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3:51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解读   白芍药对豚鼠呈短暂的降压作用(中草药学1976,250),本条比上条血容量下降严重,这时不应当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芍药,所以芍药应当去。脉促有两种解释:一是脉急促,是快而有力的意思;一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期前收缩),中医称为心阳虚,即心率快而有力或者有期前收缩,二者都可以由水电解质紊乱引起。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6:16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解读   以上三条,都是桂枝汤的变方,这种根据症状的变化进行药物加减,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从药物加减中也可看出药物对症状的关系,附子具有止汗和驱除恶寒的作用;芍药对脉促、胸满者不适宜。这些经验再经过无数次的临床验证和理性思维,最终确定药物的作用。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在原方证不变的情况下,加减一、两味药物不会改变原方的药理作用,这样就可以用基本方与单味药进行加减,实现治疗个体化。认真研究中药方剂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理解和研究。哪些方可拆,哪些方不可拆,中医学者已经给我们作了回答,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拿到宝藏。例如四逆汤一般不拆,当去掉甘草时,药力会增强,同时副作用也增加;芍药与甘草的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的配伍;大黄、厚朴、枳实的配伍等,已经作了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已经证明这些配伍是精确、有效的。这些配伍有其相对应的症状与体征、脉象和舌象,这些症状与体征、脉象和舌象所反映的病理状态(证态),就提供了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给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提供了捷径和思路。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7:01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是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词解
如疟状:寒热发作有定时,症如疟疾。
清便:排大便。清同圊,圊即厕所。
铢:古代衡量制中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古代的一两。
解读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合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25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7:39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读   辨证施治是一个原则,是一种方法,“证”就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和体征组合,是某一特定病理状态的反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系统内状态的运动就称为“过程”,所以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在中医临床上就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组合的变化。病理状态是某一特定的病理形态与病理生理状态的组合,表现在西医临床上,就是一组症状、体征,各种化验、影象等检查结果的综合。病理状态与疾病不同,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袭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肺结核、骨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病理过程。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其他部位,各部位的结核还会有急性、慢性、复发、化脓、合并其他感染等病理状态。再如肺炎,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细菌性肺炎可以演变成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病理状态。疾病是一个系统,在一个疾病中可以分为几个病理过程,每一个病理过程都由许多病理状态组成。某些病理状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理过程和疾病中,如感染性休克可以发生在细菌性肺炎,也可以发生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中。所以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这样理解《伤寒论》中的113方,举一反三,就能变化无穷。对于变化无穷的证态,治疗方法应当是多样性、多环节、多渠道的。本条则是桂枝汤与针刺的结合,也是辨证施治的范例,针灸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广泛配合。现代医学应当是人类文化、科学、艺术的综合,治疗方法应当是药物、手术、针灸、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的综合。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8:19

25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甘草炙,一两二铢   大枣擘,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 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语释太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因为未按照服药方法的要求去作,以至大汗淋漓,而病不除,如果脉象洪大,病情没有好转,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服桂枝汤;如果恶寒发热好象疟疾一样,一日发作两次,还需要发汗治疗。因为出了大汗之后不宜再大量发汗,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该方的发汗作用比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二汤所取相合即本方。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8:57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太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大汗淋漓,病情恶化,出现极度烦躁,极度口渴,甚至于渴欲饮数升水而不解,同时见脉洪大、高烧。其病理学基础是高烧、大量出汗,引起机体大量失水失盐,所以出现极度口渴、烦躁,白虎汤是一个不发汗的解热剂,热退后,水电解质紊乱会自动调整,人参起到全身调整的作用,防止休克的发生。本条与25条的区别在于极度口渴和烦躁,病情出现了质的变化。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39:44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越婢汤方:麻黄二两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婢汤。
解读   越婢汤方:麻黄二两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其病机是: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也微。本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与大青龙汤的病机相似,大青龙汤为解表清里之重剂,它们都是介于表里之间的过渡证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40:19

23、25、27三条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可见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所以方与方之间也是可以叠加的,证、病机与方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证态”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辨证施治就是建立在这种“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的辩证法基础上的。所以辨证施治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条,辨证施治具有举一反三,变化无穷之妙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40:51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白术茯苓 各三两   大枣劈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解读   本条在中医界是有激烈争论的,争论的焦点是去桂还是去芍药,病机是什么?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感冒经过发汗,再经过腹泻,如果感冒没有治愈,可能出现的病理状态是,水电解质紊乱和感冒并存。从临床表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这是感冒未愈,“小便不利”是失盐失水,“心下满微痛”是胃部胀满轻微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表证未解,再也不能用麻黄、桂枝发汗了。保留芍药是针对“心下满微痛”的,因为芍药具有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在用了下法之后或者腹泻之后,胃肠道平滑肌处于轻度痉挛状态,所以出现“心下满微痛”。桂皮醛能使胃肠蠕动亢进,桂皮酸对大鼠有轻泻作用,所以桂枝应当去除,而保留芍药。桂枝汤去芍药的适应症是“胸满脉促”,这时的“胸满”是由脉促引起的,脉促胸满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与“心 下满微痛”不同。茯苓、白术具有健脾运化水湿的作用,桂枝与白术、茯苓是一组经常在一起的配伍,其药理作用是:能够帮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有利尿作用,有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也可成方,也有其适应症。实际上本证也是误下误汗后的阳虚证,即轻度的失盐失水状态,同时还有感冒未愈。
《伤寒论》对药物的运用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今天的西医也是难以想象的,是多少医生,通过多少病人,经过多少年代总结出来的经验,由张仲景上升为理论,并非“不可证伪”,并非“不可重复”,是因为西医没有找到可证伪、可重复的中医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就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共同参考系,在证态概念体系中,不仅病理状态是可证伪、可重复的,中医的证也是可证伪、可重复的。《伤寒论》对药物的运用教给我们的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无论是去芍药还是去桂枝、加附子还是加杏仁厚朴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是否与临床表现相符合,是否与临床表现反映出来的病理状态或者病机相符合,是否与临床实践相符合。一个方剂的药物加减,是以临床表现及其反映出来的病理状态或者病机为依据的。

赤那 发表于 2008/11/19 16:41:29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生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
挛急:筋肉拘急,伸展不利。两胫挛、两胫拘急、脚挛急结合起来看,是指小腿肌肉紧张度增高或者痉挛。其原因有:1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皮肤肌肉微血管收缩时;2发热的升热期;3水电解质紊乱时的腓肠肌痉挛。
谵语:即神昏妄言。与西医的昏迷谵妄状态一致。
厥:手足发冷。
解读   本条在中医界历来争论很大,关键在于在用桂枝汤之前机体处于什么状态,多数认为是阴阳两虚,在阴阳两虚的状态下,服桂枝汤发汗,引起一系列病变。在《伤寒论》中误用汗法,其结果是病不除或者引起阳虚、亡阳。由于桂枝汤发汗的力度小,一般只引起阳虚,很少引起亡阳,而麻黄汤引起亡阳的机会比较多。阴阳两虚的病人,用桂枝汤发汗更容易引起阳虚或亡阳。过度发汗还可以引起咽干、胃燥谵语。现代医学认为,过度发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状态,进一步发展为低血容量休克,也可以引起大便秘结肠梗阻,肠道细菌、毒素移位等,特别是在发热的病人。在低血容量状态时病人可以出现四肢发凉(厥),微恶寒,下肢肌肉拘急伸展不自如(脚孪急);当发生电解质紊乱时,则出现腓肠肌痉挛这样一组症状(芍药甘草汤证);也可以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烦躁、四肢发凉这样一组症状(甘草干姜汤证);也可以出现咽干、数日不大便、谵语、发热这样一组症状(调胃承气汤证);如果一再发汗用烧针治疗,还可以出现亡阳四逆汤证(低血容量休克)。这样理解29、30条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也符合中西医的理论体系。
甘草干姜汤,取干草之甘,干姜之辛,甘辛合用,为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之一半,重在复中焦之气,中阳一复,则力能四布,而肢厥自愈。甘草干姜汤加附子成为四逆汤,所以甘草干姜汤证是向四逆汤证过渡的一个证态。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所以由低血容量状态引起的微恶寒、脚挛急等表现就会解除。用水煎服中药,一日服二至三次,能够补充水分500毫升左右,只要胃肠道吸收功能正常,足以解除轻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在没有输液技术的情况下,调整胃肠道功能,增强其吸收功能,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低血容量状态的唯一办法。
芍药甘草汤这一配伍,在《伤寒论》中是出现最多的一组配伍,有着极其广泛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芍药甘草汤具有抑制结肠平滑肌钙离子内流的作用,可以解除结肠痉挛;对胃肠道运动与胃酸分泌具有双见向调节作用;对骨骼肌有松弛作用,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具有镇痛作用。芍药甘草汤在这里主要是解除腓肠肌痉挛。
调胃承气汤、四逆汤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现代解读》(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