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我自己一般用喉风散喷患处,见效很快。不过可能只是治标。
希望楼主能把这个帖子继续下去。我也是个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妈妈,但没有楼主那样有中医的灵性。。。。。。希望学习! 很久没有延续《第二次开方》帖子了,原因之一是我女儿很少生病了。太太也说女儿几个月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既然有网友希望我继续这个帖子,那我就继续暴露我的一些琐碎的思维,下面就是我最近一次的治疗女儿咳嗽的经历。二月底三月初的某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就有点流鼻涕,稍有咳嗽。那一阵深圳的气温变化很快,早上还比较凉,中午出太阳了就很热,如果孩子在家,我们就会给孩子增减衣服,但是幼儿园老师就没那么好了,常常是早上穿多厚,下午放学还是那样,而放在书包里的备换衣服根本没动。于是有家长就投诉这个,投诉完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发现穿着单衣裤,也就有点受凉了。这老师还是不够负责任,中午热的时候衣服是减了,但是下午凉下来没有加回去,始终不可能像对自己孩子那样伺候孩子,这也没办法。我们不去管老师,先来管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今年四岁了,身体抵抗力明显好多了。遇到一点小感冒,我们一般也不怎么紧张了,这次也不例外。去年年底开始我注意到小儿按摩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简便的方法,不用吃药打针可以治好小孩子的很多小病。我们做过一两次尝试,效果非常的好。但是我女儿较少生病,也就没有多少机会用到。倒是我把这个东西介绍给我妹夫,我妹妹用过之后感觉非常管用。这次过年,妹妹一家来深圳,初三去大梅沙看海吹了风,妹妹看看自己要感冒,就让妹夫给他做按摩。当时我和妹夫给我妹一人推一个手臂,推三关,推了三四百下,妹妹就出了一些汗,睡一觉起来发现没事了。这是我们给大人用推拿术的尝试。
这次女儿受凉咳嗽,当晚太太让我给女儿推拿。做完一套女儿睡下,晚上还是稍有咳嗽。
第二天还是让女儿去幼儿园。回来后咳嗽加剧。晚上又给女儿推拿,睡下不久女儿咳醒了,咳出很多稀水痰,并且不能平卧,一躺下就要咳,折腾整晚。很像我妈感冒了咳嗽的样子。
看来这次推拿没有拦住这个咳嗽。我妈那段时间住在我们家,我在尝试用中药治疗她的风湿性心脏病。看见这个情形,我妈就让我还是给孩子开方子。
女儿没有发烧,只是咳嗽。脉比平时略微快一点,也不那么浮。我觉得受了凉,激动了胃里面的水饮,而导致了咳嗽。用桂枝二陈汤就好。于是写下方子(桂枝9g白芍 9g 炙甘草6g 陈皮6g 姜半夏6g 茯苓9g 生姜 3大片 大枣4枚切)就去上班,孩子留在家里没去幼儿园。太太去抓了两付,当天就煎了一付给孩子喝,当天晚上就睡安稳了。第二天接着吃,咳嗽也减去大半。因为我妈每天要熬药,家里只有一个药罐,我妈早上煎好真武汤后要腾出罐子给女儿熬桂枝二陈汤,倒来倒去麻烦,吃完两付看看差不多好了就没吃。过了两天就彻底好了。
我以前觉得咳嗽非常的难治。女儿到了换季时节若发了咳嗽,常常很久都好不了,我对治咳嗽也总缺乏信心。这次竟然两剂就好,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主要是这次我没有见咳治咳。首先我觉得女儿是受凉了,虽然不发烧,脉也没有那么浮,但是还是有表证,而且活动的时候会出汗,汗溻了背就咳得厉害,不呕不渴,大小便正常,身上也没什么其他不适,可以用桂枝汤;那么咳嗽,而且睡下会咳出很多稀涎,是有饮,那么就用二陈汤兼顾。二陈汤,在汪昂的《医方集解》中列在除痰之剂之首。桂枝二陈汤,是很平常的方子,三七生《关于孩子感冒发烧的认识与正确治疗》一文推荐的方子中也有桂枝二陈汤,我也是第一次用这个方子,想不到效果很好。 LZ是用心之人,对中医药很有灵性 看了楼主写的.(太多.没有看完)
但是透露出楼主看的中医书很多,很了不起啊.那么多的书,看起来真的很烦,有很多古文.文意也很难理解.我们学中医的都没有看那么多书.我感说,有些楼主看的书,我们班上好多同学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是我们学中医的悲哀啊.我感到为此感到惭愧.快两年了.我一次处方都没有开过. 顶啊, LZ 的贴不错。 继续关注!
母亲的风心病
有人关注,那么我就继续献丑。这次写一些复杂的体验,是关于我母亲慢性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母亲的脸有些肿,自感紧绷着,这在2007年元旦回去时就有,当时我不知道怎么治,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时只是想,脸肿我不会治,咳嗽我可能有办法改善,就琢磨着怎么治母亲的咳嗽。
对母亲的长年久咳,我辨证认为属痰饮,治法主要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和半夏厚朴汤,以及苓桂术甘汤几个方子变换。经过半年的调治,母亲自觉咳嗽好了八九成,但是总断不了根。2007年五一前的一次受凉感冒引发暴咳,用小青龙不效后,改用射干麻黄汤止咳,但过于刚燥,又用麦门冬汤加生石膏润燥滋液扳回来。其间的惊险已在上面久咳一节中详述。我因此对于不能面诊而遥授方子心怀余悸,再不敢试。
后来母亲时觉心慌心悸,脸颊时感肿胀,稍有劳作就心慌气短头晕,腿重酸沉无力,尤其不敢爬坡爬楼。民间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说法,对男人脚肿,女人头面肿非常忌讳小心。妹妹时常回家看母亲,就打电话来告诉她的担心,说母亲的脸明显的肿着。
我们就鼓动母亲到广东来。2007年七八月暑假期间,外甥女放假在家没人照看,姐姐、姐夫忙于工作,就请母亲来广州。母亲对自己的病很清楚,不敢自己一个人来,就约了一个姑姑一起来。我去广州看母亲,母亲的脸当然还是有些肿着,但是自诉主要集中在心慌心悸上,说走快了或者爬楼就心慌头晕,晚上也睡不安神,睡一侧久了觉得难受要转到另一侧,或者坐起来。
我据“心下悸,欲得按”给母亲用了付桂枝甘草汤,效果不明显;又根据夜晚睡不安神、怵惕不安用了两付桂甘龙牡汤,稍有缓解,能够睡平稳些。母亲还有些咳嗽,又吃了两付苓桂术甘汤,似乎不痛不痒。
姐姐带母亲在她自己医院做了检查,初步断定是心脏病,有心律不齐。我依然不会号脉,我想当然认为心律不齐,可能脉结代。我不能识别结代脉,想想脉结代,心率当然不齐了。那么“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又问母亲是否大便干,母亲说有时候是的,我就给母亲吃炙甘草汤。
我读过一些炙甘草汤的研究报告,黄煌认为炙甘草汤是古时候的补虚的方子。《郝万山讲伤寒论》中详细讲了这个方子的配伍比例和煎服法。我于是严格按照郝万山讲述的来用米酒煎药。开始两付还行,吃到第三付反而觉得不舒服了,赶紧停药。
姐姐又带母亲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作更详细专门的检查。确诊母亲是风湿性心脏病,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并轻度返流,轻度三尖瓣返流,轻度肺高压,左房增大,心房纤颤。省医的权威专家建议手术,费用大约八万块,说成功率很高,术后的生活质量可以显著提高。
母亲不愿意手术,有些害怕,想吃药看看。于是姐姐开了许多西药给母亲吃。暑假结束了母亲就回湖北去了。我希望母亲能够到深圳来和我们一起住一段时间,这样我可以一边研究一边治疗,有变症我可以及时调整方子。 可是母亲不想来,坚持回湖北去。我让姐姐开了五付真武汤和一些生脉散给母亲带回去。
后来读《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条郑钦安拟的治心阳虚心气不足的方子补坎益离丹 (附子24g桂枝24g蛤粉15g炙甘草12g 生姜5片)给母亲寄了五付回去,吃了两付反而不舒服,脸绷得更厉害,小便也少,我赶紧让母亲吃真武汤,吃了三付,小便通畅后脸也没那么紧绷了。母亲吃药吃怕了就停中药,只吃姐姐开的西药。后来快年底了西药吃断档了,就又慢慢发作了,脸又绷着。
2008年春节前姐夫想让我们姐弟三家还有父母全都去广州花都他的大宅过年。碰到大雪灾路几乎断了,但是父母和妹妹一家还是坐了26个小时火车从湖北到了广州。出门时母亲吹了冰冷的雪风,受凉了,在妹妹家就咳得厉害,到了广州几乎虚脱,晚上也睡不着。姐姐赶紧给母亲吃药,先吃利尿药,一晚上起来八次,再上地高辛。吃了几天药,慢慢平稳下来。过完年我把母亲接到深圳,想用中药给她治治。
到了深圳后先观察了几天,然后才给她开方子。证见头面微肿,舌体胖大有薄白苔,发作时心慌心悸,睡不安神,腿重迈不动,小便不利,手指发麻且颤动,脉沉细。辨证认为是阳虚水泛。治以真武汤加减。
我看了岳美中医案和医疗经验,又看了蒲辅周医疗经验,以及赵锡武真武汤治疗心衰的研究,还有杨力《疾病预测学》中关于肺心病和风心病的部分,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关于水肿,《查玉明》《施今墨》关于心脏病的论治经验,还读了邓铁涛用治疗风心病的经典案例,觉得我母亲的风心病在中医看来应该是阳虚水泛型的心痹,是真武汤证。
只是我还不会加减。于是照抄邓铁涛医案,处以
(1)炮附子10g白术6g 茯苓10g 白芍10g桂枝10g 炙甘草6g黄芪20g防己10g生姜10g丹参20g, 一剂。吃了没什么不好。就停了西药,只吃中药。
(2)炮附子10g白术6g 茯苓10g 白芍10g桂枝10g 炙甘草6g黄芪20g防己10g生姜10g,一剂。以舌无瘀相,去丹参。
(3)炮附子10g白术6g 茯苓10g 白芍10g桂枝10g 炙甘草6g生姜10g 一剂。吃了肩膀疼不能抬臂。可能受了些凉。
(4)葛根汤加苓术: 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6g 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茯苓10g苍术10g. 本拟加炮附子10g, 但是我自己先煎附子时闻到一股臭味,和以往煎附子气味不同,怀疑此附子有问题,就倒掉了,索性只用葛根汤加苓术。温覆取汗后,肩膀疼缓解。停药两天观察
之后吃第(2)方五剂,脸肿逐渐消退。停药两天,又吃真武汤原方五剂(5)(炮附子15g白术10g 茯苓15g 白芍15g生姜15g),感觉越来越好。但是母亲惦记着想回去,我就去一致药店买了500克制附子,再去同仁堂配齐其它药,计有15剂第(5)方,5剂第(2)方(附子增量为每付15g),另外两盒香砂六君丸。老家那里制附子不好买,就把多余的200克附子都分装好带回去。
母亲回去后没有马上吃药。邻居们看见了都说母亲这回回去长好了,脸上气色好很多,肿也消得差不多看不出。母亲接着吃了10付真武汤,感觉腿也有力气了,胃口也好,大小便也都正常,睡眠也好。这期间她自己做了实验,爬坡爬楼都没有问题,这一年多以来她要到家后面的菜园里去,那么一点小坡,要歇个两回,上我们家二楼楼梯也要走几级歇一口气,现在上楼梯不费劲,去菜园然后从另一边下坡然后再翻一道山去到大垄的地里,一路走去不歇脚也不心慌气短。母亲告诉我这些时,心情非常的高兴,呵呵,我没想到她自己竟然去做个试验!
我叮嘱母亲继续吃剩下的真武汤以及真武汤加桂甘防芪的变剂。我知道母亲的病是长久的慢性病,要治好病也要慢慢的好,非一朝一夕,要守住方子吃药。但是能够看到母亲渐渐向好,我还是暗自欢喜,我把母亲的感觉告诉姐姐,姐姐给我泼一盆冷水,说先前吃西药也慢慢好转了,而且这个病不能断药。我不敢说我一定能治好母亲的病,但是这一次母亲停了西药,在我这里过了二十多天,吃我开的中药,没有恶化,而是逐渐向好,我感觉至少我用的方子方向是对的。
我没有要表功或抢功,也没有要贪天之功,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仲景,能够给母亲正确的调养为母亲减除痛苦是我学习的初衷。我对我老婆说,如果能够治好母亲的风心病,那么我买那么多中医书并花那么多时间来看,所有这些投入就值回票价了,我老婆表示同意。
母亲风心病的治疗思考
回头来思考这一年多给母亲治疗的过程,有许多体会。(一)
2007年元旦我回去第一次见到大病后的母亲时,已经发现母亲脸上有水肿,但是那时候我对水肿一无所知。我竟然想先不管水肿,而只考虑给母亲治咳嗽。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中医讲整体辨证,而我竟然只考虑其中部分症状!只想着如何减轻母亲咳嗽不止的痛苦,而未顾及颜面肿、心悸、遇劳即重等。所以治疗咳嗽,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始终未曾断根。
(二)
后来暑期在广州见到母亲,母亲主诉以心慌心悸、爬楼则腿重头晕气短,我又以心慌心悸为主症。依然没有考虑水肿。这个头面肿,而非四肢肿,当时是我所不知道的;如果是四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或许我能识别,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读到《金匮要略》的水气篇,只是隐约从其他文章里面读到水肿很多跟水气有关。心悸,就想到心阳虚。《伤寒论》第6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么就用桂枝甘草汤,效果不明显。心慌心跳,晚上还睡不安神,那么就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这个蜀漆是常山的幼苗,不容易找到,那么我就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似乎有一点效,晚上睡得安稳些。又想到心阳虚兼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其实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胡希恕讲茯苓治心悸,白术治头眩,桂枝治气上冲,甘草缓急迫。可是我那时候没有定见,用了三四付,不痛不痒就没有坚持。
后来西医初步检查出心脏病,心率不齐。我又根据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给母亲用炙甘草汤,吃到第三副药就感觉更不舒服,脸绷得更厉害,看来这个炙甘草是不利于水肿。赶紧停药。
接着西医大医院确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增大,心房纤颤,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就全放手给西医去治了。
当时读《郝万山讲伤寒论》有讲到真武汤治心脏病,就让姐姐给母亲抓五付真武汤带回去。
后来寄回去五付《医法圆通》里面郑钦安拟的补坎益离丹,依然是桂枝甘草汤的底子,加上附子、蛤粉、生姜,也是从心阳虚论治。其中附子、甘草、姜是四逆汤,温阳救心衰是可以的,蛤粉咸寒入肾,重镇如龙牡,所以这个方子补肾阳也益心阳,交通心肾,肾为坎,心为离,所以此方名叫补坎益离丹。仍然是吃到第三剂就感觉更不舒服,马上停药。让改吃真武汤救逆。后来母亲到年底就只吃西药维持
至此我对我的心阳虚辨证产生怀疑。这个时候妹妹时常打电话给我说她担心母亲的颜面肿。
到底心悸是主症呢?还是水肿是主症?
心悸,欲得按,是心阳虚。
水肿,是水气。那么水气,是肾阳虚,不能制水,不能化水,不能温煦水液,而导致的水邪内盛、水邪泛滥的水气病。心悸,是水气凌心。还有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颜面肿、腿重、手麻手颤等一系列症状,都是水气可能引起的症状。
这样看来,抓心悸为主症有偏差。如果由水肿入手,确定根本原因是水气,那么所有的症状都可以解释得通。水气凌心则心悸; 水邪浸渍经脉,则手颤、手麻;水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头眩;水气本身会导致水肿;水不化气,则小便不利,大便也不成形。水气上冲,则咳。而这个水气的根本原因是肾阳虚,肾虚水寒,不能镇摄,水邪上犯。而且母亲特别畏寒,也是肾阳虚。
所以单纯以心阳虚论治,效果总不好,因为根源不是心阳虚,而是肾阳虚。
所以桂枝甘草汤也好, 桂甘龙牡汤也好,都不合拍;苓桂术甘汤,虽有苓术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但是实际上久病而陷于阴证,非用附子不可;用真武汤为主就可以。
后来再去重看《郝万山讲伤寒论》关于真武汤的总结,才发现郝教授讲得多么好啊,一句“水邪是变动不居的”让我感触良多。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下面我们讲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就是阳虚水泛证。阳虚水泛证也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
对于真武汤的适应证,我们大家在“太阳病篇”,学太阳辩证的肾阳虚的证候的时候,曾经遇到过,那就是第82 条,原文是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我们现在看原文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我们把这两条结合起来看,阳虚水泛证的成因可以有两个:一是太阳病治不得法,使肾阳损伤,阳虚不能制水,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来自于少阴,使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肾阳更加虚衰,结果导致不能制水。因此,不管这个病是来自太阳的治不得法,还是来自少阴受邪,殊途同归,最终造成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是阳虚水泛。水邪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古人比喻也很形象,你把一碗水泼在地下,哪点低它就往哪边流,所以,水邪是变动不居的,它并不固定在一个位置,所以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真武汤适应证中,它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就比较多,我们把这些临床表现综合起来看,原文第82 条和316 条,这两条原文所描述的真武汤适应证,把它综合起来来,一个是四肢沉重疼痛,四肢沉重疼痛,我们可以理解为水肿。这是水邪浸渍四肢的表现,当然四肢沉重疼痛了,它有水邪流溢嘛。第二个症状,心下悸,这是水气凌心的表现。第三个症状,咳,这是水邪犯肺的特征。第四组,或吐,或利,这是水邪浸渍胃肠。第五组症状,是太阳病篇提到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我这用“眩动”这两个字来代表。这是水邪上冒清阳,水邪浸渍经脉所造成的临床表现。头眩,头晕目眩,那就是水邪上冒清阳。“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不能够有准确的、有力的、稳定的运动,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拿起筷子哆哆嗦嗦,象美尼尔氏综合证,象小脑共济失调,他的这些表现,都可以看成是,“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第六个症状: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不利是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利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小便清长,特别是夜尿频繁,这是阳虚不能摄阴。这样归纳两条,我们把真武汤的主要适应证,归纳为肿、悸、咳、吐、利、眩、动,尿不利。这就记住了吧。你看它涉及到了多个系统的病变,四肢沉重疼痛,我们在这把它叫做水肿。我们临床所见到的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病的消损等等,还有不明原因的水肿。如果你对一个水肿的病人,辩证属于肾阳虚、水邪泛滥的,那你就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真武汤治疗水肿。心下悸,这是以心脏的症状为主的证候,那各类心脏病、有心慌心跳。特别是各类心脏病有心功能不全的,当然我们习惯用非常简单的方法,用西药、洋地黄这类的药物来治疗,这是可以的。但有很轻的病人,那适当的用一点真武汤,也是很好的。我们上次在讲太阳病篇的时候还提到过,当我们对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用洋地黄这类药的时候,当他的心脏、他的心肌储备能力很差的时候,你用洋地黄这个药,稍稍过一点头,就会出现洋地黄中毒表现,稍稍有点不足,心功能就纠正不好,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太近,这个时候用药非常难。如果是阳虚水泛的话,你配合上真武汤,结果就发现,洋地黄的用量,稍稍不够一点也没有关系,稍稍过头一点也不会中毒,有明显的提高心肌储备力的这种作用,这是治疗心脏病。治疗呼吸系统病,咳嗽,痰多。治疗呼吸系统病,同样可以用真武汤,适当的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病,你看用真武汤来治疗各类慢性胃肠炎,辩证属于阳虚而水邪浸渍胃肠的。此外,我以前曾经举到过,治疗美尼尔氏综合证,你辩证属于阳虚水泛的。小便不利或者夜尿频,夜尿频难道也能用真武汤吗?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真是肾阳虚,其实也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但是不要晚上吃药,不过对于夜尿频繁,阳不摄阴的这种证候,我还是主张用《金匮》肾气丸来治疗,只是早晨吃药、中午吃药,晚上不要吃药。可见真武汤在临床上,我们抓一个主证,再配合上抓病机,就可以用于治疗多个系统的病证,还可以治疗妇科的阳虚水泛、寒湿下注的白带量多,妇科病也可以用。这叫什么思路?这叫抓主证,兼辩病机,活用经方。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阳虚水泛证,我们就谈完了。我们在谈阳虚水泛证的时候,又结合了太阳病篇所谈到的真武汤证。(引自《郝万山讲伤寒论》)
(三)
咳嗽主要以痰饮论治,而水肿很多是以水气论治。那么水气与痰饮,都是病水。我从痰饮的角度来给母亲用药,咳嗽确实有很大改善,母亲自觉咳嗽好了八九成,这是事实。但是总也断不了根,也是事实。那么痰饮和水气,虽然都病水,毕竟还是有差别。都是病水,所以从痰饮论治也有些效果;但是虽都病水而有差异,水气毕竟和痰饮有不同,所以咳嗽怎么也不能断根。
《金匮要略》论水气和痰饮以及咳嗽是分不同章节的,而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咳嗽水饮历节黄汗病脉证并治”中咳嗽、痰饮和水气是同章论述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里面病水的几个类型,放在一章来讨论,难道不是更合理吗?从这里看我感觉桂林古本或许是更接近仲景原作的版本。
(四)
母亲曾自诉手麻,我曾想到黄芪桂枝五物汤。后来想,不能头痛医头。观察邓铁涛用真武汤治风心病的经典案例,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桂枝甘草防己黄芪丹参,有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之意汇合于一方之内。
母亲的舌体胖大,边有一圈特别肿胖,但是无瘀瘢,无瘀相。胡希恕讲血症,出血、衄血等很多是由于有瘀血。母亲最初发病也是2006年春节前高血压,衄血不止,失血过多,从此身体大虚。我买了唐宗海的医学全书还没看,对于血症的辨别也还没有体会。但是我感觉母亲舌相瘀相不显,就去了丹参。
胡希恕认为黄芪的适应症是表虚。如果特别恶风,用黄芪是不错的。母亲总是穿很厚实,恶寒怕冷;但是恶寒是否就是恶风,这个比较难区别。防己黄芪汤治风湿,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四肢聂聂动,那么防己去水湿。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认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防己主治下肢浮肿。母亲下肢没有浮肿,手也不肿,只是脸颊肿,我不敢确定防己黄芪用得是否恰当。
我试验在邓铁涛方基础上去了丹参,差别不大;又去桂枝甘草,也没有什么问题;换成去丹参、防己、黄芪,留下桂枝甘草,马上就有问题,母亲肩背痛,不能抬臂。我当时怀疑方子有问题之外,还曾怀疑所用的附子有问题。本拟用葛根汤加苓术附,但是先煎附子时闻到这个附子气味有异,感觉有一股臭味,和以往买的附子气味不同,而且未煎之前从外观看感觉此附子炮得太厉害,就不敢再用那一批附子,直接用葛根汤加苓术,也能缓解肩背痛。
对于方子的加减,我一直感到难以把握。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附的方后加减法都要不得,很多时候使用要么原方,要么合方,或者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症候的出入增减不多的一两味两三味;刘渡舟、郝万山则相信那些增减法。胡希恕先生分析方剂常常是根据基本组合的适应症来分析推断复杂组合的适应症,比如桂甘龙牡汤,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龙骨牡蛎,那么就治桂枝甘草汤证而惊悸烦躁者;而冉雪峰更强调“方成无药”,也就是说整个方子的整体作用并非方中药味单一作用的堆砌,单味药在配伍成方之后已不复单药原作用。这里面有太多学问,我全不懂。
(五)
母亲的病的治疗节奏和原则,和治女儿的病是截然不同的。
母亲已是老年,身体走下坡路,所得的病很多是慢性的,久病,常常是陷入阴证。平时无外感、无寒热,属于《金匮要略》的杂病范畴,要慢慢治;即便有时候有急病得了外感,那么先治其外感,然后再慢慢治其杂病。既然是久病慢病,到今天的局面是慢慢得来的,那么想要去病,也不可能两三幅药就能行,这病也得慢慢地好。
而女儿是长身体的年纪,欣欣向荣,偶尔得病,基本是都是外感,发病快,好病也快,常常病在三阳。一付药不对,马上换方子,基本上一两剂就好病。
《岳美中论医集》有一篇文章题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说得非常好,真是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和盘托出。
(六)
母亲长年久咳,有十多年了。以前没有发过心脏病。虽然这次检查出风湿性心脏病,但是我感觉也有可能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我没有西医知识,也不能分清楚。最初姐姐跟我说起我也没记清楚,不知道到底是左心室肥大还是右心室肥大,只记得是二尖瓣狭窄,中重度的风心病。
外婆老年也是咳喘,也有心脏病。记得赤脚医生说是肺心病,也是爬后面菜园的小坡都要歇几回,发病时打什么强心针,吃的药里面记得有个药名叫氨茶碱。那时候我还小,可能只有四五岁。而今母亲也跟外婆一样,我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遗传。
我查看了杨力的《中医疾病预测学》第六十章心系病先兆,其中第八节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和第九节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似乎肺心病和风心病发展到后期,心衰、心悸、咳喘等症状似乎是一样的。如果从病程上来看,母亲首先是由长期慢性的支气管炎(钟南山的呼吸病研究所诊断是支气管哮喘),十多年后才发作高血压鼻衄,失血过多而大虚,然后心悸、水肿,看起来是由肺影响到心,说起来更像肺心病,而不是检查出的风心病(由心影响到肺)。
而不管是肺心病,还是风心病,中医辨证都有几个类型,所以想通过中西医比较来揣摩该用哪个类型的方剂,好像不靠谱,所以还得具体辨证。而中医辨证又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你想取巧,有可能反而走弯路或者根本行不通。这根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病名都不同。中医没有风心病、肺心病等名词,只有心痹、胸痹、怔忡、心悸、水肿等名词。古时候中医也没有心电图,没有彩超,没有血压计,没法看到二尖瓣是否狭窄,中医辨证不靠这些,单靠四诊望闻问切,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有缺点,比如母亲吃了真武汤,感觉腿也有力了,睡觉也安稳了,吃饭的胃口也好了,大小便正常,心慌也没有了,这些都是些自我感觉。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印象,风心病吃药只能维持,而且还要长期吃,要想改善生存质量,还得作瓣膜置换手术。中医能否根治呢?还是仅仅控制住了这次的病情,下次弄不好仍然会复发?这个我说不好,或许要借助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指标来检验中医治疗的效果,而不仅仅听病人自诉感觉,更让人心里有底。
[ 本帖最后由 frankieyin 于 2008/4/19 15:55 编辑 ] 看楼主的辨证分析真能学不少啊,感谢分享心得!顶! 收藏,一定细细研读,感觉楼主真是有慧心,我刚刚开始关注中医,想入门,无奈现在是两眼一摸黑,一定向你学习,多读书籍,留心记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