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2/28 17:53:25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2/28 17:55 编辑
回复 laowan78 的帖子
哈哈!可惜没有分身法。
LZ这几天忙于整理《医宗金鉴》中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原来以为没多少工作量,可是一旦动手,发现工作量还真不少,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总算进行到今天基本告成,可能明天就可以发在了本论坛的伤寒板块。这个版本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很适合于初学者。
现在最要紧的是向全民普及《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在临床发现,每个人从小到老,伤寒系列疾病发生的频率最大,危害也最大,而且当前由于普遍缺乏伤寒方面的基本知识,绝大部分都被误诊误治了,花了冤枉钱还不说,还遗留了无穷的痛苦。幼年落下的病根,可以一直跟随着到老到死。大概明天将那个贴发了之后,就继续进行这个贴,抱歉!让阁下久等了。
我的健康我做主!
laowan78
发表于 2011/3/1 10:29:21
严重同意楼主的观点,并感谢楼主所作的贡献!:lol:
先生当为我辈之楷模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19:42
总算是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整理结束,等到发帖时才发现,按目前论坛规定,缺少版主的板块,暂时不能发新帖,只能在老帖子后面跟帖。本来发布这个整理本,应当另立一个新主题,但是目前只能委屈在此跟帖,以满足当前普及的需求。
继承和研究《伤寒论》,可以从若干层面进行。可以阳春白雪,一枝独秀;也可一鸣惊人,举世无双;但我觉得当前更需要路边的大排档快餐业。
而这个医宗金鉴版的《伤寒论》,属于雅俗共赏,新老皆宜的版本,与本主题也还比较接近,就在这个摊摊跟帖发了吧。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23:26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 17:26 编辑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清乾隆·吴谦 等编著(1742年) 本文档由雪山来客首发于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741&pid=877872&page=13&extra=#pid877872) 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http://www.tcm100.com/user/yzjj/zzbook3.htm)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29:05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 1
【电子版整理说明】... 3
【订正仲景全书·凡例】... 6
【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8
桂枝汤方... 11
桂枝加附子汤方... 20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阳明篇... 21
+调胃承气汤方-见阳明篇... 22
五苓散方...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26
十枣汤方... 29
桂枝人参汤方... 34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36
桂枝去芍药汤方... 3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38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39
瓜蒂散方... 40
大陷胸汤方... 43
小陷胸汤方... 45
三物白散方... 47
大陷胸丸方... 49
文蛤散方... 53
【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54
麻黄汤方... 56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61
+调胃承气汤方 见阳明篇... 62
桂枝新加汤方... 63
+四逆汤方见少阴篇... 64
+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阳明篇... 65
茯苓甘草汤方... 67
小建中汤方... 69
炙甘草汤方(一名复脉汤)... 70
桂枝甘草汤方... 7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7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7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76
栀子豉汤方... 77
栀子甘草豉汤方... 79
栀子生姜豉汤方... 79
栀子厚朴汤方... 80
栀子干姜汤方... 80
桃核承气汤方... 87
抵当汤方... 88
抵当丸方... 90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91
附子泻心汤方... 93
甘草泻心汤方... 94
生姜泻心汤方... 96
半夏泻心汤方... 97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99
旋覆代赭石汤方... 100
【医宗金鉴·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102
大青龙汤方... 105
+真武汤方 见少阴篇... 107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108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109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111
小青龙汤方... 113
干姜附子汤方... 117
茯苓四逆汤方... 117
【医宗金鉴·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123
白虎加人参汤方... 133
白虎汤方... 134
小承气汤方... 136
麻仁丸方... 137
调胃承气汤方... 138
大承气汤方... 139
蜜煎导方... 147
猪胆汁方... 147
+土瓜根方(缺)... 148
猪苓汤方... 15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163
茵陈蒿汤方... 165
栀子柏皮汤方... 166
【医宗金鉴·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185
小柴胡汤方... 189
柴胡桂枝汤方... 195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197
黄连汤方... 200
大柴胡汤方... 203
柴胡加芒硝汤方... 206
【医宗金鉴·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211
理中丸方... 213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21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217
桂枝加芍药汤方... 219
桂枝加大黄汤方... 220
【医宗金鉴·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22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226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27
附子汤方... 230
四逆汤方... 231
白通汤方... 233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234
真武汤方... 238
通脉四逆汤方... 241
吴茱萸汤方... 243
四逆散方... 251
黄连阿胶汤方... 253
猪肤汤方... 255
甘草汤方... 256
桔梗汤方... 256
半夏散及汤方... 257
苦酒汤方... 257
桃花汤方... 259
【医宗金鉴·卷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264
乌梅丸方... 268
当归四逆汤方... 270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271
白头翁汤方... 284
【医宗金鉴·卷九·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293
葛根汤方... 294
葛根加半夏汤方... 294
黄芩汤方... 29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296
【医宗金鉴·卷十·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304
枳实栀子鼓汤方... 305
牡蛎泽泻散方... 306
竹叶石膏汤方... 308
烧□(衤昆)散方... 310
【医宗金鉴·卷十一·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311
阳旦汤方(补)... 316
甘草干姜汤方... 316
芍药甘草汤方... 317
麻黄升麻汤方... 31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320
不可发汗例六条(汗、衄、亡血、咽干、淋、疮)... 321
桂枝加桂汤方... 324
不可火灸例七条... 32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32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329
【医宗金鉴·卷十二·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331
【医宗金鉴·卷十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334
桂枝加葛根汤方... 338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 343
甘草附子汤方... 344
【医宗金鉴·卷十四·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348
四逆加人参汤方... 354
【医宗金鉴·卷十五·辨可汗不可汗病脉证等篇】... 355
辨可汗病脉证... 355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357
辨可吐病脉证篇... 363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365
辨可下病脉证篇... 365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369
【医宗金鉴·卷十六·平脉法·辨脉法篇】... 380
平脉法篇... 380
辨脉法篇... 403
【医宗金鉴·卷十七·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425
正误篇... 425
存疑篇... 447
附录: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451
附录:三阳三阴经各图(图略)... 452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31:45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 17:37 编辑
【电子版整理说明】 《伤寒论》首此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汇集整理(公元300年前后),又经宋·林亿奉朝廷之命组织整理,最后到清乾隆期间,吴谦奉谕旨编著《医宗金鉴》,而《伤寒杂病论》列其榜首,该次整理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人数超过百余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整理订正《伤寒论杂病》工程。正如吴谦所说:“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一、该版本的特色: 1、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比较,《医宗金鉴》将后者的“卷一·辨脉法平脉法”移至书后卷十六。将卷二的“辨痉湿暍病脉证”移到书后卷十三。从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桂枝汤系列列为卷一,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麻黄汤系列列为卷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大青龙汤系列列为卷三,这样编排次第,突出了《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理论总框架,既可使读者在开卷时开门见山,避开了难读难懂的内容,从而直接切入与临床直接相关的实质性内容,玩味日久藉以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应对临床。
2、在各篇之首提示本篇之纲领。各道方剂之后附以方解,对各段经文加注及集注,便于学习及理解。
3、校对订正了《伤寒论》在长期传抄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
二、本电子版的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网站,然后用word重新作如下编辑整理:①增加目录、分别字体字号。②某些存疑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医宗金鉴》正版出版物进行互校。发现原始文档与该出版物有某些出入,例如在方剂的剂量方面,有时存在“二两”与“三两”之间的差异。③顺便纠正了原始文档中的录入及排版错误。但因卷帙繁浩,本文档在整理过程中并未能对原始文档全面精校,相信遗留错误尚存不少,读者们在使用时若发现问题,尤其是使用其中方剂的剂量时,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三、原始文档所存在的录入疏漏甚多,如缺少所有“硬”字、“衄”字,但凡所见之处,随手补入,但缺漏之处尚存多多。字库中缺少的字则拼凑为格式:“□(讠严)”。留存问题就待后人圆满吧。
四、当前在全国范围所掀起的中医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为社会现实所迫,这必将对中医今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由于西医的先天缺陷,庸医的后天不足,导致了无数国民长期陷入疾病的泥潭无法自拔,也迫使了明智之士将目光转向了炎黄文化的瑰宝《伤寒杂病论》,但苦于缺乏锲入门径。而这部工具书无异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既方便初学锲入,也适合临床提高。所谓雅俗共赏,新老皆宜。
五、关于使用方法及工具方面的问题:
1、法贵精专,否则将散漫无归。以整理者的经验,建议初学先精读太阳病的卷一桂枝汤、卷二麻黄汤,这两道方可对比着读,并注意辨别桂枝证与麻黄证的辩证要点与区别,及调和荣卫的理趣,由此得太阳表证理趣。次读卷五少阳病小柴胡汤,得半表半里理趣;再次读卷六太阴病理中丸、卷七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四逆汤,分别得中焦下焦里证理趣;然后卷八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再后卷九辨合病并病。对各卷内容若有精力,亦可缓缓通读,否则暂时束之高阁亦可。这样精读几个重点内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总框架体系就已经有了一点基础,且不会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弊。
2、理论结合实践,读书结合临床,细嚼慢咽:先将桂枝汤、麻黄汤辨证要点玩味记熟,在临床对比使用,使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临床熟悉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反复耐心地进行,才能有所把握。若能成功运用几次,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上条所述次序也可以据自身情况作适当调整。而全部完成上述过程,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当前中医科班教育的失败,就是因为仅注重知识的记忆积累而远离了临床,而临床则是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而紧扣临床的自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绝不比学院科班教育差。
3、系统法与渗入法——“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正规教学,是用系统法,也就是循照章节次第推进。而业余学习则须用渗入法,即打破章节次第,紧扣重点,结合临床,各个击破。其优点是重点突出,又能紧密结合临床,故成功的可能更大。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工具,也就是说先得“学会学习与实践”。
六、版权声明:为方便诸多同仁获仲景师之垂教,而本电子版公诸于众,余不保留任何版权,任何人无须征得余之同意,即可转送、打印、复印、编辑、广为发行,以弘扬华夏之医学瑰宝,广传仲景之仁术,挽国医于沦丧,启万民于蒙昧。
雪山来客于辛卯年惊蛰(2011/3/6)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41:18
『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
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之剽悍者也,荣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荣卫。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荣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荣气、卫气也。
【集注】
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再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43:24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
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而汗出也。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风性柔软,故脉缓也。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中风,非东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集注】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
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45:04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 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
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雪山按:现有网友对“去皮”提出质疑,谓皮味涩,会有收敛作用。且有人将去皮与不去皮作对照服用,发现不去皮发汗作用差,而去皮后容易发汗。请参见: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53948-1-1.html】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荣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荣,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耆,名黄耆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适寒温服,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内充,易为酿汗也。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谓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过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谓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根据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1/3/2 17:46:5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荣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荣弱,是荣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互相发明者也。救者,解救救护之谓。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藏;里也。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