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8:33
9大黄蟅虫丸
【组成】 熟大黄干地黄各300g桃仁炒苦杏仁白芍各120g水蛭黄芩各60g炒虻虫炒蛴螬各45g蟅虫煅干漆各30g甘草90g
【主治】 五劳虚极。症见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紫或有瘀点,脉沉涩。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癥瘕刺痛。
【病案】 张某,女,38 岁。1999 年孟春,B 超示:右侧卵巢有一浆液性囊肿,球形,直径约3.5 cm,遂邀余诊治。述其无明显自觉症状,惟月经后期,经行小腹冷痛,月经量少,色黑有块,观患者眼圈黯黑,舌紫黯,有瘀斑,脉沉涩。辨为寒凝血瘀,冲任失调气血瘀阻之证。治宜温经散寒,破瘀消癥,益气和血。方用大黄蟅虫丸加减:熟大黄120g、蟅虫120g、虻虫60g、水蛭90g、干漆45g、蛴螬60g、桃仁60g、杏仁60g、白芍120g、熟地240g、炙甘草90g、桂枝120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早晚各服1 丸。连服7.5个月,查B 超,囊肿消失,月经正常。(摘自《北京中医》)
【分析】 “右侧卵巢有一浆液性囊肿”,中医辨病当属癥瘕范畴。患者出现“月经量少,色黑有块,观患者眼圈黯黑,舌紫黯,有瘀斑,脉沉涩”瘀血征象明显;结合“小腹冷痛”,故辨证为“寒凝血瘀,冲任失调气血瘀阻之证”。从脉象看,小腹冷痛不似肾阳虚寒所致,舌亦不胖大,故应为实寒。
治疗这类癥瘕积聚患者,非大黄蟅虫丸荡涤体内瘀血不可,但该方药性偏寒,而本患者为寒凝血瘀证,故去寒性之黄芩,加药性偏温之桂枝,既可温阳散寒止痛,又可通行经脉。大黄蟅虫丸祛瘀峻猛,故方中加用地黄以防耗伤阴血;同时一般用丸剂,取其“峻药缓用”之意。对此类瘀血日久,病程较长者,绝非短期能愈,一般要长期坚持服药以图缓攻。此病例也是“连服7.5 个月”才能治愈。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8:49
10抵当汤
【组成】 水蛭虻虫各6g桃仁5g酒洗大黄9g
【主治】 下焦蓄血证。症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发狂或喜忘,或身发黄,或经水不利,脉沉涩。
【病案】 余尝诊一周姓少女,住小南门,年约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证似干血痨初起。因嘱其吞服大黄蟅虫丸,每服三钱,日三次,尽月可愈。自是之后,遂不复来,意其瘥矣。越三月,忽一中年妇人扶一女子来请医。顾视此女,面颊以下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呻吟不绝。余怪而问之,病已至此,何不早治?妇泣而告曰:此吾女也,三月之前曾就诊于先生,先生令服丸药,今腹胀加,四肢日削,背骨突出,经仍不行,故再求诊!余闻而骇然,深悔前药之误。然病已奄奄,尤不能不尽心力。第察其情状,皮骨仅存,少腹胀硬,重按痛益甚。此瘀积内结,不攻其瘀,病焉能除!又虑其元气已伤,恐不胜攻,思先补之。然补能恋邪,尤为不可。于是决以抵当汤予之。虻虫一钱,水蛭一钱,大黄五钱,桃仁五十粒。明日母女复偕来,知女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惟脉虚甚,不宜再下。乃以生地、黄芪、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芜蔚子活血行气,导其瘀积。一剂之后遂不复来。后六年,值于途,已生子,年四五岁矣。(摘自《经方实验录)
【分析】 该患者为曹颖甫老先生误诊治的一个病例。首次来诊时,依据其诉“经事三月未行”来看,其所患病为“闭经”应无异议,但其病因病机却不易找到。曹颖甫老先生根据其“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考虑其为“似干血痨初起”,以大黄蟅虫丸治疗。其实该患者并非干血痨初起,“少腹微胀”提示其病机当为下焦蓄血证,而非广泛络瘀所成之干血痨。其时病情尚轻,应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可惜的是辨证失误,以致药不对证,故三个月后病情更重,正气已虚,出现“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呻吟不绝”。此时“少腹胀硬,重按痛益甚”,可见其下焦蓄血证更加明显。
这时治疗以桃核承气汤已显药轻力薄,当峻下其瘀血,选用破血逐瘀更强的抵当汤治疗。本方逐瘀峻猛,一剂后即“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祛邪易伤正,本方也是如此。考虑邪已去其大半,且“脉虚甚,不宜再下”,转而以扶正为主,兼祛其邪,处方以“生地、黄芪、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茺蔚子”等药物既可“活血行气,导其瘀积”,更能补气养血以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并最终治愈。
抵当汤与桃核承气汤虽都能治疗下焦蓄血证,但抵当汤以水蛭、虻虫等虫类药来祛除下焦蓄血,作用更为峻猛,常用来治疗下焦蓄血重证,而桃核承气汤则用来治疗下焦蓄血轻证。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9:07
11十灰散
【组成】 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茜草棕榈皮栀子丹皮大黄各9g
【主治】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症见吐血、咯血、咳血、衄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病案】 岳某,女,77 岁,1999 年12 月17 日就诊。因咳嗽,咯血带泡沫样3 天来就诊。素有咯血反复发作12 年。3 天前因外感风寒而发热,咳嗽,咯痰色白,咯血色红,呈泡沫状,每天量约30~50ml,逐日加重,伴咽喉作痒起燥,口有血腥味。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1×10 9/ L,中性粗细胞:0.73,淋巴细胞:0.27。X 线示:两肺纹理增强,左肺门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点。今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而滑。证属素体肺虚,表卫不固,复感外邪,邪热壅肺,损伤脉络而致出血,所以治当清热养阴止血固卫。处方:沙参10g,桔梗6g,丹皮6g,炒芩6g,川贝10g,生地10g,百合10g,芍药10g,仙鹤草10g,焦山楂10g,白茅根10g,十灰丸10g(吞服)。用以上药3 剂,加用氨苄青霉素6g(已皮试)加5%葡萄糖,盐水500 ml,静滴3 天,病人咯血止,咳嗽减轻,复诊后去十灰丸,仙鹤草,加玉竹10g,石斛10g,玄参6g,继用4 付,咳嗽渐止,血未再咯,血检恢复正常。 (摘自《时珍国医国药》)
【分析】 发病三天前,患者有“外感风寒而发热,咳嗽,咯痰色白”等外感风寒,痰湿阻肺证。但就诊时,表寒已化里热。察其症状,可见“咯血色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而滑”等一派痰热之象,故本病辨证当属血热妄行、痰热壅肺证。其“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为出血致其血虚,同时气随血脱,而呈气血两虚之象,且可看出咯血量对此患者而言已非小。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提示患者有肺部感染征象。
治疗当选凉血止血之十灰散(或用丸剂),同时考虑患者尚有痰热壅肺证,故加用“桔梗,炒黄苓,川贝”,清泻肺热,化痰止咳;以“沙参,生地,丹皮,百合,芍药,仙鹤草,焦山楂,白茅根”等药物滋养肺阴,凉血止血;同时加用西药“氨苄青霉素”以抗肺部感染。由于药证相合,标本兼治,疗效较快,三天后“咯血止,咳嗽减轻”。止血剂均为“急则其治标”之品,既然血已止,当停用止血剂,改为治本为主,故停用十灰散及收敛止血药“仙鹤草”,加用“玉竹,石斛,玄参”等滋养肺阴以扶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止血药太过出现“血止瘀留”。或问,该不是西药抗生素的功效吧?后已停青霉素,只服中药,疗效继续稳步改善,直至痊愈,可见取效以中药为主。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9:22
12咳血方
【组成】 青黛诃子各6g栀子瓜蒌仁海浮石各9g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症见咳嗽痰稠带血,咯血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案】 某女,60 岁,患者以每日反复咳血5~20 口,咳嗽,胸胁胀痛满闷约1 个月为其主诉而求诊。该患者少量、反复咳血病史十余年。曾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每次病情发作与季节、气候无关,但遇怒及情志不遂后,往往要咳血。少量咯血常持续数月。1 月前因大怒后,即觉胸闷,频咳阵阵,牵连胸胁胀痛,随之咳出鲜血约100ml。进某医院急诊室,给予脑垂体后叶素10U 静脉注射后,大咯血止。但每日晨起常咳血5~20 口不等。曾用卡巴克洛(安络血)、维生素K3、青霉素、可待因等止血、抗感染、镇咳药治疗,但血量仍不见减少,有时咳血量还有增加。至今患者还为咳血不止所苦,同时伴有心烦、性情急躁等症。刻诊: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中医诊断:咳血(肝火犯肺证),即予咳血方加味治疗。方药:瓜蒌20g,诃子、山栀、海浮石、麦冬各15g,丹皮10g,青黛5g(冲服),3 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自诉服上方后,即觉胸闷、咳嗽、胸胁胀痛等症状减轻,咳血量减少,现每日仅见2~3 口。舌质仍红,脉弦数,继续服上方3 剂。三诊:患者面有喜色,胸胁胀痛明显好转,咳嗽减轻,大口咳血已止,仅有时咳痰时带少量血丝,嘱其再服原方3 剂。患者咳血停,症状、舌、脉象也恢复正常,右肺下水泡音明显减少。观察2 月,未见咳血再发。3 个月后又因情志不遂再次咳血,证同前,给予前方6 剂后,血停症消,1 周后即可参加家务劳动。 (摘自《黑龙江中医药》)
【分析】 患者“胸胁胀痛满闷”可能与肝失疏泄有关。结合其发作诱因“遇怒及情志不遂后,往往要咳血”以及“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等症状,舌质红,苔微黄,脉数均提示为热象,弦脉主肝胆,故综合考虑,其证候当为肝火犯肺证。
其治疗当以清肝宁肺,凉血止血为主,治病必求于本,否则还会复发。处方选咳血方为主治疗以清肝宁肺,凉血止血;同时加丹皮以增强清热凉血作用,加入麦冬是为了滋养肺阴而设,因为热久必伤阴。药证相合,症状逐渐减轻,最后咳血停止。其后虽有复发,但证候相同,故仍以原方治疗有效。心病还需心药医,该患者若无力改善周围环境,又不能自我开解,其病无已时。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9:38
13小蓟饮子
【组成】 小蓟滑石各15g生地黄30g藕节蒲黄栀子淡竹叶各9g木通当归炙甘草各6g
【主治】 热结下焦,损伤膀胱血络所致血淋、尿血。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病案】 瞿某,女,25 岁,营业员,慢性肾炎5 年,经常出现血尿和蛋白尿,但以血尿为甚。曾用西药治疗无效,后看中医。曾用六味地黄九与小蓟饮子等滋阴凉血药,一度血尿好转,以后又复发,再用原法却无效,反而小便不畅。刻诊尿常规见红细胞(十十十),尿蛋白(十),形体消瘦,面色略黑,口干燥渴但欲漱口而不欲饮水,眩晕腰酸,身发紫癜,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脉细而涩。此非六味地黄丸与小蓟饮子之过,乃阴虚瘀热,肾格阻滞之故;滋阴凉血有余,化瘀活血不足。宜滋养肾阴,清热化瘀。处方:生、熟地各12g,旱莲草15g,首乌9g,黄柏9g,大、小蓟各15g,赤芍9g,丹皮6g,桃仁9g,当归9g,红花4.5g,鳖甲15g,牛膝15g,生甘草6g,益母草15g。7 贴。二诊:服上方诸症好转,尿常规:红细胞(+),尿蛋白(一),小便通畅。原方去丹皮续进14 贴。后小便常规阴性、随访1 年,血尿未见复发。(摘自《姜春华老师治疗资料》)
【分析】 患者“形体消瘦,口干燥渴,眩晕腰酸,脉细”,应为肾阴虚有热,故“曾用六味地黄丸与小蓟饮子等滋阴凉血药”是符合病情的,故有“一度血尿好转”。但患者复发后出现“面色略黑,口干燥渴但欲漱口而不欲饮水,身发紫癜,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脉细而涩”之瘀血症状,可能是上次离经之血形成瘀血,故治疗在原来方药的基础上,应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如简单重复上次方药,结果是“再用原法却无效”。若瘀血阻滞尿道,还会出现“反而小便不畅”症状。
故此次治疗当选用具有凉血止血功效之小蓟饮子,并在该方基础上,加用补肾滋阴,活血祛瘀药物。具体是加用“熟地、旱莲草、首乌、鳖甲、牛膝”以补肾滋阴,加用“赤芍、丹皮、桃仁、红花、益母草”以活血祛瘀。所以经以上方药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49:52
14槐花散
【组成】 槐花柏叶各12g荆芥穗枳壳各6g
【主治】 肠风脏毒下血。症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病案】 商友梁某,素有痔,兼好鸦片,发则痛不能起,且有隐疾,未尝告人。一日痔发,不可忍,延一南医治之。梁素弱,面目削瘦,饮食不思,南医以为虚也。用桂附补之,二日而腹膨如鼓,烦闷不安,因而痔益增痛。急延余往视之,脉细数而有力。余曰:阴亏血热,且增烦躁,故痔作。鸦片最燥肺,肺主气,气燥而血亦不润矣。再以桂附火之,无怪其增痛也。昔人虽谓痔有虚实,而未有不由湿热内蕴者,先清其热,则痛止。遂用槐花散加归芍而进之,夜半痛少止。次日又往,则进以归芍地黄汤,十日而愈。他日告余曰:不惟病愈,痔亦愈。余曰:痔何能去?特血润则不痛矣。须薄滋味,谨嗜欲,节劳逸,方可渐望其去。否则,发作无时。目中所见,固少因痔而死者,亦少治之痊愈者。梁首肯。后余以内艰(母丧或长孙祖母之丧)归家。越三年余,梁来信云,本年痔发特甚,惟服君前药少止,然成长命债矣。 (摘自《醉花窗医案》)
【分析】 痔疮疾患,除了常见有大便出血外,部分患者还伴有疼痛等症状。该患者“素有痔,发则痛不能起”就属其中之一。由于患者平日“面目削瘦,饮食不思”,症状类似气虚证或阳虚证,故第一位医生误“用桂附补之”。但患者并非气虚证或阳虚证,因辨证失误,使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二日而腹膨如鼓,烦闷不安,因而痔益增痛”。究其病机,其脉象显示“脉细数而有力”此乃阴虚之象;结合其症状“面目削瘦”,瘦人正多阴虚。作者概括此患者病机为“阴亏血热”,此痔必出鲜血也。
作者选用清肠凉血之槐花散外,还加用当归、芍药等滋阴养血以扶正,并且两药均有很好的缓急止痛功效,可谓标本兼治。其中之枳壳,尤其适用于本例患者“腹膨如鼓”。因辨证准确,用药对证,疗效理想,其“夜半痛少止”。考虑患者病情好转,症状缓解,转而以扶正治本为主,即以“归芍地黄汤”滋阴养血,“十日而愈”。但患者嗜食鸦片,鸦片“最燥肺”,“气燥而血亦不润矣”,故患者鸦片不戒,则阴血会再次耗伤,进而旧病复发,后果不其然。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50:07
15黄土汤
【组成】 灶心土30g白术附子干地黄阿胶黄芩甘草各9g
【主治】 脾阳虚所致的便血。症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或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病案】 朱某,男,25 岁。慢性结肠炎史六年,呈间断性泄下粘液血便,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近因受寒诱发,左下腹痛加剧,喜按,伴泄下粘液血便4~6 次/日,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证合参,属脾虚中寒,即以黄土汤加炮姜5g,败酱草30g,广木香5g,5剂后腹痛减,泄下粘液便,但已不出血,继原方5剂,腹痛告瘥。但便次每日2 次,继以理中汤合并清肠药物治疗35 剂,自觉症状消失。至今追访两年,未再复发。 (摘自《云南中医杂志》)
【分析】 黄土汤主治的病证,为脾阳虚,脾不统血而致的便血为主,其他出血属此病机的也可参考应用。该患者“间断性泄下粘液血便”,故其中医诊断应该是便血,属血证范畴。其病史较长,诉“慢性结肠炎史六年”,俗话说“久病必虚”,患者有六年血便史,为虚证的可能性较大。再结合其症状“受寒诱发,左下腹痛加剧,喜按”,以及“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等,均提示其为虚寒之象,故其便血的病机当为脾阳虚脾不统血而致出血。
治疗当然选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功效的黄土汤为主治疗。考虑患者阳虚较甚,有冷痛症状,故治疗时加用炮姜以温阳散寒止痛,加广木香止痛则无必要,毕竟是“不荣则痛”,非“不通则痛”。因又知道患者是受寒感染(西医思维,实于此并不宜,幸不为主),故加用败酱草以解毒排脓。由于药证较相合,10 剂后腹痛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后再以理中丸合“清肠药物治疗”而痊愈。
黄土汤和理中丸均可治疗脾阳虚脾不统血而致的出血病证,其中黄土汤在温阳健脾之中,兼有养血止血功效,可谓标本兼治;而理中丸以温阳健脾补气为主,是以治本之法。所以出血较轻,病情稳定者,当选理中丸以“缓则治其本”;如出血较多,病情较重者,则应该选黄土汤以标本兼治。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50:21
第十四章治风剂
治风剂是为治疗各种风证而设。因风证有内风和外风之别,故治疗时亦有所区别。针对外风,治疗当以疏散祛风为主,当然,致感冒者非本章所主;而治疗内风,当以平肝息风为主。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外风为主的各种病证时——外风为六淫之一,其侵犯人体,常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处,引起如头痛、风疹、湿疹、口眼歪斜、痹证和破伤风等多种病证。如临床表现主要为表证为主者,则当选解表剂治疗,在此不再复述。对于外风的治疗,除了辛散祛风外,还应结合不同的病证进行相应配伍。如为风邪头痛者,当配伍川芎、羌活、白芷等止头痛;如为风疹、湿疹者,当配伍蝉蜕、苦参等祛风燥湿止痒;如为口眼歪斜者,当配伍全蝎、僵蚕等以祛风止痉;如为痹证者,当配伍地龙等以活血通络;如为破伤风者,当配伍天南星、白附子等以止痉。另外,部分辛散祛风药耗气伤阴,必要时可稍加入甘草、生地、当归等益气养阴之品以防伤正。
(2)治疗内风为主的各种病证时——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常见的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之不同。除了使用平肝息风药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内风配伍相应的药物。如为热极生风者,当配伍羚羊角、钩藤等以清热平肝;肝阳化风者,当配伍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等以潜阳平肝;阴虚生风者,当配伍生地、鳖甲等以滋阴平肝;血虚生风者当配伍阿胶、鸡子黄、白芍等以养血平肝。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50:36
1川芎茶调散
【组成】 川芎薄荷荆芥各12g羌活白芷炙甘草各6g细辛3g防风4.5g
【主治】 风邪头痛。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病案】 吴某,女,43 岁,农民。阵发性左侧痉挛性头痛并牵涉肩颈4 年余,每年必发。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先后服用中西药无明显效果,1995 年11 月20 日,因复发加重3 天来诊。刻诊:神倦,面色晦暗,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数。自诉每天发作10 余次,每次疼痛持续10 余秒至1 分钟,每于劳累及遇寒而复发加重。诊为偏头痛,辨证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脉络瘀阻,治以疏肝解郁、通络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30g,郁金15g,川楝10g,川芎30g,僵蚕15g,白芷20g,黄芩10g,薄荷10g,黄芪30g,葛根30g,仙鹤草30g,甘草5g,每日1 剂。服3 剂后诸症改善不明显,思为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每剂加蜈蚣2~3 条以入络祛瘀直达病所,连服4 剂后每天仅发作2~3 次,疼痛持续在数秒内。效不更方,继服4 剂以祛余邪,治疗近1 个月后,头痛已止,精神好转,面色红润,追踪1 年余未再复发。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分析】 患者头痛部位在左侧,为少阳经循行部位,考虑为少阳经头痛。偏头痛有明显自然界诱因者多为外感风邪所致,但该患者还有“面色晦暗,边尖有瘀点”等瘀血表现,结合其发病诱因“每于劳累及遇寒而复发加重”,遇寒加重,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寒性凝滞,瘀血加重而致头痛复发加重也。此偏头痛为风寒袭于经络,而非肝气、肝火之疾;至于劳累复发加重,可能是由于患者病程已达4 年,久病必虚,故有轻度气虚,而劳累后会耗伤正气,故而发病“神倦”也提示了气虚。故总结其病机,除了风寒之邪之外,还有血瘀及轻度气虚证。
故其治疗,除了疏散外风外,还应行气活血,并适当补气。方选“川芎茶调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中以川芎茶调散疏散外风,方中川芎为诸头痛要药,且行气活血,对于此证患者,再适合不过;以薄荷、白芷疏散外风,甘草合黄芪、仙鹤草以益气扶正以治气虚;考虑该患者正气已虚,散风之药不宜多用,且头痛不在阳明经、太阳经,故去荆芥、羌活、细辛、防风等辛散之品以防伤正。加用柴胡(少阳头痛要药)、郁金、川楝子行气以助活血;葛根、白芍散邪和滋阴养血(防辛散太过?);黄芩此处作用不详。僵蚕入络搜风。虽辨证准确,但久病入络,通络之品非虫类药不能奏效,故开始疗效不显,而在加入蜈蚣通络之后,疗效明显提高(蜈蚣为三叉神经痛特效药),最终“头痛已止,精神好转,面色红润,追踪1 年余未再复发”。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6 18:50:53
2大秦艽汤
【组成】 秦艽9g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各6g羌活防己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3g细辛2g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兼有恶寒发热,肢节疼痛,苔白或黄,脉浮紧或弦细。
【病案】 张某,女,45 岁,2003 年7 月20 日初诊。患者肩部关节,双手指关节疼痛,晨起僵硬1 月余,伴纳差神疲倦怠,失眠烦热,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60mm / h,在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服抗风湿药及激素类药,因有胃溃疡病史,不能耐受西药治疗而转中医诊治。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腹平软,双肾区无叩痛,T36℃,BP120 / 70mmHg , HR67 次/min,律齐。形体消瘦,手指关节无红肿畸形,但有晨僵现象。中医诊断:痹证(寒凝血虚,风湿痹阻)。治法:益气补血,宣痹通络,方拟大秦艽汤加减:秦艽30g,羌活20g,独活20g,防风20g,川芎20g,牛膝20g,细辛8g,干蜜蜂30g,威灵仙30g,桑枝30g,鸡血藤膏20g,海风藤20g,潞党参20g,7 剂后,肩关节,手指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失眠、纳差、体倦乏力等症状均有改善,续服上药1 月后,症状完全缓解。查:血沉10mm/h。嘱服归脾汤加减继续调理1 月后,随访未发。(摘自《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分析】 从关节痛、明显晨僵就能判断是“类风关”,此病极难治,一旦关节变形几无彻愈可能,极早期即治则尚有可图。中医多辨为寒湿痹证。因其会逐渐蔓延至其他关节,故还兼风。该患者同时“伴纳差神疲倦怠,失眠烦热”,考虑其又有气阴两虚。本例当属此病早期(才一月余,关节亦未变形),风、寒、湿邪尚未深侵,经络蓄热还未炽盛(虽舌红,苔却不黄)。
故治疗当扶正蠲痹,兼祛瘀通络。大秦艽汤以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为功用,考虑患者有寒邪侵犯人体,故去方中石膏、黄芩、生地等寒凉药物;同时加入防风、威灵仙、桑枝、海风藤等药物以增强祛风除湿功效;加鸡血藤以活血养血。在此基础上加黄芪、潞党参加强补气,加牛膝活血祛瘀、强筋骨。证治较相符,及时遏止了类风关的发展恶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