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睛你好!
1、六淫皆可致温病,广义伤寒分狭义伤寒与温病。狭义伤寒与温病皆为六淫所致。分别就在“相火”。
2、伤寒(温病)与疫的区别,就在于“远近咸若”。传染性。
这个说法我基本赞同,也在另外一个帖子里着重谈了流行性传染热病的问题。只是这种分法不足以否定温病学,温病学有它自己的分法,不是混乱的。而且我认为温病学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于对流行性传染热病也即瘟疫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湿温治疗方面的创见,和存胃阴护津液的治疗方法,还有辨舌、验齿的理论。以及关于预防学的理论。
而且,温病学的兴起,跟之前明代温补学派的兴盛,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于寒温之争,我认为邓铁涛的看法比较客观:
伤寒学派以东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酿成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技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但如果认为既然是发展了,便可取代伤寒派,取消伤寒派的宝贵经验——法与方,那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温病派微不足道,杀人多于救人,而一笔抹煞温病派数百年来的学术经验,也是不对的。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与实验。
注意:
楼上行文不要总是意必固我。不要总是我我我
不明是非,但争人我。党同伐异,厚水薄火。
春温似疫但不是疫
风后问于岐伯曰:春日之疫,非感风邪成之乎?岐伯曰:疫非独风也。春日之疫,非风而何。风后曰:然则春温即春疫乎?岐伯曰:春疫非春温也。春温有方而春疫无方也。风后曰:春疫无方,何其疾之一似春温也?岐伯曰:春温有方而时气乱之,则有方者变而无方,故与疫气正相同也。风后曰:同中有异乎?岐伯曰:疫气热中藏杀,时气热中藏生。风后曰:热中藏生,何多死亡乎?岐伯曰:时气者,不正之气也。脏腑闻正气而阴阳和,闻邪气而阴阳乱。不正之气即邪气也,故闻之而辄病,转相传染也。风后曰:闻邪气而不病者,又何故欤?岐伯曰:脏腑自和,邪不得而乱之也。春温传染,亦脏腑之虚也。风后曰:脏腑实而邪远,脏腑空而邪中,不洵然乎。陈士铎曰:温似疫症,不可谓温即是疫,辩得明爽。 仲景之学”不能尽愈诸病“,但可”见病知源“。
后人超越前人的不是没有,后人不如前人的事,也经常发生。因此难以一概而论。
就目前而言,新一代中医不如老一代,这是肯定的。
中医学术之传承,多有断绝。仲景之方,出自《汤液经》,《汤液经》已不传。
从汤液经到伤寒论,是进步还是退步?”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避道家之称,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人讨论。自《伤寒论》以后,中医是退步的。会用伤寒方就是高手了。不解伤寒论,用易经穿凿附会的也很多(当然也有明白的)。易、医、道可分可合,但分、合不是胡乱诌几句就能行的。《医贯砭》大概说的就是此种现象。既然已经自成体系,再往里边加一个什么东西都是很困难的。所以中医的东西不能随便发展。刘力红强调,经典一字,安若磐石。很多人研究半天,以为有所发现,回头一看。早就写在书上了。但是也不是不能发展,这个话得两头说。但从两个方面去说有人就理解不了,意气用事。
一点浅见。 j建议一行看看<热病衡证>,对温病流派当有更多认识:
以下引用书中:
有绍兴名医何廉臣(1861-1929),初习仲
景之学,继从樊开周游,于叶派之学,致力颇深,但出以问
世,效者固多,尤有不效者,乃出门访道,遇名医辄相与讨
伦,觉无所得而返,后与赵晴初切磋时病治法,颇有启迪
何氏晚 年,于叶派学说,也常有批评,他对时医“于古书全不讲求,
专奉叶氏《临证指南》为金科玉律,依样葫芦”之风气,很为
不满。他认为:温病新感少,伏气多,卫气营血的的辨证方
法,只对新感温病尚可适用,又何以可辨一切之感证哉!故治
宗六经成法而加以变通,认为:“温热病只讲三焦,不讲六
经,此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以伤寒之
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叶案云温邪吸自口鼻,此亦末确,
仲景明云伏气之发,李明之、王安道俱言冬伤于寒,伏邪自口
内而发,奈和以吴又可《温疫论》混牵耶!”何氏曾将叶吴学
派的四层三焦辨证法,与俞根初的六经辨证法,仔细作了比
较,认为“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无一遗
憾。” 对人体来说,根本就没有外感,内伤,瘟疫之分.都是内伤元气虚才生病.此种分类纯粹是为了医学理论阐述的需要,这种重外因的方法是误导学人眼目的争论之源.感冒,流感,SAS来袭,同样的六气,同样的环境,有人病,有人不病,有人病而死,有人病自愈.何因?各人的元气不同而已.更有甚者,夫妻间,有一方是AIDS患者,在不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另一方却始终不被传染,何因?元气足而已. "谢诵穆通过严密论证,抓住了批评叶派学说最为关键的一点,这
就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温病,考其症状,在叶天士之
前,并不称为温病。”而叶派以漠不相关之前贤学说为甲盾,
以内难仆景为护符,将前人的温病,与自己杜撰的温病,扰在
一起,弄得如油入面,不可复别,反而使本来已比较复杂的温
病学说,变的更加复杂了。因为伤风、肺胀等呼吸器病,本来
并不称温病,叶氏混称之后,就从此凭空阑入到温病范畴。谢
氏认为:为了有利温病学说之整理,“不应当承认其为温病,
当屏之温病范围之外。”
谢氏认为叶派学说理论上错误很多,治疗上措施不力,时
医盲从,必须衡正。又鉴于陆九芝的抨击叶派,属于支支节节
的铲除,一句一章之芟削,故仅成对抗之势,而并未扼叶吴之
要吭。他为了彻底荡平叶吴之壁垒,认为必须抓住根本问题,来
“推翻叶吴之温病”,所以有《温病论衡》一书之撰作。他还
说:医者用不着为此而杞忧,因为“推翻叶氏之温病,仅为推
翻温病学说过程中之一部分,决非推翻温病学说之全体。”而
“芟此赘疣,则温病学说之整理,或将厘然有序。”这样批评
叶派,因为抓住关键不放,显得很有力量,又因《温病论衡》
分析入理,确是动摇了叶派学说之根本。此外,《温病论衡》
中关于温病当定肺胃二系,伏气之说为无稽等论说"
另外书中引证很多也详细,是很好的了解温病发展的资料. 叶氏将温病发展到温疫方面,将经中所载‘厉大至,民善暴死’等等尽皆列入。即吴又可所说戾气。亦都尽量包括这是一个错误,因为温和疫本来就难分,并入就更难分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5/21 12:40:
愿闻此论其详,我是觉得在火神论坛看到此说有些意外,紫极先生看来与众不同,呵呵。
另外,请问一个问题,对于感冒来说,你认为以今人的体质,在其就诊时,出现麻黄汤证的几率多还是不多?持续时间久还是不久?
此论非人人可以得闻,我还要遵古训,匪人弗传。
紫极先生并非与众不同,只是治温病之法,与叶派不同而矣。我所治的温病,亦不计其数。
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之理,错之又错。即便是疫证之传(流行性感冒等),亦表里相传,不会逆传心包。所谓出现逆传心包之理,是温病派用药所致。目前西医治疗流感,很多人得了心肌炎,就是逆传心包之明证。
对于感冒来说,今人的体质确为麻黄汤证少,为什么?就是温病派与西医狼狈为奸的结果。不过我的孩子,一旦有外感发热,就是麻黄汤证,我给用的麻黄汤,并且是去掉甘草而使用,从得病到愈,也不过一两个小时。一年之中,也不过几次发热,就没有生过其他病。原因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有用过一次西药,没有吃过清热药。就从来不见上火,这是为什么?知道吗?
[ Last edited by 紫极先生 on 2006/5/21 at 1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