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中依
发表于 2006/7/28 10:13:22
讨论时应附以病案为佐证,以方便大家的理解和掌握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2:51
■ 版名
备选名称:
伤寒杂病论研讨(长了点,但最全面)
伤寒研讨(精简,但将来进行到金匮的部分,有些习惯把伤寒金匮分开的人会不习惯)
伤寒恒论(不知会不会被误以为只有郑师的注解)
伤寒教室(突显教与学的一面)
以「仲景」为名,函盖面更广,但不像「伤寒」具体:
医宗仲景(彰显本站的立场)
仲景读书会
仲景心要
仲景心钥
以上供参,大家可集思广益,最后由负责的版主决定为原则。
如要找灵感,可看看古德注解伤寒论各种书目名称,或许会有些启发,但个人以为踏实即可。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3:18
■教材
原则上由负责的版主决定。
教材底本:
如果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教材,本站有现成的。如果以宋本为主,可能要确定一份精校过的电子版本。
选读书目:
请版主开一份基本书目,将来讨论上选用诸家注解时以此为基础。
其中黄师著有《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郑师则有《伤寒恒论》,或可列为必读。
宋本注家甚多,建议版主可推荐须精读的代表性著作。
桂本与宋本相异之处,或可以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黄竹斋先生的《伤寒杂病论会通》为基础进行讨论。
上列部分书目的电子版,请参阅 19、20楼。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3:47
■进度
原则上由负责的版主统筹,建议不求快,只求研讨踏实。
以桂本来说,大约有979条,假设一天一条,约需三至四年时间,但在实务上应该是没办法那么快的,估计或许五年才能完成。
以下假设以研讨《桂本》为前提(下仿此,不再说明):
是从《伤寒论序》开始、卷一卷二平脉法、卷三六气主客、伤寒例、卷四温病脉证并治、卷五伤暑病脉证并治…等、卷六太阳篇上……
还是直接从卷六太阳篇上开始…?
愚见以为似宜从卷一开始,无论如何,大家提供意见给版主参考吧。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4:44
■ 关于发帖的建议,供参考
1
在专版内,帖子可能分以下几类:
A 综合研讨帖
限版主发帖。
标题格式冠以:[研讨] 举例: [研讨]从水的循行分布谈伤寒方证
说明:内容属综合性的,以横向贯通的学习或总结性的学习为主。
古今诸贤在这方面应该已提出过许多相关的主题,版主可整理值得探讨的题目,或转帖、或摘录组织排比、或由版主自行编写,再依进度需要适时推出。
B 条文研习帖
限版主发帖。
标题格式:冠以【条文编号】
举例:【6.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说明:【】号够醒目。
6.1 表示卷六的第一条。
标题最长限四十个全角字或 80个半角字符,超过此限的条文可把 40字以后的去掉。
以后大家要搜索,「关键词」只要输入 「6.1」即可搜到相关条文,当然也可以就条文输入「太阳之为病」等。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另文讨论,后详。
C 自由发表帖
D 转帖
以上两种:
a从原本发在理法方论版上的相关帖子转入到伤寒专版。
b一般学友自由提问。
原则上请版主从严把关,如果转帖内容不够水准、或提问不按论坛常规(标题不明、本应跟贴提问却独立开帖、或文不对题)…等等,版主可酌情封帖或删除。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5:11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一):原文
条文研习帖的「标题」格式已如前述,现在谈谈帖字的「内容架构」,供版主参考,原则上由版主定夺。
内容可分为:
【原文】
【7.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说明:
【7.1】为桂本编号,列在前;(31) 为宋本编号,列在后。
为突显原文,一律加粗。
证文与方药之间隔一行。
如果桂本/宋本条文内容有异,则参考下例:
桂本【6.26】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宋本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即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说明:
原文(含方药)一律加粗,
桂本文与宋本文之间相隔两行,
证文与方药之间相隔一行,
桂本/宋本有异之处,加下画线(底线)。
以上「原文(含方药)发在一楼。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5:32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二):提要与讨论
如前述,原文发在1楼。
从2楼开始,可发「版主提示」:
【词解】(如果有特别的生僻名词可稍加解释,非绝对必要。)
【提要】(精简提示要点)
【释义】(或【重点内容】,可比【提要】再详细些。)
【监别】(相似但不同的方证之间的监别,必要时版主可先提示问题,答案可稍后再贴)
说明:
以上限由版主发表,和一楼的原文同时贴出,一楼和二楼之间不让一般会员跟贴。
以精间指示为原则,上面的各项仅供版主参考,由版主视需要酌情使用。
也可把要说的话设计成问题,引导大家讨论。
版主提示之后,大家即可(依默契)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流程:
自3楼起:
【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含高手的补充、析疑,不同观点的论辨、驳诘,新手提问…等。)
说明:
一方面,鼓励有心得的前辈多发言,经常发表够份量言论者,版主可适度邀请分担部分工作(如加入助理行列、作某些条文总结等。)管理员也可以考虑赋予某种适当的职称名义,如网站义工甚至(医理上的)资深会员等等,其中(医理上的)资深会员是一种荣誉上的肯定,也让一般会员有所辨别,新手可以据此知道以后有医理上的疑难可以优先参考这些先生的言论为主。
另一方面,建议新手提问之前要下点功夫,如果屡次发表臆测之说、以管窥天大言不惭言、不及义者,为端正讨论风气,可由版务人员酌情禁止发言,使之多虚心学习。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6:03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三):选注与评析
【自由讨论】告一段落之后,进入下一个流程:
【选注】
(精选古德或时贤名注,可由版主安排、指定助理人员,在自由讨论告一段落时贴出指定必读的名家注解。在指定外的诸贤注解也可贴出,如果将来讨论到具一定的默契时,最好由比较资深的前辈来贴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名家注解,毕竟新手的抉择能力是有限的,把糟粕也贴上来并不好。)
【评析】(由版主及资深的前辈对各家注解加以评析抉择。)
说明:
以上【自由讨论】、【选注】、【评析】在时间的拿捏上很难绝对的按顺序进行(也没有必严格规定要按什么时程,但原则上开始时大家可以先谈各自的,前辈谈体会,新手可就关键处提问,选注宜放在后面,以免一开始就把名家注解端出来,大家的思考空间就受限了。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6:22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四):治方与方义
【自由讨论】、【选注】、【评析】告一段落之后,进入下一个流程:
【治法】(提示治则)
【方义】(方解)
由版主先提示,然后(依默契)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流程:
(方剂的)【自由讨论】
(各抒已见:含高手的补充、析疑,不同观点的论辨、驳诘,新手提问…等。)
说明:
同前所述。
「方义解析」是要和上面的「条文」讨论分开?还是混在一起进行?似以分开为宜,但原则上仍请版主定夺。
古月
发表于 2006/7/28 16:36:42
■条文研习帖的「内容」及其格式(五):医案研讨
以上「理、法、方、药」都讨论完毕,即可进入以下流程:
【医案研讨】
说明:
有的医案固然可从古德或外面时贤的验案中找,但如果草堂有现成的,或本站其他诊室有相关验案,也可优先使用,特别是诊室有许多异病同治的例子,站上的读者研讨起来应该会倍感亲切。这部分如果能由诊室的先生提供自选医案最好,要不然就得有人去分类整理发掘了,例如请诊室的助理帮忙,或请热心版友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