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1:15

9三子养亲汤
【组成】 紫苏子6g白芥子9g莱菔子9g
【主治】 咳嗽气急,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舌苔粘腻,脉滑者。
【病案】 刘某,女,65 岁。2002 年2 月1 日初诊。咳喘有年,遇寒辄发。咳嗽痰白而粘,咯而不畅,喉鸣气促,夜不平卧,胸痞而满,胃纳不振,神倦乏力,病加重已10 余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证属痰壅喘逆之证。急拟镇咳降逆,化痰平喘为法。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15g,白芥15g,莱菔子15g,薏苡仁30g,苍耳子15g,杏仁15g,车前子18g,茯苓15g,橘皮15g,橘络9g,姜半夏15g,浙贝母15g,地龙15g。5 帖。2 月24 日二诊。首剂药后,咳嗽大减,即能平卧。咳痰色白,易咯出,气促亦缓,胸痞豁然而开,胃纳稍振,神倦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痰饮温化,气降痰少,继以上方加全蝎6g,5 帖。立方既有司肃降逆、气顺痰消之意,又起纳肾平喘之功,从速控制标症。10 帖药后,喘证已悉,咳嗽较少,胃纳好转。转投固本之剂以缓图之。   (摘自《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分析】 此例以咳嗽痰多为主。大凡脾虚运化失常之人,常会导致饮食停滞、积湿成痰的病理变化。痰壅阻气则气滞不行,气滞则肺气不得肃降,于是出现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胃胀等症状。患者“咳嗽痰白而粘,咯而不畅,喉鸣”是痰多的表现;痰壅气滞而“气促,夜不平卧”;痰湿内停又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而食积不消见“胸痞而满,胃纳不振,神倦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为痰湿佐证。该患者虽然年事已高,“咳喘有年”,但此次为急性发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而选用以攻为主的三子养亲汤加减。
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气降、食消,正对上述主要症状。另配薏苡仁、茯苓、陈皮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苍耳子、车前子增强利水祛湿;橘络、制半夏、浙贝母增强化痰之功;杏仁止咳;地龙平喘。标本各有兼顾,以攻为主,故首剂药后病情即明显缓解,继而转投固本之剂以缓图。
三子养亲汤原为老年人所设,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治老年人痰多,故以“养亲”为名。但临床上亦不拘于年龄。方中三味药的用量,原方中并无明确规定,亦无固定比例,可以各药等量,也可以依据症状的侧重情况而选择某药为主。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而气促喘甚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快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痞闷明显者,以此为主。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1:31

10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半夏9g天麻6g   茯苓6g   橘红6g   白术15g甘草3g生姜1 片大枣2 枚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病案】 李某,女,45 岁。于2005 年8 月10 日初诊。诉间断头晕、头痛20 余年,加重2 天。20 余年前因饮食、劳倦所伤,间断出现头晕、头痛如蒙,胸中满闷,呕恶,自服谷维素片、止痛片等药物治疗,症状时作时止。2 天前又因劳倦而致头晕、头痛加重,头痛昏蒙,恶心纳差,疲倦乏力。查体:精神欠佳,形体肥胖,血压150 /90 mmHg,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检查经颅多普勒正常。辨证分析:素体肥胖,劳倦伤脾,痰浊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生头晕、头痛。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平肝息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清半夏15g,苍术、白术各15g,天麻10g,陈皮、茯苓各15g, 神曲、麦芽各15g,枳实9g,竹茄12g,甘草10g,生姜3 片,大枣4 枚。7 剂,每日1 剂,水煎,分早中晚3 次温服。二诊:头晕、头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查体:血压130/80 mmHg,精神好,舌质淡,苔白,脉滑,在上方基础上去枳实、竹茄,加枳壳9g和中降逆,继服7 剂。三诊:头晕、头痛痊愈,继服上方7 剂,随访1 年无复发。    (摘自《内蒙古中医药》)
【分析】 患者“头痛昏蒙”首先让我们想到“痰”。“恶心纳差,疲倦乏力”、“素体肥胖”,再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饮食、劳倦所伤”即可明确其是属“劳倦伤脾,痰浊内阻”而蒙蔽清窍发为本病。故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息风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的要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因“脾为生痰之本”,同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配伍竹茹增强化痰之力;枳实行气以使“气行则痰消”;“恶心纳差”而加神曲、麦芽消食。诸药相配伍,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高脂血病是慢性病,根治起来很难。不敢说中医能根治,但中医是从病人的整体出发,消除根本病因,调整其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高血压虚实皆有,较多见的还是肝阳上亢(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其次就是血虚、气血不足、肝气肝火上攻、大肠腑气不畅、肝风夹痰上扰等。血虚、气血不足所致者最易辨错,盖误以为高血压是实证也,不知肝阳上亢本是因虚致实。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1:47

11定痫丸
【组成】 天麻川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各30g胆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蚕琥珀各15g陈皮远志各21g丹参麦冬各60g辰砂9g竹沥1 小碗姜汁1 杯甘草120g
【主治】 风痰蕴热之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人事不省,甚则抽搐目斜,痰涎直流,叫喊作声,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癫狂。
【病案】 李某,男,50 岁,农民。于2005 年6 月13 日初诊。患者自述从23 岁起因劳累、生气后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约持续30min 苏醒,遂后每遇劳累,心情不佳时常复发,且渐加重,多则1 天2~3 次,少则月余复发1 次。诊见患者精神忧惚,肥胖;自述昨日刚发病,现头昏胀闷;平时发病因家贫,仅临时用中、西药治疗,略恢复即停止用药。脉滑,舌淡红、苔薄腻。据每次发病之证候辨析为风痰闭阻,心窍蒙蔽之证。即予天麻、姜半夏各15g,川贝母、白茯苓、陈皮、生姜各12g,全蝎、天竺黄、朱砂、琥珀各10g,僵蚕、远志肉8g,石菖蒲20g,生甘草3g。10 剂,水煎服,后改为中药粉剂,3 次/日,69/次,温水送服,持续服药3 个月,嘱勿劳累、生气。随访1 年未再复发。(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其特点是忽然昏仆倒地,目斜口歪,四肢抽搐,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涎沫,或有叫声,或伴小便失禁,约持续数分钟而停止。发作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等症状。苏醒后对发作情况一无所知,常遗有头昏痛、身疲乏力等。也有的属于癫痫小发作者,表现为一时性的意识障碍,如突然中断活动、目直发呆、持物脱落、呼之不应,但无抽搐。经数秒或数十秒钟后即可恢复,事后对发作情况完全不知。
其病因,中医认为,除与母体怀孕期间胎儿惊吓或由于产伤等因素有关外,主要还是由于情志失调,大惊骤恐,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以及温热病后热毒所伤等因素导致风、火、痰等病理变化所引起的。风,主要指内风亦即肝风;火,主要指心肝之火;痰,则是由脾不健运、津液留滞所生,或因肝气不舒、气滞水停而生,或因火热煎炼津液而成。风、火、痰是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一旦遇有情绪激动,触动内积之痰,就会因肝风挟痰随着上逆的气机而壅闭经络,阻塞心窍,以致突然发病。
癫痫的发作有轻有重,发作间歇期有长有短,来势有缓有急。大抵发作的轻重与痰浊的深浅、正气的盛衰有关,故治疗应分标本缓急。如发作期间,应先治其实,着重涤痰息风。定痫丸便属于治标之剂。石菖蒲、胆南星、半夏、天竺黄等豁痰开窍;天麻、全蝎、僵蚕以平肝熄风镇痉;琥珀、朱砂、远志、茯苓以宁心定志;生姜解胆星、半夏毒;生甘草调和诸药,去其偏盛。全方旨在涤痰熄风,开窍定痫,能达到抑制痫症发作次数,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而又无苯妥英钠等化学药品对神经、消化、血液系统和肝脏皮肤等的损害之弊。在攻邪的同时,亦适宜在间歇期调理脏腑以扶正固本。根据脉证情况,选择疏肝健脾、补益肝肾、养心补肾、调补气血等治法,缓图其本,以改善病人的体质,而不能一味投用重镇熄风之品。因此,在《医学心悟》的定痫丸方后不仅有“本方内加人参三钱尤佳”一语,而且还附有“河车丸”一方,并说“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本例患者虚象不重,仅“疲倦乏力”,却舌无齿痕,脉非无力,虽已二十余年,仍以邪实为主,至于痰从何生,脾难脱干系,故健脾燥湿与化痰熄风并举,邪去正实,一年未复发,应是已彻愈。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2:04

第十八章消导化积剂

消食剂适用于一切食积证,症见纳差厌食,脘腹胀闷,嗳腐呕恶,舌苔厚腻等。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消痞化积剂则指用于消散痞满、结块的方剂,常见的代表方有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规律如下:
(1)治疗纯实无虚食积时——常以消食药物为主组成,诸如山楂、神曲、谷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由于食积为有形之实邪,极易阻遏气机,导致痞闷胀满,嗳气不舒,因此常配伍行气的陈皮、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既可消胀除满,又可帮助消除食积。而且食积日久又容易生湿生热,故有时候会配伍一些渗湿、清热之品,如泽泻、茯苓、连翘、黄芩、黄连等。如果食积寒化,出现腹痛,欲近火,则应适当配伍干姜、吴茱萸等温里散寒的药物。针对酒食积,则宜选择解酒的特效药葛花为主组方,并适当配伍渗利之品以分消酒湿,选择消食药物时也应该用神曲之类可以去酒腐的药物。
(2)治疗脾虚食积时——往往在消食药物中配伍补气健脾药,如白术、党参、山药。脾虚往往有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等表现,临床上应该注意鉴别。勿闻口气即作出食积的结论。
(3)治疗痞块时——引起痞块的病因很多,瘀血、痰湿最常见。对于痞块的治疗应稍加注意其病变部位,适当配伍引经药。瘀血所致的痞块,当然以活血化瘀为主,并配伍软坚散结之类的药,如鳖甲、牡蛎。对于病情较重,痞块较大或位置较深或固定的病证,可随证配伍一些虫类破血药,增强活血化瘀的能力,如土鳖虫、蜂房等。气行则血行,提倡加用一些行气药,如柴胡、枳实等。痰湿所致的痞块,应注意使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海藻、昆布、黄药子等,当然结合痞块所在的位置,应配伍一些引经药,如痞块在乳房则可加用橘叶、橘络、穿山甲、青皮等疏肝通络药。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2:20

1保和丸
【组成】 山楂18g神曲6g半夏茯苓各9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g
【主治】 食积停滞,消化不良,口粘、脘痞,嗳气恶食,便通不爽,舌苔粘黄,脉滑有力。
【病案】 张某,男,11 个月,1996 年3 月20 日初诊。患儿生后不久头部起疹发痒,渐扩展到面、颈、胸腹部。近日皮损加重,烦躁哭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诊查:面部潮红,颜面、头皮、颈胸腹多处见粟粒大红斑、丘疹及水疤,部分破溃呈鲜红色糜烂面,渗液较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数。诊为婴儿湿疹。证属脾胃积滞,湿热蕴蒸。治宜清热除湿,健脾消导。方选保和丸加减:白术、茯苓、连翘、陈皮、黄芩、神曲、炒莱菔子、焦山楂各5g,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各10g。每日1 剂,水煎频服。并用马齿觅60g水煎液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搽。服药5 剂后皮损减轻,大便通畅,已能安静入睡。继服5 剂,皮损基本消退。(摘自《国医论坛》)
【分析】 保和丸属于消食化积类方剂,常用于饮食停滞的病证。而这里用于治疗婴儿湿疹,即归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上来。
婴儿湿疹的形成原因分为内外两因,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在生后2~3 个月发病,1 岁以后逐渐好转。病因比较复杂,有先天的体质因素,也有后天营养失调;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发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约有3/4 的患者父母双方或者单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本病案患儿“生后不久头部起疹发痒,渐扩展到面、颈、胸腹部”,说明先天因素对其影响较大,依据中医理论的说法为胎毒内盛,蕴蒸于外的表现。患儿有“面部潮红,颜面、头皮、颈胸腹多处见粟粒大红斑、丘疹及水疤,部分破溃呈鲜红色糜烂面,渗液较多”,说明属于渗出型湿疹,且比较严重,皮损范围广,再继续发展可见脓疤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有感染的趋向,因此需要尽快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司运化水谷精微。人的气血、营卫的来源,肌肉的丰满,筋骨的健壮等,皆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谷精气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要高,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即“脾常不足”,所吸收的水谷精气不能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就容易发生脾胃的疾病。加之蕴有胎毒,则使脾胃湿热蕴蒸,营卫气血运行不和,肌肤郁滞而发为湿疹之疾。
湿疹的皮损是多样的,病案中患儿其湿疹属于“渗出型”的,“渗液”较多,且有糜烂面,考虑为内有湿邪。又症见烦躁哭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又是一派热邪郁内的表现,便干则是热伤津液的表现。而舌质红、脉数,亦属热。所以从整体考虑患儿是属于湿热蕴结型的湿疹。
患儿症见有大便干结,一般会想到用硝、黄类泻下通腑,使热从下走。但考虑到小儿不足周岁,脏腑之气尚弱,不宜使用峻烈之药,且大便干结并不代表难下,诸如此类病证如果稍用泻下药就有可能会导致便溏、泄泻,因此需慎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可正常的运化水液,并不使食积陈腐滞留肠道,所以用保和丸消食化积,减轻肠胃负担,水湿同源,而方中亦含有二陈汤,既可健脾以消生湿之源,又可助利水除湿,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去半夏之温燥,加薏苡仁、白术之健脾燥湿,并用白鲜皮、地肤子两味皮肤用药对症治疗。保和丸中用连翘以清热散结,而连翘为“疮家之圣药”,此例中运用又合解毒疗疮之意。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2:36

2枳实导滞丸
【组成】 大黄30g枳实(麸炒,去瓤)炒神曲各15g茯苓(去皮) 黄芩黄连白术各9g泽泻6g
【主治】 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脘腹痞满,闷乱不安,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泻痢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沉实。
【病案】 关某,男,37 岁,2004 年5 月22 日初诊。腹痛3 年,近日饮酒过度腹痛加重,故来就诊。诊见腹痛,大便粘腻臭秽异常,便后腹痛得减,每日2~3 次。伴口臭、消食、善饥、舌暗红、苔黄腻、根部尤重,脉来滑数。证属湿热停滞大肠,治以祛湿清热导滞,予枳实导滞丸加味。药用:大黄(后下)、枳实、葛根各12g,泽泻、云苓、焦槟榔、黄芩、黄连各9g。每日1 剂,水煎150 ml,早晚分服。服药期间严禁油腻与饮酒。5 剂后,脘腹舒适,大便畅快,舌根腻苔渐退,嘱其续服20 余剂,最后以健脾丸善后。(摘自《山西中医》)
【分析】 枳实导滞丸作用部位相对于保和丸来说偏下,保和丸主要作用于胃脘,起消食化积的作用,而枳实导滞丸中以大黄为君药,则是主要用于泻下导滞,通畅腑气,并用枳实以助行气。而黄芩、黄连亦作用于肠,起清热止痢的作用,所以纵观全方,其作用部位偏下,因此多用于胃肠湿热的大便秘结,或泻痢后重。
本病例中,患者腹痛3 年,近日因饮酒过度而腹痛加重,说明饮酒为患者发病的诱因。饮酒可以助湿增热,因此发病原因乃酒积内停,湿热为病。患者同时有大便的改变,大便粘腻臭秽,此种大便性状多属湿热。口臭、消食善饥多属于胃肠热盛,舌苔黄腻而以根部尤甚,说明湿热重于下焦。通过对患者症状的总体分析,患者明显属热重于湿,其病缘酒起,我们如果考虑这里运用保和丸则病重药轻,无以达到治疗目的。患者有大便不爽,所以也会考虑到用承气汤类,但是此例证有湿,单用泻下剂,则积滞易去而湿留,皆因湿性粘滞,需缓去。而过度清热恐生湿,药性过燥又易助热,因此用清热化湿之法。故以茯苓、泽泻、葛根等化湿醒酒;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通因通用,使湿热之邪由大便而泄;以枳实、槟榔行气化湿。本病病因单纯,病机明确,故收效较好。
本例用药相对于原方减少了神曲、白术,患者有消食善饥,故去神曲,病证以邪为主,去健脾燥湿的白术。因此本例中在服用20 余剂后恐过伤正气,所以用健脾丸善后以补养脾胃。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2:51

3木香槟榔丸
【组成】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 黄连枳壳(麸、去瓤)各3g黄柏大黄各9g香附子(炒)牵牛各12g
【主治】 湿热积滞证。脘腹痞满胀痛,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病案】 张某,男,9 岁,眼胞红肿半年,平素饮食不节,嗜食零食,视物清晰,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属积滞内停,湿浊内生型,治以行气导滞,攻积泻热,用木香槟榔汤:木香10g、槟榔5g、青皮5g、陈皮10g、牵牛5g、大黄10g、黄连10g、黄柏10g、莪术5g、香附6g、枳壳10g,三剂而愈,改用香砂养胃丸二盒以善其后。追访半年无复发。 (摘自《黑龙江中医药》)
【分析】 此病病位在脾。胞为肉轮,为脾所主。脾失运化,则湿浊内生。红为热象,肿为气血壅滞。依据舌脉,综合分析,本病病机在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脾为湿、为热、为浊所困,积滞内停,郁久化热,腑气不和,上薰于胞所致。故治以行气导滞、攻积泄热,方用木香槟榔汤:木香、槟榔行气化滞;牵牛、大黄攻积导滞、泻热通便;青皮、陈皮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香附、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枳壳下气宽肠,行胸腑气滞;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积热去,腑气和,无以上薰,故病愈。本方攻积力强,虚人慎用,以防损伤正气。
4健脾丸
【组成】 炒白术75g木香黄连甘草各22g茯苓(去皮)60g人参45g炒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煨肉豆蔻各30g
【主治】 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黄,脉虚弱。
【病案】 和某,女,43 岁,1998 年9 月7 日就诊。皮肤反复发痒,出风团3 年。3 年来,每受凉或受风即感皮肤发痒并出现风团,服“扑尔敏”等西药时症状消失。此次又因遇凉风而复发月余,风团时隐时显,伴神疲懒动,饮食、二便正常。查见形体肥胖,全身皮肤散在淡红色风团,皮肤划痕症阳性,舌淡红、苔腻微黄,脉弱。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虚证,给健脾丸9g,日3 次,并注意保暖、防风,3天后改为日两次,连服半月。回访3 年未复发。(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消退迅速、有剧痒,还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慢性荨麻疹的病史较长,由于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而引起的风团叫冷性荨麻疹。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主要是患者自身脏腑、气血失调,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内部机能的不协调,会导致整体功能的失常,外邪“风”就会乘虚而入,引起荨麻疹。就荨麻疹而言,内部的不协调在疾病的发病中比外界因素更重要,因为外界因素是持续存在的,避无可避。所以笔者认为治疗重在调整内部,或内外并调,使自身各脏器功能正常,风邪驱除,疾病自然痊愈。
患者除了有风团的表现以外,还有全身表现,如神疲懒动,脉弱为脾虚的表现,胖人又多湿,苔腻微黄亦是有湿的表现。湿性重浊、粘滞,其致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其病本在于脾虚湿滞,每遇风、热、湿、滞、郁等外邪时诱发。
健脾丸中四君子汤和砂仁、肉豆蔻、陈皮、木香、山药共同醒脾、理脾、健脾,并渗湿、化湿、燥湿;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健胃、助健脾;黄连清热燥湿,还可防止药的温燥,可谓切中以上诸病的发病病机,用之为治本之法,故在治疗和预防以上诸病的复发上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3:09

5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主治】 妇人宿有癥病,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案】 答某,女,26 岁,1995 年7 月因月经不调就医。自述月经后期1 年余,左侧小腹胀痛半年。妇科检查可触及左侧卵巢增大如鸡蛋大小,包块呈球形,不硬,囊性感,可移动。确诊为左侧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摘除。患者惧怕手术,遂要求中医保守治疗。观其面色萎黄暗滞,舌润苔薄腻有瘀点,脉沉弦滑。证属痰湿积聚,胞脉瘀阻。治则:活血祛瘀,化痰利湿。方药:桂枝6g,茯苓、丹皮、赤芍、益母草、车前子各15g,桃仁、川贝母、黄芩各10g,昆布、海藻、生鳖甲各12g。上方先服6 剂,无不适。加减连服半月后,妇科复查囊肿已缩小。再服l 月,左少腹已不胀痛。又复1 月,妇检示左侧卵巢囊肿消失,卵巢及附件正常,月经按月而至。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
【分析】 患者因月经不调就医,妇科检查“可触及左侧卵巢增大如鸡蛋大小,包块呈球形,不硬,囊性感,可移动”,左侧小腹胀痛半年,结合患者“面色萎黄暗滞,舌润苔薄腻有瘀点”可以判断是瘀血阻滞。脉沉弦滑,表明有痰湿阻滞。因此用桂枝茯苓丸活血消癥瘕肿块,再加用昆布、海藻、鳖甲、川贝母、等化痰软坚的药物。
笔者认为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应有以下适应症:(1)定位疼痛:血瘀可使血流障碍,组织炎性肿胀,因而出现疼痛,或因感受寒邪,或痰湿凝滞导致血脉不畅,甚或阻塞不通,疼痛固定不移;(2)瘀滞出血:血脉瘀阻可致血不循经而妄行,多见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脉曲张瘀血,定位疼痛者;(3)瘕肿块:瘀血停留,积久则聚为癥瘕肿块。
桂枝茯苓丸原为活血祛瘀之轻缓之剂,但见寒凝、痰湿、气滞、血瘀,肿块等久病旧病时,应随症加入益气活血药,如黄芪、益母草、牛膝、穿山甲、五灵脂、制乳没等,效果更佳。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3:26

6鳖甲煎丸
【组成】 炒白芍制厚朴牡丹皮炒土鳖虫凌霄花阿胶生半夏桂枝干姜 石韦 大黄各150g炒蜂房射干炒瞿麦各120g鼠妇虫黄芩各90g桃仁60g葶苈子30g蜣螂虫柴胡各180g银硝360g鳖甲胶300g
【主治】 疟母。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块,以及癥瘕积聚,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或女子月经闭止等。
【病案】 王某,男,71 岁,教授。患者因“胰头肿物待查”于1995 年3 月1 日收住入院,诉曾于1994 年9 月自感上腹部胀痛,同时伴见身黄、目黄、食欲不振,且日渐消瘦,精神萎靡,做腹部“B 超”检查结果显示:胰头部见一2cm×3cm 大小的肿物;胆囊结石。经治疗效果不佳。后于1994 年10 月27 日转北京某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胰头部有一3cm×4cm 大小的肿物,质地中等硬度与肝动脉不易分离,胰头处有一淋巴结肿(后病理报告为慢性淋巴结炎),胰腺肿物呈囊实性,穿刺抽吸胰腺肿物组织(后病理报告仅为血性液)。因肿物位于胰腺内,不能切除深部肿物标本,而行总胆管及十二指肠侧支吻合,切开总胆管取出一枚0.6cm 大小的结石,术后认为:出现黄疸是由总胆管内结石造成,而胰腺肿物问题因手术切除困难,取病理活检,其病理报告为胰腺组织腺泡增生活跃,不能明确其性质,建议定期复查,保守治疗。并于1994 年12 月14 日出院。患者目前自感上腹部胀痛,食欲尚可,周身乏力,体重较前下降,精神欠佳,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作胰腺彩超显示:胰头部可见一3.8 cm ×4 cm 大小的肿物,证属老年体虚,气血两亏,瘀血痰湿互结,聚于腹部,诊为癥瘕,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通络,方以鳖甲煎丸加减。药物:鳖甲120g、射干120g、黄芩120g、柴胡120g、干姜60g、大黄60g、赤芍120g、桂枝100g、葶苈子100g、石韦100g、川朴100g、丹皮60g、瞿麦60g、紫薇60g、半夏60g、红参60g、蟅虫60g、阿胶60g、蜂房60g、桃仁100g、三棱100g、莪术100g。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1 日3 次,服药期间畅情志,忌恼怒。患者连续服药7 个月,自感体重增加,饮食转佳,精神较好,腹部无任何自觉不适症状。于9 月份作腹部(肝、胆、胰、脾)彩超显示:未见异常,与既往检查对照,胰头部肿物消失。(摘自《内蒙古中医药》)
【分析】 本证证情复杂,最初出现“食欲不振,且日渐消瘦,精神萎靡”,结合患者“胰头肿物待查”,疑似一个癌症的表现,但是患者于后病理检查亦未确定性质,而且患者“而胰腺肿物问题因手术切除困难”,于是采用保守治疗,结合患者整体情况用方。
此病归属于中医“癥瘕”的范畴,应以缓消为主。患者久病,本有正气不足,如果过用峻猛之药,则易伤及正气,且癥瘕不易消减。因此用方用药时应该消积扶正,正邪兼顾。病例中评判患者“证属老年体虚,气血两亏,瘀血痰湿互结,聚于腹部,诊为“癥瘕”,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通络,其表现符合鳖甲煎丸的证治特点。通过对鳖甲煎丸的分析,此方作用于肝经。肝脏藏血,为血之府库,因此众多血证都归属于肝经。有形癥瘕,究其因机,多为正虚邪实,寒热错综,痰湿血瘀,胶结凝滞,聚而为块,成为肿瘤。方中鳖甲既入肝络而搜血,善软坚散结而主心腹癥瘕坚积,又能咸寒滋阴而养正;赤硝破瘀血坚癥实痰;大黄攻积祛瘀;半夏、射干燥湿化痰,使痰湿从内而化;鼠妇、炒土鳖虫、凌霄花、炒蜂房、桃仁、蜣螂虫破血逐瘀;瞿麦、石韦、葶苈子利水渗湿导痰湿从小便而去;厚朴、柴胡理气疏肝,调畅气机。鉴于津液血液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特点,用药宜温通,故用干姜、桂枝温经通脉,用黄芩以清泄胆热。此外用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患者病久,且病情复杂,故用人参、阿胶、芍药以补气养血,一则兼顾久病正虚,二则使全方攻邪而不伤正。综观组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理气行血,祛湿消痰,恰对肿瘤之病机症结。

仰望杏林 发表于 2013/8/20 18:53:44

7海藻玉壶汤
【组成】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3g海带1.5g
【主治】 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
【病案】 侯某,女,43 岁,1991 年10 月10 日初诊。两侧乳房胀痛一年。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近两月乳房胀痛加重,且有硬结,诊断乳腺增生症,特来服中药治疗。诊见双侧乳房均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左侧结节尤为明显,如核桃大,肿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分解不清,触痛。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而有力。方药:海藻20g,昆布20g,陈皮15g,青皮10g,半夏10g,当归15g,川芎15g,贝母15g,瓜蒌40g,荔枝核20g,香附15g,郁金15g,白芥子15g,夏枯草30g,甘草10g。水煎服,服药4 剂,乳房胀痛大减,结节变软,上方加王不留行20g,生牡蛎30g(先煎)。继服药至两周左右,疼痛消失,服一个月乳房结节亦消失,急躁易怒之症也好转,随访至今未复发。(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分析】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因此肝脏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病理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说明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对女子有着重要的影响。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因此如果忧思郁怒,情志失畅,肝气不调,可以出现乳房胀痛,甚至出现乳房肿块。
本病例中诊见双侧乳房均可触及条索状结节,以左侧明显,而患者平素又有性情急躁易怒,结合症状、舌脉可以判断证属肝气郁滞,痰凝湿阻,因此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治疗。海藻玉壶汤用了大量诸如海带、昆布、海藻、贝母等化痰散结消肿之品,而且结合川芎、青皮、当归等行气活血药物,使气血并行,具体应用时参考患者平时有急躁易怒的表现,加入夏枯草、郁金以泻肝火,清心解郁,乳房位于胸部,故加瓜蒌以宽胸散结,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尽管原方并不专为乳腺增生而设,而效如桴鼓,皆从本方入肝经出发。
疏肝解郁的方子很多,比如说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等名方,如果在临床运用中要考虑这些方剂的话,仍需要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例如本方中的海藻、昆布、贝母等化痰散结的药物,以求标本同用。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