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2:19

论截疟共四条

凡截疟之法, 方固不少, 然亦无必效之方。 若以愚见, 并及治验, 则未觉借于截也。 盖有邪者, 去邪则愈。 若散邪既透, 解表已过, 则但收拾元气, 而气复即愈。 惟能于邪正之间, 得其攻补之宜, 则无不自愈。 此截之最善者也。 至如截疟诸方虽不可执, 亦不可无。 第有效于此而不效于彼者, 亦以人之气血阴阳各有不同故耳。 故凡用截药者, 亦当察人之强弱而酌以用之, 庶乎得效。 然亦惟轻者易截, 而重者不易截也。 兹录诸方于后, 亦可备于酌用: 截疟常山饮, 气血强壮者可用。 截疟饮, 气分不足者可用。 牛膝煎, 血分不足者可用。 截疟丹。 时气多湿者可用。 木贼煎, 湿痰邪实者可用。 何人饮, 休疟饮, 血气大虚, 欲急济者可用。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钱, 截疟如神。 追疟饮, 凡气血未衰, 或屡散之后, 用之最效。
丹溪曰: 数发之后, 便宜截而除之。 久则发得中气虚弱, 致病邪愈深而难治。 世有砒丹等截药, 大毒不可轻用。 常山性暴悍善驱逐, 然能伤真气, 病人稍虚怯者勿用。
杨仁斋曰: 或其人素虚者, 慎勿用常山等药。
薛立斋曰: 若病势正炽, 一, 二发间, 未宜遽截, 恐邪气不去, 正气反伤耳。 若胃气弱者, 用寒凉止截, 脾胃复伤, 必致连绵不已, 若非培养元气, 决不能愈。 每见饮啖生冷物者, 病或少愈, 多致脾虚胃损, 反为难治。 若咽酸口酸, 且宜节饮食, 其病潮作时, 虽大渴, 亦只姜汤乘热饮之, 此亦截疟之良法。 凡欲截之, 若血气俱虚, 用人参, 生姜各一两煎服, 顿止。 不问新久并效。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3:20

论似疟非疟

凡似疟非疟之病, 虽有往来寒熬, 而时作时止, 本非疟之类也。 凡大病后, 或产后, 或虚损, 俱有此证。 经曰: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 阳气下入阴中则恶热。 故凡无外邪而病为寒热者, 必属虚证。 但虚有阴阳之异, 而阳虚者必多寒, 阴虚者必多热。 阳虚者宜补其阳, 如理中汤, 十全大补汤加姜, 桂, 附子之类, 此皆人所易知也。 惟阴虚之证, 则最不易辨。 盖阴中之水虚者, 阴虚也; 阴中之火虚者, 亦阴虚也。 如其津液枯燥, 精血耗伤, 表卅上下俱多烦热等证, 此阴中之水虚也, 治宜壮水以配阳, 如一阴煎, 六味地黄汤, 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 其有倏热往来, 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热饮, 或上热如烙而下冷如冻, 或喉口大热而大便不实, 此其证虽若热, 而脉必细微, 或虽洪大而浮空无力者, 是皆阳气无根而孤浮于上, 此阴中之火虚也, 治宜益火之本, 使之归源, 如海藏八味地黄丸, 或右归饮之类主之。 假热退则真寒见, 自可因证而治之也。 寒热门论治尤详, 所当并察。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4:18

论温疟

温疟一证, 在<内经>曰: 温疟者, 得之冬, 中于风寒, 至春夏, 阳气大发而为病。
此即正伤寒之属也。 故仲景<伤寒论>有温疟一证, 即此是也。 此与夏伤暑而秋为疟者, 本自不同, 当于伤寒门酌而治之。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5:05

论瘅疟

瘅疟一证, 在<内经>曰: 肺素有热, 气盛于身, 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 故致消烁脱肉者, 命曰瘅疟。 盖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也, 自与诸疟不同。 而治此之法有三: 如热邪内畜而表邪未解者, 则当散以苦凉; 如热因邪致, 表虽解而火独盛者, 则当清以苦寒。 此皆治其有余也。 若邪火虽盛, 而气血已衰, 真阴日耗者, 急宜壮水固元。 若但知泻火, 则阴日以亡, 必致不救。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5:58

论瘴疟

瘴疟一证, 惟岭南烟瘴之地有之。 盖南方岚湿不常, 人受其邪而致病者, 因名瘴疟。 然瘴出地气, 疟由天气, 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 则虽居瘴地, 何病之有? 是可见瘴以地言, 而疟即风寒外感之病也。 但其甚者, 则或至迷困喑哑, 乃与常疟为稍异耳。 凡治此者, 亦总不离寒热虚实, 及有邪无邪, 如前治疟诸法而尽之矣。 外如大梁李侍诏瘴疟等论, 既明且确, 详列瘴气门, 不可不察。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7:12

述古共八条

仲景曰: 疟脉自弦。 弦数者多热, 弦迟者多寒。
<机要>曰: 疟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 其证各殊也。 在太阳经谓之寒疟, 治多汗之; 在阳明经谓之热疟, 治多下之; 在少阳经谓之风疟, 治多和之。 此三阳受病, 谓之暴疟, 发在夏至后, 处暑前, 乃伤之浅者。 在阴经则不分三经, 总谓之湿疟, 当从太阴经论之, 发在处暑后, 冬至前, 此乃伤之重者。
古法云: 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 随证加减, 大效。 若胃中有伏痰郁结者, 以草果饮, 一服可愈。
丹溪曰: 邪气深入阴分, 血分, 而成久疟者, 必当用升发药, 自脏而出之于腑, 然后自表作汗而解。 若用下药, 则邪气愈陷而难出矣。
傅氏曰: 疟系外邪, 当以汗解。 或汗不得出, 郁而成痰, 宜养胃, 化痰, 发汗, 邪气得出, 自然和也。
刘宗厚曰: 或问: 俗以疟为脾寒, 何也? 曰: 此亦有理。 盖暑盛极, 人以伏阴在内, 脾困体倦, 腠理开发; 或因纳凉于水阁木阴, 及泉水澡浴, 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间, 经所谓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迫之是也; 或劳役饥饱内伤而即病作, 故指肌肉属脾, 发则恶寒战栗, 乃谓之脾寒耳。 实由风寒暑湿之邪, 郁于腠理, 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 至秋气收敛之际, 表邪不能发越, 故往来寒热, 进退不已, 病势如凌虐人之状, 所以名疟。 即如四时伤寒, 十二经皆能为病。 古方治法, 多兼内伤取效, 脾胃和而精气通, 则阴阳和解, 此实非脾病也。 然古人称疟不得为脾寒者, 正恐人专于温脾之说, 不明造化之源, 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立斋曰: 大凡疟证, 皆因先伤于暑, 次感于风, 客于营卫之间, 腠理不密, 复遇风寒, 闭而不出, 舍于肠胃之外, 与营卫并行, 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并则病作, 离则病止。 并于阳则热, 并于阴则寒。 浅则日作, 深则间日, 在气则早, 在血则晏。 其病热多寒少, 心烦少睡者, 属心, 名曰温疟, 用柴苓汤。 但寒少热, 腰疼足冷者, 属肾, 名曰寒疟, 用桂附二陈汤。 先寒而后大热, 欬嗽者, 属肺, 名曰瘅疟, 用参苏饮。 热长寒短, 筋脉揪缩者, 属肝, 名曰风疟, 宜小柴胡加乌药, 香附。 寒热相停, 呕吐痰沫者, 属脾, 名曰食疟, 宜清脾饮。 若中气虚而间日发者, 用补中益气汤。 若寒热大作, 不论先后, 此太阳阳明合病。 寒热作则必战, 经曰: 热胜则动也。 发热则必汗泄。 又曰: 汗出不愈, 知内热也。
又曰: 凡日久虚疟, 寒热不多, 或无寒而微热者, 若内因胃气虚, 用四君加升麻, 当归。 若脾血虚, 用四君加川芎, 当归。 若中气下陷, 用补中益气加茯苓, 半夏。
大凡久疟, 多属元气虚寒, 盖气虚则寒, 血虚则热, 胃虚则恶寒, 脾虚则发热, 阴火下流, 则寒热交作。 或吐涎不食, 战栗泄泻, 手足逆冷, 皆脾胃虚弱, 但补益中气, 则诸证悉愈。 凡人久疟, 诸药不效, 以补中益气汤内加半夏, 用人参一两, 煨姜五钱, 此不截之截也, 一服即愈。 若病久者, 须大补元气为主, 盖养正邪自除也。
徐东皋曰: 疟疾多因风寒暑湿而得之, 乃天之邪气所伤, 当以汗解。 故仲景, 河间悉用发表之药, 但以寒热多少, 分经络而治。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8:13

辨古共四条

陈无择<三因方>云: 夫疟备三因, 外则感四气, 内则动七情, 饮食饥饱, 房室劳逸, 皆能致之。 经所谓夏伤暑, 秋痎疟者, 此则因时而叙耳, 不可专以此论。 外所因证有寒疟, 有温疟, 有瘅疟, 并同<素问>也。 有湿疟者, 寒热身重, 骨节烦疼, 胀满自汗, 善呕, 因汗出复浴, 湿舍皮肤, 及冒雨湿也。 有牝疟者, 寒多不热, 但惨戚振栗, 病以时作, 此则多感阴湿, 阳不能制阴也。 此五种疟疾, 以外感风寒暑湿, 与卫气相并而成, 除瘅疟独热, 湿疟先热, 牝疟无热外, 诸疟皆先寒后热。 内所因证, 病者以蓄怒伤肝, 气郁所致, 名曰肝疟; 以喜伤心, 心气耗散所致, 名曰心疟; 以思伤脾, 气郁涎结所致, 名曰脾疟; 以懮伤肺, 肺气凝痰所致, 名曰肺疟; 以失志, 伤肾所致, 名曰肾疟, 所致之证, 并同<素问>。 此五种疟疾, 以感气不和, 郁结痰饮所致。 不内外因, 有疫疟者, 一岁之间, 长幼相似也; 有鬼疟者, 梦寐不祥, 多生恐怖也; 有瘴疟者, 乍热乍寒, 乍有乍无, 南方多病也; 有胃疟者, 饮食饥饱, 伤胃而成, 世谓食疟也; 有劳疟者, 经年不瘥, 前后复发, 微劳不任也; 亦有数年不瘥, 结成症癖在腹卅, 名曰老疟, 亦曰母疟。 以上诸症, 各有方治, 宜推而用之。
愚谓疟疾一证, <内经>言已详尽, 无可加矣。 而后世议论烦多, 反资疑忒。 兹举陈氏三因之说, 以见其概。 如所云湿疟者, 因汗出复浴, 湿舍皮肤, 固一说也。 然浴以热汤, 避彼风处, 则断不致疟, 惟冷水相加, 疟斯成矣。 若然, 则仍是寒气, 即<内经>所云夏遇凄沧水寒之证也。 然此犹近似, 但宜辨明寒热耳。
至若牡疟无热, 则<内经>并无此说, 惟<金匮要略>曰: 疟多寒者, 名曰牡疟, 蜀漆散主之, 亦非曰无热也。 若果全无发热而止见寒栗, 此自真寒阳虚证耳, 别有本门, 又安得谓之疟耶? 再如内因五脏之疟, 在<内经‧刺疟论>所言六经五脏之证, 不过为邪在何经之辨, 原非谓七情所伤, 便能成疟; 而此云所致之证并同<素问>, 则<素问>无此说也。 且既云七情所伤, 则其虚实大有不同, 又岂皆痰饮所致耶? 再若不内外因, 凡鬼疟梦寐之说, 此或以疟邪乱神, 因致狂言似鬼者有之, 岂鬼祟果能为疟乎? 至若胃疟, 既云饮食, 则明是内伤, 且凡先因于疟而后滞于食者有之, 未有不因外邪而单有食疟者也。 夫病情必有标本, 标本误认, 治岂无差? 窃计陈氏之言, 既以三因立论, 故不得不敷演其说, 而烨然若有可观, 不知影响之谈, 不但无益于病, 而且乱人意见, 致令临证狐疑, 莫知所从, 而每至于害者, 皆此之类。
丹溪曰: 疟有暑, 有风, 有湿, 有痰, 有食积。 久发者为老疟, 不已者为疟母。 风暑之疟, 多因夏月在风凉处歇, 遂闭汗不能得泄, 暑舍于内, 故大法当汗之。 疟而恶饮食者, 必从饮食上得之, 当以食治。 俗云脾寒, 乃因名而迷其实也, 苟因饮食所伤而得之, 末必是寒, 况其它乎。
严用和曰: 或乘凉饮冷, 当风卧湿, 饥饱失时, 致脾胃不和, 痰积中脘, 遂成此疾, 所谓无痰不成疟也。
张子和曰: <内经>既以夏伤于暑而为疟, 何世医皆以脾寒治之, 用姜, 附, 硫黄之类? 甚者归之祟怪, 良可笑也。 又或因夏月饮食生冷之类, 指为食疟, 此又非也。 岂知<内经>之论则不然, 皆夏伤于暑, 遇秋风寒而后作也。 邪热浅则连日, 邪热深则间日, 并入于卅则寒, 并入于表则热, 若此论则了不相干于脾也。 治平之时, 其民夷静, 虽用砒石, 辰砂有毒之药, 以热治热, 亦能取效; 扰攘之时, 其民劳苦, 内火与外火俱动, 以热攻热, 转为泻痢吐血, 疮疡呕吐之疾, 岂与夷静之人同治哉? 予尝用张长沙汗吐下三法, 愈疟病极多, 大忌错作脾寒治之。
愚谓疟疾之作, 本由风寒水湿之邪感而致病, 亦或有非风非水而衣薄受凉, 凡体怯者, 皆能为疟。 及其病深, 则未免因经及脏, 因表及卅, 故有不慎饮食而更甚者, 有不慎劳役而增病者, 总之无非外邪为之本, 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 今观朱丹溪之言, 亦以痰食并列, 严用和则悉归之痰, 盖皆因陈氏之说, 而殊失<内经>之正意矣。 故张子和亦以祟怪为笑, 以食疟为非, 而云治平, 扰攘时当分治, 是皆有理确见也。 独怪其以暑为火, 而且谓扰攘之时, 其民劳苦, 大忌错作脾寒治之, 而尝用汗, 吐, 下三法。 恐此言亦属偏见也。 念余幸逢明盛, 固不知扰攘景象。 第以劳苦过伤之人, 其虚更甚, 又岂无三阳疲损等证, 而可俱谓之火, 及可尽用三法乎? 甚哉! 立言之难, 于此可见, 而时中之不易得也如此。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9:05

简易方

一方: 截疟神效, 用常山末二钱, 乌梅肉四个, 研烂, 酒调, 临发日早服。
一方: 不问新久症, 用常山一两剉碎, 以好酒浸一宿, 瓦器煮干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煎半盏, 去滓停冷, 五更服之, 不吐不泻, 效。
一方: 治疟神效, 用蒜不拘多少, 研极烂, 和黄丹少许, 以聚为度, 丸如芡实大, 候干, 每服一丸, 新汲水, 空心面东吞下。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29:51

针灸法

<刺疟论>诸刺法具截本经。 大椎可灸三壮三椎骨节间灸亦可愈间使可灸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2 23:30:27

疟疾论列方

柴陈煎新散九。 柴苓汤和一九三。 柴芩煎新散十。 理阴煎新热三。 养中煎新热四。 大营煎新补十四。 五福饮新补六。 三阴煎新补十一。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珍汤补十九。 胃关煎新热九。 牛膝煎新因二四。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草果饮和二二六。 休疟饮新补二九。 清脾饮和二二五。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二柴胡饮新散二。 麻桂饮新散七。 归柴饮新散十七。 理中汤热一。 参苏饮散三四。 温胃饮新热五。 小营煎新补十五。 一阴煎新补八。 五阴煎新补十三。 八味丸补百二一。 右归饮新补三。 胃苓汤和百九十。 木贼煎新因二六。 何人饮新因二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追疟饮新因又二五。 截疟饮和二二二。 一柴胡饮新散一。 桂附二陈汤热百十四。 三柴胡饮新散三。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小柴胡汤散十九。 四君子汤补一。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 四柴胡饮新散四。 正柴胡饮新散六。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大补元煎新补一。 大温中饮新散八。 截疟常山饮和二三一。 雪梨浆新寒十六。
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查看完整版本: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