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
发表于 2008/3/16 12:54:38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6)
江医生:老师用衡通汤、散、治心悸、怔忡患者,每收良效。衡通汤则为治胸痹与心脏诸证之主方。然心悸等证老师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有何变通用法,炙甘草汤用于心悸的要点是什么?
李静:心悸证首辨虚实,次辨寒热。主方是衡通汤或散。病急则用汤,病缓则用散。心悸怔忡之阴阳气血两虚的主方是炙甘草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之定心汤治怔忡之心阴虚偏热者之主方。安魂汤为治气血两虚兼有痰饮之主方。升陷汤为治心悸怔忡之大气下陷之主方。如有虚中挟实,虚中挟热,虚中挟寒者,皆可用衡通汤,挟热再加温胆汤,实热合用黄连解毒汤,或金银花、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类药。辨证要点是验舌脉。舌红苔黄或白腻者,湿热也。舌紫尖红斑点者瘀与热也,苔厚腻者,湿兼痰也。舌红紫薄光者阴虚也。舌淡或苔白润者,虚寒也。舌边有暗瘀斑者瘀血也。脉搏有力者实也,滑者痰气有余也。涩滞者,瘀血也。脉搏无力者虚也。衡通者,通之求衡是也。热加清热之黄连、黄芩类,寒加桂枝、附子类,气虚加人参、黄芪类,血虚加生地、阿胶类。肝虚加山萸肉,脾虚加生山药,心脾两虚加龙眼肉。有是病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施治,不可一见心悸则用炙甘草汤,也不可一听心悸,体弱即辨为心脾两虚。我的经验是用衡通法,衡通汤,求衡是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有痰则化之,虚多者多补少通,实多者多通少补。总以求衡为原则,此乃永立不败之地之法也。心悸之属虚者,用炙甘草汤为主,加用衡通汤之法,心悸之属虚中挟实者,用衡通汤合炙甘草汤之法。方药与病机息息相符,随证制宜也。
炙甘草汤乃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名方,早年初习医时,遇心悸患者,每以炙甘草汤治之,有效有不效者,甚则有服药后心慌加重者。后随阅历的增长,方悟其中之妙。其适应证为心悸,失眠,头晕之心阴心阳两虚,舌淡少苔,脉结或代者方为对证。但如是阴虚内热者,血瘀患者,痰火阻滞患者,当不可照方而用,须临证加减化裁,为为对证也。
名老中医岳美中曾说过,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名,当以炙甘草为主药,按现代用药计量当用12克方可有效。方中生地现代用量当为48克。
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论炙甘草汤曰:“余用此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也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也。
又说:“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曰:“按古方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俱在,不可诬也。予用此方下利者去麻仁,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用附子理中汤,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李静按:此论可为用炙甘草汤之大法,亦可为用经方之大法也,更可为医者临证用方之大法也。思之以前用此方治心动悸无怪有效有不效,乃阅历未到,功力未至也。后治心动悸,必详察其证,随证加减。此即前人云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也。
学生李洪波:观老师治胸痹证有用桂芍知母汤而效的,有用桂芍知母疡合衡通汤而效的,有加用羚羊、桑枝、忍冬藤、丝瓜络方效的有用衡通汤合小陷胸汤取效的,有用衡通汤合滋阴清燥汤收功的,有只用衡通汤而收功的。其中的道理何在?
李静: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精要所在。实亦中医有是证用是方之理,求衡之理也。用桂芍知母汤者,必为胸痹证之风寒湿热夹杂者。故需用之。加用衡通汤者,是为有气血瘀滞是也。用羚羊等是胸痹之偏热者,用衡通汤合小陷胸汤者,是辨证为气血瘀滞湿热痰之结胸也。用衡通汤合滋阴清燥汤者,是辨证属气血瘀滞且又阴虚且有燥热者。还有适于衡通温通汤、衡通回阳汤者。只用衡通汤者,是其病本气血瘀滞也。舌紫暗,边尖有瘀斑者,是为气血瘀滞之明证。舌红紫尖边有红紫斑点者,热瘀也。舌紫暗苔白腻或燥者,湿热也。舌质淡暗苔白润滑者,风寒湿也。舌红紫苔薄白腻或燥者,阴虚燥结也。此论与用伤寒经方之有麻黄汤证用麻黄汤,有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同一道理。衡通者。找出所偏,纠正之是也。正之者,或通、或散、或清、或泄、或温、或补、或滋其阴是也。衡通法即是以通求衡之法,实亦为兼备法是也。
李洪波:明白了,我妈的病即是一直用衡通散,既治其胸痹证之心脏扩大,又治其风湿痹证,而其风湿痹证先愈之,胸痹证则缓。老师治其骨刺即骨质增生又加皂刺即效,即是其证均为气血瘀滞,衡通法治气血瘀滞之不论何证,只要辨证是为气血瘀滞即可用之,视其所偏正之即可。即衡通汤是疏通气血,有瘀滞者可加散之之药,有热者加清热之药,需泄者加宣泄之品,虚寒者加温药,气血虚者加用补药,阴虚者加用滋阴之药。如此论点我感觉学之易懂易明,易掌握。您老此论实为学用中医之一大捷径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3/16 13:02:17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7)
江植成:老师常说肝主疏泄,然肝主疏泄表现主要在哪些方面,疏泄功能与气机气化的联系是什么?老师常用衡通法疏通气血是治心?还是治肝?还是二者皆治之?
李静:现代人肝之为病颇多,而肝主疏泄,疏泄功能失调,则气化功能失调而诸病生也。肝藏血,肝主筋,肝络阴器,肝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故肝之为病主要表现在情志精神方面,消化方面,血液运行方面,筋脉经络与生殖器官方面的病证颇为多见。现代医学辨病方面,多表现为肝之本身自体之病方面,而中医之疏泄功能失调而致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诸证则分为肝之本病与非肝体之本病。故我在临床上常须向病家讲明此理,讲明肝的疏泄功能与气化功能,讲明肝的疏泄功能与气化功能失调并非均是肝之本身炎证,以免给病人造成一种错觉,病人往往认为我查过多次了,没有肝炎啊,老师为何说我是肝的问题呢?此即是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之不同处,即是说西医理论肝炎是肝本身有病,如肝炎就分甲、乙、丙、丁、戊、庚六种肝炎,且还有肝硬化,肝癌等肝之本病。而中医之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论点是木生火,木克土,即肝可累及其子即心病,亦可由其母水亏而致肝病,又可木克土而致令脾胃生病。就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来论之,肝体有病则火易上升,五行相生木生火故易累及于心,故常表现为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肝气横侮则表现为木克土,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疼痛等为肝之气血瘀滞则为肝之本病之主证也。此即衷中参西,须明现代医学之辨病,即是肝之本病,中医之辨病与辨证论治方可。即是说肝之本病西医理论需治肝,非肝之本病中医理论亦需治肝,此即为肝主疏泄,一旦气化功能失调,即应考虑肝的疏泄功能是否出了问题。即中医找出病因,祛除病因,找出偏差,纠正偏差,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而衡之之法也。
至于我常用衡通法治气血瘀滞之慢性病、久病,实则是中医传统之八法灵活运用也。治心可用,治肝可用,治肺脾肾同样可用,中医之精髓是有是证用是法。病当用清法,清之即可令衡。病情该用补法,则补之亦可衡。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即中医辨证施治之手段,中医传统治法均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找出偏差使人体归于平衡之法,且由于现代医学与环境所致,中医所接触之病证均非单纯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中之一法所能解决的,故中医有久病必有瘀之说。既然病情复杂,则治法亦当复杂,而所需用衡通法疏通气血,调理阴阳,寒热攻补并用之兼备法就需常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此论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屡可见到,读者宜细细领会即知。明白人是一个整体,体内出现偏差,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衡,尤其肝之疏泄功能出现偏差更为常见。则需明白我所倡之衡通法是中医辨证施治之捷径。对偏差之证轻者,用衡通法衡通汤通而求衡,原方即可。即是说此法此方治气血瘀滞,与偏差之处即可得以纠正。若加以辨证论治,随证施治,其效更速也!
读张先生书,需明先生论肝病之生理、病理与治法。诸方书均论肝当用平肝之法,先生指出平肝之法与肝病之实者,可暂用之,不可过之,常用山萸肉大量,并阐述山萸肉有条达之功,此为发前人未发之论点。先生与山萸肉之运用确可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确能达到平肝而不致耗损肝之气血,故我在临床每遇肝气瘀滞诸病证,若有气虚或疼痛者,每重用山萸肉以取效。此论山萸肉之功效,用于急救危重脱证,每奏奇功。读者可与先生书中领悟之。书中论有羚羊角、生黄芪、生麦芽、三七、白芍、柏子仁、朱砂,甘草等,一味中药之应用,如能运用自如,是为医学之高境界,则是为明白先生之论证精要也。
逍遥生
发表于 2008/3/16 22:25:17
正在看!!!
和子
发表于 2008/3/17 15:57:19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8)
江医生:常见老师临证多以肝气瘀滞论治,每以气滞血瘀立论,然后辨证施治。老师的诊断依据与要点是什么?还请老师教我。
李静:肝性刚,喜条达。辨证要点是中医传统之四诊与临诊之功。首先从望诊来说,凡面部色黄、青、暗黄及有暗斑者,或是面部有黄褐班者,舌质之中间有裂纹者,脉搏之弦滞、弦硬、弦滑、弦紧、弦数者均为肝有气血瘀滞之象征,最好再验之与按诊,凡两胁腹诊有膨胀现象者则可断为气血瘀滞。而肝主疏泄,气郁、气虚、气滞、气结均可导致气滞血瘀。然后再分析其是虚?是实?阴虚?阳虚?阴阳两虚?还寒热虚实夹杂?辨其瘀滞重者则需多用疏通气血药,辅以补助气血之药,加用山萸肉,即张先生永立不败之地之兼备法也。亦为简捷之通而衡之之法也。气血虚重者则需少用疏通气血药,重用山萸肉、黄芪,阴虚者重用沙参、生地、枸杞、柏子仁等濡润条达之品,阳虚者加用桂附等温通之药,总以用药与病机相符为要。而肝气瘀滞病之全愈与否,可从其舌质上之裂纹来验证之,即是说肝气瘀滞得愈则舌之裂纹则消是也。
近治一四川赖姓女头痛多年,视其舌紫苔薄,中有宽裂纹甚显,断为肝气瘀滞,肝虚生风而燥。用衡通滋阴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生山药、桑叶、桑椹、白茅根、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枸杞、北沙参、白芍各30克、炙甘草30克。一周痛减,三周痛止,舌中裂纹变浅,后服衡通原方加山萸肉、白芍、炙甘草各30克,三周后舌中裂纹渐平,继服衡通散三月病愈。
张先生论肝病治法论之甚详,读者宜细读之。至于肝病治法之要点,既要有法,又要不拘于法。法无常法与法外之法是也。诚然,肝主疏泄,故总以其疏泄功能正常为大要。疏泄功能失常则病,找出其偏差,治其偏差是也。即是说不可拘于肝用补法而一概疏通。一味平肝则肝必受损,此理张先生之理冲汤论甚为详备,实为可师可法之论。先生常用山萸肉,黄芪与疏肝理气法中,肝气郁滞得调而肝不致受损,我常用衡通法衡通汤即从先生此论中悟出,用血府逐瘀汤疏通气血,加山甲以助药力于无处不到,三七有化瘀补肝之功。细读先生山甲、三七之功效与诸多验案即知。虚则加山药、山萸肉。虚甚加人参、黄芪。而治肝之本病,如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证,则更需从整体观念出发,有是证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总以治肝之疏泄功能失常为要,临证不可先有成见。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病又辨证之法,找出病因,祛除病因是为要点。
朱世增“奇方医话”一书中论曰 :“尤氏医治水膨即肝硬化腹水治要有二,脾与湿而已,盖脾虚则生湿;湿胜则困脾,故于治疗之时,当健其脾以扶其正;利其湿以驱其邪,脾健则水湿易去;湿去则脾气易复,扶正即所谓祛邪;祛邪即所谓扶正,二者相得益彰。扁豆薏米五谷之类,健脾而不恋邪;茯苓泽泻甘淡之剂,利湿而不伤正。水膨之来,多日积月累,其病也渐,然此方宜久服而不可求其速成。吾家虽业医三世,然只此一方,祖父携是方闯荡江湖;祖父死,父嗣之,亦凭是方以谋生;父死,吾继之,复凭是方以糊口。吾闻而奇之,貌虽恭敬,然内心实未信之,谅此四味平淡之药,何能治此重疾乎?况祖传赖以谋生之方,秘之尚恐人知,怎肯轻传他人,彼似有所察,复曰,此方吾已传多人,他人用之,或效,或不效,其肯綮之处,在于加减化裁耳,须知水膨之来,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或为气滞,或为血瘀,寒湿者,佐以附子、干姜、肉桂可也;湿热者,佐以黄芩、黄连、知母可也;气滞加香圆、佛手、郁金;血瘀者加元胡、赤芍、莪术。若仅凭此方以治此疾,乃守株待兔之辈也,反责方之不效,可乎?吾闻罢,叹息久之,想当今之名士,俨然冠之以专家、博士,其能愈病几何?如尤氏者。貌不超群,名不压重,潜身于荒山僻壤,以一技之长,拯人于危厄之中,亦不无可称道者”。
观此文之论治肝硬化腹水之治法,则明中医师承之要。尤氏之治肝病,是从祖父辈师承而来,既可治病救人,又可养家糊口,如张锡纯先生之治诸病论点所述,师承中医与课堂教育之差距即明也。文中曰:“此方吾已传多人,他人用之,或效,或不效,其肯綮之处,在于加减化裁耳,须知水膨之来,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或为气滞,或为血瘀,寒湿者,佐以附子、干姜、肉桂可也;湿热者,佐以黄芩、黄连、知母可也;气滞加香圆、佛手、郁金;血瘀者加元胡、赤芍、莪术。若仅凭此方以治此疾,乃守株待兔之辈也,反责方之不效,可乎?”此论与张锡纯先生理冲汤中所论是同一道理。即能教人以变,教人以巧之法也。张锡纯先生曾于“理冲汤”方后论曰:“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而正气无伤损。世俗医者,不知此理,见有专确攻病之方,若拙拟理冲汤者,初不审方中用意何如,君臣佐使何如,但见方中有三棱,莪术,即望而生畏,不敢试用。自流俗观之,亦似慎重,及观其临证调方,漫不知病根结于何处,惟是混开混破。恒集若香附,木香,陈皮,砂仁,枳壳,厚朴,延胡,灵脂诸药,或十数味或数十味为一方。服之令人脏腑之气皆乱,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药数十剂而竟至不治者”。朱世增叹曰:“吾闻罢,叹息久之,想当今之名士,俨然冠之以专家、博士,其能愈病几何?如尤氏者。貌不超群,名不压重,潜身于荒山僻壤,以一技之长,拯人于危厄之中,亦不无可称道者”。此论是说现今之中医院校毕业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闻此理论岂不汗颜?明此理,何至于读医十年不能临证乎?
然我辈治病用方,明白此中道理,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治肝硬化腹水此论可,治乙肝大、小三阳亦可,治肝气犯胃更无不可。举一反三,则此论可为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出发之精髓。明此理则百病可治,此即医学实在易之理也。即此乃师承之必要,能教人以规距,教人以方圆,教人以变,教人以巧也。实为于临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之大法,为学医之捷径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3/17 15:58:0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 18:00只看该作者
精品图书天天送,百万网友最喜爱中医药类、大众健康类图书有奖互动评选活动进行中!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9)
江医生:亲见老师用衷中参西,以中为主之法,治好许多肝病患者。还请老师将衷中参西的要点赐知,乙肝患者,为何有用西药乙肝免疫球蛋白和胸腺肽的?有用苦参素注射液的?还有用激素的?老师的馄饨汤转阴疗法的具体运用方法还请一并赐教为盼!
李静:科学在进步,在发展。中医也要发展,要进步!衷中参西者,为提高疗效也。乙肝病情复杂,临床辨证可有多种类型。主要的有偏热型、偏湿型、湿热并重型、偏阴虚型。阳虚型的较少。经验是阳虚型的转阴较为容易。毒热型的需重用清热解毒药。总以疏通气血为要。临证视其所偏,则偏者需先纠正之。辨证乙肝病毒DNA偏高者,中医辨证湿热重者,则需先清其湿热毒瘀,兼以扶正。气血虚者,则重补益气血,疏通气血之药与清热解毒药宜轻。用药须与病机息息相符。湿热毒重之证,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类药则无效,反而碍邪。当用西药之拉米夫定片,干扰素类,或用中成药苦参素、六神丸、季德胜蛇药片,与中药清热解毒之如黄连解毒汤,再加扶正疏导之品。即是邪重则先需攻邪。邪去则正安是也。湿热之邪已祛,正虚邪胜者中药须加用扶正补益之药,西药之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类方可用之。扶正即可祛邪,养正则邪自除是也。馄钝汤者,兼备法也。即疏通气血药之衡通汤,清热解毒之中药、西药,补益气血之中药与增加免疫之西药组合用之。总要掌握与病机相符为要。
临证视其湿热毒邪已祛之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不适证状之乙肝小三阳,小二阳,DNA检测阴性者或滴度不高者,或病毒携带者,欲求转阴者,可考虑用馄饨汤转阴疗法。中药用衡通法疏通气血,补肝益脾,调整阴阳。西医法用打破免疫耐受之论,以求乙肝病毒指标转阴。方用西药人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毫克注射,每周一次,十次为一疗程。加用胸腺肽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一次,三月为一疗程。亦可加用维生素C 250毫克,胸腺肽60毫克,用葡萄液静脉滴注,三日一次。结合中药之衡通扶正汤法,或衡通散。体虚者用衡通强肝汤,体不虚者用衡通散、理冲散。或用胸腺肽与乙肝疫苗合用。乙肝疫苗10微克15天注射一次,六次为一疗程。中药用衡通散,三月为一疗程。用激素冲击转阴的要点是湿热病毒已祛,欲图打破免疫耐受,可与上述二个方案配合应用。冲击者,短期应用也。如是湿热毒瘀未解,激素药不可用也,用亦无功,此为要点也。馄饨汤疗法者,中西合用,扶正祛邪,攻补清泄,衷中参西,以中药为主之法也。
李静按:笔者多年经验体会,乙肝患者西医辨病,DNA检测滴度高时,中医辨证多为湿热疫毒瘀结,西医用清除病毒法,与中医用清热解毒并无不同。区别之处在于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从整体观念考虑,以给病邪找出路为要,逐邪外出为目的。西医药何尝不是清除病毒与增强免疫剂兼而用之,惟西药在疏通气血,扶助正气方面远不如中医而已。用西药清除病毒未尝不可,不过其疗程长,药价高昂,副作用等缺点是在所难免。如中医一概清热解毒,妄图转阴快,毒未解而胃气大伤,正气受损,其危害亦是同样的。如果不论病家身体如何,只管清除病毒以求阴转,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即便勉强病毒转阴,病者元气大伤,是谓得不偿失。如能运用方药,做到驱邪而不伤正方为上工。攻补兼施,逐邪外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乃为中医之本。
故治乙肝之病,抓主证,病毒是湿热疫毒,毒火瘀滞于体内是主证也。前人何廉臣论火:“火属血分,为实而有物,其所附丽者,非痰即滞,非滞即瘀,非瘀即虫。但清其火,不去其物,何以奏效。必视其附丽者为何物,而于清火诸方,加入取消痰滞瘀积虫等药,效始能捷,如燔柴炙炭,势若燎原,虽沃以水,犹有沸腾之恐慌,必撤去柴炭而火始熄。故凡清火之法,虽以苦寒直降为大宗,而历代之方,往往有清火兼消痰,清火兼导滞法,清火兼消瘀法,清火兼杀虫法者,皆所以清化火之所附丽者也”。此即《金匮》随其所得而攻之之谓也。实亦为通之散之消之导之之法,求衡之法是也。
和子
发表于 2008/3/17 15:58:51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10)
江医生:肺病之肺气肿,肺心病,老师的论治要点是什么?
李静: 肺气肿、肺心病皆为气管炎、咳喘发展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它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临床表现多为咳嗽、咳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闷等。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多可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均称为肺胀、咳喘。肺心病证状多为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心悸、呼吸困维、下肢浮肿等证。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论治中医之咳喘,现代病名之肺气肿、肺心病需与书中治痰饮方、治阴虚劳热方、治喘息方、治大气下陷方、治伤寒方诸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论参看读之。先生之年代,时代所限,故未能与现代医学病名沟通至善至备,致使先生宏论未能与现代病吻合融洽,此亦中医之所以需跟上时代潮流之必然原因,亦我辈中医之重任。然此亦为中医之精髓所在,先生衷中参西之愿也。读先生书中之“理饮汤”,需明治痰饮之属于寒饮者。读先生之“荡胸汤”,则须明为治痰饮之属于热者。且先生此“理饮汤”非专治肺气肿之方,非为治肺心病之专方也。然乃治心肺阳虚,脾湿所致之饮邪之短气喘促,则肺气肿病有之,肺心病亦有之,气管炎亦有之,胃肠炎亦有之,眩晕病有之,耳聋病亦有之,则先生此“理饮汤”为治心、肺、脾阳虚痰饮之方也。“荡胸汤”为治寒温疫邪痰饮结胸,实则为治热饮也。先生此论可与后贤“程门雪论热饮”参看读之(在后)。此二方皆先生苦心所拟之方,以补仲景治饮之治热饮诸方之峻令人不敢用,实乃用不好之不足,此张先生之功伟矣!肺气肿、肺心病多为痰饮致病,故明此理即为善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是为善读医书者。
衷中参西者,此证痰饮之脉为弦、迟、细、弱,然其舌质多为淡暗紫,苔多白滑腻厚方为对证之方。我在临证时遇此证屡,每师先生此意,对寒湿痰饮重之咳喘重症,每用“理饮汤”之法,用印会河老师之“麻杏二三汤”方,加味组成“衡通定喘汤”,合用西药654—2注射液于背部“定喘”、“大椎”等穴施用穴位局部注射,用654—2五至十毫克,立见止喘之速效,故此乃治寒湿痰喘之验方,亦训中西结合可师之法,然若是热饮咳喘则不宜用之。书中有论治痰点天突穴之法颇为简捷,治热痰之白矾方,硼砂方更为灵验。治寒痰用干姜亦甚稳便。读者宜详记之。可为急救之用。我于喘闷之重症属实者,每用“尺泽”穴刺血疗法,每可立止喘促。之所以效者,疏通其气滞,则血脉通畅也。金元代名医张子和曾用刺胸部穴位使一眉上额部长一大肉瘤血出立消之说。即疏通经络之效也。我辈中医如能达此境界,则为医道大成也。
《金匮要略》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我的理解:从无字句处读书。那么无字句处呢?是不是应该是:病“悬饮”者,当以凉药逐之,病“支饮”者,当以泻药泻之,病“溢饮”者,当以发汗药表之吗?这就在于自已动脑去领会,去悟。所以一直有人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不同看法。如果是热痰饮呢,也用温药和之吗?而我的理解是:仲景所说之“痰饮”乃所有“痰饮”之总称之内中之“痰饮”,并非是说所有“痰饮”均用温药和之也。视其所论之治悬饮,治支饮之方药均非温药可知矣。其治支饮不得息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治悬饮之“十枣汤”,治“留饮”之“甘遂半夏汤”,治“溢饮”之“大青龙汤”,皆非“温药和之”之法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治肺病方之黄芪膏,为治肺有劳病,薄受风寒即喘嗽,冬时益甚者。即现代中医之膏补之方法也。书中方论为预防之药,喘嗽未犯病时,服之月余,能祛除病根也。清金益气汤方用治慢性气管炎之遇冬日发作咳嗽痰喘之根治之方也。亦即上工治病治本之法也。可惜现代之人不知用矣,此方将埋没于书中也。而现代人之慢性气管炎者多,且都是发作之时求医,治之咳嗽喘止即不复再治,明年再发又治,屡治不愈,久之其病成痼疾也。故李静在此呼吁,凡慢病气管炎之遇冬发作者,如欲根治者,可于病未发作之时一二月前,预服此黄芪膏方月余,病可根除,则病人之福,先生之功也。且此方改汤可用于外感咳嗽痰喘,此方为先生诸方之组合方,故既可治肺气虚之受寒咳喘,亦可防治受凉则咳喘之慢性气管炎也。
李静按:此法用膏法缓治之,用作预防之用,可为张师一大创见。此方清肺润肺,利痰宁嗽,甘凉滑润,且又能补肺之阳,滋肺之阴。
此方为治内伤体虚复受外感咳嗽之要方。张锡纯先生书中之治肺病方、治阴虚劳热方、治痰饮方、治喘息方、治伤寒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治瘟疫瘟疹方均有治咳嗽之论述,医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书,须明此书之病名与现代之病名有不相联结之处,故需前后参看方明书中治方用药之深义,于临证时用方用药方能得心应手。须明先生之论中精义,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可也。先生治病用方药之贵在精炼,所拟定之方皆为久经实验之方。药简而效宏也。
读书中论治肺病方须明先生用黄芪膏为防治肺病气管炎之冬季咳喘发作之良方。知其用黄芪补肺之阳气之深意。书中未明之意即诸肺病肺气虚损皆可加用黄芪以补其肺气。尤其现代之人此病甚多,素有气管慢性炎证之人,每受风寒则发作咳喘,亦可用先生之黄芪膏改汤治之,然则需对证施治,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尤于方药应用方面要变通用之,此方适用于肺有虚劳受寒则发作咳喘,且冬季加重者之良方良法也。即此方之清肺润肺,利痰宁嗽,甘凉滑润,且又能补肺之阳,滋肺之阴之用也。如遇冬季病发之时,可用此方改作汤用,然须重其量,视其肺虚损之轻重,痰热之多寡而运用之,此即为从无字句处读书之意也。此方既可防肺劳之虚之遇寒咳喘,即可治肺气虚爱寒而发之咳喘,肺炎之发热咳喘便可用以治之,且又为治本之道也。即是治肺炎病之发热咳嗽,此法亦当可用之,先生书中虽未明言此方可治肺炎之发热,然先生治伤寒方、治温病方亦未明言能治肺炎,然众皆知生石膏可治肺炎发热、脑炎发热。既明此理,则肺炎发热之肺阳虚者加黄芪即是白虎加人参汤加人参之意也。则黄芪膏法可防治肺气虚之易受风寒之咳喘,又能治肺气虚肺炎及气管炎之发热咳喘也。
一病有一病之主方,气管炎之外感寒温咳嗽痰喘,张先生书中治肺病方论中之“黄芪膏”方论则为首选。“小青龙汤”后之诸方加减变通及“从龙汤”,用之需明宣肺镇咳之要点。医者能熟读之当可运用自如。若慢性气管炎之治法,“滋培汤”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赢弱诸证。我常加入龙骨、牡蛎、山药、山萸肉、核桃。寒湿痰饮咳嗽用治痰饮方论中之“理饮汤”。肝火肺热用清火泻肺之法,黄连、黄芩、葶苈子、车前子。须明治气管炎咳嗽痰喘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治肺补脾益肾,攻实补虚之理。现代医学之急性气管炎之咳嗽痰喘,支气管扩张之咳嗽,均可用西医之诊断辨病,中医之辨病又辨证来遣方施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师黄芪膏方论之意,上述诸方可随证组方选用之。
医者读《医 衷中参西录》之书,须明此书之病名与现代之病名有不相联结之处,故需前后参看方明书中治方用药之深义,于临证时用方用药方能得心应手。须明先生论中之精义,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可也。先生治病用方药之贵在精炼,所拟定之方皆为久经实验之方。药简而效宏也。
如此分途施治,斟酌咸宜。而于久咳诸药不效者,当考虑久病必瘀之理,选用十全育真汤之意,或直接用衡通定风汤以定风止痉则咳自止,或加用对证之药可也。其瘀证的诊断与舌之紫暗,舌边有紫暗色瘀斑即可看出。脉搏之涩滞亦可看出。久咳必有瘀,此即用衡通汤疏通之以求体内平衡之理。衡通汤为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物汤,四逆散,加柴胡之理气,桔梗之升提,川牛膝之下引之力,是为疏通气血之佳方。再加无处不到之山甲,化瘀血之三七,方名衡通汤者,即以通求衡之法也。故我屡用治久病之气血瘀滞诸病有效,而名为衡通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地、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虚者加山药、萸肉各30克、人参12克、黄芪18克。
衡通汤治慢性疑难病症之气血瘀滞之证用之屡,其效亦佳。究其原理亦为纠正体内偏差。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山甲、三七,其疏通气血,其药性当为平和,不寒不热,活血化瘀力量更为增强。山甲有内通脏腑,外通经络,无微不至。凡内外诸证加用之则其效更速。三七化瘀血,止血妄行,可托毒邪外出,并治瘀血所致之疼痛有殊效。治脏腑疮毒,腹中血积癥瘕,可代《金匮》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张锡纯先生甚赞之,我在临证亦擅用之。用之时,凡需疏通气血之病均可选用,临证视病情加减变通而已。气虚者可加黄芪,人参,热加芩、连等清热之品,寒加桂枝、附子,有风证可加蝉蜕、地龙、全蝎、蜈蚣等虫类药,随证施治可也。
八仙草
发表于 2008/3/18 17:20:00
要是 电子书 多好呀。
和子
发表于 2008/3/18 18:56:00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11)
学生江植成:肺病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辩证与治疗要点是什么?两者相互关系如何?老师的经验要点还请讲解详细为盼?
李静:咳嗽是一个证状,多种病皆可表现为咳,所以中医有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之说。中医抓主证是一方面,但不能见咳止咳,像西医那样,为什么临床见到许多病人说服西药止咳药服则咳止,停则又咳是也。见咳止咳是为庸工。外感咳嗽者,是经受外感之致病因素而致,一般多伴有表证。尚有蕴伏之邪,需细辨之方可。舌红紫苔燥,脉弦滑有力者,即须用清郁热之方药,使郁滞体内之邪外出为要。所以需宣肺镇咳。祛痰中医称为宣肺,镇咳称为肃肺。如见咳止咳则是闭门逐寇,即是说只用镇咳药与用西药镇咳剂如非那根止咳类药并无区别。宣肺者,是给病邪于出路,将外感之邪逐出体外是也。有许多肺结核病证即是病邪入肺,不得外出,以致于在肺内安营扎寨,久之必致肺络受损,病成也。西医治肺结核是直接用抗结核菌药以杀菌,中医则非也。中医于邪之初入体内则逐之外出,用清解表散法即可。此西医与中医不同之处,实亦中医之长处也。而且中医尚有扶正祛邪法,即祛邪而不伤正者也。西药之镇咳药如非那根服即止咳,停则又咳,实则头痛止痛,是治标也,又称对证治疗。非治本之法也。
凡临证均需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咳嗽?是外感?内伤?外感是风寒?风热?风燥?风湿?风温?体是否虚又加外感?如是内伤则需辨是肺、是脾、是肝、是心、是肾?是否纯洁有气血瘀滞?因咳嗽只是一个证状,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所以外感咳嗽宣肺是为要点。此从李洪波之子夏日游泳受寒咳不止,服半片安乃近与热粥即咳止即可明白。服此发汗解表之西药安乃近片即是发表之剂,驱寒邪外出之法。中药当用三拗汤即麻黄、杏仁、甘草,小青龙汤亦可。此为外感寒邪之咳宣肺之法也。
外感风寒需要发表的,需要宣肺的,麻黄用量要大一般要用十克,风寒重体实者量还需加大。小儿也需五、六克,或加三倍量之生石膏以济其热。要点在于发热、恶寒、无汗之咳嗽、喘促。有汗则量需用小量。用药以胜病为准。麻黄汤的发汗解热、宣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是肯定的。近代药理研究也证明麻黄能通过发汗而迅速解热。麻黄的兴奋中枢,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是明显的,剂量大时尤为突出,故有人畏用之。然现代研究单味中药的作用并不能代表方剂组合后的功效,中医也从来没有不加辨证而用麻黄汤的。中医不传之秘主要在量和配伍方面。不同组方与不同的病则效果亦不同。实验证明,疗治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之咳喘,风湿病及水肿病均用麻黄取效。凡此类证状,阴虚者须加滋阴之品,如生地、麦冬、沙参、玄参、山药等血虚者加阿胶、熟地、当归、白芍;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热加黄芩、黄连、知母;外感风热加用银花、连翘、薄荷、蝉退,贵在于临证变通也。
西药发汗解表类药如安乃近等有发汗解表作用是明显的,但宣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则与麻黄相差甚远,更于麻黄汤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且麻黄剂量大小的作用更为关键,量小则起不到发汗解表之功效,量大则有汗多虚脱之可能。观前人有用大青龙汤重用麻黄一剂汗解病愈,而病家自认为服药有效而又再服一剂以致大汗出亡阳以至死亡的记载。也有大量麻黄一剂而汗出愈病的病例。故麻黄用量应视病人的体质与病情的需要而掌握,岂可孟浪行事,量大时必要慎之又慎,方为万全。
故现代药理研究能代表一般剂量之麻黄,不能代表大剂量之麻黄,更不能代表麻黄汤中之麻黄,不能代表射干麻黄汤中之麻黄的功效,且不能代表桂芍知母汤中之麻黄的作用。何况还有麻黄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之不同呢?所以说中医中药不能用现代医学手段来对待,将中药方剂制成制剂,一概用之,行吗?今天服用行,明天服用还行吗?这个病人服用行,那个病人也行吗?病情是不断变化的,且人又与人不同,岂能像西药制剂一样呢?固然,治慢病之制剂可以,治急症难病,顽症是绝对不行的。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精神是不可丢弃的,需要我辈继承发扬和光大的。
风热、风温之病则用蝉退、连翘,凉药发汗解表,稍加麻黄,宣通之意。我治气管炎之咳嗽,常以此类方药为主,关键在麻黄用量上。而中医不传之秘也就在用量上。如是风寒、风湿,风寒则重用麻黄,加全蝎、贝母、炒僵蚕,以加强疏风镇咳化痰之功。风湿则用白术、茯苓、半夏;如是风热、风温、风燥之咳嗽,则重用蝉退、牛蒡子、桑叶、连翘、贝母、再加车前子,热重则羚羊亦可加入;热痰加瓜蒌、花粉;火重加黄芩、黄连;肺虚加重山药、知母、桔梗,再加黄芪。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肺病方,论中黄芪膏治薄受风寒即咳嗽,即含宣肺、镇咳补肺气之意也。即治标又治本之法也。小青龙汤后多种变通用法熟读即可用治诸般咳嗽,即是说先生衷中参西之意者,即是外感咳嗽即可用西药发汗清热解表药与生石膏、滑石、蝉蜕、白茅根等药并用之,先解其表,或加山药,黄芪即合黄芪膏此意,解表与补肺气清热共用之,此为外感咳嗽之要点也。
至内伤咳嗽则更不能见咳止咳,张锡纯老师之论甚为详备,需细读领会方可。书中之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醴泉饮、资生汤、十全育真汤、参麦汤,皆为治内伤咳嗽之方论。(论肺病治法,实合虚劳肺病详细论之也,凡治虚劳及肺病者皆宜参观)。须明先生治内伤咳嗽首先需察有无外感温热之邪伏于体内之论,从其舌脉中可以看出。其脉象洪而微数,右部又实而有力,视其舌红紫苔白腻或黄。此乃伏气化热而为温病。其受病之原因,在冬令被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因春令阳盛化热而发动,窜入各脏腑为温病。亦有迟至夏秋而发者,其症不必有新受之外感,亦间有薄受外感不觉,而伏气即因之发动者,《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即是此证也。治病宜清其源,若将温病之热治愈,则咳嗽不治自愈矣。即须用清郁热表散之方药,使郁滞体内之温邪外出为要。用方则选先生所倡之白虎汤、滋阴清燥汤、甘露清毒饮。
读先生书,须明先生治外感咳嗽与宣肺镇咳时顾护肺之阳气,而用黄芪之论。用清肺润肺之方药是为顾护其肺阴之理。明外感咳嗽用阿斯匹林片发汗宣肺之理,明内伤咳嗽阴虚内热先生用阿斯匹林片退热之论,惟其用量则须视病情与体质而异也。其用量须细细推敲用量。肺病内伤咳嗽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选用醴泉饮是也。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选用参麦汤是也。其因肺肾俱病,而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而兼顾其脾胃,选用滋培汤、珠玉二宝粥是也。治寒湿痰饮之咳嗽用理饮汤时,需辨别确是寒饮,且需顾其阴是也。则肺病咳喘病首应辨外感内伤。如此则可论为凡外感之咳喘,与用成方外,即可首选解表药一二味,组方是为宣肺为主药,再用镇咳之药一二味为佐使。需发表宣肺者可用西药发汗清热药如阿斯匹林片、安乃近片。轻证单用之,重证可与中药合用之。读《医学衷中参西录》须明白张先生治外感咳喘与宣肺镇咳时顾护肺之阳气,而用黄芪之论。用清肺润肺之方药是为顾护其肺阴之理。内伤咳喘选用张先生所论之治咳喘之单方,可对证选用之为主方,或再加对证之药为佐使来组方。内伤咳喘阴虚内热先生用阿斯匹林片发汗退热之论,汗之邪即外出,亦即宣肺之理。惟其用量则须视病情与体质而异也。肺病内伤咳喘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其因肺肾俱病,而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而兼顾其脾胃。治寒湿痰饮之咳喘用理饮汤时,需辨别确是寒饮,且需顾其阴是也。即抓主证,求病因,有是证,用是方。咳喘是主证,然须求其病因而辨证施治,则是中医之精要所在。
和子
发表于 2008/3/18 18:56:5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 18:09只看该作者
精品图书天天送,百万网友最喜爱中医药类、大众健康类图书有奖互动评选活动进行中!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12)
水肿,首辨阴阳,次辨表里、寒热、虚实,故有表里分消汤之论。并有脉浮者为邪在表宜发汗,脉沉者为邪在里宜利小便之论。辨寒热从脉之有力无力来辨。对脉之有力者每先发其汗,此与仲景金匮之“桂芍知母汤”汗利兼施法看似略同。实则不同也。与西药之利尿剂更不同也。其表里分消汤为治水肿之实且偏热者,故用麻黄、石膏、滑石与阿斯匹林组方,实则为中西结合之法。表里分消者,是石膏可清内热且有表散之功,滑石清热祛湿亦有表散与利小便之功效,故亦为汗利兼施法。此与仲景之“桂芍知母汤”同为汗利兼施,表里分消,而“桂芍知母汤”用于水肿之风寒湿热之水肿,为调和营卫之偏于阳虚者。表里分消汤用于风湿热水肿之偏实者。阴虚可加白茅根以滋阴发表利小便,先生擅用之。我受先生启发,每重用白茅根,生白芍治阴虚小便不利,利水而阴不致伤。气虚则加人参、黄芪。先生并详论黄芪与水肿之偏虚者之要药,指出水肿病实者少,偏虚者多。湿热小便不利者先生倡用车前子,因寒者用椒目,生硫磺。总之,临证需辨证,找出偏差,纠而正之。不可图一时之快,此即张先生阴虚者多用利水药则伤阴,阳虚者,多用利水药则伤阳之说。现代人病水肿皆用西药利尿剂,效故速也,然阴液之耗损亦在所必然,故每见水肿病人久服利尿剂导致阴虚内燥,气血瘀滞,津枯液竭者屡见不鲜。医者宜注意领会之。
小江:您老的安徽的朋友肾病综合症,您用“桂芍知母汤方”一方而愈,“桂芍知母汤”不是治风湿痹证的吗?治肾病综合症为何也有效的道理是什么?
李静曰:此肾病综合症用桂芍知母汤乃张仲景《金匮》历节病篇之名方,经方也。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通血脉,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祛风散寒除湿,知母、芍芍清热养阴。用量可随证加减。偏寒加重桂附麻黄,热重知母白芍重之,甚则可加桑枝、地龙、忍冬藤。热重甚者非用桂枝、羚羊法不可,施今墨先生治热痹用“紫雪丹”可谓独出心裁也。病久入络者则须虫类药方可胜任。临床上遇风湿病及风湿水肿通身肿胀患者均首选用之,辨证施治,每收佳效。
此证用此方与张锡纯先生之表里分消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张先生之表里分消汤为治水肿之偏风热之证,表之散之汗之则病可愈之,“桂芍知母汤”同为汗利兼施法,然其组方用药不同,故治之证亦不同。桂芍知母汤随证施治,变通用药,可治风寒湿热之痹证,则亦可治风寒湿热并有之水肿证。方中之药有调和营卫,汗利双施之功用,关键在于药量之加减配伍。阳虚重者,重用桂、附,脾虚重者重用白术。风重者重用麻黄、防风,热重者重用白芍、知母。
我的朋友冯先生之夫人患肾病综合症。其说全身肿胀。有是证,用是方,桂芍知母汤为治通身肿胀之方。不管是风湿水肿,还是肾病综合症水肿,只要是需要汗利兼施者,都可用之。后冯先生多次来电话,说肿胀已消,已经服了二个月了,要不要换方。我嘱其隔日服一剂以巩固疗效。效不更方也。
麻黄汤的发汗解热,宣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是肯定的。近代药理研究也证明麻黄能通过发汗而迅速解热。麻黄的兴奋中枢,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是明显的,剂量大时尤为突出,故有人畏用之。然现代研究单味中药的作用并不能代表方剂组合后的功效,中医也从来没有不加辨证而用麻黄汤的。中医不传之秘主要在量和配伍方面。不同组方与不同的病则效果亦不同。实验证明,疗治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之咳喘、风湿病及水肿病均用麻黄取效。凡此类证状,阴虚者须加滋阴之品,如生地、麦冬、沙参、玄参、山药等。血虚者加阿胶、熟地、当归、白芍;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热加黄芩、黄连、知母;外感风热加用银花、连翘、浮萍、薄荷、蝉退,则又与张先生之“表里分消汤”同意也,夫贵在于临证变通也。
桂芍知母汤乃张仲景《金匮》历节病篇之名方,经方也。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通血脉,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祛风散寒除湿,知母、芍芍清热养阴。用量可随证加减。偏寒加重桂、附、麻黄,热重加知母。方中附子辛热,温暖元阳,有恢复肾脏化气行水的功能。白术温燥,健脾除湿。茯苓淡渗,强心利尿。生姜辛散,温胃行水。白芍平肝养阴。对于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的水肿有效。
和子
发表于 2008/3/18 18:57:26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13)
李静讲记
张先生创赭遂攻结汤治肠梗阻,为张先生对医学之一大贡献。古人有大承气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张先生又创荡胸汤以代大、小陷胸汤,实验用之屡有佳效。读者宜领会之,关键要辨证准确,可用张先生所倡之兼备法,即辨证该用赭遂攻结汤时,如虑其有失,可用荡胸汤,或用小陷胸汤重用炒蒌仁以代之。此即张先生倡导师承学习之必要。因初学医者对用此证此法没有经验,很难掌握要领,比胡芦画瓢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
大小陷胸汤均为仲景《伤寒论》之名方。主治外感寒温之邪与痰饮凝结之结胸重症。原文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此结胸以心下石硬为主证者也。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方之”。此结胸以胸胁水结为主证者也。又“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以少腹痛为主症者也。
现代主要治疗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穿孔、肠梗阻。大陷胸丸治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是结胸里热水饮邪结用以泻热逐水的治法。小陷胸汤治痰热互结,阻于心下,致心下痞闷,按之疼痛,或咳痰黄稠,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实际是治结胸之轻症。现代人常用于呼吸道及胸膜疾患,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经方大家曹老先生用大陷胸汤可谓神矣,细阅《经方实验录》便知。其文不可不读,文中按语更要细读。其学生姜佐景所论更应深刻领会。如姜佐景之文才资质,跟曹师数载,尚且不能用大陷胸汤等第三类方,何况我辈资质愚鲁,怎敢孟浪从事。故特欣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之方,其一生大承气汤均很少用,大陷胸汤创用荡胸汤以代之,单用瓜蒌仁四两治温病结胸奏效甚捷。后我在临床用之确效而常用之。
张锡纯先生论栝蒌解:“栝蒌味甘,性凉。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蒌与连,夏并用,若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于赫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单用其仁须用新炒熟者捣碎煎服,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盖伤寒下早成结胸,温病未经下亦可成结胸,有谓栝蒌力弱,故小陷胸中必须伍以黄连,半夏始能见功者,不知栝蒌力虽弱,重用之则转弱为强,是以重用至四两,即能随手奏效,挽回人命于顷刻也”。
又论荡胸汤曰:
“治寒温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兼治疫证结胸。将治结胸诸成方变通汇萃之,于大陷胸汤中取用芒硝,于小陷胸汤中取用蒌实。又于治心下痞硬之旋复代赫石汤中取用赫石,而复加苏子以为下行之向导,可以代大陷胸汤,丸,少服之,亦可代小陷胸汤”。
我在临证之时,受此启发,临证凡是痰饮热结之证均加用重用,颇为稳妥。与舌红紫苔薄每辨为偏热,重加白茅根、白芍。苔若白腻而燥者辨为湿热,再加滑石。可代大陷胸汤,亦可代承气汤。且有宽肠通便的作用。瓜蒌生用清热化痰,可清热润肺,又可清肝胆燥火,蒌仁炒用气香而有开气与通下之作用。肠燥便秘者用大量瓜蒌可起到增水行舟之功效。用小陷胸汤时,必加枳实,以下其气。经验认为麻仁通大便是治其肠燥便结,瓜蒌仁通便是治其肠热。
李静按:甘遂逐水之功效,我曾亲服以体验之。取醋制甘遂研粉末装入0号胶囊,与一中药师老马及我一年青体健之学生岳新春医生三人同服之。我服胶囊六粒于晚饭后,隔二小时开始腹泻,直如水状便,量多,腹中微痛,共泻四次方止。我那位学生小岳医生体健则只泻一次而已。而那位药师老马体质较差,次日上班时说让你坑死了,我夜晚一直在马桶上蹲着,腹泻约七八次方止,其说服后一夜未睡,一直在泻,而且说我知道甘遂泻水厉害,你说我们都服六粒,我根本就没敢服六粒,我只服了四粒。每粒胶囊可装药粉约0`5克左右。可见体质不同,用量则需讲究。如无切身体会,只看书中说确难令人相信。
后三人共同分析其具体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是,我虽体健但素有痰饮故泻水较多,老马药师体质差且有胃肠湿热故其泻水亦多,我的学生小岳医生体健且内无痰饮故泻少。后用甘遂均以装胶囊四粒为一次量且日服一次,或视病人体质而确定服用量。以防病人不能耐受。
后治一男姓胃病失眠患者,诉说感冒发热好后一直睡不好,饭也吃不下,胃脘痞胀,病十多日,数次就医均按胃炎诊治。询其大便,患者诉说吃不了多少饭,只能喝稀饭,胃还是胀,哪有大便解。察其舌红紫,苔黄腻而干燥,乃温热与痰饮结于脘腹。发热退是表邪解结胸成也。胃不和则不能眠。前医治其胃炎,服用健胃开胃之药岂能奏效。欲处以小陷胸汤加枳实重加蒌仁,患者说医生我不能服煎药,一人出门在外,没地方煎啊。思之此证应为结胸证,当用陷胸汤,苦于患者无法煎药,故将生大黄,制甘遂粉末各装入胶囊,每次两种胶囊各服四粒,每天一次,嘱其不可多服,服后如有腹泻是正常药力,不必担心。三日后来诊说每天都有二三次腹泻,现已能食能睡,此药可谓神矣,视其舌苔黄腻之象大减,患者取二天量即未再来诊。
曹颖甫曰:“世人读仲景书,但知太阳误下成结胸,乃有大陷胸汤证,而不知未经误下,实亦有结胸一证,而宜大陷胸汤者。夫伤寒六七日,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二条皆示人以未经误下之结胸,读者自不察耳。予谓太阳传阳明之候,上湿而下燥,苟肠中燥火太重,上膈津液化为粘痰,结胸之病根已具,原不待按之石硬,然后定为结胸证。即水结在胸胁,胸中但见痞闷,而不觉痛者,何尝非结胸证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