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样毁了“祖传中医”?(组图)
(选自张继合著《纸糊的典故》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医是好东西,拯救过五千年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但是,它还是在劫难逃,难免一死。就像优美的京剧、亲民的曲艺。历史的天空已经开始悲壮的回光返照,当代人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挽回这一切:
首先,当代中国并不在乎中医的死活,那只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用得着,拿出来,作为旗帜晃一晃;用不着,便束之高阁,听凭它生老病死。
其次,中国人已经是中医的门外汉,虽说根在华夏,新的成果却在海外。
韩国人可以改头换面,把“中医”塑造成“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刚开始一点也不在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朝大国的好东西多了,哪里还看得见区区一个中医?等人家申请得差不多了,才觉得心疼,可是,已经晚了。“端午”被韩国人白白地“端走”不就是教训吗?心疼归心疼,真正过起日子来,还是“败家子”的作风。(下图:扁鹊行医图)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806/13/1298913_13348649d3bc9bf282c3534a3393d235.jpg
最要命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医已经不太内行了,缺少专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中医院校,而且能精通典籍、熟知药理、病理的真正行家的确少得可怜。甚至中医药的生产环节也是问题,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不在中国,而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原材料加工作坊。祖先的遗产还还乞灵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还有什么脸面谈论中医的归属与归宿。不管国人愿意不愿意,铁的事实几乎无法改变,说大话,闹情绪——等于零!
其实,传统中医都是“单干户”,父教子,师传徒,你有你的神通,我有我的道行,只要能活命救人便是好大夫。当然,手段千奇百怪,路数也玄妙无穷,这种经验性的医学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医的典籍里充斥着“神鬼怪力”障眼法和莫名其妙的生僻偏方。这种装神弄鬼的恶名一直持续到现代。(下图:名医扁鹊像)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806/13/1298913_0fa0a90485c76c809dab6c314122a2a4.jpg
《礼》云:“医不三代,不服其药。”说的还是行医的经验,中医年纪越老越值钱就是这个道理。扁鹊那样全面的“神医”不是靠熬年头儿,而是做遍了临床医学的每一个科室。他的经验是自己挣来的,并非拾人牙慧,或者“牙慧的牙慧”;也不是靠读经典抄袭。倘若没有“活”做灵魂,中医就是庸人混饭的死工具。
现代人并不把中医当研究型的学科与应用性的科学,而只作为医院里的“下手儿”“跑堂”抑或博物馆里的“国粹”。西医西药真正扮演着悬壶济世的垄断性郎中,中医乐得袖手旁观、颐养天年。方子?老的,按图索骥吧;中药?现成的,三千年前怎么抓、现在还怎么抓。(下图:唐代“药王”孙思邈)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806/13/1298913_c2d9274094ad55be01729690bc855d61.jpg
孙思邈一副药方可治几种病,或是几副方子同治一种病;现代人,并没有比古人长进多少,尽管吃中医这碗饭的人远未达到“鹤发鸡皮”或者“齿摇发秃”的地步,反正有西医在阵前抵挡,中医确乎以为自己是老爷子,该全身而退了。有这点儿惰性壮胆,中医世家的脉相越来越微弱,甚至连看家守业的信心也拿不出来了:改进古方?没有力气;开发中药,没有精神。到了21世纪,中国人还不如日本人熟悉中医的老家底。“哀大莫过于心死”,好在“老中医”还没到彻底丧失精、气、神的地步,替自己争个位子总该不敷衍吧。
扁鹊是中医的开山人物,他亲自充任过“带下医”,即妇科,“耳目痹医”属五官科,“小儿医”为儿科。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中医就不可能存活。无论是《扁鹊内经》还是《扁鹊外经》,都是个人经验;绝无科学预言。中医的性格正应了胡适那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何止于此啊?以古人韬养的传统,有七分证据,可能只说五分话,或者更少。孙思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怎么可能呢?老中医都是谨小慎微的脾气,“胆大心小”,难免失手;而“胆小”“心也小”,可保风雨无虞。
孙思邈作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他说:“人命至贵,有贵千金”,所以指着自己的人文理想起书名。对吗?对;但“有贵千金”的观念却在生死关头让才识有限的老中医们双手颤抖。
俗话说:“佛渡有缘人,药医不死病。”医生不是万能的,医术施展手脚的天地也受到了病人素质的严格限制。《史记》引述扁鹊的理论,认为“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下图:中医,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悬丝诊脉”)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0806/13/1298913_0d75cdac9395a246023b9f206bc473cf.jpg
谨慎,作为医生的职业病,成全了药到病除、百灵百验的好名声,也换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坏日子。尤其是御医,伺候帝王之家,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头疼脑热的小病儿,怎么发挥都不担责任;事关生死,即使医生捏着奏效良方,也不敢拿皇帝做人体实验,毕竟受里的方子只是个体性的经验,而不是医书上的明文记载。
按书开方,不治病也没罪责;自己独创,稍有闪失,倒霉的可是整个家族啊!庸医杀人,不假;人误中医,也是真的。被什么人贻误呢?医生和病人。前者,有顾虑,不敢下药;后者,没信心,讳疾忌医。第一个吃螃蟹,不是中国人的长项。最后,老中医变成了太极拳,阴柔中庸,不慌不忙。见西医抢了风头,不着急,也不奋蹄,守着“望闻问切”的祖制,蛮好。看来,孙思邈多余著《千金方》,李时珍白瞎了《本草纲目》。这些医药老本儿是一家一户、一沟一壑亲自跑来的,后人吃数百年的现成饭、还想万代千秋不起灶吗?
行医只是一个体面的借口,赚钱才是不可告人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连这层遮羞布也撕开了,医院诊所不是慈善机构,要看病,拿钱来,医术好歹姑且不论,狮子大张口,足以令工薪阶层和农民兄弟倾家荡产。难怪民谚挖苦说:“一个劫道,一个卖药”,这是两桩金口玉言、不容置喙的霸道买卖。至于中医的进步,还不是帝王身边“太医院”的做法?不求有功,但愿无过。
两千年的方子,都烂得掉渣儿了,后人依然虔诚地照本宣科。倘若现代中医还要跪在张仲景、李时珍的脚下,那么,几百年庞大的中医队伍都是干什么吃的?本来人们就抱有成见,老中医们再露出一副爱答不理、不思进取的表情,恐怕他们未来的归宿的不是博物馆,而是垃圾堆。
当然,医生原本是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职业,本文之所以对老中医说三道四,不过是想触痛这个传统行当的条条软肋,如血统家谱的混乱、安于现状的惰性、同道相轻的流弊等等。要生存,老中医的“劫数”就在眼前,砸谁的饭碗事小,可怜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学和集体智慧即将在21世纪这代人手里灭绝;毛病在哪儿呢?还是先给自己把脉吧。毕竟求人不如求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希望挽救中医的最终还是咱们中国人。
(转自凤凰博报)
说的在下汗颜啊,汗!汗!汗! 值得深思!!
是否大势所趋?抑或劫后复兴!!
警钟!!!!!!! 除上所述,药材也不在地道,好质量的药材都出口了. 行医只是一个体面的借口,赚钱才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 没有办法了,虽然老百姓需要和百姓不可少,但是国家不要、那些个所谓的科学家他们说不科学不需要,老祖宗的祖祖辈辈的老前辈们辛勤劳动成果都将付之東流痛心疾首呀痛心疾首呀。
如此疆大人多的中国现在真不知道是做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是為了国家强大法宝之一。 药材质量太差,假的多. 汗颜啊!我们除了赚钱外,还有使命吗? 说的也是,中医药的发展还要我们几代人努力赶超,正所谓"厚积薄发".好好反省了.也该反省..... 人类疾病多属伤寒,伤寒杂病论是治病的唯一宝书。旧时国弱民穷。伤寒普及慢,新中国文化提高,本应前进,可中西结合之风严重冲击了中医,尤其是伤寒。名为中医学校却不以
中医为主。更把中医的根本《伤寒杂病论》列为阅读副课。对民间祖传的土郎中不扶反打,锄苗留草。国家中医高层人物,竟说中医是金字塔。真正能用中医治病者凤毛麟角。主管失策,流传数千年的中医文化消失殆尽。初病多属伤寒表症。用伤寒法:桂、麻、柴、葛等方轻取即可。可病者举手投足所遇尽是西化的,只会头疼医头,足疼医足的,正规化的愚医。根本不懂头疼因不在头,足疼因不在足,皆伤寒传变的不同现象。弃本治标,如水中捞月永无效果。无奈就名其为病毒性感冒、咽炎、鼻炎、胃炎、气管炎、高血压等属于难症或终身疾病。小病致大、致死。不学伤寒,诸多常见小病并无一个好治。西风吹人醉,难辨“西”“东”“真”“伪”,反说中医不正规。西医能手术换脏件,中医行吗?不行,但也不会制造那么多非换脏件的病体。同类病如果真正用伤寒法治疗,用不了西医费用的万分之一,病人就已经活生生生活工作了。不如换脏件后终生药养的废人吗?且手术本身就是头疼医头手段的继续。此类病例,如果主管重视,媒体宣扬,促使中医学校都学习伤寒,能挽救多少病人。对中医事业也大有促进。可惜主管又愚又霸,不合理规矩牢不可破。土郎中不敢宣扬,媒体更不敢冒险报道。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人们缺乏伤寒知识又看不清内情。中医事业就这样平平静静的衰亡了。长期观察实践认定,中医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未学伤寒。一旦伤寒普及,中医必然是祖国医界的主导力量。绝非西医的附庸。我期待这天的到来。期待热衷中医的人们在学用伤寒活动中与我交友,互相学习。奉劝全体民众都关心伤寒,利用业余时间学点伤寒知识,总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