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27 22:04:13

掾(音苑yua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或部门领导。如曹掾,即部长、司长、厅局长之类。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太尉,公一人。……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书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监、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薄録省众事。”
《汉语大字典·手部》:“掾:②历代属官的通称。《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集韵·线韵》:‘掾,官名。’”
《辞源·手部》:“本为佐助之义,后通称副官佐贰吏为掾。”
《辞海》:“古代属官的通称。”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掾史:官名。掾与史的合称。汉衙署分曹办事。曹有掾与史,掾为长而史次之。”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27 22:05:40

吏:古代官员泛称,或小官和没有级别的小公务员。
《现代汉语词典》:“①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员:胥吏。②旧时泛指官吏:大吏,酷吏。”
《汉语大字典·一部》:“①古代官员的通称。《说文·一部》:‘吏,治人者也。’《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传:‘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其伤者天下甚于火者害玉。’唐白居易《和除夜作》:‘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章炳麟《秦政记》:‘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②汉以后特制官府中的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辞海》:①“旧时大小官员的通称”,②“专指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百官通称,与‘民’相对而行。后世‘官’与‘吏’虽有区别,然如‘一行作吏’等语,‘作吏’仍是‘做官’之意。”

sj30975 发表于 2015/3/28 20:37:09

学习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29 19:07:0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官:②官职,官位。《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荀子·正论》:‘量能而授官。’③官员,官吏。王充《论衡·明雩》:‘百官共职于下。’④感觉器官,耳、目、口、鼻身称五官。《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辨】官,吏。古代,特别是西汉之前,‘官’通常是指行政机关或职务,‘吏’则专指官吏。荀子著作里多次提到‘官人’,意思是政府里的人。‘官’本身不是官员的意思。汉以后,‘官’有时指一般官员,而‘吏’则指低级官员,但‘官’字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14:28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3/31 03:15 编辑

7、胆腑:中正与将军决曹吏
《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千金方·卷十二·胆腑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能怒能喜,能刚能柔。”即胆腑者,“将军决曹吏”也。
以《素问》“中正”之官称而言,现代有学者认为,此篇当系魏晋以后之作品。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第四章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第一节素问的著作时代》云:“《素问》中个别的后代作品--《素问》中还有个别的后代作品搀入在内,例如第八《灵兰秘典论》所说:‘胆者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①,并且三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可见这一篇肯定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①《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傅子》:“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揔其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八《选举考》一:“魏文帝延康元年,尚书陈群以为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龙伯坚认为“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的观点,又被当代有的学者引用。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晓霞在《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6)撰写“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时引用:“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17:10

但是这个观点被胡天雄《素问补识》否定。
《素问补识》:“龙伯坚氏《黄帝内经概论》以为‘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3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因而‘肯定本篇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天雄按:《灵兰秘典论》较《素问》早期篇章,确为晚出,但不能据此两点,就得出‘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的结论。因为:①中正是不偏不倚之意,是作出正确‘决断’的先决条件,不一定要古代有此官名,否则大肠的传导,小肠的受盛,肾的作强,又是哪一代才有的官名?②魏文帝延康元年(此据《文献通考》,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公元220年3月改,10月,曹丕称帝,改为黄初),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见中正只是相当于现在地方的‘人事科长’,不是中央的‘组织部长’,和上文的君主、相傅、将军不相称。③《甲乙经》是针灸之书,重点放在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篇章,无关者则舍之,故在《灵枢》除《小针解》是后人所补加,其余全部采用。《素问》则《生气通天》《金匮真言》《阴阳离合》《移精变气》各篇,皆未采入,并不能因此肯定其也是3世纪以后的作品。观本篇君主与十一官并列,至少写成于公元前221年以前,彼时君王可与牛马相比(《气穴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可以把老百姓摆在君王之上(《灵·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在暴秦及其以后,君权高于一切,这种并列的说法,简直是对君王的蓄意嘲弄,是要轻则身死、重则族灭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18:34

亦被第二届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否定。
李今庸《古医书研究·<黄帝内经>研究·<素问>考义·中正之官》说:“按:近些年有人根据此‘中正之官’之文,断定此《灵兰秘典论》为我国六朝时作品,理由是‘中正’这一官职是在六朝时才有之设置。从而将此文‘中正之官’之‘官’字,义训为‘官宦’、‘宦僚’、‘长官’之‘官’,殊误。……此《灵兰秘典论》前者曰‘十二藏’,后者曰‘十二官’也。其前言‘藏’、后言‘官’者,变文耳,非别义也,故此文所谓‘中正之官’者,即言‘中正之藏’也,非谓中正之职官也。如果硬要谓此文‘中正之官’为六朝时所设置之中正职官名称,试问此篇所谓‘仓廪之官’、‘传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强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等又是我国何朝所设置之行政职官称谓?显然,将无以为答也。至于此《灵兰秘典论》,新校正谓‘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然《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太素》二书均未载此篇内容,故此《灵兰秘典论》,似非《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之原有篇章,疑其为全元起为《素问》作训解时采之以补入者。其是否为六朝时作品,因无确据,现尚不得而知。但仅据此文‘中正之官’一句,曲解其义,以断定其为六朝时作品,殊为无当之至!”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19:43

李教授上文中有个朝代名称“六朝”,而在“心脏”官称中言《敦煌医学文献》时,亦提及六朝,因为这个朝代与中医经典《内经》(今本)有关,更与中医十二官有关。
当代医学通史类专著《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是将《黄帝内经》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编排的。该书在《黄帝内经》一书介绍中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李经纬,林昭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1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21:47

那么六朝系哪个朝代?
六朝:《现代汉语词典》:“①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合称六朝。②泛指南北朝时期。”
《辞源·八部》:“㈠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朝。《宋史·张守传》:‘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㈡魏、晋、后魏、北齐、北周、隋也称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朝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六朝文学,都兼指南北六朝而言。”
《辞海》:“历史时期名。⑴亦称‘六代’。即‘南北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吴时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合称‘六朝’。⑵即‘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在北方建都,合称‘六朝’。”
医学言六朝,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医学。
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吴王(229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政权,“八王之乱”持续16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从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又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3/31 03:22:47

中正者何官职?与六朝是否有关?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文献通考·卷六十二·职官考十六》:“中正,陈胜为楚王,以朱房为中正,而不言职事。两汉无闻。魏司空陈群以天台选用不尽人才,择州之才优有昭鉴者除为中正,自拔人才,铨定九品,州郡皆置。吴有大公平,亦其任也。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齐、梁亦重焉。后魏有之。北齐郡县皆有,其本州中正以京官为之。隋有州都,其任亦重。唐无。”
《文献通考·卷六十三·职官考十七》:“中正,魏置。晋诸中正,率一国所推,台阁取信。后魏孝明正光元年,罢诸郡中正。北齐郡、县皆有之。他史多阙。隋初有,后罢而有州都。唐并无此官。”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正:①秦、汉之际,陈胜为楚王,以朱房为中正。《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其掌似系考核官吏的功过。②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自立前,尚书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于州郡各置中正,认识别人才之责。魏曹芳时,司马懿执政,于州置大中正,于是又有大小中正之别。州的大中正,亦称州都。吴有大公平,即魏之大中正。晋、南北朝均有中正。隋尚有州都。唐无。”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