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4/27 18:16:23
八卦与山寨
回避思考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整个时代显得比较浮躁。关于这种状况,所有国人应当都有切身体会,不需要过多解释。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没有同步的丰富,而且在某些局部,部分人群可能感到社会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空虚了。“自然害怕真空”,既然有人感觉到了精神生活的空虚,那么就必然有各种力量试图去填补这种空间。身处于西方强势话语权的影响下,这种状况很自然的又为西方思潮的涌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上两者之间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西方思潮的传入与社会陷入浮躁之中有一定相关性,而社会陷入浮躁又便利了西方思潮影响力扩大。
社会心态的浮躁对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自然会有影响,浮躁的时代里一些偏向于娱乐的话题更加受到欢迎。于是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热门的词汇:八卦。这个词被异化到了与易经中的含义没有任何关联的程度,而且此类话题越来越多的吸引眼球。在八卦风行的同时,另外一个词汇悄然出现并且后来居上,这就是山寨。这个词汇同样与八卦一样属于被时代异化的词汇,作为形容词的山寨和山寨的本意已经有十万八千里了。实际上,山寨是八卦的一种必然延伸。不难设想,如果社会不去进行深度思考的话,那么将一些比较媚俗甚至是无聊的东西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就是最省事的方法,进行原创不管创作地好与不好,都是需要动员脑细胞的,对于别人的作品进行山寨化的处理则要简单得多。既然已经浮躁了,那就肯定会沿着浮躁的路越走越远。应当指出的是,并不能简单的说所有的山寨作品都是浮躁的或者是没有含金量的。当代中国是复杂的,某些山寨作品体现了草根阶层的一种抗争,由于没有合适的渠道供他们表达,以山寨这种形式去试图突破一些垄断的限制。
与精神生活领域的八卦与山寨所对应的,物质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山寨化。如果说思想上的山寨化是浮躁的延伸,那么生产中的山寨化就是假冒伪劣的延伸。毫不夸张地说,三鹿牛奶就是一种山寨化的牛奶,是拜金倾向与山寨化结合的典型代表。至于从一张老虎年画产生的一只山寨化的华南虎,就已经让人很难说得清这到底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中的山寨化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山寨产品,则说明了整个社会被山寨渗透的程度。八卦与山寨的泛滥,对于产业升级而言肯定是不利的。对一个微观经营者或者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受到一个浮躁时代的影响,很容易会作出一些比较浮躁的举措。既然社会对于严肃的思考兴趣减小,企业同样有理由对于扎实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升级丧失兴趣。从纯粹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对其他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复制粘贴是有利于短期利益的。如果众多企业选择了这条道路,不难想象对于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意味着什么。因此可以说,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去山寨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4/29 14:30:12
话语权的再分配
随着网络和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一种新的媒体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90年代末网络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发展到现在网络和传统平面媒体已经具有了同一数量级的影响力。一种新的媒体出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理论上讲,其主要影响就是话语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再分配。各种社会思潮都在网络世界中传播,不断地进行论战,使得网络论坛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不论提出什么观点,都一定有人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些是明显错误的,但是仍然固执的拒绝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乏。这就对中国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研究的成果不可避免要接受网络的质疑,否则观点之间的争端将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2008年无锡发生签名售书的“掌掴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去面对网络舆论,将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引发更多问题。“掌掴事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由于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以及参与交流的人群广泛,网络交流形成了自己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既与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的冲突有关,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种思潮的冲突。可以说,网络中的思想冲突远比现实世界中要激烈。在虚拟世界中,观念之间的冲突可以无视社交礼仪和参与者的身份差异,某些在现实世界不能够说出口的词法,在虚拟世界却大行其道。所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不同思潮之间的冲突。
随着网民人数的增长,当今中国已经成为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一系列与网络有关行业被建立起来,与互联网一起蓬勃发展。与此对应,网络影响力也逐渐在现实世界表现出来。网络中的舆论走势,越来越多的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网络已经成为普通民众表达看法的一个重要舞台,网络民意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果社会要再次形成主流思想,必须考虑互联网的影响。假如互联网不能接受一种思想,那么恐怕很难为整个社会所广泛接受。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4/30 13:57:59
拉美化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与贫富差距的加大,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引发了社会部分人群对此的担忧。在一些工业化起步比较早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的激化成为制约工业化推进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通常称为拉美化。
拉美地区算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旁支,拉美地区的人口主要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后裔以及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组成。拉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初期比较顺利,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各国纷纷出现问题导致发展停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拉美化。造成拉美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限于篇幅简单介绍几点。拉美国家历史上的宗主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历史传统对于拉美国家有影响。拉美国家在独立之后政治生活的突出特点是其政变频繁,政局不稳。玻利维亚独立二百余年来,平均每年一次政变。这种情况下经济是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的。其他拉美国家情况也类似,虽然频率上要低一些。其次拉美国家被欧美的软实力所迷惑,经济发展的思路跟着西方经济学家走,根本也不可能走得通。拉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的错误基本大同小异。
应当指出的是,气候对于人类社会同样是有巨大影响的。三年前曾有网友问及南北差距的问题,造成全球发达国家集中于北半球的原因之一就是气候的影响,请注意是原因之一。一个普遍的规律是,热带地区是不会产生强国的。造成这个规律的原因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但是这个规律是普适的,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尽可以找反例。南半球温带基本都是海洋,而北半球温带有大片陆地,所以发达国家只能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少数比较发达的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全部位于温带而不是热带。由于南美的位置和陆地形状,大部分陆地集中于热带,南美的温带地区有大片沙漠,容纳的人口较少,因此必然导致拉美国家发展远落后于北美。如果把美国放在巴西的位置上,美国的国力一定比现在差的多。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出现对于拉美化的担心是必然的。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拉美国家的发展的确出现了重大挫折。当然这并不必然代表中国也一定会出问题。能否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依赖于中国的政治智慧。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跟着西方经济理论走,中国也不是热带国家,中国要走的是自己开创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的反思,西方经济学也不再能够迷惑中国。至于政治智慧,中国从来都不缺乏。
8%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数字。根据相关的研究,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8%,那么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据此提出了保八的目标。这一目标本身,已经包含了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1 20:21:34
社会信任
前面对于社会精神生活以及其对于经济生活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这些影响形成的合力结果之一就是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感。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也在下降,甚至人对于产品的信任感也在下降。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有时候解释的越多,反而听众更不相信。
前述章节曾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个论断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整个社会信任感的破坏,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无信”,此时社会就一定会出问题。当然,我们都能够切身的感受到,问题实际上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从长久而言,社会肯定要重新加强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以便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那么应当怎么着手呢?
谈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个简单但是重要的原理: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信任的,那么必然有些事情是他们共同相信的。假如某个人相信的所有事情另一个人都不相信的话,那么无论什么事情都谈不到一起去,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在另一个人看来都是不可靠。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人的理性行为,必然是相信什么才会去做,也就是说人们在做一个理性行为之前会预先相信和期待一个结果的发生。而如果此人相信的事情另外一个人全都不相信,那么也就不会相信和期待同样结果的出现,此时双方的目标是背离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对方看来都是别有用心,当然就互不信任。信任被破坏后,即便是没有恶意的行为也会被曲解,于是不信任情绪就愈演愈烈。根据这个基本原理,只有当一个社会内部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相信的事情足够多时,整个社会的信任感才会足够强。当代中国相当多问题的症结,实际上是由于社会信任的不足。不过这并不是说社会信任的增强能够根治所有问题,某些问题受制于其他规律的作用,社会信任的增强可以缓解而不能根除。
讨论至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所谓民主社会必须有共同信仰这个论断。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实际上是脆弱的,即便是在一个国家的扩张期也是脆弱的。这样的社会中各阶层矛盾冲突激化,将会导致巨大的内耗而使得民主制无法运行。是故,美国的总统宣誓时要手按圣经,而不是手按宪法。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3 11:34:57
中国文明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文明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视,民间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也更高。不过对比国际上而言,我们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和认可程度都要低得多,这一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也是中国社会信任感不足的一个方面。很多历史上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共同相信的事情,我们今天多数人并不相信。既然不相信,肯定也就不会去重视。
在改革开放之初,部分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极度贬低的态度,论调无非还是酱缸文化那一套。在中外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这种思想的出现并不值得奇怪,但是完全属于一种过激表现。到了90年代,西方文化带来的震撼感和冲击已经逐渐趋于平淡,社会开始逐步以比较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广义的说,整个社会心理经历了一个从比较脆弱走向成熟的过程,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知识分子的成熟。高考的取消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断层。在高考恢复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走入学校的一代人其思想的成熟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时,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相对是肤浅的。到了90年代,更多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并且从校园走向社会,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一定会大大加深。此时再来看待传统文化,其感受就必然是大不相同的。在宏观上,这种变化必然体现为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逐渐提高。
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声誉对于国内的思想界也有触动。众多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评价远比我们自己要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当说海外华人有重要的贡献。海外华人在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激励之下,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西方社会从海外华人的精神面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应当提及的是,海外华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基础设施尚比较薄弱,正是海外华人的投资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启动步伐,这是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乡土情结使然。印度经济发展远不及中国,缺乏侨民的投资拉动也是原因之一。中国文化的国际声誉必然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去反思,到底应当如何公正的评价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反思影响范围不断加大,到2000年之后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国学热。应当指出的是,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因此社会同样具有有机体自我修复创伤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人类历史自相似的体现。国学热和相关文化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自我修复的过程,社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加强整个社会的信任感。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有云:去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话放在任何国家身上都是适用的。没有什么办法比让一个民族相信其祖先都是不入流的货色更能有效摧毁一个民族的信心,一个民族的信心被摧毁之后,势必陷入混乱和分裂之中。现代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经济,社会信心的丧失一定会导致整个宏观经济完全崩溃。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提到,儒家文化圈中,抛弃了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保留了更多传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台湾韩国等;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因素导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一定会开始重建民族信心的过程,也一定会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然,是不可能绕过的一个阶段。在80年代这种趋势尚不明显,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民间对于西方社会和西方历史的研究逐渐加深,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90年代中期的一部书《中国可以说不》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虽然这部书本身思想深度有限,但是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无疑说明了中国社会心理的变化。到了西元二十一世纪,重建民族信心以国学热这样一种新的方式体现出来。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专门教授国学的学校和培训结构开始大量出现。国学热的兴起甚至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传统平面媒体也顺应潮流参与其中,既推动了国学热走向深入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利益;比如各电视台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化类的讲座和论坛以及与之配套的书籍出版等等。在虚拟世界中,重建民族信心的表现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历史论战、华服运动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网络舆论的变化。虽然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不论是对于中国复兴的需要而言,还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而言,都是远远不够的。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6 17:13:10
中国文明(续)
虽然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不过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发生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事情还是让中国人多少有些尴尬。这种事情就是其他国家比我们更加重视中国文化,国人也因此不得不再次去全面审视自己的文化。给人的感觉似乎其他国家在推动中国重视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中国引导其他国家来重视中国的文化。比如某邻国将中国的某些节日和传统技艺拿去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对于中国的舆论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当然现在中国对于自己的传统节日也重视的多了,端午和中秋已经纳入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之中,社会对于这样的变化也是普遍认同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五一长假的取消是不是造成了比较多的不便,而不是传统节日是否应当放假。社会舆论的这种变化是可喜的现象,不过要靠其他国家重视中国的文化来刺激中国人自己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恐怕对一个民族并不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在邻国的举动面前,中国至少也应该反思一下这种情况是不是不利于中国的复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到底应该从哪里汲取营养。
孔子的思想同样遇到了类似的现象。2004年,韩国成立第一个孔子学院。短短三年之后,到2007年全世界已经达到175所。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立500所。我们且不谈论孔子的思想有没有道理或者哪些话今天还很有道理。对比国际上的重视程度,中国社会在这方面花了多少时间去关心?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没有道理或者已经过时了,但是随便问一下到底怎么没道理,哪些话没道理,恐怕答上来的人不多;因为很多人连孔子说过什么话都未必知道几句。所谓有道理没道理,不过是人云亦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定程度是因为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存在误区,人为割裂了清前期历史和晚清历史的研究。使得整个社会误认为是中国文化导致了中国的衰落,对于清朝某些政策的后遗症完全缺乏了解。当社会沉醉于经济高速发展之中时,或许可以暂时不必思考这些。面对现在的国际金融形势,中国必须迅速找到应对的策略。整个社会现在也就不得不去进行思考,我们的对策到底在哪里?下一章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章小结
当代中国所处时代背景是西方文明第二次扩张期的后半段或者说第二次动荡期的前夜,这一时期是一个历史机遇。
中国通过把握这一机遇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社会信任不足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增加,但是国内的认可和关注程度不够,这是社会信任感不足的体现之一。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7 17:23:50
第十一章 金融危机的对策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本章讨论的是近未来阶段的对策。也就是说,这里给出的是未来数月到若干年的时间内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策略。不过金融危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力加起来也不足以与此次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可以与此次危机比肩的历史事件,恐怕最近一千年来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过这并不是说此次危机必将导致世界大战,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另外,这里所谈论的,远远不是近未来应对策略的全部。本次危机的影响复杂而深远,以如此有限的篇幅不可能把所有方面的应对策略都进行讨论,况且也不是所有的对策都适合以此种方式进行讨论。换言之,本章所没有提到的问题,未必是不重要的。这里所讨论的,大部分是相对容易实现的,这些策略的实施,将为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创造条件。
头疼医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绝不仅仅限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然这些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本章也完全可以用来讨论汇率和利率的调整,或者如何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等等。但是这种应对方式无助于深层矛盾的解决,而且随着危机破坏力的升级会逐渐丧失可操作性。就算要继续用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路解决问题,实行这些策略本身需要就涉及到其他领域。汇率的调整实际上远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涉及到国际间的政治博弈。积极的财政政策说起来同样是简单的,问题在于,钱从哪里来?不解决投资的来源,财政政策只是一句空话。当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时候,投资来源不成问题。但是中国的月度财政收入已经在连续负增长,这时候单独谈投资就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了。出口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一般时期,预测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依靠经济学模型就可以,因为各国的政治没什么特殊情况会发生。但是现在不同,金融危机至少会在美国导致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欧盟会不会发生尚待观察。这种情况下对未来出口形势的估计,就不能不考虑政治危机的影响。至于这场危机是什么,会在第十三章详细介绍。况且2009年2月份的顺差已经快速萎缩到48亿美元,贸易逆差已经向我们走来,出现季度甚至年度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前述章节的分析中已经多次强调,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各部分各方面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学科间的划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也被相应的割裂开来,在这种非常时期,中国需要的是一个通盘考虑的解决方案,头疼医头是走不出这个困境的。更何况应对一场复合危机而不是纯粹的经济危机,本身就不是经济政策所能够全部涵盖的。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10 21:10:09
国家统一
海峡两岸在经济上存在比较强的互补性,国家统一的完成无疑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地增长动力,同时也为整个中国(含台港澳)的稳定提供信心。当然国家的统一未必是几年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是随着统一进程的逐步推进,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会逐步地显现出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给两岸经济造成的冲击,两岸都有进一步推进统一进程的需要。那么怎么来推动这个过程呢?
首先,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全球视野,台湾问题从来不是单单关注海峡两岸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的。这里涉及到多次谈到的思维方式问题,着眼于局部的思维无法找到台湾问题的出路。为便于理解,不妨来看看上一次台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甲午战后台湾被割让,倘若我们站在当时,可能想到台湾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答案,二战中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了台湾。但是站在1895年这个时间点上,有多少人能够预见到二战的爆发和台湾的回归?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上,那么是根本看不到这个可能性的,也找不到收回台湾的方法。然而实际上世界各地区是相互影响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考虑到大气候的变化。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同样需要考虑整个世界大气候的变化。现在全世界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附近,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整个世界的舆论也必将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台湾社会的主流舆论会变化吗?毫无疑问一定会,大气候的变化将会影响每个人的思想。主流舆论的变化,必将为和平统一提供新的路径,只要大陆方面相应作出调整,和平统一就大有可为。
随着美国的衰落,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会开始思考西方文明的未来,中国文明的影响力会上升。当台湾认识到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趋势后,必将重新思考台湾的出路。这时如果两岸在文化上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一定会增强台湾的向心力,改变整个台湾的人心向背。当人心趋向统一时,和平统一自然就可以实现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两岸一定要在文化上首先完成统一,然后才可能有政治上的统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海峡两岸没有统一的思想作为基础,很难有国家的和平统一。只有两岸在文化上完全互相认同之后,国家的统一才能水到渠成。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11 12:54:12
两岸隔海相望的局面,不但阻碍了两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经济背上了包袱。无论是大陆为了让更多国家支持一个中国,还是台湾为了维持与所谓邦交国的关系,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来支持;两岸军事对峙的局面也导致两岸为此增加额外的军费开支。两岸中国人为此究竟花了多少钱,未见准确统计,不过毫无疑问绝不是个小数字。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两岸的财政都需要精打细算,文化上的互相认同将省下这一笔巨大的开支,为两岸的减税或者投资腾出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两岸的统一也能够为东海石油等问题的解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使海峡两岸的能源安全更有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两岸的产业优势可以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既能够有力的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加速两岸的产业升级,增强整个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考虑到美元危机对全世界贸易的拖累,通过形成统一的大中华区市场促进贸易的发展,对于两岸三地的外贸企业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大中华区市场的形成必将对于周边国家产生影响,有可能促进东亚和东南亚大市场的形成,于两岸三地外贸企业而言,应当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不过,不建议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美元危机将让大家丧失对于信用货币的兴趣,不与黄金或者白银挂钩的货币是很难被长期接受的;关于美元危机第十三章将专门讨论。
边疆稳定
边疆稳定问题的解决和台湾问题是相似的。边疆的独立倾向,既与外部势力的支持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向心力不足有关。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信任感不足,那么各个族群之间信任感不受影响往往是很难做到的。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独立倾向越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为了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必须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增加整个社会的向心力。一个社会的向心力主要是由其文化来提供的,也就是说,为了维持整个国家的稳定,中国需要在文化上进行调整。
考虑到金融危机会严重打击某些国家的经济,他们也不再有时间和精力来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而且很多边疆问题的形成,与历史上某些文化方面的事情是有关系的。随着中国在文化方面的调整,某些分裂势力内部会起变化。边疆稳定问题的解决不仅会为国家财政节约开支,也减少了社会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此外社会稳定也会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增加全国经济的活力。社会稳定是中国能够腾出精力进行产业升级的前提之一,边疆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5/13 18:12:35
社会稳定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上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力还将继续升级,虽然中国受到的波及比欧洲要小,但是指望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在足以维持社会稳定的速度是不现实的。缩小贫富差距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既有显规则的作用也有潜规则的作用,调整得过快将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之中,重蹈俄罗斯的覆辙。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比较大作用的,只有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如果换一个说法的话,那就是增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台湾问题的解决在于增强海峡两岸的认同感,边疆稳定的保持在于增加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认同的前提就是信任。增加信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文化上做出重大调整。
此外,社会的稳定还需要有信心来支撑,或者说要让社会看到未来的希望所在。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可能困难不大,不过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升级,应当早做准备。在这样的时期,保持社会信心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社会形成稳定的预期。这里所说的稳定预期,主要是指必须避免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预期随着金融危机的升级出现剧烈下滑,让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明确的而且不需要随着形势变化频繁大幅度调整的预期。预期既包括对于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包括对整个世界宏观走势的预期。消费者敢于消费的前提,从心理角度说首先要对自己的预期收入大概有一个评估,同时还要对整个社会形势有一个判断。如果无法知道自己未来可能有多少收入,那么也就没有多少人敢于把自己的存款和工资花掉。如果对于整个社会形势尤其是物价走势的预期陷入迷茫,那么社会可能发生抢购。抢购过后社会需求长期萎靡,各个行业都会随之陷入萧条。
考虑到以上情况,对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既不应当回避,也不应当过度。最好的办法,是让社会认识到金融危机大概会对世界和中国造成多大的影响,社会提前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这样当危机升级的时候,社会不会因为形势的变化大幅超出预期而突然收紧个人支出或者抢购生活必需品。
在目前各国普遍陷入或者接近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采购一些大宗商品在国库进行储备,对于未来稳定社会信心应当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然不仅仅限于粮食,各种战略物资对于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手中有足够的储备,即便未来各国发生普遍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国也能够保证物价的基本稳定。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