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阵
金水六君煎一治肺肾虚寒, 水泛为痰, 或年迈阴虚, 血气不足, 外受风寒, 欬嗽呕恶, 多痰喘急等证, 神效。 当归, 二钱。 熟地, 三, 五钱。 陈皮, 一钱半。 半夏, 二钱。 茯苓,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水二锺, 生姜三, 五, 七片, 煎七, 八分。 食远温服。 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 去当归, 加山药。 如痰盛气滞, 胸卅不快者, 加白芥子七, 八分。 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 加细辛五, 七分。 如兼表邪寒热者, 加柴胡一, 二钱。
六安煎二
治风寒欬嗽, 及非风初感, 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 一钱半。 半夏, 二, 三钱。 茯苓, 二钱。 甘草, 一钱。 杏仁, 一钱。 去皮尖, 切。 白芥子, 五, 七分。 老年气弱者不用。 水一锺半, 加生姜三, 五, 七片, 煎七分。 食远服。 凡外感风邪欬嗽而寒气盛者, 多不易散, 宜加北细辛七, 八分或一钱。 若冬月严寒邪甚者, 加麻黄, 桂枝亦可。 若风胜而邪不甚者, 加防风一钱, 或苏叶亦可。 若头痛鼻塞者, 加川芎, 白芷, 蔓荆子皆可。 若兼寒热者, 加柴胡, 苏叶。 若风邪欬嗽不止, 而兼肺胃之火者, 加黄芩一, 二钱, 甚者再加知母, 石膏。 所用生姜, 只宜一片。 凡寒邪欬嗽痰不利者, 加当归二, 三钱, 老年者尤宜。 若气血不足者, 当以金水六君煎与此参用。 凡非风初感, 痰胜而气不顺者, 加藿香一钱五分。 兼胀满者, 加厚朴一钱, 暂开痰气, 然后察其寒热虚实而调补之。 若气虚猝倒, 及气平无痰者, 皆不可用此。
和胃二陈煎三
治胃寒生痰, 恶心呕吐, 胸膈满闷嗳气。 干姜炒, 一, 二钱。 砂仁, 四, 五分。 陈皮, 半夏, 茯苓, 各一钱半。 甘草, 炙, 七分。 水一锺半, 煎七分。 不拘时温服。
苓朮二陈煎四
治痰饮水气停畜心下, 呕吐吞酸等证。 猪苓, 一钱半。 白朮, 一, 二钱。 泽泻, 一钱半。 陈皮, 一钱。 半夏, 二, 三钱。 茯苓, 一钱半。 炙甘草, 八分。 干姜, 炒黄, 一, 二钱。 水一锺半, 煎服。 如肝肾兼寒者, 加肉桂一, 二钱。
和胃饮五
治寒湿伤脾, 霍乱吐泻, 及痰饮水气, 胃脘不清, 呕恶胀满腹痛等证。 此即平胃散之变方也。 凡呕吐等证, 多有胃气虚者, 一闻苍朮之气, 亦能动呕, 故以干姜代之。 陈皮, 厚朴, 各一钱半。 干姜, 炮, 一,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水一锺半, 煎七分。 温服。 此方凡藿香, 木香, 丁香, 茯苓, 半夏, 扁豆, 砂仁, 泽泻之类, 皆可随宜增用之。 若胸腹有滞而兼时气寒热者, 加柴胡。
排气饮六
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 一钱五分。 木香, 七分, 或一钱。 藿香, 一钱五分。 香附, 二钱。 枳壳, 一钱五分。 泽泻, 二钱。 乌药, 二钱。 厚朴, 一钱。 水一锺半, 煎七分。 热服。 如食滞者, 加山查, 麦芽各二钱。 如寒滞者, 加焦干姜, 吴茱萸, 肉桂之属。 如气逆之甚者, 加白芥子, 沉香, 青皮, 槟榔之属。 如呕而兼痛者, 加半夏, 丁香之属。 如痛在小腹者, 加小茴香。 如兼疝者, 加荔枝核, 煨熟捣碎, 用二, 三钱。
大和中饮七
治饮食留滞积聚等证。 陈皮, 一, 二钱。 枳实, 一钱。 砂仁, 五分。 山查, 二钱。 麦芽, 二钱。 厚朴, 一钱半。 泽泻, 一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食远温服, 胀甚者, 加白芥子。 胃寒无火或恶心者, 加炮干姜一, 二钱。 疼痛者, 加木香, 乌药, 香附之类。 多痰者加半夏。
小和中饮八
治胸膈胀闷, 或妇人胎气滞满等证。 陈皮, 一钱五分。 山查, 二钱。 茯苓, 一钱半。 厚朴, 一钱五分。 甘草, 五分。 扁豆, 炒, 二钱。 水一锺半, 加生姜三, 五片, 煎服。 如呕者, 加半夏一, 二钱。 如胀满气不顺者, 加砂仁七, 八分。 如火郁于上者, 加焦栀子一, 二钱。 如妇人气逆血滞者, 加紫苏梗, 香附之属。 如寒滞不行者, 加干姜, 肉桂之属。
大分清饮九
方在寒阵五。
小分清饮十
治小水不利, 湿滞肿胀, 不能受补等证, 此方主之。 茯苓, 二, 三钱。 泽泻, 二, 三钱。 薏仁, 二钱。 猪苓, 二, 三钱。 枳壳, 一钱。 厚朴, 一钱。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食前服。 如阴虚水不能达者, 加生地, 牛膝各二钱。 如黄疸者, 加茵陈二钱。 如无内热而寒滞不行者, 加肉桂一钱。
解肝煎十一
治暴怒伤肝, 气逆胀满阴滞等证。 如兼肝火者, 宜用化肝煎。 陈皮, 半夏, 厚朴, 茯苓, 各一钱半。 苏叶, 芍药, 各一钱。 砂仁, 七分。 水一锺半, 加生姜三, 五片, 煎服。 如卅肋胀痛, 加白芥子一钱。 如胸膈气滞, 加枳壳, 香附, 藿香之属。
二朮煎十二
治肝强脾弱, 气滞湿泄等证。 白朮, 炒, 二钱, 或三钱。 苍朮, 米泔浸, 炒, 一, 二钱。 芍药, 炒黄, 二钱。 陈皮, 炒, 一钱五分。 炙甘草, 一钱。 茯苓, 一, 二钱。 厚朴, 姜汤炒, 一钱。 木香, 六, 七分。 干姜, 炒黄, 一, 二钱。 泽泻, 炒, 一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服。
廓清饮十三
治三焦壅滞, 胸膈胀满, 气道不清, 小水不利, 年力未衰, 通身肿胀, 或肚腹单胀, 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 二钱。 厚朴, 一钱半。 大腹皮, 一, 二钱。 白芥子, 五, 七分, 或一, 二钱。 萝卜子, 生捣, 一钱。 如中不甚胀, 能食者, 不必用此。 茯苓, 连皮用, 二, 三钱。 泽泻, 二, 三钱。 陈皮, 一钱。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内热多火, 小水热数者, 加栀子, 木通各一, 二钱。 如身黄, 小水不利者, 加茵陈二钱。 如小腹胀满, 大便坚实不通者, 加生大黄三, 五钱。 如肝滞卅痛者, 加青皮。 如气滞胸腹疼痛者, 加乌药, 香附。 如食滞者, 加山查, 麦芽。
扫虫煎十四
治诸虫上攻, 胸腹作痛。 青皮, 一钱。 小茴香, 炒, 一钱。 槟榔, 乌药, 各一钱半。 细榧肉, 三钱, 敲碎。 吴茱萸, 一钱。 乌梅, 二个。 甘草, 八分。 朱砂, 雄黄, 各五分, 俱为极细末。 右将前八味, 用水一锺半, 煎八分, 去柤, 随入后二味, 再煎三, 四沸, 搅匀, 徐徐服之。 如恶心作吐, 加炒干姜一, 二钱。 或先啖牛肉脯少许, 俟一茶顷, 顿服之更妙。
十香丸十五
治气滞寒滞诸痛。 木香, 沉香, 泽泻, 乌药, 陈皮, 丁香, 小茴香, 香附, 酒炒, 荔核, 煨焦, 各等分。 皂角, 微火烧烟尽。 为末, 酒糊丸, 弹子大者磨化服; 丸桐子大者, 汤引下。 卅疝之属, 温酒下。
芍药枳朮丸十六
治食积痞满, 及小儿腹大胀满, 时常疼痛, 脾胃不和等证。 此方较之枳朮丸, 其效如神。 白朮, 二两, 卅炒。 赤芍药, 二两, 酒炒。 枳实, 一两, 卅炒。 陈皮, 一两。 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 桐子大。 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余丸。 如脏寒, 加干姜炒黄者五钱或一, 二两。 如脾胃气虚加人参一, 二两。
苍朮丸十七
治寒湿在脾, 泄泻久不能愈者。 云苓, 四两。 白芍药, 炒黄, 四两。 炙甘草, 一两。 川椒, 去闭口者, 炒去汗。 小茴香, 炒, 各一两。 厚朴, 三两, 姜汁炒。 真茅山苍朮, 八两。 米泔浸一宿, 切, 炒。 如无, 即以好白朮代之。 破故纸, 酒浸二日, 晒干, 炒香, 四两。 右为末, 糯米糊为丸, 桐子大。 每食远清汤送下七, 八十丸。
贝母丸十八
消痰热, 润肺止欬, 或肺痈肺痿, 乃治标之妙剂。 贝母一两为末, 用砂糖或蜜和丸, 龙眼大。 或噙化, 或嚼服之。 若欲劫止久嗽, 每贝母一两, 宜加百药煎, 蓬砂, 天竺黄各一钱佐之尤妙。 如无百药煎, 即醋炒文蛤一钱亦可, 或粟壳亦可酌用。 若治肺痈, 宜加白矾一钱, 同贝母丸服如前, 最妙。
括痰丸十九
治一切停痰积饮, 吞酸呕酸, 胸卅胀闷疼痛等证。 半夏, 制, 二两。 白芥子, 二两。 干姜, 炒黄, 一两。 猪苓, 二两。 炙甘草, 五钱。 陈皮, 四两。 切碎, 用盐二钱入水中拌浸一宿, 晒干。 右为末, 汤浸蒸饼为丸, 绿豆大。 每服一钱许, 滚白汤送下。 如胸卅疼痛者, 加台乌药二两。
神香散二十
治胸卅胃脘逆气难解, 疼痛呕哕胀满, 痰饮膈噎, 诸药不效者, 惟此最妙。 丁香, 白豆蔻, 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 清汤调下五, 七分, 甚者一钱, 日数服不拘。 若寒气作痛者, 姜汤送下。
攻阵
吐法一此方可代瓜蒂, 三圣散之属。 凡邪实上焦, 或痰或食, 或气逆不通等证, 皆可以此法吐之。 用萝卜子捣碎, 以温汤和搅, 取淡汤徐徐饮之, 少顷即当吐出。 即有吐不尽者, 亦必从下行矣。 又法, 以萝卜子为末, 温水调服一匙, 良久吐涎沫愈。 一法, 用盐少许, 于热锅中炒红色, 乃入以水, 煮至将滚未滚之际, 搅匀, 试其滋味稍淡, 乃可饮之。 每用半碗, 渐次增饮, 自然发吐, 以去病为度而止。 一法, 凡诸药皆可取吐, 但随证作汤剂, 探而吐之, 无不可也。
赤金豆二
亦名八仙丹。 治诸积不行。 凡血凝气滞, 疼痛肿胀, 虫积结聚症坚, 宜此主之。 此丸去病捷速, 较之硝, 黄, 棱, 莪之类过伤脏气者, 大为胜之。 巴霜, 去皮膜, 略去油。 一钱半。 生附子, 切, 略炒燥, 二钱。 皂角, 炒微焦, 二钱。 轻粉, 一钱。 丁香, 木香, 天竺黄, 各三钱。 朱砂, 二钱为衣。 右为末, 醋浸蒸饼为丸, 萝卜子大, 朱砂为衣。 欲渐去者, 每服五, 七丸。 欲骤行者, 每服一, 二十丸。 用滚水, 或煎药, 或姜, 醋, 茶, 蜜, 茴香, 史君煎汤为引送下。 若利多不止, 可饮冷水一, 二口即止。 盖此药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也。 如治气湿实滞鼓胀, 先用红枣煮熟, 取肉一钱许, 随用七, 八丸, 甚者一, 二十丸, 同枣肉研烂, 以热烧酒加白糖少许送下。 如治虫痛, 亦用枣肉加服, 止用清汤送下。
太平丸三
治胸腹疼痛胀满, 及食积气积血积, 气疝血疝, 邪实秘滞痛剧等证。 此方借些微巴豆以行群药之力, 去滞最炒。 如欲其峻, 须用巴豆二钱。 陈皮, 厚朴, 木香, 乌药, 白芥子, 草豆蔻, 三棱, 蓬朮, 煨, 干姜, 牙皂, 炒断烟, 泽泻, 各三钱。 以上十一味俱为细末。 巴豆, 用滚汤泡去皮心膜, 称足一钱, 用水一碗, 微火煮至半碗, 将巴豆捞起, 用乳钵研极细, 仍将前汤搀入研匀, 然后量药多寡, 入蒸饼浸烂捣丸, 前药如绿豆大。 每用三分, 或五分, 甚者一钱。 右随证用汤引送下。 凡伤食停滞, 即以本物汤下。 妇人血气痛, 红花汤或当归汤下。 气痛, 陈皮汤。 疝气, 茴香汤。 寒气, 生姜汤。 欲泻者, 用热姜汤送下一钱。 未利, 再服。 利多不止, 用冷水一, 二口即止。
敦阜丸四
治坚顽食积停滞肠胃, 痛剧不行等证。 本香, 山查, 麦芽, 皂角, 丁香, 乌药, 青皮, 陈皮, 泽泻, 各五钱。 巴霜, 一钱。 右共为末, 用生蒜头一两研烂, 加熟水取汁, 浸蒸饼捣丸, 绿豆大。 每服二, 三十丸, 随便用汤引送下。 如未愈, 徐徐渐加用之。
猎虫丸五
治诸虫积胀痛黄瘦等病。 芜荑, 雷丸, 桃仁, 干漆, 炒堙尽, 雄黄, 微炒, 锡灰, 皂角, 烧烟尽, 槟榔, 使君子, 各等分。 轻粉, 减半。 细榧肉, 加倍。 汤浸蒸饼为丸, 绿豆大。 每服五, 七分, 滚白汤下, 陆续服之。 如虫积坚固者, 加巴豆霜与轻粉同。
百顺丸六
治一切阳邪积滞。 凡气积血积, 虫积食积, 伤寒实热秘结等证, 但各为汤引, 随宜送下, 无往不利。 川大黄, 锦纹者, 一斤。 牙皂角, 炒微黄, 一两六钱。 右为末, 用汤浸蒸饼捣丸, 绿豆大。 每用五分, 或一钱, 或二, 三钱, 酌宜用引送下, 或用蜜为丸亦可。
散阵
一柴胡饮一一为水数, 从寒散也。 凡感四时不正之气, 或为发热, 或为寒热, 或因劳因怒, 或妇人热入血室, 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 以致寒热如疟等证, 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须从凉散, 宜此主之。 柴胡, 二, 三钱。 黄芩, 一钱半。 芍药, 二钱。 生地,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甘草, 八分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温服。 如内热甚者, 加连翘一, 二钱随宜。 如外邪甚者, 加防风一钱佐之。 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 去生地, 加枳实一, 二钱。 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 加天花粉或葛根一, 二钱。 热甚者, 加知母, 石膏亦可。
二柴胡饮二
二为火数, 从温散也。 凡遇四时外感, 或其人元气充实, 脏气素平无火, 或时逢寒胜之令, 本无内热等证者, 皆不宜妄用凉药, 以致寒滞不散, 则为害非浅, 宜此主之。 陈皮, 一钱半。 半夏, 二钱。 细辛, 一, 二钱。 厚朴, 一钱半。 生姜, 三, 五, 七片。 柴胡, 一钱半或二, 三钱。 甘草, 八分。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温服。 如邪盛者, 可加羌活, 白芷, 防风, 紫苏之属, 择而用之。 如头痛不止者, 加川芎一, 二钱。 如多湿者, 加苍朮。 如阴寒气胜, 必加麻黄一, 二钱, 或兼桂枝, 不必疑也。
三柴胡饮三
三为木数, 从肝经血分也。 凡人素禀阴分不足, 或肝经血少, 而偶感风寒者, 或感邪不深, 可兼补而散者, 或病后产后感冒, 有不得不从解散, 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宜此主之。 柴胡, 二, 三钱。 芍药, 一钱半。 炙甘草, 一钱。 陈皮, 一钱。 生姜, 三, 五片。 当归, 二钱。 溏泄者, 易以熟地。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温服。 如微寒欬呕者, 加半夏一, 二钱。
四柴胡饮四
四为金数, 从气分也。 凡人元气不足, 或忍饥劳倦, 而外感风寒, 或六脉紧数微细, 正不胜邪等证, 必须培助元气, 兼之解散, 庶可保全, 宜此主之。 若但知散邪, 不顾根本, 未有不元气先败者, 察之, 慎之! 柴胡, 一, 二, 三钱。 炙甘草, 一钱。 生姜三, 五, 七片。 当归, 二, 三钱。 泻者少用。 人参, 二, 三钱或五, 七钱酌而用之。 水二锺, 煎七, 八分。 温服。 如胸膈滞闷者, 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五
五为土数, 从脾胃也。 脾土为五脏之本, 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 非此不可。 此与四柴胡饮相表卅, 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 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 尤切于时用者也, 神效不可尽述。 凡伤寒疟疾痘疮, 皆所宜用。 柴胡, 一, 二, 三钱。 当归, 二, 三钱。 熟地, 三, 五钱。 白朮, 二, 三钱。 芍药, 钱半, 炒用。 炙甘草, 一钱。 陈皮, 酌用, 或不必用。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热服。 寒胜无火者, 减芍药, 加生姜三, 五, 七片, 或炮干姜一, 二钱, 或再加桂枝一, 二钱则更妙。 脾滞者, 减白朮。 气虚者, 加人参随宜。 腰痛者, 加杜仲。 头痛者, 加川芎。 劳倦伤脾阳虚者, 加升麻一钱。
正柴胡饮六
凡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疼身痛, 痎疟初起等证, 凡血气平和, 宜从平散者, 此方主之。 柴胡, 一, 二, 三钱。 防风,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芍药, 二钱。 甘草, 一钱。 生姜, 三, 五片。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热服。 如头痛者, 加川芎一钱。 如热而兼渴者, 加葛根一, 二钱。 如呕恶者, 加半夏一钱五分。 如湿胜者, 加苍朮一钱。 如胸腹有微滞者, 加厚朴一钱。 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 加麻黄一, 二, 三钱, 去浮沫服之, 或苏叶亦可。
麻桂饮七
治伤寒瘟疫阴暑疟疾, 凡阴寒气胜而邪有不能散者, 非此不可。 无论诸经四季, 凡有是证, 即宜是药, 勿谓夏月不可用也。 不必厚盖, 但取津津微汗透彻为度。 此实麻黄桂枝二汤之变方, 而其神效则大有超出二方者, 不可不为细察。 官桂, 一, 二钱。 当归, 三, 四钱。 炙甘草, 一钱。 陈皮, 随宜用, 或不用亦可。 麻黄, 二, 三钱。 水一锺半, 加生姜五, 七片或十片, 煎八分, 去浮沫。 不拘时服。 若阴气不足者, 加熟地黄三, 五钱。 若三阳并病者, 加柴胡二, 三钱。 若元气大虚, 阴邪难解者, 当以大温中饮更迭为用。大温中饮八
凡患阳虚伤寒, 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 身虽炽热, 时犹畏寒, 即在夏月, 亦欲衣披覆盖, 或喜热汤, 或兼呕恶泄泻, 但六脉无力, 肩背怯寒, 邪气不能外达等证, 此元阳大虚, 正不胜邪之候。 若非峻补托散, 则寒邪日深, 必致不救, 温中自可散寒, 即此方也。 服后畏寒悉除, 觉有躁热, 乃阳回作汗佳兆, 不可疑之畏之。 此外, 凡以素禀薄弱之辈, 或感阴邪时疫, 发热困倦, 虽未见如前阴证, 而热邪未甚者, 但于初感时, 即速用此饮, 连进二, 三服, 无不随药随愈, 真神剂也。 此方宜与理阴煎, 麻桂饮相参用。 熟地, 三, 五, 七钱。 冬白朮, 三, 五钱。 当归, 三五钱。 如泄泻者, 不宜用, 或以山药代之。 人参, 二, 三钱, 甚者一两, 或不用亦可。 炙甘草, 一钱。 柴胡, 二, 三, 四钱。 麻黄, 一, 二, 三钱。 肉桂, 一, 二钱。 干姜, 炒熟, 一, 二钱。 或用煨生姜三, 五, 七片亦可。 水二锺, 煎七分, 去浮沫。 温服, 或略盖取微汗。 如气虚, 加黄耆二, 三钱。 如寒甚阳虚者, 加制附子一, 二钱。 头痛, 加川芎或白芷, 细辛。 阳虚气陷, 加升麻。 如肚腹泄泻, 宜少减柴胡, 加防风, 细辛亦可。 尝见伤寒之治, 惟仲景能知温散, 如麻黄, 桂枝等汤是也; 亦知补气而散, 如小柴胡之属是也。 至若阳根于阴, 汗化于液, 从补血而散, 而云腾致雨之妙, 则仲景犹所未及, 故予制此方, 乃邪从营解第一义也, 其功难悉, 所当深察。
柴陈煎九
治伤风兼寒, 欬嗽发热, 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 二, 三钱。 陈皮, 一钱半。 半夏, 二钱。 茯苓, 二钱。 甘草, 一钱。 生姜, 三, 五, 七片。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寒胜者, 加细辛七, 八分。 如风胜气滞者, 加苏叶一钱五分。 如冬月寒甚者, 加麻黄一钱五分。 气逆多嗽者, 加杏仁一钱。 痞满气滞者, 加白芥子五, 七分。柴苓煎十
治伤寒表邪未解, 外内俱热, 泻痢烦渴喜冷, 气壮脉滑数者, 宜此主之。 及疟痢并行, 内热去血, 兼表邪发黄等证。 柴胡, 二, 三钱。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各二钱。 枳壳, 一钱五分。 水二锺, 煎八分。 温服。 如疟痢并行, 鲜血纯血者, 加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如湿胜气陷者, 加防风一钱。
柴苓饮十一
治风湿发黄, 发热身痛, 脉紧, 表卅俱病, 小水不利, 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 二, 三钱。 猪苓, 茯苓, 泽泻, 各二钱。 白朮, 二, 三钱。 肉桂, 一, 二, 三钱。 水一锺半, 煎服。 如寒邪胜者, 加生姜三, 五片。 如汗出热不退者, 加芍药一, 二钱。
柴胡白虎煎十二
治阳明温热, 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 二钱。 石膏, 三钱。 黄芩, 二钱。 麦冬, 二钱。 细甘草, 七分。 水一锺半, 加竹叶二十片, 煎服。
归葛饮十三
治阳明温暑时证, 大热大渴, 津液枯涸, 阴虚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 三, 五钱。 干葛, 二, 三钱。 水二锺, 煎一锺。 以冷水浸凉, 徐徐服之, 得汗即解。
柴葛煎十四
方在因阵十八。 治瘟毒表卅俱热。
秘传走马通圣散十五
治伤寒阴邪初感等证。 此方宜用于仓卒之时, 其有质强而寒甚者俱可用。 麻黄, 炙甘草, 各一两。 雄黄二钱。 右为细末。 每服一钱, 热酒下, 即汗。 或加川芎二钱。
秘传白犀丹十六
发散外感瘟疫痈毒等证。 白犀角, 麻黄, 去节, 山茨菇, 玄明粉, 血竭, 甘草, 各一钱。 雄黄八分。 右共为末, 用老姜汁拌丸, 如枣核大, 外以红枣去核, 将药填入枣内, 用薄纸裹十五层, 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 取出去枣肉, 每药一钱, 入冰片一分, 麝香半分, 研极细, 磁罐收贮。 用时以角簪蘸麻油粘药点眼大角。 轻者只点眼角, 重者仍用些须吹鼻, 男先左, 女先右, 吹点皆同。 如病甚者, 先吹鼻, 后点眼。 点后蜷足坐起, 用被齐项暖盖半炷香时, 自当汗出邪解。 如汗不得出, 或汗不下达至腰者不治。 又一制法, 将前药用姜汁拌作二丸, 以乌金纸两层包定, 外捣红枣肉如泥, 包药外约半指厚, 晒干, 入砂锅内, 再覆以砂盆, 用盐泥固缝, 但留一小孔以候烟色, 乃上下加炭火, 先文后武, 待五色烟尽, 取出去枣肉, 每煅过药一钱, 止加冰片二分, 不用麝香。 忌生冷, 卅食, 鱼腥, 七情。 右药, 凡伤寒瘟疫, 及小儿痘毒壅闭, 吼喘, 及阴毒冷气攻心, 或妇人吹乳, 或眼目肿痛, 鼻壅闭寒, 并皆治之。
归柴饮十七
治营虚不能作汗, 及真阴不足, 外感寒邪难解者, 此神方也。 如大便多溏者, 以冬朮代当归亦佳。 当归, 一两。 柴胡, 五钱。 炙甘草, 八分。 水一锺半, 煎服。 或加生姜三, 五片。 或加陈皮一钱。 或加人参。
寒阵
保阴煎一治男妇带浊遗淋, 色赤带血, 脉滑多热, 便血不止, 及血崩血淋, 或经期太早, 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 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檗, 各一钱半。 生甘草, 一钱。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小水多热, 或兼怒火动血者, 加焦栀子一, 二钱。 如夜热身热, 加地骨皮一钱五分。 如肺热多汗者, 加麦冬, 枣仁。 如血热甚者, 加黄连一钱五分。 如血虚血滞, 筋骨肿痛者, 加当归二, 三钱。 如气滞而痛, 去熟地, 加陈皮, 青皮, 丹皮, 香附之属。 如血脱血滑, 及便血久不止者, 加地榆一, 二钱。 或乌梅一, 二个, 或百药煎一, 二钱, 文蛤亦可。 如少年, 或血气正盛者, 不必用熟地, 山药。 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 加秦艽, 丹皮各一, 二钱。
加减一阴煎二
方在补阵九。 治水亏火胜之甚者。
抽薪饮三
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 炒, 黄檗, 各一, 二钱。 枳壳, 钱半。 泽泻, 钱半。 细甘草, 三分。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内热甚者, 冷服更佳。 如热在经络肌肤者, 加连翘, 天花粉以解之。 热在血分大小肠者, 加槐蕊, 黄连以清之。 热在阳明头面, 或躁烦便实者, 加生石膏以降之。 热在下焦, 小水痛涩者, 加草龙胆, 车前以利之。 热在阴分, 津液不足者, 加门冬, 生地, 芍药之类以滋之。 热在肠胃实结者, 加大黄, 芒硝以通之。
徒薪饮四
治三焦凡火, 一切内热, 渐觉而未甚者, 先宜清以此剂。 其甚者, 宜抽薪饮。 陈皮, 八分。 黄芩, 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檗, 茯苓, 牡丹皮, 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多郁气逆伤肝, 卅肋疼痛, 或致动血者, 加青皮, 栀子。
大分清饮五
治积热闭结, 小水不利, 或致腰腿下部极痛, 或湿热下利, 黄疸, 溺血, 邪热畜血腹痛淋闭等证。 茯苓, 泽泻, 木通, 各二钱。 猪苓, 栀子, 或倍之。 枳壳, 车前子, 各一钱。 水一锺半, 煎八分。 食远温服。 如内热甚者, 加黄芩, 黄檗, 草龙胆之属。 如大便坚硬胀满者, 加大黄二, 三钱。 如黄疸小水不利, 热甚者, 加茵陈二钱。 如邪热畜血腹痛者, 加红花, 青皮各一钱五分。
清流饮六
治阴虚挟热泻痢, 或发热, 或喜冷, 或下纯红鲜血, 或小水痛赤等证。 生地, 芍药, 茯苓, 泽泻, 各二钱。 当归, 一, 二钱。 甘草, 一钱。 黄芩, 黄连, 各半钱, 枳壳, 一钱。 水一锺半, 煎服。 如热甚者, 加黄檗。 小水热痛者, 加栀子。
化阴煎七
治水亏阴涸, 阳火有余, 小便癃闭, 淋浊疼痛等证。 生地黄, 熟地黄, 牛膝, 猪苓, 泽泻, 生黄檗, 生知母, 各二钱。 绿豆三钱。 龙胆草, 钱半。 车前子, 一钱。 水二锺, 加食盐少许, 用文武火煎八分。 食前温服, 或冷服。 若水亏居多, 而阴气大有不足者, 可递加熟地黄, 即用至一, 二两亦可。
茵陈饮八
治挟热泄泻热痢, 口渴喜冷, 小水不利, 黄疸湿热闭涩等证。 茵陈, 焦栀子, 泽泻, 青皮, 各三钱。 甘草, 一钱。 甘菊花, 二钱。 用水三, 四锺, 煎两锺, 不时陆续饮之。 治热泻者, 一服可愈。
清膈煎九
治痰因火动, 气壅喘满, 内热烦渴等证。 陈皮, 钱半。 贝母, 二, 三钱, 微敲破。 胆星, 一, 二钱。 海石, 二钱。 白芥子, 五七分。 木通, 二钱。 水一锺半, 煎七分。 温服。 如火盛痰不降者, 加童便一小锺。 如渴甚者, 加天花粉一钱。 如热及下焦, 小水不利者, 加栀子一钱半。 如热在上焦, 头面红赤, 烦渴喜冷者, 加生石膏二, 三钱。 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 加泽泻一, 二钱。 如痰火闭结, 大便不通而兼胀满者, 加大黄数钱, 或朴硝一, 二钱, 酌宜用之。
化肝煎十
治怒气伤肝, 因而气逆动火, 致为烦热卅痛, 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 陈皮, 各二钱。 芍药, 二钱。 丹皮, 栀子炒, 泽泻, 各钱半。 如血见下部者, 以甘草代之。 土贝母, 二, 三钱。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食远温服。 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 小便下血者加木通, 各一钱五分。 如兼寒热, 加柴胡一钱。 如火盛, 加黄芩一, 二钱。 如卅腹胀痛, 加白芥子一钱。 胀滞多者, 勿用芍药。
安胃饮十一
治胃火上冲, 呃逆不止。 陈皮, 山查, 麦芽,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服。 如胃火热甚, 脉滑实者, 加石膏。
玉女煎十二
治水亏火盛, 六脉浮洪滑大, 少阴不足, 阳明有余, 烦热干渴, 头痛牙疼, 失血等证, 如神, 如神。 若大便溏泄者, 乃非所宜。 生石膏, 三, 五钱。 熟地, 三, 五钱或一两。 麦冬, 二钱。 知母, 牛膝, 各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分。 温服或冷服。 如火之盛极者, 加栀子, 地骨皮之属亦可。 如多汗多渴者, 加北五味十四粒。 如小水不利, 或火不能降者, 加泽泻一钱五分, 或茯苓亦可。 如金水俱亏, 因精损气者, 加人参二, 三钱尤妙。太清饮十三
治胃火烦热, 狂斑呕吐等证。 可与白虎汤出入酌用。 知母, 石斛, 木通, 各一钱半。 石膏, 生用, 五, 七钱。 水一锺半, 煎七分。 温服或冷服。 或加麦门冬。
绿豆饮十四
凡热毒劳热, 诸火热极不能退者, 用此最妙。 用绿豆不拘多寡, 宽汤煮糜烂, 入盐少许, 或蜜亦可。 待冰冷, 或厚或稀或汤, 任意饮食之, 日或三, 四次不拘。 此物性非苦寒, 不伤脾气, 且善于解毒除烦, 退热止渴, 大利小水, 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 若火盛口甘, 不宜厚味, 但略煮半熟, 清汤冷饮之, 尤善除烦清火。
玉泉散十五
亦名一六甘露散。 治阳明内热, 烦渴头痛, 二便闭结, 温疫斑黄, 及热痰喘嗽等证。 此益元散之变方也, 其功倍之。 石膏, 六两, 生用。 粉甘草, 一两。 右为极细末。 每服一, 二, 三钱, 新汲水或热汤, 或人参汤调下。 此方加朱砂三钱亦妙。
雪梨浆十六
解烦热, 退阴火, 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 用清香甘美大梨, 削去皮, 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 将梨薄切浸于水中, 少顷, 水必甘美, 但频饮其水, 勿食其柤, 退阴火极速也。
滋阴八味丸十七
治阴虚火盛, 下焦湿热等证。 此方变丸为汤, 即名滋阴八味煎。 山药, 四两。 丹皮, 三两。 白茯苓, 三两。 山茱萸, 肉, 四两。 泽泻, 三两。 黄檗, 盐水炒, 三两。 熟地黄, 八两, 蒸捣。 知母, 盐水炒, 三两。 右加炼蜜捣丸, 梧桐子大。 或空心, 或午前, 用滚白汤, 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约阴丸十八
治妇人血海有热, 经脉先期或过多者, 或兼肾火而带浊不止, 及男妇大肠血热便红等证。 当归, 白朮, 炒, 芍药, 酒炒。 生地, 茯苓, 地榆, 黄芩, 白石脂, 醋煅焠, 北五味, 丹参, 川续断, 各等分。 右为末, 炼蜜丸服。 火甚者, 倍用黄芩。 兼肝肾之火甚者, 仍加知母, 黄檗各等分。 大肠血热便红者, 加黄连, 防风各等分。
服蛮煎十九
此方性味极轻极清, 善入心肝二脏, 行滞气, 开郁结, 通神明, 养正除邪, 大有奇妙。 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 极香者, 茯神, 各二钱。 陈皮, 一钱。 木通, 知母, 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服。 如痰胜多郁者, 加贝母二钱。 痰盛兼火者, 加胆星一钱五分。 阳明火盛, 内热狂叫者, 加石膏二, 三钱。 便结胀满多热者, 玄明粉二, 三钱调服, 或暂加大黄亦可。 气虚神困者, 加人参随宜。
约营煎二十
治血热便血, 无论脾胃, 小肠, 大肠, 膀胱等证, 皆宜用此。 生地, 芍药,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芥穗, 炒焦, 乌梅, 二个。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前服。 如下焦火盛者, 可加栀子, 黄连, 龙胆草之属。 如气虚者, 可加人参, 白朮。 如气陷者, 加升麻, 防风。
热阵
四味回阳饮一治元阳虚脱, 危在顷刻者。 人参, 一, 二两。 制附子, 二, 三钱。 炙甘草, 一, 二钱。 炮干姜, 二, 三钱。 水二锺, 武火煎七, 八分。 温服。 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二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 一, 二两, 或数钱。 制附子, 二, 三钱。 炮干姜, 二, 三钱。 炙甘草, 一钱。 熟地, 五钱。 或一两。 当归身, 三钱。 如泄泻者, 或血动者, 以冬朮易之, 多多益善。 水二锺, 武火煎七, 八分。 温服。 如肉振汗多者, 加炙黄耆四五钱或一两, 或冬白朮三, 五钱。 如泄泻者, 加乌梅二枚, 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 如虚阳上浮者, 加茯苓二钱。 如肝经郁滞者, 加肉桂二, 三钱。
理阴煎三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 凡脾肾中虚等证, 宜刚燥者, 当用理中, 六君之类; 宜温润者, 当用理阴, 大营之类。 欲知调补, 当先察此。 此方通治真阴虚弱, 胀满呕哕, 痰饮恶心, 吐泻腹痛, 妇人经迟血滞等证。 又凡真阴不足, 或素多劳倦之辈, 因而忽感寒邪, 不能解散, 或发热, 或头身疼痛, 或面赤舌焦, 或虽渴而不喜冷饮, 或背心肢体畏寒, 但脉见无力者, 悉是假热之证。 若用寒凉攻之必死, 宜速用此汤, 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 托散表邪, 速进数服, 使阴气渐充, 则汗从阴达, 而寒邪不攻自散, 此最切于时用者也, 神效不可尽述。 熟地, 三, 五, 七钱, 或一, 二两。 当归, 二, 三钱, 或五, 七钱。 炙甘草, 一, 二钱。 干姜, 炒黄色, 一, 二, 三钱。 或加肉桂, 一, 二钱。 水二锺, 煎七, 八分。 热服。 此方加附子, 即名附子理阴煎; 再加人参, 即名六味回阳饮。 治命门火衰, 阴中无阳等证。 若风寒外感, 邪未入深, 但见发热身痛, 脉数不洪, 凡内无火证, 素禀不足者, 但用此汤加柴胡一钱半或二钱, 速进一, 二服, 其效如神; 若寒凝阴盛而邪有难解者, 必加麻黄一, 二钱, 放心用之, 或不用柴胡亦可, 恐其清利也。 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 惟仲景独知此义。 第仲景之温散, 首用麻黄, 桂枝二汤, 余之温散, 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 此虽一从阳分, 一从阴分, 其迹若异, 然一逐于外, 一托于内, 而用温则一也。 学者当因所宜, 酌而用之。 若阴胜之时, 外感寒邪, 脉细恶寒, 或背畏寒者, 乃太阳少阴证也, 加细辛一, 二钱, 甚者再加附子一, 二钱, 真神剂也。 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 若阴虚火盛, 其有内热不宜用温, 而气血俱虚, 邪不能解者, 宜去姜, 桂, 单以三味加减与之, 或只加人参亦可。 若治脾肾两虚, 水泛为痰, 或呕或胀者, 于前方加茯苓一钱半, 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若泄泻不止及肾泄者, 少用当归, 或并去之, 加山药, 扁豆, 吴茱萸, 破故纸, 肉豆蔻, 附子之属。 若腰腹有痛, 加杜仲, 枸杞。 若腹有胀滞疼痛, 加陈皮, 木香, 砂仁之属。
养中煎四
治中气虚寒, 为呕为泄者。 人参, 一, 二, 三钱。 山药, 炒, 二钱。 白扁豆, 炒, 二, 三钱。 炙甘草, 一钱。 茯苓, 二钱。 干姜, 炒黄, 一, 二钱。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嗳腐气滞者, 加陈皮一钱, 或砂仁四分。 如胃中空虚觉馁者, 加熟地三, 五钱。温胃散五
治中寒呕吐, 吞酸泄泻, 不思饮食, 及妇人脏寒呕恶, 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 一, 二, 三钱, 或一两。 白朮, 炒, 一, 二钱, 或一两。 扁豆, 二钱, 炒。 陈皮, 一钱, 或不用。 干姜, 炒焦, 一, 二, 三钱。 炙甘草, 一钱。 当归, 一, 二钱。 滑泄者勿用。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下寒带浊者, 加破故纸一钱。 如气滞或兼胸腹痛者, 加藿香, 丁香,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白芥子之属。 如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 加桂枝, 肉桂, 甚者加柴胡。 如脾气陷而身热者, 加升麻五七分。 如水泛为痰而胸腹痞满者, 加茯苓一, 二钱。 如脾胃虚极, 大呕大吐不能止者, 倍用参朮, 仍加胡椒二, 三分许, 煎熟徐徐服之。
五君子煎六
治脾胃虚寒, 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 二, 三钱。 白朮, 茯苓, 各二钱。 炙甘草, 一钱。 干姜, 炒黄, 一, 二钱。 水一锺半, 煎服。
六味异功煎七
治证同前而兼微滞者。 即前方加陈皮一钱。 此即五味异功散加干姜也。
参姜饮八
治脾肺胃气虚寒, 呕吐欬嗽气短, 小儿吐乳等证。 人参, 三, 五钱, 或倍之。 炙甘草, 三, 五分。 干姜, 炮, 五分或一, 二钱, 或用煨生姜三, 五片。 水一锺半, 煎七, 八分。 徐徐服之。 此方或陈皮, 或荜茇, 或茯苓, 皆可酌而佐之。
胃关煎九
治脾肾虚寒作泻, 或甚至久泻, 腹痛不止, 冷痢等证。 熟地, 三, 五钱, 或一两。 山药, 炒, 二钱。 白扁豆, 炒, 二钱。 炙甘草, 一, 二钱。 焦干姜, 一, 二, 三钱。 吴茱萸, 制, 五, 七分。 白朮, 炒, 一, 二, 三钱。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温服。 泻甚者, 加肉豆蔻一, 二钱, 卅炒用, 或破故纸亦可。 气虚势甚者, 加人参随宜用。 阳虚下脱不固者, 加制附子一, 二, 三钱。 腹痛甚者, 加木香七, 八分, 或加厚朴八分。 滞痛不通者, 加当归二, 三钱。 滑脱不禁者, 加乌梅二个, 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若肝邪侮脾者, 加肉桂一, 二钱。
佐关煎十
治生冷伤脾, 泻痢未久, 肾气未损者, 宜用此汤以去寒湿, 安脾胃。 此胃关煎之佐者也。 厚朴, 炒, 一钱。 陈皮, 炒, 一钱。 山药, 炒, 二钱。 扁豆, 炒, 二钱。 炙甘草, 七分。 猪苓, 二钱。 泽泻, 二钱。 干姜, 炒, 一, 二钱。 肉桂, 二钱。 水一锺半, 煎服。 如腹痛甚者, 加木香三, 五分, 或吴茱萸亦可。 如泻甚不止者, 或破故纸, 或肉豆蔻, 皆可加用。
抑扶煎十一
治气冷阴寒, 或暴伤生冷致成泻痢, 凡初起血气未衰, 脾肾未败, 或胀痛, 或呕恶, 皆宜先用此汤。 此胃关煎表卅药也, 宜察虚实用之。 其有寒湿伤脏, 霍乱邪实者, 最宜用此。 厚朴, 陈皮, 乌药, 各一钱五分。 猪苓, 二钱。 泽泻,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干姜, 炮, 一, 二钱。 吴茱萸, 制, 五, 七分。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气滞痛甚者, 加木香五, 七分, 或砂仁亦可。 如血虚多痛者, 加当归二钱。 如寒湿胜者, 加苍朮一钱半。
四维散十二
治脾肾虚寒, 滑脱之甚, 或泄痢不能止, 或气虚下陷, 二阴血脱不能禁者, 无出此方之右。 人参, 一两。 制附子, 二钱。 干姜, 炒黄, 二钱。 炙甘草, 一, 二钱。 乌梅肉, 五分或一钱, 酌其味之微甚, 随病人之意而用之。 或不用此, 即四味回阳饮也。 右为末, 和匀, 用水拌湿, 蒸一饭顷, 取起烘干, 再为末。 每服一, 二钱, 温汤调下。
镇阴煎十三
治阴虚于下, 格阳于上, 则真阳失守, 血随而溢, 以致大吐大卅, 六脉细脱, 手足厥冷, 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 速宜用此, 使孤阳有归, 则血自安也。 如治格阳喉痹上热者, 当以此汤冷服。 熟地, 一, 二两。 牛膝,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泽泻, 一钱半。 肉桂, 一, 二钱。 制附子, 五, 七分或一, 二, 三钱。 水二锺, 速煎服。 如兼呕恶者, 加干姜炒黄一, 二钱。 如气脱倦言而脉弱极者, 宜速速多加人参, 随宜用之。
归气饮十四
治气逆不顺, 呃逆呕吐, 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 五钱。 茯苓, 二钱。 扁豆, 二钱。 干姜, 炮。 丁香, 陈皮, 各一钱。 藿香, 一钱五分。 炙甘草, 八分。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中气寒甚者, 加制附子。 肝肾寒者, 加吴茱萸, 肉桂, 或加当归。
暖肝煎十五
治肝肾阴寒, 小腹疼痛, 疝气等证。 当归, 二, 三钱。 枸杞, 三钱。 茯苓, 二钱。 小茴香, 二钱。 肉桂, 一, 二钱。 乌药, 二钱。 沉香, 一钱, 或木香亦可。 水一锺半, 加生姜三, 五片,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寒甚者, 加吴茱萸, 干姜; 再甚者, 加附子。
寿脾煎十六
一名摄营煎。 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 凡忧思郁怒积劳, 及误用攻伐等药, 犯损脾阴, 以致中气亏陷, 神魂不宁, 大便脱血不止, 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 凡兼呕恶, 尤为危候, 速宜用此, 单救脾气, 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 此归脾汤之变方, 其效如神。 若犯此证而再用寒凉, 则胃气必脱, 无不即毙者。 白朮, 二, 三钱。 当归, 二钱。 山药,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枣仁, 钱半。 远志, 制, 三, 五分。 干姜, 炮, 一, 二, 三钱。 莲肉, 去心, 炒, 二十粒。 人参, 随宜一, 二钱, 急者用一两。 水二锺, 煎服。 如血未止, 加乌梅二个, 凡畏酸者不可用。 或加地榆一钱半亦可。 滑脱不禁者, 加醋炒文蛤一钱。 下焦虚滑不禁, 加鹿角霜二钱为末, 搅入药中服之。 气虚甚者, 加炙黄耆二, 三钱。 气陷而坠者, 加炒升麻五, 七分, 或白芷亦可。 兼溏泄者, 加补骨脂一钱炒用。 阳虚畏寒者, 加制附子一, 二, 三钱。 血去过多, 阴虚气馁, 心跳不宁者, 加熟地七, 八钱或一, 二两。
三气饮十七
治血气亏损,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 筋骨历节痹痛之极, 及痢后鹤膝风痛等证。 当归, 枸杞, 杜仲, 各二钱。 熟地, 三钱, 或五钱。 牛膝, 茯苓, 芍药, 酒炒, 肉桂, 各一钱。 北细辛, 或代以独活, 白芷, 炙甘草, 各一钱。 附子, 随宜一, 二钱。 水二锺, 加生姜三片, 煎服。 如气虚者, 加人参, 白朮随宜。 风寒胜者, 加麻黄一, 二钱。 此饮亦可浸酒, 大约每药一斤, 可用烧酒六, 七升, 浸十余日, 徐徐服之。
五德丸十八
治脾肾虚寒, 飧泄鹜溏等证, 或暴伤生冷, 或受时气寒湿, 或酒湿伤脾, 腹痛作泄, 或饮食失宜, 呕恶痛泄, 无火等证。 补骨脂, 四两, 酒炒。 吴茱萸, 制, 二两。 木香, 二两。 干姜, 四两, 炒。 北五味, 二两。 或以肉豆蔻代之, 卅炒用或用乌药亦可。 汤浸蒸饼丸, 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甚者百余丸, 滚白汤或人参汤, 或米汤俱可下。 腹痛多呕者, 加胡椒二两更妙。
七德丸十九
治生冷伤脾, 初患泻痢, 肚腹疼痛, 凡年壮气血未衰, 及寒湿食滞, 凡宜和胃者, 无不神效。 此即佐关煎之偏裨也。 台乌药, 吴茱萸, 制, 干姜, 炒黄, 苍朮, 炒, 各二两。 木香, 茯苓, 各一两。 补骨脂, 炒, 四两。 神卅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七, 八十丸, 或百丸, 滚白汤送下。
复阳丹二十
治阴寒呕吐泄泻, 腹痛寒疝等证。 附子, 制, 炮姜, 胡椒, 北五味, 炒, 炙甘草, 各一两。 白卅, 二两, 炒熟。 右为末, 和匀, 入温汤捣丸, 桐子大。 每服一钱, 随证用药引送下。
黄芽丸二一
治脾胃虚寒, 或饮食不化, 或时多胀满泄泻, 吞酸呕吐等证。 此药随身常用甚妙。 人参, 二两, 焦干姜, 三钱。 炼白蜜为丸, 芡实大。 常嚼服之。
一卅丹二二
治脾肾虚寒, 不时易泻腹痛, 阳痿怯寒等证。 此即参附汤之变方也。 人参, 制附子, 各等分。 炼白蜜丸, 如绿豆大。 每用滚白汤送下三, 五分或一钱。 凡药饵不便之处, 或在途次, 随带此丹最妙。
九卅丹二三
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 八两。 制附子, 四两。 肉豆蔻, 卅炒, 二两。 焦姜, 吴茱萸, 补骨脂, 酒炒, 荜茇, 炒, 五味子, 炒, 各二两。 粉甘草, 炒, 一两。 炼白蜜为丸, 或山药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六, 七十或百丸, 滚白汤下。 如气虚者, 加人参, 或二两, 或四两, 尤妙甚。
温脏丸二四
治诸虫积既逐而复生者, 多由脏气虚寒, 宜健脾胃以杜甚源, 此方主之。 人参, 随宜用, 无亦可。 白朮, 米泔浸炒。 当归, 各四两。 芍药, 酒炒焦, 茯苓, 川椒, 去合口者, 炒出汗, 细榧肉, 使君子, 煨, 取肉, 槟榔, 各二两。 干姜, 炮, 吴茱萸, 汤泡一宿, 炒, 各一两。 右为末, 神卅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五, 七十丸或百丸, 饥时白汤下。 如脏寒者, 加制附子一, 二两。 脏热者, 加黄连一, 二两。
圣朮煎二五
治饮食偶伤, 或吐或泻, 胸膈痞闷, 或卅肋疼痛, 或过用克伐等药, 致伤脏气, 有同前证而脉息无力, 气怯神倦者, 速宜用此, 不得因其虚痞虚胀而畏用白朮, 此中虚实之机, 贵乎神悟也。 若痛胀觉甚者, 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妙。 若用治寒湿泻痢呕吐, 尤为圣药。 白朮, 用冬朮味甘佳者五, 六, 七, 八钱, 炒, 或一, 二两。 干姜, 炒, 肉桂, 各一, 二钱。 陈皮, 酌用, 或不用。 水一锺半, 煎七分, 温热服。 若治虚寒泻痢呕吐等证, 则人参, 炙甘草之类, 当任意加用。 若治中虚感寒, 则麻黄, 柴胡亦任意加用。
固阵
秘元煎一治遗精带浊等病。 此方专主心脾。 远志, 八分, 炒。 山药, 二钱, 炒。 芡实, 二钱, 炒。 枣仁, 炒, 捣碎, 二钱。 白朮, 炒, 茯苓, 各钱半。 炙甘草, 一钱。 人参, 一, 二钱。 五味, 十四粒。 畏酸者去之。 金樱子, 去核, 二钱。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服。 此治久遗无火, 不痛而滑者, 乃可用之。 如尚有火觉热者, 加苦参一, 二钱。 如气大虚者, 加黄耆一, 二, 三钱。
固阴煎二
治阴虚滑泄, 带浊淋遗, 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 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 随宜。 熟地, 三, 五钱。 山药, 炒, 二钱。 山茱萸, 一钱半。 远志, 七分, 炒。 炙甘草, 一, 二钱。 五味, 十四粒。 菟丝子, 炒香, 二, 三钱。 水二锺,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虚滑遗甚者, 加金樱子肉二, 三钱, 或醋炒文蛤一钱, 或乌梅二个。 如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 加川续断二钱。 如下焦阳气不足, 而兼腹痛溏泄者, 加补骨脂, 吴茱萸之类, 随宜用之。 如肝肾血虚, 小腹痛而血不归经者, 加当归二, 三钱。 如脾虚多湿, 或兼呕恶者, 加白朮一, 二钱。 如气陷不固者, 加炒升麻一钱。 如兼心虚不眠, 或多汗者, 加枣仁二钱, 炒用。
菟丝煎三
治心脾气弱, 凡遇思虑劳倦即苦遗精者, 宜此主之。 人参, 二, 三钱。 山药, 炒, 二钱。 当归, 钱半。 菟丝子, 制炒, 四五钱。 枣仁, 炒, 茯苓, 各钱半。 炙甘草, 一钱或五分。 远志, 制, 四分。 鹿角霜, 为末, 每服加入四, 五匙。 右用水一锺半, 煎成, 加鹿角霜末调服, 食前。 或加白朮一, 二钱。
惜红煎四
治妇人经血不固, 崩漏不止, 及肠风下血等证。 白朮, 山药, 炙甘草, 地榆, 续断, 炒, 芍药, 炒, 北五味, 十四粒, 荆芥穗, 炒, 乌梅, 二枚。 水一锺半, 煎七分。 食远服。 如火盛者, 加黄连, 黄芩。 如脾虚兼寒, 脾泄者, 加破故纸, 人参。
苓朮菟丝丸五
治脾肾虚损, 不能收摄, 以致梦遗精滑困倦等证。 白茯苓, 白朮, 米泔洗, 炒, 莲肉, 去心, 各四两。 五味, 二两, 酒蒸。 山药, 炒, 二两。 杜仲, 酒炒, 三两。 炙甘草, 五钱。 菟丝子, 用好水淘净, 入陈酒浸一日, 文火煮极烂, 捣为饼, 焙干为末, 十两。 右用山药末以陈酒煮糊为丸, 桐子大。 空心滚白汤或酒下百余丸。 如气虚神倦, 不能收摄者, 加人参三, 四两尤妙。
固真丸六
治梦遗精滑。 菟丝子, 一斤, 淘洗净, 用好酒浸三日, 煮极熟, 捣膏, 晒干。 或用净白布包蒸亦佳。 牡蛎, 煅, 四两。 金樱子, 去子, 蒸熟, 四两。 茯苓, 酒拌蒸晒, 四两。 右蜜丸, 空心好酒送下三钱, 或盐汤亦可。
粘米固肠糕七
治脾胃虚寒, 或因食滞气滞, 腹痛泄泻久不止者, 多服自效。 用白糯米滚汤淘洗, 炒香熟为粉, 每粉一两, 加干姜末炒熟者二分半, 白糖二钱, 拌匀, 于饥时用滚水调服一, 二两。 如有微滞者, 加陈皮炒末二分, 或砂仁末一分俱妙。 一法用陈老米粉亦妙。 此与古方固类四十九泄泻经验方大同小异, 并补阵养元粉略同。
玉关丸八
治肠风血脱, 崩漏带浊不固, 诸药难效者, 宜用此丸兼煎药治之。 及泻痢滑泄不能止者, 亦宜用此。 白卅, 炒熟, 四两。 枯矾, 二两。 文蛤, 醋炒黑, 二两。 北五味, 一两, 炒。 诃子, 二两, 半生半炒。 右为末, 用熟汤和丸, 梧子大。 以温补脾肾等药随证加减煎汤送下, 或人参汤亦可。 如血热妄行者, 以凉药送下。
巩堤丸九
治膀胱不藏, 水泉不止, 命门火衰, 小水不禁等证。 熟地, 二两。 菟丝子, 酒煮, 二两。 白朮, 炒, 二两。 北五味, 益智仁, 酒炒。 故纸, 酒炒。 附子, 制, 茯苓, 家韭子, 炒, 各一两。 右为末, 山药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百余丸, 空心滚汤, 或温酒下。 如兼气虚, 必加人参一, 二两更妙。
敦阜糕十
治久泻久痢, 肠滑不固妙方, 及妇人带浊最佳。 白卅, 炒黄, 二两。 冬白朮, 炒黄, 一两。 破故纸, 炒, 五钱。 右共为末。 临服时加白糖, 随宜用清滚汤, 食前调服如糕法。 如胃寒者, 每一两加干姜炒末五分或一钱。 如气有不顺, 或痛, 或呕, 每末一两。 加丁香一钱。 如滑泄不禁者, 每两加粟壳末炒黄一钱。 若以作丸, 则宜三味等分用。 即名敦阜丸。
因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