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倩影虽女儿之身,还能坚持此等真道德.可敬也.
相比之下,很多须眉男子要汗颜了.倩影劝戒知易子以德服人.知易子何尝不知耶.
知易子浏览几个正统中医论坛,观其名家开方执药,有视病患如儿戏之嫌.
出言斥之,何尝不是"医者父母心"?医师明明分析出来元阳肾虚,造成虚火凝漫中焦,不见他们回阳救逆,滋养肾水,升肾水以灭中焦之火,一味攻伐肝胆,胃阳 脾阳受风寒所制,不见其驱风散寒......不说了.
原来倩影以病入医,当更加了解病患之痛. 倩影人人自为之,医者父母心德也。
细思善字意甚深。慎言敏事效古人。
规已宜了浮华性。清幽自重皆贤真。 唉,这个帖子怕真的已经病入厥阴 《素问》曰: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呢?
厥阴-消渴
厥阴提纲条文第一个讲述的证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点点润润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饮之证。这样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当然是既渴而又能饮水,而且饮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来。这是消渴的一个大概意思。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大黄认为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楼上入了殿堂了,试说说其机理. 你先说说吧, 大黄永远是个小丑角说不了大戏,三世的"易"老师才能演大戏..
厥阴何以渴……
我觉得消渴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说的是口舌,实际上就是心脾,说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也是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