥感冒也。又有发热恶寒咳痰咽痛诸证不明显,惟有困倦无力者,是为伤湿感冒也。伤风感冒汗出恶风,寒热不明显,桂枝汤证是也。
我的经验是验舌脉,你不是看了吗,每诊病人先看舌,诊后再看,仔细看,让病人伸出时自然些才能看准确。如伸出不自然易看成舌红紫,误认为热。初病验舌苔,久病验舌质。舌质淡苔白润滑者是为寒,舌质红紫苔黄或白腻干燥者是为热。舌质淡苔厚腻润滑者是为寒湿,苔腻而黄且干者是为湿热。舌质红紫苔薄或无苔光剥者是为阴虚内燥。脉紧为寒,脉数为热。其它的脉不至发大热也。高热而舌紫赤者必非一般感冒,则为邪热入里之寒温病也。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故而学辨证不难,难在从舍。或舍脉从舌,或舍舌从脉。如果舍从不慎,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比如恶寒发热看似易辨,实则难辨。中风、伤寒、温病、热病、湿病都有发热,这就要从其同异之间区别了。恶寒则中风、伤寒可见,热病可见,惟温病则不恶寒。但中风的恶寒热,伴有汗出;伤寒的恶寒发热,伴有无汗而喘;热病的恶寒发热,是汗出口渴,脉洪大。口渴是热。但假热也有口渴。要在其脉象洪大中辨其有力是真热,无力是假热;无力中有时有力是真热,有力中有时无力是假热。口渴辨其饮多喜冷是真热,饮多恶冷是假热;喜热不多是假,喜冷不多也是假。有但寒不热、但热不寒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的;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的;有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有寒轻热重,热轻寒重的;有寒热往来、发作无常的;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故风寒感冒、风湿感冒,伤风感冒可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风热、风温、风燥、暑热、暑湿、湿温感冒可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流行性感冒则温热多,寒疫少也。
望诊为四诊之首,然张先生之与验舌似有不足,今则试论之。看舌之法,先看其有苔无苔,若舌红赤无苔,阴亏已极,则此舌为阴虚证,中医辨证论治需滋阴发表,西医则合用输液之法。舌两旁有苔,中心无苔,有似红沟,亦属阴亏。正常人舌苔为薄白苔。若苔厚则为胃有停滞,苔白则夹寒,黄则夹热,燥则为湿热并重,西医需用抗菌素,中医则生石膏、滑石类必用之方可。苔腻而板为邪滞未化,苔腻而腐则为邪滞渐化。苔腻如米粉堆积,为邪滞甚重。在外邪病证,苔白而干,可以用攻下法。然又须观其堆积之松紧。紧则为实,松则为虚,虚则用补药可退,实则用攻下之法可退。若舌苔焦色,属热所致。苔若全黑,火极似水,非下不可。然又必须审其燥与润,干燥生芒刺,热重无疑。若黑而润,又不烦渴者,反而属于火不归元。急宜用肉桂,附子回阳,若用寒凉药,则病人危也。前人有生石膏、附子并用一方者,是一为强心,一为彻热也。然此数种舌又非感冒也。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师承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