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君子汤
【组成】 生晒参(另)9g 炒白术9g 白茯苓9g 炙甘草6g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白光)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案】 患者,男,70 岁。2004 年3 月因结肠癌手术,在化疗后出现腹泻,每日数次甚至十几次,大便呈清水样,腹痛,尿量减少。患者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西医常规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抗菌消炎药物等对症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故改看中医。以四君子汤加味:人参12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甘草10g,猪苓10g,葛根10g。水煎服,l 日1 剂,煎服3 次。患者服完第1 剂后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第2 剂后腹泻已止,尿量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改善。以第3 剂况固,至今未见复发。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
【分析】 患者高龄体弱、结肠癌、复又手术,而出现的系列虚证,应是脾胃(消化系统)的手术损伤。“腹泻……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均可见于脾气虚中。既有病史,又有多方临床表现的证据,可确信无疑是脾气虚了。以水泻不粘滞为主症,此脾虚内湿下注之象。大腹属脾,脾虚失养可“腹痛”,多是时发隐痛。“头晕……舌淡……脉细弱”其实是气、血虚均可见的,又见“面色苍白”,没说病人全身怕冷明显,那应该是血虚表现而非阳虚之(白光)白。此血虚可能是脾虚气血乏源所致,也可能是手术失血所致。全案以脾虚腹泻为主,兼血虚,且有腹痛之标。正可以健脾、渗湿止泻并重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略加养血药,也可待脾健后,其血自生。还可参考治疗脾虚腹痛的小建中汤益气缓急止痛。毕竞脾虚,最好再加点助消化的药。
作者用四君子汤健脾,茯苓、猪苓、泽泻渗湿止泻,葛根升阳止泻。治法结构与参苓白术散基本一致。1 剂即见效,腹痛也明显减轻。并未加止痛的药(甘草稍稍可以),可见腹痛确实是脾虚失养所致,而且证明虚痛通过纯粹治本也可缓解。未用补血药,案中亦未交代面色苍白的缓解情形。整个方不滋腻,量不重,故未加消食药也吸收得不错。主要治疗方向切中了主要病机,效果即甚好。但要彻底治好不会有如此之快,一般要1~2 星期善后调理一下才行。应注意的是,四君子汤主要是一个补气的基础方,即便是最轻微的、最单纯的脾虚证,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主症时,也很少单用此方,至少也是异功散或六君子汤。
2 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肉9g 薏苡仁9g 砂仁(后)6g 桔梗6g 白扁豆12g 白茯苓15g 生晒参(另)15g
炙甘草9g 炒白术15g 山药15g
【主治】 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病案】 李某,女,24 岁,2005 年2 月20 日就诊。带下量多、质稀薄、色黄2 年余,常感身困乏力,腰腹坠痛,纳差。经西医抗炎及微波治疗数次仍反复发作。查体:精神欠佳,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经诸检查后诊断为:① 慢性宫颈炎;② 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带下病(脾阳不足证)。治当健脾除湿,升阳止带,佐益肾。方药:人参10g,炒白术12g,白茯苓15g,苍术12g, 山药12g,莲子肉12g,薏苡仁12g,炒扁豆12g,砂仁6g,桔梗10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甘草6g。以上药水煎约450ml,早晚分服,每日药渣在非经期煎水坐浴1 次,每次30 分钟,经期则加用当归12g,赤芍12g。治疗35 天后复查治愈,随访90 天未复发。 (摘自《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带下量多、质稀薄、色黄”,若无明显气味,多是脾虚水谷精微下注所致,多按脾虚生内湿来治。“常感身困乏力……纳差……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正是脾气虚之象,因其“(白光)白”,还有向脾阳虚发展的趋势。“腰腹坠痛”,肾、子宫有下垂之象,多因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综合起来,脾虚气陷、内湿下注是毫无疑问了。既是肾、子宫下垂,也许同时要考虑肾亏的问题。脾虚内湿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此二方相合加减,可再略加温肾固涩的药(肾亏与带下不固)和温脾的药(阳虚趋势)。
作者用人参、炒白术、白茯苓、苍术、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炒扁豆、甘草健脾胃,白术、苍术、砂仁燥湿,茯苓、薏苡仁、扁豆渗湿,桔梗稍助升提,山药补肾固涩,菟丝子、仙灵脾(即淫羊霍)温补肾阳(此二药兼可止泻,不知止带如何,若山茱萸、芡实则较好)。全方升举方面力量较薄弱,但诸病机都兼顾到了一些,又配合了局部外洗(这是阴道疾病的妇科常用方法)。2 年多脾虚重证,35 天彻底治愈,效果满意。
3 补中益气汤
【组成】 炙黄芪18g 炙甘草9g 生晒参(另)6g 当归3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炒白术9g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病案】 汪某,女,43 岁,1995 年6 月13 日初诊。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较重致夜寐不佳,多梦纷纭,两耳轰鸣,神疲乏力半年,尤其过度劳累时明显加重。一周前两耳听力突然下降,耳聋不聪,伴胸闷,神疲,纳少,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证属劳倦内伤,脾虚不运,髓海空虚,清阳不升。治宜益气升清。处方:黄芪30g,党参、怀山药各15g,葛根、白术、白芍、陈皮、茯苓、菖蒲、黄柏各10g,升麻、炙甘草各5g。日1 剂,水煎服。服上方30 天,因煎药不便,改服补中益气丸近3 个月,诸症均除。 (摘自《山西中医》)
【分析】 患者“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较重致夜寐不佳,多梦纷纭”,若无“两耳轰鸣”,很似心脾两虚,此证常见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睡眠不好、食欲又不佳。但既兼“两耳轰鸣”,则很似压力大、继而情绪抑郁的肝郁气滞证了。若单纯“神疲乏力”,肝郁气滞的纯实证可以暂时导致,脾气暂时被约,并不一定就是脾气虚。但又兼“尤其过度劳累时明显加重”,二者结合,就应该肯定兼有气虚了。肝郁中见气虚,多是肝郁乘脾的脾气虚。起病的前面半年,主要矛盾在肝郁,正渐进伤脾。一周前从量变到质变,突然由耳鸣变成耳聋,气滞仍有(胸闷),但一派脾虚之象相当明显(神疲,纳少,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而耳聋失聪正是常见于脾虚不能升清、失于荣养头面之证。病机主次发生逆转。治当以健脾升阳之补中益气汤为主,兼以疏肝柔肝。
作者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可能是考虑气虚暂未致血虚),减柴胡(此甚难理解,即便不用其疏肝,也可用其助黄芪、升麻升脾阳啊)。加升阳止泻的葛根,加健脾固涩的怀山、健脾渗湿的茯苓(此二者估计针对“大便溏薄”)。又加柔肝的白芍、醒脑窍的菖蒲(助开耳窍?),加黄柏也颇费解。但总的方向是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再加强健脾止泻,再兼顾柔肝及局部引经性质的药物(菖蒲),疏肝未予考虑。用药3 月而愈。肝脾不和证起效不甚难,病仅半年而用药3 月,起效是慢了,也许是虽在治疗,但一直并未脱离致病的工作环境的原因,又也许是治肝方面容易忽视的原因,毕竟肝郁是起病之因,且治前一直未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