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1. 时医治病, 但知察标, 不知察本, 且常以标本借口, 曰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是岂知<内经>必求其本之意。故但见其所急在病, 而全不知所急在命, 此其孰可缓也? 孰为今日之当急, 孰为明日之更当急也? 缓急既不知, 则每致彼此误认, 尚何标本为言乎!2. 中风证悉由内伤, 本无外感。既无外感, 必不可散。若过用治风等药, 则轻者必重, 重者必速死。
3. 伤寒关系全在虚实二字。实者易治, 虚者难治, 以其元气本虚, 故邪不易解。 若治挟虚伤寒, 不知托散, 而但知攻邪, 愈攻则愈虚, 愈虚则无有不死。若甚虚者, 即微补且无益, 而但治标为主者必死。
4. 伤寒阳经与阳证不同, 阳经者, 邪在表也; 阳证者, 热在衰也。 若内无实热脉候, 而以阳经作阳证, 妄用寒凉治其火, 因玫外内合邪而不可解者必死。
5. 痢疾之作, 惟脾肾薄弱之人极易犯之。夫因热贪凉, 致伤脏气, 此人事之病, 非天时之病也。今之治痢者, 止知治天时之热, 不知治人事之寒何也? 矧痢证多在秋深, 斯时也, 炎暑既消, 固不可执言热毒, 秋凉日至, 又何堪妄用寒凉? 凡若此者, 既不知人事, 又不知天时, 失之远矣, 害莫甚矣, 当因予言而熟思之矣。
6. 小儿血气未充, 亦如苗萼之柔嫩, 一或伤残, 无不凋谢, 故平时最宜培植, 不可妄行消导。其或果有食滞胀痛, 则宜暂消; 果有风寒发热, 则宜暂散; 果有实热痰火, 则宜暂清, 此不得不治其标也。舍此之外, 如无暴急标病, 而时见青黄羸瘦, 或腹膨微热, 溏泄困倦等证, 则悉由脾肾不足, 血气薄弱而然。 而时医见此, 无非曰食积痰火, 而但知消导, 尤尚清凉, 日消日剥, 则元气日损, 再逢他疾, 则无能支矣。此幼科时俗之大病, 有不可不察者也。
7. 小儿痘疹发热, 此其正候, 盖不热则毒不能透, 凡其蒸热之力, 即元气之力, 故自起至化, 自收至靥, 无不赖热力为之主, 是诚痘疹之用神, 必不可少, 亦不必疑者也。惟是热甚而毒甚者, 则不得不清火以解其毒, 然必有内热真火脉证, 方可治以清凉, 此不过数十中之一二耳。如无内热, 而但有外热, 此自痘家正候, 必不可攻热以拔元气之力, 以伤脾肾之源。奈近代痘科全不知此, 但见发热, 则苶论虚实, 开口止知解毒, 动手只知寒凉, 多致伤脾而饮食日减, 及靥时泄泻而毙者, 皆其类也。此误最多, 不可不察。
8. 痘疮不起, 如毒盛而不可起者, 此自不救之证, 不必治也。 若别无危证而痘不起者, 总由元气无力, 但培气血, 则无有不起。 近见痘科凡逢此证, 则多用毒药, 如桑蚕穿山甲之类, 逼而出之, 见者以为奇效, 而不知起发非由根本, 元气为毒所残, 发泄太过, 内必匮竭, 以此误人, 所当切省。
9. 妇人经脉滞逆, 或过期不至, 总由冲任不足而然。若不培养血气, 而止知通经逐瘀, 则血以日涸, 而崩漏血枯等证, 无所不至矣。
10. 凡情欲致伤, 多为吐血失血, 及或时发热, 此真阴受伤之病, 若但知治火而不知治阴, 则阴日消亡, 而劳瘵反成矣。
11. 痰证必有因, 是痰本不能生病, 而皆因病生痰也。若止知治痰, 而不知所以生痰, 则痰必愈甚, 未有可消而去者也。
12. 膨满总由脾胃, 脾胃虽虚, 未必即胀, 若但知导, 则中气愈虚, 而胀必日甚矣。
13. 气滞隔塞, 总属脾虚不运, 故为留滞, 若不养脾而但知破气, 则气道日亏, 而渐成噎隔等病。
14. 小水短赤, 惟劳倦气虚及阴虚之人多有之, 若以此类通作火治, 而专用寒凉, 则变病有不可测矣。
15. 脉虚证热, 本非真火, 若作热治, 而肆用寒凉, 则轻者必重, 重者必死。
16. 病本大虚而治以微补, 药不及病, 本无济益, 若疑为误而改用消伐则死。
17. 病有缓急, 效有迟速, 若以迟病而求速效, 则未免易医, 易医多则高明本少, 庸浅极多, 少不胜多, 事必败矣。
18. 任医须择贤者, 而于危急之际, 尤不可苟。若彼宵小之辈, 惟妄衒已长, 好翻人按, 不幸遇之, 多致淆惑是非, 生命所系不浅。
19. 经曰: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坚盛者伤于食。此本以阳明太阴之脉分言表卅, 而王叔和以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因致后人每以左脉辨外感, 右脉辨内伤, 岂左无内伤, 而右无外感乎? 谬甚! 谬甚!
20. 经曰: 病生于内者, 先治其阴, 后治其阳, 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 先治其外, 后治其内, 反者益甚。
21. 病人善服药者, 闻其气, 尝其味, 便何觉宜否之优劣, 固无待入腹而始知也。独悯乎无识无知者, 但知见药服药, 而不知药之为药; 但知见医求医, 而不知医之为医, 亦可悲矣。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水火者, 养生之本, 日用之物, 用水火而不察其利病, 则适足以伤人。 而实人所不知也。故水品分差等, 火性言优劣, 固非欺我者也。姑无论其它, 试以燕京之水火言之。凡水之佳者, 得阳之气, 流清而源远, 气香而味甘; 水之劣者, 得阴之性, 源近而流浊, 气秽而味苦。而京师之水则有两种, 曰甜水, 曰苦水是也。即其甜者亦未甚佳, 而其苦者乃为最劣。盖水之味苦者, 以其多碱。 试取卅间白霜, 水之皆燃, 水中所有, 即此物也, 即朴硝也。 其性则五金久石皆能消化, 因而命名曰硝。故善于推荡积滞, 攻破症坚, 凡脾弱之人服之多泄, 是所验也。使无其实, 而朝夕用之以养生, 吾恐人之脏腑, 有更非五金八石之可比, 其为潜消暗耗, 剥人元气于罔觉之中, 大有可畏者。或曰: 未必然, 果若所云, 则吾未见斯地之乏人, 亦未见斯地之皆病, 何子之过虑也? 予曰: 噫, 此正所谓罔觉也。请以寿夭而纪其验, 则水土清甘之处, 人必多寿, 而黄发儿齿者, 比比皆然; 水土苦劣之乡, 暗折天年, 而耄耋期颐者, 目不多见。 虽曰寿乡未必全寿, 夭乡未必皆夭, 若以强者而滋养得宜, 岂不更寿? 弱者而饮食不佳, 岂不更夭? 远者不能概知, 第以京师较之吾乡, 则其寿夭之殊, 不无大有径庭矣。职此之由, 谓非水土之使然与? 又若火之良否, 原自不同, 故先王取用, 四时有异。惟是京师用煤, 必不可易。虽用煤之处颇多, 而惟京师之煤, 气性尤烈, 故每熏人至死, 岁岁有之, 而人不能避者无他, 亦以用之不得其法耳。夫京师地寒, 房室用纸密糊, 人腄火炕, 煤多爇于室内, 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 最善害人, 其故何也? 盖以水性流下, 下而不泄, 则自下满而上; 火性炎上, 上而不泄, 则自上满而下。故凡煤毒中人者, 多在夜半之后, 其气渐满, 下及人鼻, 则闭绝呼吸, 昧然长逝, 良可慨悯。 凡欲避其毒者, 惟看房室最密之所, 极为可虑, 但于顶卅开留一窍, 或于窗纸揭开数楞, 则其气自透去, 不能下满, 乃可无虑矣。然总之窗隙不如顶卅, 为其透气之速也。设有中其毒者, 必气闭声挣, 不能自醒, 速当呼之, 饮以凉水, 立可解救。或速令仆地, 使其鼻吸地气, 亦可解救。然待其急而救疗, 恐有迟误而无济于事, 孰若预有以防之为愈也。此京师水火之害, 举京师而言, 则他处可以类推矣。凡宦游京国及客处异地者, 不可不知此二说, 以为自珍之本。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予出中年, 尝邀东藩之野, 遇异人焉。偶相问曰: 子亦学医道耶? 医道难矣, 子其慎之。予曰: 医虽小道, 而性命是关, 敢不知慎, 敬当闻命。异人怒而叱曰: 子非知医者也。既称性命是关, 医岂小道云哉? 夫性命之道, 本乎太极, 散于万殊。有性命然后三教立, 有性命然后五伦生。故造化者, 性命之炉冶也。道学者, 性命之绳墨也。医药者, 性命之赞育也。然而其义深, 其旨博, 故不有出人之智, 不足以造达微妙, 不有执中之明, 不足以辨正毫厘。使能明医理之纲目, 则治平之道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得失, 则兴亡之机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缓急, 则战守之法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趋舍, 则出处之义如斯而已。洞理气于胸中, 则变化可以指计, 运阴阳于掌上, 则隔垣可以目窥。修身心于至诚, 实儒家之自治; 洗业障于持戒, 诚释道之自医。身心人己, 理通于一,明于此者, 必明于彼, 善乎彼者, 必善于斯。故曰: 必有真人, 而后有真知, 而后有真医, 医之为道, 岂易言哉。若夫寻方逐迹, 龊龊庸庸, 椒, 硫杀疥, 卅, 薤之不若。小道之称, 且不可当, 又乌足与言医道哉! 医道难矣, 医道大矣, 是诚神圣之首传, 民命之先务矣。吾子其毋以草木相渺, 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 玄冥相通之际, 照终始之后先, 会结果之根蒂, 斯于斯道也, 其庶乎为有得矣。子其勉之! 予闻是教, 惭悚应诺, 退而皇皇者数月, 恐失其训, 因笔记焉。病家两要说三十三
忌浮言二, 知真医医不贵能愈病, 而贵于能愈难病; 病不贵于能延医, 而贵于能延真医。夫天下事, 我能之, 人亦能之, 非难事也; 天下病, 我能愈之, 人亦能愈之, 非难病也。惟其事之难也, 斯非常人之可知; 病之难也, 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 而后可为非常之事, 必有非常之医, 而后可疗非常之病。第以医之高下, 殊有相悬, 譬之升高者, 上一层有一层之见, 而下一层者不得而知之; 行远者, 进一步有一步之闻, 而近一步者不得而知之。 是以错节盘根, 必求利器; 阳春白雪, 和者为谁? 夫如是, 是医之于医尚不能知, 而矧夫非医者。昧真中之有假, 执似是而实非; 鼓事外之口吻, 发言非难, 挠反掌之安危, 惑乱最易。使其言而是, 则智者所见略同, 精切者已算无遗策, 固无待其言矣。言而非, 则大隳任事之心, 见几者宁袖手自珍, 其为害岂小哉! 斯时也, 使主者不有定见, 能无不被其惑而致误事者鲜矣。此浮言之当忌也。 又若病家之要, 虽在择医, 然而择医非难也, 而难于任医; 任医非难也, 而难于临事不惑, 确有主持, 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为更难也。倘不知此而偏听浮议, 广集群医, 则骐骥不多得, 何非冀北驽群? 帷幄有神筹, 几见圯桥杰竖? 危急之际, 奚堪庸妄之误投; 疑似之秋, 岂可纷纭之错乱, 一着之谬, 此生付之矣。 以故议多者无成, 医多者必败。多何以败之? 君子不多也。欲辨此多, 诚非易也, 然而尤有不易者, 则正在知医一节耳。夫任医如任将, 皆安危之所关。察之之方, 岂无其道? 第欲以慎重与否观其仁, 而怯懦者实似之; 颖悟与否观其智, 而狡诈者实似之; 果敢与否观其勇, 而猛浪者实似之; 浅深与否观其博, 而强辩者实似之。执拗者若有定见, 夸大者若有奇谋。熟读几篇, 便见滔滔不竭; 道闻数语, 谓非凿凿有凭。不反者, 临涯已晚; 自是者, 到老无能。执两端者, 冀自然之天功; 癈四诊者, 犹瞑行之瞎马。得稳当之名, 者有耽阁之误; 昧经权之妙者, 无格致之明。有曰专门, 决非通达。不明理性, 何物圣神? 又若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者, 诚接物之要道, 其于医也, 则不可谓人己气血之难符; 三人有疑, 从其二同者, 为决断之妙方, 其于医也, 亦不可谓愚智寡多之非类。 凡此之法, 何非征医之道, 而征医之难, 于斯益见。然必有小大方圆全其才, 仁圣工巧全其用, 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 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 斯足谓之真医, 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惟是皮质之难窥, 心口之难辨, 守中者无言, 怀玉者不衒, 此知医之所以为难也。故非熟察于平时, 不足以识其蕴蓄; 不倾信于临事, 不足以尽其所长。使必待渴而穿井, 斗而铸兵, 则仓卒之间, 何所趋赖? 一旦有急, 不得已而付之庸劣之手, 最非计之得者。子之所慎斋战疾, 凡吾侪同有性命之虑者, 其毋忽于是焉。噫, 惟是伯牙常有也, 而锺期不常有; 夷吾常有也, 而鲍叔不常有, 此所以相知之难, 自古苦之, 诚不足为今日怪。倘亦有因余言而留意于未然者, 又孰非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之明哲乎, 惟好生者略察之。保天吟三十四
一气先天名太极, 太极生生是为易。易中造化分阴阳, 分出阴阳运不息。 刚柔相荡立乾坤, 剥复夬姤群生植, 禀得先天成后天, 气血原来是真的。阴阳气固可长生, 龙虎飞腾失家宅。造化锺人果几多? 谁道些须亦当惜。顾惜天真有两端, 人己机关宜辨格, 自治但存毋勉强, 庄生最乐无心得。为人须慎保天和, 岐伯深明无伐克, 伐克从来性命雠, 勉强分明元气贼。 肤切根源未暸然, 养气修真亦何益? 漫将斯语等浮云, 道在路旁人不识, 余今着此保天吟, 愿效痴东奉佳客。
景岳全书卷三终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部位一 部位解见后章脉要精微论曰: 尺内两傍, 则季卅也, 尺外以候肾, 尺卅以候腹。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4:19 编辑 ]
脉度二
五十营篇曰: 天周二十八宿, 人经二十八脉, 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应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 脉再动, 气行三寸, 一吸, 脉亦再动, 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 十息, 气行六尺; 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于身; 五百四十息, 气行再周于身; 二千七百息, 气行十周于身; 一万三千五百息, 气行五十周于身, 水下百刻, 日行二十八宿, 漏水皆尽, 脉终矣。故五十营备, 得尽天地之寿,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三部九候三
三部九候论帝曰: 愿闻天地之至数, 合于人形血气, 通决死生, 为之奈何? 岐伯曰: 天地之至数, 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为九, 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决死生, 以处百病, 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 何谓三部? 曰: 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 有地, 有人也。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中部天, 手太阴也; 中部地, 手阳明也; 中部人, 手少阴也。下部天, 足厥阴也; 下部地, 足少阴也; 下部人, 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候, 天以候肝, 地以候肾, 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候,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 人以候心。上部之候, 天以候头角之气, 地以候口齿之气, 人以候耳目之气。帝曰: 以候奈何? 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按: 寸口脉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 寸关尺也; 九候者, 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之高下, 如寸为阳, 为上部, 主头项以至心胸之分也; 关为阴阳之中, 为中部, 主脐腹胠卅之分也; 尺为阴, 为下部, 主腰足胫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 三而三之, 是为九候。如浮主皮肤, 候表及府; 中主肌肉, 以候胃气; 沉主筋骨, 候卅及脏。 此皆诊家之枢要, 当与本篇互相求察也。
七诊四
三部九候论帝曰: 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独小者病, 独大者病, 独疾者病, 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 独寒者病, 独陷下者病。详此独字, 即医中精一之义, 诊家纲领, 莫切于此。今见诸家言脉, 悉以六部浮沉, 凿分虚实, 顾不知病本何在, 既无独见, 焉得确真? 故宝命全角论曰: 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 外内相得, 无以形先。是诚察病之秘旨, 必知此义, 方可言诊。 外有独论在后中卷, 当参阅之。
六经脉体五
平人气象论曰: 太阳脉至, 洪大以长。少阳脉至, 乍疏乍数, 乍短乍长。阳明脉至, 浮大而短。至真要大论曰: 厥阴之至, 其脉弦。少阴之至, 其脉钩。太阴之至, 其脉沉。 少阳之至, 大而浮。阳明之至, 短而涩。太阳之至, 大而长。
按此二篇之论, 盖前言阴阳之盛衰, 后分六气之专主, 土辞若稍异, 义实相符。 详具<类经‧脉色类第十四>篇, 所当兼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