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双豆 发表于 2009/9/10 12:05:34

原帖由 谌卫军 于 2009/9/9 19:55 发表
楼主的思路很有创意,确实如此,学习就应该触类旁通,只要是经得起考验的东西就放胆去用,只有会用了你才会真正的领会,我们在学习中对伤寒论太充满了敬畏,以至于不敢仰视,其实你把它当成一种本来的东西,照用 ... 说的对,我就是对《伤寒论》充满了敬畏,不敢应用于实际。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0 14:12:35

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神赞录

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当仁不让于师!——神赞录

中国福州大钟寺有位老和尚,他有三个弟子。三个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脚修行,现在回来了。一徒在都城习得诗文,一徒从诸长者学得经论,只有神赞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神赞遭老僧嫌弃,使为杂役。

一天,神赞在澡堂帮老师擦背,边擦边说:“庙虽好,可庙里的佛不行。”老师回过头来,神赞又说:“佛虽然不行,可是还有光。”

又有一日,老师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想飞出去,没头没脑地乱撞纸窗。神赞便曰:“房子这么大,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故纸堆,白费力气!”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门,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即悟道)?”

于是老师说:“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得逢明师,快快道来!”

神赞于是就把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悟道的经历讲了一番。
僧师心生惭愧,乞教于神赞,面流喜泪:“老僧到这般年岁才识到禅宗真诀!”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9/11 21:22 编辑 ]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0 14:38:26

逢茶吃茶,逢饭吃饭

总持寺开山老祖宗莹山和尚(1268—1325)是听到宗师彻通和尚讲禅才开悟的。

彻通说:“平常心即是道。”莹山听毕,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悟了!我悟了!”
“你悟了什么?”

莹山马上答道:“黑漆昆仑夜里走。”
黑漆发亮的玉珠在漆黑沉沉的夜中边行走,边闪亮,这不正是表述了一种真空无相、平等一如、泯灭了一切差别分别的心境吗?

彻通立即追问:“再说下去!”
莹山答:“逢茶吃茶,逢饭吃饭。”
彻通微微一笑,印可了莹山,说:“我洞宗风,今后将由你大兴!”

虽然平常心是道,可他不光是靠渴时饮茶、饥时吃饭得来的;而如果没有“黑漆昆仑夜里走”的了悟,没有达到身心统一、无心无我的境涯,“逢茶吃茶,逢饭吃饭”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禅者的行持,这一点最为关键!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0 14:59:00

请问两贴对立的密意!

玩家伤寒相继发出两贴(初论与再论),这绝不是出于偶然,敬请列位江东父老兄弟姐妹们,各述高见?

提示,虚云老和尚曾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这个就是玩家伤寒经常提到的占有战略地位的隐台词的密意。

不要觉得我不行,今天就是要打破对自己的迷信,对经典的迷信,对古人的迷信。
看过来,看过去,都异口同声说:“我不行,我不行,等个高人来喂饱我吧!”

没有那个高人能代替你自己,你行了就是行了,不行总归还是不行!
迷信不打破,说得再多、说得再好总归枉然。我的还是我的,你的还是你的。
我吃饱了不能代替你吃饱,你该饿死了我也没啥办法。虾还是走虾路,蟹还是走蟹路。

三个整天之内说得对的,老夫再个别授以伤寒密法。从今天下午15点算起。
明箱操作,只限在此帖以及《再论》两贴下面跟帖讲,别处说的都不算数。

游戏规则:每人限发贴一条,每条不得超过六句话,每句话不得超过十个字。
9月13日下午15点整,老夫在此恭候佳音。发出来之后就不得再行修改,一次作数。
老夫倒是很想看看,此地能否出来几个铮铮铁骨,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说错了也没关系,毕竟这是第一次,并不会出丑。老夫只会对上乘者给予公开点评。
也许会有很好的“丑小鸭”冒头。

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医案,吾人所面对的每一个患者,都是需要吾人自己去参破,打烂的“闷葫芦”。
唯有如此,才能得着仲景翁的真魂。

医禅一味,岂有它哉!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9/10 16:58 编辑 ]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1 10:46:19

寻求当下活的《伤寒论》

《伤寒论》自古以来的注家大约就有300多家,现在还有不少大家在解释《伤寒论》,咱们是全部去看一遍,听一遍?恐怕浪掷岁月还不说,就算是全部听过一遍,看过一遍,恐怕你还是,他还是他,一面向临床还是会一头雾水。

先得要找到了切入《伤寒论》的门径,就是古人所说的“下手处”。否则就叫做“不得门径而入”。
入门之后,得找到自己心中的,属于自己的,活在自己心中的《伤寒论》。但这还远远的不够啊。

再进而,还得慢慢悟到活在每一个当下的活生生的《伤寒论》,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人物场景都在不断地变化,昨天同一个人,今天再来,状况肯定变了,那药方肯定也得跟着变。人物场景在变,你的《伤寒论》如果是死的,哪会好用吗?

于是,要打破这个闷葫芦,就同参禅无有任何差别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达,唯有这个“当下”是有意义的,故禅宗法语说:“生活在当下!”老子说:“玄牝之门。”《黄帝内经·素问》说:“上工察神气。”就是换了一个说法。

所谓的“当下”,就是天地、时刻、医生心中的活的《伤寒论》,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在高度合一之中所了悟的活的状况。简化了说,就是在“天地人”三者的高度统一之中的活的《伤寒论》。这样才能达到《伤寒论》的极致。

当然,中乘的医生也不必一定就非得如此。但是欲入“化境”,则别无他途。
革命刚刚开始,同志尚需努力!此作为互勉之辞吧。

caoxiao 发表于 2009/9/11 17:00:18

楼主的文章还没读完,但已被吸引。我最近用加味小青龙治好小儿的咳嗽,仅用三天,对中医更加深信不疑。先顶一下,以后慢慢学习请教楼主!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2 04:30:30

咕咚来了!

[转帖] 咕咚来了!
——网上淘来的好东东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0265.htm

咕咚来了
作者: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45734
  出版时间:2006-3-1
  版次:1
  页数:35
  包装:平装
  类别:幼儿启蒙

内容简介

  早晨,湖边寂静无声。三只小兔快活地扑蝴蝶。忽然湖中传来“咕咚”一声,这奇怪的声音把小兔们吓了一大跳。刚想去看个究竟,又听到“咕咚”一声,这可把小兔们吓坏了,“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它们转身就跑。狐狸正在同小鸟跳舞,与跑来的兔子碰了个满怀。狐狸一听“咕咚来了!”也紧张起来,跟着就跑。它们又惊醒了睡觉的小熊和树上的小猴。小熊和小猴也不问青红皂白,跟着它们跑起来。大象感到惊讶,拉住狐狸问:“出了什么事?”狐狸气喘吁 吁地说:“ 咕咚来了,那是个三个脑袋,八条腿的怪物……”于是一路上跟着跑的动物越来越多,还有河马、 老虎、野猪……岸上这阵骚乱,使湖中的青蛙感到十分惊奇,它拦住了这群吓蒙了的伙伴们,问:“出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 是个多么可怕的怪物。青蛙问:“谁见到了?”小熊推小猴,小猴推狐狸,狐狸推小兔,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见。大家决定回去看看明白再说。回到湖边,又听见“咕咚”一声,仔细一看,原来 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众动物不禁大笑起来。

看来童话世界中的一切,也还适用于成人。
大千世界百般杂碎,谐趣园中林林总总,竟然是如此地雷同!

陷入迷信,缺乏自信。阴盛阳衰(阳痿),缺乏阳刚之气。不敢实践。
就是玩家伤寒给当前整个中医界“诊脉”的结果。

对治药方:破迷、壮阳、实践——六字真言!
可以考虑上班前服用特制版“伟哥”,克服一下“阳痿”。注意可别弄错啦,不是上床前喔!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9/12 11:30 编辑 ]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2 15:39:25

[示例]寒咳丸奇遇记——歪打正着治寒疝

[示例]寒咳丸奇遇记——歪打正着治寒疝

2004年秋,笔者开发寒咳丸告成。凑巧,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的胡先生在这间高原寺院主持扶贫供养事业。他也是一位中药发烧友,只要听说有什么好方子,就决然斥资制作。他听我说这药方不错,二话没说,拿到了成都就加工了一百副。放在了医务室供养四众弟子。到那年闭关前已经全部到位并发放到了大家手里。

到次年春节出关,各种反馈信息回来了,这个药居然成了家家户户的“镇宅之宝”。原来我所规定的剂量是,九克蜜丸每次服用不得超过半丸。但后来经过大家试用发现,一般来说,在感冒初起时,每次只要服用1-2克就足矣。什么清鼻涕、打喷嚏等等,全部一扫光。于是到医务室索取寒咳丸的人络绎不绝。
谁说中药慢啊,中药如果真正能与《伤寒论》靠谱,绝对比西药快,而且能治本。

出关后笔者随身携带着仅剩的十颗寒咳丸来到甘孜,以备不测,“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一进旅馆,迎面撞到了一个人。他也是寺院的老常住,50多岁的一位男居士,忙打招呼说:“你身体怎样?”他早就知道我是属于那种草头王半吊子水平的中医,就说:“不好,不好,可出了大篓子啦!去年冬天闭关期间,正逢三九天,我去绕山拜佛时受了些寒,结果患上了小腹冷痛,并发疝气,小肠从小肚子坠下,非常难受呀。整天得拿着热水袋捂着肚子,到处求医,从寺院医务室的所有医生,到甘孜所有医院的所有医生,都已经看了一个遍,没办法呀。”

我说:“你这病就没地方看了吗?”他说:“是啊。甘孜最最好的一个藏医都去看过了。他说你这个小腹寒气,与疝气在服药方面有冲突,治得了寒气,疝气就得加剧。治得了疝气,寒气就得加剧。不好弄啊。结果这个病到现在还没有着落那。”

原来,这位藏医,四十多岁吧,他的爸爸就是一位活佛,生下的他,也是一位转世灵童。本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坐床,享受活佛的种种待遇。可是他爸爸不同意他做活佛。说是现在老百姓的病痛灾难这么多,你不要做活佛了吧,就做一个好好的藏医,为百姓们祛除病痛吧。后来,这位本来应当是做活佛的藏医,精研医术,成了一方名医。他的家门口整天人流如涌,而当地县人民医院却门可罗雀。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医生,整天价接待病人,到了傍晚时,往往累得连讲话都要讲不出来了。

他的桌子上面,就安放着一个药品架子,上面排列着七八层药瓶。每看完一个病人,他就顺手发药,用一小张一小张的白纸将药包给病人。而收费仅仅是稍稍高于成本一点点,勉强以维持费用的正常流通。

待他说完,我心中一动,就说:“我倒是正带着一种药,可是是治疗寒性咳嗽的,其设计的目标定位,是指向于上焦气管与咽喉部位。然而其主要成分却是中药里面最最有效的驱寒剂。你如果有兴趣,就不妨吃一丸试试看。”

第二天天没亮,笔者有事去了远郊。等到了次日返回旅馆,他立即找上门来说:“很对不起,你昨天一天不在。这药吃了之后,寒气立即去掉了不少,当天夜里睡觉,热水袋就不用了,同时疝气也收回了小腹,故想接着吃,但是昨夜你没有回来,我就自说自话从你包包里面又拿了一丸吃了,特前来赔个不是。”

我说:“不要紧,不要紧,吃了好就好。那我就干脆开一张方子你再吃吃看吧!”
于是就给他开了一张针对下焦驱寒的方子留给了他:制附片、麻黄、干姜、桂枝、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此后各奔东西不提。

岁月冉冉,光阴如箭,不觉又到了金风料峭的秋季。他传过话来说,药有效,但是每吃一次,就像是打摆子一样,冷得全身发抖(按:里寒散为外寒),这样一连吃了十多副才算是搞定。后来还将你这这张方子拿到老家的一个老中医那儿做了鉴定,看看对还是不对?那老中医说,这个药方嘛倒是完全对头,就是剂量稍偏小了一点,如果再加大剂量,就不需要吃那么多副药了。(按:过犹不及。现在火神派动辄几十克附子,将人吃得一个个发高烧,血液发黑,全身无力,半死不活。就连“壮火食气”的中医启蒙知识都不明白。)

就这样,笔者就在那一个特定时空点的那个特定当下,找到了《伤寒论》一点点活的精神。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9/15 15:04 编辑 ]

cocochen 发表于 2009/9/12 15:41:54

同感,我学电脑也是边看书边操作着学。 反比我在校的老师还历害些。呵呵。

学伤寒, 也是自己与家人一起做白老鼠, 反正先喝一剂, 舒服点就再喝喝看。不舒服就先停了。再找找问题。
反正大部分的药材都是先小齐量的喝。万事小心些总是好的。 小宝宝就喝一二口就行了不用一碗下。

大部分问题都是枝桂汤或麻黄汤,小柴胡就可以解决了。

开心颜 发表于 2009/9/13 11:42:51

我说:“不要紧,不要紧,吃了好就好。那我就干脆开一张方子你再吃吃看吧!”
于是就给他开了一张针对下焦驱寒的方子留给了他:制附片、麻黄、干姜、桂枝、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此后各奔东西不提。

岁月冉冉,光阴如箭,不觉又到了金风料峭的秋季。他传过话来说,药有效,但是每吃一次,就像是打摆子一样,冷得全身发抖,这样一连吃了十多副才算是搞定。后来还将你这这张方子拿到老家的一个老中医那儿做了鉴定,看看对还是不对?那老中医说,这个药方嘛倒是完全对头,就是剂量稍偏小了一点,如果再加大剂量,就不需要吃那么多副药了。
后学不揣冒昧,试解此方如下:
麻附细---少阴之寒从太阳解
干姜甘草---温太阴之寒
如将桂枝和细辛换为9克,可能更对下焦。微妙在量,上下殊异。
前辈寒咳方确是老到,晚辈佩服,已收为己用,在此谢过!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