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23/9/26 01:04:47
========================================================================
你想健康地活到90岁以上吗?这本书值得一看。
hhbffq
发表于 2023/9/26 16:59:00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9/26 17:00 编辑
hhbffq 发表于 2023/9/26 01:04
========================================================================
你想健康地活到90岁以上吗 ...
越是人到中年 越是活得卑微【按:人到中年,身体健康开始亮起红灯,可惜这位作者仍然按西医药那一套思维方式处理健康危机,这是要量变引起质变的;到时大病来叩门,为之奈何!还是要学习中国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提倡淡食能多补,按摩导引令五脏元真通畅,保持人体的冲和之气,争取活到90岁以上(这是最低要求);若修真有成,就得像孙思邈那样既长寿(143岁),又有著作传世,以造福人类,这是最高境界,无须强求,道法自然就好!】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93691&s=zwyess王若愚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自由撰稿人太行山下昨天 2023-09-25-16:20人到中年,各有各的苦衷。最近工作、身体、生活、家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真是感觉越是到中年,越是卑微呀!首先是工作上推进很不顺利,新换的领导对我各种看不惯,大会小会挨批就成了常态。有时真的怀疑自己,从业二十年怎么就连这么点事都摆不平呢?不管怎样,还是要小心为上、谨慎办事。其次,就是身体出了一些问题,后肩部持续疼痛一月有余,去医院检查拍片也没找到啥原因,开了一堆治疗痛风的药,但是吃了也没啥好转,只能等着时间长一点看看会不会能痊愈。最让我操心的是孩子,平时夫妻两个加班比较多,孩子都是自己自理,布置给他的作业,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胡写一通。只有坐在他旁边盯着看着,才会认真一点。想想自己从小到大,在学习上都是名列前茅,也没让父母操过心,现在却只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偷懒,并且祈祷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老家的亲戚打电话通知,一个表嫂因病去世,才不到50岁的年纪。表哥悲痛万分,一整天没吃下饭。其实这个哥哥本身也是过度肥胖,患有糖尿病等疾病,家里为治病也掏空了,儿子还不争气、不好好工作。没能请假回去,打了一笔吊唁的钱给他。回头想想,现在跟老家亲戚的联系越来越少,一般就是红白事。熟悉的人正在凋零,连同龄人也在离去,让人不由得有点小感伤。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jpg父母和岳母的身体也出了一些状况,母亲来京时带她去医院作了检查,开了一些药进行对症治疗。让父母不要再种地,然后他们一边答应的好好的,一边又说天天弯着腰伺候菊花多难受。我说,赡养费我每月都打,你们把身体养好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了。大概这就是中年人的模样吧,有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功成名就,拥有幸福的事业和家庭;很多都如你我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着压力和委屈,但没地方发泄,也不敢有丝毫松懈。毕竟上有老下有小的,只能自己咬牙顶住了。压抑久了,借官网的树洞吐个槽,再继续搬砖干活,一点点慢慢改变吧,总得有点盼头,盼着自己和家人能够越来越好!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王若愚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太行山下+关注观察者网用户社区作者文章查看全部>>· 越是人到中年,越是活得卑微· 老年人旅游,怎么才能舒适?· 开学第一课考体能,需要报班吗?· 今天中元节,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在街头烧纸,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 小孩性早熟,危害有多大?
hhbffq
发表于 2023/9/27 00:33:43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9/27 01:24 编辑
西安交大24岁研究生,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现儿子卡里仅22元!
【按:陕西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是治疗中风的全国顶级中医专家,如果他运用电话指导他的学生马上予以中医药治疗的话,牛中楠同学是完全可以治愈脑出血的;但是落入西医手中,必死无疑,而且还看上了患者的年轻人体器官,我为牛同学的不幸遭遇深感痛心!】
http://society.sohu.com/a/718311964_121785752
2023-09-06 23:28 发布于:浙江省
2020年,西安交大24岁研究生突发脑溢血去世,父亲为其收拾遗物时,其银行卡内余额令他瞬间泪崩。http://p6.itc.cn/images01/20230906/f59548a3cdb44a81b627ef9f062eb4dc.jpeg01牛中楠是西安交大的一名研究生,他的老师同学没有不喜欢他的。平常牛中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院里谁有困难找他,总能得到他的耐心帮助。常常是牛中楠放下手中的事情,先去帮助同学,再回来加班加点的赶自己的事情。一次,恰逢牛中楠去其他地方参加比赛,实验室的同学像往常一样去饮水机接水,发现饮水机没水了,问班长在哪接水。这时有同学说:
[*]“我知道,牛中楠走之前才嘱咐过我。”
同学们纷纷奇怪,怎么是牛中楠嘱咐饮水机的事情?实验室以前没有饮水机,所以需要同学们自己带水到实验室。但常常有人会忘记带水,加上有时候处理数据或是实验遇到瓶颈,在实验室一待可能就是一上午,免不了想要喝水,这让不少同学感到苦恼。不知道哪一天起,实验室多了一台饮水机,而且里面的水总是及时更换,从来没有遇到过没水的情况。同学们都以为是老师发现了他们的难处,给他们买了台饮水机,还及时给饮水机换水。经说话那位同学提起,同学们这才知道,原来是牛中楠看到大家为喝水的事情发愁,自掏腰包给大家买了饮水机。每次饮水机的水要见底的时候,牛中楠就默默地换水,从来没有和同学主动提起过。如果不是他刚好要独自去参加比赛,恐怕他的同学们还被蒙在鼓里。http://p6.itc.cn/images01/20230906/1f94cbe00af24cbeb6b21dd344a9ed6e.jpeg022020年十月,牛中楠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怎么叫都叫不醒。这可急坏了他的同学,打急救电话将牛中楠送往医院。到了医院,医生检查抢救一番,才知道牛中楠是脑溢血。很快,牛中楠的父母也接到消息连夜赶到了医院。牛中楠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常年在工地上做一些零工,以此来养活一大家子人。虽然牛父牛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夫妻俩都很重视对牛中楠的教育,再苦再累都要送牛中楠去读书。牛中楠从小就明白自己只有读书他才能有机会改善他们现在的生活,在学习上下足了功夫。牛中楠很聪明,也十分争气,成绩常年在年级前列,高考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C9名校。在校期间,他也不忘初心,取得了一些实验成果,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本校继续读研。牛父看着躺在病床上对着他笑的儿子,心中不免酸涩。他刚刚在医生那得知,儿子的病因是脑中有一根先天畸形的血管,而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发现,要是能够早点发现,可能儿子就能够免受这苦。最让牛父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医生说长期以来的营养不良是诱发儿子脑溢血的罪魁祸首。牛中楠上大学之后就很少问牛父牛母要钱了,时不时还会给家里打钱。每次牛父在电话里问儿子,儿子总是说自己有奖学金。而且自己跟着导师做了一些项目,也在打一些零工,所以手头上有钱,不缺钱花,让他们不要担心。http://p8.itc.cn/images01/20230906/3bb639f8af2940b8b11a7c2fed4e0b23.jpeg牛中楠这病来得很急,他的同学得知了他家的情况后,懊恼没有早发觉的同时,纷纷自发给牛中楠捐款。不幸的是,经过几天的抢救,牛中楠不堪病痛的折磨,英年早逝,永远留在了他最好的年纪。在牛中楠去世之后,牛父牛母悲痛地回到了老家,但却没有带走牛中楠。在牛中楠去世的那天晚上,牛父牛母在医院里枯坐了一整夜,第二天,他们做了一个决定。牛父牛母找到医院,签了一份遗体捐赠书,将牛中楠身体的器官捐给医院,来挽救更多的生命。这是牛中楠在死前留给父母的遗愿,牛父牛母哭得脸上满是泪痕,他们听到儿子的这个要求的时候,开始是怎么也不答应的。但在儿子的坚持下,他们终是艰难地点了头。他们明白,儿子的这个举动会挽救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而且,这也是儿子的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延续,儿子也会很高兴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hbffq
发表于 2023/9/27 08:17:28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3/9/27 08:59 编辑
李可: 万病不治求脾肾
李可: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神用无方谓之圣 张雷http://www.duwenxue.com/shenghuo/127028.html李可: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神用无方谓之圣 本文转载自舍得《李可: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神用无方谓之圣+李可:辨证论治之难》 李可: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按:本案之中处方如加入援绝神方,或可缩短疗程!】对待一个气息奄奄的痢疾病人,黄连、大黄沾唇必死,这时应该怎么办?李可指出,中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论断,在危重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起死回生之效。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肾为先天之本,为人生命之主宰。内寄命门真火,为生命的原动力,五脏精气的源泉。故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气败亡则生命终结。故凡治病,皆当首先顾护脾肾元气,勿使损伤。若已损伤,亟亟固脱救肾,醒脾救胃,使胃气来复,病人才有生机(307页)。下面看一则万病不治求脾肾案例: 久痢成痨 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翁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300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藉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305页)。 按 李可治此案2个月,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治小儿白血病4个月,未用一味抗癌药,终于降服白细胞,使血色素恢复正常。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守脾肾元气的原则,在万病不治的情况下,确有起死回生之效。故李氏又进一步指出,前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保住了病人的生命,调动了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是中医学高层次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一生悟不透此理者,今特为点出(167页)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这是治西医病的原则:人是本,病为标;正胜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中医之“证”是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矛盾集中点,西医之“病”是局部的病变;当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其次是治西医病之七步: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有伏邪者,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使面对西医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最后跳出病名的巢穴,超乎象外,以六经辨证统治百病;治法要独辟蹊径,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走出一条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去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 神用无方谓之圣 汉代的张仲景是中医界的圣人,因为他发明了六经辨证治疗体系,理法方药俱全。为什么尊称为医圣?从古至今除了仲景先师还没有人发明一套有用的中医治疗体系。可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方与病相应乃服之”。真武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都有或然证,所以仲景就有“腹痛者去芍药”之类的灵活用药方法!“神用无方谓之圣”,这是《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因为任何疾病生成来都源于这个化,是怎么化来的?要抓住这个化,是湿寒化来的还是风热化来的,寒湿日久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化热,太阳病发展到身体承受极限就会发生传变而变为阳明证与少阳证,就是物极为之变,阴阳不测是人体疾病在化与变这个可循规律以外,还有不固定的化与变规律,我们把这种阴阳无规律的化与变的境界称之为神,这个测的原意是竹竿测量水的深浅有多米,就是阴阳变化不能完全用数的可循规律来测量,但可以用象来分析这个变化的境界,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五七就是说女子35岁开始衰老了,但这是可循规律,有的人可能提前到32或者延后到38才开始衰老了,但可以通过脉象以及证候把握这个境界,所以阴阳不测谓之神,是说阴阳的化与变的有时不是定数的,但观察象可以推断。妙手如神的医生能根据脉象分析疾病阴阳变化不定的规律,而因人因病因时处方下药就为之医界的圣人了,故神用无方谓之圣。所以临床用药是没有固定方子固定的法则的,都是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整体与变化的思想是就是中医与易经的灵魂!不要风寒太阳表实证就套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说什么仲景的方子最好不改为好,如果病人只是恶寒而周身疼痛无汗不咳喘,杏仁就要去掉,因为仲景有“喘家作,桂枝加杏仁厚朴佳”为证,说明杏仁是止咳喘而设。我去年6月受风寒周身疼痛恶寒无汗,夏季盖着大被,也不咽痛咳喘,就用麻黄15桂枝15炙甘草10 水煎服,一剂痊愈。我儿子风寒感冒咳速不恶寒体痛,我就用麻黄杏仁甘草3味即可,一般3天即可痊愈。回想10年前我自己终结一句学方法则是"心中有法而无方,证(症变)法变方自现"来勉励自己不要套方套药,说道容易,行道难呀!02年在北京随何绍奇老师侍诊,我问过恩师玉屏风散关于用药药量比例的问题,恩师说不一定白术用量就大于黄芪防风,因病的人而异。我想恩师的意思就是一人一方,不要套方套药,做到神用无方谓之圣的处方境界! 张雷辛卯年2月15日草2月25日修改于岐黄书屋!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05:06:45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38:51
人体、藏腑整体治疗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1e11e10102vo04.html 臧静 著 前 言现在的中医药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中药各地中药保护地的丧失,部分动物药材的禁用,中医药人员的后继无人,这是人类医学的巨大的损失。目前,我们面临着环境(空气)的污染,粮食疏菜农药的污染,激素药快速催长的鱼肉鸡鸭,转基因粮、油等等,这些有害的有毒食物,长期食用,会对人体、脏腑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引发产生各种疾病(癌症),甚至死亡。以上种种情况,如何治疗、预防这些病证,首选的应该是中医,西医预防应该是无能为力(中医长于内科,西医长于外科。)。其实治疗、预防这些病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从人体、脏腑整体来考虑,整体治疗。因为《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以五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神、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由于人体、脏腑、组织、器管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必然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每一脏腑、组织、器管的病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某一局部的病变都会影响整体,而整体病变又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如肝病可影响于脾、肺,使脾、肺发病等等。在治疗上,把局部病变做为整体的一部分去考虑,局部于整体兼顾。如先调理脾胃,再补益、修复脏腑虚损,恢复人体真元,然后解毒、清热,活血祛瘀,人体、脏腑整体调治。人体、脏腑整体治疗法,中药大型方剂,是打开医学禁区之门的钥匙,是研究治疗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最有效方法和方剂,熟炼掌握运用,就会有所突破,产生奇迹。中医人体、藏腑整体治疗法,中药大型方剂的运用,古人前贤没有流下多少大型方剂给我们参考探讨,目前,我们面临着众多的医学难题,需要这些大型方剂来打开医学禁区之门,希望中医学爱好者共同探讨研究。 目 录 总论··············· 藏象学说············· 预防原则·············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方药方剂············· 风湿性关节炎病的整体治疗法···· 糖尿病的整体治疗法········ 癌症病的整体治疗法········ 名医医案选··············· 总 论 人体、藏腑整体治疗法,是《内经》早就提出的科学治疗理念。《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治疗也应从人体、脏腑整体治疗为原则。《内经》对人体、脏腑及其生命的认识,是以古代解剖知识,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像的反复观察、验证,逐步总结归纳而来,所以俱有将人体、脏腑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人们认识特点,认为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有机的内在联系,在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彼此之间都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机体的变化,从而把人体看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并进而认为这个统一的客观实体还必须与外界保持协调平衡的联系。所以《内经》根据人体的整体观,人体与自然的必然联系,提倡人体、脏腑整体治疗的科学思想。 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人体脏腑组织结构,是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整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而又密切的联系。脏与腑,都有经脉相互络属,气血相互贯注,并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腑,以气、精、血、津、液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通过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动,参与维持整个生命运动的相对协调与统一;例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气血的生化运行,不但需要心肺的共同作用,还必须依靠脾的运化,统摄,肝的疏泄,贮藏,肾的温煦、滋养,然后才能运行全身,营养人体。五脏结构各有特征,功能上各有专司,在整体生命活动中又是相互配合的。 脏与腑,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内经》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它们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一阴一阳的表里关系。脏与腑又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或主藏精气而不泻,或主传化物而不藏,在整体活动中又密切配合,如脾胃在共同主管饮食的消化过程中,一主受纳,一主运化,一主升清,一主降浊,两者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内脏与器官、组织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联系。外在官窍、皮肉等组织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內脏精气的盛衰。《内经》说;“五脏常内阅于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辫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人体皮、肉、脉、筋、骨等组织也不例外,既要接受五脏精气的充养,就必然能反映五脏的机能状态。如《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临床上常根据皮、肉、脉、筋、骨五体,以及面、毛、爪、唇、发的外在表现,来推断内脏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构成整体联系的重要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无数的支脉,别络、孙络,把人体表里、上下各种器官组织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尤其是十二经脉的循环贯注,形成一个环状的经络系统,即由手太阴肺经起,沿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依次运行,然后再传至手太阴肺经。从而使各脏腑、器官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除了上述的联系外,体内具有营养、传导、联系职能的流动物质、气、精、血、津、液等,是所有器官组织赖以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器官组织之间整体联系的重要媒介。如肾藏精,精能化髓养骨,上荣于发,所以肾与骨,发是肾生理系统中三个相互联系的组织结构。又如只有肾所藏的阴精上济于心,心的阳气下降于肾,心肾才能相交,互相协调。再如只有肾精充盛,精能化血,肝血才能充盈,肝气才能不致疏泄太过。如果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或运行异常,机体就会失去整体的协调统一。 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内经》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形体从初生到形成,各种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内经在具体分析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时指出;“夫言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脏阴,心、脾、肺、肝、肾皆为阴;腑者,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脾也。 人体既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其生命活动,也必然是按阴阳对立原则进行的。《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形式,如果阴无阳,或有阳无阴,阴阳失去互为存在的条件,生命活动即吿终至,《内经》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当病情发展到了严重阶段,亡阴与亡阳总是相继出现,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越则阴无以固守,所以阴阳的相互维系,是生命存亡的关健。 《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处于恒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彼此互为消长,并在阴阳消长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求得相对平衡。如分属阴阳的物质或功能,必须在消长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例如食物的吸收与排泄,气体的吸与呼出,机能的兴奋与抑制,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汗孔的开张与闭合,阴精与阳气的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阴阳消长,都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产生阴阳偏盛偏衰,从生理状态转向病理状态。《内经》虽然强调阴阳平衡,但并不排斥符合生理水平的阴阳消长,而且认为这种消长变化是十分必要的。经说;“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在一昼夜之间,人体阳气总是不断地进行着消长变化,与外在环境保持统一协调,说明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 《内经》把阴阳相对平衡作为符合生理要求的基本准则,并明确提出衡量阴阳消长正常与否的各种客观标准。如果在某种病因作用下,人体阴或阳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致使局部或整体的阴阳消长起超了正常限度,就会破坏阴阳的相对平衡而发生疾病。《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衡所导致的主要病理变化。临床上,尽管疾病的表现有着千差万别,但究其本质来看,都可把它概括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是阴阳的偏胜与偏衰,就几乎概括了人体所有物质及功能方面的病变。如阴虚通常泛指体内某些物质的缺损;阳虚主要指人体机能和代谢活动的衰退;阴盛是指外来寒邪侵犯,或内在机能的衰退;阳盛是指外来热邪的侵犯,或内在功能的亢奋。因此,可以将疾病的共性归纳为阴阳盛衰,以达到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目的。人体、脏腑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它们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脏腑的阴阳平衡,维持着人体的健康与生命。所以《内经》早就提出治疗疾病应从人体、脏腑整体来考虑,进行整体治疗的理念,是非常科学的。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1:34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38
人体、藏腑整体治疗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1e11e10102vo04.html ...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整体治疗法的理论依据。藏象学说是《内经》在古代粗略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病理现象的治疗,效应的观察,分析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所形成的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学说。内容包括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与形体组织的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等藏腑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作为机体功能活动发展最高形式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关系等等。 中医学的整体观,来源于《内经》的藏象学说。藏象学说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以藏象学说为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对人体的整体性和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观的两个方面;人体、脏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藏与藏、藏于腑、腑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紧密联系,以五藏为核心,互相协调,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五藏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五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构成了以五藏为核心,包括与五藏密切联系的其他因素,如六腑、形体诸窍、精神情志等在内的五藏系统。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为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和自然环境密切联系。五藏系统和天人系统运动变化规律,机体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藏 腑 五藏功能与形体组织、四时阴阳的关系心;心为生命的根本,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其气血上荣于面,故面部色泽的荣枯,可以反映心气的盛衰,如心气足则面色红润,心气虚则色淡,或面色青暗。心主血脉,心气充实于血脉之中,心气足则血脉充盈,血行流畅,运行不息;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运动无力,血行瘀滯。 心属火,位膈上,主宣达阳气,为阳中之太阳,与夏热气相应。由于本脏阳气转盛,心之实证多表现为火,在炎夏酷暑流行的季节,常见心火旺盛的病证。 肺;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所吸入的天气和来自胃中的水谷之气,均要通过肺气的宣发肃绛,贯注心脉,布达全身。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呼吸出入,一升一绛,才能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营卫之气的运行,起到治理、调节的作用,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肺藏魄,表现为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属于精神活动之一,它依赖肺气的营养而发挥作用。肺主皮毛;毫毛附于皮肤之上,均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将水谷之精气敷布于皮毛,使之获得温煦与濡养,皮毛的荣枯,可以反映肺气的盛衰,如肺卫之气充盛,则皮毛荣润,肌表固密,不易为外邪所乘袭;若肺气虚弱,则皮毛憔悴枯槁,腠理不固,可见自汗、盗汗等。肺属金,位膈上,主肃绛阳气,为阳中之阴,与秋燥之气相应,本脏阴气不盛,肺之实证多表现为燥,在秋燥季节,多见燥气伤肺的病证。 肾;肾藏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是繁衍后代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所贮藏的生殖之精来源于父母,称先天之精,肾所藏的水谷之精,来自五脏六腑,称后天之精。人体精气足则生命力旺盛,精气虚则生命力衰减,因此肾精宜藏而不宜疏泄,所以肾为封藏之本。由肾精化生的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整个生、长、衰、老过程,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后天之精也需要先天之精的不断促进,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肾华在于发,发为血之余,需要肾气的充养,肾气盛则鬃荣润光泽,生长良好;肾气衰则发枯槁无华,容易脱落。肾藏精,肾精化生骨髓以充养骨骼,肾精充足,则骨得所养而动作有力;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多见下肢痿弱,或腰脊不能屈伸等证。肾属水,位膈下,主闭藏阳气,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寒之气相应。本脏阴气较盛,故肾之实证多表现为寒,在严冬季节,多见寒邪伤肾的病证。 肝;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主一身之筋膜。全身之筋需肝血、肝气的濡养,才能强健有力,耐受疲劳。如果肝血不足,肝气虚衰,则筋失所养,弛纵无力,易使人产生疲乏的感觉。肝藏魂,表现为谋虑及幻觉等,属精神活动之一,是与肝主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分不开的,当人深谋远虑筹划策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的时候,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濡养,而肝血的输送,又是通过肝气的升发来完成的。幻觉的出现,失眠多梦、梦游、梦语等,也与肝血不足,肝气失调有关。爪为筋之余;是肝的精气所生,依赖肝血的濡养。肝之精血足,则指甲红润而坚韧;精气虚,则指甲枯槁灰暗,或凹陷而易于脆裂。筋;即肌腱韧带,要依赖肝血和水谷精气的濡养,当肝血或水谷精气供给不足时,均可出现精力疲惫,运动乏力的现象,严重时可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痉挛拘急等。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同时又主升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的流畅,具有生养人体之气的作用。如果上述功能失常,不仅对肝脏有所影响,同时对人体气血的生化和流通,也会带来障碍。在妇科月经等病中,具有非常显著又重要的意义,古代医家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肝属木,位膈下,主升发阳气,为阴中之少阳,与春温之气相应。若本脏气不盛,故肝在六气病变中多表现为风,在春温季节,常见风邪伤肝的病证。 脾;脾胃仓廪之官。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其中精微部分,必须通过脾气的转输,才能到达全身,以供给各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需要。这些水谷精微,是化生营、卫、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脾主运化水谷,具有化生营气,统摄营血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于健运,营卫生化不足,往往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健忘,少寐,不耐思维等证。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其气主上升,故精气上荣于唇。如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口唇及周围红而润泽;反之,则色淡无华。全身肌肉依赖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全身,必须通过脾气的转输,才能使肌肉获得营养。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肌肉丰盈有力;脾气虚,则肌肉消瘦,倦怠乏力。 脾属土,位居膈下,运行水谷,称至阴之脏。胃喜湿而脾喜燥,湿土之气虽盛于长夏六月,但四时皆有湿气存在,本脏阴气转盛,而脾之实证多表现为湿,在湿盛之时,多见湿邪伤脾的病症。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具有受纳和传化水谷的作用,它们有各自的职能,但均主水谷的摄入,转化和排出。在生理上需要经常保持畅通,才能行使其正常的输泻功能,否则就会引起一系例的病变。胆主决断。胆,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胆气春升,则余藏从之,所以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人体阳气需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维持人体各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少阳主半表半里,是三焦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当春令阳气升发之时,胆气能否向上升发,直接影响各藏腑的功能活动。 十二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心主宰全身,具有君主的职能。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从心产生出来。心之所以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精神意识思维,在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因为“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缘故。精神意识活动虽与五藏有关,但都要受心的统帅和支配。另一方面,心主神明的作用,又是在心主血脉的基础上产生。经说“心藏脉,脉全神”,十分精僻地说明了心,血脉与神志二者的内在联系。肺;肺主治节。肺有协助心脏运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治理全身的作用。肺主呼吸,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合化为宗气,宗气贯心脉,推动气血运行,营养和温熙全身,维持各藏腑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血液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才能推动血液通达全身,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全身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协调一致。 肝;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太过,失于疏泄,易于使人急燥发怒。肝脏内寄相火,肝阳易于偏亢。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以及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深谋远虑,筹划策略进行禁张思维活动的时候,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而肝血的输送,又赖于肝气的升发。胆;胆主决断。胆有使人刚毅正直,不偏不倚,正确处理问题的功能。临床上胆气虚的患者,常表现为易惊、易恐、多疑、不决。肝胆在藏腑关系上相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膻中;心主之宫城。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能传达心脏的喜怒哀乐情志,心的喜怒哀乐情志由它发出。脾胃;仓廪之官。脾胃以膜相连,位居中焦,共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的作用性质和生理特点正值相反,却也因此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即所谓纳运相成,升降相应,燥湿互济的功能。 大肠;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小肠;小肠承受来自胃中的水谷,加以分清泌浊,进一步以消化。使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即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小肠分清浊的作用,有赖于脾的运化。肾;肾为藏精之脏,贮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骨强则能耐受重劳,动作有力;髓足则精神健旺,精巧灵敏。肾精不足,常见腰膝痠软,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头昏健忘,智力减退等虚弱的病症。 三焦;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等功能。脏腑之外,身躯之内,都属于三焦所辖范围。三焦功能与内脏功能相联系,在维持水液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肺在上焦,上焦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在中焦,中焦能运化转输水液。肾、膀胱在下焦,下焦功能化气行水,升清降浊,贮存水液,参与水液的排泄。 膀胱;膀胱位居下焦,是水液汇集之处。贮藏水液,是膀胱的主要功能。膀胱贮留的水液在肾阳的气化作用下,其清者上升于肺,复经肺之宣发,参与全身的水液代谢,其浊者,又在肾阳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排出体外。 十二藏的协调关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彼此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通,在生理上相辅相成。人体内脏之间具有高度的、统一的相互协调关系,从而使人体、藏腑构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 心主藏神,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联系。由心产生主宰的七情所伤;如心神思虑过度则伤脾,心神忧伤太过则伤肺等。所以从心主神明来说,心直接影响着五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协调平衡。心是藏神的处所,又是五藏六腑的主宰,其器质坚固,有心包络护外,外邪不能伤及,而且也不容外邪侵入。心主血脉,全身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的中枢。五藏六腑在心的协调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邪气入侵心肺,就会损伤心脏,以至神气耗散,人即死亡。 肺为各藏之长 肺居心上,故称为“心之盖”。全身经脉会于肺,以及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方面,肺在五藏气机升降出入和全身水液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自然之气由肺吸入,水谷精气经脾上归于肺,合为宗气,积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贯心脉而敷布周身。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全身经脉都聚会于肺,赖肺气的推动,血液始能转输全身,营养藏腑器官。肺主通调水道,由脾上输的水液,赖肺气的宣散作用,水液才能敷布全身。而且肺有肃降的作用,能通过使水液下输膀胱的方式,调节水液代谢,使之趋于平衡。只有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功能正常,全身藏腑器官才能得到宗气、血、津液等,不同形式的水谷精微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称肺为“肺之长”。 肾为水脏主津液代谢 肾脏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故称为“水脏”。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水液的升清降浊,吸收排泄,皆赖肾阳的蒸化,如果肾中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的调节障碍,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开合不利,则水液不能升清降浊,正常的环流,泛滥停蓄,卧则上盖于肺,使肺气上逆而喘息,甚至引起小便闭结,点滴不通等症。临床治疗以温肾扶阳施治。 脾居中土、灌溉四傍、不独主时 脾属土,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以养肝心肺肾四脏。肝心肺肾各主一季,唯独脾脏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故脾为孤脏,功能灌溉四傍。脾属土,位居中央,如地气能生养万物一样,灌溉四傍,以养心肝肺肾四脏。胃受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必须通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全身。 肝主藏血 肝脏能贮藏人体大量的血液并通过肝气的调节,供给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需要。当人入睡的时候,血液随着肝气趋于平静回流到肝脏,使分布在其他方面的血液相对减少,当人醒觉和运动的时候,血液随着肝气的布散,运行于经脉之中,使需要的部分得到补充。肝开窍于目,目得肝血的濡养,才会产生正常的视觉。如果肝血虚则视力减退,若肝气上逆,气血郁闭,可导致暴盲。人体四肢的运动,由筋所主管,只有筋脉得到肝血的充分濡养,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足得血的营养,才能行走,手得血的营养,才能握物;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摄取东西。反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四肢的运动就会受到障碍。 藏气的分布和作用 肝主人身生发之气,旺于东方,东方在左,故其气从左上升。肺主肃降,旺于西方,西方在右,故其气从右下降。心居膈上,居阳中之阳,功能布散阳气于表。肾居膈下,属阴中之阴,主治阴精水腑于里。脾土旺于四季,主运行水谷之气,功能如同趋走不息的使者,称脾为之使。胃主受纳,五谷所归,是水谷消化腐熟的场所,功能如万物汇聚的集市,称胃为之市。 五藏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为五藏之主;在心的主宰下,五藏各司其职。心有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又是全身血液运动的动力,五藏及其五窍五体等形体组职的功能,需要心的统帅下,才能协调一致,也需要赖心才能得到水谷精气的濡养,所以心是五脏六腑以及精神的主宰,耳目、肺肝脾肾都听命于心。心的功能正常,才能听音,目始能司视觉。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畅,宗气才能贯心脉,营运血液通达全身。肺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所以,称肺为心相。 肝气升发,肝血充盛,则人能出谋虑,主决断,所以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除为心所主以外,也与肝气的疏泄升发,和肝对血液的贮藏与调节有关,所以,称肝为之将。 脾主肌肉,肌肉能护卫五脏六腑。脾主运化,能转输水谷精微,化生卫气。四季脾旺,则卫气充盈肌表,五脏六腑不受邪,所以称脾为之卫。 肾主骨,为全身支柱。肾开窍于耳,肾的精气,上通于耳窍,能使听觉灵敏。 五藏与五液的关系 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转输,分别归藏五脏,变化化而为五脏各自所主的水液,濡润相关的空窍,是谓五脏化液。心主血,汗为血液所化。津液从中焦进入肺脉,与营气化合,通过心脏的化赤作用,变化为血。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鼻为肺之窍,肺的津液上出于鼻为涕,以润鼻窍。肝藏血,开窍于目,目的肝血的濡养,而能视物,肝血中的津液满溢,则双目润泽。如情志失常,肝气上逆,迫液外泄而为泪,所以泪为肝液所化。涎为口中津液,其中转清稀的为涎。脾开窍于口,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津液,赖脾气的升清作用,才能上出于口,润泽口腔,所以为涎为脾液。唾是口液中较稠厚的部分。肾藏精,主水液,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两穴,为液出之通道,所以肾液可循肾脉上注于舌下,出廉泉、玉英为唾,润泽口舌。 五脏与五气的关系 五藏各有其所恶;肝为风木之脏,主管全身筋的运动,又与四时风气相通,易于感受风邪,而使筋拘急痉挛。肝的病变,容易出现各种动风的症状,如眩晕、昏厥、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等症。心为阳热之脏,主管神志和全身血脉;又与四时热气相应,易于感受热邪。心的病变,容易出现各种火热的病症,如心烦口渴、狂躁不安、面目红赤、吐血衂血等。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虽与四时的燥气相通,但更易于外来寒邪所侵。肺的病变中,容易出现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症见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喘息、鼻塞流涕的病症。肾为寒水之脏;主藏精,生髓养骨,虽与四时寒气相应,但其性喜润恶燥,燥胜则精伤,骨髓枯竭,内热亢盛。在肾的病变中,阴精耗伤,则容易出现咽干口燥、骨蒸劳热、咳血盗汗、舌红而干,腰膝痠软等症。脾为湿土之脏,主管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并主水液的运化与转输。脾的病变,容易出现湿胜,可见大便溏泻、脘腹满闷、头重身重,四肢困倦之症。脾又与四时湿气相应,易于感受湿邪。 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 胃以受纳和消化水谷为其主要功能,所以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汇集之处,称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水谷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禀受胃中所化生的精微之气的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人以胃气为本。如果胃气衰败,脏腑组织无从获得滋养,抗病能力衰退,药物治疗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是古今医家都十分重视顾护胃气的原因。 五味,食物和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五味入胃后,对五藏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对藏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味酸的入胃后,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甜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所以偏食五味,会导致五藏功能的异常,如多食酸味,能使肝气偏盛,影响及脾,而使脾气衰竭。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均赖胃中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濡养。胃中水谷所化的水谷精微,上行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所以尽管水谷精微在脉中的运行需赖宗气推动,但脉中的水谷精微来源于胃,并赖胃气的资助,才能向上传注于肺,然后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濡养五藏六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精气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所化,但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或化为气;或合而为血;或化生为精;或表现为神。所以五脏所藏精气不同,所主精神活动也不相同,如心主血脉而养神,肝藏血以舍魂,肺主气以养魄,脾生营而藏意,肾藏精在神为志。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其具体的分工是,胃主受纳水谷,小肠泌济别汁,大肠主传送糟粕,膀胱主贮存水液排泄水液,三焦主通调水道,而总的功能不外是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两方面。 五脏主藏精气,其所藏精气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只有所藏精气平满充盛,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宜散泄于外,如果五脏失藏,精气不足,就会出现种种虚性的病变。 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化生精微的场所,水谷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六腑以通为用,虽常有水谷充实,但不能久留。如果水谷或糟粕久留不去,六腑不通,就会出现种种实性的病变。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生理特点 奇恒之腑脑、胆、女子胞。髓为精所化,脑为髓之海,故脑髓皆为精气所寓。骨藏髓;血运脉中;胆藏精汁;女子胞纳精气,孕胎儿。六者皆蓄藏精气,濡养机体,只宜丰满充盛,不宜散泄于外,故有藏而不泻的特点。六者大多中空似腑,但内藏精气又类脏,似脏非脏,象腑非腑,所以称为奇恒之腑。 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有受纳、运化水谷、通调水道,排泄糟粕的作用,以通为用,只宜转输运行,不宜久留蓄积,所以称为传化之腑。魄门与五脏密切相关,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是维持五脏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前提,所以魄门排泄大便的功能,为五脏所役使,五脏的功能,又为魄门所役使。 五脏与六腑的配合关系 肺合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手太阴肺之脉,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手阳明大肠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转输糟粕,为传道之腑。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送糟粕,大便始得通畅。反之,大肠传道失常,大便不通也会影响肺气的肃降而出现胸满喘咳之症。 心合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胃中水谷,并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太阳小肠之脉,络心属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经实热,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等症。反之,如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薫于心,出现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等症。 肝合胆;胆是贮藏精汁的脏器,与其传化之腑受成水谷浊质不同,称为中精之腑。胆与肝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足厥阴肝之脉,属肝络胆;足少阳胆之脉,络肝属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故胆中精汁是否充盛,取决于肝气疏泄与否。而肝气的疏泄与否,又与胆中精汁是否充盛,胆气是否畅达有关。 脾合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足太阴脾之脉,入腹,属脾络胃;足阳明胃之脉,下膈,属胃络脾。脾与胃相互配合,胃主受纳水谷,为“五谷之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所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共同完成体内升清降浊的作用。 肾合膀胱;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足少阴肾之脉,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之脉,络肾属膀胱。膀胱主贮藏水液,排泄小便,为“津液之腑”。归膀胱水液为浊,须赖肾阳的气化作用,浊中浊才能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才能再经三焦上升至肺。 三焦者,与六腑所合;三焦为水液的通道,水液在三焦水道的升降循环,必须依靠肾阳的气化作用,所以手少阳三焦隶属于肾。肺主一身之气,肺主肃降,则水液下输膀胱,其中水液之清者,再经肾的气化上升肺,复由肺化水下降至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如此循环,才使水道通调,唯有肾与肺互相配合,才能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膀胱为贮存津液的脏器,但需赖肾阳气化正常,才能使三焦水道调畅,膀胱开合有度。三焦是水液气化的场所,通行水道的器官,全身水液都在三焦之中升降流通。三焦与膀胱同为水腑,三焦是水液的通道,膀胱是贮存水液的器官,三焦运行的水液最终归藏于膀胱,浊中之浊排出体外。三焦为中渎之腑,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以水脏而统领水腑。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4:17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1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整体治疗法的理论依据。藏象学说是《内经》在古代粗略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 ...
五藏的相克关系和与五体的联系 五藏所属的形体组织,直接受五藏精气的荣养,与五藏在生理上有特殊的联系,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如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血在脉中的运行,由心气之推动,故心之合脉也。心气充盛,血脉满盈,则面色红润,故其荣在色。肾属水,心属火,肾水可制约心火,不使心火过亢,故其主为肾。 肺主一身之气,功能宣发卫气,输送津液等营养物质温养肌表,故肺之合为皮毛。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卫外固密,故其荣在皮毛。心属火,肺属金,肺金受心火的制约,才不致清肃太过,故其主为心。若心之阳热太过,则肺受火灼而阴伤,是为火刑肺金。 肝藏血,筋联络百骸,主司运动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强健有力,肢节才能运动自如,故肝之合为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即赖肝血的濡养,则肝血之盛衰,可以在爪甲的荣枯反映出来。肝血充盛,则爪甲坚韧润泽,故其荣在爪。肝属木,性喜条达,肺属金,性主宣降。肺气宣发,则肝气不致郁结,肺气肃降,则不致升发太过,故其主在肺。 脾功能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供养肌肉,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轻劲多力,脾之合为肉。脾开窍于口,唇为口之门户,脾之盛衰可表现于唇。脾气健旺,精气充足,则唇色红润,故其荣在唇。脾属土。肝属木,肝木制约脾土,肝气疏泄条达,脾气才不致雍滯,故其主在肝。 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盛则骨骼坚强,故肾之合为骨。发为血之余,其营养来源于血,但精能化血,发之生机又源于肾,故肾精之盛衰可表现于发。精充血盛,发的濡养,则光泽黑润,故其荣在发。肾主水,脾属土,主运化水湿,故脾土健运,可制约肾水之泛滥,故其主在脾。 三焦的部位和功用 上焦指胃上口以上,即胸中的部位,包括心与肺。以功能言,上焦为肺所居,宗气之所聚,而宗气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上行至肺,然后布散全身。上焦之气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出于胃上口,循食道穿过膈膜,散布胸中,横走腋下,沿手太阴经脉下行至手,又沿着手阳明经脉上行至舌,下行交于足阳明胃经。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能推动营气运行全身,白天与营气偕行二十五周次,夜晚偕行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其行五十周次,总会于手太阴经。 中焦是指上焦以下,自胃口开始,包括脾胃所在的部位。从功能言,中焦之气与上焦之气一样,也出于胃上口,但其功能与上焦之气不同。中焦受纳水谷,并对水谷进行消化,泌别糟粕,蒸化津液,化生精微,向上转输于肺脉。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与津液相和合,乃化生血液。中焦的作用,主要是消化吸收水谷的精微和津液,然后注入肺脉,化生为具有营养作用的血液,血液运行奉养周身,是体内最宝贵的物质,能独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而其中由中焦吸收的饮食精微所化生的成分,称为营气。 下焦指胃下口以下,包括大小肠、肝、肾、膀胱等。从功能言,水谷受盛于中焦胃,然后转输下焦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糟粕别行于回肠,然后排出体外,水液也在回肠别渗于膀胱。 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上焦心肺宣发敷布水谷精气,象天空中的雾露之升腾猕漫一样,散布全身,滋灌脏腑,温养肌肤。中焦脾胃受纳消化水谷,并吸收运化其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其主要功能是腐熟、化生、象以水沤物使之变化。下焦主出而不纳,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令糟粕与水液循下焦下行,从前后二阴排出体外,所以说下焦的功能如同沟道使水浊下流一样。 四海功能及所主腧穴 水谷入口,汇聚于胃,胃是受纳腐熟水谷之处,五脏六腑皆禀气受精微之气于胃,故称为“水谷之海”。主腧穴;气街、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经气出入,气血输运的枢纽。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大杼、上、下巨虚,三穴是冲脉气血输经的主要腧穴,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膻中指胸中部位,为肺之所居。肺主一身之气,行呼吸,吸入大气,与水谷精气合为宗气,以充养全身。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故称为“气海”。哑门、大椎、人迎,三穴是膻中气海气血输注的主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脑为髓之海;髓为精化,藏于骨腔者为骨髓,其中藏于脑者最多,所以脑为髓汇聚之处,故称为“脑海”。百会、风府两穴是髓海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血。 五脏与七窍的正常生理关系 五脏上通于七窍,两耳、双目、口、鼻为“七窍”。五脏的精气,通过经脉等途径,由内而外达七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病理情况下,七窍又可反映五脏的病变。鼻是肺脏进行呼吸的通道,鼻要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嗅觉,必须依赖肺脏功能的正常。所以肺气和调则鼻能辨别香臭,如果肺气为风寒或痰热所阻,常可引起嗅觉障碍,甚则气喘鼻煽。手少阴心经之脉上系于舌本,所以心气通于舌。心功能正常,则舌能辨五味。反之,心有病变,可以从舌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如心血虚,则舌质淡;心热则舌尖红,甚则舌体糜烂。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联连目系。肝功能正常,则目能辨别五色,这说明视力的强弱多与肝有直接的关系。如肝血不足,多见双目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所以临床上治疗眼部疾患多从肝入手。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口能辨别谷食的滋味。反之,脾有病常可影响味觉,如脾虚多见饮食乏味;脾有湿热,常感觉口有甜味。脑为精明之腑,与耳的听觉功能有关。肾藏精,生髓益脑,故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肾功能正常,则耳能辨别五音。反之,肾精虚则两耳失聪,或觉耳若蝉鸣。 五脏有病,可以导致七窍不通,有关感觉发生障碍。六腑有病,会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滯,气血稽留与局部邪气相搏,形成痈肿。 目与脏腑的内在联系 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汇聚于眼窝,形成眼睛。五脏与眼的各部位组织有密切的联系,肾之精上注瞳孔(瞳子),形成瞳孔的正常功能,瞳孔与肾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瞳孔的疾病以治肾为主。 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养筋,故肝之阴血,又称为筋之精。“黑眼”属肝,即瞳孔外围黑睛部分。肝之精上注黑眼,形成黑眼的正常功能,黑眼与肝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黑眼的疾病以治肝为主。 心主血脉,故血之精,即指心之精。目两眦血络为心血所充盈,心之精上注于络,临床眼之脉络有病以治心为主。 肺主气,为气之精,即指肺之精。“白眼”属肺,即黑眼外围的白色部分。肺之精上注于白眼,形成白眼的正常功能,白眼与肺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白眼的疾病治疗以治肺为主。 脾主运化而主肌肉,故脾之精又称为肌肉之精。脾之精上注于眼睑,形成眼睑的正常功能,眼睑于脾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眼睑的疾病治疗以治脾为主。眼为肝肾心肺精气汇聚之处,故又称为筋骨血气之精。眼睑有包裹眼睛的作用,并与眼的络脉相合并,形成目系。 脉.髓.筋.血.气.与目.脑.节.心.肺的所属关系 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十二经脉上注于目,所以说“诸脉者,皆属于目”。髓为肾精所化生,藏于骨腔及脊柱中,脊髓上通于脑,为髓汇聚之处,所以称脑为“髓之海”。如果肾精不足亏虚,髓海不足,就会出现头旋耳鸣,腿酸眩晕,视物不清,周身懈怠无力,常欲安卧等症。筋生于骨,连络于骨节之间,能弛张收缩,使骨骼关节运动自如,所以有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所以说“诸筋者,皆属于节”。血是充盈血脉的主要物质,血液之所以能环周不休,营养全身各部组织,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如果心气不足,则血运瘀阻;反之,血液亏虚,也可导致心气不行。所以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同时又将脾上输的水谷精气结合,形成宗气,积聚胸中,上出喉咙以行呼吸,下贯心脉以行气血,起着主宰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6:12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4
五藏的相克关系和与五体的联系 五藏所属的形体组织,直接受五藏精气的荣养,与五藏在生理上有特殊 ...
二、气血精神 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和功用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男女两性交合,父母先天之精聚合变化而成新形体的自身之精。对新形体而言,精是形体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物质,是繁衍后代,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是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 气;水谷精气是饮食物化生的气状精微物质,经胃的吸收,脾的转输,通过上焦心肺的宣发作用,散布全身,充养形体内外,温煦肌肤,润泽皮毛,象雾露灌溉草木一样,称为气。 津;津是水液中的清稀部分,流行于肌腠之间,若腠理开发宣泄,津外泄为汗。津在体内不易观察,而排出体外可见的汗液是体内之津所化。津的功能——能布散周身体表,温养皮肤,肌肉。 液;水谷入胃,化生精微,其中水液的稠厚部分,渗润骨骼,使关节滑利,流泄润泽于脑,以补益脑髓,渗润皮肤,使皮肤滋润,称为液。津与液都属正常的水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液散布于体表,能温润肌肤,布散于体内,能灌溉脏腑;渗注于空窍,能润泽耳、目、口鼻;浸润于骨节,使关节滑利;流注于骨髓,能补益于脑髓;渗灌于血脉,能补充血液。但津与液两者在性质上,分布部分和作用上有所区别,津清稀,流行于表,以温润肌肤。液浓稠,流而不行,故主里,以润泽空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 血;血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与血液,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作用的赤色液态物质。 营气;营气与津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有约束营血,使之行于一定的通道而不致外溢的作用。 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 神在《内经》有以下四种含义;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如经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2、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如经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3、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内经认为,神的状态集中地反映着整个机体的健康情况,是诊断疾病,判别预后的重要依据。如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4、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经说“心藏脉,脉全神”。人体的形成与生命活动都起源于精,如男女两精相互搏击,所形成孕育着新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所形成的生命活动称为神。 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魂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活动。魄与魂同属于神,是先天具有的动作、感觉等本能活动和低级反应,在神的支配下,辅佐神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称为魂。如魂失去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就会出现梦觉、幻觉、梦语、梦游等情况。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生命机能活动,血气营卫既是生命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包括魂与魄两个方面,又可分属于五脏,如《灵枢、本神》说“心藏神,脉全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神魂魄意志不同的精神意识思维形式分别产生于五脏。所以只有人体血气调和,营卫运行,通畅五脏分别职司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神才能归藏于心,魂魄才能俱备。 血脉调顺通利,则水谷后天之精所化生的气血运行全身,不断充养先天之精,资生为五脏六腑之精,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生命功能。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要仰赖后天水谷之精的营养。先天之精也需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补充,所以说,神是由水谷精气化生的。精与神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精充则神旺,精亡则神灭,反之,得神者畅,失神者亡。 神的思维发展过程 神是指意、志、思、虑、智概括思维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整个思维形式的发展过程称为神。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接受来自客观事物的刺激,并加以分析,最终作出反应的功能,是心藏神。忆;心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称为忆。志;將忆念得保持下来,即对事物表象认识的累结称为志。思;反复酝酿思考,在形成忆念,并不断累结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即对事物进行反复分析,比较的过程称为思。虑;心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由近而远地估计未来变化的思维过程称为虑。智;在意志思虑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事物,即支配行为对事物作出恰当的功能称为智。意志,属认识的感性阶段,思虑属认识的理性阶段。意、志、思、虑、智等五个不同的思维形式,反映了认识由现象深入本质,由低级进入高级,说明了神的思维发展过程。 肝藏血,心主脉,脾生营,肺主气,肾藏精,血、脉、营、气、精是神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盈,则机体生命活动旺盛,五脏功能正常,则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乱。如放纵嗜欲、恣意耗伤,五脏精气失藏,精气离开五脏失守,则精神意识失去正常的物质基础,而引起相应的异常精神变化。如魂魄飞杨,则魂不守舍,梦游呓语,肢体不仁不用。意志恍乱,则不能正常记忆、思考。 血气精神的重要作用 血气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以精气血为其物质基础,又是精气血的主宰,起着主管精气血形成和输布的作用。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使之趋于平衡的通路,人体内外的组织器官,必须通过经脉的传注,才能获得气血充分濡养,维持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如使筋骨柔润健强,关节灵活滑利,肢体运动自如等。 卫气是行于脉外,敷布于体表的阳气,具有温养肌肉,充润皮肤,致密腠理,主管汗孔开合等重要作用,所以卫气功能正常,则肌肤健壮,卫外固密。 精神志意是接受外界刺激后,通过思维,确定目的,以支配行动的心理活动。志意调和,不但能使思想集中,精神专一,魂魄不致散漫无常,懊悔愤怒等异常清绪也无从产生。而且还使五脏的功能,不至因为精神情志的变化,而引起气运失常,从而使五脏功能正常,正气健旺,不会受邪气干扰而生病。 营、卫气的生成和功用 人体的精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消化吸收成为精微上传注到肺。心肺同属上焦,肺主气,主宣发朝百脉;心主血脉,在心肺的协同作用下,五脏六腑得到水谷精气的供养。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中,清柔的为营,刚悍的为卫。营气清柔,属阴,化生为血液,而运行于血脉之中,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肢体百骸,循环不息,营养全身。卫气刚悍,其性流利,运动迅速,行于脉外,到达皮肤分肉之间,发挥固护肌表的作用。营气与卫气会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昼夜各循行五十周次,然后会于手太阴肺经,如此阴阳表里依次相贯,终而复始,永无休止。营气柔和,循行于经脉之中,与津液和合,化生血液。卫气刚悍,流动迅猛滑利,行于脉外,循行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发挥温煦皮毛,固密肌表,司腠理开合等作用。卫气属阳,而一身阳气根于下焦肾,卫气只有不断受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温煦固表的作用。 宗气的生成和功用 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先出于中焦,升则行于上焦,在上焦吸入的自然之气相结合而形成为宗气。宗气汇聚于胸部膻中,膻中又称为气海。宗气自肺部沿咽喉而出,推动肺脏进行呼吸,呼则出,吸则入,保证人体正常呼吸运动。宗气在上积聚于胸中气海,贯注于心脉,行于呼吸之道。宗气即行于脉内,又布于脉外。宗气在下集于丹田,经足阳明气街,下行于足。宗气贯通心脉、息道,有助肺行呼吸,心有运营血的作用。如宗气失常,可引起血脉凝滯的病变,而影响肢体的寒温、运动,以及心肺搏动。 真气的生成和输布 真气,又名原气(元气)。原气根源于肾中,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由肾中的精气所化生,并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真气具有推动与温煦的功能,能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真气根源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但又依赖胃中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人有胃气,则肝就能得到真气的滋养,维持肝的生理功能。春时肝木当令,人有胃气,则真气布散于肝脏,肝主藏真气,而使营养筋膜等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人有胃气,则真气贯通心脏,心主藏真气,而使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人有胃气,五脏真气主藏于脾,不但有利于脾主肌肉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能使脾气健运,吸收后天水谷精气,不断滋养真气,五脏真气的濡养又来源于脾。 人有胃气,则真气上归于肺脏。肺主藏真气,故能主治节,宣通运行营卫阴阳之气。 人有胃气,五脏真气亦下藏于肾。冬时肾水当令,阳气内敛,肾气闭藏,故五脏真气亦下藏于肾,化精生髓,充养骨骼。 津液的生成和功用 饮食五味入口,通过胃、脾、大小肠的作用,其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分别注入五脏四海,以营养全身。而其中的津液以不同的形式,沿不同的道路布散全身。水谷入于口而转输到肠胃,所化生的津液可分为五种;上走洇道者为“泣”;走廉泉者为“唾”;走腠理者为“汗”;下走膀胱者为“尿”;内走骨空者为“髓”。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在三焦的气化作用下,津液输布充养全身脏腑组织。津与液同属水液,皆源于饮食水谷,但二者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所不同。性质清稀,随卫气运行周身体表,分布于肌肤之间,温润肌肉皮肤者称为津;性质稠厚,随营气循经脉运行于体内,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孔窍者称为液。 食物精微的输布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脾,通过脾的运化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转输上归于肺。首先依靠肺气的宣发作用,使水谷精微敷布于周身皮毛,通灌于五脏经脉,即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朝百脉,水精布散,参与代谢,最终回流到肺的为清中之浊。然后依靠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膀胱。再经肾中阳气的蒸化,清浊分离,浊中之清者复归于肺,然后输注全身。浊中之浊者变为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水液的输布虽然是一个几呼所有脏腑都参与的复杂过程,但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只有五脏功能活动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才能保持水液代谢的正常,维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7:51
hhbffq 发表于 2023/9/28 11:46
二、气血精神 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和功用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男女两 ...
二、防治原则 ( 一、预 防 原 则 疾病治疗,首重预防,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 的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已把预防思想扩大而运用到治疗方面去,这种治疗上的预防,也是中医学在预防方面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今日之癌症,中医完全可以未病先防,避免癌症的发生。如在癌症未发生之前,补益、修复脏腑虚损,调节脏腑阴阳,恢复脏腑功能,人体、脏腑整体调治,人体健康,百病不生。预防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如“调养精神情志,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应用药物预防”。 调养精神情志;人类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很密切的关系。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如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刺激,都足以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生疾病。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也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内经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摄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加强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体操、太极、八段锦等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舒和关节,调和气血。这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注意饮食起居,《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年,度百岁乃去”。这说明了饮食起居必须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使身体健康。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也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如荤素平衡,五味平衡等。如多食咸,伤肾,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伤心,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伤肺,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伤肝,则肉胝膙而唇揭;多食甘,伤脾,则骨痛而发落。生命的持续虽然有赖于饮食的给养,假使暴饮暴食,没有节制,或偏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适当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过度的疲劳或房劳,却能伤损真元,产生疾病。 药物的预防是使用以上方法都无效果的情况下,采取药物预防。如人体五脏虚损,真气衰减,百病丛生之前,立刻进行补益脏腑真元,补益、修复脏腑虚损,平衡脏腑阴阳,人体、脏腑整体调治,使身体健康,百病而不生。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治疗上的预防措施。凡疾病的传变,一般都是由浅入深,并可由这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疾病发生以后,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如内经早就提出既病防病的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传变与防治规律,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运用和科学依据。 二、治疗原则 治疗疾病的原则,应以人体、脏腑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临床治疗中,立法处方要以人体、脏腑的整体来考虑,整体调治,整体用药。虽然中医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都应该以人体整体调治为原则。比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正邪斗争,消长盛衰变化,因此,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而在此总则指导下,采取补气,滋阴,养血等补益法以扶正气,才可发汗、涌吐、攻下等法,进行脏腑整体调治,祛邪而不伤正气。治疗的具体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时,必须要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求本有多种含义;如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等等。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还不是疾病的本质。如头痛,可由外感、血虚、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应该通过全面地综合分析,找出致病的原因,分别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方法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在运用治病求本这一原则时,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一、正治与反治 《内经》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两种治法。逆者正治,就是采用与病变性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如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等。从者反治,就是采用顺从疾病外在现象而用药的治疗,如见热象而用热药,见寒象而用寒药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反治法有以下几种。 1、寒因寒用;既见寒象用寒药。适用于里热极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症。 2、热因热用;既见热象而用热药。适用于阴寒盛,阳气大衰,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塞是闭塞不通畅,一般对塞的症状应当使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如腹胀则当消胀,但是,如脾虚而致腹胀,虽胸腹胀满,但并无痰、湿、食积、瘀血等实邪留滯,如用通利,则脾气更虚,胀满益甚。必须用补脾益气药治其虚胀虚满,脾气一复,运化正常,则胀满自消。为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对一般通利症状,应当用固涩的方法治疗。如腹泻则止泻;如果腹泻由食积所致,则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而要用消导泻下药以去其积滯,为通因通用。 药物反佐法;治寒症时,在温热药中,佐以少许寒凉药;治热证时,在寒凉药中,佐以少许温热药。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中既有姜附,又佐以少量咸苦寒之人尿、猪胆汁,即为药物反佐法。 服药反佐;服药,热证用寒凉药,采取温服的方法,如承气汤热服。寒证用温热药,采取凉服法,如姜附剂冷服。张景岳说;“热因寒用者,如打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药不得入,则以热药冷服,下之后,冷体即消,热性便发,情旦不违,而致大益;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即消,寒气逆行,情旦协和,而病已减”。 二、治标与治本 治病当求其本,所谓治本,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一般情况下,是先治本而后治标,只要治好了本,标就迎刃而解了。如气虚发热的病人,发热是标,气虚是本。采取补气的方法,就能退其标热。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治疗时,则应急治其标,而后治其本。如;“喉风患者,喉头肿闭,水桨难下,其致病因素是本,咽肿的症状是标,但由于咽肿而致水桨难下,必须先用刺法,砭出恶血,以消肿势,然后汤药才能下咽,因此才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变通方法。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与祛邪的基本原则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临床上应根据邪正盛衰不同,分别采用“扶正”与“祛邪”或“扶正祛邪”并用,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的方法。如;1、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新病多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此时应以祛邪为主,使邪气退则病自愈。如果先扶正,反而会助长邪气,加重病情。2、正气已虚,邪气不盛;久病多是正气虚而邪气不盛,此时应以扶正为主,使正气复则邪自除。如果妄用攻伐之药,就会造成正气愈伤,病情愈重的后果。3、正气已虚,邪气亢盛;应根据病情采取攻补兼施,如单纯扶正又会助邪,单纯祛邪则更伤正气。所以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如脏腑失去了阴阳平衡,导致了各脏腑的盛衰,直接影响了各脏腑的正常功能而产生疾病。所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阴阳 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阴阳偏盛,泻其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如“阳盛则热的热证,宜用寒凉药纠正其阳偏盛,”“阴盛则寒的寒证,宜用温热药纠正其阴偏盛。”阴阳偏衰,宜补其不足;阴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常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阴虚而致阳热亢盛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应滋阴以制阳。因阳虚而致阴寒偏盛者,不能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应补阳以制阴。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应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方法,即补阳时加补阴药,补阴时加补阳药,因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人的年龄、体质等不同,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或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等,都会发生和发展疾病。 1、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如患外风寒,不宜过用辛温发表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阳气敛藏于内,此时者病非大热,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2、因地制宜;我国各地条件不一,地理环境及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来考虑治疗用药。如西北地区,地高而寒冷少雨,其病多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其病多湿热,治宜清化。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治疗中不能只孤立地看病证,还要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全面而又具体地分析和认识疾病,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强、弱不等,而且还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慢性疾病等不同情况,所以虽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区别,如阳盛之体慎用温热,阳虚之体慎用寒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