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15 22:17:02

回帖

回蘭心素問和拜牛之狼:因为打字很慢所以不愿回贴。老实说我不愿“老师”的称呼。因为“学高为师”,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熊猫自觉还不足以为人师,倒是愿意尊长者为兄,称幼者为第。兄弟相称,吵也好闹也好,吵闹之后一笑了之,兄弟依然还是兄弟。
    回拜牛之狼:拜牛之狼不怀好意,如同给鸡拜年的黄鼠狼。不过狼想吃牛可不象黄鼠狼吃鸡那样容易。狼,机智狡诈坚忍,善于团结作战,所以能捕获比自己体积大的多的猎物,所以“狼行千里吃肉”。所以这个名字我喜欢。

志行 发表于 2006/8/15 22:33:03

君子和而不同。
呵呵,一隅之见,打扰熊猫兄了!
还请言归正传,继续说脉。

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16 01:04:21

之三

1,临床中脉象变化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前人们有着很好的见解。清周学海指出:“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穿于诸势之中,以为纲领者也”。可以理解为:诊脉时先定位,以分寸关尺、浮中沉;然后数息,以定迟数结代;再后辩形,以定大小弦滑;最后审势,确定阴阳进退、虚实盛衰。
    《诊家枢要》则指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由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生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去为止”。这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因为“上下来去至止”把变化繁多的脉象概括无余。
    2,关于平脉。后世脉学欠缺的是没有正常人的“平脉”系列,所论述的都是病脉。然关于“平脉”的散论很多。《内经》论述的四季脉和《伤寒论》的“辩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基本相似。熊猫以为平脉条件有二,一为脉应四时,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不应四时者为病;二为脉的胃、神、根。
    胃:经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张景岳解释说:“胃气既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散则胃气败,此既死生之大本也”。然胃气无形,《脉里求真》曰:“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春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沉而和”。一般讲,健康人的胃气不必求形,病人的胃气则要在从容和缓、至数匀齐之中求得。故《三指禅》云:“将缓字口咏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神:“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察形者,形千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神,多数医家把“胃气”看做神,也有把至数匀齐和脉有力看做神。
    根,《医宗必读》曰:“两尺为肾部,沉侯之六部皆肾也。然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可见,尺部为根,沉取也为根。
    3,“察独”。经云:“察九侯、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虽为遍诊法的察独,然《难经》已经把她悄悄的移到寸关尺之上了。张景岳把“独”分解成部位之独、脉体之独、脉气之独三部分。“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唯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器之独也,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脏,五脏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既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既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可说把“察独”解释的明明白白。

拜牛之狼 发表于 2006/8/16 08:15:18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6/8/15 22:17:
回蘭心素問和拜牛之狼:因为打字很慢所以不愿回贴。老实说我不愿“老师”的称呼。因为“学高为师”,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熊猫自觉还不足以为人师,倒是愿意尊长者为兄,称幼者为第。兄弟相称,吵也好闹也好, ...

呵,熊猫老师倒是给了我的名字以一个新的诠释,谢谢。我这名字的本意,是想请老牛同志帮我调理调理我这被现代生活害到了的身体,同时想拜讲解医道非常通俗易懂的牛伯为中医启蒙之师(虽然他还没答应),因此取了这名(我在网上常用的网名是“狼”)。不过今天看到熊猫老师(兄是老手,弟为初窥称兄为师当可也)对在下网名的重新诠释,倒有一种“以狼一般贪婪的执着,去追逐中医庞大精深之学”的积极意义,对在下也是一种鞭策,谢了!

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21 00:28:38

《伤寒》之脉,还是等研习时逐条再说吧。今摘录一条说说张仲景诊脉之精:论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这个“结”好理解,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在心率不快(或正常或缓或迟)的前提下或三五次或七八次或十几二十几次出现一个间歇(一止)。“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这个:“结”的“小、数、还者反动”该怎样理解?此结脉为缓而中止的脉象,其歇止的时间短,能以自还,复来之脉略数。我们知道,心脏的一次搏动将充盈在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血液在射入主动脉的瞬间形成一个波峰,波峰迅速沿血管传动,(传动之快,在听心音时可以同时摸到脉搏的博动)传动到挠动脉(寸口)就形成了寸关尺的脉象。其脉象的大小取决于心脏搏动时射血量的多少,心室充盈足,则射血量大,脉象有力脉体也大,心室充盈不足则射血量少,则脉象无力脉体细小。因为“数”或曰“小数”,心室充盈不足,所以脉象必然要“小”;“小”而且“动”。“小”在《伤寒》是一种脉象,后世脉法则没有“小脉”。可以理解为三部皆小,但应指明显,不像弱脉,微脉那样微弱,脉体也比细脉要粗一些。而“动脉”《伤寒》的解释为“--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比如说假定心率为60次/分,则每秒跳动一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则是第一秒跳,第二秒停,第三秒跳,第四秒跳,第五秒跳---。(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则是第一秒跳,第二秒停,第三秒跳,第三秒半又跳,第四秒半跳---。第三秒半的脉跳相对第三秒的就是“数”,其脉象就是“小”、“动”。心电图是可以证实这个“小数”脉的,就是在一次间歇后的一次早博。
    本来想用这条来说明张仲景的脉诊之精,写完后自己都觉得不明不白的。唉,睡觉了。

本於脉 发表于 2006/8/23 23:33:01

请一定写下去,我们非常喜欢你对脉象的论述。

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25 23:44:52

之四

象秦始皇统一疆域、货币、度量衡一样,《脉经》的杰出贡献是统一了脉名、脉形、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以及主病,解决了《内》《难》《伤寒》等有脉名而无脉形的弊端。才使我等后学依照脉形去体会揣摩脉象。关于脉名后世一直有着分歧,《脉经》是24种,《濒湖脉学》是27种。熊猫只是一个临床大夫,没有能力删补前人的什么,所以只有按照比较公认的27种脉名来说了。
    27种也不少了,一般人是很难记的(至少熊猫以为如此)。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分类”。古脉法是以阴阳分类的,后世的分类法很多,如清周学海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表示:“位数形势者,正脉之提纲也”,“微甚兼独,变脉之提纲也”。熊猫以为还是下面的分法似乎理想一些。
    1,以位置分:浮、沉、伏。
    2,以形状分:滑、涩、弦、紧、革、牢、动、散。
    3,以速率分:数、缓、迟。
    4,以节律分;结、代、促。
    5,以宽窄分:洪、细。
    6,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
    至于长短则不必分了。
    脉象的分类是为了便于掌握,切忌把别人的分类当成什么圣旨之类的东西,学脉者真正应该自己分类才能体会更深。熊猫的又一谬论是:学会了27脉临床未必会诊脉,因为脉象很少按照脉书的 描述出现,出现的多为相兼脉和复合脉;但是不掌握27脉肯定不会诊脉。(代续)

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26 01:01:24

之四(续)

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
    1,与脏的配属基本一致:左寸--心;关--肝;尺---肾。
                         右寸---肺;关-脾;尺---肾、命门。
    右尺的配属稍有区别:《脉经》《千金方》《脉理求真》《脉确》《医宗金鉴》〈医宗必读〉等为肾、〈脉如〉〈脉确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等为命门。
    2,与腑的配属有一些分歧:左寸:小肠、心包络、(tan)中;
                           左关:胆;
                           左尺:膀胱、大肠、小肠、小腹、腰膝。
                           右寸:大肠、胸中、膈;
                           右关:胃;
                           右尺:三焦、命门、大肠、小肠。
    此分歧在大小肠和三焦,因文字较多,各家观点不再一一转录。〈景岳全书〉曰:“两寸部所谓上以侯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赤颈项肩背之疾皆侯于此。两尺部所谓下以侯下也,故凡腰腹阴道及腰膝之病,皆侯于此”。多数医家以为寸口侯的是五脏之气,而非为五脏之位,所以当以脏腑表里关系分侯为宜。故为心包络在左寸、三焦配属右尺。两经相表里内寄相火,厥阴之火宜降,三焦之火宜升。大小肠两腑皆为至阴之腑,腑气宜通而忌实,经气宜清而忌热,故大小肠应侯在尺。
    熊猫以为不宜拘泥:太阴下利时可于尺部见,然心火下移小肠时可于左寸见;痔疮时也可见于右寸等,说明〈脉经〉确也不是无的放失。临床当以病症结合来看。

张学萍 发表于 2006/8/26 11:42:59

楼上

大熊猫先生.你读了这么多医书佩服.不过你没有精进去.你不能照书说.要有自己的见解.宇宙间变化不是完全有规则的.古人的书都是想形成一规则使后人好学.都按五脏六腑来形成规则.其实通过实践发现.很多错误的地方.伤寒以六经传导.实践中有八经.与脏的配属.左寸-心.其实它属心经.不属心.而是在左寸指边属心.尺-肾其实也不是.也是尺指边属肾.肾结石的脉动的部位就是肾.伤寒是走经呀.太阴下利可于尺部见.这很正确.心火下移小肠时可于左寸见.心火还可直传肾经.肾经火走上引起右边牙痛.痔疮脉在右手尺指边[偏下]有点脉.如洪点就有炎症..朋友你学一学温热论就知道.伤寒病症的错误之处.太家都说阴阳论.就是不把伤寒与温热看成中医的阴阳.对不起呀先生.太家相互学习.研究.请凉解.

大熊猫 发表于 2006/8/26 23:03:19

回楼上

谢谢关注。然对你的说法不以为然。
    1,两千年的中医脉诊资料浩如烟海,仔细研读方知前人绝非无稽之谈。熊猫觉得只有充分研读前人的经验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有所发展。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的更远。
    2,对于脉象各有各的理解这很正常,我手边有周姓老人的以主脉副脉论病的资料,周老并且以脉图的形式表示说明。熊猫是西转中的,近三十年的临床熊猫有意识的用脉诊与西医的病作对比,因此熊猫毫不客气地说以脉诊病的经验比你要丰富的多。这点以后说单个脉形的时候会介绍一些。
   3,选择在这个伤寒研读的坛子“戏”说脉,是想介绍一下正统的脉诊,熊猫惟恐介绍错了,故“戏说”之。脉诊是中医的标帜,不少学友也表示出对脉诊的浓厚兴趣,但脉诊绝非可以一蹶而就的,需要系统的刻苦的学习体会钻研,需要丰厚的医理和脉理知识。也绝非是这点是什么病那点是什么病之类的介绍可以表达的。熊猫所以不愿介绍以脉诊病,最担心的是以自己的微末之技误导别人。
   4,“其实通过实践发现.很多错误的地方.伤寒以六经传导.实践中有八经”,熊猫穷半生之心血尚未跳出六经的框架,既然跳不出去,就还在六经里打转转吧。“与脏的配属.左寸-心.其实它属心经.不属心.而是在左寸指边属心.”熊猫很细心的“戏说”:古脉法是侯经诊气,后世脉法是以寸关尺配属脏腑,怎么还把他们混为一谈?“朋友你学一学温热论就知道.伤寒病症的错误之处.太家都说阴阳论.就是不把伤寒与温热看成中医的阴阳”,不知道怎么从“戏说”脉中看出熊猫没有学过“温热论”。

“请问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和阳浮而滑,阴濡而弱的脉象、部位如何和代表什么病吗?请高手指引!!”

“濡属湿.弱属气虚.阳弱里有寒.淋了生水.阴小这句是风热加寒.表不和.里寒化热.阴濡.湿阻中焦..知三关滑.风湿.有数.内风湿.部位代表病那就多了.如食指下边偏上2厘米.咽炎.再上1厘米有点脉.寒结.指边有点心结.指上边有洪脉.颈稚增生.等等,小野”
关于迟脉的疑问

“《金匮》灌胸痹篇有“【15.20】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一句话。

寸迟当为一息三至,关数当一息六至。

寸关足本一脉相贯,一气而动,三部脉的频率应是相等的,不可能出现各部至数不一样的情况。

这里为什么寸口脉迟,而关脉数这种频率不一校的现象?

求高手解答。

多谢”
“ 说两句

上楼朋友.说大复杂了.不要尽听古人的.要把它变为现代的东西.其实左右手三关脉.只有相传脉才相同.而人体病不会是一种.而且寒会化热.脉象就不同.问题是理解.如上寸脉迟.关脉数.这是肾 缺火.胆热.没听过上病下治吗.左右手脉对比.就是看他的传导就可断病.这也就是标和本的关糸.”

   通过朋友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熊猫可以看出你没有学过古脉法:第一个问题,阳脉和阴阴的提法是古脉法的提法,阳是寸位,阴是尺位。这个问题不明白就看不懂《伤寒》的脉;第二个问题发帖的楼主很细心,这个问题也是后世很多脉学专著避而不谈的问题。如果懂古脉法就很容易了:沉迟指的是速率,是不快,是比慢还要慢,所以为迟;“关上小紧数”是脉形,这个“数”不是指的速率,不是快慢,是脉来的形态,脉形是小紧数的形态。参阅熊猫以前说的“上下来去至止”当可明白。

[ Last edited by 大熊猫 on 2006/8/26 at 23:28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熊猫戏说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