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缘医人
发表于 2007/2/24 00:01:25
这是上面的政策对中医不利,所以一些中医高人潜而不用。
如果中医政策的保护性挖掘,不是挖秘方,而是挖人才,相信不少中医高人都会出来为患者服务。
山东大实话
发表于 2007/2/25 01:27:26
虽说不认可楼主对中医地评价,但是,此君所反映的问题道是的的确确地存在,农耕文化是中医药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壮大,形成不了规模及合力和走不出小圈子是最大的弊端!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2/25 20:07:01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的历史最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最为丰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中医学术博大宏深,历代名医辈出.而其著作,卷帙浩繁,绝非一般人在数年、数十年间能够尽读。
cizen_155
发表于 2007/2/28 14:42:48
学德在前,学医在后。没有悟性不行。
龙一
发表于 2007/2/28 16:52:58
医者的本质是什末?慈悲救人,名利杀人。在须臾之间。大智大勇专心致志还是迷乱纷扰进退维谷。
是医者自有天授。非医者扰乱视听。
草根人儿
发表于 2007/2/28 17:54:55
我以前念书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上课成天看小说,拉人摆龙门阵,可老师抽他起来问话总是正确,学习成绩总列前茅,众人皆以为天才,一次我与其下棋,却觉其智力平平,百思不得其解,高考前一次交往,无意到了其家,方知其父是保险公司经理,成都有很多关系,资料堆了一屋,比我们学校,自是技胜一筹,想起自己英语在校被人捉弄而一落再落,深恨不已!
现代人研究智力,其实都知差别实不是太大,后天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国人总不明白.这人私心在中国的古文化里总是见不得人是祸首,所以深埋之,天下为公者试图灭了它,可相火依究是相火,欲望还是欲望,藏了之后,弄得人心叵测,派系争斗莫不因如此.伪君子数不胜数,性情中人百难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