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在易
发表于 2006/5/21 00:40:16
紫极先生之高深学问,晚辈倾慕已久。
温瘟之辨,自叶天士之下,才成为中医的“重要课题”。
而今天下人皆知《伤寒》《温病》分道扬镳,却不知《伤寒》之上有《内经》《本经》,诸经之首,乃是《易经》。
天下昏昏,舍本逐末。此正仲景所说:“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逞家技,终始顺就”也。
圣人早有明言:汉末早有不求经旨的各种医家,最后都淹没在历史洪流当中,唯有深入《内经》才是长久之计。
今各种争辩,是越争,越不利于中医的发展。越争,中医越是支离破碎。
====================
一行者,网络名人也。今能学医,诚可贵也。
望兄台早入经藏,休要混迹于后世各家,免得耽误大好时光。
一行
发表于 2006/5/21 00:46:30
谢谢,中医实在易兄提醒的是,凡事当追本溯源。我现在就在学习内经,并占玩大六壬。
这场辩论,源于有把天下庸医归为温病学说之势,我研习过温病的书,用过他们的药,不得不出来争辩一番,也不是哪一派的弟子。
一行
发表于 2006/5/21 01:01:46
Originally posted by 紫极先生 at 2006/5/20 21:31:
天地不正之气,谓之疬气,具传染性。天之疬气,自鼻而入,先伤太阴肺,再表里相传阳明。地之疬气,自口而食,先伤太阴脾,再表里相传阳明。故《内经》云:五疫之至,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伤寒杂病论》即是专论起自外伤太阳寒水经之伤寒(温病),与起自内伤脏腑之杂病的著作,瘟疬之治法,无单独成节,知犯何逆,以证治之,即可痊愈。...
此论与温病学说有颇多相同之处,温病学说即应此而生,伤寒论于此未曾涉及,至于伤寒学能否“知犯何逆,以证治之,即可痊愈。”如真能如此,温病学的产生确实多余了,不过还是应该尊重史实,实情如何,看明清历次瘟疫即知。
另外说一句,能从这个论坛看到“入里化火”之说,也是不简单的一件事,呵呵,难怪vwxr版主诧异了。
紫极先生
发表于 2006/5/21 10:01:05
所谓的温病学派,要先正名,温病学派的温病指的是什么?在紫极先生看来,就是混温与瘟。而在《内经》中,温与瘟早就分的清清楚楚。温病之举,从头就是错误的开始,也是乱后世医学之始。有不同意见者,可以谈谈自已的意见。
疫分温疬与寒疬,阳性动,阴性静。大范围内的瘟病流行,以温疬居多。若说仲圣《伤寒杂病》不能治疫,简直是瞎了狗眼。就不会想想仲圣写《伤寒杂病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书成之后,失传若干年。以致于很多人不得医圣法。实际书中方法很全,看不懂的人永远难以看懂。因为自已看不懂,便生出他意,以为发现新理论,认为瘟病的流行,给温病派的立门产生了温床。美其名曰:古方不治今病。与今天的中医现代化之说何其相似。
细思温病学派,有二大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为乱经。
使中医内部产生分岐,中医的元气大受其损,祸起萧墙之内。再看看脏腑辩证与六经辩证同时存在为什么不存斗争,因为本来二者本来就是伤寒与杂病。
二为混温与瘟。
温病学派的产生,温病之名尚不能正名,其自始即是从错误开始。叶氏之后代弟子,更是难辩南北。如今所谓的学温病者,一味苦寒清热,解毒泻火。皆为不分温、瘟的流毒所致,温病派学子所学温病的结果即是如此。
至于本先生的“入里化火”之说,当然更有深意。亦非一般人能够理解。请千万不要把此入里所化之火与温病派之清火混为一体。
新晴
发表于 2006/5/21 10:47:21
谈几点体会:请紫极先生指教。
1、伤寒(狭义)与温病是其常,其中伤精与否是关键。
2、疫病(寒疫与温疫)是其变,是否具“传染性”是鉴别要点。
3、疫病之“天地间不正之气”是由伤寒、杂病日久而化(太阴是关键),本质还是六气。
知常可达变,故《伤寒论》不专言疫病治法。“如能寻余所集”,如何如何等等。
没看过叶天士的书,《瘟疫论》是否大体讲的不错?
紫极先生
发表于 2006/5/21 11:08:58
新睛你好!
就上面几个问题,我简要的解答一下。这些内容,今后我会放在教学中去讲。
1、六淫皆可致温病,广义伤寒分狭义伤寒与温病。狭义伤寒与温病皆为六淫所致。分别就在“相火”。
2、伤寒(温病)与疫的区别,就在于“远近咸若”。传染性。
3、疬是天地四时不正之气,由天地产生。人是天地之一,人之伤寒(温病),杂病病久,亦会产生不正之气。此为疬气的产生原因的一部分,不可以偏概全。疬的本质不是六气,但会作用六经,六经对外界(六淫与疬气)反应相同,比如无论用什么东西打你,都是疼的感觉,故治法相似。这就是知常达变。
补土派
发表于 2006/5/21 11:26:13
Originally posted by 紫极先生 at 2006/5/20 21:31: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辩别
凡六淫而伤,伤自太阳寒水经络而病者,谓之伤寒。《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者,自太阳寒水经而伤也。
凡食气而入,伤自太阴湿土脏器而病者,谓之瘟疬。气自天从鼻 ...
先问问先生自己的治病救人水平及名气能否比得上叶天士吧
紫极先生
发表于 2006/5/21 11:38:06
Originally posted by 补土派 at 2006/5/21 11:26:
先问问先生自己的治病救人水平及名气能否比得上叶天士吧
此子此说无理,此贴是学术问题,你学术观点不见,只是不学无术的乱评。
对比要有一定的方法。
治病救人各救一方,且学无止境。你欲要我的治病水平与叶天士一比,你先比比叶氏与仲圣的水平,比出个所以然来,再来此处叫板。
另外名气并不能证明了什么。在流行的季节,感冒也会流行。老麻老舟的名气,也证明不了什么。
一行
发表于 2006/5/21 12:28:51
1、我不同意把中医之间的分歧归罪到温病学身上的看法,已经一再阐述了温病学产生的历史学和社会学根源,也一再列举了温病学在中医史上取得的历史功绩。如果一门学说的兴起,就要承担大逆不道之嫌,这个世界就不需要创新精神了。再者,伤寒论创立的1800多年,瘟疫是否都能如你所言“知犯何逆,以证治之,即可痊愈”呢?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应该看到,从黄帝内经以来,对于瘟疫并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举人们经常引用的内经中的一句话为例:“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是内经原文并非如此,此句有断章取义之嫌对人们的误导甚重,全文应该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请注意后面一句“避其毒气”,由此可见,即便黄帝内经中,预防和隔离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说明了瘟疫的可怕之处。因此,在伤寒治法应对瘟疫效果不佳时,作为伤寒论的补充,温病学派在治疗瘟疫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并创立了自己的辩证体系,于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多,亦取得了相当效验。一棍子将其打死,是很不公平的。
2、我不同意温病学将“温”和“瘟”混为一谈的说法,在温病学说中,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是有严格的区分的,伏气温病也就是我所理解之广义伤寒,至于对于伏气温病哪种治法效果好,这不是此次讨论范围了。温病学讲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统称为温病,并非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混温与瘟,而是含温与瘟。伤寒不还是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么?仲景一个伤寒导致后世这么多歧义,怎么没人来怪罪于他呢?这很不公平。至于后学者如何,我看也得分人,桂枝汤用不好也怪仲景教的不对么?火神派弟子一味使用辛温,远失郑氏要旨的也不少见,岂能怪得郑钦安。远的不说,近代名医中,蒲辅周、岳美中、邓铁涛等人都是兼学伤寒和温病的大家,并无排斥温病之说,并且临床中常用温病方取得大验,不知紫极先生对此几人有何评价?为什么伤寒和温病学说能在这些人身上和平共处呢?
3、就瘟疫而言,仲景之学较为适合治疗温疬还是寒疬?如果都适合,那么为何明清时期对于瘟疫办法不多,为何“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是否当时修习的伤寒学说医生都是庸医呢?是否古人都很是无能,不能解伤寒论本意呢?
[ Last edited by 一行 on 2006/5/21 at 12:31 ]
一行
发表于 2006/5/21 12:40:01
Originally posted by 紫极先生 at 2006/5/21 10:01:
至于本先生的“入里化火”之说,当然更有深意。亦非一般人能够理解。请千万不要把此入里所化之火与温病派之清火混为一体。 我不是温病派,不会只拿温病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的。我更欣赏伤寒和温病兼于一身的大家。
愿闻此论其详,我是觉得在火神论坛看到此说有些意外,紫极先生看来与众不同,呵呵。
另外,请问一个问题,对于感冒来说,你认为以今人的体质,在其就诊时,出现麻黄汤证的几率多还是不多?持续时间久还是不久?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