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密与阳密乃固的真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两句,历代被直引,间引不知几回,近代尤其喜“阴平阳密”,几乎将其成了开口谈中医的必具。
然则此阴平阳密究竟何意?深究下来不禁令人嘘吁。
可叹向来张口谈阴平阳密之人,有几成知道此语出自何书,何篇,上下文为何?更不要说其意究竟为何了。
至精至微之道,不为废绝,确是大幸。
究竟何为阳密?
密,真做固密讲?
其实,此密,是做静讲,阳密,就是阳气清静的意思。
而阴平阳密,是互文,是阴阳平密的意思,平密义近,也做清静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看到此处,不为陈见所缚而嗤笑,且有兴趣之贤达,可以将这个意思带到原文中,带着这个观点,整篇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与“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一段,与“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等处,是何等顺承,而与《上古天真论》所言是何等契合。。。
另,清静者,天地之大德,历来只有道门中的部分人知道此处阳密之义,而现今,李今庸教授经过深研勤求,也得此意,并著录在其著作《古医书研究》中,可见读书领悟,能近于道,文字之道虽不值一提,而学者之用心参悟能见天心。
[ 本帖最后由 阅素灵 于 2007/8/14 19:14 编辑 ]
好
纠正了我的“阴平阳秘(bi)”:D
谢阅版主 把密,秘,作谧解,就通了。这要找精通小学的人来阐释一下才行。要是章太炎在肯定会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我相信阴阳平谧是对的。
问题是,怎样清静?怎样平静?怎样静谧?
阴平阳密,是互文
大胆发挥一下,凡是讲阴阳关系的句子,均可按互文理解。(未作进一步考证,错了别怪我)
请教阅老师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是否也是此“阴平阳密”之意?那下一句“故不下也”又是何意?
谢谢~
如何清静?
心平气静,气定神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需要的是一种心态。
阴平阳密=阴阳平密=阴阳清净=气清净=神清净=心清净
佛家说:“由戒而定,定能生慧。”道家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医家说:“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兵家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静,使佛家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慧、开悟;使道家修己入静,以成金丹大道;使儒家获得睿智,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阶梯;使病人神宁气静,精气充满,达到健康长寿;使兵家从容不迫,胜敌于谈笑之间。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8/15 12:50 编辑 ]
静气说
现代社会的构建,是以诗画山水、田园生活的逝去为代价的。人们的欲望形形式式,生存的节奏好似陀螺,心态的躁动宛若汤煮,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们难得安静。不论达官贵人、巨贾富豪、鸿儒学子,还是工匠艺人、贩夫走卒、平头布衣,无不心神不静,为名忙乎,为利忙碌。今天,在不安静中觅得一分安静,该是多么难得的觉悟和境界。静气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一种驾驭主观客观世界的能力。一事当前,临危不乱,自能产生出无限智慧,化解困难;心浮气乱之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误事。人为生活琐事而缠心,乃至思绪纷纷,被情欲所牵制。不能以理智主宰自己,不能洞察事物真谛。惟有静气,才能驾御自己,才能专注思考某一问题,继而获得智慧,改变客观世界。
西晋宰相谢安,在前秦百万大军进犯之际,仍苦撑风雨飘摇的危局,为了安定人心,竟然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和人下棋。棋罢,捷报传来,谢安仍不形于色,客人问何事,他淡淡说道:“前线儿郎打了胜仗”。消息传出,举国欢庆,而谢安仍强压自己的狂喜,甚至木屐被门槛磕缺,都没有发现。正是这种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修养气度,使古人有一种人格的古典美。少一点躁动,多一点静气,人生方能以己役物,而非以物役己。
两千几百年前李斯就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今人讳言贫贱,文人尤甚。古人则不然,且不说颜渊“不改其乐”,扬雄为《逐贫赋》,韩愈作《送穷文》。看看唐朝大诗人们,对于自己的贫苦行吟坐唱,不怕耻笑,有时还出壮采。如阔过一阵的李白诗句“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杜甫从未阔过,茅屋为秋风所破,还大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其壮哉!特困户诗丐贾岛,不顾缺衣少食,住房年久失修,犹在大街上唧唧哼哼觅句,鲁莽撞入京城长官出行的仪仗队,“推敲”典故即由此出。杜荀鹤有道:“非为营生拙,皆因觅句忙。”看得创作比营生都还重要,在精神上展示出一种浩然“静气”。
静气不是放弃,静气不是观望,静气不是无奈,静气不是等待。静气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力,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古人对圣贤静气的赞扬。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逐物资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要适应这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没有勇气不行,没有志气不行,可是没有静气也不行。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有,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后天培养的。这种静气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建立在丰富经验基础之上,建立在过人智慧和勇气之上,建立在超人的意志力之上的。正如人们所说:经多实践心方明,看破浮名意自平;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虚怀若谷观一是,胸有成竹方能静。
浩气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你会发掘真实的自我满足与喜悦。给自己留一点弹性时间,投身于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兴趣嗜好,没事儿做做运动、钓钓鱼、上上网,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断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个人魅力,充满情趣的活动中你会获得新的能量,你会惊奇的发现:只要将爱的种子在心灵深处撒播,它随时会生根、发芽,只要心中有爱,任何际遇下它都有可能成长为葳蕤的绿荫。
无欲则刚,静气之刚柔可绕指;心如止水,静气之水能水滴石穿;执中守一,贯穿古今而不为久;吞吐气象,包容宇宙亦不为大。如此,才有晋人嵇康在砍头台上席地而坐,为前来送行的三百弟子,弹奏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响;才有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呵斥和即将刺入胸膛的长矛视若无物,依然没有停止对一道数学难题的精密计算,为科学注入了千古不散的静气;在节日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国歌声中可闻静气,在一个勤勤恳恳打工妹的歌声里亦可闻静气,在一次次山崩地裂的较量之后可生静气,在一次次朴朴实实的感谢中亦可生静气,在一回回挽狂澜于即倒的历史时刻可养静气,在一天天平平凡凡的生活中亦可养静气……
不歪不邪,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欲,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7/8/15 12:54 编辑 ] 如果有患者本身 阴不平阳不密,该怎样治疗了,不用药物的话。谢谢了 答案就在上面啊。
不过上面只是说明了原则,具体实现方法可有有很多种,甚至说有无穷多中实现方法。
问中医几度秋凉 一文中也有说明。
心中的疑虑(初学者聆听指教)
心中的疑虑(初学者聆听指教)初学中医,聆听了王正龙老师的讲座,浏览民间中医的帖子,心中颇生疑虑,病人真的可医?不医又将如何?
各病家都是真阳极度衰竭之人,乃望医家延续生命。
既然真阳极度衰弱,又不想改变生活方式,贪欲不减,何以能医的?
生病之后怎么办?
未生病之前不见得是阴平阳秘之体,修炼自己但求阴平阳秘。
生病之后不医又如何?
是否可以依靠自身培植真元,慢慢恢复(前提是改变生活方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既然可以自身恢复,何须强求医家妙方?
[ 本帖最后由 zhangshj 于 2007/8/27 10:3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