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bd3365
发表于 2011/5/16 21:21:27
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子学习,谢谢楼主提醒。学完一段,总结一段。
小小僧衣
发表于 2011/5/17 23:24:24
:lol大家都是学生,希望都要坚持啊。。。学中医,可不简单的就是治身病奥。。
xhui26
发表于 2012/2/2 17:02:22
几个名词解释:
伤寒的涵义: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xhui26
发表于 2012/2/2 17:04:56
六经辩证的方法:
三阳病:外感病早期阶段(太阳病)→ 外感病热盛期(阳明病)→ 外感病亚热盛期(少阳病)
三阴病:正衰期轻证(太阴病)→正衰期 (少阴病)→正衰期重证(厥阴病)
xhui26
发表于 2012/2/2 17:05:00
六经辩证的方法:
三阳病:外感病早期阶段(太阳病)→ 外感病热盛期(阳明病)→ 外感病亚热盛期(少阳病)
三阴病:正衰期轻证(太阴病)→正衰期 (少阴病)→正衰期重证(厥阴病)
xhui26
发表于 2012/2/2 17:45:01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2/2 17:52 编辑
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群方之祖:外证得之,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化气和阴阳)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本证成因: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失温煦,汗出肌腠疏松,不耐风袭;
翕翕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鼻鸣: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肺气不利;
干呕: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胃气上逆。
病机: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方解:
┌君── 桂枝: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
│臣──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于解表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 ┌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
│佐──│
│ └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攘外之意。
│ ┌药后“啜热稀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使──│
└“温覆”取其协助出汗。但汗出不宜过多,因多汗能伤阳气。
xhui26
发表于 2012/2/3 10:07:08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本证成因 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恶风:卫失温煦,汗出腠理疏松,不耐风袭
头痛:外感风寒,太阳经气运行不利
治法 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桂枝汤主之
xhui26
发表于 2012/2/3 10:13:29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2/3 10:17 编辑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本证成因
发热(口不渴,无热象):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非伤寒之无汗):荣弱卫强
轻微恶风、脉浮: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
治法
此为营弱卫强的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xhui26
发表于 2012/2/3 10:19:35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2/3 10:24 编辑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
本证成因:
病重药轻,服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治法:针药并举
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
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xhui26
发表于 2012/2/3 10:44:13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提示正气不足,不宜用麻黄汤峻汗,否则峻汗伤津,更增胃燥,治宜桂枝汤;
表里同病者,应先表后里,宜桂枝汤发汗,否则峻汗伤津,更增胃燥。由第44条原文可推知应还有里热之阳明证,故解外之后可视病情决定是否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