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y001001 发表于 2008/11/17 17:28:25

有的人虽然有月芽,但并非是身体有能力去处理细菌,而是肝气太盛是一种木克土的现象

hote 发表于 2008/11/17 18:17:24

谢谢,同奔健康吧

原帖由 当归当归 于 2008/11/16 19:27 发表




陈玉琴老师在问答录里说过:"小月亮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是不能简单的作为判断的依据的。人体没有细菌的人是不存在的,当人体有能力与细菌搏斗时,人体大小肠的气就盛,手的指甲就可以看到月芽,当人体没有 ...

木克土会有什么后果呢?从小我就是脾气极大的,一点点不如意甚至很融洽的时候我都能大发无名之火,不分场合控制不住也根本不加控制。后来信了基督,又遇到了中医,基本上没有大为光火的时候了。但从小到30岁那段时期的暴躁,相信是对我的健康有一定影响的。

当归当归 发表于 2008/11/17 23:21:08

自学中医手记(9)——闻与问

中医讲的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想起了LG老家的方言里把“闻闻味道”说成 “听一听”,很好玩的。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是在夏天,他妈妈端着一盆菜说“听听味道”,完全把我搞懵了,现在想来莫非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地方的中医氛围很浓?
       我们天天听到声音,也有一些常识,譬如有的人声音洪亮,我们说他说话中气足,有的人说话声音低微,就觉得中气弱一些,这在老年人身上反映尤为明显。从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失音。大概5年前吧,夏天单位组织篮球赛,天天训练比赛,大汗淋漓,比赛结束后,工作又很忙,常常加班加点,身体透支太多,真正是秋后算账了。似乎是一点点感冒引起的,逐渐感觉人整个是虚飘的,脚踏在地上就象踩在棉花上,都是软的,在家里连坐着看电视的劲都没有,只能卧床,迷迷糊糊地醒醒睡睡,饭菜都难以下咽,话也说不出来,每发一个声音,都要费好大劲,而发出的声音还很小,去医院看看,医生说没有问题,只有发烧了才会输液,但我并没有发烧,可是吃不下东西还是不行啊,只好请他们帮忙输点葡萄糖,从家里到单位医院不足200米,我却眼看着这点距离,就是走不到,脚下寸步难移,后来输液3天后,才慢慢有劲,可以吃点东西,话也说得出来了,好象又活了过来。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一次,当时也叫医生帮忙输点葡萄糖,医生还笑话我,这点葡萄糖,吃一个馒头就有了,她哪里知道我是一口馒头都咽不下呢!第一次发作时也就刚过30岁吧,很奇怪,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后来咨询过多个医生,都说不出所以然。现在自学了中医,特别是上了这个培训班后,有点想明白了。书上说:失音,精气内伤,肺肾阴虚,以致于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结合“藏象”中学到的“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少气或气微,形体动态一般无异常改变的是肺肾气虚”,我当年的症状和病因其实用中医的观点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
      在听声音上还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子喑”,即妊娠末期出现的声音嘶哑,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告诉人家分娩后自己会好的,不要急着去看医生,免得检查这检查那的,没病也整出个病来。
      在闻诊的嗅气味上,我们其实也都有一些生活积累,譬如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处女之香”,年纪大了会有“老人臭”等等,不过,我觉得嗅口气和排泄物的气味比较实用,如口气问题是现代人很关心的,可以据此判别是有胃热呢还是有宿食,或者是有溃疡等等,找到病因后,及时解决问题。
      问诊主要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我觉得清代陈念祖在《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中总结的《十问歌》很好:“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其实,医生在诊病时要向病人问诊,我们自己偶尔有些不舒服时,也可以这样问自己,问来问去,把前因后果问清楚了,很多时候可能未必都要去医院的,“求医不如求己”么!譬如觉得感冒了,先看看怕不怕冷,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出汗,如果特别怕冷(恶寒),没怎么发热,或者不发热,也没汗,那就是受寒了,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个时候可能只要连续喝热的淡盐水,出一点汗(微汗)就好了,如果自己不注意,没有一开始就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即使感冒也会拖成大病的,至少也会难受好几天。再如常见的头痛,要问问痛在什么部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弄清楚头痛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络来治疗了。
      闻诊、问诊,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在自我保健中很有用,也很好用的。

                                                               2008.11.14

hote 发表于 2008/11/19 17:45:56

8错!我也是准备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写

当归当归同学进步很快呀,羡慕

当归当归 发表于 2008/11/19 23:18:37

自学中医手记(10)——切脉

以前在文艺作品中经常看到老中医把脉很神奇,他把三指往患者手腕上一扣,就能清清楚楚地说出患者哪里不舒服,有些什么症状,有的甚至还能把以前是否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现在身上哪里长个疙瘩,或者是否怀孕等都指出来。同样感知这种搏动,我们只能大概知道心跳的快慢,而中医就能说出很多道道来,所以,中医给人的感觉很玄妙,我们普通人去看中医时,也最愿意先不吭声,让医生把脉,如果他(她)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则相信他(她)是有能耐的,乐意让其诊治,否则,心里就会犯嘀咕,对医生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
   感觉会把脉是很了不起的,而这个把脉又岂是说学就能学会的。书上写得很清楚,“手指轻按即可触得,重按反而减弱”的是“浮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可触得搏动”的是“沉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的是“滑脉”,“脉管张力增加,如按琴弦”的是“弦脉”,“脉势紧急有力,如按拉紧的绳索”的是“紧脉”……,脉象很多,但似乎只有“浮脉”和“沉脉”好辨识一些,“如按琴弦”、“如按滚珠”,那都是些什么感觉呢?即使拿了琴弦和滚珠来体会,恐怕也难以对应到脉象上,何况感觉脉象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通过脉象来诊病,不摸上成百上千只手,哪里能凭脉诊断呢!
      而《内经》上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在中医四诊中,其实切脉还只是微末之技,抬头看一眼病人就能知道他(她)的身体情况,那才牛呢,即使做不到这点,与病人聊聊天,问答几句,也能把他(她)的情况说个八九不离十,同样不错啊,又让人佩服,又不用与病人身体接触,要学就得学这种本事,何况我们这些自学者,本来就无所求,学不到最高本事,何必花这么多时间精力,还不如不学呢,所以,在我的自学计划中,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切脉。
   真正结合实际自学时,发现如果没有多年经验积累,没有对色泽的极度敏感,特别是没有高人点拨,那“望而知之”谈何容易!我们随便往大街上一站,观察过往行人,大多数人的脸色都是差不多的,少数很苍白或者很红或者很黑,大概能得出的结论不过是有的人可能血压高,有的人可能脾胃虚,而无法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事实上,在没有遇到明师(未必是名师)之前,作为打基础的功课,还是四诊合参为好,不要指望一步登天,慢慢实践慢慢学习,总归会有长进的。
   道理想通了,就要脚踏实地去做,正好培训班老师也讲到了切脉,老师讲的并不比书上多 ,只有实践是硬道理,于是,随时随地寻找“小白鼠”。
   自己当然是头号“小白鼠”了,这个脉是天天要摸上好几遍的,发现早中晚的脉象都不相同,卧床休息的脉象最好,经常半夜醒来还会把LG的手抓来摸一摸脉。儿子周末回来,也会多次摸摸他的脉,一比较,吓一跳,儿子的脉象竟是那样有力,到底是血气方刚啊!
其实摸脉还是很好玩的,有个同事年近50,每周游泳2次,想当然地以为她的心肺功能一定很好的,可是,一摸脉,发现她的心脉沉细,有点奇怪,结果她说自己心脏功能是不大好,前年还专门去医院看过,不过医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又摸了个女孩的脉,她结婚没多久,老公在外地,平常脸色苍白,手凉,她的脉象是肾脉细弱,也奇怪小姑娘的肾脉怎么跟我们的差不多呢,后来听她说她家的人好象都有肾虚亏的症状,她妈妈不只是肾不好,还不吃所有的豆类食品;连着蒙了两个,她们都很好奇,就给我找了个“优质标本”——恋爱中的男生、运动员,奇怪的是他的右手脉很有力很清爽,跟我儿子的脉象类似,而左手脉竟然有点拖泥带水,呵呵,一脸迷茫……
真要学脉诊,《濒湖脉学》是一定要看的,不过这是后话了。先摸摸玩玩,多体验,多感悟,只把摸脉当游戏玩,也很有意思的。
                                                         2008.11.12

强强妈 发表于 2008/11/20 15:12:46

真羡慕你啊

当归当归 发表于 2008/11/20 23:01:37

回复 #48 强强妈 的帖子

又见"奇才班"老同学,很高兴,祝强强越来越强壮.

wandi 发表于 2008/11/20 23:21:33

当归的悟性很好的,,学习了

当归当归 发表于 2008/11/20 23:25:49

回复 #50 wandi 的帖子

感谢谬赞,也是"奇才班"同学啊,欢迎欢迎

尘安 发表于 2008/11/22 17:32:31

关注当归,祝您成功!

太好了,虽然心中对中医十分向往,只是苦于不知从何学起,看了“当归”楼主的《自学中医手记》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都让人有点跃跃欲试了。关注当归,祝您成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自学中医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