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虫方
1. 传尸劳瘵未甚者, 宜早用神授散。 因二五五2. 卅虫内蚀, 下部生疮, 宜雄黄兑散主之。 因二五七
3. 大孔虫痒方。 因二五八
4. 银朱烟, 用治肤腠诸虫, 无不神妙。 新因五三
诸虫论列方
扫虫煎新和十四。 猎虫丸新攻五。 芜荑散和三一九。 化虫散攻九八。 百顺丸新攻六。 榧子煎和三二一。 温脏丸新热二四。 四味肥儿丸小百十一。 理阴煎新热三。 温胃饮新热五。 九味芦荟丸小百十五。 遇仙丹攻五一。 追虫丸攻九七。五君子煎新热六。 苦楝汤攻四七。 甘草泻心汤寒二八。 蟾蜍丸小一二三。 理中汤热一。 七味肥儿丸小百十三。 归脾汤补三二。 万应丸攻九九。 木香槟榔丸攻四九。
论外备用方
圣效方和三二二寸白虫。 <直指>芜荑散和三百二十取虫。 妙应丸攻百杀虫。 仲景乌梅丸和三二二胃寒吐蚘。诸毒附蛊毒
论饮食诸毒<风俗通>曰: 禽兽自死者, 俱有毒, 不可食。 鱼无腮者, 有毒, 腮大者亦有毒。 鳖肚下有红藻纹者, 有毒。 蟹腹下有毛者, 有毒。 煮酒初出火者, 有毒。 江南谓之火头酒, 饮之则生痔, 溢血。 夏月饮食但过宿者, 即有毒。 夏月酒在铜锡器中过夜, 即有毒。 铜器盖热食, 气上蒸成汗, 滴下食中, 即有毒。 炊汤过宿, 饮之有毒, 盥洗则生疥。 桃, 杏仁, 双仁者毒, 能杀人。 果未成核者, 俱有毒, 令人发疮疖。 夏秋果熟落地, 虫缘者, 有毒, 人食之作漏。 屋漏水有毒, 人食之有胀而死者。 用之沐手, 则生浸淫之疥, 屡验。 泽中死水有毒, 饮之令人生瘕。 汤池中温泉水不可饮, 令人胀闷, 惟澡浴可以疏风愈疥癣。 盖其泉自硫黄中出, 故温也。 患疥者, 宜饱食入浴之, 连日数次, 汗透而愈; 体虚者, 不可轻浴。
解一切饮食诸毒
1. 芝麻油总能解一切饮食诸毒, 不可不知。 凡造肴馔, 必先用真麻油于净锅熬熟, 却下肉炒过, 然后入清水煮之, 则并不犯毒。 今徽州, 池州地方食牛肉, 不论春夏, 无日不食, 惟制之有方, 所以鲜有中毒。 但犯一切饮食毒者, 即用麻油一二杯饮之, 得吐即毒释而无不愈者。2. 解饮食中毒共十五方, 俱载古方因阵中, 自二百七起至二二一止。
3. 善解毒者无如火, 盖火能革物之性。
解一切药毒
1. 凡解诸药毒者, 宜以荠苨汁, 白扁豆汁, 绿豆汁, 甘草汁, 饧糖汁, 米糖汁, 蚕退纸烧灰, 随便用之, 俱可解。2. 凡解毒药汤剂, 不可热服, 宜凉饮之, 盖毒得热而势愈盛也。 虽然, 此特以热毒为言耳, 若解木鳖, 菌蕈, 黄连, 石膏之类以中阴毒者, 岂仍避热而犹堪以寒饮乎? 此有医按在呕吐门, 当兼察之。
3. 解毒药共十四方, 俱载古方因阵中, 自二二三起至二三五止。
解诸毒通用简易方
1. 一方, 雄黄, 青黛等分为末, 新汲水调服。2. 一方, 拣净土地掘窟, 用井水倾入, 搅, 澄清, 多饮则愈。
3. 一方, 晋矾, 建茶等分为末, 新汲水调服三钱, 吐即效, 不吐再服。
4. 一方, 黄连, 甘草节二味水煎, 凉服, 不拘多少。
5. 一方, 荠苨, 黑豆, 甘草卅咀, 每用一两, 水二盏, 煎一盏, 温服, 未效再服。
6. 一方, 白扁豆生为末, 水调服二三钱。
7. 一方, 伏龙肝为细末, 凉水调三四钱, 搅动服之, 吐者再一服。 即灶心土。
解一切虫兽毒
凡虎伤, 犬伤, 蛇蝎蜈蚣水蛭之类皆是也, 共二十三方, 俱载古方因阵中, 自二三六起至二五八止。蛊毒共三条
蛊之为毒, 中土少见之, 世传广奥深山之人, 于端午日以毒蛇, 蜈蚣, 虾蟆三物同器盛之, 任其互相吞食, 俟一物独存者, 则为为蛊, 又谓之挑生。 凡欲害人, 密置其蛊于饮食中, 人中其毒, 必心腹卅痛如有虫啮, 吐下皆如烂絮,若不即治, 食人五脏而死; 亦有十余日而死者; 更有缓者, 待以数月, 气血羸惫, 食尽五脏而后死。
一说两广山谷间有草曰胡蔓草, 又名断肠草, 若人以急水吞之则急死, 以缓水吞之则缓死。 今见荆楚之地, 有曰鼠莽草者, 人食之则毒死, 意即胡蔓草也。
一说岭南人取毒蛇杀之, 以草覆之, 以水洒之, 数日菌生, 取菌为末, 酒调以毒人。 始亦无患, 再后饮酒则毒作而死。 其俗淫妇多自合北人, 日久情好, 又不肯逐人归, 乃阴以毒投饮食中, 北人归则戒之曰: 子去几时还。 若从其言, 则复以药解之, 若过期不往则死矣, 名曰定年蛊。 北人至彼, 宜预防之, 须备解毒丹之类, 随身勿忘, 凡稍觉饮食之后, 四大不调, 宜即服解药。 若不预识其机, 备有药饵, 恐一时仓卒不救, 所谓有备无患, 重生者不可忽也。
验蛊毒法
1. <遯斋闲览>云: 海南鱼有石首, 盖鱼枕也。 取其石为器, 可盛饮食, 如遇蛊毒, 器必爆裂, 其效其着。 闽人制作最精, 人但玩其色而鲜有识其用者。2. 验蛊之法, 唾津在净水中, 沉则是, 浮则非。
3. 又法: 口含大豆, 中蛊者豆即胀而皮脱, 无蛊者豆不胀脱。
4. 又法: 煮鸡蛋一枚, 去壳, 以银簪一只插入其中, 并含入口内, 一饮之顷, 取视簪卵俱黑, 即为中蛊。
5. 孙真人曰: 凡中蛊者, 嚼生黑豆不腥, 噙白矾而味反甘者, 皆中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