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滥用
补药是一般人对维生素及其他营养药、补血药或某些中药补益药(如人参)的俗称。人体对于这些药物的需要大都有一定限度。例如维生素,每日需要量并不大,一般从日常膳食中即可得到充分供应,只有需要维生素量较大的儿童、孕妇、哺乳妇女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才需要适当地补充维生素。即使是这些人也不可随便给以维生素,而应该缺什么补什么,适当掌握其用量。
以维生素A为例,小儿一次用量超过30万单位(约为浓缩鱼肝油6g),成人超过50万单位,就可能引起急性维生素A中毒。若小儿每日服5万~10万单位以上,连续服药超过6个月,或不满半岁的婴儿每日服1.85万单位,连用3个月,都可引起慢性维生素A中毒。
至于中药补益药,人们往往认为“有益无损”,“多服一点无妨”。其实,即使像人参这样著名的中药,也不能滥用。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16 编辑 ]
用药如用兵-兵之为患
“故兵之为患也,大则伤命,小则耗精,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盛,攻脏腑之偏盛,多方以制之(疾病为患,大则使病人丧失性命,小则伤耗病人精气,好象一个敌国在向你进攻。所以要利用药物的偏盛,去治疗脏腑的偏盛,所以必须知己知彼,多方面采取方法以治疗它)。”“病方进,而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病情正在发展,就不要攻伐太过,要保护元气以抗病。如两军对峙,敌势正盛,当避其锐气,不要硬拼,应固守营垒,使敌军久而疲惫,以击其惰归。邪气开始衰减,就要增加专达病所的优质药物,直捣邪气盘踞之处。如敌军败退,当防其有喘息机会卷土重来,应以精锐部队猛追穷寇,彻底消灭敌人)。”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仆更数也,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虽然如此,但统兵的将帅一定要选择恰当,武器装备一定要精良,兵贵神速,不得延误军机,排兵布阵也要有法度,这些内容就是更换几个人来讲也讲不完。由此可见,治病的道理都包括在孙子兵法十三篇里,用药如用兵)。”学问之道,贵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读了徐大椿的论述,我突发奇想:用兵的道理既然可以指导治病,还能不能运用在其他事情上呢?
在对传统兵法智慧情有独钟的同时,我也喜欢研究治疗疾病之精。因此,自然而然的,我把注意力放到了兵法与医病之道的结合上。兵法是否也适用于病患呢?我思考着……
战国时著名神医的一段话让我倍受鼓舞——他说:“吾治病,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医药行法是也。”这里,名医明确地说到他的医药学与伊尹、吕尚、孙武、吴起、商鞅等人的治国用兵存在同样道理。医者如用兵用药——至此,我笃信不疑。
令人遗憾的是,受古代重药抑医思想的影响,《史记.列传》中并没有太多如何采取兵法药学记载。有鉴于此,为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领会兵法在药学中的妙用,我编撰了这编《用药如用兵》。书中通过数十篇相对独立的章节,描绘了兵法在药学方面的运用,阐述了用药如用兵的道理。为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将这些道理分别归纳至“战略”与“执行”两个类别,并且每篇都举出了一些军事和用药上的相关实例。
此处有必要对“战略”跟“治法”的分类法加以说明。
在我看来,所有兵书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两方面:用兵之法及治军之道。“用兵之法”包括作战指导方针、原则、战术等;“治军之道”涵盖军队素质、御将统众之术、军事制度等。以《孙子兵法》为例,其中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诡道十二法”之类属前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类系后者。
我将“用兵之法”划为“战略”范畴,“治军之道”融入“执行”概念。“用兵之法”对应于“战略”应该很好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遵循一定的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就是我所谓的“战略”。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1 编辑 ]
用药如用兵——养病如养兵
有病从外来侵入者,有病从内生者。外来者离不开六淫所为,内病因素多为七情所生。又有食饮不节,起居无常,无知妄作,自我破坏而成者,此种责在自身,解铃还须系铃者,损益全由自己,不可委诸于医家。又有迭经误药引邪深入者,当今此类患者最多,当首先认清敌我,与错误治疗彻底划清界限,与药物彻底决裂,否则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必然于事无补。
无论外感或内郁都要对症的药物,用药不可戡乱,如用兵者。乱则需评估,不可长期依靠军兵,否则资源必然枯而浪费。孙子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岐伯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用药当适可而止,治不过三分,七分在养,不可攻伐太过。穷兵黩武,杀伐过重,必致元气受损,治标治本同所忌也,不可不慎,这都是医家原则。 是以治病前提,首需病家自养,否则服药难效,见效亦难以持久。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19 18:52 编辑 ]
用药如用兵
历代兵家常胜沈必善用兵;历代医家有名者,必善用药。著名已故医家施今墨先生便在用药上颇有创新。施先生治病,常以两药相伍而用,名之曰:对药,配伍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如黄芩单用可清肺胃之热,配伍白术则为保胎圣药;配伍半夏则可制胃酸。一味药经过巧妙配伍,能超出各单味药原有的功效,可见配伍用药是很有学问的。其它如桔梗配枳壳,二药一升一降,上下通达,可调理气机;苍术配元参,二药一燥一润,一散一收,用治消渴、降血糖等,这种例子很多,不-一列举。关于对药配伍的方法,在古代医家亦不乏其例。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枝配自芍,二药一阳一阻,一表一里,一通一收以调和营卫;生姜配大枣,二药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营卫,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以上例子说明熟知药性,合理组方之重要性,临床医生切切不可忽视,这是重要的基本功。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治疗中便可驾轻就熟,有如兵家通晓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如此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帏幄,决胜千里。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3 编辑 ]
用针如用兵
针刺手法贵在形意结合,“形”包括医生的指力、针刺的时机、进针的深浅和角度。“意”包括医者心平气合,调整意念,注重与患者眼语交流。总结了管遵信传统针灸治疗痛证的特点,诊断以辨经及察耳为关键;施治以局部选穴为基础,以辨证选穴及循经选穴为关键,刺穴以中“气穴”为目的,施术以证为依据,针刺尤补泻。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4 编辑 ]
用针如用兵:用穴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勇!
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理论及医治,用药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吧。临证如临阵.用穴如用兵,兵不在多在于勇,穴不在多在于精。历代医家非常强调用穴宜少求精,本认为少则得,多则失。《灵枢·官能》指出:“先得其道,稀而疏之”。“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用穴,杂乱无章”。
“对穴”之说,古未立论,但在各家医著随处可见。对穴,亦名穴对,俗称偶穴、双定,是针灸临证小型处方之一。对穴的临床应用.是在中医辨证辨病论治的原则下,精选两个相关渝穴,有机配伍.以治疗常见病、疑难病、急重病。对穴的临床应用源于《内经》.后世医家为了便于应用、熟记、普及,采用歇赋体裁,编撰了很多哈炙人口的歌诀与词赋,广为流传。
具有代表性的对穴歇赋如:《行针指要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席弘赋》、6BL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玉龙歌》、《八脉交会八穴针治歌》、《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等。这些歌赋,对穴精密,适应证广,都是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沿用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6 编辑 ]
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继承学习历代医家针灸对穴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临诊复杂繁多的病症,总结了多种针灸对穴方法.辨证选穴.屡屡获效,达到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目的。现简介如下:阴阳对穴:出自古代,如《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等。笔者在临床对脘腹胀满、胸闷憋气之症,常取内关、外关对穴治之,具有宽胸利隔、理气解郁之效。对晚间失眠、白天嗜睡的病症,取申脉、照海对穴,以调整阳跷、阴院二脉偏盛偏衰。
俞募对穴:是针对脏腑病症的常用对穴。《标幽赋》有“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对于风寒风热之邪引起的咳嗽、气喘之症,首选中府(肺之募穴)、肺俞(肺之俞穴)、两穴相伍,宣肺散邪、开胸理气、止咳平喘。它如胆石症之取日月、胆俞;膀肮炎之取中极、膀肮俞等等,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治脏腑之病。
补泻对穴:针灸对亢,重在补泻。如“补三阴、泻合谷”能安胎.“泻三阴交、补合谷”能堕胎,是徐文伯医家精于妇产病的经验总结。它如《杂病穴法歌》的“冷嗽则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以及《杂病穴法歌》之“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等均强调对穴虽少。补泻分明。作者在临床科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足内翻症 时,常取泻太溪、补昆仑的对穴法,对纠正足内翻效果较好。
效应对穴:首载于《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如“人中除膂之强痛,应在委中”,“神门去心内之呆痴,应在太冲”等。效应对穴,穴精效宏。本人治疗肠结便秘,针治天枢穴时.常用手指循们膝下阳明经时,往往应在上巨虚穴,再针之上巨虚穴后,多数思者能当即感到肠鸣辘辘,矢气频频,即可如厕。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8 编辑 ]
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如:八脉对穴:即奇经八脉八穴,通称八脉交会穴。可见于《八脉交会八入主治歌》。八脉八穴伍成4对,如公孙与内关、后溪与申脉、临泣与外关、列缺与照海4组对穴。《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外妙,内关相应必然谬”,《杂病穴法歌》”腹公孙内关尔”.公外内关 对穴,亦常用之,体会到公孙内关对穴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可广泛治疗胃1JLl、胸、腹的一切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原络对穴:是临床比较多用的穴对。《标幽赋》说:“经络滞,而求原别之交会之道”,对十二经脉的“是动所生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比较详细地记载厂原络对穴的主治病症。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功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文,所以3 《灵枢经》的首篇文章“九针十二原”重点阐述厂十二经原穴的作用,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络穴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络穴,对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原络相伍,通达内外,贯输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
上下对穴:上下是指腰以上为上,腰以下为下的相对部位而言,亦称“升降”对穴。如《杂病穴法歌》载“腰连腿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尸照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玉龙歌》载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上下对穴,在临床较常用。如急性乳腺炎用膻中、梁丘;B型糖尿病用月卒俞、三阴交;轻症高血压用内关、丰隆;阴虚盗汗用阴郄、太溪;胆绞痛用支沟、阳陵等。取穴少,疗效好。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30 编辑 ]
用针如用兵:穴位不在多,而在于精!
说到先后对穴, 是指先针一定,后针另一穴。最早载于《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其云:“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杂病穴法歌》载“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玉龙歌》办有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好时安”。
先后对穴的应用需灵活掌握,它可分光.亡后下(或先下后上)、先阳后阴(或先阴后阳)、先左后右(或允右后左)、先主后客(或先客后主)、先本后末(或先末后本)、先远后近(或光近后远)、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等,须因证因穴而异。
针灸对穴除上述几种对穴方法外,尚有腹背对穴、内外村穴、左右对穴等,都是临床常用的对穴处方, 针灸对穴的特点,主要选穴精炼.以少胜多;两穴相伍。优势互补;有机组合,协同作用;辨证选用,增强疗效;处方简明.便于应用。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32 编辑 ]
用药如用兵,论
用药如用兵,兵法之要在明地势,用药之要在明经界。凡治病必先明六经之界,始知贼邪所从来,知某方是某府来路,某方是某郡去路。来路如边关三阳是也,去路如内境三阴是也。六经来路各不同,太阳是大路,少阳是僻路,阳明是直路,太阴近路也。少阴后路也,厥阴斜路也。客邪多从三阳来,主邪多由三阴起。犹外寇自边关至,乱民自内地生也。明六经地形,始得握万病之枢机;详六经来路,乃能操治病之规则。如伤寒,大寇也,病从外来;中风,流寇也,病因旁及;杂病、内病,乱民也,病由中起。既认为何等之贼,又知为何地所起,发于其境,便御之本境,移祸邻郡,即两路来攻,如邪入太阳地面,即汗而散之,犹陈利兵于要害,乘其未定而击之也。邪之轻者在卫,重者在营,尤重者在胸膈。犹寇之浅者在关外,其深者在关上,尤深者在关内也。是麻黄为关外之师,桂枝为关上之师,大小青龙为关内之师矣。
凡外寇不靖,内地盗贼必起而应之,因立两解法,故又有大小青龙及桂枝麻黄加减诸方。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19 18: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