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2 22:45:38
1葛根芩连汤
【组成】 葛根15g甘草6g黄芩9g黄连9g
【主治】 表里俱热,或(湿)热利。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病案】 患儿3 岁,2006 年8 月15 日初诊。因晚饭过饱,整夜烦躁不宁而入厕两次,晨起遂出现发热、腹泻。泻出物呈蛋花水样便,有热臭气,至日中时已达六七次。前医给予思密达、黄连素、颠茄片未效。改用输液,虽加用激素但发热不退,腹泻腹痛不止。遂于下午5 时许求治于中医。刻诊:时腹自痛,哭闹不休,肛门潮红,体温39.3℃,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脉濡数。辨为外感湿邪、内伤饮食,湿热蕴结、下迫肠道而发泄泻。治以解表清热止利,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g,黄连4g,黄芩6g,炙草6g,白头翁6g,藿香4g,嘱水煎两次,一次顿服。药服后仅半小时,热退而痛止。第二天用连理汤两剂调理(注:人参、干姜、白术、茯苓、黄连、甘草),利止而安,诸症皆除。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分析】 患儿“发热、腹泻,泻出物呈蛋花水样便,有热臭气……肛门潮红,体温39.3℃,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脉濡数”,这是非常典型的湿热泄利的特征(小儿指纹“红紫辨寒热”,也提示有热证),完全可用清热燥湿、升阳止泻的葛根芩连汤治疗。鉴于因伤食而起,晚上起床两次可能又受了风寒,可加点消食化湿的神曲和解表祛湿的藿香、香薷、苍术等。
作者用此方,加藿香以加强化湿解表,加白头翁以加强清热解毒止痢(可能是考虑发烧非常顽固,故增加清热解毒药,其实芩、连是非常好的清热解毒药)。结果烧退得很快,热去湿存,继以健脾渗湿、平调阴阳的连理汤,又2 剂利止病愈,充分体现了汤剂应变的灵活性和作者高超的用药技巧。
2五积散
【组成】 麻黄枳壳陈皮各5g白芷芍药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干姜各3g苍术桔梗各15g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病案】 魏某,男,43 岁,工人,1998 年7 月2 日就诊。患者3 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处方:五积散加鸡苏散(注:滑石、甘草、薄荷)。上药1 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再进二剂,诸症全除,病变向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分析】 患者“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稍有咳嗽”,可能是风热外感。“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湿在肌表,渐入中焦,与湿温初起的三仁汤证(请详见祛湿剂)非常相似。
作者结合季节,也认为是“暑湿内侵,卫表郁遏”(暑湿也是湿热的一种),用解表、燥湿、渗湿并理气除胀的五积散,加上利湿热、解表的鸡苏散。总的来说就是解表与祛湿热并举,表里双解。看来,作者的理念与吴鞠通三仁汤理念不同,认为既然有了卫气被郁遏的病机(此是表证发烧的原因),就应该配合发散表卫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渗湿。结果效果甚好,稍作加减,3 剂而愈。治此类病,三仁汤亦常见如此速效,但笔者认同该案作者看法,卫气郁遏得舒,退烧速度可能会更快一些。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2 22:45:58
3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15g黄芩9g半夏9g枳实9g大黄6g芍药9g大枣5 个生姜15g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不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病案】 林某,男,46 岁,2002 年11 月5 日诊。患胆囊炎胆石症12 年,近1 周来右胁灼热疼痛,寒热往来,曾在当地卫生院用大量抗生素及解痉止痛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寒热时作,体温39.1℃,巩膜黄染,右胁胀痛拒按,并向右肩背放射,时有恶心欲呕,纳少口渴。小便黄赤,大便数日未解,舌红苔黄,脉弦数。血常规:白细胞8.9 ×109/L 、中性粒细胞0.71。B 超示胆囊肿大,胆囊壁毛糙,并可见一结石约1.2 Cm×1.1 cm 。西医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断为胁痛(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大黄、延胡索各10g,金钱草、白芍、海金沙、蒲公英各30g,甘草6g,枳实20g,川楝子15g。水煎分2 次口服。服药l 剂后解溏便数次,痛热大减。服药4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后以上方加减治疗1 个月,诸症悉除。血象、B 超复查均正常。嘱其注意饮食起居,并继续口服舒胆片1 个月,观察1 年未见复发。(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分析】 患者“右胁胀痛拒按,并向右肩背放射,时有恶心欲呕,纳少”,这是胆囊急症常见表现,中医认为是肝郁犯胃。“右胁灼热疼痛,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巩膜黄染,小便黄赤”,为黄疸。“寒热往来”,少阳胆经有疾。“口渴,小便黄赤,大便数日未解,舌红苔黄”,里热伤津致大便干结成阳明腑证。故病机有三:肝郁化火;热迫胆汁外越致黄疸;少阳、阳明合病。治疗可以大柴胡汤,加疏肝、泻火、退黄之品。
作者取大柴胡汤之柴、芩、夏、枳、芍、大黄,未重用生姜者,因无“呕不止”,仅有欲呕,半夏已可。大枣次要,不用亦可,以甘草代之以调和药性。再加延胡索行气止痛;川楝子疏肝泻火;金钱草、海金沙辨病论治(胆结石),金钱草并可退黄;蒲公英清热解毒,从药理讲,对于中医实火所致之炎症可消炎(胆囊炎)。服后起效迅速,5 剂而“症状”基本缓解。但毕竟是12 年的慢性病,尤其胆结石比胆囊炎更不易通过服药消除。又加减用药调理l 个月,竟然“B 超复查提示正常”,胆结石消失了!这个速度是惊人的。请注意,作者不是在诸证缓解、主次病机可能已经改变后予以更方,而是仍以大柴胡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而获此殊效。常常有人提及,本方于胆囊炎或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有特效,想不到在急性症状解除后它还能消石(作者用的金钱草、海金沙能消石,但若单用此二药绝无此良好功效)。本案值得同学们反复揣摩熟记。
4防风通圣散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后)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酒大黄芒
硝(冲)各5g石膏(先) 黄芩桔梗各10g甘草20g滑石(包)30g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病案】 患者,男,26 岁,4 天前因衣着不慎而起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渴饮冷。在当地卫生所做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上感”。先后使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双黄连、病毒唑及激素等药,每次虽汗出热退而复发热如故,体温常达39~40℃。第5 天下午输液后发热不退、体温反而上升。刻下:发热微恶寒,无汗,头身痛,面红目赤,呼吸气粗,口渴冷饮,腹胀,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详问病史,患者素来便秘,且已5 天未大便。综合脉证: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复感外邪表里同病,属表里俱实之证。遂拟表里双解之方,以防风通圣散化裁:防风15g,麻黄10g,荆芥12g,连翘10g,桔梗8g,薄荷10g,白芍10g,黄芩10g,山栀10g,菊花10g,石膏30g,滑石30g,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冲服),甘草10g,加生姜3 片。l 剂急煎服。服药2 次后,于次日凌晨5 时许大便1 次量多,并汗出,当即查体温,热渐退(38.4℃)。二诊:发热减退,体温继降至37.4℃,头痛、口渴、腹胀诸症减轻,气息平稳、口渴不甚、舌苔黄微腻。继原方去大黄、芒稍,加通草10g,继服2 剂,发热退而未复作,诸症悉除,二便自调,舌脉正常。(摘自《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分析】 患者“发热微恶寒,无汗,头身痛”,为风寒之象。“面红目赤,呼吸气粗,口渴冷饮,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表邪入里化热明显,且实热已明显伤津。“腹胀,已5 天未大便”,又兼阳明腑实。综合起来,表寒、里热、腑实,正是防风通圣散证。
作者用麻黄、荆芥、防风、生姜、薄荷、菊花、连翘解表,栀子、黄芩、滑石、石膏清里热,大黄、芒硝下腑实。另用白芍养已伤之阴、桔梗宣畅肺气有利肺卫表证的解除、甘草调和药性。全方病机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一剂后诸症皆缓。考虑腑气已通,去大黄、芒硝;考虑苔微腻,加通草进一步利湿热。又2 剂而诸症皆除。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2 22:46:20
第八章补益剂
本章主治气、血、肾阴、肾阳、肾气、肾精诸不足者。肾以外之脏腑的阴虚证和津亏证,很多方子放在了治燥剂中。至于心、脾阳虚证,在温里剂中已述。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气虚时——补心气者,人参、西洋参、炙甘草、党参;补肺气者,人参、西洋参、炙黄芪、党参、山药、蜂蜜。一切补气药皆可补脾气。补肾气见第5 点。胆气怯者多为心气虚,胃气弱者多为脾失健。
不同脏腑气虚除了气虚之本以外,心气虚还需安神,肺气虚还需止咳,脾气虚还需开胃。心、肺、脾的其他虚证也大多要如此。脾气虚多须配渗湿药,中气下陷者应配伍升提药。补气用量较大时,常需配伍理气除胀药,尤其是黄芪。若气虚日久渐现阳虚之象,请参考温里剂。气虚日久血液化生不足,请参考下面的气血两虚。
(2)治疗血虚时——无论心、肝血虚,当归、熟地、阿胶皆为要药,尤其是当归。心血虚另有龙眼肉,肝血虚另有炒白芍、制首乌。养血药多稍偏腻,须配健脾、开胃药以利消化吸收。气虚致血虚者尤其要气血双补。血虚也可由阳虚日久所致,此时必须配温补脾肾药,尤其是肉桂。肾精不足、精不化血者配填精温肾药,紫河车、鹿茸极佳又价昂。瘀血致新血难生者见理血剂中。心血虚肯定需安神。肝血虚以视物昏花或月经量少或闭经为多见,相应再配明目药或活血通经药。
(3)治疗气血两虚时——自当补气、补血并举,补药太多,必须配健脾、开胃药。另,本证常兼脘腹胀,兼此者则配理气药。十全大补丸比八珍汤好,因有鼓舞气血生长的肉桂,且有成品销售。
(4)治疗肾阴虚时一一轻度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此丸还可作为偏火性体质的老年人保健用。肾阴虚较重的,左归丸。阴虚致虚火上攻者,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均有成品销售。若开饮片,可参考左归丸的组成,加消食健胃药。
(5)治疗肾阳(气)虚时——补阳药能使人亢奋,靠的是消耗人体本身的精气。若一味地“壮阳”,只会陷于恶性循环,使肾更亏,终致不救。故需配合补肾阴或补肾精。当然,有些补阳药本身又可补肾精,难能可贵,如鹿茸、紫河车、肉苁蓉、锁阳、冬虫夏草等。
肾气乃由肾精蒸化而来,犹如水蒸汽与冰,本是同种物质。补肾气当以补肾精为主,再稍加温热药以稍稍蒸化之,“少火生气”是也。金匮肾气丸是最典型代表(药肆销售的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并非此方思想)。何谓肾气虚?肾亏轻证而以小便异常为主症者,如遗尿、尿频(不热痛)、有小便却难出、尿后余沥等。再重者就不纳气而虚喘,如人参蛤蚧散、黑锡丹等。
(6)治疗阴阳两虚(精亏)时一一阴、阳双补,各取其半,自当加健脾药以利消化。以龟鹿二仙胶为代表。若一患者,又似是肾阴虚,又似有肾阳虚,踌躇难决时,不必犯难,此阴阳两虚也。肾精亏只不过是肾阴阳两虚的一种特殊情况,乃是阴阳在低水平上的新平衡。它无寒无热,或既寒且热(小腹或会阴部冷,却又手心发烫、盗汗),精神衰颓,常伴早衰各表现。自也当阴阳双补,或用上述既补肾阳、又补肾精的鹿茸、紫河车、肉苁蓉等长服之。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1:24
1四君子汤
【组成】 生晒参(另)9g炒白术9g白茯苓9g炙甘草6g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白光)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案】 患者,男,70 岁。2004 年3 月因结肠癌手术,在化疗后出现腹泻,每日数次甚至十几次,大便呈清水样,腹痛,尿量减少。患者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西医常规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抗菌消炎药物等对症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故改看中医。以四君子汤加味:人参12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甘草10g,猪苓10g,葛根10g。水煎服,l 日1 剂,煎服3 次。患者服完第1 剂后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第2 剂后腹泻已止,尿量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改善。以第3 剂况固,至今未见复发。(摘自《中国社区医师》)
【分析】 患者高龄体弱、结肠癌、复又手术,而出现的系列虚证,应是脾胃(消化系统)的手术损伤。“腹泻……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均可见于脾气虚中。既有病史,又有多方临床表现的证据,可确信无疑是脾气虚了。以水泻不粘滞为主症,此脾虚内湿下注之象。大腹属脾,脾虚失养可“腹痛”,多是时发隐痛。“头晕……舌淡……脉细弱”其实是气、血虚均可见的,又见“面色苍白”,没说病人全身怕冷明显,那应该是血虚表现而非阳虚之(白光)白。此血虚可能是脾虚气血乏源所致,也可能是手术失血所致。全案以脾虚腹泻为主,兼血虚,且有腹痛之标。正可以健脾、渗湿止泻并重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略加养血药,也可待脾健后,其血自生。还可参考治疗脾虚腹痛的小建中汤益气缓急止痛。毕竞脾虚,最好再加点助消化的药。
作者用四君子汤健脾,茯苓、猪苓、泽泻渗湿止泻,葛根升阳止泻。治法结构与参苓白术散基本一致。1 剂即见效,腹痛也明显减轻。并未加止痛的药(甘草稍稍可以),可见腹痛确实是脾虚失养所致,而且证明虚痛通过纯粹治本也可缓解。未用补血药,案中亦未交代面色苍白的缓解情形。整个方不滋腻,量不重,故未加消食药也吸收得不错。主要治疗方向切中了主要病机,效果即甚好。但要彻底治好不会有如此之快,一般要1~2 星期善后调理一下才行。应注意的是,四君子汤主要是一个补气的基础方,即便是最轻微的、最单纯的脾虚证,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主症时,也很少单用此方,至少也是异功散或六君子汤。
2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肉9g薏苡仁9g砂仁(后)6g桔梗6g白扁豆12g白茯苓15g生晒参(另)15g
炙甘草9g炒白术15g山药15g
【主治】 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病案】 李某,女,24 岁,2005 年2 月20 日就诊。带下量多、质稀薄、色黄2 年余,常感身困乏力,腰腹坠痛,纳差。经西医抗炎及微波治疗数次仍反复发作。查体:精神欠佳,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经诸检查后诊断为:① 慢性宫颈炎;② 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带下病(脾阳不足证)。治当健脾除湿,升阳止带,佐益肾。方药:人参10g,炒白术12g,白茯苓15g,苍术12g, 山药12g,莲子肉12g,薏苡仁12g,炒扁豆12g,砂仁6g,桔梗10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甘草6g。以上药水煎约450ml,早晚分服,每日药渣在非经期煎水坐浴1 次,每次30 分钟,经期则加用当归12g,赤芍12g。治疗35 天后复查治愈,随访90 天未复发。(摘自《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带下量多、质稀薄、色黄”,若无明显气味,多是脾虚水谷精微下注所致,多按脾虚生内湿来治。“常感身困乏力……纳差……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正是脾气虚之象,因其“(白光)白”,还有向脾阳虚发展的趋势。“腰腹坠痛”,肾、子宫有下垂之象,多因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综合起来,脾虚气陷、内湿下注是毫无疑问了。既是肾、子宫下垂,也许同时要考虑肾亏的问题。脾虚内湿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此二方相合加减,可再略加温肾固涩的药(肾亏与带下不固)和温脾的药(阳虚趋势)。
作者用人参、炒白术、白茯苓、苍术、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炒扁豆、甘草健脾胃,白术、苍术、砂仁燥湿,茯苓、薏苡仁、扁豆渗湿,桔梗稍助升提,山药补肾固涩,菟丝子、仙灵脾(即淫羊霍)温补肾阳(此二药兼可止泻,不知止带如何,若山茱萸、芡实则较好)。全方升举方面力量较薄弱,但诸病机都兼顾到了一些,又配合了局部外洗(这是阴道疾病的妇科常用方法)。2 年多脾虚重证,35 天彻底治愈,效果满意。
3补中益气汤
【组成】 炙黄芪18g炙甘草9g 生晒参(另)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炒白术9g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病案】 汪某,女,43 岁,1995 年6 月13 日初诊。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较重致夜寐不佳,多梦纷纭,两耳轰鸣,神疲乏力半年,尤其过度劳累时明显加重。一周前两耳听力突然下降,耳聋不聪,伴胸闷,神疲,纳少,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证属劳倦内伤,脾虚不运,髓海空虚,清阳不升。治宜益气升清。处方:黄芪30g,党参、怀山药各15g,葛根、白术、白芍、陈皮、茯苓、菖蒲、黄柏各10g,升麻、炙甘草各5g。日1 剂,水煎服。服上方30 天,因煎药不便,改服补中益气丸近3 个月,诸症均除。 (摘自《山西中医》)
【分析】 患者“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较重致夜寐不佳,多梦纷纭”,若无“两耳轰鸣”,很似心脾两虚,此证常见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睡眠不好、食欲又不佳。但既兼“两耳轰鸣”,则很似压力大、继而情绪抑郁的肝郁气滞证了。若单纯“神疲乏力”,肝郁气滞的纯实证可以暂时导致,脾气暂时被约,并不一定就是脾气虚。但又兼“尤其过度劳累时明显加重”,二者结合,就应该肯定兼有气虚了。肝郁中见气虚,多是肝郁乘脾的脾气虚。起病的前面半年,主要矛盾在肝郁,正渐进伤脾。一周前从量变到质变,突然由耳鸣变成耳聋,气滞仍有(胸闷),但一派脾虚之象相当明显(神疲,纳少,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而耳聋失聪正是常见于脾虚不能升清、失于荣养头面之证。病机主次发生逆转。治当以健脾升阳之补中益气汤为主,兼以疏肝柔肝。
作者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可能是考虑气虚暂未致血虚),减柴胡(此甚难理解,即便不用其疏肝,也可用其助黄芪、升麻升脾阳啊)。加升阳止泻的葛根,加健脾固涩的怀山、健脾渗湿的茯苓(此二者估计针对“大便溏薄”)。又加柔肝的白芍、醒脑窍的菖蒲(助开耳窍?),加黄柏也颇费解。但总的方向是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再加强健脾止泻,再兼顾柔肝及局部引经性质的药物(菖蒲),疏肝未予考虑。用药3 月而愈。肝脾不和证起效不甚难,病仅半年而用药3 月,起效是慢了,也许是虽在治疗,但一直并未脱离致病的工作环境的原因,又也许是治肝方面容易忽视的原因,毕竟肝郁是起病之因,且治前一直未消除。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1:49
4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8g炙黄芪25g 炒白术15g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病案】 何某某,男性,39 岁。于1973 年4 月9 日来诊。患者甲状腺肿瘤摘除后,身体较弱,为疏风活血消瘀之剂予之。4 月19 日复诊,自诉服前药几剂后,又服抗甲状腺西药,服后汗出不止,且恶风,每月感冒两三次,虽处密室也不免,颇苦恼。诊其脉弦大,舌有齿痕而胖,断为疏解肌表太过,致伤表阳,使不能卫外,津液因之不固而外泄,且畏风感冒。这与伤风的自汗不同,此责之表虚,彼责之邪实,此宜补,彼宜散,因投以玉屏风散,为粗末,每用9g,日煎服2 次,服一月为限,观后果如何。服前散剂20 日后,又来复诊,云汗已基本不出,感冒亦无。诊其脉,弦大象亦减,惟舌仍胖大。嘱再续服l0天,以竟全功。 (摘自《岳美中医案》)
【分析】 患者术后“身体较弱”,正气受损。复用“疏风”之剂,估计过了头,又损之,继而致“汗出不止,且恶风,每月感冒两三次,虽处密室也不免……舌有齿痕而胖”,毫无疑问的一派气虚自汗和气虚不能固表之象。“脉弦大”,是不是之前的甲状腺肿瘤时造成的尚未消除,或是因为土虚木乘之象,尚不得而知。可暂存疑,先治有绝对把握的病机以待变。恰有一方,既适于气虚自汗,又适于气虚易感,即玉屏风散。
岳老用的是此方的少量、煮散、长时间服的方法。岳老早期时于此证施药3~5 剂,即取得汗收的效果,但易复发,遂认为该方无长效的巩固作用。后见蒲辅周老师以小剂量散剂煎服,坚持服至1 个月,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不再复发。于是改变了以往用玉屏风散作汤剂、大其量的方法。这种善于汲取他人长处的治学精神,实堪后学景仰。
但此方自制之水丸,每服10g, 1 日2~3 次,1~2 月亦可愈。虽服药时间相对更长一些,但服药方便,易于坚持,适于某些不便煎煮的特殊人群。服药期间一定要慎起居以减少复感次数。因其病本易感,感冒后又怕补药“闭门留寇”,为防频频中断服药,笔者还加荆芥10g、薄荷6g、紫苏10g、桔梗6g,加上本方的防风8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再加鸡内金6g,共抓12 付,总药量约1000g,请药店代为加工成水丸。部分慢性肝病患者也极易感冒,单用本方效果不理想,宜先治肝病到稳定半年无肝系症状后再用。
5生脉散
【组成】 人参(另)15g麦门冬9g五味子6g
【主治】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治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病案】 患者,男,60 岁。因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 年,加重1 周,于2000 年1 月6 日收入院。患者近5 年来常感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曾多次做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 周来因劳累致使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舌红边有瘀点、少苔,脉促代。予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枣10 枚,苦参30g。每日1 剂,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输液(护心、对症、支持)等处理。1 周后上症减轻。继续服药,半个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好,饮食正常。4 个疗程后停药(15 天为l 个疗程),病情平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分析】 患者“劳累致使心悸……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较明显的气虚。“少苔”,可能存在阴虚。“胸闷、胸痛……舌红边有瘀点……脉促代”,气滞血瘀之象。治疗当以益心气为主,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为辅,养心阴再次之。可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作者用益气养阴的生脉散,以草、枣助益气,白芍助养阴?(仲景对于胸满气促者是去白芍的,且本方阴虚并不能完全确定)。再加桂枝、丹参、三七活血通脉。苦参为疗心律失常的“辨病论治”法,历史很短。作者未理气宽胸。同时配合西医疗法。或问,孰知是否中药效果?此人发病已5 年,想必西药已用数年而不能根治。此次若配合中药得以根治,即主要是中药的效果。治疗半月症状基本消除,又巩固调理一个月,半年未复发过,中药应该还是有效果的。笔者很不喜欢配合西药治疗,二次调方的时候会有无的放矢之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发作时多有胸闷,只要不是明显受情绪影响、或喉中明显痰鸣,通过治本、不需理气,胸闷也往往消失,这种情况在病案中见过好多次,但笔者还是习惯加些宽胸理气的药物。
6人参蛤蚧散
【组成】 蛤蚧一对甘草150g杏仁150g人参60g茯苓60g贝母60g桑白皮60g知母60g
【主治】 肺肾气虚喘息、咳嗽。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病案】 王某,男,17 岁,1998 年9 月27 日就诊。该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而发为喘证,以吸气为快,稍加运动则喘促更甚,张口抬肩,同时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腰酸、头晕。查无器质性改变。经用“氨茶碱”、“百喘朋”等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宣肺止喘之方药亦无收功。发病期间无咳、无痰、脉沉弱。诊断:虚喘。治法:补肾纳气、平喘。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40g、山药20g、狗脊20g、补骨脂15g、茯苓15g、附子15g、炒杏仁20g、桔梗15g、白果仁15g。上方服3 剂,诸症大减,并能从事轻微活动,面色略转红润,脉始有力。以上方药稍事出入,续服9 剂,喘止,并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面色红润,精神转佳,脉象和缓有力,尺部略沉。偶有腰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其服金匮肾气丸,l 次1 丸(注:原文如此。可能是生产厂家不同,或印刷有误),1 日3 次,服10 日。1999 年1 月16 日追访,至今未复发,并能从事正常体力劳动。(摘自《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分析】 患者“劳累而发为喘证,以吸气为快,稍加运动则喘促更甚”,明显的气虚。“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腰酸”,是肾阳虚,因还没有出现全身怕冷,尚属前期,即大约是肾气虚阶段的进一步发展。上述又结合“发病期间无咳、无痰、脉沉弱”,确实是比较单纯的肾阳气不足,肾不纳气的虚喘。治当补肾纳气平喘。可以考虑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减去里面的祛痰热药物)。
作者用补肾之阳气的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狗脊、补骨脂、附子温肾化气,其中补骨脂又纳气平喘,标本兼治。考虑主症之喘促甚剧,“张口抬肩”,又用桔梗、杏仁、白果三药,宣、降、敛,三平喘法并举。全方标本兼治,治标治本并重(因主症较重)。前后出入12 剂,大部痊愈。标症已除,单以金匮肾气丸善后而痊。笔者认为,补肾又纳气的药可选择的甚多,何不多加两味?如蛤蚧、紫河车、磁石、肉桂、胡桃肉,可酌加一二。沉香虽不补肾,纳气也不错,惜质量合格者少。冬虫夏草虽好,但过于昂贵。
从本案可以看出,学习方剂的关键是学习相应病证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拘泥于原方的药物组成。只要思路是一样的,药物倒不一定要跟原方相同。本案处方跟人参蛤蚧散的思路就差不多。又比如导赤散泻心火从小便而去,用的是木通,但当代越来越忌讳其毒,我们完全可以用清心利尿的淡竹叶、竹叶等代替,道理是一样的。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2:22
7四物汤
【组成】 熟地黄12g当归9g炒白芍9g川芎6g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案】 李某,女,27 岁,2005 年12 月4 日就诊。自产后l 月来,大便干燥,数日不解,解时艰涩困难,肛门疼痛,腹无胀痛。口干夜甚,食欲正常。舌淡红,苔少,脉细偏数。此属血亏阴虚之症,治以养血滋阴,润肠通便。处方:当归20g,枸杞10g,熟地10g,生白芍15g,川芎6g,肉苁蓉10g,柏子仁10g,麦冬10g,元参10g,大黄6g。连进4 剂,诸症均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摘自《中国医药导报》)
【分析】 产后多虚(血虚),产后多瘀(瘀血),产后风寒湿热均易乘虚而入(保养失当),这是产后病的三个最主要、最常见的方面。患者产后“大便干燥,数日不解,解时艰涩困难,肛门疼痛,腹无胀痛”,极有可能就是血虚失润所致,这也是产后很常见的血虚性便秘。“口干夜甚……苔少,脉细偏数”,这是较明显的阴虚了。阴虚应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何本患者“舌淡红”呢?阴虚该舌红,血虚却应舌淡,二者都存在,舌为何色就要看二者的比重了。本案舌淡,看来还是偏于血虚的。
治疗自然是养血、滋阴、润肠。实际上一药即可——当归。当归既养阴血,又润肠通便。大家别忘了,凡养血药均可养阴(反过来却不行)。所以,当归养阴、养血、润肠,身兼三职,单味30~50g即可。当然,养血、滋阴、润肠三方面分别选上对应药物亦可。
作者用四物汤养阴血,加枸杞、麦冬、玄参助养阴,肉苁蓉、柏子仁助润肠(肉苁蓉还养肾精),又加少量大黄助泻下。方向非常明确,4 剂而愈。对于本案用大黄,笔者持保留态度,第一,这是纯虚性便秘。无水舟停,一旦水足,舟不摇而自摇,无须攻下;第二,本方润肠通便药已是甚多,当归、肉苁蓉、柏子仁,对于产妇虚人,这已经足够了。别小看当归的润肠作用,曾治一脾虚大便偏软的人,用当归10g竟然拉肚子。也别小看肉苁蓉的润肠作用,其50g单用治老年肾亏便秘,效果也是很快的。当然,作者只用大黄6g,应也不至于有什么伤害。在这里讲这么多,只是提醒同学们,虚人便秘的治疗,注意不可以攻为主,以免病情反复及陷入恶性循环。气虚便秘者也是如此。
8当归补血汤
【组成】 黄芪30g当归6g
【主治】 血虚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病案】 罗××,42 岁,1985 年7 月26 日初诊。患者阴道反复不规则出血半年,屡用激素及中药治疗乏效。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黄体功能退化不全。妇科建议切除子宫,患者惧,仍寄望于中医药。刻诊:经血淋漓不断,每隔几天大出血1 次,挟血块;颜面虚浮(白光)白,气短乏力,舌淡白,脉弦细涩。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黄芪30g,当归30g(酒洗),桑叶30g,生地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服1 剂,经血明显减少,续服1 剂,出血全止。继用乌鸡白凤丸、归脾丸调补2 个月。尔后4 年间月经正常,身体胖壮。1989 年9 月中旬,因劳累过度,崩漏复作,经血量骤增,日甚一日,7 日不止。仍用上方,服2 剂血止。经B 超探查,发现子宫肌瘤,于同年11月切除子宫。 (摘自《中医师承实录》)
【分析】 “经血淋漓不断,每隔几天大出血1 次,挟血块”,妇女崩漏见血块,不能就说是瘀血所致。还要看经色是否偏紫暗、血块是紫红还是紫黑、血块的多少,若舌有瘀象就更万无一失了。本案这么轻描淡写一句“挟血块”,其他均未交代,虽有“脉弦细涩”, 也应不是瘀血。因为月经见血块的话,任何医师都会先往瘀血上想,然后详细问询、看舌,看是不是瘀血。作者毫无其他文字,所以笔者判断它不是瘀血。这就是四诊合参,综合权衡。患者“颜面虚浮(白光)白,气短乏力,舌淡白”,气虚之象。总的来看不太复杂,就是一个气不摄血,应补气摄血、止血、补肾固冲任、养血。正是固冲汤所主(详见固涩剂中)。
作者所用方名为“加减当归补血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妇人有年老血崩者,其症亦与前血崩昏暗者同,人以为老妇之虚耳,谁知是不慎房帏之故乎!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一两,酒洗),黄芪(一两,生用),三七根末(三钱),桑叶(十四片)。水煎服。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然必须断欲始除根,若再犯色欲未有不重病者也。夫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但老妇阴精既亏,用此方以止其临时之漏,实有奇功,而不可责其永远之绩者,以补精之味尚少也。服此四剂后,再增入:白术(五钱),熟地(一两),山药(四钱),麦冬(三钱),北五味(一钱)。服百剂,则崩漏之根可尽除矣。”余国俊先生说:“本方不论老年、少妇、还是未婚女子,都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服三至五剂,均能止血,止血后再缓图澄源、复旧。”
其实此方结构与固冲汤甚为相似,也是补气(黄芪)、止血(三七)、养血(当归)三法并举,傅青主书中言“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也相当于固冲汤中用山茱萸、芡实的补肾固冲任的思路。故方不同法同,法一也,方无穷。不拘其方,但必守其法。本案作者在血止后改气血双补的乌鸡白凤丸、归脾丸善后,乃是取中成药之便。其实就用加减当归补血汤,生地、当归量减半(突出以补气为主,使气能生血),做成水丸服用,更适于病情。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2:50
9归脾汤
【组成】 炒白术9g茯神9g炙黄芪12g龙眼肉12g炒枣仁(碎)12g生晒参(另)6g木香6g 炙甘草3g当归9g远志6g生姜5 片 大枣1 枚
【主治】 (l)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
【病案】 患者,男,48 岁,心悸失眠4 年,加重2 周,来我院就诊。患者4 年前从事文秘工作,夜晚加班较多而引发失眠,伴有心悸。开始每晚可睡3~5 小时,后加重为每晚只睡2~3小时,且伴有多梦易醒、健忘、食少、全身倦怠乏力等。发病后曾口服安定片、维生素、谷维素及其他多种安神类药物,疗效不显,已达4 年之久。近半月来因家中琐事操心过度,致心悸失眠加重,每晚睡眠1~3 小时左右,并且多梦易醒,并伴有心烦,头晕乏力,来院就诊。经辨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处方:人参12g,白术10g,炙黄芪20g,当归12g,茯苓12g,远志12g,炒枣仁15g,龙眼肉12g,木香6g,甘草10g,生姜3 片,大枣5 枚,合欢皮12g,夜交藤15g,五味子10g。服药7 天,心悸失眠明显减轻,患者信心大增。连服1 个月诸症消失痊愈,随访10 年未见复发。(摘自《中国民间疗法》)
【分析】 患者4 年前开始因“夜晚加班较多而引发失眠,伴有心悸……多梦易醒、健忘”、“食少、全身倦怠乏力”,正是劳伤心、脾的非常典型的表现。近半月来操心过度,加重旧疾(思虑暗耗心血、思则脾气结)。正应该用归脾汤健脾气、养心血、安心神。
作者用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炙黄芪、茯苓、甘草、大枣健脾气,当归、炒枣仁、龙眼肉、大枣养心血,人参、茯苓、远志、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安心神。服药一月而十年不复发,效果是非常好的。4 年之疾,且虚证难补,一月断根,着实不易,可见方证切合的重要性。以后凡见工作压力大或任务重或操心多,致吃不好又睡不香的病人,均可用此方。笔者曾治一人,几日格外早起劳累过度(做早点生意),致头痛甚为剧烈,失眠,服归脾汤,3 剂而愈。可见归脾汤对于体劳、心劳耗伤气血的,有独到疗效。
10八珍汤
【组成】人参9g白术9g白茯苓9g当归9g川芎9g白芍9g熟地9g炙甘草5g生姜3 片大枣5 枚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病案】 李某,女,26 岁。宫外孕手术后感心慌心悸,眩晕耳鸣,惊恐不安,于1997 年6 月7 日就诊。查体:面色蒌黄,口唇爪甲淡白不荣,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无力。此系中医的血虚型心悸,因血虚气弱,脉不充盈,心失所养故心慌、心悸、惊恐不安。血虚气弱、不能充养肌肤,故面色蒌黄、口唇爪甲淡白不荣。血虚不能营养全身,则身体消瘦。血不能上注于清空,故眩晕耳鸣。气血不足故舌淡无华、脉细无力等症仍作。治宜补血益气。予八珍汤,加阿胶(烊)、黄芪各30g,补血益气。助其阳生阴长之功,使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服药半个月,心慌、心悸、惊恐不安等症已除,偶有头晕耳鸣,面色爪甲已见光泽。继服药半个月,面色爪甲已转红润,苔脉正常,诸症消失而出院。1 年后随访已正常工作10 个月, 体健如初。(摘自《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术后即感“心慌心悸,眩晕耳鸣”,多是手术失血所致,“口唇爪甲淡白不荣”也说明此。“惊恐不安”,则同时可能有心气不足。“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无力”,也是气血两虚的常见表现。当然,无明显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齿痕舌等,应该是以血虚为主。但是,哪怕纯血虚之人,用气血双补也比纯粹补血效果要好,可能是气能生血的原因。所以,对于气血两虚,虽然某患确以血虚为主,仍然应该补气、补血并重,八珍汤、归脾汤、炙甘草汤无不可用之加减,治法一致就行,再加点安神定悸药会更好。作者用八珍汤,复加补气血的黄芪、阿胶,完全依靠治病求本。半月去其大半,又半月而彻愈。对于一个临时性失血的年轻人,效果尚可。若是一个长期缓慢渐成的气血不足,效果可能会更慢一些。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3:13
11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 枚
【主治】 (l)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病案】 患者,王某,女,18 岁,2006 年6 月15 日就诊。主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半年余,症状逐渐加重。诊见:心前区闷痛,吸气尤甚,神疲乏力,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辨证为气阴两虚、心气不足。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g,人参10g,黄芪20g,生地黄15g,桂枝10g,麦冬15g,阿胶10g,麻仁15g,丹参10g,当归12g,赤芍20g,生姜3 片,大枣5 枚,七剂,水煎服。二诊:心慌、胸闷明显减轻,早搏7 次/分钟,仍感乏力、气短,脉结代。续服上方10 剂。三诊:心慌、胸闷、气短消失,心律整齐,未闻及早搏。嘱继服上药半月巩固疗效,后复查心电图已正常。(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分析】 患者“心慌……气短、乏力……头昏,舌质淡,苔薄白”,是心气虚。“胸闷……心前区闷痛,吸气尤甚”,气滞。但不知为什么,很多心气虚的人都同时兼胸闷,可能是心肺关系异常、心病及肺的前兆。“脉结代”,脉气不能接续,可能是气血不足以盈脉,也可能是邪气遏阻致气血不畅。此处无它症,看来是气血不足所致。或问,“舌淡”既可能是气虚,也可能是血虚或气血两虚,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心气虚还兼有血虚吗?若是我们自己看病,为了进一步确认,自然还要看唇、龈、甲、下眼睑。本案中,只能是排除法,因为仅气虚者不会出现脉时停时续,就比如河水,仅因落差小的时候(河流就像血脉,不过它的推动力——气来自于势差)只会存在流速变慢的问题,不会因此而时时断流。只有在缺水时,或水被堵住、又时不时能冲开一下时,才会有水流时断时续的情况。所以本案是个气血不足的“脉结代,心动悸”,正是仲景的炙甘草汤。可再加理气宽胸的薤白、瓜蒌壳等以治标。
作者用炙甘草汤,加黄芪助益气,当归、丹参、赤芍助养血活血。7 剂而症状明显开始缓解,又10 剂症状消失。因虚证难补,又续服半月以巩固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并未加理气宽胸药,治疗后胸闷也消失了(虽然慢一点),可见胸闷确实是心气虚的伴随,是心气推动无力继而使宗气不畅的结果。
名老中医岳美中曾说过,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名,当以炙甘草为主药,按现代用药计量当用12g方可有效(笔者注:其实用30g取效的也常见),方中生地现代用量则应为48g。他还说:“阴药非重量,则仓猝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换之而激促之,方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但有人说,生地用至30g以上,常有腹泻之虞,若先煎30分钟,或加入山楂同煎,则可收心律复而无腹泻的效果,供同学们参考。
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论曰:“余用此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也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也。”又说:“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与岳老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又互为补充。均有利于同学们对本方运用要点的掌握。
12泰山磐石散
【组成】 生晒参(另)6g炙黄芪6g炒白术6g炙甘草2g当归3g川芎2g炒白芍3g熟地3g续断3g糯米6g黄芩3g砂仁1.5g
【主治】 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病案】 沈某,26 岁,1991 年4 月27 日初诊。自述停经50 天,尿妊娠试验阳性,阴道不规则出血2 天,量少色淡红,伴腰酸体倦,恶心欲吐,曾流产二胎,均在妊娠50 天左右。苔薄微黄质淡胖,脉细滑。诊断为胎漏,症属气血两虚,冲任不固,胎元受损。治拟益气养血、滋肾安胎。处方:炙黄芪15g,党参15g,炒当归10g,炒续断12g,炒熟地黄12g,炒白芍12g,炒黄芩10g,焦白术10g,砂仁5g,炙甘草5g,菟丝子12g,炒阿胶15g,陈皮6g,糯米一撮,苎麻根30g,杜仲12g,姜竹茄12g, 5 剂。服至第2 剂,出血量减少,5 剂后血止,仍有腰酸及恶心欲吐等症,虑及曾流产2 次,故嘱其续服药以固胎元。用上方稍事出入,服药至妊娠3 个月,诸症均消而停药。同年底顺产一男婴。 (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患者“停经50 天,尿妊娠试验阳性……恶心欲吐”,当然是怀孕成功了。但以前流过两次产,现在“阴道不规则出血2 天,量少色淡红,伴腰酸体倦”,明显又是流产先兆!已见下血,而不仅仅是腰酸腹痛,那是迫在眉睫了。“苔薄微黄”,可能微有热。“质淡胖”,阳气虚。“脉细”,但有苔,应是血不足,而非阴不足。“脉滑”在妊初应是正常脉象。前述腰酸、下血,是肾虚冲任不固。综合来看,治疗应补肾固涩、益气、养血为主,选药时均应以兼安胎者为首一选。可以加点止血药和清热药。泰山磐石散是益气养血为主,兼以补肾、清热,可以考虑用其加减。
作者正是此方为主,兼顾上述各治法。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糯米益气,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养血,杜仲、续断、菟丝子补肾温阳,黄芩、苎麻根、姜竹茹清热,砂仁、陈皮防滋腻。其中,白术、阿胶、杜仲、续断、菟丝子、黄芩、苎麻根、砂仁均兼可安胎,阿胶、续断、苎麻根还兼可止血。5 剂后流产势头得到控制,又一直服至妊娠第3 月(减去前50 天,大约总共服药40 天),诸症均消而停药。值得注意的是,凡因体虚已流一次者,第二次在确定已怀孕时起,不管有无症状,即应开始服药l~3 个月。无症状者可2 或3 日一剂。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3:42
13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
【主治】 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案】 杨某,女,50 岁,教师,2003 年3 月12 日初诊。症见头晕,面部烘热,汗出胸闷,心慌气短,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酸膝软,情绪波动,性格改变,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审其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40/100mmHg 。血脂:血清胆固醇7.12 mmol/L,甘油三醋3.96 mmol/L 。B 超:脂肪肝。血、尿、粪三大常规、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为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肾阴,平复阴阳,遂投六味地黄丸。并嘱其畅情志,避免精神刺激,加强自我情绪调控,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服药10 天后,头晕,烘热汗出,心慌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连续服药l 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检则血压:120/80 mmHg ,血脂下降,病告痊愈。随访l 年未复发。(摘自《河南中医》)
【分析】 患者为女同志,50 岁而见“头晕,面部烘热,汗出胸闷,心慌气短,失眠多梦……情绪波动,性格改变,急躁易怒”,这是非常典型、比较重的更年期表现。在中医里属何证呢?却有多种证型: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继发肝阳上亢、或继发阴虚火旺、或伴见肝气肝火妄动)。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更年期属于什么证。作者直言“汗出”,应该不是盗汗,而是白天自觉的自汗,结合“气短”判断,气虚自汗的可能性大。“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非常肯定、非常明显的肾阴虚了。“情绪波动,性格改变,急躁易怒”,看来伴有水失涵木、阴不制阳、肝气妄动。全案以肾阴虚表现为多,后面情绪的改变很大可能也继发于此,故治疗应以补肾阴为主,兼益心气、安心神。最好配合柔肝,可平抑因虚所致的肝气妄动。家人的理解与帮助也很重要,针锋相对地讲“道理”、埋怨、吵架万万不可。
作者纯以六味地黄丸治之,幸其本为肾、肝、脾三脏并治,且治肾为主,均合本案要求。同时紧密配合非药物调理。10 天见效,一月症状基本痊愈。尤其可贵的是,同时血压、血脂也降了下来(虽然作者没有考虑如何针对这些西医指标去用药),还1 年未见复发,更年期就此趟过去了,这个效果不可谓不好。这就引起我们思考,历来很多人认为此方不但“三补”不专心,又配上“三泻”,补肾阴力量恐怕过于平和,用于保健用可能更合适。现在看来,这么一个较突出的肾阴虚,不但用它效果不错,而且似乎不仅仅局限于补肾。因为益气、安神、柔肝、疏肝、平肝等我们认为可能会配合用的治法基本未用,一月内也自然平复了,可能本方真有作者文中所言的“平复阴阳”的全身调理功能。而更年期不管分属何证,总与一个因素紧密相关——绝经。谁主月经?肾主生殖(胞宫)为主,肝(主冲任,冲任主月事)、脾(气血之源)为辅啊!六味地黄丸却正是这么个主次结构。是不是不管哪个证型都可以配一点六味地黄丸理顺一下肾肝脾呢?值得做这样的尝试。
14左归丸
【组成】 熟地24g山药12g枸杞12g山茱萸12g川牛膝9g菟丝子12g鹿角胶(烊)12g龟板胶(烊)12g
【主治】 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病案】 赵某,女,56 岁,2003 年6 月8 日初诊。有糖尿病史。脑鸣如蝉昼夜不停6 个月,夜晚尤甚,伴头晕目眩,腰酸胫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刻诊:形体消瘦,心烦不安,曾做颅脑CT 检查未见异常,用脑复康、脉通等药无效。证属肾阴不足,治宜滋阴补肾。予左归丸改用汤剂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2g,枸杞子10g,炙甘草6g,茯苓10g,山茱萸12g,知母10g,龟板胶(烊冲)10g,鹿角胶(烊冲)8g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10 剂后脑鸣及伴随症状均有减轻,守方继服10 剂后症大减。后继用左归丸月余痊愈。 (摘自《河北中医》)
【分析】 患者“脑鸣如蝉……头晕目眩,腰酸胫软”,必是肾虚。“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可见是肾的阴虚。“心烦不安”,因为肾水亏于下,可能致心火亢于上,但未至失眠、多梦、遗精等,应是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的前兆。“自汗”,可能有气虚。心肾不交的情况下还见自汗盗汗,可用交心肾的磁朱丸,与益气阴敛汗的牡蛎散(详见固涩剂中)合用。也可用峻补肾阴的左归丸,加清心的黄连和敛汗的黄芪、煅牡蛎。
作者用左归丸去牛膝、菟丝子(可能觉得保留一味鹿角胶补阳以化阴就足够了,毕竟补阳在本方中是佐药地位),加健脾渗湿的茯苓、滋阴退虚火的知母、调和药性兼健脾的炙甘草。全方补阴为主、阳助阴化的基本结构未变,加茯苓防滋腻助湿,加知母防阴虚致火旺,均能理解。出汗的标症未直接用药,可能是考虑主症是耳鸣而非出汗吧。20 剂诸症大减,后用成药调理而愈。一开始不用成药,是因为不是纯粹的真阴不足,丸剂不能完全切合病情。笔者认为,若加点止汗的药和清心火药可能出汗和心烦的缓解速度会快一些。
15大补阴丸
【组成】 熟地黄18g龟板(先)18g黄柏12g知母12g
【主治】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病案】 余某,男,32 岁。咳嗽年余,未及时治疗,缠绵至今,潮热、咳血,始来就诊。X 线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证见:潮热,咳嗽,咳血,痰少血多,面色萎黄,两颧发赤,入夜心烦少寐,时复盗汗,遗精,形体瘦削,口燥咽干,溲黄便秘,舌红苔薄黄,六脉弦细而数。脉证互参,病属肺肾阴虚,相火妄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齐见,肺痨已成,症非轻浅。法当滋肾润肺,养阴清热。拟大补阴丸加味治之:生地15g、黄柏8g、知母8g、龟板15g、旱莲草15g、侧柏叶12g、浮小麦15g、龙骨12g、牡蛎12g。5 剂后,咳血止,10 剂后,潮热亦退。最后以甘寒养阴、平补气血法调治半月,渐臻康复。(摘自《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患者“潮热,咳嗽,咳血,痰少血多……两颧发赤……时复盗汗……形体瘦削,口燥咽干…… 脉细而数”,这是肺痨(肺结核)后期的非常常见表现,是肺阴虚火旺的指征。“面色萎黄”,可能兼有气血不足。“入夜心烦少寐……遗精”,这是阴虚太重,虚火殃及心、肾。从“六脉弦”来看,也许还殃及肝。“溲黄便秘,舌红苔薄黄”,除了虚火外,还兼有实火。当滋一身之阴为主,并降虚火、清实火。若下眼睑淡、身无力,佐证了“面色萎黄”,可以加点补气血药。另可配合止咳、止血、止汗以治标。可用大补阴丸加减,用百合固金丸、麦味地黄丸、炙甘草汤加减均可,关键是以上的主要治法不能漏。
作者用大补阴丸加减。龟板、旱莲草、生地、知母滋阴,龟板、知母还退虚火,生地、知母还清实热。知母、黄柏是治阴虚火旺的老搭档。侧柏叶止血。浮小麦、龙骨、牡蛎止汗,后两者还止遗精。多数治法都有了(后期用了“平补气血”),唯主症咳嗽,并未加明显的止咳药治标。15 剂后,咳血与潮热均退。其他的症状又半月而渐止。从总疗程看,对于一个阴虚内热较重、牵涉脏腑较广的病人,疗效还是比较好的。若加点养阴止咳药,如百部、百合、五味子等,应该是有好处的。笔者向来提倡标本兼治,病不急重的以治本为主、配合治标。症状缓解得可能会快一些,有利于病人坚持服药信心。但一般治标不能喧宾夺主,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如实证所致的咳嗽、腹泻,虚证所致的便秘等,若治标为主会反受其害。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14 18:24:04
16一贯煎
【组成】 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身9g生地黄20g枸杞子15g川楝子4.5g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病案】 患者,女,49 岁。2002 年5 月12 日就诊。患者绝经1 年。自2001 年初至今出现烘热汗出,无端烦躁、恐慌,胸胁胀闷,失眠健忘,心悸,纳差等症状,进行性加重。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现症:除上述诸症外,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属阴虚肝郁证。治以滋阴舒肝,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15g,枸杞12g,当归15g,北沙参10g,麦冬10g,柴胡12g,丹皮10g,酸枣仁20g。5 剂,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2002 年5 月17 日二诊,汗出、烦躁诸症稍减,睡眠改善,纳差如故,原方加焦三仙各15g, 5 剂。5 月22 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上方续服10 剂。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以善其后。3 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摘自《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分析】 患者在即将绝经时出现了一系列表现,故诊为“更年期综合征”。但我们在讲六味地黄丸时讲过,更年期可能见到很多证型。本案中,“烘热汗出,无端烦躁”,颇像阴虚内热。后面的“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则肯定是有阴虚内热。若单从“失眠健忘,心悸,纳差”,则甚似心脾两虚(心血虚、脾气虚)。但心阴虚时亦可见到“失眠健忘,心悸”,前面既已肯定有阴虚内热,这就可能仍只是心阴虚,再说也无其他血虚的表现可为佐证。但“恐慌……纳差”,则有心气、脾气两虚的可能(未说神疲懒言、脉无力、齿痕舌等,故只是怀疑,因心气虚的人易恐)。“胸胁胀闷……脉弦”,肯定有肝郁,从前面的阴虚看,不能排除也影响到了肝,虽然未见到头目眩晕、目干涩、甲脆等,但绝经本身就与肝肾高度相关。所以综合判断,心肝阴虚伴肝郁为主,可能同时兼有心脾气虚。治疗可养心肝阴、疏肝、补气、安神。用一贯煎、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加减均可。
作者用一贯煎加减。生地、当归、北沙参、酸枣仁,心、肝之阴并补,麦冬养心阴,枸杞养肝阴,柴胡疏肝,丹皮清肝火,其中酸枣仁、麦冬兼可安神,未理会脾的症状。5 剂后诸减,惟纳差如故,加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助消化。又10 剂后,再服补肝肾之阴的成药继续调理,基本痊愈。笔者认为可以加点人参,既补心脾之气,又可安神。还应注意的是,对于胃口本来就不好的人,不能纯用滋阴药,一定要加健脾开胃药,否则滋腻碍脾胃,更会妨碍消化(胃阴虚饥不欲食者则可单纯补阴,也可辅以开胃药)。另外,笔者在大量病案中发现,更年期的异常是一个坎(并非每人必有),靠自己迈过去的时间一般会比较长,甚至可能达1~2 年之久,自己与家人均不好过。这时若对证服用中药能比较快的缓解,帮助迈过去了就好了,似并不存在平常疾病那样的复发问题。
17石斛夜光丸
【组成】 石斛30g人参120g山药45g茯苓120g甘草30g肉苁蓉30g枸杞子45g菟丝子45g生地黄60g熟地黄60g五味子30g天冬120g麦冬60g苦杏仁45g防风30g川芎30g枳壳(炒)30g黄连30g牛膝45g菊花45g蒺藜(盐炒)30g羚羊角30g青箱子30g决明子45g水牛角浓缩粉60g
【主治】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之内障目暗,视物昏花等。
【病案】 张某,女,49 岁,于1992 年7 月6 日就诊。症见:耳鸣蝉叫,鸣声低微,渐渐而起,经久不已,按之可减,听觉不清,且有头晕脑胀,舌质红,脉弦细。此乃肝脾不足(注:从下文看,可能原文印刷有误,应是肝肾不足),精气不能上充于清窍所致。治宜平肝、补肾养阴,用石斛夜光丸治疗,每日2 次,每次l 丸。9 日二诊,用药后诸症消失,因过度劳倦上症有反复,但较前轻微,仍用石斛夜光丸。16 日三诊,服上方后进一步好转,随访9 个月后诸症全消。本病的病机是因肝肾不足,精气不能上充于清窍所致,故肝肾不足是病之本,用石斛夜光丸治疗取得好的效果。(摘自《中医药研究》)
【分析】 患者“耳鸣蝉叫……按之可减”,可以判断是虚证引起,或以虚证为主。虚证耳鸣主要有肾精不足和脾不升清两种。“头晕脑胀,舌质红,脉弦细”,结合前面,可能是水不涵木(肝肾阴虚)所致肝阳上亢之象。因为脉细、舌红很可能是阴虚生内热,脉弦可能与肝有关,头晕恰是肝阳上亢常见的。综合分析,就能排除脾不升清,而肝阳上亢是可以肯定的了。
多个可能都在一个点上重合时,“证”就清晰起来,没有那种“齿痕舌主气虚”的黄金标准也没问题了。
实际上临床辨证时,多数时候需要找重合点来下最后的结论。怎么“找”?那就要有熟练的基本功,用四诊方法,朝所有可能的方向,一一地将患者的资料“挖”出来。不要指望患者滴水不漏、准确无误地告诉你一切。难道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叙述还会有误吗?是的,而且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你去一一甄别。如,问:“口渴吗?”答:“嗯,我每天喝很多水。”问一遍下来,觉得这患者不应该有这么渴。再问:“你真的很渴,让你老想喝水?”答:“倒不是特别的渴,只是女人多喝一点水皮肤不是更好嘛!! ”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碰到患者犹豫不定的回答时,如果并不是敏感的问题,他的这个回答是不能采信的。还有些信息是需要医生提示,患者才会想起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想到会跟这个病有什么关系,不会主动说出来。这些都是要注意的。怎么去“挖”才能挖干净呢?你要熟记与一个主症有关的所有可能的证,及每一个证的绝大多数可能的表现(不仅仅是辨证要点),然后一个一个去询问排除。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求可以先放低一点,先记住所有可能的证及每一个证的辨证要点。
本案患者应补肝肾、平肝阳,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来加减都可以。作者直接用石斛夜光丸的成药治疗,这个方子补肝肾的药味极多,平肝的药物有三味(菊花、蒺藜、羚羊角)。起效挺快(“过度劳倦上症有反复”进一步提示为虚证)。但毕竟虚证难补,何况是下焦的肝肾?渐渐服药,遂得根治。本案患者若请药店加工制丸剂时,方中的苦杏仁、黄连、青箱子、决明子、水牛角就可以不用了(既无肝火,又无目疾)。为何保留补气药和疏肝理气药呢?前者是因为滋阴药众多,用之助脾胃运化;后者是因为不宜一味地平肝,肝气不喜压制。在以后学治风剂中镇肝息风汤时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