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治易难十六
平人气象论曰: 风热而脉静, 泄而脱血脉实, 病在中脉虚, 病在外脉涩坚者, 皆难治, 命曰反四时也。玉机真藏论曰: 凡治病, 察其形气色泽, 脉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 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 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 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 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命曰易治; 形气相失, 谓之难治。色夭不泽, 谓之难已; 脉实以坚, 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 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病热脉静, 泄而脉大, 脱血而脉实, 病在中脉实坚, 病在外脉不实坚者, 皆难治。
按: 此二篇之义, 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 后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 前言病在外脉涩坚者为难治, 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 前后若乎相反, 何也? 盖实邪在中者, 脉不宜虚; 虚邪在中者, 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 宜滑而软, 不宜涩而坚; 外邪方盛者, 宜实而大, 不宜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 或者以其为误, 是不达耳。
真脏脉十七
阴阳别论曰: 脉有阴阳, 知阳者知阴, 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 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 真藏也, 见则为败, 败必死也。所谓阳者, 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 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 知死生之期。玉机真藏论曰: 真肝脉至, 中外坚, 如循刀刃责责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真心脉至, 坚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色赤黑不泽, 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 大而虚, 如以毛羽中人肤, 色白赤不泽, 毛折乃死。真肾脉至, 搏而绝, 如指弹石辟辟然, 色黑黄不泽, 毛折乃死。真脾脉至, 弱而乍数乍疏, 色黄青不泽, 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 皆死不治也。黄帝问曰: 见真脏者死, 何也? 岐伯曰: 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 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 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 乃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 精气衰也; 病甚者, 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 故真脏之气独见, 独见者, 病胜脏也, 故曰死。按: 此胃气即人之阳气, 阳气衰则胃气弱, 阳气败则胃气绝矣, 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谓凡阳有五者, 即五脏之阳也, 凡五脏之气, 必互相灌濡, 故五脏之中, 必各兼五气, 此所谓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 亦无往而非胃气, 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 故曰死。
关格十八
六节藏象论曰: 人迎一盛, 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 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羸,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本篇脉证具载关格门, 当详察之。孕脉十九
平人气象论曰: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 任子也。阴阳别论曰: 阴搏阳别, 谓之有子。
腹中论帝曰: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 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本篇诸义, 具详妇人门胎孕条中。
乳子脉二十
通评虚实论帝曰: 乳子而病热, 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 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帝曰: 乳子中风热, 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 曰: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则生, 急则死。此条详义, 具载小儿本门。景岳全书卷之四终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脉神一
脉者, 血气之神, 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 故血气盛者脉必盛, 血气衰者脉必衰, 无病者脉必正, 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 无过表卅寒热虚实, 只此六字, 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 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 卅证, 寒证, 热证, 无不皆有虚实, 既能知表卅寒热, 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 则千病万病, 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 无踰攻补。用攻用补, 无踰虚实。 欲察虚实, 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 主病各异, 然一脉能兼诸病, 一病亦能兼诸脉, 其中隐微, 大有玄秘, 正以诸脉中亦皆有虚实之变耳。言脉至此, 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迹, 则毫厘千里, 必多迷误, 故予特表此义。 有如洪涛巨浪中, 则在乎牢执柁干, 而病值危难处, 则在乎专辨虚实, 虚实得真, 则标本阴阳, 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 又必兼证兼理, 以察其孰客孰主, 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 是即神之至也矣。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4:44 编辑 ]
部位解二
左寸心部也, 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 脾土受生, 肺金受制, 其主神明清浊。右寸肺部也, 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 肾水受生, 肝木受制, 其主情志善恶。
右二部, 所谓上以候上也, 故凡头面, 咽喉, 口齿, 颈项, 肩背之疾, 皆候于此。
左关肝部也, 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 心火受生, 脾土受制, 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 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 肺金受生, 肾水受制, 其主财帛厚薄。
右二部居中, 所以候中焦也, 故凡于卅肋腹背之疾, 皆候于此。
左尺肾部也, 其候在肾与膀胱, 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 肝木受生, 心火受制, 其主阴气之寿元。
右尺三焦部也, 其候在肾与三焦, 命门, 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 脾土受生, 肺金受制, 其主阳气之寿元。
右二部, 所谓下以候下也, 故凡于腰腹, 阴道及脚膝之病, 皆候于此。按: 本经曰: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中事。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 下者候下, 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 心与小肠合于左寸, 肺与大肠合于右寸, 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 右肺大肠之说, 其谬甚矣。夫小肠, 大肠皆下部之腑, 自当应于两尺。然脉之两尺, 左为水位, 乃真阴之舍也; 右为火位, 乃元阳之本也。 小肠属火, 而火居火位, 故当配于下之右; 大肠属金, 而金水相从, 故当配于下之左, 此亦其当然也。但二肠连胃, 气本一贯, 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 而但曰大肠, 小肠皆属于胃, 是又于胃气中, 总可察二肠之气也。然凡在下焦脏腑, 无不各具阴阳, 若欲察下部之阳者, 当总在右尺; 察下部之阴者, 当总在左尺, 则尽其要矣。或问曰: 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 曰尺为蛇武之乡, 而地之刚居西北, 所以手足之右强于左, 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 具载<类经‧求正录>中, 所当参阅
正脉十六部三
浮, 沉, 迟, 数, 洪, 微, 滑, 涩, 弦, 芤, 紧, 缓, 结, 伏, 虚, 实浮脉,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浮脉为阳, 凡洪大芤革之属, 皆其类也。为中气虚, 为阴不足, 为风, 为暑, 为胀满, 为不食, 为表热, 为喘急。浮大为伤风, 浮紧为伤寒, 滑为宿食, 浮缓为湿滞, 浮芤为失血, 浮数为风热, 浮洪为狂躁。 虽曰浮为在表, 然真正风寒外感者, 脉反不浮, 但其紧数而略兼浮者, 便是表邪, 其证必发热无汗, 或身有酸疼, 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缓, 则非表邪矣。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 为阳有余, 阳有余则火必随之, 或痰见于中, 或气壅于上, 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豁者, 为阴不足, 阴不足则水亏之候, 或血不营心, 或精不化气, 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 则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 甚至四倍以上者, <内经>谓之关格, 此非有神之谓, 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 大凶之兆也。凡脉见何部, 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诸脉皆然。
沉脉, 轻手不见, 重取乃得。沉脉为阴, 凡细小, 隐伏, 反关之属, 皆其类也, 为阳郁之候。为寒, 为水, 为气, 为郁, 为停饮, 为症瘕, 为胀实, 为厥逆, 为洞泄。沉细为少气为寒饮, 为胃中冷, 为腰脚痛, 为卅癖。沉迟为痼冷, 为精寒。 沉滑为宿食, 为伏痰。沉伏为霍乱, 为胸腹痛。沉数为内热。沉弦, 沉紧为心腹, 小肠疼痛。沉虽属卅, 然必察其有力无力, 以辨虚实。沉而实者, 多滞多气, 故曰下手脉沉, 便知是气。气停积滞者, 宜消宜攻。沉而虚者, 因阳不达, 因气不舒。阳虚气陷者, 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 阳为阴蔽, 脉见沉紧而数, 及有头疼身热等证者, 正属邪表, 不得以沉为卅也。
迟脉, 不及四至者皆是也。迟为阴脉, 凡代缓结涩之属, 皆其相类, 乃阴盛阳亏之候。为寒, 为虚, 浮而迟者内气虚, 沉而迟者表气虚。迟在上, 则气不化精, 迟在下, 则精不化气。气寒则不行, 血寒则凝滞。若迟兼滑大者, 多风痰顽痹之候, 迟兼细小者, 必真阳亏弱而然。或阴寒留畜于中, 则为泄为痛; 或元气不荣于表, 则寒栗拘挛。大都脉来迟慢者, 总由元气不充, 不可妄施攻击。
数脉, 五至六至以上, 凡急疾紧促之属, 皆其类也。为寒热, 为虚劳, 为外邪, 为痈疡。滑数, 洪数者多热, 涩数, 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 久数者必虚损。数脉有阴有阳。今后世相传, 皆以数为热脉, 及详考<内经>, 则但曰: 诸急者多寒, 缓者多热, 滑者阳气盛, 微有热。曰: 麤大者, 阴不足, 阳有余, 为热中也。曰: 缓而滑者曰热中。舍此之外, 则并无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 乃始自<难经>云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今举世所宗, 皆此说也。不知数热之说, 大有谬误。何以见之? 盖自余历验以来, 凡见内热伏火等证, 脉反不数, 而惟洪滑有力, 如经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数脉之辨, 大约有七, 此义失真, 以至相传遗害者, 弗胜纪矣。兹列其要者如左, 诸所未尽, 可以类推。一, 外邪有数脉。凡寒邪外感, 脉必暴见紧数。然初感便数者, 原未传经, 热自何来? 所以只宜温散。即或传经日久, 但其数而滑实, 方可言热; 若数而无力者, 到底仍是阴证, 只宜温中。此外感之数, 不可尽以为热也。若概用寒凉, 无不杀人。
虚损有数脉。凡患阳虚而数者, 脉必数而无力, 或兼细小, 而证见虚寒, 此则温之且不暇, 尚堪作热治乎? 又有阴虚之数者, 脉必数而弦滑, 虽有烦热诸证, 亦宜慎用寒凉, 若但清火, 必至脾泄而败。且凡患虚损者, 脉无不数, 数脉之病, 惟损最多, 愈虚则愈数, 愈数则愈危, 岂数皆热病乎? 若以虚数作热数, 则万无不败者矣。
疟疾有数脉。凡疟作之时, 脉必紧数, 疟止之时, 脉必和缓, 岂作即有火, 而止则无火乎? 且火在人身, 无则无矣, 有则无止时也。能作能止者, 惟寒邪之进退耳, 真火真热, 则不然也。此疟疾之数, 故不可尽以为热。一, 痢疾有数脉。凡痢疾之作, 率由寒湿内伤, 脾肾俱损, 所以脉数但兼弦涩细弱者, 总皆虚数, 非热数也, 悉宜温补命门, 百不失一。其有形证多火, 年力强壮者, 方可以热数论治。然必见洪滑实数之脉, 方是其证。
痈疡有数脉。 凡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 饮食如常者, 或身有热而得汗不解者, 即痈疽之候也。 然疮疡之发, 有阴有阳, 可攻可补, 亦不得尽以脉数者为热证。
痘疹有数脉, 以邪未达也, 达则不数矣。此当以虚实大小分阴阳, 亦不得以数为热脉一, 症癖有数脉。凡卅腹之下有块如盘者, 以积滞不行, 脉必见数。若积久成疳, 阳明壅滞, 而致口臭, 牙疳, 发热等证者, 乃宜清胃清火。如无火证, 而脉见细数者, 亦不得认以为热。
胎孕有数脉。以冲任气阻, 所以脉数, 本非火也。此当以强弱分寒热, 不可因其脉数, 而执以黄芩为圣药。按: 以上数脉诸证, 凡邪盛者多数脉, 虚甚者尤多数脉, 则其是热非热, 从可知矣。
洪脉, 大而实也, 举按皆有余。洪脉为阳, 凡浮芤实大之属, 皆其类也, 为血气燔灼, 大热之候。浮洪为表热, 沉洪为卅热, 为胀满, 为烦渴, 为狂躁, 为斑疹, 为头疼面热, 为咽干喉痛, 为口疮痈肿, 为大小便不通, 为动血, 此阳实阴虚, 气实血虚之候。若洪大至极, 甚至四倍以上者, 是即阴阳离绝, 关格之脉也, 不可治。
微脉, 纤细无神, 柔弱之极, 是为阴脉。凡细小虚濡之属, 皆其类也, 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 为恐惧, 为怯弱, 为少气, 为中寒, 为胀满, 为呕哕, 为泄泻, 为虚汗, 为食不化, 为腰腹疼痛, 为伤精失血, 为眩运厥逆。 此虽气血俱虚, 而尤为元阳亏损, 最是阴寒之候。
滑脉, 往来流利, 如盘走珠。凡洪大芤实之属, 皆其类也, 乃气实血壅之候。 为痰逆, 为食滞, 为呕吐, 为满闷。滑大, 滑数为内热, 上为心肺, 头目, 咽喉之热, 下为小肠, 膀胱, 二便之热。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若平人脉滑而和缓, 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 若过于滑大, 则为邪热之病。 又凡病虚损者, 多有弦滑之脉, 此阴虚然也; 泻痢者, 亦多弦滑之脉, 此脾肾受伤也, 不得通以火论。
涩脉, 往来艰涩, 动不流利, 如雨沾沙, 如刀刮竹, 言其象也。涩为阴脉, 凡虚细微迟之属, 皆其类也, 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 为忧烦, 为痹痛, 为拘挛, 为麻木, 为无汗, 为脾寒少食, 为胃寒多呕, 为二便违和, 为四肢厥冷。 男子为伤精, 女子为失血, 为不孕, 为经脉不调。凡脉见涩滞者, 多由七情不遂, 营卫耗伤, 血无以充, 气无以畅。其在上, 则有上焦之不舒, 在下则有下焦之不运, 在表则有筋骨之疲劳, 在卅则有精神之短少, 凡此总属阳虚。诸家言气多血少, 岂以脉之不利, 犹有气多者乎?
弦脉, 按之不移, 硬如弓弦。凡滑大坚搏之属, 皆其类也。为阳中伏阴, 为血气不和, 为气逆, 为邪胜, 为肝强, 为脾弱, 为寒热, 为痰饮, 为宿食, 为积聚, 为胀满, 为虚劳, 为疼痛, 为拘急, 为疟痢, 为疝痹, 为胸卅痛。 <疮疽论>曰: 弦洪相搏, 外紧内热, 欲发疮疽也。弦从木化, 气通乎肝, 可以阴, 亦可以阳。但其弦大兼滑者, 便是阳邪; 弦紧兼细者, 便是阴邪。 凡脏腑间胃气所及, 则五脏俱安, 肝邪所侵, 则五脏俱病。何也? 盖木之滋生在水, 培养在土。若木气过强, 则水因食耗, 土为克伤; 水耗则肾亏, 土伤则胃损; 肾为精血之本, 胃为水谷之本, 根本受伤, 生气败矣, 所以木不宜强也。 矧人无胃气曰死, 故脉见和缓者吉, 指下弦强者凶。盖肝邪与胃气不和, 缓与弦强相左, 弦甚者土必败, 诸病见此, 总非佳兆。
芤脉, 浮大中空, 按如卅管。芤为阳脉, 凡浮豁弦洪之属, 皆相类也, 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 为气无所归, 为阳无所附, 为阴虚发热, 为头晕目眩, 为惊悸怔忡, 为喘急盗汗。芤虽阳脉, 而阳实无根, 总属大虚之候。
紧脉, 急疾有力, 坚搏抗指, 有转索之状, 凡弦数之属, 皆相类也。紧脉阴多阳少, 乃阴邪激搏之候, 主为痛为寒。紧数在表, 为伤寒发热, 为浑身筋骨疼痛, 为头痛项强, 为欬嗽鼻塞, 为瘴为疟。沉紧在卅, 为心卅疼痛, 为胸腹胀满, 为中寒逆冷, 为吐逆出食, 为风痫反张, 为卅癖, 为泻痢, 为阴疝。 在妇人为气逆经滞, 在小儿为惊风抽搐。
缓脉, 和缓不紧也。缓脉有阴有阳, 其义有三: 凡从容和缓, 浮沉得中者, 此自平人之正脉; 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 如<内经>所言者是也; 缓而迟细者多虚寒, 即诸家所言者是也。然实热者, 必缓大有力, 多为烦热, 为口臭, 为腹满, 为痈疡, 为二便不利, 或伤寒温疟初愈, 而余热未清者, 多有此脉。若虚寒者, 必缓而迟细, 为阳虚, 为畏寒, 为气怯, 为疼痛, 为眩晕, 为痹弱, 为痿厥, 为怔忡健忘, 为食饮不化, 为骛溏飧泄, 为精寒肾冷, 为小便频数。女人为经迟血少, 为失血下血。凡诸疮毒外证, 及中风产后, 但得脉缓者皆易愈。
结脉, 脉来忽止, 止而复起, 总谓之结。旧以数来一止为促, 促者为热, 为阳极; 缓来一止为结, 结者为寒, 为阴极。通谓其为气为血, 为食为痰, 为积聚, 为症瘕, 为七情郁结。浮结为寒邪在经, 沉结为积聚在内, 此固结促之旧说矣。然以予之验, 则促类数也, 未必热; 结类缓也, 未必寒, 但见中止者, 总是结脉。多由血气渐衰, 精力不继, 所以断而复续, 续而复断, 常见久病者多有之, 虚劳者多有之, 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但缓而结者为阳虚, 数而结者为阴虚。缓者犹可, 数者更剧。此可以结之微甚, 察元气之消长, 最显最切者也。至如留滞郁结等病, 本亦此脉之证应, 然必其形强气实, 而举按有力, 此多因郁滞者也。 又有无病而一生脉结者, 此其素禀之异常, 无足怪也。舍此之外, 凡病有不退, 而渐见脉结者, 此必气血衰残, 首尾不继之候, 速宜培本, 不得妄认为留滞。
伏脉, 如有如无, 附骨乃见。此阴阳潜伏, 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 或寒闭而伏, 或气闭而伏。为痛极, 为霍乱, 为疝瘕, 为闭结, 为气逆, 为食滞, 为忿怒, 为厥逆, 水气。
凡伏脉之见, 虽与沉微细脱者相类, 而实有不同也。盖脉之伏者, 以其本有如无, 而一时隐蔽不见耳。此有胸腹痛剧而伏者, 有气逆于经, 脉道不通而伏者, 有偶因气脱不相接续而伏者, 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 调其气而脉自复矣。 若此数种之外, 其有积困延绵, 脉本细微而渐至隐伏者, 此自残烬将绝之兆, 安得尚有所伏? 常见庸人诊此, 无论久暂虚实, 动称伏脉, 而破气导痰等剂, 犹然任意, 此恐其就道稽迟, 而复行催牒耳。闻见略具, 谅不至此。
虚脉, 正气虚也, 无力也, 无神也。有阴有阳。浮而无力为血虚, 沉而无力为气虚, 数而无力为阴虚, 迟而无力为阳虚。虽曰微濡迟涩之属, 皆为虚类, 然而无论诸脉, 但见指下无神者, 总是虚脉。<内经>曰: 按之不鼓, 诸阳皆然, 即此谓也。 故凡洪大无神者, 即阴虚也; 细小无神者, 即阳虚也。阴虚则金水亏残, 龙雷易炽, 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盗汗遗精, 或上下失血, 或惊忡不宁, 或欬喘劳热。 阳虚则火土受伤, 真气日损, 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头目昏眩, 或膈塞胀满, 或呕恶亡阳, 或泻痢疼痛。救阴者, 壮水之主; 救阳者, 益火之源。渐长则生, 渐消则死, 虚而不补, 元气将何以复? 此实死生之关也。医不识此, 尚何望其它焉?
实脉, 邪气实也, 举按皆强, 鼓动有力。实脉有阴有阳, 凡弦洪紧滑之属, 皆相类也, 为三焦壅滞之候。表邪实者, 浮大有力, 以风寒暑湿外感于经, 为伤寒瘴疟, 为发热头痛, 鼻塞头肿, 为筋骨肢体酸疼, 痈毒等证。卅邪实者, 沉实有力, 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 为胀满, 为闭结, 为症瘕, 为瘀血, 为痰饮, 为腹痛, 为喘呕欬逆等证。火邪实者, 洪滑有力, 为诸实热等证。寒邪实者, 沉弦有力, 为诸痛滞等证。凡其在气在血, 脉有兼见者, 当以类求。然实脉有真假, 真实者易知, 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 而兼察形证, 必得其神, 方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