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jun2401 发表于 2016/4/5 09:32:35

初看楼主的描述,完全没有头绪,看完上面的跟帖之后,才略略有了点思路。
患者只是不易入睡,睡不安稳,没到惊悸的程度,应该用不到龙骨牡蛎,也没有少阳的症状,所以不是柴胡剂。
夜晚睡觉磨牙,易出汗,脾气急,说明胃肠有积热,热迫汗出。
调味承气汤主之。

eaTea 发表于 2016/4/5 10:44:06

lyjun2401 发表于 2016/4/5 09:22
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多数是清热,其实清胆。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克

用辅行诀分析下温胆汤的组成,生姜辛,半夏辛,橘皮辛,竹茹甘,枳实酸,甘草甘,三辛两甘一酸,而这里枳实是2枚,已经超出竹茹和甘草的份量了,所以基本就是两辛一酸一甘的补肝汤结构,之所以选用温胆汤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肝虚则恐,还有一个原因是印象中岳美中先生有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磨牙的经验,呵呵

lyjun2401 发表于 2016/4/5 11:13:34

eaTea 发表于 2016/4/5 10:44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克

用辅行诀分析下温胆汤的组成,生姜辛, ...

温胆汤不是仲景的方,是唐代的《外台秘要》里面记载的方子,唐代大医孙思邈连伤寒论都没看全,当时的人就更加看不到汤液经了,所以温胆汤不能用辅行诀的组方原理来分析。枳实两枚,按照仲景的剂量,一枚枳实大约15克,两枚就是30克,这么大的量,当为君药。

半夏、橘皮、竹菇按照辅行诀该如何归类,有待考证。辅行诀里面说到药的五味,应该不是按照口感来划分的,比如茯苓,辅行诀认为是土中水,掰一块茯苓放口里咀嚼,一点甜味都没有。

eaTea 发表于 2016/4/5 11:40:59

lyjun2401 发表于 2016/4/5 11:13
温胆汤不是仲景的方,是唐代的《外台秘要》里面记载的方子,唐代大医孙思邈连伤寒论都没看全,当时的人就 ...

学习辅行诀很大一个收获就是用结构去分析方子,只要符合辅行诀里的结构就按照这个结构去理解方子,而不问出处,伤寒论的很多方子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孙思邈的方子亦是,至于说伤寒论的方子和外台秘要的方子哪个更早以无从考证,所以呢我不会在这种太学术太理论的东西上纠结,我只看疗效,谁能把病治好我就向谁学习,呵呵

dichegou1 发表于 2016/4/5 17:18:00

磨牙跟阳明有关系,春季阳生,我觉得孩子脾气急跟肝的关系不大,还是在胃上,胃有热,人也烦,。阳明实热会渴,小孩不渴,是虚热竹叶石膏汤

爱中医654321 发表于 2016/4/5 20:07:21

脾气大,爱着急,不易入睡,睡不安稳,心肝火旺;
磨牙,有胃火;
肝升太过,肺降不及,老是清嗓子。重点脏腑还是在心肝,肝以酸泻之,心以苦泻之,栀子豉汤或小泻肝汤
请教先生的地方:肝虚则恐,实则怒,我们所说的心肝火旺相当于辅行决中的胆实吗?胆子小相当于辅行决中的肝虚吗?

sealeft 发表于 2016/4/6 11:04:51

小孩脾气大,磨牙,失眠,烦惊,上焦有热,应该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水中火 发表于 2016/4/6 12:04:14

开的不是温胆汤。

eaTea 发表于 2016/4/6 12:59:48

恩,既然不是温胆汤,那么再次结合患者的情况,定位还是在肝、脾,处小建中汤。

dengtao610 发表于 2016/4/6 16:04:24

儿科直决中记载有“切牙”,应该就是磨牙,有二:一者肝虚,二者有心火。原文如下:“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此外还有一条“切牙甚者,发惊。”
小儿脾气急,入睡难及磨牙合参,应属肝火及心火盛。法当清心火及肝火,导赤散到真是一个好方子,清火的同时补肾水,火有余应该会伤阴(或者说火有余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阴不足),所以清火煎补水。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治小儿脾气急磨牙不易入睡一例(答案已公布)