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
(太阳:上为阳
表为阳)
厥阴曰幽,
曰囚禁
(思考中医)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
(下为阴)名曰太阴
[ 本帖最后由 aimforever 于 2008/4/7 17:42 编辑 ]
跳出地球,体验太极阴阳图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啊。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一切现象都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
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阴阳,才能通俗易懂。突然想到了我2年前存在电脑里的这几张图。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虽然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4/15 10:44 编辑 ]
土就是电动机。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
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4/16 10:22 编辑 ]
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05[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5/7 14:32 编辑 ] 很不错。。。。。。。。。。。。。。。。。。。。。。。。。。。。。。。。。。。。。。。。。
对书名的理解
该书的原名叫《系统论的古中医学》“系统论”已经很好了,为什么有改为“圆运动”了呢,应该是作者更加认识了运动的本质。圆运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宇宙间运动的本质。
下面是一位小朋友画的一个说明图: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5/28 17:08 编辑 ] 前面的图把12条经络画在一副图里,关系不太明显。昨天看《求医不如求己2》第一章时,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这12经络分为:
春:相火之气的圆运动
夏: 君火之气的圆运动
秋:中气的圆运动
(冬呢?冬藏!)
详见附图
画完之后,我有点吃惊了,这不正是中医历史上传说的人身三本嘛:
以肝为本,对以图1
以肾为本,对应图2
以脾胃为本,对应图3
吃透其中任何一个圆,都能成为大牛,吃透三个圆?不敢想了。
==================================
中里老师给我灵感的文章摘要: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这时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
胆经和三焦经都叫做少阳经,本是同一条经,在手臂上是三焦经,在腿上就是胆经。
心包经和肝经都是厥阴经,本是一条经,在臂为心包经,在腿为肝经,所以肝血的瘀阻,可以借心包经得以宣发。
其实,这两条都是肝经的通路,胆经抒肝经之气郁,心包经通肝经之血郁,侧重不同。
肺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宣发,一个是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嗽、流涕来表现。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推动肠道,排泄糟粕。
肺的宣发和肃降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中气,也就是脾肺之气。很多中药制剂就可以补中气,如参苓白术丸,既可健脾又能补肺,平和无偏;补中益气丸,功如其名,但其功能是升提肝肾之气以补中气,若肝肾本虚的人就不适宜了。肺经有个穴叫做"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力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山药薏米粥也是补益中气的佳品。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6/2 15:37 编辑 ]
关于寒邪的认识
我们常常说贫寒,所以贫与寒是一个对等的概念其实,我们知道,贫的本义就是钱少,富的本义就是钱多,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事物,就无所谓贫富
同理,对中医来说,寒其实就是“阳气少”。只有阳气,哪有寒邪这个东西啊。
在人体内存在阳气这么个东西,只可以说其阳气的多或少,而不可能存在一个“寒"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寒邪“之说,真的无从说起。千百年来,一直这么说,就成了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游戏了:
中文里类似的游戏还有很多,如:
中国大胜日本=中国大败日本
我这块手表是日本进口的,质量刚刚的=我这块手表是日本出口(到中国)的,质量刚刚的
你差点把我吓死=你差点没把我吓死 实质上,您是一大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