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19:15:27
附:以道论医的奥秘(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顺道而行与背道而驰,在本篇是划分圣人与愚者的标志。《内经》言医为何先论道,即为何以道论医?要探索这一奥秘,需要回顾早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一种创造出文明、创造出众多经典的思维方式。
阅读《周易》可以知道,作八卦的中华先贤以天地论万物、论男女。天地是万物与男女的造物主,道是天地的造物主。中华先贤认识了道,如同希伯来人认识了上帝,如同印度人认识了大梵。找到了造物主,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行为方式-以道论之。请看以下之例证:
⑴老子的以道论之:阅读《道德经》可以知道,老子论天地万物起源,论德、论政,是以道为基础的。⑵孔子的以道论之:阅读《礼记》《论语》可以知道,孔子论礼,论公天下,论人生,是以道为基础的。⑶孙子的以道论之:阅读《孙子兵法》可以知道,孙子论兵法,论胜败,论战略战术,是以道为基础的。⑷《周髀算经》的以道论之:阅读《周髀算经》可以知道,这里论方圆规矩,论勾股弦,论二十四节气,论大年小年,论大月小月,均是以道为基础的。⑸《易传》的以道论之:阅读《周易·系辞传》可以知道,发明创造器具,是以道为基础的。⑹庄子的以道论之:阅读《庄子》可以知道,庄子论逍遥,论物以不齐而齐之的齐物论,论混沌式的悲剧、整齐划一的悲剧,均是以道为基础的。阅读《庄子》还可以知道,庖丁以道论技-解牛之技。
以道论之,论出了一部部中华元典,论出了一件件器具,论出了一项项技术。以道论之,论出了儒、道、兵、阴阳诸子的一部部典籍。以道论之,论出了奇偶之数。仍然是以道论之,论出了《内经》《周髀算经》这样光照千秋的经典。知道了这一点,再看《内经》本篇的以道论医,还会难以理解吗?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提出一个论证问题的方式-像上帝那样去看。为何要“像上帝那样去看”?因为人看问题会受信仰的局限,会受传统的局限,会受经验的局限,会受权威的局限,种种局限造成了种种偏见。上帝没有局限,没有偏见,没有个人成分,所以应该“像上帝那样去看”。罗素的这一观点,相似于早起中华大地上的以道论之。运用道理解释一切即以道论之,是中华先贤、中华元文化的基本立场。立言、立德、立事、立功的基础在何处?答:在道。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为什么道家以道论德,儒家为何以道论礼,兵家为何以道论兵,《内经》为何以道论医的奥秘。道为造物主,道之处会演化出有形之万物,也会演化出无形之哲理。
《庄子·天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一者,道也。通于道,可以达于万事。这是庄子的结论,同样也是《周髀算经》中的结论。以道论之,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如果后世子孙继续以道论之,能否像祖先那样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呢?
中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由道论医术。道,既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中医之本源。
众所周知,在西方,科学与文化是两分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医学”的界定是:“研究如何维持健康及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科学,也常指为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现代西方医学始终讲究的是科学与技术。众所周知,在西方,现代科学与上帝之间是两分的关系。由道而医理、由道而医术,与有术而无道,这是古老的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在基础上的差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19:16:26
金栋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以“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为依据,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而养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养生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理人体阴阳的重要养生原则,而且经后世医家的不断发挥和推广引用,在临床针灸治疗、选方用药、气功食疗等诸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参《内经》)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19:16:57
语译: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众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而与众物共同沉浮于生长收藏的过程中。违逆这个根,就会戕害生命之本,从而损坏人的身体。因此阴阳四时是众物开始与终结、生成与死亡的根本。违逆它就会有灾害发生,顺从它就会使重疾难成,这就是所谓的与道相合。圣人顺从而行道,愚人违逆而背道。顺从阴阳才能生存,违逆阴阳就会死亡;顺从才能安定治理,违逆就会发生祸乱。顺从反变为违逆,这就是所谓“内格”。(《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狂野之风2008
发表于 2014/6/16 12:07:16
拜读啦,开阔了世界,对内经有了更全、更深的认识。谢谢!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39:22
⑶生气通天论(篇):《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天,指自然界。本篇论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相通的联系。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其中列举了许多种疾病,着重说明阳气失常在病理上的作用,指出阴阳协调的重要性。”
高校教参《内经·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关于篇名]生气,诸注不同。《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注:‘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又《素问直解·卷一》云:‘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阳之气,皆为生气。’按生气,即生命之气,此指阴阳二气。因本篇篇首即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故《直解》注义长。然本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阳气在生命(包括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性,故生气作阳气解亦通。通,相应,贯通之义。天,指自然界。本篇主要讨论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息息相应,互相贯通的道理和意义,故以《生气通天论》名篇。正如《素问直解·卷一》所云:‘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素问补识》:“天雄按:《礼记·乐记》:‘合生气之和。’郑注:‘生气,阴阳气也。’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故郑注生气为阴阳气。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是息息相通的,即生气通天之义。”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40:05
人与自然:①人与自然阴阳相通应。
经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40:45
选释:[夫自古通天者]《素问识》:“王注《六节藏象》云:‘通天者,谓元气,即天真也。然形假地生,命唯天赋,故奉生之气,通系于天,禀于阴阳,而为根本也。《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此其义也。’简按:此解颇明备。”
《素问补识》:“杨云:‘古,谓上古中古者也。调阴阳而摄其生,则通天之义。’张云:‘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天元者,阴阳而已。’《集注》朱济公云:‘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天雄按:诸注义皆不明,杨以古为上古中古,言之太凿,朱注则荒谬。主要在‘通天者’三字理解未彻。‘通天’在我国古代是一项专门学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上经》就是古代一部专门阐述生气通天论的书,自古以来,凡是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就是所谓‘自古通天者’。与下句‘生之本,本于阴阳’联系起来,就是:自古以来,懂得生气通天这一理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来源,来自于阴阳二气。”
金栋按:《灵枢经》有《通天》篇第七十二。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41:23
[九州九窍] 俞樾《内经辨言》:“今按九窍二字,实为衍文,九州即九窍也。《尔雅·释兽》篇:‘白州驠。’郭注:‘川,窍也。’《山海经·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注:‘川,窍也。’川,即州字之误。是古谓窍为州,此云九州,不必更言九窍,九窍二字,疑即古注之误入正文者。”详见第十四节补注。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42:21
[十二节]《太素·卷第三·调阴阳》:“十二节者,谓人四肢各有三大节也。”
王冰注:“十二节者,十二气也。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而外应之。”
《素问识》:“志云:‘骨节也,两手两足,各三大节。’简按:王注为十二经,非也。《春秋繁露》云:‘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待,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六节藏象论》无‘五藏十二节’五字。此节之义,当考《灵·邪客》篇、《淮南·天文训》。”
金栋按:《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淮南子·天文训》:“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天文训》:“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又,《素问·阴阳别论》:“十二月,应十二脉。”《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十二节,此指十二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诸注释多作十二关节。又王注:‘十二节者,十二气也。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而外应之。’此以九窍、五藏、十二节为例,说明生命活动与自然过程相通。自然之气为一,阴阳之气为二,五属五元序例,九属三元序例,所以下文谓‘其生五,其气三’。”
天人相应,董仲舒谓之“人副天数”,所以既有十二月以应十二节之说,又有以应十二经脉之说,牵强附会而未知谁是?所以“多数学说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中西医结合二十讲·附评<内经>中天人相应论述》)。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7 06:43:28
[其生五,其气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其生五,沈祖绵说:‘春木肝,夏火心,秋金肺,冬水肾,皆由中五所生,故曰其生五。五者,中央土脾也’”,“其气三,沈祖绵说:‘天地人为三气。《阴阳应象大论》: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配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旧注据三阴三阳释之,非是。’”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其生五:五居天数一、三、五、七、九之中,为生数之主。此论阴阳生化,所以说‘其生五’。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不同的数、序列与类别。五行属于五元序列。五脏、五色、五音、五志、五味等是五数的横向类别”,“其气三:《易·系辞》:‘三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三为通变之数。易始于一,分为二,通于三。《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有形质者,莫不资生于三。此论阴阳与天、地、人关系,应指《易》所谓天、地、人三才。在人则指形气神三元。《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扬雄《太玄经》揭示了三元、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等数的三元序列规律。正象二进位制是阴阳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一样,三进位制是三元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