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灵词汇日知录【31】 资料
《庄子》“望洋”释义辨(北大中文论坛)《庄子》“望洋”释义辨
连登岗
《庄子•秋水》是古代散文的名篇,现行各种古代散文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中学语文课本、大学语言文学教材,也多有选之者。《秋水》中的“望洋向若而叹”以及由它凝练成的成语“望洋兴叹”更是名语,但其中的“望洋”一词却是难词——人们不容易弄清楚作者当年使用这个词语时,赋予它的语义是什么,因而千百年来,对于“望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解释着,而且留下了至今仍在分歧的解释。这种状态影响到读者对于“望洋”一词准确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它继续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古今学者对“望洋”的解释
古今学者,对于“望洋”的解释,影响比较大的有五种:
第一种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所收录的解释:“司马、崔云,匡洋,犹望羊,仰视貌。”这种解释也见于《集韵•唐韵》:“匡,匡洋,仰视貌。”按照这这种解释,“望洋”的结构形式是连绵词(双音单纯词),词性是形容词。这种解释被现代的一些选本所采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望洋:即‘茫洋’,仰视貌。”(中华书局1962年8月新1版第410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望洋,连绵词,仰视的样子”。(1999年5月第3版第394页。)
第二种是成玄英在其《南华真经注疏》中的解释:“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据此,望洋,指的是视线中的景物不清晰。罗勉道《庄子循本》大致沿用了这个解释:“望洋,目迷茫貌。”按照这种解释,望洋指的是眼睛迷茫,是看不清楚的意思。
第三种是刘盼遂、郭虞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所做的解释:“望洋,或做‘望洋’、‘望羊’,连绵词,迷惘的远视的样子。” (刘盼遂、郭虞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1980年1月版第185页。)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基本采用了这种解释:“望洋,叠韵连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93页。)按照这种解释,望洋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
第四种是郭庆藩《庄子集释》所作的解释:“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他的根据来自刘熙对“望羊”的解释。刘熙《释名·释姿容》:“望佯,佯,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第五种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所做的注释:“‘望洋’一词有多种解释,……然‘望洋’作常义解即可。‘洋’即海洋,上文云北海可证(李勉说)。”(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413页。)按照这种解释,望洋就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词组,是“望着海洋”的意思。
以上问题可以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词义的问题,即“望羊”究竟是“仰视貌”、“目迷茫貌”、“迷惘直视的样子”还是“望着海洋”?二、词形的问题,就是“望羊”究竟是连绵词、合成词还是词组。
如果孤立地看,就此论词,那么,以上各种解释都有它的道理,但是,语言是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系统性的事物,任何一个词汇的意义度必然要受到它所存在的时代、它所处的文章以及该词语的普遍用法的制约。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以上解释展开分析。
二、“望洋”的词义
(一)、第一、三、五三种解释的失误
1、第五种解释,即望洋是“望着海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在《庄子》时代,“洋”并没有“海洋”的意义。洋本是河流名称。《说文》:“洋,水。出临听高山,东北入钜定。”在先秦,“洋”具有众多、广大等意义,但并不用它来指称海洋。《庄子》中“洋”字共出现过三次,一次是“望洋”,还有两次是连出,《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此“洋洋”是大的意思。用“洋”来指称海洋,大约是唐宋以后的事。把“洋”解释为“海”的现存最早字书是《广韵》,《广韵•阳韵》:“洋,海名。”此种用法的实际例证,迄今能够见到的是最早例证是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今谓海之中心为洋,亦水之众多处。”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海道一•半洋焦》:“舟行过蓬莱山之后,水深碧色如玻璃,浪势益大,洋中有石,曰半洋焦。”《庄子》一书多次提到海洋,但都用“海”来指称,并没有用“洋”来称说。可见把“望洋”解释为“望着海洋”是不符合语言的历史的。
其次,把“望洋”释为“望着海洋”于文理不顺。一个词汇的意义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现的,人们对它的解释,置于它的语境中要能通能顺。所谓能通,就是要符合逻辑;所谓能顺,就是要文气顺畅,与上下文协调,否则,这个解释就可能是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望洋”的相关语境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谈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按照陈鼓应的解释,“望洋向若而谈”就是“望着海洋面向海神说”。这样就出现了矛盾:河伯是要对若说话的,他为什么要面向海洋呢?而且河伯既要面向海洋,又要面向若,那怎么能兼顾得了呢?有的学者,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此句译为“望着海洋对海神而感叹说”,可是,“向”在先秦是动词,其词义是“面向、对着、朝着”而不是介词“对于”。
2、第二种解释,即把“望洋”解释为“不分明”“目迷茫貌”,也是不大可靠的,因为这解释缺乏根据。语言是有社会性的,系统性的,一个词汇的意义,应该具有语言学的理据,也应该有实际应用的普遍性。“望”具有迷惘的意思。《释名》:“望、惘也。视远惘惘也。”“望,茫也。远视茫茫也。”,释“望洋”为“迷惘”,只解释了“望”,而“洋”字就落空了。此其一。其二,释“望洋”为“不分明”“目迷茫貌”,缺乏别的用例旁证,因而这种解释是靠不住的。同样的理由,
3、第三种解释,即把“望洋”释为“迷惘直视”,更是缺乏语言学训诂根据,,而且也不符合文理。迷惘是“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现代汉语词典》)可是原文所表现的河伯并不“迷惘”,而是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深有感触。才说了那一番话。因此可见,这种解释也是不大可靠的。
(二)、第一、四两种解释的合理
第一种解释和第四种解释都把“望洋”解释为“仰视貌”,这种解释则是比较合理的。首先,这种解释置于上下文中,是很通顺的。“望洋向若而谈”是“仰视着面向若发议论”的意思。河伯是河神,若是海神,若的形体比河伯高大,他的见识也比河伯高超;河伯此时看到东海的辽阔,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对于东海之大,极为惊叹,所以要对海的主人若“仰视”着说。
其次,这种解释具有语言学根据。“望洋”是一个连绵词,它具有不同的写法。如:望羊、望佯、望阳,望佯、匡洋等,中古以前常见使用。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名词,指一种相貌,一种生就的头向上仰、目往上视的特殊长相。(此种用法未见辞书有释;辞书一般都把“望洋”是为形容词,即一种可以任意做出的姿势,与本文解释不同,故略为之辨。)如:
(1)、《白虎通·圣人》:“圣人皆有表异,……《礼》曰,禹耳三漏,是为大通,兴利除害,决河疏江。皋陶鸟喙,是谓至诚,决狱明白,察于人情。汤臂三肘,是谓柳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谓至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武王望羊,是为摄扬,盰目陈兵,天下富昌。周公背偻,是谓强俊,成就周道,辅于幼主。孔子反宇,是谓尼甫,立德泽所,与藏元通流。”
文中“耳三漏、鸟喙、臂三肘、四乳、背偻、反宇”都是一些特殊长相,“望羊”与之并列,可知也是一种特殊长相,而不是一种可以随意做出的姿势。
(2)、《论衡·骨相篇》:“人命禀于天,则有表侯于体。……表侯者,骨法之谓也。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鸟喙,孔子反羽。”
文中说得清楚,“望阳”(即“望羊”)属于生长于人体的“表侯”,是一种相貌,而不是临时做出的姿势。
(3)、《论衡·初禀篇》:“夫四乳,圣人证也。在母身中,禀天圣命,岂长大之后,修行道德,四乳用生?以四乳论望羊,亦知为胎之时,已受之矣。”
这里说“望羊”是在母胎内就已经生成的,显然,它只能是一种长相,而决不会是一种姿势。
(4)、《论衡·语增篇》:“武王之相,望羊而已。高祖之相,龙颜隆准、项紫、美须髯,身有七十二黑子。……夫此相多于望羊。”
这里说得明白,“望羊”是一种“相”,即生就的长相,而不是一种姿势。
由以上例证看来,“望羊”可以用为名词,指一种特殊的长相,那么,这种长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5)、《释名·释姿容》:“望佯,佯,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望佯”即“望羊”。这里对其语源的解释或可商榷,但“举头高”三字却是对“望羊”这种相貌的客观描写。
(6)、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兴王》:“周武王发望羊高视、骈齿。”
“高视”是对“望羊”这种长相的具体描述。据上两例可以得知,望羊是一种头向上抬、眼睛向上看的特殊长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有这种长相的人,他们即使在平视的时候,眼睛也总是在向上看去,给人的感觉是在仰视。(如同某些生就斜视的人,即使在正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斜视。)笔者生活过的甘肃陇东一带,把这种长相叫做“高望”。
望羊,这种长相也叫做“望视”。如:
(7)、《孔丛子·居卫》:“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
句中的“望视”,说的是武王的相貌特征,即“望羊”。
(8)、《左传·哀公十四年》:“有陈豸者,长而上偻,望视,事君必得志。”杜预注“望视”为“目望阳”。
望阳即望羊。可证“望视”即“望羊”。
(9)、《史记·孔子世家》:“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
裴駰《史记集解》:“王肃曰,望羊,望羊视也。”“望羊视”就是“像望羊者(即生有望羊这种长相的人)那样视”的意思。生有“望羊”长相的人,在向前看时,给人的感觉是高视远望,而眼睛正常的人,也能做出高视远望的姿势。正常人高视远望,通常表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文王眼睛是正常的,孔子用“眼如望羊”这个传神的动作来形容他的风采,表示他目光远大,不同常人。“眼如望羊”是“眼如望羊者”的意思。句中“望羊”是“望羊者”也就是“生有望羊长相的人”的意思。
(10)、《孔子家语》:“某殆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谁能为此?”
句中“望羊”也是“望羊者”的意思。旷,是辽阔的意思,这里指文王的视野。“旷如望羊”,是视野开阔,如同具有望羊长相的人那样高视远望的意思。这是对文王神态的描写。王肃注:“望羊,远视也。”只注了一个“望”,羊字未落实。
名词和形容词密切相关,名词指称的是事物,而形容词则是对事物的状态的描述,因而,名词常常可以转换为形容词。“望羊”作为名词,是眼睛向上看的一种特殊长相,那么,作为形容词,义为“仰视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例如:
(11)、《晏子春秋。谏上》:“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
杜炯去上朝,可是君主没有来,他只好等待着,“望羊”是仰头张望的样子,表现了他着急的心情。而《庄子》中的“望洋”是“仰视貌”的意思,这是完全符合词义引申的规律的,也是有别的用例可以做旁证的。
“望羊”一词,《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辞书都予以收释,前二书并释其为“仰视貌,一说远视貌。”《汉语大词典》:“望羊,①亦作‘望洋’、‘望阳’。仰视貌:远视貌。……②犹仿佯。”除后者所释第二义项(此义项本文不作讨论)外,诸书所释并同,皆释望羊为“仰视貌、远视貌”,“仰视貌、远视貌”是一种可以任意做出的姿势,按照这种解释,望羊是一个形容词,是形容人的姿势的词。
望羊,做名词与作形容词是不同的:作名词,指一种长相,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随意改变的固定形体;而作形容词,则是一种可以随时做出的临时性的形体动作。古人写周武王等人长有“望羊”的特殊长相,是把它作为“圣人”与生俱来的特异表征来写的,如果不知“望羊”一词的名词用法,只把它作为形容词来看待,那就无法正确理解古人这样描写的用意了。有鉴于此,辞书应给“望羊”一词补上作名词的义项。
三、望洋的词形
根据司马彪、崔譔以及现代大多数注家的意见,“望洋”是连绵词。而根据刘熙、郭庆藩等人的意见,则“望洋”不是连绵词,而是一个词组。
成玄英对于“望洋”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前面已作讨论,这里不再重复,现在看一下刘熙、郭庆藩等人的说法。
刘熙《释名·释姿容》:“望佯,佯,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郭庆藩《庄子集释》:“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他们对于“望洋”一词的构成的看法是相同的,即,羊、洋是“洋”的假借字,“望洋”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词组。这个解释与这个词的词义及应用联系起来,就不妥当了。“望洋”既然是“仰望”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说“仰望”或其他能够直接表达“仰视”意义的词语,而要拿仰望太阳来表示呢?古人的语言为什么就那么曲折迂回呢?可见,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把“望洋”看作连绵词,从词形学的角度完全能够讲通,(这从它同一个词具有多种书写形式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说明),有许多例证可以说明,因而是能站住脚的。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提给这个连绵词,“仰视”问什么不直接说成仰视,而要说成“望洋”(望阳、望羊等等)呢?
一般认为,连绵词只是语音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它的书写形式和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认为,连绵词的情况是复杂的。如果静态地、共时地来看,可以说,连绵词的书写形式与它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动态地、历时地看,则有的连绵词,最初意义和书写形式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后来由于该词的某一个核心义素扩展了,用来指称与该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这个词便产生了新的写法,于是随着这个词的指称对象的增多,它的书写形式也多来越多。久而久之,这种词的意义(某一个义素)便与一定的语音联系在一起,而它的书写形式却便变得多样化,再加上古人用字又不大规范,于是便形成了所谓“连绵词”。
如瑶田《螟蛉蜾蠃异闻记》:“夫螟蛉、蜾蠃、蒲芦,皆字之双声叠韵者也。拟诸形容,大率无专物。如果臝之实为栝楼,则谓瓜为果臝;元雉入淮为蜃,则蜃为蒲芦,鸟亦有果鸁之名,禾穗亦谓之果臝。夫螟蛉也而又专名乎?”这里说的当然是事实,如果静态地看,连绵词是有着同类词以某一个义素和近似的语音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一族词,它们的写法各种各样。但是如果从这些词的源流来看,肯定有一个词是最早产生的,这个词是最早的把这种词族的中心义素与他们的语音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词的最早写法,也肯定与他的意义语音有关系。其他的意义和书写形式都是随着它的指称对象的转移而先后产生的。这个最早的词,肯定是人们最先认识的事物的名称。例如。在果蠃这一族词语中,人们最先认识的应该是植物的果实,因为它是人们的食物,然后再到鸟类、再到昆虫。那么,在这族连绵词中,果蓏就应该是最早的词形了。由于果蓏是圆形的,所以,圆形的鸟、昆虫、禾穗之类也被名之为“果鸁、蜾蠃、蒲芦”。
再如“络绎”它的核心义是连绵不断。最初应该是得义于丝缕类的事物的,可是其他事物也有连绵不断的状态。例如车马。于是人们形容车辆车马的连绵不断是就写作“駱驛”,也有写作“络驿”的,而现在却一律写作“络绎”。
同理,“仰望貌”这个意思也应该有个最先的书写形式。我们认为,“望羊”一词的本字应该是“望羊”,它的“仰视”义,最初得自于羊的视觉状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苏兴曰,《洪范•五行传》,郑注:‘羊,畜之远视者,属视。’故望远取义于羊。”羊的眼睛是不大会转动的,它看东西时,给人的感觉是在向上、向远方看去。所以人们就用“望羊”一词来指称那种眼珠向上偏去的人,犹如人们把双眼对视的人叫“斗鸡眼”一样。古人习惯于用动物的长相特征来说明人的长相特征,例如:龙颜,鸟喙,豺声,鸡胸,豹头、雁额等等。望羊也应该是这样,它最初是用羊的视觉状态来形容人的一种特殊的长相的,后来转为形容词,具有了“仰视貌”的意义。再后来,词语的意义与声音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对凝固,而该词的书写形式却出现了多样化。
注释:
(1),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第300页,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1版。
作者简介:连登岗,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文字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教育路39号南通大学文学院。 邮
编:226007 电
话:0513—3588760
素灵词汇日知录【31】 资料
伛,指脊椎残疾。《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尪与伛人。”高诱注:“伛,脊疾也。”《礼记·问丧》郑玄注:“伛,背曲也。”都说“伛”是驼背。《说文·人部》:“伛,偻也。”对于“偻”,又有“背偻”的解释。段玉裁注谓“曲脊”。《汉书·蔡义传》说,“义为丞相时年八十余,……行步俛偻,常两吏扶夹乃能行。”颜师古注:“俛即俯字也。偻,曲背也。”蔡义“行步倪偻”而任丞相之职,或许也可以看作“处其宜,为其能”的实例。国学网王子今《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
素灵词汇日知录【31】 资料
针灸大成肺俞第三椎下兩旁, 相去脊各一寸五分, 千金對乳, 引繩度之, 甄權以搭手,
左收右, 右取左, 當中指末是, 正坐取之, 甲乙針三分, 留七呼, 得氣即泄,
甄權灸百壯, 明堂灸三壯, 素問刺中肺, 三日死, 其動為欬。 主癭氣黃疸, 勞瘵,
口舌乾, 勞熱上氣, 腰脊強痛, 寒熱喘滿, 虛煩, 傳尸骨蒸, 肺痿, 咳嗽肉痛, 皮癢,
嘔吐支滿, 不嗜食, 狂走, 欲自殺, 背僂, 肺中風偃臥, 胸滿短氣, 瞀悶汗出,
百毒病, 食後吐水, 小兒龜背。 仲景曰: 太陽與少陽併病, 頭項強痛, 或眩冒時如結,
胸心下痞硬者, 當刺太陽肺俞肝俞。
素灵词汇日知录【31】 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词典 >> 字母B >> 文章正文背伛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资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9 10:32:58
病证名。曲背俯身,部分脊椎突出,按之高耸之证。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若少壮之人;忽患伛偻,并足挛,脉沉弦而细;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亦可因体虚感受风寒所致。参见大偻、背偻条。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4/26 16:13 编辑 ]
素灵词汇日知录【32】
陷脉为瘘,瘘,瘘管。张景岳:“陷脉,寒气自经络而陷入脉中也。瘘,鼠瘘之属。邪结不散,则留连肉腠,曼延日久矣。”明见。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4/27 11:02 编辑 ] 素灵词汇日知录【32】资料
关于骨结核的问题收藏此问题
http://www.120ask.com/Question/2007-5-6/1769205.htm
shisongyu
回答:3
浏览:44
悬赏:50提问时间:2007-5-6 11:43:17
胸骨结核已吃两年药,主要是利福平,雷米锋,盐酸乙安丁醇片,近半年在当地防疫站输液三次,每次一个星期,这段时间又连续输了近二十天,但病情没有好转,同时现在胸部出现软组织肿大,做过核磁共振,以前做过CT,且刮骨刮过一次,都没有好转,请问下一步如何治疗,在哪里有这种专科医院,谢谢
最佳答案
夏大中
主任医师
查看医生信息
2007-5-7
11:36:50你好!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破坏性病变。现代医学称为骨、关节结核。中医称为骨痨,因其发病于骨、消耗气血津液,导致形体虚赢,缠绵难愈而得名。成脓之后,其脓腐状若败絮粘痰,且可流窜他处形成寒性脓肿,故又名流痰。
其多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0岁以上儿童占第一位。在10岁以下儿童中,又以3---5岁的学龄前儿童为最多。发病部位多数在负重大,活动多,容易发生劳损的骨与关节。其发病率依其顺序为:脊柱、膝、髋、肘、踝、腕及手足的短骨干,四肢的长骨干,偶可涉及扁骨,如胸骨、肋骨、颅骨等,多为继发引起,其原发病灶多数在肺和胸膜或在消化道和淋巴结。
其病因多为正气虚弱,筋骨局部伤损。临床表现分为全身表现和局部表现。
1、全身表现:初期多见明显全身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渐感全身不适,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继而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心烦失眠,咽干口燥,形体日渐消瘦,两颧发赤,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等一派火旺征象,后期气血虚弱,可见面色无华,舌淡唇白等,如有高热恶寒,全身热毒症状明显者,应考虑合并其它化脓菌混合感染。
2、局部表现:
(1)疼痛,呈渐进性;
(2)肌肉痉挛,多为局部肌肉紧张;
(3)肿胀;
(4)患肢肌肉萎缩;
(5)功能障碍;
(6)畸形;
(7)寒性脓肿;
(8)窦道,瘘管形成;
其诊断要点:
(1)有结核病史和病程缓慢,发病隐渐,进行性加重的病变过程。
(2)出现上述全身和局部的症状,体征。
(3)X线检查:单纯骨结核,骨结核病灶的X线征象,主要呈不规则的透光破坏区,其边缘无硬化增密现象,破坏区内有时可见较小的密度增高影。寒性脓肿形成者,在病灶附近出现软组织肿大阴影。
单纯滑膜结核,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附近骨骼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呈云雾状模糊不清。如关节腔积液多,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全关节结核:X线表现主要为关节边缘局限性破坏迹,或边缘不规则,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或发生关节脱位。
3、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常规、血沉、结核茵素试验,细菌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确诊。
治疗:必须整体与局部并重,祛邪与扶正兼顾,内治与外治结合。建议采用中医保守疗法,膏药外敷、中成药内服,可起到养阴清热,祛腐生肌,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祝早日康复!
素灵词汇日知录[特]
《伤寒论坛》“上古真人(天文地理版)”曰:QUOTE:
原帖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3-27 13:06 发表
生命之水如何“持满”?
答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御神知时。
**********************************
生命之水者:“活”字,活从水从舌。意指口中津液即为生命之水。
恬淡虚无,心肾双补。精神内守,持心血因心火平;寡欲护精,肾水则足;
血清水足,阴平则阳秘。阳者,相火与君火也
素灵词汇日知录[特]
复远方朋友----上古真人周楣声先生所谓“道家与医家互相沆瀣”,的是也。丹道家亦如是。“口为玉液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玉液清水濯灵根”。道家以养生为要务,医经置“天真”于篇首,一理通之。
素灵词汇日知录 【特】讨论
为什么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4/30 12: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