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1 15:11:59

九鍼十二原篇第一

九鍼十二原篇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其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

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瀉之時,以鍼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而逞,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鍼之道,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九鍼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鑱鍼,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鍼,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鍼,長三寸半;四曰鋒鍼,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鍼,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鍼,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鍼,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鍼,長七寸;九曰大鍼,長四寸。鑱鍼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鍼者,鍼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鍼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鍼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鍼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鍼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鍼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痺。長鍼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鍼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鍼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鍼陷脈則邪氣出,鍼中脈則濁氣出,鍼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榮,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鍼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鍼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病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009/5/11 14:14 编辑 ]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1 15:17:42

今之众生业重,望宝山而空回,盼大家以共同愿力,破除障碍,使中医明珠重现光明!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1 21:18:19

解经典可以用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引用别人好的注解,关键是一要通俗易懂,二要遵守经典的正道。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4 12:19:53

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十二原穴定位:
1,手太阴肺经:太渊,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手太阴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2,足太阴脾经:太白,第一趾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足太阴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3,手厥阴心包经:大陵,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所注为输,心包经原穴。
4,足厥阴肝经:太冲,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足厥阴所注为输,肝经原穴。
5,足少阴肾经: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足少阴所注为输,肾经原穴。
6,鸠尾:剑突下,脐上七寸,膏之原,任脉络穴。
6,脖胦:肓之原,即气海穴,脐下半寸(黄元御注),一说气海为脐下一寸半。

问题一:手少阴心经为何没有原穴?
问题二:膏肓的本义是什么?
问题三:气海穴定为以何为准?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4 16:57:02

汀上白沙 :
问题一:手少阴心经为何没有原穴?
有原穴。以输代原
问题二:膏肓的本义是什么?
这个我也不懂
问题三:气海穴定为以何为准?
脐下一寸半。

海韻 发表于 2009/5/14 17:14:42


huāngㄏㄨㄤˉ

◎ 中医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膏~(中国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所以“病入~~”是指病重到无法医治了)。

海韻 发表于 2009/5/14 17:58:18

心乃五臟六腑之大主,而心包絡包乎心之外,為君主之外衛,代君主行事,也代君主受邪。

心臟有害,
可由心原穴神門、心包原穴大陵從治。
只是,神門偏于治神,大陵偏于治痛,各擅所長。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5 13:03:57

多谢海韵版主指教,大家一起来破译针经,我之愿也!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5 13:07:50

附一病例于下,请大家指教:
                                        一病例之临床思辩
      
         女,6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八年,服西药控制,大体症状平稳。于月前因服药时让小孩取药服用,小孩取错药物,降压药多服一倍,(倍它乐克和消心痛),服后无不适感,数小时后询问小孩及检查药物才发现错误,家人恐慌,点告其主治医生询问,嘱其服泻药排出过多药物(具体不详),服泻药后数小时入厕排便,顿觉全身发软,眼前发黑,家人扶其上床休息,移时缓解,全身疲倦,精神差。经其主治医生检查无大碍,嘱其静脉注射白蛋白,。
      
         注射白蛋白后八天开始出现前额昏痛,重若千斤,严重时欲呕,连换数医诊治无效,前来就诊。
         
      刻诊:面容憔悴,诉全身发软,前额昏痛沉重,食稍差,大便三日一次,干结,小便可,右肩疼痛,要求针灸治疗。

      查:颈椎3-5节两侧硬结肉包(已有十多年了)无压痛,肩部肌肉紧张,右前臂处压痛,背部按压多处酸痛,诊脉:寸关玄滑有力,往来略有涩感,右略强于左,右寸强余脉,两尺稍若于寸关。舌淡胖,苔白腻。

      思辩过程:患者寒湿之体,泻下重伤脾阳,脾失艰运,复注蛋白增加水湿,水湿不化,淤滞于阳明所致,久病多处经脉淤阻。如用药当用吴萸理中之类,但患者平素极不喜中药,仅要求针灸治疗,因拟治法如下:

1,        颈肩部,背部膀胱经,督脉,大刮痧(刮出紫黑色痧极多)颈椎硬结处刺血放血(两侧放出紫黑血约五毫升,头晕当即有所缓解)。以蔬达风木,通经化淤,利水除湿。

2,        腹部大灸,方法,取白箩卜切片放满腹部,上置艾柱灸,(艾柱做大点)三壮后腹部皮肤发红,腹中即暖。此法可取温太阴以降阳明之效。

3,        针双三里以助阳明敛降,针双太冲升达肝木,针刺均用补法,针三里针感放射至足,针太冲针感放射至大腿内侧,余意以为以针灸促进人体一气周流,与用药原理相同,针阳明向下传导,即可助阳明敛降,针太冲向上传导即可助肝木升达。

4,        肩前臂痛点针刺,针感直达手指。

       治疗完毕,症状好转大半,复诊其脉,玄象明显减轻,治疗两次诸证平。

       余意针灸与用药其理相同,手段各异耳。以不同的手段促其一气周流的恢复而已,医道毕于此。

大海之源 发表于 2009/5/15 13:09:36

针灸本不神秘,也不该神秘,大家一起来学习经典,破译针经,与诸君共勉!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九鍼十二原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