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18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继承学习历代医家针灸对穴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临诊复杂繁多的病症,总结了多种针灸对穴方法.辨证选穴.屡屡获效,达到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目的。
现简介如下:阴阳对穴:出自古代,如《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等。笔者在临床对脘腹胀满、胸闷憋气之症,常取内关、外关对穴治之,具有宽胸利隔、理气解郁之效。对晚间失眠、白天嗜睡的病症,取申脉、照海对穴,以调整阳跷、阴院二脉偏盛偏衰。
俞募对穴:是针对脏腑病症的常用对穴。《标幽赋》有“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对于风寒风热之邪引起的咳嗽、气喘之症,首选中府(肺之募穴)、肺俞(肺之俞穴)、两穴相伍,宣肺散邪、开胸理气、止咳平喘。它如胆石症之取日月、胆俞;膀肮炎之取中极、膀肮俞等等,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治脏腑之病。
补泻对穴:针灸对亢,重在补泻。如“补三阴、泻合谷”能安胎.“泻三阴交、补合谷”能堕胎,是徐文伯医家精于妇产病的经验总结。它如《杂病穴法歌》的“冷嗽则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以及《杂病穴法歌》之“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等均强调对穴虽少。补泻分明。作者在临床科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足内翻症 时,常取泻太溪、补昆仑的对穴法,对纠正足内翻效果较好。
效应对穴:首载于《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如“人中除膂之强痛,应在委中”,“神门去心内之呆痴,应在太冲”等。效应对穴,穴精效宏。本人治疗肠结便秘,针治天枢穴时.常用手指循们膝下阳明经时,往往应在上巨虚穴,再针之上巨虚穴后,多数思者能当即感到肠鸣辘辘,矢气频频,即可如厕。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