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3 10:54:42

  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方面的对比是经常涉及到的话题,中国人希望从这个亚洲唯一顺利近代化的国家身上吸取到经验教训。应当指出,日本的近代化道路比中国的道路要平坦的多,日本的选择是一条可以走通的路,而中国选择的是试图超越历史必然阶段的道路,注定要摔大跟头。
  
  从政治角度说,日本明治维新所效法的是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当然日本的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日本并没有效仿当时数量少得可怜的共和制国家,也不属于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日本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其倒幕运动的时间有一定关系。日本的倒幕运动于1868年取得决定性胜利,1871年底日本政府派出岩仓使团赴欧洲和美国考察各国政治经济。这一时期的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还是个标准的二流国家,欧洲列强以蛮荒之地目之。而当时欧洲各大国基本全部是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法国的第二帝国覆灭是1870年的事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于同年建立,随后发生镇压巴黎公社的内战。日本使团抵达时距离镇压巴黎公社不过一年光景。这个状态的法国虽然是共和国,也不会成为日本效法的对象。此时的西方世界尚没有一个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作为效法的样板,所以日本也就很自然的不会去照搬美国的政体。相反蒸蒸日上的德国给日本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木户孝允认为,首先应当取法的就是普鲁士。另外,天皇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旦宣布为共和制必然废天皇为庶民,这是日本民族心理无法接受的。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日本选择了德国式的道路。对于当时的落后国家而言,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起码是循序渐进的而不存在跳跃。
  
  这一时期的清政府昧于世界大气候的变化,当清政府被推翻的时候,世界战略格局已经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了天壤之别。美国早已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虽然军事实力距离英国尚有差距,但是其文化影响力已有天壤之别。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目光很自然的会被这个新兴的而且注定会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所吸引,于是在战略方向上就选择了移植美国的制度。殊不知这种制度能够在独立战争之后直接建立,首先在于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崭新国家。无论对于欧洲国家还是中国,美国式的道路都是不可能复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一旦被引导选择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整个国家的混乱也就无法避免了。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发生的越早,对于中国越有利,只有时间上足够早才有可能避开美国的文化影响力。
  
  日本虽然打着全盘西化的旗号,但是其成功的重要一点在于日本国内人心不乱,而且所选择的道路是与日本的传统相差并不太远的德国式君主立宪。一条适合日本当时国情的道路让日本上下逐渐看到希望而形成合力。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民初之乱,既无天灾也无外敌,乱在人心。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4 11:46:14

  休克疗法

  这个名词在第一章已经提到,在苏联解体之初,正是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这个倒退程度已经是和平时期的极限,因为毕竟很多基础设施和设备在和平时期是不会消失的,经济倒退有一个天然的底限。休克疗法的真实初衷或许是好的,指望通过放开价格和私有化等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一步到位的过渡。但是其效果则是完全相反的,放开价格虽然暂时缓解了凭票供应的紧缺局面,但是物价很快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扶摇直上。俄罗斯政府试图通过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挽回局面,不过事与愿违,物价还没有控制下来,紧缩政策造成了企业的大面积停产,失业人口激增。为了缓解失业问题,只能向企业提供补贴和贷款,政府赤字开始跟着物价的脚步一起飞涨。不得已俄罗斯政府只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发卢布来维持财政收支,滥发卢布一方面造成了卢布的汇率高台跳水,另一方面再次给物价上涨提供了推动力。总的来说,从物价上涨开始,俄罗斯政府就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不过并没有意识到是在抱薪救火。于是火越救越大,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经过短短两年的休克疗法,俄罗斯的GDP萎缩了将近一半,卢布的国际地位不复存在,民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美国在二战中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大约造成了日本二十万人死亡。休克疗法给俄罗斯造成的死亡人数,如果说不超过二十万的话,估计没有几个俄罗斯人会相信。虽然俄罗斯没有进行专项统计,不过在俄国的冬天,仅仅因为煤炭涨价而冻死的人口,恐怕也是相当惊人的。原子弹的威力,远不能与观念的杀伤力同日而语。
  
  如果我们把市场经济换成民主制的话,那么中国民初的乱局和俄罗斯经历的休克疗法就没什么两样。一个是要一步到位地实现民主化,另一个是要一步到位地建立市场经济。一个是在政治领域,一个是在经济领域,而且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调节只能是渐进的逐步完成的。如果冒进的话,整个国家根本来不及进行自我调节,只能导致抱薪救火的局面,乱子越折腾越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辛亥革命之后的冒进,实际上就是政治领域的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疗效是谈不到的,但是休克绝对可以做到,而且休克之后几十年都未必缓得过这口气来。
  
  老子的这句名言,稍微文化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都经过私塾,对于这句话自然是烂熟于心。然而在文明的冲突面前,当头脑被西方的观念俘虏之后,对于自己所熟知的道理也不会认同。观念的破坏力就通过改变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而且让被改变的人在践行这些观念时异常坚定至死不渝。
  
  此外,通过对于休克疗法的分析,也很容易理解戊戌变法是必然失败的。即便没有慈禧,这场变法也必然失败。光绪和维新派急于求成,政策的变化速度远超过了社会的消化速度,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5 12:01:51

  甲午战争


  更深一层讲,中国走到民初乱局这一步,从甲午战争之时就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虽然屡败于西欧,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还是有信心的。军事上的失利并没有严重到影响民族自信心的程度。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迷茫与惊慌之中,所有的人都感觉出了大问题,但是又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社会一旦陷入此种状态之中,极有可能做出在后人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疯狂举动。1900年慈禧太后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从军事上讲与自杀无异。与日本对比而言,两国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在自强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入侵,整个日本社会也没有体会过大败所带来的耻辱与震惊。促使日本走出闭关锁国的,无非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充其量不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因此,日本选择维新是顺理成章的,没有巨大的外部压力强迫日本做出更为激进的选择。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同样是选择了一条局部改良的道路。这条道路能不能走通姑且不论,但是两国最初选择的道路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同时又应当看到,两国的进行维新或者说改良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关键就在于日本在1868年基本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带领日本进行维新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政权。而这一时代的欧洲正处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前夜,一个强大的德国正在形成。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行将就木,中国根本就无法抓住当时出现的历史机遇,只是在形势的压迫下小步向前磨蹭。当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出现了过度反应,夸大了当时的外部不利条件。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到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程度,各列强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在逐步增长,中国的安全并没有无法应对的压力。反倒是当社会信心丧失之后开始各阶层普遍参与的盲动,最终招致了瓜分大祸——庚子国变。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由于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急于求成,美国在这一阶段也逐渐壮大为世界头号强国,于是此后知识分子就选择了一条心目中的“捷径”,直接克隆美国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条路实际上是根本就走不通的。子曰:欲速则不达。天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是希望快,反而越是添乱。如果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去做,实际上是最快的。美国的道路,只适合于没有历史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想要走这种跳跃式的发展道路,不但跳不过去,而且还会摔断腿。从这个角度说,甲午之后的中国实际上是被西方的观念打败了,而且这些观念是中国主动引进的。
  
  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的赔款,不但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使得中国此后陷入思想混乱的局面。中国的人心之乱又进一步为日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应扩大了日本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内乱也为日本直接军事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此前的中国被西方的武器所打败,此后的中国被西方的观念所打败。观念的破坏力,远胜于其武器。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后的局面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民主化进程有其自身必须服从的规律,一个经由国内革命走向民主化的国家必然出现军事独裁阶段,历史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民初混乱局面的出现原因在于人心的混乱,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观念的破坏力。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民初乱局的出现。
  
  第七章完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6 11:55:51

  第八章 当代西方经济
  
  今天的世界正站在一个转折点附近,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衰落的趋势将变得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实际上,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是从9.11事件开始的。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后二战时代的结束,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意味着西方文明的下一个动荡期正在逼近。从9.11事件到世界历史的下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今天正好就处在这个过渡时期之中。走过了这个转折点之后,世界将进入下一个时代,时代的主题将不再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和平与发展。至于下一个时代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由第十四章负责解答。
  
  9.11事件

  由于美国这个国家的特殊性,以及美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是从美国开始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对于二十世纪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掩盖了西方文明的缺陷。美国在西方文明长达三十年的动荡期充当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减震器。二战后欧洲百业凋零遍地废墟,又是美国出钱出力让欧洲迅速从废墟上重建繁荣。这种作用本书称之为蓄水池效应,也就是说战时欧洲的一部分财富流向美国避难,到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让一部分财富流向欧洲,大大加速了欧洲的重建进程。既然美国存在着这样的影响,那么如果西方文明的衰落从其他地方开始,美国必然能够压制这种势头,整个世界就不会察觉。只有当衰落从美国发生时,其他西方国家纵然联合起来也无力挽救其衰落的过程,这个衰落的趋势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始于美国。
  
  911事件首先打破了美国人的安全感。经过前面几章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概括分析,相信读者已经理解任何社会都需要信心这个结论。社会信心一旦丧失,整个社会必然出问题。就算暂时没有表现出来,日后肯定要出问题。而安全感就是美国社会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是安全的,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本土都没有造成丝毫伤害。如果美国不是安全的,纽约不可能成为金融中心,美国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更不会有对西方文明的减震器和蓄水池效应。因此9.11事件必然改变美国人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近年来新闻对此也多有报道,不需赘述。这个事件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了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最初由亨廷顿在90年代中期提出,当时鲜有认同者。随着这一事件的出现,亨廷顿声名鹊起。不论9.11的真相如何,这个事件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文明的冲突正在世界各地出现更多的实例,包括伊拉克战争。
  
  促使美国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是911恐怖袭击。但是这个过程的推动力决不仅仅是几座大楼的倒掉那么简单。事实上,西方文明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已经逐步掏空了其根基,911的作用,仅仅在于让这些隐藏的力量得以显示而已。下面我们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来考察一下这个衰落趋势。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7 11:56:55

石油经济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析一下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原因。自从西元1886年本茨发明汽车开始,石油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渐上升。二十世纪是由石油驱动的世纪,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石油文明。不理解这种黑兮兮粘糊糊的液体,就难以深入的理解二十世纪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到了二战之后,石油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石油与经济走势之间的相关性,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二战后每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都以石油价格的剧烈上涨为前导。甚至眼下的金融危机,在全面爆发前也同样出现了油价的空前疯涨。当油价从最高位147美元/桶逐渐回落时,各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期也逐渐趋于负面。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13日,油价首次从高位回落到100美元/桶之下。仅仅过了两天,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随后就把全世界折腾得天翻地覆。与此巧合的时间点,实在让人不得不对石油的影响力刮目相看。因此,以石油作为切入点,我们将更容易理解后二战时代世界经济的走势。
  
  就全球范围来说,二战之后到911事件之前,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是在1973年,正是这一年的危机,结束了二战后由凯恩斯主义指引的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同时,这一次遍及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危机也让大家知道了一个新词汇——滞胀。按照凯恩斯经济学,这种现象是不应当出现的,由于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应当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就业的增加,于是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就可以被化解。如果经济停滞了,那么应当出现价格下滑导致通货紧缩。但是这一次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事实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如影随形。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黑色的液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对欧美实行提价和禁运,油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从3美元/桶上涨到了12美元/桶。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经济受到重创,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适应了低油价,对于油价的急剧升高措手不及,于是出现了经济危机。此时使用凯恩斯的策略是无效的,不论调节利率还是增发基础货币,并不能左右油价,由于油价上涨传导产生的通货膨胀也无法消失。而油价上升对于经济的阻碍作用,也无法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抵消。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挥霍自然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依靠挥霍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当然前提是有资源可以挥霍,当资源的输出国联合起来限制资源供应量的时候,这个前提不复存在,于是凯恩斯的策略自然就失效了。从这里可以看到,经济政策必须适应于一定的大环境。所谓供给学派也好,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罢,经济学理论很难讲谁比谁更高明,问题在于谁比谁更适合于一个时代。如果低油价持续的话,凯恩斯主义继续主导也不会表现出多大的问题,而油价的变化完全不是经济政策能够左右的。可见外部变量的影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比经济学家研究的内部变量要大得多。倘若油价持续在40美元左右的位置徘徊,供给学派是否能够帮助里根时期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更进一步说,经济政策的效果,不在于经济学流派自身的理论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而在于是不是能够顺应时代。如果不能够顺应的话,逻辑上再完美也是不起作用的。然而经济学著作在解释经济政策的效果时,往往对于外部变量的关注不够。这里实际上体现了文明的影响。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关注于局部的,但是社会生活是个有机的整体,仅仅关注于局部从根子上说就是有问题的。就如同“断手非手”这个命题一样,纯粹从经济角度解释经济是先天不足的。尽管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步从关注局部增加了关注整体的成分,但是其对于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的思考是不足的。本书之所以将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反复进行横向比较,正是为了强调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关于中国和西方的章节分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或许看起来线索更加清晰一些,但是对于读者提升整体分析的能力恐怕并无多少帮助。
  
  本小节未完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28 11:03:03

  续石油经济

  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国经济实力消耗于越南战争需要较长时间休养生息,整个70年代欧美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到了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接踵而至,再一次使欧美经济陷入衰退之中。这一次经济危机,成就了一批欧美国家的领导人,比如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是由于应对此次危机比较得利而受到民意追捧。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成因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两年的时间里从13美元/桶飙升至38美元/桶,欧美经济再受重创,出现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但是此时美国已经从越战阴影中走出,加之里根采取了适当的应对策略,首先压制通货膨胀。随着油价的逐步回落,以及新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欧美经济从危机中走出,开始温和增长。另一方面,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国力衰退,应对苏联的压力对于美国而言更为轻松,也是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同样与石油价格的变化形影不离。第三次石油危机成因仍然是中东地区的战争导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油价从不足10美元再次攀升至每桶约40美元。油价扶摇而起,欧美经济应声进入危机。虽然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油价很快开始回落,但是经济危机已经形成,破坏力短期不会消失。实际上此次危机的破坏力相比其他几次并不大。这一次经济危机很多人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1991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打赢了海湾战争的老布什踌躇满志,同一年美国还取得了冷战的完全胜利,苏联在1991年夏天解体,老布什可谓风光无限。但是这一次经济危机短期内不能结束,老布什的外交和军事胜利终究没有能够抵消经济危机的能量,结果是打得赢海湾战争打不赢选战,克林顿如愿以偿。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危机也摧毁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91年开始进入衰退,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虽然有过短暂的低速增长,但是始终未能走出衰退的阴影。
  
  从对于整个后二战时代的回顾不难看到,油价剧烈上涨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有着极强的伴生关系。可以说,只要出现了油价的大幅上涨,就可以断言必然发生或者正在酝酿着一场经济危机。最近的这一轮油价上涨开始于1999年,1998年底石油价格曾经跌破10美元/桶。油价上涨造成了一次危机,也就是从1999年开始网络泡沫的破灭。但是就程度而言,这算不上是一次大的经济危机。油价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仍然存在,不过2000年到2001年的危机释放的能量较小,没有抑制住油价的上涨势头。在此后7年的时间里,油价一路过关斩将,不断地刷新历史高点,到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47美元/桶。格林斯潘曾经表示,美国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一次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事实证明他错了,这一轮石油上涨不但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而且由于这一轮石油价格上涨持续的时间之久以及上涨幅度之大均远远超过了以往历次石油危机,相应的本次金融危机在短短半年时间表现出的破坏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目前正在直追1929年的大萧条。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30 12:16:06

  后石油时代

  二战后以往历次危机过后经济复苏的时候,石油价格基本回到了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不过这一次恐怕不会。换句话说,这一次人们很难看到石油价格能够回到10美元/桶左右的低油价时代。而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肯定会对经济危机的结束产生不利影响。如此一来,实际上油价就成为欧美经济走出危机的一个限制性因素,这一限制性因素长期起作用,则经济危机的时间延长,最终结果会迫使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经济要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渡。目前多数分析报告所预测的世界经济将在2009年下半年或者2010年上半年见底,恐怕过于乐观了一些。深层的影响力估计会在更长的时间内起作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开始向后石油时代过渡。而美国之成为美国,是必须依靠奢侈的生活方式作为基础的。美国人自称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奢侈靡费的物质生活无以为继,这个国家将会因此变得面目全非。
  
  何以会造成石油价格未来在高位继续徘徊呢?当然这一前提是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不出现极其严重的负增长。这种程度的负增长一旦出现,各国经济生活事实上肯定已经面目全非了,也无需油价来影响。在经济生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是石油的生产。如果以恒定速度开采石油,那么按照现在已知的石油储量会在四十年左右采完。如果我们把石油的开采速度考虑在内的话,恐怕地球的石油是人类永远也采不完的。不过这绝不是说地球的石油资源是无限的,而是石油生产必须服从一定的物理规律,开采难度将随着开采过程逐渐加大,以至于到某一时间开采的成本高于出售石油的收入,于是剩下的石油也就无法开采。每一个油田和每一个产油国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开采速度逐渐增加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过程。开采速度的顶点就是著名的哈伯特顶点 。
  
  对于美国来说,这个顶点在70年代已经出现。此后美国自身的石油开采速度逐渐降低,相应的也就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石油。美国人口只有3亿,不足全世界的5%。但是这个国家消耗的石油则占世界年产量的25%。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成为美国在近年陷入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贸易形势的变化,也与美国的石油生产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1971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刚刚开始从顶峰下降,同一年美国的贸易也从顺差转变为逆差。目前美国的石油自给率只有35%,每年石油进口量达到6亿吨。按照石油价格从2001年上涨80美元考虑的话,也就是说从20美元上涨到100美元的话,美国需要为此每年多花4200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7000多亿美元,油价变化对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影响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说,油价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没有下降,反而在一定程度加强了。石油价格空前的上涨,也必然对应着经济危机空前的破坏力。
  
  不但美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顶点,加拿大英国等产油国家也出现了这样的顶点。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速度在未来将会逐渐下降。此外,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一批重要的产油国将越过石油生产的顶点,整个世界的石油生产速度有可能已经越过了顶峰,或者将在未来数年达到物理顶峰。这就意味着石油资源还可以供人类开采很长时间,但是石油的产出速度是不足使用的。如此一来,石油将成为长期笼罩在美国经济头上的阴云,阻碍其经济触底复苏,并迫使美国改变其生活方式。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是致命的,其国力将一蹶不振。
  
  注释: 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预言美国的石油生产会在1966年到1971年年达到顶峰,后来这一生产高峰果然在1970年出现,故此称为哈伯特顶点。不论是单个油田,还是一个地区,石油生产速度都大致符合哈伯特曲线。这个曲线的形状像一个扣在地上的大钟,哈伯特顶点就是钟的最顶端。以解析式表达如下,其中x为石油的开采速度:
  
  本节未完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3/31 14:01:53

  应当说,布什政府已经看到了后石油时代的苗头,并且开始准备进行应对。其应对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能源,将大量粮食用来生产汽车燃料。这一措施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也就有了2008年世界范围内“油和米”问题的由来。另外一方面,布什政府也在用其他方式来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这就回到了911事件。阴谋论者向来认为911事件是布什政府一手导演,如果这样去讲的话,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当然,这只是猜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战争,全部都在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或许可以这么猜测,布什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石油在未来对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压力,因此希望能够及早控制世界石油的主产地,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战略优势。这样一来,美国经济衰落的潜在趋势就成了美国军事冒险的动力,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也就冲出了经济领域进入外交和政治领域,使得美国的衰落迹象更全面的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军事冒险也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使得文明冲突论深入人心。
  
  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的过渡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便是给出一个很乐观的预计,假定这次危机能够在2009年或者2010年见底,经济的恢复过程也将是极其缓慢的。战后历次经济走出滞胀都是在油价大幅度下滑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时期,但是全球石油生产即将到来的顶点决定了这个价格水平难以出现,除非主要经济体出现幅度惊人的负增长。29年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经济也不过负增长三分之一。纵然达到了这个程度的负增长,经济再次回升的时候石油消耗量还是要增加的,但是全球石油生产不能够支持这一点。如此一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经济见底之后,陷入长期的滞胀之中。当然,这是在不发生政治危机和战争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地区冲突,石油生产可能大幅度萎缩,导致全球油价再次飙升。换言之,以石油驱动的经济增长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次危机实际上是要求人类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渡。即便这个过渡不是马上开始,也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而石油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整个工业体系的每个行业。因此这场危机的持续影响将比大危机还要长,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分析至此,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场危机必然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后二战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建筑于石油之上的现代工业其地基正在动摇。这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演变过程的大转折!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场危机要求我们重新修筑地基,而现在大家对于危机的应对,还停留在如何修补柱子这个层面上。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

  在讨论911事件的其他影响之前,有必要从其他角度继续经济领域的分析,以便于更深入的理解后二战时代经济的变化。既然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价格变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凯恩斯经济学并不能够应对资源短缺或者说资源价格剧烈上涨造成的滞胀,那么就必须使用其他方法来获得足够多的资源。事实上,其他经济学流派也不能够应对此种类型的危机,经济学是配置资源的学问,而不是获取资源的学问。没有获取资源这个前提,也就谈不到如何配置的问题。
  
  本节未完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4/1 12:07:19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由于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吸取了经验教训,从激进转向了温和,在环境问题出现后很自然的就选择了缓和人与自然冲突的方式。如此一来,掠夺性的开采国内资源就变得不可行了。为了满足经济体系不断增大的资源消耗量,必须另外寻找资源来源。于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逐渐大行其道。西方国家把资源消耗比较大和对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从国内转移出去,到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相应的产品,然后再把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输送到西方国家以供其消费。这些产业的转移过程是比较平稳的,西方国家国内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些产业继续留在欧美必然丧失竞争力,于是向劳动力和环境标准更低的地方转移就成为商业上的必然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转移意味着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输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必然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方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随后开始工业革命。而发展中国家无法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西方国家的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化启动的原始资本是有益的。尽管这种投资带来的是较为落后且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还是愿意接受此种投资。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当于增加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资源供应量,经济政策也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这一时期部分发展中国家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经济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发展,主要是我们所熟悉的亚洲四小龙。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持续进行,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垂直分工体系。美国和西欧居于这个体系的顶点,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文化类产品,其他如生活必需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则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也试图进行更深入的工业化,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以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不过这种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没有奏效,究其原因整个产业转移是在欧美国家主导下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让欧美国家可以建立和维持更加奢侈的物质生活,而不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如果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么西方国家将无法继续维持其国际分工体系,这些国家的经济势必陷入类似70年代的长期滞胀。眼下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形,不过危机破坏力已经超过了70年代的第一次滞胀。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破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一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台湾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假以时日则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不成问题。此时美国的金融大鳄出动,将东南亚国家(地区)逐个击破,迫使其经济全面倒退,只能继续乖乖地出口资源类产品来换取外汇以平衡国际收支。国际分工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文明进行全球掠夺的一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含蓄比较隐蔽的手段,与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有了明显不同。
  
  这样看来,似乎西方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垂直分工体系将要千秋万代了。不过世界从来都不是这样子的;世间万事,有兴必有衰,有涨必有落。不论一个家族,还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民族和文明,都不可能逃过兴衰周期这个铁的法则。时间倘若倒退一百年,只看表面的话,全球殖民体系也似乎可以千秋万代,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力量是存在的,只不过隐藏于表象之下罢了。垂直分工体系也是如此,当这个体系走过了顶点之后,不可避免要走向衰落。
  
  本节未完

stream4423 发表于 2009/4/3 11:26:55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化这个词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关贸总协定升级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市场与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说,全球化浪潮是垂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既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也为其国内的资本拓展了投资渠道。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与上一个世纪的世界殖民体系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众多的相似性。首先,这两个体系建立都是西方文明为了维护其强势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产物。虽然一个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手段进行掠夺,另一个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掠夺,但是其掠夺的实质不变。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从激进转向温和,以贸易掠夺是与此趋势吻合的。其次,在两个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西方文明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前者使用的是丛林法则,后者使用的是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并且都通过不断将弱势国家纳入体系的方式来维持其强势地位。再有,体系建立的过程都在隐含培育着破坏体系的力量,而且这个力量正是建立体系的力量本身。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军事力量,而摧毁世界殖民体系的,正是各列强建立的军事力量,否则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债务不断增长,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导致了高额贸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吸引美元回流,美国必然发行各种各样的债券。因此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伴随着美国的债务不断积累的过程。金融危机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全世界,眼下破坏美国经济的力量正是它所积累起来的债务。基于这些相似性,我们不妨看一下世界殖民体系的变化。在第三章已经谈到,当这一体系建立之时,也就是世界大战开始倒计时之日。换言之,扩张型文明通过全球扩张所建立的全球体系,当其建立完成时,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也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今天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游离于这个法则之外了吗?完全没有,金融危机正是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建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破坏力,其升级后的结果将是西方文明再次进入动荡期。
  
  应当指出的是,产业转移的过程还从另外一个方面造成了欧美的衰落。随着产业转移的过程,必然出现产业空心化。也就是欧美等国越来越多地把制造业或者说实体经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只是消费而不生产这些产品。然而这样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如何就业。普通服务业的发展当然可以吸纳一部分就业,但是无法设想一个只有服务业发达的国家能够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要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必然要掌握一种影响全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呢?除了少数高科技之外,找来找去就只有美元比较合适了。也就是说,美国必须靠使用自己的铸币权来维持其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地位。如此一来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就顺理成章了。一边是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另一边是金融业的壮大。长此以往,结果不言而喻,自然就是虚拟经济的比重升高,实体经济比重下降。这一变化的破坏力有多严重,金融危机已经给出了答案。估计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敢于让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了。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文明有可能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西方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一个为掠夺服务的世界体系建立过程之中,而不是这样的世界体系建立之后。如果西方文明吸取经验教训的话,将不会再尝试去以掠夺资源为目的建立其他的世界体系,当然以后也没有能力去建立类似的体系。这一点将在后续章节详细解释。问题在于,这种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世界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不去尝试建立那也就无法维持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文明已经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整个世界也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趋势将会变得非常清楚。如果和西元二十世纪西方文明比较的话,也可以说西方文明即将进入第二个动荡期。

  债务经济与地产泡沫

  以上一节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勾勒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走势,鉴于眼下的危机影响正在逐步加大,有必要更具体的分析一下危机的形成过程。这样对于危机的演变方向以及中长期影响才有可能形成共识。
  
  首先我们还是从危机的发源地来看一下。美国由于铸币权的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为了维持国内的奢侈生活,它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资源。为了维持国内的经济运转,它又需要外部注入美元。通俗地说,它既要钱也要货。我们打个比方会更容易理解。比如张三和李四作交易,张三需要李四的资源,于是把钱付给李四。但是拿到资源之后,张三还需要把钱拿回来,否则他自己就陷入严重的收支不平衡之中。不过一旦把美元白送给张三,李四财物两空什么都没捞着,这肯定是不干的。如果在军事殖民的时代,可以硬抢。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便于直接使用武力,那么就必须用其他的办法,让美元从李四回到张三这里。这样张三就需要发行一些可供李四投资的东西,比如债券和股票之类,于是美元就回流了。
  
  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美国需要美元,直接自己开动印钞机印刷不就行了吗?这种策略只能够有限的使用。如果滥发美元,一方面要造成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美元的地位动摇。不管美联储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发行美元受制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不能随意发行。美国每年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如果都用发行美元来填平,估计要发行一万个亿。奥巴马政府最新的预算案财政赤字一项就达到1.75万亿,靠印刷美元来填平是无法想象的。如此大量的基础货币增加,再加上银行间的信用创造,美元就成为洪水了。同时发行的太多,必然造成美元的贬值,那么各个债权国已经购买的美国债券或者股票收益就会缩水,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美国的动力萎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债券的持有者大量抛售的话,美国各级政府的债券无人购买,财政会陷入破产的窘境。施瓦辛格之所以说加州财政要破产,正是因为加州的政府债券现在找不到买主。如果有人愿意借钱给加州政府,财政自然就可以运转下去。另外,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政治上也是无法承受的,来自选民的压力迫使当局必须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社会容忍的水平之下。所以美国必须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希望维持一个经常项目赤字而资本项目黑字的状况。
  
  发行各种债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联邦政府到州政府以及企业债券等等。当然发行债券是要付利息的,这个利息必须有来源。对于企业债券来说,就是企业预期收益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美国股市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如果投资于美国的收益不够高,通常情况下大家就不会去投资。债券和股票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影响,企业预期收益往往也包括了股市的收益,也就是说以未来发行股票的收益来支付债券到期的利息。这样就有必要找到一种投资回报率足够高的东西,否则债券和股票都会没人买。炒作互联网概念曾经是一个办法,但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就必须换一个炒作题材了。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来支撑,这个题材就选中了房地产。为了炒作房地产,就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贷款购房,优质信用记录的人数不足,于是就找信用记录不良的人发行次级贷款。房地产的价格越炒越高,高到泡沫无法维持的时候,次贷危机就出现了。不过在炒作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非常投入的,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而且由于金融业巨头基本都是跨国经营,一旦被债务压垮,影响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
  
  本节未完

[ 本帖最后由 stream4423 于 2009/4/3 10:28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长篇连载]大转折 —中国的对策与未来 BY黄飞鸿007(2.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