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
你们说的是伤寒里的寒热.不是温热.温热分为温疫和湿热.它是从口和皮肤而入的病.伤寒里的寒热是从太阳经而入的病.伤寒论它没离开六经病症.而温热是以三焦辨证和营卫气血.来辨证.如果用伤寒论来辨温热论.那是错误的.它们不是同一条道路. 朋友们流于口舌之争多沒意思,爽快点,南北派中医,搞一次以治疗为主的"华山论剑",打口水战,永无休止。
目的,增进友谊,加强交流,消除误解。
(一)双方商量,选择时间,地点,科目。
(二)对患者不收取医疗费。
(三)患者的宿食,需药店购买的中药费由患者承担。
(四)医者自带的药物,不收取费用。
(五)医者的宿食费用,待定。
科目选择:
一,白血病。<120天治愈>
二,消化道疾病。<慢性及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溃疡,胃出血,慢性结肠炎,內外痔疮><45天治愈>
三,强直性脊柱炎。<120天治愈>
四,中风后遗偏瘫。<120天治愈>
五,类风湿性关节炎。<120天治愈>
六,风瘫。<120天治愈>
七,重症肌无力肌萎缩症。<150天治愈>
八,脊腰椎側索神经硬化症。<120天治愈>
九,脊腰椎损伤性截瘫。<120~180天治愈,视症状轻重而定>
患者报名,经双方确认属上述症候者,各选两名,医者各施己术,在规定的时间內达到要求。
关于效果就由患者本人桉治疗进程来评判。
傍人禁止评判疗效。
医者尽倾其术,少说理论,可以说在治疗进程中的反应。
哦!对了
我传承的是温病学派,并兼修伤寒。
温病学派的精髓,就是一个"平"字安天下,是以柔克刚,这正合孔子的中庸之道,"內养正,外御邪"。
本人就用一个"平"字诀,主药三味,拿"白血病"当感冒治,一个"温润"诀,统治消化道疾病,主药三味。 好文章啊!读后真的是大长见识!祈盼先生的文章能早日写成!什么时候先生如果能在民间中医讲堂为我们传业解惑,当真是吾辈之福啊!
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辩别》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7737&fpage=1&highlight=%2B%D7%CF%BC%AB%CF%C8%C9%FA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说:
自來治溫病,以新感與伏邪為兩大原則。
吳鞠通溫病條辨、謂風寒傷人由皮毛而入,溫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個的氣化圓運動,即以形質而論,亦曲折重疊,並無直的中道可行。所謂新感溫病如虛。
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稱仲景有伏氣溫病之文。仲景伏氣之文,乃謂伏有何脈,即現何病,乃泛言各病如此,非專言溫病,非謂冬月伏有寒氣,至春變溫,只因王叔和於傷寒論首,妄加序例曰:冬日傷寒,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云云。後人遂認為伏氣溫病,此王叔和誤解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寒字之貽禍也。內經云: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畢直,豈有寒氣伏藏於肌膚三月之人,安然無恙,至春變為溫病之理。所謂伏氣溫病如此。一唱百和,不求甚解。原則既差,理路遂亂。因就經過事實,根據原理,作溫病本氣篇。
言溫病乃人身本身之氣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的寒,變成今年的溫。認為溫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認為伏邪變溫,於是以去邪為主義,遂用去邪之藥。去邪之藥,最傷本氣,本氣受傷,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猶以為邪難去,比比然矣。認為本氣自病,自知用調和本氣之藥。病去身安,乃無遺誤。
抱本氣自病的原則,以研求《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所載證狀與其方法,自能得著適當的妙處,而不為其所持原理的錯處所誤。
欲知病理,但憑藥性。世之治溫病,皆以銀翹散桑菊飲為宗,銀翹散桑菊飲之藥,皆疏洩降肺之藥,乃燥病之藥,非溫病之藥,燥則金氣斂結,藥宜疏洩,溫則木氣疏洩,藥宜收斂,斷無疏洩之病,用疏洩之藥治之之理也。 好文章啊!读后真的是大长见识!祈盼先生的文章能早日写成!什么时候先生如果能在民间中医讲堂为我们传业解惑,当真是吾辈之福啊! 受教!盼先生大作! 受教 远近咸苦不等于传染 楼上所言甚是,这可能就是时行和瘟疫的区别.
另楼主的案未必就是疫证吧?我看还是像温病.如果初诊加上石膏可能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