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4 1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8g 炙黄芪25g 炒白术15g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病案】 何某某,男性,39 岁。于1973 年4 月9 日来诊。患者甲状腺肿瘤摘除后,身体较弱,为疏风活血消瘀之剂予之。4 月19 日复诊,自诉服前药几剂后,又服抗甲状腺西药,服后汗出不止,且恶风,每月感冒两三次,虽处密室也不免,颇苦恼。诊其脉弦大,舌有齿痕而胖,断为疏解肌表太过,致伤表阳,使不能卫外,津液因之不固而外泄,且畏风感冒。这与伤风的自汗不同,此责之表虚,彼责之邪实,此宜补,彼宜散,因投以玉屏风散,为粗末,每用9g,日煎服2 次,服一月为限,观后果如何。服前散剂20 日后,又来复诊,云汗已基本不出,感冒亦无。诊其脉,弦大象亦减,惟舌仍胖大。嘱再续服l0天,以竟全功。 (摘自《岳美中医案》)
【分析】 患者术后“身体较弱”,正气受损。复用“疏风”之剂,估计过了头,又损之,继而致“汗出不止,且恶风,每月感冒两三次,虽处密室也不免……舌有齿痕而胖”,毫无疑问的一派气虚自汗和气虚不能固表之象。“脉弦大”,是不是之前的甲状腺肿瘤时造成的尚未消除,或是因为土虚木乘之象,尚不得而知。可暂存疑,先治有绝对把握的病机以待变。恰有一方,既适于气虚自汗,又适于气虚易感,即玉屏风散。
岳老用的是此方的少量、煮散、长时间服的方法。岳老早期时于此证施药3~5 剂,即取得汗收的效果,但易复发,遂认为该方无长效的巩固作用。后见蒲辅周老师以小剂量散剂煎服,坚持服至1 个月,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不再复发。于是改变了以往用玉屏风散作汤剂、大其量的方法。这种善于汲取他人长处的治学精神,实堪后学景仰。
但此方自制之水丸,每服10g, 1 日2~3 次,1~2 月亦可愈。虽服药时间相对更长一些,但服药方便,易于坚持,适于某些不便煎煮的特殊人群。服药期间一定要慎起居以减少复感次数。因其病本易感,感冒后又怕补药“闭门留寇”,为防频频中断服药,笔者还加荆芥10g、薄荷6g、紫苏10g、桔梗6g,加上本方的防风8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再加鸡内金6g,共抓12 付,总药量约1000g,请药店代为加工成水丸。部分慢性肝病患者也极易感冒,单用本方效果不理想,宜先治肝病到稳定半年无肝系症状后再用。
5 生脉散
【组成】 人参(另)15g 麦门冬9g 五味子6g
【主治】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治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病案】 患者,男,60 岁。因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 年,加重1 周,于2000 年1 月6 日收入院。患者近5 年来常感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曾多次做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 周来因劳累致使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舌红边有瘀点、少苔,脉促代。予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枣10 枚,苦参30g。每日1 剂,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输液(护心、对症、支持)等处理。1 周后上症减轻。继续服药,半个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好,饮食正常。4 个疗程后停药(15 天为l 个疗程),病情平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分析】 患者“劳累致使心悸……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较明显的气虚。“少苔”,可能存在阴虚。“胸闷、胸痛……舌红边有瘀点……脉促代”,气滞血瘀之象。治疗当以益心气为主,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为辅,养心阴再次之。可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作者用益气养阴的生脉散,以草、枣助益气,白芍助养阴?(仲景对于胸满气促者是去白芍的,且本方阴虚并不能完全确定)。再加桂枝、丹参、三七活血通脉。苦参为疗心律失常的“辨病论治”法,历史很短。作者未理气宽胸。同时配合西医疗法。或问,孰知是否中药效果?此人发病已5 年,想必西药已用数年而不能根治。此次若配合中药得以根治,即主要是中药的效果。治疗半月症状基本消除,又巩固调理一个月,半年未复发过,中药应该还是有效果的。笔者很不喜欢配合西药治疗,二次调方的时候会有无的放矢之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发作时多有胸闷,只要不是明显受情绪影响、或喉中明显痰鸣,通过治本、不需理气,胸闷也往往消失,这种情况在病案中见过好多次,但笔者还是习惯加些宽胸理气的药物。
6 人参蛤蚧散
【组成】 蛤蚧一对 甘草150g 杏仁150g 人参60g 茯苓60g 贝母60g 桑白皮60g 知母60g
【主治】 肺肾气虚喘息、咳嗽。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病案】 王某,男,17 岁,1998 年9 月27 日就诊。该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而发为喘证,以吸气为快,稍加运动则喘促更甚,张口抬肩,同时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腰酸、头晕。查无器质性改变。经用“氨茶碱”、“百喘朋”等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宣肺止喘之方药亦无收功。发病期间无咳、无痰、脉沉弱。诊断:虚喘。治法:补肾纳气、平喘。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40g、山药20g、狗脊20g、补骨脂15g、茯苓15g、附子15g、炒杏仁20g、桔梗15g、白果仁15g。上方服3 剂,诸症大减,并能从事轻微活动,面色略转红润,脉始有力。以上方药稍事出入,续服9 剂,喘止,并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面色红润,精神转佳,脉象和缓有力,尺部略沉。偶有腰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其服金匮肾气丸,l 次1 丸(注:原文如此。可能是生产厂家不同,或印刷有误),1 日3 次,服10 日。1999 年1 月16 日追访,至今未复发,并能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分析】 患者“劳累而发为喘证,以吸气为快,稍加运动则喘促更甚”,明显的气虚。“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腰酸”,是肾阳虚,因还没有出现全身怕冷,尚属前期,即大约是肾气虚阶段的进一步发展。上述又结合“发病期间无咳、无痰、脉沉弱”,确实是比较单纯的肾阳气不足,肾不纳气的虚喘。治当补肾纳气平喘。可以考虑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减去里面的祛痰热药物)。
作者用补肾之阳气的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狗脊、补骨脂、附子温肾化气,其中补骨脂又纳气平喘,标本兼治。考虑主症之喘促甚剧,“张口抬肩”,又用桔梗、杏仁、白果三药,宣、降、敛,三平喘法并举。全方标本兼治,治标治本并重(因主症较重)。前后出入12 剂,大部痊愈。标症已除,单以金匮肾气丸善后而痊。笔者认为,补肾又纳气的药可选择的甚多,何不多加两味?如蛤蚧、紫河车、磁石、肉桂、胡桃肉,可酌加一二。沉香虽不补肾,纳气也不错,惜质量合格者少。冬虫夏草虽好,但过于昂贵。
从本案可以看出,学习方剂的关键是学习相应病证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拘泥于原方的药物组成。只要思路是一样的,药物倒不一定要跟原方相同。本案处方跟人参蛤蚧散的思路就差不多。又比如导赤散泻心火从小便而去,用的是木通,但当代越来越忌讳其毒,我们完全可以用清心利尿的淡竹叶、竹叶等代替,道理是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