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19:54:45
个人认为,40楼的几点考虑,不仅适合判断破译《道德经》的是非对错,而且适合判断任何其他的翻译《道德经》或者注解《道德经》的是非对错,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和参考价值。
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19:58:34
原帖由 gl0101 于 2010/2/17 19:52 发表
破译《道德经》,怎么判断是非对错呢?我也有几点考虑:
一、同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定义。
二、同一个概念必须一以贯之。
三、概念的定义必须符合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的逻辑。
四、概念的定义必须符合《道德经》的主题。 解释一下上面的几点考虑:
一、同一个概念不能一人一个定义。
二、同一个概念不能一处一个定义。
三、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一贯的,《道德经》的概念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的概念是一致的、同一的。
四、概念必须尽量的少,概念之间必须连贯。《道德经》的主题是道德,所有其他的的概念必须符合《道德经》的主题,所有其他的的概念必须符合道德的概念。
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20:00:05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取呢?
因为,《道德经》的道就是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的道。
《道德经》的道既是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的道,那么,《道德经》的道就是变化的道。变化的道是非恒道,不是非常道。
《道德经》的道既是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的道,那么,《道德经》的道的名就是变化的名。变化的名是非恒名,不是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仅不可取,而且使《道德经》的道不再是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的道,从此把我们引入了误区,引入了玄而又玄的歧途。
因此可以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个分水岭,或者指向“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道,或者指向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的道和意会的、见仁见智的道,指向玄而又玄的道。
从《道德经》出书以来有多少圣人离开“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道而走上了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的道和意会的、见仁见智的道,走上了玄而又玄的道?从《道德经》出书以来有多少高人离开“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道而走上了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的道和意会的、见仁见智的道,走上了玄而又玄的道?多了去了,真是前赴后继,不计其数。
破译《道德经》不会走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的道和意会的、见仁见智的道,不会走玄而又玄的道,破译《道德经》必须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道
破译《道德经》,就从“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开始。
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20:01:08
大道至简,《道德经》其实可能很简单。
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20:02:19
大道至简,破译《道德经》其实可能并不很难。
gl0101
发表于 2010/2/17 20:05:30
原帖由 阅素灵 于 2010/2/17 15:33 发表
当一个人有标题所示的想法,证明他目前思维的方法尚不能读道书。
请教先生:为什么?
mozart
发表于 2010/2/17 20:55:16
横看成岭侧成峰, 到底是岭还是峰?
是岭 还是 峰 ?
蓝天空
发表于 2010/2/17 21:17:40
要说破译,感觉这种态度还差点,要是人们真有这种智慧,肯定还会写道德经二,道德经三。如果是那样,也就无法叫经典了。当然从主观愿望来说,还是希望楼主早日领悟道德经,把所得告诉给我们,让我们大家从道德经中受益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空 于 2010/2/17 21:40 编辑 ]
山东-习医者
发表于 2010/2/17 21:36:30
前几年的时候从武汉到广州需要10多个小时,今年如果要是做高铁就只需要很少的时间了,这个道就不是那个道了,
如果今天我们穿的衣服腐烂了以后,直到腐烂的连纤维也看不到的时候,那么这种腐烂后的物质还叫衣服吗?
[ 本帖最后由 山东-习医者 于 2010/2/17 21:39 编辑 ]
zsxgg
发表于 2010/2/18 23:14:10
脚印,慢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