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bang 发表于 2007/8/25 11:08:14

此阴平阳密,亦即开、合枢转有度,无太过不及,过与不及皆失平密之意。调其开合,药物之偏性可使,人之心境亦可使,取象比类何止于草木?

病之有轻重,只靠人身自己调整,那是自己做医生,或许修为高深之人可以做到,世俗之人又有几人能调得转那开合,守的住那一分清静?

老子言:“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认同自己 发表于 2007/9/29 21:01:29

一语破天机!!!!!!!!

湛然常寂 发表于 2007/10/11 14:38:33

此经亦可参看: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xiaguoquan 发表于 2007/10/12 00:41:56

凡读经典,当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

我只知道《黄帝内经》中说的意思是:阴平阳秘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是一旦谁做到了也就入了仙道了。

附: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山泉123 发表于 2007/10/12 09:54:35

内经的“阴平阳秘”论述,阳者为气,应以秘,阴者为味,应以平衡,味生精,实际是精的平衡,知道了精代表的物质,也就是真正懂得了“阴平阳秘”理论。

影轲 发表于 2007/11/1 18:12:28

恍然大悟

读思行 发表于 2007/11/11 10:28:46

亦如是思虑,姑存此一说。

牵牛子 发表于 2007/11/12 19:38:43

固密与清净有关

赞同。本人也是读《清净经》时觉得“天气清净光明者也,顺之则阳气固。”
    但是,我觉得未必是互文。平,可解释为满,水满则平。密,通秘。阴为水主内,自然要充足满盈;阳主外,防止阴液外溢。故而阴平阳秘,即阴气充盈,阳气固密之意。
   故云:顺之则阳气固。若做到心情清净,则神气安定,阳气随之固密。阳气固密则外邪不能侵,阳气也能处于应该在的位置(内伤引起)。反常则阳气不固而失位。故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播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
    总之,固还是应当做固密讲。但是清净绝对与阳气的固密有关系。
    呵呵,请指教。

xyd223018 发表于 2007/11/12 21:24:57

学习,谢谢

素朴散人 发表于 2007/11/25 22:42:35

请问何谓清净,这好像是关键,希望斑竹解释一二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阴平阳密与阳密乃固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