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体系之小结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2 17:55 编辑八纲辨证体系之小结·
·
才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实际上《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和八纲辨证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当然,从《伤寒论》的体系来看,在诊治伤寒症的时候,的确是以六经辨证体系为主的,六经辨证体系也是《黄帝内经》到《伤寒论》时代,古代圣贤的一个伟大而不朽的贡献,直到目前还是属于世界医学顶峰!
但,如果我们在诊断伤寒症的时候,如能适当地注意把六经辨证体系和八纲辨证体系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地提高诊治效果!刘渡舟老前辈曾经赞扬胡希恕老前辈说,胡希恕能够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所以他看病的效果就特别好。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个六经辨证体系和八纲辨证体系结合的例子:
【伤寒的阳病入阴与阴病出阳】
伤寒一般起于太阳证,对治错误或者不及时,就会传里,有传少阳的,变成少阳证(小柴胡证)的半表半里证。
也有一下子就传里,由太阳经直接传变到少阴证,变成了里证。因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故传变最易(这是《伤寒贯珠集》的观点),临床也是经常看到的。
郝万山说:“我们讲,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那么少阴阳气回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引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少阴可以外出太阳。什么情况下少阴病可以外出太阳呢?就是当寒邪胜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寒邪胜的少阴病,少阴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以后,然后呢驱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引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一旦变成了里证,就麻烦多多,由于现在伤寒患者很少有能用《伤寒论》经方正确对治的,如果采用了西医吊水、消炎、退烧等等手段,由于抗生素本身属于阴寒药,就会将表寒引入深处,而变成了里证。所以,现在由于西医的介入,就将伤寒这锅水彻底地弄浑了,好浑水摸鱼嘛。此时再想将寒气弄出来就困难多多,但也不是不能达到的。
少阴证的方子,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如果应用得法,药力,加上患者的正气逐渐增上,再加上节气赶上冬至后大自然的阳气上升,三方面力量结合的合力,就会将里证(少阴证)的寒气逐步地向外赶出来,比较多的的情况,是寒气被赶到了少阳经,这时患者就会出现少阳证,寒热往来,偏头痛,头痛欲裂,两胁下痛,目眩等等少阳证的症状。随着寒气被一浪一浪地赶出来,少阳证会反复出现。
这个过程,就是阴病出阳的过程。
此时患者往往不知何故,以为出了什么坏情况。其实是伤寒好转的一个过程呢!
当然,如果患者的体质好,药力足,少阴证的寒气,也可以直接从太阳经祛除。
由于现在少阴证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时下火神派大行其道。其实,多数的火神门并不知道由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大剂量使用附子干姜等。其实使用得法,像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逆汤合剂,做成散剂,每次使用1-2克,就会有极好的效果,且无伤阴之虞。
这上面就是六经辨证体系和八纲辨证体系的“表里”、“阴阳”辩证相结合使用的例子。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两个辩证体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我虽不懂中医,看了好多年的中医,现如今的中医让我越看越没信心,一开药一大堆,剂量大,疗效甚微,但仍对中医是深信不疑的,苦于没有好医生啊!我儿子过完年高烧不退住院,6天不退啊,检查病毒感染,更昔、干忧素打5天不起作用,最后是我晚上偷偷艾灸让其出汗,退烧后又反复一次,突然就不烧了,要是那时看到先生的帖子有多好啊!前几天抄了先生的两个方子去买药,各3付,一共47元钱,抓药的诧异,这么小的量!以前在他们那医生开一付药40还多,没有效果。呼吁不懂医的来看看先生的帖子,学习一点简单的"防身术"。本人正在网上找了一位远程医生帮孩子看病,反正看西医看不出病,中医院去就是一大堆凉寒药。 钦佩先生的高贵品质,真正为民! ○再次复习《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认识“三阴三阳”《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三阴三阳”,其实是人体阴阳结构的细分。
我们直接引用“郝万山讲《伤寒论》”里面的讲解:
“六经是指的什么?
那么我们首先要谈一谈,六经是指的什么?
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但是在伤寒论的文字表述上,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这个词。所以,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下面我们接着要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阴阳学说是既然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气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按:也有称为“巨阳”的。)
【阳明】:阳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
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
那么“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那么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
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那么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
那么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此上引用郝万山原文。】 《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与天地日月的关系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一个基本理论,它首先是出于古人对宇宙天地日月运转变化的认识。古人仰观天,俯观地,中察人事。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小宇宙与天地日月这个大宇宙密切相应。
当地球绕太阳自转的时候,地球上就出现了白天与黑夜的次第性交替。
古人就把白天太阳升起的情况称作是“阳”,而把夜间太阳落下的情况称作是“阴”。
在白天(阳)与夜间(阴)的交替过程中,有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说太阳一下子就会升到了中午十二点天顶,又一下子降落到午夜十二点地下的极端状态。为了相对较为准确地描述白天与夜晚阴阳交替变化的过程,就将白天分成了三个阳,又将夜间也分成三个阴。于是太阳对应于地球的关系,就变成了“三阳”与“三阴”的关系。
对应于太阳与地球的三阴三阳变化关系,于是人体也就出现了“三阳”与“三阴”的六个结构层面。归纳起来就是:
【三阳经】:太阳→三份阳;阳明→两份阳;少阳→一份阳;
【三阴经】:太阴→三份阴;少阴→两份阴;厥阴→一份阴。
○《伤寒论》太阳病的对偶关系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4 11:24 编辑○《伤寒论》太阳病的对偶关系
《医宗金鉴·卷一·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荣固卫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
这意思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构成人体抵御风寒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总括六经、统摄荣卫。凡外邪(尤其是风寒)入侵,必先占领太阳经,抢滩人体体表腠理毛窍,也就是在荣卫之间。这时候就会出现太阳经荣卫失调的一系列证状。
《伤寒论》将太阳经证状又进一步仔细地进行分析辩证,又细分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葛根汤证等等。
①太阳病表实证——麻黄汤证的八个典型证状:《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②太阳病表虚证——桂枝汤证:《伤寒论》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表实证——以“项背强几几”突出证状的——葛根汤证:《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④太阳病表虚证——也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证状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上面:①麻黄汤证伤寒表实证,与②桂枝汤证伤寒表虚证相对偶,构成一组太阳证以头痛证状为主的方子。(弦外之音是说风寒侵袭的重点在头部。)
③葛根汤证“无汗”表实证,与④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表虚证对偶,构成一组以“项背强几几”为主突出证状的方子。(风寒侵袭的重点在项背。)
下面参考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话,就会觉得很有意思:
“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就表证来说,有偏于风寒的中风、伤寒,有偏于风热的温病、风温,那是对偶统一。
就风寒表证来说,有汗的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无汗的麻黄汤证、太阳伤寒证,也是对偶统一。都是表证,一个偏于风阳邪气,一个偏于阴寒邪气,是对偶统一的。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对偶统一的方子。
同样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也是对偶统一的方子。一个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另一个治疗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这一节的内容超出了初学者范围,但是对于学习《伤寒论》有一定基础的同好来说,知道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老先生好!不好意思,看到您在,想问下您。今天又从头看帖,越看越兴奋,能知道风寒无汗麻黄汤、出汗桂枝汤,又看到葛根汤,颈项病,我忽然想到我昨天在家都觉得脖子凉瘦瘦的,应该对症。最近头顶偏右下一点经常疼,可用小柴胡吧?可但是我一身的病,从头至脚经络到处不通,肝郁也有吧,眼睛感觉也不好。最新的病立马治,老病先不管,葛根汤加柴胡行吗? 先生,受到表扬心情超级好!多年未有的情绪哦!肝郁的缘故吧!感激!
○营卫问题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4 16:50 编辑○营卫问题·
·
“营卫”是中医所特有的一组概念,而对于伤寒类疾病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外感伤寒会引起营卫失和,反过来一旦出现了营卫失和的情况,我们又特别容易再次外感风寒。把处于失和状态的卫气营血,调整到相互协调的状态,就叫做“调和营卫”。有不少人会反反复复,经常地感冒发烧,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出现了“营卫失和”的情况,这时只要“调和营卫”一下子就能轻而易举地搞定了!只有仔细地体会“营卫”这组概念,我们才能建立起《伤寒论》所特有的逻辑思维!这也是《伤寒论》经方派和西医以及中医时方派的一个重要风水岭!· 而因为在调和营卫时的侧重面有所不同,而形成了治疗太阳病形成对偶关系的两个极简单,而又极重要的方子:桂枝汤和麻黄汤。· 卫气营血实际上是周流一身内外的,在内它们两个相互协调营养五脏六腑,推动内脏的气血运行,维持内脏的正常运行。· 营卫又通过了太阳经疏布到体表,维持着人体与体表有关系的几个重要功能。因为太阳经是人体防御风寒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重点地对太阳经和营卫的功能再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了解。下面我们不妨再次复习一下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的一些文字:·【为什么说太阳主表呢?换句话来说,太阳的阳气输布到体表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温养肌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体温,是靠太阳的阳气来提供能量的,所以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温煦失司,我们就出现了怕冷,一怕冷我们就知道阳气被寒邪所伤了,这就是给我们人的一个信号,你感受了寒邪发病了,温养体表是它的功能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管理汗孔阖,调节体温。天气热的时候,或者我们运动了,或者吃了热的饭的时候,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增多,我们的汗孔就打开,以出汗的方式来散一些热。天气冷的时候,为了减少身体的散热,汗孔就关上,这是谁所主管的呢,是太阳的阳气所主管的,关于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所以太阳的阳气一旦受邪,这种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要么就象太阳伤寒证那样,汗孔关着不能开,无汗,要么就像太阳中风证那样,汗孔开着不能合,出现了汗出,汗出不断,这是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的表现。 ·太阳阳气在体表的功能的第三点是防御外邪。·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肥腠理"就是温养肌表,"司开阖"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卫外而为固"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我们说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够均匀的布达于体表,完成它在体表的这种温养,这种调节体温,这种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们又说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我们上次课就讲到了这里。 ·我们可能在《中医基础》里或者在《黄帝内经》学过这样的一段话,"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我们现在说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太阳的阳气和我们在《中医基础》里说的那个卫气是什么关系?应当说,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所以古代医家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的阳气输布于体表,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所以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当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那你当然把它叫做太阳病。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讲的内容……· ……因为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是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的,所以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它管理汗孔开合这种功能受到了影响,有的时候汗了开而不合就表现为有汗,有的时候汗了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证,无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在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学《中药学》的时候,学《方剂学》的时候,都学到过。无汗的就用麻黄汤,太阳表证就是这么简单……·……营和卫是运行于体表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气,就是卫气、太阳之气;在体表运行的血,就是营。气血之间,营卫之间有相互协调,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我们生理机能失调的时候,尽管没有外邪,它也可能导致营卫之间的失和、气血之间的失和。 ·《伤寒论》53条、54条就是讲的营卫气血之间失和造成的这种失调的证候。·这个"病常自汗出",是卫阳不足,没有卫外的功能,或者卫外功能失司,卫阳不足,卫外功能失司,结果营卫失调,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越,结果导致了病人经常自汗。仲景对它的病机解释说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卫气而不在营气,主要是卫气和营气不能够相协调,怎么协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那就是用桂枝汤稍稍的发一点汗,让卫气感觉到还需要营阴来制约我,还需要我承担保护营阴的作用,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卫气和营气之间的关系已经脱节了,现在用桂枝汤调和一下营卫,发一下汗,使卫气感觉到它和营气之间还应当有保护营阴的责任,还应当有接受营阴资助的这种权力,这样就能够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上面引用的都是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之中的文字。
2、单纯而非典型的类型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5 12:07 编辑2、单纯而非典型的类型:·
·
我们上面已经介绍了几个和《伤寒论》有密切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对治“单纯而典型”伤寒症的几个方子。这些基本概念是我们活学活用《伤寒论》基本方所必须铭记于心的,而且在应对伤寒症的时候需要反复揣摩的,这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虽然lz经常说可以用十个左右的《伤寒论》经方,就能对治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伤风感冒问题,方子虽然不多,但所涉及的概念还是蛮深刻的,尤其是和现代学院式数理化的教育体系完全不同,故要想彻底地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已经牢固建立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伤寒论》经方思维模式来,很是不易!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伤寒论》基本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临床实践中,lz发现了还经常会出现“单纯而非典型”的伤寒症这样的一类情况,所谓的“单纯”,是说不存在《伤寒论》所特指的“合证”、“并证”这类情况。所谓“非典型”,是指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和《伤寒论》几个基本方的条文所列举的症状并不完全吻合,或者是仅仅某一两个症状特别突出,而其它一些症状却不明显。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在牢固地掌握《伤寒论》基本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反复演练,熟而生巧,进而就能自然而然地进阶到难度较高的类型了。
下面我们就这类情况做进一步的探讨。探讨所依据的理论,一般不会超出上面所介绍的基本理论,所以我们下面一般就不再列举基本理论方面的条文,而是通过介绍若干lz在临床演练时所遇到的医案,来体会《伤寒论》基本方的活用方式。
以lz管窥之所得,居然发现“非典型”伤寒症所出现的机会,居然要比“典型”类型的伤寒症要高得多!这很有可能就是不少初学者拿着《伤寒论》的条文与临床所遇到的症状进行比对时,往往会对不上号的原因所在!这往往令人十分地沮丧和困惑!这正是我们需要作重点需要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