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
发表于 2013/10/2 13:18:28
四季脾旺不受邪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起居有规律,避开寒暑,节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健康,否则就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说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壮的正气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任何邪气都是不可能侵犯的,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正气虚弱的原因造成的。而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健旺,则我们的正气强盛,身体自然健康。一代宗师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这说明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
《脾胃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一节指出:“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那么,我们一年四季如何照顾好脾胃、使之不受邪呢?
◇◇ 春天如何养脾胃
春天本来就是肝旺而脾弱的,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致脾胃输送、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腹胀、腹痛等毛玻因此,春天除了疏肝利胆之外,还有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健脾养胃。养脾胃需静心,使肝气不横逆,脾胃安宁,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运转,以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
根据春气升发的特点,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舒肝健脾胃。脾胃的饮食调养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早有说法:“春七 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春天里我们最好少吃点酸味食物,多吃点甜味食物,以养脾脏之气,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山药、莲藕、萝卜等。此外,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升发,这就要我们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助阳外泄,使肝木生发太过而克伤脾土。
春天,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同时春天的风也比较大,这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要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顺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来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孙思邈主张春天穿衣宜“下厚上北,以养阳收阴。
◇◇ 夏天如何养脾胃
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同时这时候的湿气也比较重,湿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特别是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脾之气机不畅,饮食运化失常,使人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玻因此,夏季养脾胃的重点在于除湿。
夏季多雨潮湿,因此暑热之邪常与湿邪相兼为患,即所谓的暑多挟湿,暑天感冒、中暑等疾病,往往是湿与热的症状同时存在。
夏季防湿邪,要做到少淋雨、少贪凉;防暑邪,就要在早晚室外气温相对比较低时,应打开窗户通风,以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
夏季的湿邪可来自于我们平时的饮食,因为人们在夏季有贪吃寒凉的倾向。夏天的寒凉饮食,特别是冰冻的冷饮,会产生寒湿之邪而导致暑湿兼寒 的病症。因此, 虽然是夏季,我们还是要少吃寒凉食物。夏季里还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苦思冥想,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在穴位上,我们可以多按摩极泉穴、神门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养心健脾胃。
夏季还可以用艾灸关元穴的方法,以补益人体的元气和肾气。《扁鹊心书》中说:“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其意是说,在每年的夏秋相交的时候,用艾绒做成圆锥体形的艾炷,如米粒大小,点燃后灸关元穴,可提高人体的耐寒和抗暑能力。
◇◇ 秋天如何养脾胃
每年的秋季之时,很多的家长向我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刚入秋的时候,就变得不爱吃东西了,人也变瘦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 经过炎炎夏日,体内能量消耗较大,饮食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孩子们爱吃冷食冷饮,损伤脾胃的阳气,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这类孩子有时还容易 患感冒、腹泻。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注意食物的保暖,不要吃太凉的食物,并选择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秋季适当多喝一点粥,也是非常好的补脾胃的方法。在我们中医养生里,古人提倡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就应该多吃粥,粥最健脾,可以帮助脾胃滋阴 ,以助人体阴阳平衡。
秋季还可以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养肺健脾。
◇◇ 冬天如何养脾胃
到了冬季,天气变得寒冷了,我们身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也慢慢降低。此外,由于天气转凉 ,人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因此,冬季要就温热避寒凉。平时要做到早卧晚起;多晒晒太阳, 以使身体温暖;衣着上要保持宽松暖和,外出时要戴帽子或扎围巾;饮食上要适当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我们可多吃些甜味 的食物,以为身体提供热能,抵御寒冷。如各种糖、蜂蜜、蜜饯、甜饮料等。但甜食不宜多吃,否则不仅容易使人发胖,还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减少食欲,甚至影响心肾功能。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由于冬天天气比较冷,人们不愿意外出运动。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也会影响消化功能,造成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因此,“冬练三九”这 个古法,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冬季里还可以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气海穴、肾俞穴等,以强肾健脾。
总的来说,我们一年四季都要养好脾胃,脾胃好了,我们才能吃嘛嘛香,才会开心过好每一天。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1:32:35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7 11:33 编辑
长夏湿邪在作怪,健脾除湿是关键
很多人为什么在阴天多雨时,总是感到闷热、全身无力、火气大或压抑、头昏脑涨、身体沉重?这就是因为湿气过重。
我们知道,南方人相对来说要比北方人能吃辣的,南方人几乎是无辣不成席,尤其是大夏天,他们也是以辣为食。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习惯。爱吃辣的地方一般是气候潮湿,吃辣可除湿。而南方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比较潮湿,尤其是夏天更是如此,多吃辣椒可排除掉体内的暑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夏季炎热多湿的气候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造成伤害,而不是说暑天来了我们就不用出门了、不用上班了,那样的话,是造物主的失败。但凡事不能过,如果夏天的气候变化超出一定的限度,气温过高、湿度过大,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强烈,我们的身体自然就无法适应了,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此外,如果我们身体本身对湿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即使气候变化基本正常,湿热之气也会变为不利因素。
夏天以湿为主气,尤其是长夏季节。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因此,湿邪很容易阻遏气机,阻碍体内 气的运行。湿邪还有“沉重”的特点。空气中湿度增高,会阻碍人体的热代谢,在高温高湿状态,大气中含大量水汽,皮肤汗液难以蒸发,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即阻遏了正常气化功能。很多人为什么在阴天多雨时,总是感到闷热、全身无力、火气大或压抑、头昏脑胀、身体沉重?这就是因为湿气过重。
前面我们说过,脾最怕湿邪,湿邪很容易损伤脾之阳气,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湿困脾土”。如果脾的运化不好,消化吸收就不好,就会出现不爱吃东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说,各种因湿气所致的浮肿、胀满等病症,大多与脾有关。当一个人表现为面黄肌瘦 、嘴唇没有光泽、经常腹胀、舌苔表现为黄腻、大便溏泄不成形时,那么这个人多是脾虚了;而且湿邪比较盛,已经影响了身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了,所以他还可能会有贫血、浮肿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进行调治,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四君汤、香砂六君丸等进行辨证调治。
长夏养脾,除了多吃前文我们提到的食物,少吃生冷食物,多按摩阴陵泉穴外,还要保持好心情,不要多思虑。这里我还要提一下:夏季中暑的人非常多,中暑多是因暑热或暑湿污浊之邪乘虚而侵袭人体的一种急性病症。轻度中暑可以用点穴方法来防治。如果在高温下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症,可以按一下内关穴,可防止进一步的中暑甚至昏迷。
如果是重度中暑,可按水沟穴(人中穴)急救促醒。重度中暑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有时可达5 0%,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的抢救,大脑缺氧6分钟,造成不可逆性的死亡。而按水沟穴有促醒作用。人中穴在鼻中沟的上1/ 3,可以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地掐按,不管是中暑还是其他的昏迷 、休克甚至晕倒等,都有很好的促醒作用。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1:37:37
腹式呼吸是养脾胃的法宝
腹式呼吸其实是对腹部进行了一种良性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胃腹运动,改善消化机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动力肌,可以说腹式呼吸也是治疗便秘的良方。
大家知道,乌龟为什么长寿吗?原因之一是它们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它们的寿命有的可达1000 年,够长了吧!
我们人类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胸式呼吸,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我们人类在学会直立行走以后,就逐渐变为胸式呼吸了,而胸式呼吸其实是不利于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在进行胸式呼吸时,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大部分的中下肺叶的肺泡都在那里“原地休息” 。时间长了,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长期废用,容易使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呼吸功能变差。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带反应,最终导致我们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各种病痛也会随之而来。
那究竟什么是腹式呼吸呢?所谓的腹式呼吸就是让腹部参加呼吸的一种呼吸方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吸气时用鼻子吸,除了胸廓扩张之外,让肚子也鼓起来;呼气时用嘴,随着胸廓回缩,肚子也回缩。使用腹式呼吸会全部调用了肺脏的能量,全身获取的氧气更多,很好地滋养了我们的脏腑 。
明代养生学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记载:“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其中养生之道就包含了腹式呼吸、提肛、吞津3个要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腹式呼吸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单从呼吸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无疑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没有站立起来行走之前,也就是说在爬行阶段,是以 腹式呼吸为主的。你可以看看身边的婴儿(尤其是刚刚会爬的孩子),观察他睡觉的呼吸方式,那就是典型的腹式呼吸。但是人随着学会了直立行走,胸式呼吸便成了主导。
我们单从脾胃的角度来看,腹式呼吸其实是对腹部进行了一种良性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胃腹运动,改善消化机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动力肌,可以说腹式呼吸也是治疗便秘的良方。
平时怎么做腹式呼吸效果最好呢?我们在开始吸气时全身用力,直吸到不能吸为止,然后屏住气息4秒钟,这时你的身体会感觉有些紧张,接着再利用8秒的时间缓缓地将气吐出,吐气时宜慢且长,但不要中断。做了几次之后,你浑身就会有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腹式呼吸要做到深、长、匀、细。深,就是每次一呼一吸都要尽全力;长,时间要拉长,节奏要放慢;匀,呼吸要保持匀称;细,就是要细缓,不能粗猛。
此动作什么时候练习都可以,但最好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床上练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腹式呼吸还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让人精力充沛。当你工作累了,或是堵车了,或是与人生气了,都别忘了来几次腹式呼吸,它能帮助你变得平和。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1:43:26
灸脐法善治脾胃病
肚脐内通五脏六腑,是抵御外邪的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很多女孩子一到了夏天就喜欢穿露脐装,虽说这是一种追求时尚的体现,也彰显了现代女孩那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但这却暴露了与我们身心息息 相关的肚脐。
◇◇ 肚脐是抵御外邪的门户
这小小的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门,所以神阙又有“命蒂”之称。你看那瓜蒂连着瓜秧和瓜果,没有了它还有瓜吃吗?我们都知道,小孩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的。多么相似啊,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神阙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穴位了。
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之说。肚脐内通五脏六腑,是抵御外邪的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肚脐也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很多女孩子经常出现痛经或月经不调的问题,这多是她们穿露脐装惹的祸。肚脐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就会导致月 经血流不畅。对于这种情况,我先来告诉女性朋友一个补救的小方法,很管用的。就是取葱白20克,生姜125克,将二者切碎,然后与食盐20克同炒,趁热装入布袋里,用这个布袋敷在肚脐上。注意,也不要太热,以免烫伤。药凉了后可以再炒热再敷,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做两三次。
男同志们平时也要少露背裸胸,一是不雅观,二是容易使肚脐受寒。夏天里,很多人晚上祼着身子开风扇,睡着了,到了半夜就会感觉肚子痛,有 时还会拉肚子,这是因为寒气从肚脐而入,影响了胃肠功能,出现了这些症状。因此,我们肚脐处需要经常保暖,不能给风邪以可乘之机。
◇◇ 艾灸肚脐令人寿
因肚脐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 变化,我们可以借助于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艾灸肚脐。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都穆,他在所著的《都公谭纂》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永乐年间,嘉兴有一个叫金晟的刑部主事。在一次抓差办案时,捉住了很多的强盗。金晟看完资料后发现强盗的头目是一个年龄很大的老者。但从外在表现上看这个人毫无老态,而且“面如童子”。金晟有些怀疑,于是又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的确如此。后来金晟就问这个犯人为什么如此长寿,这个犯人就说了,说自己小时候遇见了一个异人告诉自己“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显然,灸脐长寿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那么,肚脐对于脾胃方面的病为何有功效呢?中医认为,肚脐周围属脾和小肠,所以通过刺激此穴能治疗由脾阳不振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玻神阙 临近我们的脾胃部,在五行中又属土,而治疗五行属土的脾胃病,选用灸脐法治病,可谓是“对症下药”了。
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千万别烫着。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 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 ,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 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每次灸15分钟左右,隔一天进行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温里通气的,有些人感觉肚子胀 ,大便却排不下来,若属于虚寒无力者,可使用此法来治。
需要说明的是,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不要使用灸脐法,饱腹或空腹也不宜使用此法。
此外,通过按压肚脐,我们还可以判断是否有无脾玻《脾胃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有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脾胃受病,有一种症状特征,就是病人在按压肚脐时常感觉到脐周的搏动,并且搏动的地方又硬又痛。有这种症状的就表明脾胃已虚。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医的神奇,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灸脐法却能治好很多的病!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1:48:31
葛花饮养胃又解酒
解酒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通过发散药物(如葛花、葛根)来进行发汗;另一个就是通利小便。
身边有很多的好友都酷爱饮酒,每次醉酒后的那个难受劲儿,让他们连呼下次再也不喝了,可是每有酒席仍是推杯换盏、一醉方休。有两个好友就是因为经常酗酒,最后一个患上了肝硬化,一个喝出了胃下垂。而两个人刚刚40 岁,多么好的年华,就这样毁在了酒上。
当然,酒并不是一无是处。古人认为“酒为诸药之长”。它性温,味甘苦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功效。《素问? 血气形志》中指出:“经络不通 ,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这里的“醪药”就是指药酒。古人认为,酒适当地用、适当地饮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因此,饮酒的原则应该是宜偶小酌,莫久贪杯。有人说过量喝酒会伤肝,其实酗酒伤害最大的就是脾胃。
◇◇ 经常酗酒生百病
酗酒为什么会伤脾胃呢?《素问? 厥论》中指出:“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大意是说,饮酒进入胃以后,络脉先满,而经脉气虚,等卫气平稳后,营气才能充盈于经脉。脾的功 能是帮助胃输送营养到全身的,如果我们饮酒太多,酒的热性就会损伤脾的阴气,阳气会乘虚而入,造成脾的功能失常。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两种 结果:一是使消化功能减弱,二是导致脾不能很好地营养四肢。
《素问? 厥论》接着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慷 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多数经常醉酒和饱食后行房事,造成酒和食物停留在脾胃而无法正常消化,久而 久之,就会化生为热,出现全身发热、小便红赤等症状。酒本身性热而猛烈,肾阴这时候也会受到损伤,阴虚则阳气亢盛,因此会出现手足发热的 症状。
过量饮酒严重的还会引起酒厥。什么是“酒厥”?《证治汇补? 伤酒章》载:“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酒厥就是过量喝酒,酒气上攻,神明失主,以烦躁、欲吐、气喘、酣睡昏厥、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此外,饮酒对于心脑血管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 葛花饮是解酒的“金牌明星”
虽说饮酒有诸般的不是,可是让一个爱酒的人戒酒却是一件难事。
有人问,平时朋友聚会、参加酒宴,难免会喝多了,这时怎么办呢?《脾胃论? 论饮酒过伤》一节中提到了两个方法:“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 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
这里所说的方法,一个是通过发散药物(如葛花、葛根)来进行发汗;另一个就是通利小便。这两个方法都是通过在上的肺宣发卫气,调解汗孔开 合;在下的肾气化蒸腾,通利小便来分别消导湿邪的。
中医认为酒的气和味都属阳,可挥发,如果平时喝多了酒,损伤了脾胃,这时可用葛花、葛根等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来解,等出了汗就会好了。
先说葛花,民间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葛花可清热解毒,分解酒精,健胃养肝。按理说,葛花解酲汤(由莲花青皮、木香、橘皮、人参、 猪苓、白茯苓、神曲、泽泻、白术、白豆蔻仁、葛花、砂仁组成)解酒的效果最好,但是其做法很麻烦。如果你是酒桌长客,可以找专业的人为你 配制。如果你只是偶尔小醉,可以用葛花(10克)泡水饮,解酒的效果也不错。再说葛根,其性凉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的功效。用葛根30克,煎水饮服,解酒效果比葛花稍差一点儿。
此外,通利小便可以解酒。很多人喝酒尤其是喝啤酒时不爱上卫生间,实在忍无可忍了才起身离座。其实喝酒时多去几次卫生间排排尿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酒的方法,多排尿有利于解酒毒。如果没有便意,你可以饮一些西瓜汁、西红柿汁、绿豆汤等,这些食物都是清热解毒、助排尿的。
醉酒的人若想及时醒酒,我们可以采用在耳尖放血的方法。先对耳尖局部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消毒的三棱针或采血针对准耳尖迅速点刺,然后轻轻挤压出 3~5滴血,再用消毒棉按压针孔止血片刻。一般1次就可醒酒。
◇◇ 会饮酒也是一门学问
1、酒宜温饮。清人徐文弼则提倡饮酒宜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
2、酒不可夜饮。古人提倡“酒不可夜饮”,但是现代人好像与古人恰恰相反,下班后随便在路边的大排档要上几瓶啤酒、来几个肉串,便打发了一夜好光景,这实属于自己找病啊!为什么古人提倡不可夜饮呢?这是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的危害;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很多人喝多后睡觉,前半夜可能睡着了,但是后半夜就容易醒来,且再也不容易睡着 了,而且还头痛,这就是夜饮带来的危害。
当然了,最好的解酒药就是少饮酒。“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祖训,我们应当牢记!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2:03:3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7 12:04 编辑
夏季多出汗容易伤心伤脾胃
出汗多不仅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
很多人喜欢在炎热的夏天运动,而且动辄就是一身大汗,认为这样更健身,其实这是错误的。运动出汗以微汗为宜,尤其是在夏天。微微出汗可以 调节人体的体温,调和营卫,有利于气血调畅。
夏季里大量出汗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我们中医里有“汗血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指,“心在液为汗”,这说明汗是很重要的体液,为津液所化生。因此,一旦出汗过多,就很容易耗津伤血,并伤及阳气,导致人体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 尿少等症状。
有人可能说了,既然汗为津液所化生,那么我们运动完了就多喝些水或饮料来补充体液,不行吗?是的,喝水、喝饮料,的确是补充了体液,可是我们损伤的阳气去哪儿找呢?
出汗多不仅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
《脾胃论?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一节说:“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甚为寒中。”意思是说,人体在出汗时,就像是大自然下雨一样。阴寒会滋生湿气,湿气厚重就会化而成雾、露或者雨水。雾、露、雨水是自然界阴湿寒冷并向下运行的地气。人如果汗出过多,就会损耗我们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被耗损过多,阴气就会相对过盛,就有可能会出现中焦脾胃虚寒之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汗与湿同属阴,虽然湿气和汗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都具有阴寒的性质。阴寒易伤脾胃,因此对于爱出汗的人来说,我们要注意适当多补充一些盐分,可以适当喝点淡盐水;平时多吃健脾补气的药食,如山药、党参、北芪等。此外,大汗淋漓后,容易感受外邪,此时应及时擦去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受风着凉。
我们说出汗多了容易伤脾胃,反过来讲,脾虚的人湿气重,也比别人更容易出汗,特别是手和脚。这是由于脾虚者体内的湿气是往下走的,以四肢尤其是脚部更容易出汗。
一般来说,白天爱出汗为自汗,与脾肺气虚有关,这时应多吃一些补气健脾的食物,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山药、红豆、浮小麦就是不错的食物。夜间爱出汗多是盗汗,与肾阴虚有关,这时应以补肾健脾为主,我们可以多吃一些人参排骨汤、冬瓜汤,可以滋阴敛汗。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2:06:48
清淡的饮食养脾胃
我们在调理脾胃时,一定不要吃太咸的食物。中医认为,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
我们前面说,中医里的“咸”除了包括食盐外,还包括现在讲的“矿物质”。中医认为,咸有补益阴血、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咸还有“重镇”的 作用,在这里“重镇”意指除了可以温补肝肾,还可以降血压,减低大脑睡眠中枢供血量,让太亢奋睡不着的人可以安眠入睡,有很好的镇静功用 。主要代表性食物有牡蛎、海螵蛸、石决明等。
《黄帝内经》中说“咸入肾”,“肾者,通于冬气”。因此,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我们在冬天里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咸味食物,以补养肾脏,如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非常好的食物。当然,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滥食咸味食物,否则会损伤心脏,同时对脾也不利。
多食咸会伤害心。在《素问? 五脏生成》中早有一说,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是说,如果过多地食用咸味,就会伤害心脏,因而引起血脉凝涩不通畅,使本来红润的面色变为黧黑。
那么,过食咸怎么又会伤脾呢?人在冬天里适当吃一些咸味食物,可调节肾脏功能,使之阴阳平衡,不虚不实,但如果吃得多了,则反而会使肾之阴阳失调,肾阳不足;而脾阳是依靠肾阳的温养作用才能主运化的,肾阳不足,就会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会出现五更泄、食谷不化等症。
《脾胃论? 脾胃将理法》一节也提到:脾胃“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就是说,我们在调理脾胃时,一定不要吃太咸的食物。中医认为, 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
脾胃是喜欢清淡的,无论是大咸、大甜,还是大辛、大酸、大苦,脾胃都不喜欢。清淡要做到多蔬菜、多水果、少油腻、少厚重,还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2:09:14
饱餐后性生活更伤脾胃
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气一旦衰弱,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会因为失去了肾阳的温煦而变得虚弱。
众所周知,房事跟肾有关系。但如果将房事和脾胃放在一起,很多人可能感觉会很牵强。其实,这两者并不牵强。
中医认为,肾藏精,如果一个人纵欲过度,就会造成肾精不足,继而肾阳衰弱。我们知道,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气一旦衰弱,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会因为失去了肾阳的温煦而变得虚弱。
如果一个人本身患有脾胃方面的疾病,在性生活上更加慎重。尤其是要提醒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平时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饱餐后再进行性生活,对脾胃影响更大。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有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加班工作,每次下班到家都已经很晚了。回到家后,丈夫早已做 好了晚饭,狼吞虎咽吃完晚饭后,她就迫不及待想上床睡觉了。可她的丈夫却“性”致勃勃,就这样两人勉强开始了。可是没多长时间,她就感觉自己的胃疼。后来,两人改换了体位,胃疼还是没有缓解。丈夫焦急地问:“为什么这几天,每到关键时候你的胃就疼呢?”她也很奇怪:“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做爱胃就疼……”
第二天,两人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我们知道,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像这位女患者的情况,多与他们长期饱餐后立即进行性生活有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饮食过饱后胃肠道的工作量会加大,本来身体需要很多的血液去参加胃肠道的工作,以促进消化。但因房事时性器官也需要充血,此时再立即进行性生活,就会出现胃肠道与性器官共同争血的情况,从而导致胃肠道缺血,时间长了就很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
除此之外,喝多了酒行房事,也是养生之大忌。酒容易乱性,又易损伤脏腑。酒醉入房,很容易耗竭肾中精气,其危害更大。正如《三元参赞延寿 书》中所说:“大醉入房,气竭肝肠。丈夫则精液衰少,阴痿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
性爱应该是和谐,和谐的性爱要有充足的准备,同时还要有一个好环境、一个好心态。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2:12:16
过度劳倦导致脾胃失常
过度劳倦伤及脾,脾受伤而先病,脾便不能为胃传输运送水谷精微,胃也紧跟着就会生玻脾与胃生病的先后虽有可能不一样,但受邪的病机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说的过度劳倦,并不是单纯指体力劳倦,还包括脑力劳倦、饮食劳倦(吃得太多)、精神劳倦(精神压力太大)等。
过劳会伤身也会伤心,《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便道破了生病的天机——生病起于过用。
《素问? 经脉别论》这样说:“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其意是说,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不断运动变化,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我们平时吃得太饱、过于劳累以及精神刺激太大造成的,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素问? 宣明五气》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经常不知疲倦地用眼会耗伤血,因为肝藏血,目为肝之窍,而肝受血方能视,久视就会伤血。这种情况在电脑族和学生族中最为普遍。
久卧伤气:就是我们的身体由于长时间久卧会造成气血流通不畅,不仅肢体筋骨、五官九窍之气会渐趋衰弱,而且还会累及内在各脏腑之气,最后会出现身体懒散、精神不振等问题。
久坐伤肉:前面我们说过,坐得太久了,会导致肌肉无力。
久立伤骨:我们在站立时主要靠腿与腰的支撑,而腰为肾之府,站立过久,导致腿与腰过度疲劳,伤及肾和骨。
久行伤筋:肝主筋,足受血而能行走,但是久行就会伤及筋。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因“过用”所致的。
那么,过劳又是怎么伤脾胃的呢?《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指出:“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玻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 ”过度劳倦伤及脾,脾受伤而先病,脾便不能为胃传输运送水谷精微,胃也紧跟着就会生玻脾与胃生病的先后虽有可能不一样,但受邪的病机都 是一样的。
一个人过用体力,会出现中气受损、脾胃功能减退、出现胸闷气短、浑身无力、不爱说话、胃纳减退、胃脘部有重坠感的症状。
同样,一个人过度用脑,也会耗气伤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晚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书,这样会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痞满 、不爱吃东西或吃完后也不容易消化。此外,过度劳累,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有可能会加重其病情。
我们知道“生病起于过用”,可是现代人却从不注意这些,拼命加班工作、拼命使用身体,最后导致身体因劳所伤,更有甚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过劳死。
当有些人把过劳当成是一种习惯时,他们离生病就不远了。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只有我们学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休整后的工作或学习精力才会更加充沛,效果才会更好。
moni
发表于 2013/10/7 12:15:23
药物中毒最先损害胃气
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辨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俗话说,得病了要“三分治七分养”,养什么呢?其实就是养胃气。为什么不说“七分治三分养”呢?因为治疗需要用药,而用药其实是在伤胃气 。胃气一伤,人不能吃东西了,就像带兵打仗一样,后方粮草一断,前方自无战斗意志了。可以说,损害身体的真正元凶是药物中毒。
现在有些人,得病了动不动就吃药,好多人吃药跟吃饭一样。是药三分毒,我们的肝脏是解毒的,你吃了这么多药,要增加肝的多少负担啊?肝火 旺直接伤害脾胃,从中医五行来说,这是肝木克制了脾土,久而久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什么脂肪肝阿各种肝炎阿各种胃病阿高血压阿糖尿病碍…就都来了。
滥服西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当属胃肠的反应。一般来说,一些对胃肠道黏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等问题。比如说 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产生恶心、呕吐,偶尔还会让人出现腹泻;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
有人可能会问,多吃一些中药、补药,总行吧?!我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和西药一样,中药、补药我们可以用,但是要适度,要符合中医 的辨证观。有这样一位年轻人,本来身体挺好的,前不久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支人参,自己煎汁服用了,结果到了晚上就感觉胃胀、胃疼得受不了, 还出现了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流鼻血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是因为过服人参所致,他很长时间一直都吃不下东西,见什么都没有胃口。 很显然,这是伤着胃气了。
我们楼上住着一位李大妈和她的小孙子,因为孩子的父母经常在外出差,所以大多数时间这个孩子都由李大妈一个人照顾。有一年夏天,李大妈在电视里听说小孩子在夏天里吃六神丸不会生疮疖,于是她就让小孙子每天都吃点六神丸。虽然小孩子没有生疮疖,可却因为吃多了六神丸,导致孩子不爱吃东西,而且整天没有精神。
这可吓坏了李大妈,她找到了我说明情况后,我说:“李大妈,药不能乱吃埃六神丸虽说是清凉解毒的,可是不能像您这样天天给孩子吃啊,这 是把孩子的脾胃给伤着了。”看着李大妈心急如焚的样子,我也安慰她,孩子现在这种情况还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给孩子开了一些调补的药,再让他改善饮食,慢慢就调过来了。我再次说明一下,滥用像六神丸这种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服用时一定要小心。
在中药中,还有一些苦寒药,久服会伤人体的元气,损伤脾胃功能。中药理论自古就有“苦寒伤胃”之说。像板蓝根,药性本身是苦寒的,用于清热解毒,适合一些体质强壮、容易上火的人吃;但如果你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宜久服,否则会引起胃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身体虚弱,想通过补品来补一补,可是没想到吃了后就口舌生疮,经常失眠、腹胀,还拉肚子。这在中医里叫“虚不受 补”。在这里,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你看,由于脾胃被那些补药给塞满了,脾主运化的功能失灵了,而补品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得不说,有些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要使用“七分养”的方式去纠正。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食养、动养、心养等方法去克服严重的疾病 ,这就必须加用药物。我所要强调的是,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辨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